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北京的胡同儿和法国人华新民 -- 马头磬

共:💬67 🌺10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知道这个事例以后的第一感觉是

              掌握话语权真的太重要了……

              因为以前受到在各种平面和网络媒体上流行的观点影响,我对老胡同拆迁改造一直有负面印象,直到听说了这个事例、又亲眼看到东花市那片胡同的大杂院居民恶劣的生活环境,才发生了改变……

              • 家园 真正掌握话语霸权的

                从来就不是华新民或者其他为被拆迁户权益奔走的人们

                真正的话语霸权是。。。。。。

                “发展才是硬道理”

                说起来没错,可是发展过程中了,利益被损害的是谁?获利的是谁?利益被损害的是否被恰当补偿?

                某以为这才是胡同纠纷的本质问题,以及所谓的话语权之争。

        • 家园 既要保护文物,又要提高老百姓住房条件,是政府责任。

          现在民间呼吁保护文物,本来就是政府失职。

          可您却总是面对这类问题,用一方百姓压另一方,从来没见您对政府有过问责。

          • 家园 嘿嘿,除非当时老毛同意在老城外建新城。

            否则到今天不管是谁,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换您去当市长也一样。政府手里是有些钱,但是要办的事情更多。

            嘿嘿,现在胡同的居民,多数都是比较穷的下层百姓,那些中央机关的人早就都不住了。如果政府把这些房子全部包下来,整修,通煤气,修厕所,住房条件提高了罢?文物也保护了。那么,这些居民就会突然居住在北京最好的地段的高级房子,但是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可以以占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是否应该这里变成一个大公园,他们以后应该允许每天让大家到他们家去参观?

            嘿嘿嘿,您对政府不满,那是您的态度。而且恐怕您不满的内容还主要不在此罢?嗬嗬。这个跟我无关。我已经说过了,这个问题除非建新城,否则难以彻底解决。现在除非您能搞到几十亿美元,否则光说没用。

            现在是规定了15处保护区。我是觉得太少太小了。而且即使在保护区内也有通过关系开发地产的情况,这个我自然是反对的。同时,保护区内目前的政策是不许开发,那么也就是说保护区内的居民,还得继续60年代的生活方式。

            • 家园 知道什么是经济适用房吗?

              北京造了多少面向这种住房条件的人家的房子?

              旧城改造就一定先向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开刀吗?

              除了拆旧造新,就没有更好的方法吗?

              北京,一定要建设的和深圳香港一样吗?

              嘿嘿,现在胡同的居民,多数都是比较穷的下层百姓,那些中央机关的人早就都不住了。如果政府把这些房子全部包下来,整修,通煤气,修厕所,住房条件提高了罢?文物也保护了。那么,这些居民就会突然居住在北京最好的地段的高级房子,但是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可以以占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是否应该这里变成一个大公园,他们以后应该允许每天让大家到他们家去参观?

              • 家园 我卖的就是经济适用房

                都在北五环外了……很多拆迁户的不满,根本上的、也是最尖锐最棘手的,都集中在地段离城太远的问题上。而且,那些老院子多数状态很差,没有足够多的富豪,能够既有财力、又有意愿高价购买下来,然后再花更多的钱整修恢复成原来面貌、同时又兼具便利舒适的现代化生活品质;我的一个同事,他们家在胡同保护区的老院子空置多年,到现在还没人接手呢。

              • 家园 经济适用房大概没有四环以内的吧
                • 家园 南三环那边有,因为那边比较不发达。

                  深圳和香港没有老城问题。

                  旧城改造现在都是世纪性难题。

                  • 家园 深圳老街拆的时候也有保护的声音。

                    先顺嘴说一句,看见您在xx城两岸交流的帖子。哈哈,骂人的确是那里爽。俺就是懒得注册,看着您在那边厢骂人,在这儿给叫个好儿。

                    关于深圳老街,大学还去留了影像资料。

                    不过深圳是没有历史的城市,没办法相比。

                    至于香港,手头有些例子:

