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山水之间的华夏先民,茅草的故事(二) -- 矽藻

共:💬9 🌺2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山水之间的华夏先民,茅草的故事(二)

    山水之间的华夏先民(二)

    矽藻

    几年前美国人三下五除二打了伊拉克,于是白记者们涌进去找伊拉克该打的证据。新闻里面今天这个象证据,明天那个象证据。瞎忙了一大段时间,等到美国国会报告一出,最后安静了。其实,今天能傲视群雄的,除了拥有大把的“灵巧聪明蛋”的美利坚合众国就没有第二家了。所以对伊拉克这类又肥又有大把“笨蛋” 的国家,自然是想打就打,要什么理由。

    这种霸气,在孔孟的“之乎者也”大行其道之前,中国也有过,当然不是去打伊拉克,主要是对付蛮夷之邦。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经兴师动众,邀了一帮小兄弟南下去教训楚国。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王吃不住了。派使者去质问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齐国的管仲,相当于美国的鲍威尔,回答说:“尔贡苞茅不入,。。。。,寡人是征。”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因为这个,。。。。茅草的原因,老子就要打你的PP。”   所以说中国人的“温良谦恭让” 只是后天养成的怪僻。美国还让鲍威尔,俨然地跑到联合国大会上去指证伊拉克有点小九九,所以该打。齐桓公的霸道也有个边了,茅草成了开战的理由。桓公要茅草干什么,盖茅坑吗?

    当然不是。

    楚王撞上这种臭事,多半是因为楚人的先祖鬻熊做过周文王姬发的老师的缘故。《汉书•艺文志》中记载鬻熊:“《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 。楚子为文王师,可能也谈谈易经八卦什么的,最主要的是教周人在祭祀的时候“缩酒” ,缩酒祭祀要用茅草。“缩”字本作“莤” , 在《说文解字》里,“莤”为:“礼祭束茅加于裸圭,而灌鬯酒,是为莤,象神歆之也” 。

    周人把祭祀交给楚人来打理,楚人自是倍感尊荣。楚人芈姓,以“熊” 为氏,从此“熊” 被写成“[今/酉]”,上今下酉。“[今/酉]” 亦“莤” ,是“莤”的人格化。

    缩酒用的茅草只产于楚地,有得几年楚人不提供,周王室不能缩酒祭祀,就有人抱怨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上说:“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 自然身为老大的齐桓公就要有所表示了。于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茅草成了开战的理由。

    华夏先民的祭祀礼仪是楚人所创?

    虽然楚人的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饪。自周商以降,中国古典文明滥殇的中原却不这么看。他们更认为:“国之大事,在戎与祀”。鬻熊虽然聪慧,可以为文王师,但创造一种祭祀礼仪,并把这种礼仪推销给周人似乎难以想象。周王室会接受一个蛮夷小邦去设计他们的国家大事?还让他们留一手?祭祀礼仪多半是历史的承传,碰巧落到了楚人头上。

    远古先民原创某种文化活动的时候,只能是就地取材,不见得有足够的能力专门去遥远的地方获取材料。当需要从域外获取某种特定材料,这似乎是因袭已有的模式而不是原创了。考究祭祀礼仪所用的材料,或许能猜到祭祀礼仪这种文化活动的原创地。

    周王室依赖楚人提供祭祀的材料苞茅,这种东西似乎有地域性,不是那里都有。《禹贡》就已经对荆州这个地方的苞茅有了特别的兴趣,荆州的贡品是“厥贡,苞茅桔柚” 。看起来用苞茅缩酒并不楚人的发明,至少在夏以前就有这种传统了。周人自认为是夏人的传人,苞茅缩酒只是对固有仪式的继承而已。要用这么多泊来品祭祖,看来作为宗教文化的祭祀礼仪并不产生于古典文明滥殇的中原。

    茅草分布的广一点,桔和柚则是江南的物产。当古典文明在中原滥殇以后,荆楚成了化外之邦,这里那个地方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可以让今人联想到祭祀文化的始作俑者呢?

    澧水。

    澧水流域自然是苞茅桔柚皆有的地方。澧水,什么时候得名,是很难从历史记载上去考察,但从造字的角度来说,可以揣摸一下它的来历。豊字从曲,从豆,两者都是古代的礼器。澧水之澧从豊,或是借音,或是借意,如果祭祀礼仪是原创于澧水之滨,或此水之滨礼盛,则可能是兼而有之。即澧水因礼而得名。

    澧水之滨,背靠武陵山余脉,面对古之云梦泽,今天的洞庭湖平原,的确曾是礼盛的地方,祭祀礼仪或许真从这里开始。

    从8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开始,只有比较原始的制陶工艺,以采集渔猎为生,辅以稻作农业,于约6000年前澧水之滨开始了城市文明。澧县城北10公里处耸立的古城,废弃于约4000年前,是中国最早的一座古城。在2000年中,居民对城垣多次扩建,大的工程就有三次。城为圆形,夯土筑成,有东西南北四门,由约4米深的护城河围绕。城的直径约300米,城内面积约80000平方米,有许多陶器工厂和居民点。在这里发掘出了距今约6500年的稻田,和与之配套的灌溉设施;还发掘出了许多祭祀坑以及一座完整的国内最古老的祭坛。

    如果荆江两岸的苞茅桔柚成了后世祭祀文化不可或缺的贡品,这澧水之滨或许就是始作俑者呢!

    在城头山遗址中还发现了描述动物的陶文符号,可以用水族文字来解读。二里头的夏代陶文符号也可以用水族文字来解读。水族的易经,据说是夏代的连山易。那么城头山人与夏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可惜城头山圈定的15万平方米的遗址,只有7000平方米得到挖掘。还有多少迷阿。如果这里创制了描述动物的陶文符号,他们的主打农物水蹈也应该有文字来表述才对。会是“禾” 字吗?鉴于稻作农业在华夏先民生活中的地位。“禾” 很可能就是在稻作文明中产生,在以后文字的嬗变中,开始指代其它的农作物,特别是“黍” 和“粟” 的。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族源还有依稀的记忆。比如土家族自认“毕兹卡” ,即是本地人;畲族自认“山哈” ,即外面迁来的;苗人的古歌记录了他们从黄河北岸渡河,渡江回到武陵州;我非常留意这里的“回到”,他们没有记住是怎样去的黄河北岸,只记住了回来的路程。在外面混得不怎么样,也算是老海龟了;混得好的就成了黎民百姓,与时俱进以后成汉人了。其实苗族男子自称“YI” ,苗是别人给的名字。“苗” ,古音“MAO” ,通“茅” ;所以苗族人,就是“茅” 人。这里与“苞茅桔柚” 的祭祀文化有没有关系就不知道了。

    总的来说,华夏先民的确生活在山水之间。

    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