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3G双勋(上) -- 荆棘探兴

共:💬145 🌺20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华为的故事,也是人捧起来的。世界本没有路,走多了,就有了。

              从研发层面说,华为起家靠的就是集成。刚开始的时候,从国有企业挖人,挖产品,后来从国外买产品,贴牌在国内销售。

              譬如无线基站系统就是从石家庄54所连人带项目弄来的,数据通信中的电信级路由器NE50,OEM一个美国公司的产品。

              其实这么做,也无可后非,本来市场经济,就是要实现人、财、物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老任所作的也是及时地顺应了潮流,也是老邓的市场化赋予华为特别的机会。

              老任比之福特,还是相差很远的,福特的伟大不是在于一个品牌,而是流水作业,影响了整个美国工业的进程,从而影响了世界工业。

              老任也好,华为也罢,他们还没做到这点!

              老任在创造品牌方面确实很了不起。

              但是在中国能够创造一个品牌的人太多了,比之红塔集团的褚时健,不谈品牌度,光是红塔当年的利税,华为是比不了的。

              好吧,在研发,创造品牌方面,老任没有什么独创的地方,那么在用人制度方面,老任的创新在哪里?

              做产业,最重要的就是用人,老任的用人标准,不过是沿袭了过去中国很多急智的办法,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

              目前的时代环境、各方面的情况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年轻人思想的成熟度与老辈人完全不一样。

              一句话“时代不同了,队伍不好带了!”

              老任有很强的敏锐力,危机感很强,比别人更早地感知外界的变化。

              但是,他找不到有效地办法来解决问题,往往是自己在动摇自己的军心。

              让人感觉这个老总缺少点大气,多了些急躁。

              任正非崇尚的东西无非就是老毛的手段,再勾兑些儒家思想。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样东西都开辟不了新天地!

              无论怎样,华为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梁启超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华为已经做到了最后一步,如何才能通则久?在这点上,华为应该要有点自己独创的东西。

              • 家园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关于华为和AVICI的故事我可能

                还知道得更多。AVICI最新的进展是:准备彻底退出路由器领域了。

                任在90年代初就决定以自己做研发作为公司的根基,这是很了不起的眼光。当时在深圳的硕士博士多了(我也是其中一员),比老任技术水平高的多了,没有人相信就靠中国二三流大学的二三流毕业生(因为一流的大多出国了)就可以直接和ATT的BELL LABS竞争。任所完成的一切在我看来就几乎是神话。

                中国的工程师大规模地可以仅凭技术水平和能力就挣一份体面的收入,是从华为开始的。作为一个私人企业这也是很了不起的。在华为之前中国有少数外企和垄断企业可以给更高的收入,但是进入那些企业的门槛很高,并不仅仅取决于你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我在中国时候拿到过华为和中兴的offer,虽然我没去(如果去华为的话大楷现在分红会不少了,呵呵),但我在那里经历的面试过程和在国外经历的完全一样,整个过程非常的公平和专业。要知道,华为是私人企业,这些钱都是老任自己掏的腰包啊。

                03年渥太华通讯业一片哀鸿,很多中国人从北电之类的地方大量被下岗,大家见面就经常开玩笑说:“任教主追杀到这里了!”

                • 家园 我的一家之言,请老兄看看,聊以打发时间!

                  “当时在深圳的硕士博士多了(我也是其中一员),比老任技术水平高的多了,没有人相信就靠中国二三流大学的二三流毕业生(因为一流的大多出国了)就可以直接和ATT的BELL LABS竞争。任所完成的一切在我看来就几乎是神话。”

                  你说的有些道理,或许确实是个神话!

                  老任常常引用一句话“板凳再坐十年冷!”这句话不仅对技术人员,而且对所有人都有更深的意味。

                  90年,如果研究生毕业来到深圳,工作了两年,差不多也就27岁左右。

                  当时,除非重点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般研究生很难接触有技术深度的项目,就算是能接触到,研究生能发挥的作用又有几何?

                  所以93年以前,很多人是不愿意上研究生的,固然有早工作赚钱的思想,但是,研究生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确实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对一个刚出校门的工作没有多长时间的人,看待当时的通信业,确实有高山仰止的感觉。

                  整个80年代包括90年代初期,只要拿到国外的电子产品的板子,有经验的老电子工程师完全可以复制出来。

                  在通信行业,当年仿制国外产品,在程控交换机方面做得最好的还不能算华为吧?

