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共:💬453 🌺2240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真糊涂假糊涂?已经不顾事实了吗?

              你知道顺治年幼,恐怕不会不知道多尔衮年长吧?

              你知道康熙年幼,恐怕不会不知道辅政四大臣年长吧?

              就此,说你这些话是“罔顾事实”,恐怕是没有问题的。

              罔顾基本的事实,将当时还只是傀儡性质的幼君举出来做例子,刻薄点说,说是“口不择言慌不择路”,恐怕是没有问题的。

              这样说来,汉殇帝、汉安帝年幼的时候(如果汉殇帝还谈得上年幼的话)国泰民安,一定是他们治国有方了。

              明朝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实事求是,这是基本的态度。

              可是有的人不是这样的。

              有的人,用失败主义去谈明史,抗金必败,抗金必亡,这种被文字狱牵着鼻子走的思想难道不应该批判吗?

              有的人,用大汉族主义去谈明朝,这种被狂热民族主义牵着鼻子走的思想难道不应该批判吗?

              有的人,更是同时具有狂热民族主义和失败主义两种矛盾的思想,一面说明朝自身光辉而伟大,只是亡于天灾、失误等外部原因,一面又说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必败、必亡,形成狂热而又失败的宿命论,难道不更加应该批判吗?

              你举出顺治康熙年幼这样片面的历史事实,罔顾当时他们并不具有实权这一重要的事实,你就是这样运用史实的吗?

              片面的真相就是谎言!

              所以,为了不说谎,请慎重的运用史实。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顾事实的是足下吧

                足下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全部推到天启和崇祯年幼身上,不说肤浅,也是不顾事实吧。清朝幼主即位是傀儡,明朝幼主即位难道没有被架空?天启木匠皇帝,底下难道不是九千岁掌权?

                明朝灭亡的根本性原因是由于王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最后不但搞得民不聊生,还要敲骨吸髓得搞“三饷加派”。那么明朝财政破产是从啥时候开始的?是天启朝吗?是崇祯朝吗?

                那么明朝为啥不能从财政破产里走出来?如果你的答案还是因为天启、崇祯年幼无知,“两个皇帝过于年轻乃至年幼,缺乏足够的人生智慧”。那我只好说你图样图森破了。

                • 家园 决策者自己的责任何必找那么多客观理由

                  有一个奇怪的观点,就是明朝明明是被辽西筑垒吃空的。但是很多人不说是因为辽西筑垒吃空了财政,而是说,是明朝财政破产,不能供应辽西筑垒。

                  倒因为果。

                  量出为入是基本的收入准则。你计划花多少,于是你要想办法挣多少。

                  量入为出是基本的支出原则。你计划花多少,于是你要看你能挣多少。

                  有趣的是,很多人都只是说:我们计划在辽西筑垒花这么多钱,丝毫不提如何弄到这些钱。

                  就像这样:我不管财政能拿多少钱,也不管财政有什么办法拿出钱来,总之,我只管要,弄钱的事我不负责。事情弄不好,是你们弄钱的人的责任,是因为你们财政破产,不能怨我。

                  一个普通的父亲花光了积蓄,也不能为儿子在北京二环内买到豪宅,不能为儿子买豪车,最后财政破产,为了弄钱,在工地上筛沙子的时候倒在了寒风中。

                  然后儿子说:

                  是什么让一个老人在安享晚年的是还要去工地上出死力干活呢?一定是因为这个社会不公正!我恨这个社会!

                  你说为什么这个老爹会财政破产呢?

                  因为他是普通人,不是马云,不是马化腾,不是马明哲?因为老天没有安排他捡到一张价值十亿的彩票?因为他干活不努力?

                  不是。

                  原因很简单。第一是因为他有个丧心病狂的龟儿子,第二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这个家。

                  明朝不也是这样吗?

                  明朝财政是可以支撑王在晋山海关重城计划的。区区九十多万两银子而已,和万历三大征的军费水平相当。而且这些钱也不是年年投入的。这是一个军事上有合理性、经济上也有合理性的计划。

                  明朝财政是不可以支撑孙承宗—袁崇焕辽西筑垒计划的。一年六百万两,两年顶上整个万历三大征。这个方案在军事上合理性有限,在财政上压根就没有合理性。

                  那么为什么明朝选择了经济上毫无合理性的方案呢?

                  因为三饷加派?

                  因为土地兼并?

                  显然不是。

                  问题显然是决策失误导致。

                  那么决策失误是谁的锅呢?

