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史的三个境界 -- 同人于野

共:💬169 🌺820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同意,关于第三界我也不能理解

        如果说善恶对错都是主观标准的话,真假可就不是那么主观了,难道历史学家最基本的功课都不要了?

    • 家园 敢问楼主又是那个界?

      楼主都能给读史分境界,那楼主又该隶属到哪个层次了?

      不是刁难的意思

      就好比一个物理学家去分析天下的物理学家(无论在世与否)评定等级,那么这个物理学家又该是那个等级?

      恐怕这样的人物只有老天爷/上帝才有资格吧,只有他们才有那样的时间/空间的伸展度,横向的,纵向的。

      话说回来,还是觉得楼主说的话有一定道理的;

      但许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所以分级别也不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大家都可以讨论...

    • 家园 【原创】这三个境界其实都是一个境界:一种另类的辩证法

      “达到读史的第一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不知道善恶的状态。

      达到读史第二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对错的状态。

      达到读史第三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经进入了不知道真假的状态。”

      善恶,对错,和真假,这是三对对立的概念。楼主的论述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却失之偏颇。辩证法的核心,用西方的术语叫对立统一,用中国的传统思想术语来讲,叫对待合一,或两一。下面简单引述一下对待合一的思想,然后指出楼主的偏颇之处。

      从孔子,老子,惠子,庄子,易传,贾谊,董仲舒,杨雄,到张载,二程,朱子,再到王夫之,中国的大思想家都注重两一(张载的术语),或者说对待合一。

      中国哲学关于对待合一的思想,有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叫作对待之合一关系。也就是说对立事物的统一关系。而对待之合一关系又包括以下几方面(引自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对待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此而后有彼,无此则无彼。有彼而后有此,无彼则无此。

      对待者相互包含的关系。此含彼,彼含此。

      对待者相互转化的关系。彼转为此,此转为彼。

      对待者有其一致并为更广的一体所统属。这叫对待之同属,又叫合一中之对待。

      以上四点大多数中国思想家基本认可,有的更注重其中的一个两个。但还有一个种观点为少数思想家,主要是慎到庄子所持,即对待之相齐。这个观点认为一切对立区别皆是相对的而应予消弭;并且认为彼既是此,此既是彼,而不必区分。这个观点一般被认为是不妥当的而陷于狡辩。

      善恶,对错,真假,都是对待者,如果读史读到不知善恶,不知对错,不知真假的地步,在认识上就类似于慎到庄子所持的“对待之相齐”。而对待之相齐,是为大多数中国哲人,而且是几乎所有的近古中国哲人所否定的。而西方的辩证法也反对这个说法。而才疏学浅如鄙人,也同样反对这一观点。

      读史读到不知善恶,不知对错,不知真假的地步,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辩证法,顶多是一个另类的辩证法。

    • 家园 不知真假?

        真正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带有功利目的,他们只是想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也是人写的,司马迁也有主观情绪,拨开历史迷雾去分析真实情况,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既然他们想要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那怎么还不知道真假?

      你说得第三个境界无非就是为了兴趣去研究而已。前2个境界是学以致用。

    • 家园 花~~~

      感觉这个“第二个境界天下大势”有一点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的意思~

      他的讲法是““要跳脱人物臧否与评价的“道德”层面,而“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

    • 家园 楼主说的没错,但我还是斗胆说一下读史的第四重境界吧

      文章写的没错,但冒昧读来读去还是觉得楼主的境界低。简单写了几句,大家随便看看吧,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wukw: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