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五湖书话:也晾一晾我读的书 -- 泛舟五湖

共:💬14 🌺4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五湖书话:也晾一晾我读的书

    河里lucase兄【原创】总结并评价这些年看过的一些书一贴把这些年看的书列出来并点评一番,勾起了我的兴趣。感觉上我们应该是同道,先握一下手。我也把我读过的书拿出来晾一晾,标题为“五湖书话”。另外书都是以前看的,不象河里同人于野兄的读书笔记那样详细周到,娓娓道来,今后一定向他学习。

    这里先列几本,以后陆续增补。生活中,我这个人既不幽默风趣,又不平易亲切,这次战战兢兢出来,还请大家鲜花掌声鼓励!

    1.《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上海三联。梁启超著书作文,明白晓畅而又“笔端常含感情”,虽学术史也不例外。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最激动的是一次在飞机上,一边看一边流泪:什么时候我写书也能写得这么好啊?这本书的好处很多,有一点很突出:梁启超在书中对王阳明和王学的评论是我看过的近代文献中最公允的,他用非常的语气肯定了王阳明是豪杰之士,认为自明末到清末的中国学术其实都是王学革命的余绪:无论你赞成还是反对,王学思想都已经潜在一个人的血脉中了。

    这一点,梁启超后来的新儒家对王学的理解似乎都有偏差,当代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比如说冯友兰认为王阳明的思想类似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这一点被陈来在《有无之境》中进一步展开,实为谬误。新儒家牟宗三似乎比较推崇王学,但那是牟宗三心中的王学,不是王阳明的王学。

    后来钱穆也写了一本同名的书,题材和内容都很不好,特别让我难受的是征引文献的时候加了很多着重号,以己意揣度他人,实在是写学术史大忌。

    2.《人间词话新注》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齐鲁书社。《人间词话》有好几个版本,齐鲁书社的这个版本最为精当。热烈而深情,执著得近乎痛苦,王国维对艺术的思想情感在这本小书里面表露无遗。我觉得,有情有理,是艺术评论的最高境界了,《人间词话》当得。看了这本书,别的词话根本看不下去,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可以说的!

    第一次读到《人间词话》是在校园里的书摊上,词话第一则说: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为什么“意颇近之”?又为什么“一洒落一悲壮”?带着这些问题读下去,越来越有意思,简直爱不释手,就买了下来。后来又买了好几本送人,希望别人也能够有这份读书的喜悦。

    3.《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两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晚唐诗部分保留),要了解六朝人物风流,非《世说新语》莫属。《世说》里面大部分条目很有趣,但是有些条目则不知所云,还有些现在看来根本不觉得有趣,很诧异当初为什么也把它收了进去。这本笺疏,把相关的历史几乎全都交待了,并且考证精确,立论精允,个人感觉是最好的阅读版本。特别是最后的人名索引,对历史盲几乎是功劳无限。

    读了这本书,非常想知道余嘉锡是什么人,后来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知道他是陈的朋友,有名的目录学家,心想怪不得如此。——这本书是解放后出的,但却是在抗战时期写的。9

    4.《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有很多优点,言简意赅,脉络清晰。不过我最喜欢鲁迅在这本书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那是真性情,真趣味。有人说鲁迅要是风花雪月起来,很多人都是比不过的,我读鲁迅的书不多,不过读了他这本书之后,非常相信这个评论。相比之下,梁实秋这些人的文章趣味实在太等而下之,我捏着鼻子也看不下去。——王国维也有一部开山之作《宋元戏曲史》,也非常好,但是相比之下,鲁迅的这本更胜一筹。

    5.《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有一次听讲座,吴小如老师说顾随(民国时期有名的文学评论家)评论辛弃疾的词为“以健笔写柔情”,确实如此。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自己也想不出比这句话更能够中肯地评论辛词的了。邓广铭是有名的历史学家,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来注辛词,可以说是绝配。

    那次讲座吴小如还提到他是顾随的学生,还讲了《西洲曲》,提到“双鬓鸦雏色”,到今天也忘不了。他还提到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也是顾随的学生。叶先生写过一本《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丝丝入扣,对理解王国维很有帮助。她还写过一些别的书,主要是讲解古典诗词的,邓广铭在增订《稼轩词编年笺注》的序里还特别提到她。

    6.《古诗源》清沈德潜编,中华书局。沈德潜把从上古到六朝的好诗基本上都收录进去了,比如上面提到的《西洲曲》。唯一遗憾的是中华书局的这个本子没有注释,有些地方文字看不懂。——又没有《唐诗鉴赏辞典》这类工具书可以查。