                  你提到了明朝财政破产,你是这样说的:

                  那么明朝财政破产是从啥时候开始的?是天启朝吗?是崇祯朝吗?

                  显然,你觉得这个锅不是天启崇祯的。那么这个决策失误的责任人,很大概率是指万历了。

                  然而事情是这样吗?

                  你问我明朝什么时候破产的,我倒想问你了,在财政破产的情况下,你为什么选择一个年均耗资五倍于万历三大征的方案,而不是一个军费水平与万历三大征相当的方案?

                  你问我明朝什么时候破产的,我倒想问你了,在财政破产的情况下,明朝财政可以支持万历三大征的军费开支,那么明朝财政同样支撑一个万历三大征水平的军费开支的可能性是不是更大呢?

                  万历活着的时候,三大征也花钱打了,对后金发动进攻的大规模野战(虽然失败)也花钱打了,你能让他为他死后明朝选择加剧财政危机的战争方案的决策负责吗?

                  李世民需要为李治大非川战役的失败负责吗?赵匡胤需要为宋真宗檀渊之盟的耻辱负责吗?明孝宗需要为明英宗的土木堡失败负责吗?为什么明神宗就要为明思宗的决策负责?

                  这是万历应该背的锅吗?

                  问题出在决策上,那么就是决策者的责任。

                  什么三饷加派,什么土地兼并,还有什么宗室包袱,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国足输球原因总结吗?

                  明朝的真正危机,就是决策集团出现了问题。核心的核心,就是身为决策者的皇帝有问题。

                  在明朝,老成的神宗已经老去,成年的光宗意外猝死,而逐渐成长的熹宗偏偏不寿,长期执政的思宗却不能正确面对压力。

                  熹宗即位时幼小,虽然以宦官为助手勉强控制了朝廷,但是各种不学无术的流言大规模覆盖到他的脑袋上。所以他的时代几乎可以说就是在等待皇帝长大的煎熬中度过了七年时间。

                  思宗即位时倒不算很幼小了,然而还只是个懵懂的少年。比如,相信那些拿钱办事的官僚是赤胆忠心的好人。后来他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再比如,不允许别人说他年轻不懂事。这样做的大臣很快就被他疏远了。这真是一个纯洁的少年人,好强的少年人。

                  思宗是一个好人,然而他不是一个足够好的好人。因为他驾驭不了那些老官油子,没有做好事的能力。

                  朱由检是个可怜的好孩子,他在临死前说的那句话,非常好:

                  “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

                  李自成将此概括为“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很精准。此后,清代又进一步概括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马马虎虎算是基本正确。

                  明朝灭亡主要就是个决策问题。后来那些乱七八糟的失败因素,“不如是之甚”,过分夸大,基本上已经发展成为失败主义了。

                  明朝失去北京的失败与后来南明的失败,特别是南京政权失败之后的阶段,有所不同。那一时期主要是南方地区经济区域太细太多,不易形成合力造成的。那个时期对决策者的要求提高了。因为确实很难有人做到,所以决策者的失败责任反而相对下降。这和崇祯时代不同。

                  别的不说,崇祯执政十七年,连个头绪都摸不出来,最后连个迁都的事都定不了,和他早死的哥哥执政七年却能把握住朝廷大政,差得太多了。

                  看人不能不看人的年龄阅历。崇祯皇帝的年龄和项羽差不多。崇祯十六岁即位,三十三岁自杀。项羽二十三岁随项梁起兵,二十六岁成为西楚霸王,三十岁兵败自杀。两个人的共同点就是非常年轻。形势的区别就是项羽进入了一个更加变动激烈的局,崇祯的局要好得多。项羽的失败主要在于他不够成熟。崇祯的失败则同样在于他不够成熟。就人品而论,崇祯皇帝是一个一心治理好国家的人,人品不可否定。然而他的思想相对幼稚,导致了他的悲剧,不可不令人惋惜。

                  • 家园 万历年间耗尽了民力闵财,后来没钱了,当然跟他有责任
                  • 家园 自秦之后无三百年不亡之国

                    你说的无非是王朝末年昏君论。

                    一个王朝的兴衰固然和领导人的素质有关,但更多的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领导人素质差,执政不力会造成王朝短命。但领导人素质高,执政再有力也顶多把王朝维持到三百年左右。