                  除了程控交换机,只要有样品,中国人还能仿制各种电子设备,大容量UPS,军用电子产品,包括大功率发射机、接收机,跳频电台等等。

                  华为所做的,不过是前辈们一直在做的。

                  而且,华为开拓初期,设备不稳定的很多因素都是在模拟技术上没有过关,有些问题纯粹就是人员太年轻,经验不足导致的。

                  中兴、华为成功在什么地方呢?很简单,就是money,给研发小伙子们开足工钱,就行了,就是今天,好多人在华为赖着,不就是为了钱。

                  当时的国企、研究所,在这个方面,做得太TMD多分,除了工作环境好点,工程师比普通员工在物质待遇上的差别最多5%(如果可以量化的话)

                  特别是当年最大的福利—分房子,大多是论资排辈,按工龄计算。

                  就算你有大学文凭,你的工龄和18岁进厂的工人的级别差异不大,要是人家16岁进厂,你还不如人家。

                  80年代,有很多在技术岗位上的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生,就我所知道的,很多都是一流大学,一流专业毕业的。

                  插句题外话,那些老工科大学生对清华毕业的(不管是什么专业的),一般都刮目相看。

                  在他们眼里,除了清华,其他任何学校,都是平等的,尤其是今天的北大、浙大之类的,在通信电子专业,这些院校都是二流的。

                  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在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基本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本来模拟电子这个行当,靠的就是经验。

                  由于中国长期遭受技术封锁,很多人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发展擦肩而过,尽管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也有个别老家伙比较有远见,自学计算机知识,40岁开始用机器语言,而后用汇编,直到60岁,还能在军品项目上写代码。

                  老任做的就是拨乱反正,让工程技术人员觉得自己有价值了,“搞技术的,也有出头之日了”。

                  一靠工资待遇,二靠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大规模仿制,这就是华为的研发。

                  要知道,建国30年,GCD把人的胆子都整小了,哪个敢搞产业,特别在科技行业,知识分子集体性ED。

                  幸亏搞深圳特区,老邓打开了窗口,搭了一个舞台,所以才有华为、中兴的今天。

                  所以说,第一、我不认为当年的研究生(博士、硕士水平有多高),第二、老任的办法也不是什么新招。

                  特别是有句话“一流的人才都出国了!”这句话,我实在不敢苟同。

                  做技术工作的,只要在技术方面多花时间,总归能做出一些事情的。

                  在中国,特别聪明的人,往往心思太活,很难在做事情方面坚持,也许个人发展比较顺利,但是,很难做出大的事业。

                  何况,成人之后,到了一定阶段,在心智方面的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

                  普通人只要对某一项事业坚持,一定还是会有收获的。

                  各种成败得失,都是有各种原因的,如果不能明白其中的原由,必然只能用神话来解释了。

                  还有一点,就是当年的深圳,完全就是“投机倒把”的城市,很多人不学无术,就是为了一夜暴富,根本没有什么长期打算。老任比这些人强的地方就是,他好歹是老的工科大学生毕业,工作之后也在技术行当做了很多年,有相当的技术背景。做什么能赚大钱,老任心里是有本帐的,搞股票、房地产固然能赚钱,但是看看那个时候,那个圈子里都是一些什么货色,老任是个明白人,他没有时间,也没精力去趟这个混水。

                  何况做技术的,在深圳还是大有机会的,深圳作为全中国机电产品的进口中转地,紧靠香港,只要你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根本不愁没有人来买,就是做代理,利润都是相当地高。老任自己搞交换机,其中的利润之大,肯定也是百分之几百的,比之股票、房地产那种暴利也不见得少到哪里?而且,搞产业好歹也算是个正当行业,万一国家有什么新政策,华为也是能应对的。当年的深圳,表面上商品经济热火朝天,可是人人脑子里都有根弦,国家从来没有在法律上支持过深圳的市场经济!所以,老任不做一时的投机买卖,也不是什么神来之笔!

                  而且在老任心中,国内搞交换机的有多少家,各家实力如何?他是有底的,搞股票,玩房地产,他老任可就没底喽!

                  归根到底,经济利益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仅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同样也决定个人的意识。

                  所以近几年,股票、房地产,以及曾经在华为网站上发布的“我们永远不进入的XX行业”,都成为了现实,说白了,钱能通神!

                  通宝推:明心灵竹,
                  • 家园 大约是95年吧,俺在用户(都是高级工程师面前)敲了

                    一个PING命令,立刻令大家刮目相看:)

                  • 家园 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时我们的水平当然很低,问题是那时

                    中国的水平都很低啊,我们就算代表中国当时的水平了嘛:) 再说,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当时就是思科的水平都很低啊:) 看啥都只能从当时看啊,这和炒股一样,事后人人都是诸葛亮:)

                    至于是否一流的水平都出国了,我能说的只是当年最好的学生都出国了。因为这里有一个环境的问题,很多留在国内的人实际上做出了更大的事业,但我这里说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个人的技术水平啥的。我们可以假定,那些留在国内的人如果一起出了国,他们统计平均意义上还是竞争不过当年先走了的人的,他们大规模的胜出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内的发展造成的,而这一切当年是谁都无法预计的。