    我自己觉得《古诗源》里面的大部分诗都比唐诗好。唐诗好比海鲜大餐,古诗好比特色小吃,唐诗好比春节联欢会里面的《长城长》,古诗好比地方小调,——前者华贵庄严,后者清丽质朴;我喜欢后者。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有个老师叫王诗宬,现在是院士,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网络上能够google到关于他的一些趣闻。他上课常常给我们朗诵一些诗歌什么的,当然都是自己作的,他有一个观点就是唐诗逊于古诗,——别的人我不知道。我们都不是科班出身,对古诗的看法纯粹出于自己的喜好,野狐禅,说不上道理来。

    7.《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说起清丽质朴和华贵庄严,这本《古希腊罗马哲学》同样可以做为前者的代表。

    这本书是一本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言论选,主要侧重于我们不常见到的一些哲学家。看这些哲学家的言论,颇有类于翻小时候的日记和作文,感觉非常的稚嫩,青涩,同时又有些静穆的感觉:那是自己的历史啊!

    非常值得一提的这本书的翻译,那是一流的。用白话文翻译古人的言论,准确流畅固然重要,还要古意盎然不失于轻浮,这本书做的很好。不过这本书似乎已经绝版了,只能在旧书摊上买到。现在书店有一本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相似的书,内容更全面但翻译和排版上稍有逊色。

    8.《谈谈方法》笛卡尔著,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始祖,这本《谈谈方法》把他的思想具体而微地表述出来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非常震撼:学问就是应该这么做的啊!我的导师不止一次地说过,真正的学问,有三个特征:simple, interesting and deep。他说的是数学,其实其他科学也是这样。即使被人们推崇备至但又让人感觉高深无比的相对论,真正学通了的人也可以做到娓娓道来,告诉你相对论的发明几乎是历史的必然(英语文献里面有这样的科普书籍,写得非常之好,可惜忘了书名作者)。

    在我看来,《谈谈方法》可比之于中国明朝王阳明的《传习录》,无论是同内容上,还是从他们后来的影响上。

    这本书是王太庆翻译的,译文优美。

    再说说翻译,我觉得商务印书馆的大部分汉译名著都翻译得不错,如贺麟翻译的黑格尔(有些是和王太庆一起译的),还有如《罗马帝国衰亡史》《论美国的民主》《西方哲学史》等等,文字都极其优美流畅,仅仅阅读就是一种享受。其中《西方哲学史》(上卷)是何兆武翻译的,阅读这本书不由得不对译者产生一种敬重之情,非常“想见其为人”。何先生还有一些书,我只买到一本《历史理性批判散集》(有王浩写的序),文字一样的优美,让人产生一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感觉,读起来宛如巍巍高山洋洋江河,令人心向神往。

    文学作品我喜欢冯春译的普希金,钱春绮译的海涅,这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分别有全集和选集。他们俩人的翻译都流畅华丽,清新明快,不是过分典雅;相比较而言,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冯至和张玉书翻译的《海涅诗选》就比较典雅,书卷气息比较浓。英语里面普希金和海涅都是一个叫Walter Arndt的人翻译的,很受推崇,读起来也确实不错。

    不过有些翻译真是糟糕,河里浮云兄谈起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很巧我也是在首都机场看到这两卷中文译本,就买下了。当时没在意,后来见到封面上的英文标题The Decling of the West就让我非常难受:难道译者校对的时候这么粗心连Decling这么大的别字都没有看见(应该是Decline)?书里面也有许多看得见的错误,好几次想给译者写信去纠正,后来忍忍还是算了。河里有人要,我愿意免费奉送(须在美国)。

    9.《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我自己觉得《论语》《孟子》是每个男人的必读:《论语》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父亲(言传身教,威严慈爱),《孟子》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丈夫(有担当),不过两位夫子发的那些牢骚、吹的那些牛皮可不能对着老婆孩子讲,家庭要和谐,呵呵,但是在外边适当宣传一下自己还是有必要的

    中华书局这套丛书里面比较有名的还有陈鼓应注的《老子》《庄子》(曹础基也有一本《老子》注),相比较杨伯峻的考据功夫和文字功力最深,质量最为上乘。杨伯峻还有《春秋左传注》,一套四册,从90多元涨到140多元,看见一次涨一次,太贵了,每次都是望书兴叹。第一次读到《论语译注》的时候,非常佩服杨伯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如此严谨踏实;后来发现杨伯峻曾经师从黄侃,又是杨树达的侄子,杨树达和陈寅恪是朋友,可以说是家学渊源。