                    中国自秦之后无论君主贤明与否,王朝寿命最长的也就三百年左右。何以如此?到王朝末年,各种矛盾积累到了顶点,已经无法通过改良来重新分配利益。而生产力水平一直在原地踏步,不能突破到下一个阶段来养活更多的人口。但王朝的统治阶级本身无法做出对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事,于是就只好革命了。

                    具体到明朝。明朝的财政破产其实源自几个主要原因:明朝一直无法消灭北元,因此必须维持巨大的国防开支。而自土木堡之后,明朝处于守势,国防开支更为巨大。汉朝以文景之治的积累尚且被武帝挥霍一空,明朝还没有文景之治,要负担九边的消极防御又谈何容易。

                    明朝本身的收税能力极为差劲。前比不过宋朝,后比不过清朝。在历朝历代属于垫底的。到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后,赋税更为吃紧。明朝的财政破产不是从万历开始的,而是从嘉靖就开始了。到万历的张居正改革好不容易让财政有了一定的恢复。但要看到的是张居正改革其实并没有触动土地兼并的实质,反而是加剧了对平民的搜刮,造成自耕农的进一步减少。这类财政改革,历朝历代中期都有,都能在一段时间里起到“充盈府库”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不过是饮鸩止渴。

                    万历的三大征能够成功,主要是三娘子事件后与北元处于相对和平时期,能够腾出手来进行军事行动。但要看到的是这三次大军事行动基本都是平定叛乱,抗击侵略,而不是领土扩张。消耗了巨大的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所以到北方出现新的敌人,而军事镇压惨败后,明朝脆弱的财政立刻破产,不得不开征辽饷520万填补财政窟窿。但这520万和其后的加派全部压在小民身上,进一步压迫自耕农破产,加剧土地兼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皇太极和天启、崇祯换个位置来做,皇太极也无力回天。这和君主是不是年幼无知根本无关。

                    通宝推:梓童,何求,
                    • 家园 其实也有干年秩序的

                      比如教廷

                    • 家园 不是王朝末年昏君,是昏君导致王朝末年。

                      刻意忽略顺治年幼时实际掌权者是年长的多尔衮的事实,单说顺治年幼,用片面的真相混淆视听。这涉嫌造谣和欺骗。所以,我批这是罔顾事实。

                      你现在说的总算是不一样了,开始谈点历史事实了。

                      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误,你现在所说的应该是君主个人的影响力有限,不足以挽救社会发展趋势,批评的是我过分强调君主个人能力对社会趋势的影响力。

                      因此,表面上,前后都是反对强调君主的能力,有相似之处。但是前面使用的方法是造谣,是欺骗。手段卑劣者目的必不高尚,所以要往死里批。而你现在使用的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讨论问题。虽然和我意见不一致,但是你现在是在正经讨论问题。你肯正经说事,我就愿意多说一点。

                      就你说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不是王朝末年昏君,是昏君导致王朝末年。

                      你列出了一个统计数据,自秦以来无三百年之天下。

                      如果只列最长数,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自古以来无多少年之物种。这个最长数,有一定意义,但是,同样是不足三百年,有的王朝长,有的王朝短,又是因为什么呢?同样是遇到危机,有的王朝遇到危机可以挺过去,有的王朝就覆灭了,又是因为什么呢?

                      客观运动规律在其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这个客观规律本身包括什么呢?包括社会国家的发展规律,从产生、壮大、鼎盛到衰落、覆灭。具体来说,这又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经济规律,也比如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是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我们讲客观规律,并不能因此将主观能动性割裂出去。毛主席批评一些人是“钢多气少”,物质装备好而精神装备不好,他是在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吗?不是,当然不是。精神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各类因素都是有机会成为主要原因的。主观原因也是可以成为主要原因的。

                      所以,不能因为我们要分析一个国家灭亡的客观原因,就无视主观原因,就拒绝讨论主观原因,甚至于断定主观原因不可能成为主要原因。

                      土地兼并等各种原因,是明朝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为什么会总爆发呢?

                      以国家规律来说,自秦以来无不灭之国,明朝也应该是会灭亡的。事实上明朝也的确灭亡了。那么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来说,明朝是不是一定会在1644年这个点上灭亡呢?这倒并不一定。灭在这个时点,很大程度上还是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越是接近这个时点,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起的作用就越明显。

                      我为什么说明末二君的幼弱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均不能缓解危机,而缓解危机的手段还远远没有穷尽。不但如此,他们还在加剧危机,最终走向了1644。

                      比如三饷加派。实际上主要是辽饷。万历搞了辽饷,组织了一次大规模作战,失败了。这算是搜刮民财的开端。

                      那么,这个开端可不可以改回去呢?