                    中区立法会这建筑物为例,它的重要性并非完全是属于它的建筑特色;它前身是一座法院,过去和现在它是香港政治体制中其中一个地标。因为它跟殖民地时代的法治及政治传统有根深蒂固的关系,而且也是特区政治的一个载体,故它有极强的历史象征意义。假设要把立法会拆掉,在原址重新兴建一座新的会址,我们损失的不单是一座有富有维多利亚时期特色的建筑物,而且更把依附在它身上的文化、历史意义拆除,损失的是一个「历史身份」、一个维系过往和未来的座标。

                    旧上环街市于一九零三年兴建,是一座菜市场,一九九一年改建成「西港城」,原意希望保留其市场功能,兼具保存传统行业(如布行)的功能。要评估西港城是否失败之作,现在言之尚早。过去十多年这计划若以租务收益来看不算成功,而近年港府希望发展该处成为特色的食肆,制造人流,或许也是延续其市场功能的方法。当然,社会群体可以争辩,西港城有否其他更好的用途,但不容忽视的是西港城希望保存的不单是一座具爱德华式风格的建筑物,还要保存它的历史空间----大众市场的功能----这思路不失为保育、规划文化古迹的积极方案。

        • 家园 那您觉得他们说的有理?

          发发牢骚可以理解,可是他们这样说就不厚道了。您觉得呢?

          保护胡同,保护它作为北京的文化符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保护胡同里升斗小民的私人财产所有权,一纸拆令,各人手头的地契房产证全部作废、文物古迹一概趟平。

          我猜现在原金宝街被逼迁的人可能已经说不出换房的风凉话了8.事未临头,怎么说都行。咱们老百姓,有时候也挺气人的。

          咱老百姓,今儿啊真扫兴!(伴奏)

          • 家园 您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您去住住就知道了。如何?

            事关到那些百姓的每日生活,您无权批评那些百姓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我有一个朋友,就住在胡同里,他家那个大杂院以前是一个清朝公主的祠堂,正房建筑都很像样。但是我以前去他家去玩,那个生存条件确实不好。冷,潮,没有厕所,没有煤气。

            至于搬迁后安置的房子不好,百姓不满,那是另外一回事。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一个院子可能归属数个到十多个单位,这个产权很乱。

            可以采取的办法是把那些院子卖给一些愿意买的人,由他们出钱买,里面的住户拿钱去买新房。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现在院子的价格已经飙升到2000万美元一个。

            • 家园 我也是平房大杂院出来的

              虽然现在已经搬了,小学同学还是有很多在胡同平房里生活。我没有一丁点儿批评那些百姓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意思。您是理解错了。

              至于平房生活的诸多不便,我想您的朋友和我个人的体会也不乏交集。

              我要批评的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不作为甚至与商人携手对古迹故意的毁坏。以及对作为个体的人民制度上的轻蔑与忽略。您接着往下看我的帖子就知道了。

              法国作家雨果写过一篇名为《向拆房者宣战》的文章,谴责路易、菲利浦时期对古建筑的大肆破坏。雨果的反对理由是:“为了法国还是法国!”

      • 家园 和您的感觉一样。

        可就是想写点儿什么,大概是想家了8

    • 家园 华新民是值得敬佩的人

      不过至于她是哪里人,嗯,这个有点不好说。

      某记得,华祖父京师大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应该是中国人,法国留学。华的祖母,仿佛是东欧人士,波兰?

      华父在北京长大,留学法国。华母是法国人,仿佛也有波兰血统。

      华在北京出生长大,1976年举家赴法,当年华22岁。仿佛90年代中期回到中国。

      华应当是有法国国籍,大家——主要是媒体——也都习惯了称华为“法国人”。

      隐约记得华的祖父和华的父亲自49年以来一直在与北京城市规划有关的部门任职,三代人都致力于保护北京的历史建筑。

      所以,某感觉华虽然不是中“国”人,但绝对应该算龙的传人。

      某有朋友在做与北京城区改造有关的东西,与华有过一些接触。华会很直白地说,她是胡同的女儿,她在这里生这里长。

      呵呵,华的行状某很是敬佩,所以借马头磐一说,并期待下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