    相比较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包括他别的如《金刚经说什么》之类的)就是非常不好的书,作者著书立说态度不太严谨,通篇东拉西扯,不着边际,而且不论是对国学还是佛学理解都不是很通透。大概是复旦还是华东师大出了他的全集,称之为国学大师,这样的炒作还是要少点好,真正有失身份。——说这样的话真是有失西西河温柔敦厚之旨,以后不会说了。

    最后,我想说一点自己读书的体会:研究思想史、学术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大儒,比如朱熹王阳明之类的,都有过“出入佛老,归本孔孟”的过程;其实,做学问都是这样的,进入一行,刚开始一定要广泛涉猎,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一定要在某个地方专下来,然后一通百通,必有所成。做学问就是做人,认真严谨脚踏实地总是令人尊敬的。

    关键词(Tags): #书话#人文社科书籍#翻译通宝推:然后203,
    • 家园 【原创】五湖书话:几本文集

      14.《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明朝中叶至清初是中国思想史上另一个辉煌的时代(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实宋朝思想学术之繁荣,还仅仅存在于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之间,而在明朝,学术则从士大夫走向民间,虽贩夫走卒乡野村夫也可讨论参与学术,而其杰出者也不输于北宋五子或者朱熹陆九渊,何况人数上更多,如宋应星徐霞客诸辈在宋朝根本不可能出现,当然沈括要很提一下)。

      王阳明是明清思想家的代表,500年来罕有其匹。——人类的思想,宛如树上的桃子,有含苞欲放和繁花似锦的萌芽时期,有青涩时期,也有甜蜜的成熟时期。王阳明是人类思想青涩时期挂在树上最大的桃子,可与西方思想史上贝克莱、笛卡尔并论。他提出的“心外无理”、 “知行合一”等等,我认为到今天仍然是对的(必须为主观唯心主义正名!)。自己学的是基础科学,因此最同意王阳明的: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人们一直把陆九渊和王阳明并列,并上溯到程颢、孟子,认为他们都属于心学一类。当然这几位都属于千古一见的英雄豪杰,但是陆九渊并不认为他继承了孟子、程颢(“我(安)注六经”),王阳明也不承认他继承了陆九渊。《传习录》载:

      又问:“陆子之学何如?”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摩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类似还有。目前还没有看到探讨这方面的文章,也没有看到把王阳明恰当类比西方思想家的文章(恕孤陋)。

      《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出点校本,迄今未再版,不知为何。

      15.《黄宗羲全集》之《明儒学案》浙江古籍,《日知录集释》顾炎武著、岳麓书社,和《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王夫之著、中华书局。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如果说王阳明是思想史上一枚青涩的桃子,那么这三位就是三枚甜蜜的成熟的桃子了。

      黄宗羲这枚桃子可以吃,顾炎武这枚桃子必须供,王夫之这枚桃子可以玩。可以吃,是因为《明儒学案》是一部极端公正的学术史,作者的观点处处不在而又处处在,我们不仅能够学到其中收录的思想家的思想,而且可以学到黄本人的思想;必须供,是因为顾炎武的书越读越使人产生崇敬之心,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可以玩,是因为王夫之的思想很多地方可以商榷,《读通鉴论》持论甚苛,不知为何(作为一个带过兵打过仗的人,如此高的思想境界恐怕成不了事)。

      目前,书店有黄宗羲全集,王船山全集,但无顾炎武全集。

      16.《文史通义新编新注》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浙江古籍。朋友所赠,未细读,只注意到两个概念被反复提及:“高明”、“沉潜”,作者似乎有意识要融合中国思想史上的“渐悟”和“顿悟”之分。

      ——先写这么几本,过一段时间再继续,谢谢观看!

    • 家园 送花受礼,不好意思!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送花

      我的《古诗源》是华夏出版社的,有注 小巧可爱,居然是在美国这边买到的。

      叶嘉莹有好些关于古诗词方面的书,我挺喜欢的。现在当当有几本在卖。

      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我先前托人在国内孔夫子那里买,要两百多一套。后来在网上下载到了电子书,就跟人说不要了 主要是太厚,带起来麻烦。

    • 家园 【原创】五湖书话:再说几本外文书

      10.《地球的末端》(The Ends of the Earth)Robert Kaplan著。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朋友告诉我, Robert Kaplan是《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的记者,主要撰写政论和时评,在美国政界和民众中颇有影响。这一点从amazon上读者给他非常高的评价可以看出。