                    当然国内的发展只是提供了华为这种公司发展的可能,我们当年也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也想在国内当个小任正非啥的,结果跌的头破血流只好出国一走了事。正因为和老任一起经历过同样的环境,我们才能体会老任的伟大。

                    在论坛上灌水和真的开公司是两回事情。光灌水的话估计我们两个认真点都有可能赢得了任教主:)

                    • 家园 有些事情,确实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判断。

                      在华为、中兴初创期和中间转折期,领军人物必然是40到50岁这样的,岁数小点还是不行的。

                      这类情况,也是由于深圳的复杂环境,只有这个年龄层的人,才能控制住一个产业公司的局面。

                      当年的深圳,也称得上是“不是猛龙不过江”!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的精英荟萃之地。

                      很多人是技术上的一把好手,其中不乏有人是很有背景的世家子弟。

                      而老任、候为贵他们能够把局面做得这么大,在他们那一代人中,是不多的。

                      不过时至今日,老任他们对世界观、对人性的把握还是出了一些问题。

                      易中天说得一句话很有意思,“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洞悉人性的人”!

                      对普通人来说,洞悉与否?没什么大碍,但是对一个很大企业的领导者而言,就很重要了。

                    • 家园 一点不同观点

                      那些留在国内的人如果一起出了国,他们统计平均意义上还是竞争不过当年先走了的人的

                      这个未必,想想当初上学的时候,班里前几名远没有成绩中等的人现在混的好。

                      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很多在学校拔尖的人在社会上屡屡受挫的不在少数,周围就有很多例子。而在学校一班的人,甚至很差的,反而经过学校的磨砺,在社会上走的很好。

                      智商重要,其实我觉得情商更重要。

                      为了成为教主,不得不灌水,呵呵。

                      • 家园 我班上混得最好的

                        是一个本科毕业都没拿到的(英语四级没过)。

                        逼得哥们只好创业,十年时间打下一个年销售额十几个亿人民币的公司。

                        然后我们有几个同学硕士博士毕业了去给他打工。

                      • 家园 你我说的不矛盾啊,我只是说,统计平均来说,清华北大的人

                        要比别的学校的人混的好,重点的比非重点的混得好,对吧?不管情商智商还是成就都是这样吧?中国胡核心和习五代不都是他们清华的吗:)

                  • 家园 也说点华为

                    印象中,98,99年左右,华为开始在高校就行大规模的宣讲招聘活动,那时候月薪8k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自控专业成绩优秀的本学生去华为在很多高校成了当时的首选,能够得到offer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后来那几年一直如此。2001那时候硕士生不管什么专业只要是工科的只要去基本就要,其实华为那时候在做人才储备,感觉那几年是华为迅速扩张的几年。2002年招聘的时候,就开始挑了,只要通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硕士了,再后来的几年,招聘势头也不厉害了,现在华为开出的待遇的诱惑力已经不难么大了。

                    华为的高薪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还是能够吸引一些人才的,否则怎会有那么多人把铺盖带到单位加班加点呢?当然了,也有累过头的,这几年过劳死了好几个了。

                    在华为,只要有能力的,还是能够受到重视,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而很多国企,就是再好的人才,几年下来,也皮了,埋没了。

                    在华为,员工的干劲很足,至少比大唐足多了。

                    最近几年,感觉华为管理上有点问题了。就那北京研发中心来说,跳槽率太高,里面不让上网,不让用可以拍照的手机,员工互察对方电脑,看有没有泄密等等,管理变态到这种地步,总有一种走下坡路的感觉。

                    华为曾经给10来届毕业生打上深深的烙印,在10来年的高校招聘中刮了一种风,不管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希望它走好。

          • 家园 我看中兴

            在TD中会拿到不少好处的,北京的TD试验网建设就被中兴拿到了,北京可是个窗口啊。

            而且中兴带有国企的性质,和政府走的也比较近。

            隐隐感觉到中兴有赶超华为的趋势。

            • 家园 我的一点儿看法

              呵呵,中兴,在国内比较吃香,但是,在国际市场上,那就是华为能唱主角了。

              你有没有想过,中兴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

              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兴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差了很多,华为走得比较早,而且学习能力比较强,会走得比较好些。

              何况发达国家市场,很多时候靠得是软实力,价格是第二位的,就是华为,我看也会很难。

              特别是,华为的做法,好像是把市场越做越小,很不大气。

              当然,国内市场,这个最好的cash cow让中兴始终keep alive

              说到底,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有真正的创新能力!

              譬如苹果的IPOD、IPHONE,为什么能成功?哪怕是有瑕疵,它都是绝对的NO.1

              有的时候,特别在设计方面,拼的是文化和综合素质!

              说到底,只有一个兼容并蓄,豁达包容的环境才能有创造力!

              华为也好,中兴也罢,它们暂时还做不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