      Kaplan文章的特点是历史地理感非常强,每报道一个事件总是尽量交待好该事件发生的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和地缘的背景,脉络十分清晰,可读性非常强。这本《The Ends of the Earth》是作者1990年代中期穿越非洲,中亚和南亚的游记,侧重于描述作者所看见的各民族、部落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经济政治生活。

      Kaplan认为,正如奔流向前的江河不可避免地产生漩涡一样,我们看到主要的西方国家经济文化向前突飞猛进的同时,那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像一个一个的漩涡,漩涡里面的人民的命运和生活并不随着大潮流而动,而是有时候甚至逆潮流而动。特别在非洲,那些一个一个的部族就是这样的漩涡,这些部族游离于国家之外,有着跟国家完全不同的政治组织,地缘概念。因此当国家和部族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这种情况常常出现),悲剧往往会发生。

      Kaplan到过新疆,这本书里面描述的新疆跟通常的描述不一致,由此我似乎觉得作者也许太悲观了(戴了付有色眼镜?或许我们太乐观?)。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述的曼谷。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以后,香港人心浮动,因此泰国趁机打出了把曼谷建成“第二个香港”的口号。作者90年代中期到达曼谷的时候,整个城市非常浮华,充斥着银行和酒吧,聚集着银行家和妓女。然而作者观察到,在整个城市的背后,泰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妓女们赚了钱,就把钱寄回农村老家。——事后诸葛亮地看来,没有强大的工业农业支撑下的金融,无论多么发达,还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最后焉能不败?

      11.《东方学》(Orientalism)萨义德著,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这是一本好书。西方对东方的优越感和话语霸权,根深蒂固,不是一下子能够清除的。(跟外国朋友聊天的时候,几乎每个西方人对东方和东方人都有一些stereotype,这些stereotype是潜意识里的,跟Said说的基本相同,张艺谋的电影就非常好地符合了老外对中国、对东方stereotype的预期。——讲个故事吧:暑假回国,给导师带了一个红木做的小礼物,导师当然很高兴,同时又非常诧异地问我:中国现在还有木头么?不是说中国人把树木都已经砍光了么?我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得到这个印象的,哎。前一阵子,美国几乎全部内阁成员跑到中国,很给中国人面子,似乎中美之间很热乎。其实不然,中美之间至少目前根本走不到一起去。说得极端点,你会跟一只猴子联合么,即使你们两个的目标是树上同一根香蕉?要联合,至少要让人家认识到你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只猴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老外也是这么想的。——说极端了,请大家不要生气。)

      萨义德不同意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观点,我也不同意。事实上,我觉得人类文明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都有过诸子百家时代,也都有过封建蒙昧时代。近代西方文明发展之前的躁动,我们中国也有过。——我认为王阳明的哲学革命对中国近代思想的贡献不可估量,然而他的革命精神被有清一代的统治者一步一步扼杀了,看孟森《明清史讲义》令人扼腕无数遍。不过,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类历史长着呢,希望将来人类能够殊途(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同归,天下大同。

      12.《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David Halberstam著。

      这本书也是朋友推荐,讲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如何一步一步陷入越战的泥潭的,尚未看完。文章很生动,不过作者的语言有些口语化,有些地方理解有困难。

      13.《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David Landes著,《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Paul Kennedy著。受到《大国崛起》的影响,买来看个热闹,西西河里有很强的总结,如唵啊吽的【物质循环的世界】《大国崛起》(13)。说到底,经济是最重要的,口中有粮,心中不慌;而且经济发展是一个反馈的过程,你要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一点,这形成一个正反馈,你会越来越强;你要是比别人弱一点,那就是一个负反馈,你会越来越弱。——这个世界真是残酷啊。

      关键词(Tags): #Kaplan#Said#Halberstam#Landes
    • 家园 多有相同见解

      我自己觉得《古诗源》里面的大部分诗都比唐诗好。唐诗好比海鲜大餐,古诗好比特色小吃,唐诗好比春节联欢会里面的《长城长》,古诗好比地方小调,——前者华贵庄严,后者清丽质朴;我喜欢后者。

      在音乐领域,类似海顿,莫扎特之于贝多芬,肖邦。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有很多优点,言简意赅,脉络清晰。不过我最喜欢鲁迅在这本书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那是真性情,真趣味。有人说鲁迅要是风花雪月起来,很多人都是比不过的,我读鲁迅的书不多,不过读了他这本书之后,非常相信这个评论。相比之下,梁实秋这些人的文章趣味实在太等而下之,我捏着鼻子也看不下去。——王国维也有一部开山之作《宋元戏曲史》,也非常好,但是相比之下,鲁迅的这本更胜一筹。

      鲁迅先生之成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人,得之其几十年所积蓄起来的中西文化素养,深刻的历史思考以及社会观察甚多,哪里是那些到西方学过一点洋文便放言高论的新进们,像梁实秋,陈西滢,徐志摩之流,可以相比拟的呢。先生对中国之旧学,可以说是爱之深而责之切,为了新文学的建立,不得不对其实行彻底的批判,其深广忧愤之心,那时有几个人能理解呢。即使现在,很多人仍以先生攻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为恨,实在是不得要领。《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显示了鲁迅对中国旧文学的深刻了解和厚爱,也让人们窥视到其坚实的学术根底。

      我自己觉得《论语》《孟子》是每个男人的必读:《论语》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父亲(言传身教,威严慈爱),《孟子》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丈夫(有担当),不过两位夫子发的那些牢骚、吹的那些牛皮可不能对着老婆孩子讲,家庭要和谐,呵呵,但是在外边适当宣传一下自己还是有必要的

      这个就仁者见仁了。其实,愚意以为,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坟》,1919年),倒是现代要做父亲的男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的。另外,《傅雷家书》也很值得一读,只是不要学他的暴力。 怎样做丈夫的好文章我还没有读到过。胡适先生提倡怕老婆,只此一点,恐不足为训。

      • 家园 我的一点小看法

        我觉得泛兄所说的读孟子做丈夫应指大丈夫气概的意思,而读论语作父亲应是指孔子的形象和教育方法而言,和鲁迅先生的怎样做父亲不是一回事。

        这几年也很爱读古诗,主要觉得很诚恳,语言朴实。

        怎样做好丈夫的文章,其实河里晨枫兄的写得就很好

        • 家园 也说点我的看法

          泛舟兄的原贴没有详述《论语》可以怎样帮助我们做一个好父亲,只说“言传身教,威严慈爱”,而这威严是我所不同意的。鲁迅的文章着重在建立新型的父子关系,即以平等和爱为基础,反对封建时代的纲常伦理。当然如果说一个人能够按照孔夫子的教导,把自己养成一个堂堂君子,做一个好父亲也就不成问题了,我也不会反对,不过还是要强调平等的意识。

          至于说做好丈夫,我看泛舟兄的意思确是指Husband,而不是你说的“大丈夫”(堂堂君子?)这个恐怕孟子帮不上什么忙。这里面平等相待更加重要,而“担当”倒在其次。你所推荐的晨枫兄的系列文章确实很好,但我就看不到什么“担当”的内容。不过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有本事的男人真是越来越有担当,更多的女人也越来越需要被担当。但是我要申明,此担当肯定非泛舟兄之“担当”。

          我还看了你过去的一些贴子,比较喜欢关于王小波的那篇,不大同意关于《伤逝》那篇。具体意见有机会再说吧。

          • 家园 太厉害了

            把我的老底都翻出来了。。。

            威严慈爱 我觉得很难说。恐怕只能是看实践。其实要对小孩子做到威严是很不容易的。小家伙只要一流眼泪,唉呀呀。。。

            多年父子成兄弟,唉,父子关系很复杂,很复杂,幸亏我不用考虑这一点了

            我个人是同意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的社会分工。但前提是男人要能象一个韩国朋友说的那样,“记住你所挣的每分钱都有你妻子的一半”。做到这一点的男人,不多。

      • 家园 我也喜欢傅雷

        《傅雷家书》读过好几遍,收获很大。因为从农村出来,对文史哲一窍不通,也没有人指导,是《傅雷家书》把我一步一步引入艺术,文学和哲学,——基本上把家书里面提到的书都看了一遍;唯一遗憾的是不懂音乐,又把大学里凡是关于音乐的选修课都选了一遍。都好几年过去了,我的朋友还向我提起基本乐理的老师还在感叹若干年前,有个同学选修乐理,那个考卷如何perfect,但因为是选修课只好给了95分,那就是我,呵呵。

        谢谢提到傅雷,因为他的书不在书架上,所以没有提起。

        关键词(Tags): #傅雷#家书
    • 家园 陸象山

      心同理同:象山所謂「吾心即是宇宙」,這個「吾」字,是指天下古今每一個人而言。象山說,千萬世之上、千萬世之下,以及東西南北海有聖人出焉。皆同此心,同此理。這心同理同的心,乃是超越時空之限隔而絕對普遍的心。我們的本心既與天地萬物通而為一,則它就是天心,就是天理,此之謂「心同理同」。

    • 家园 最后一段要单独花一下,呵呵
    • 家园 好。不过俺只看过人间词话。惭愧啊惭愧。。
    • 家园 先花再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