                      如果是一个成熟的君主,他在财政和社会危机加深的环境下,应该是可以选择更加合理的战略,符合经济和财政要求的策略。

                      辽饷是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采用这样的办法,先决条件就是速胜。

                      孙子兵法也在讨论后勤压力和军费情况时说,兵贵胜,不贵久。

                      到了天启时代,明朝继续在征收辽饷。此时可以说,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这个逐渐加深的危机,在帝师孙承宗搞出花费大价钱的辽西筑垒计划之后,就走上了堕落的快车道。

                      到了崇祯时代,经过崇祯的治理,天启时代的陕西灾区起义了。

                      到了崇祯四年,辽饷一下增加了33.3%,从九厘跃升至一分二。

                      而明朝的军费开支非常巨大,万历末年达到每年四百万,花光了辽饷。到了我们的孙承宗老大人开始操盘辽西的时候,辽西筑垒一年要花六百万。

                      赋税越收越多,军费也越花越多,民变愈演愈烈,最终亡国。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万历有什么责任,他的责任就是:一,他没有解决问题;二,他遗留的一些不适合长期执行的办法长期化,挖空了明朝的经济基础;三,巨大的军费开支进一步挖空了明朝的经济基础。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责任里面,他只有一个半的责任:第一个,和第二个的前一半。一,他没有解决问题就死了,二,他遗留了一些短期挖掘财政潜力的办法。

                      错误的政策是明朝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问题真的到此为止了么?

                      我们可以拿明朝末年和汉武帝比较一下。

                      汉武帝也是穷兵黩武,也是极尽民力,后期也是连吃败仗。各种重赋重税,持续加重,各种军事失败,沉重打击军心民意。民间也开始造反了。那么持续下去,汉武帝会不会变成亡国之君呢?

                      但是汉武帝没有变成亡国之君。他没有一条道走到黑,他居然改弦更张了!他居然下令更改国策,又打算休养生息去了。

                      什么?错误的政策是可以更改的?

                      那么万历的国策可以更改吗?

                      辽西的军费可以不花那么多吗?

                      可以。

                      就在万历死后没几年,天启二年,明朝以王在晋代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他说:

                      科臣周希令议费四五百万金以固金汤,而科臣沈应时亦亟议筑起边城为山海屏蔽,臣核道、镇估工计费,谓湏银百万,盖并造衙舍、筑铳台、建营房之费尽入估数。

                      王在晋否决了四百万的计划,提出了一个只花一百万的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明朝不必每年花那么多银子,也就不必每年收那么多银子。这样即便不能挽救危机,至少也不会继续加剧社会危机。

                      然而,明朝和我们现在的很多军事爱好者,又否定了一百万的计划,坚持四百万乃至六百万的计划。

                      难道明朝政府手里有的是钱吗?

                      明朝政府没有钱,不但没钱,还因为收钱而加剧了危机。

                      那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多花钱的方案呢?

                      王在晋不舍得花钱,是因为他不想收复失地吗?然而他不是这样说的啊:

                      臣尝谓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已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

                      一步一步,思路很清晰,是要收复失地的打算。

                      至于具体到王在晋方案和孙承宗两个军事计划的军事考虑,我在别处已经说的很多,这里既然谈社会危机,就不再重复了。

                      就我们现在所说的财政问题来说,王在晋也是考虑到了的:

                      启无已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

                      难继之供,这四个字,不就是说,辽饷加派是难以为继的吗?

                      这是一份充分考虑了财政压力和国内危机的军事方案啊。

                      然而他却遭到了否决。

                      这个否决是因为社会危机愈演愈烈吗?这个否决就是简单直接的因为决策者出现问题:

                      天启皇帝选择了支持自己的老师孙承宗。

                      为什么说天启皇帝对孙承宗的支持如此重要呢?

                      在天启年间,孙承宗无数次表示要离职,离开辽西,都遭到了天启皇帝的拒绝,坚持要他继续任职。这个无数次是说,基本上每一两个月孙承宗都要写辞职报告。最后孙承宗用一场大败胜利离职。

                      孙承宗之后,继续坚持筑垒战略的是袁崇焕。

                      不过我要说天启皇帝还是有脑子的,能够成长的。天启能够根据形势学习正确的战略。比如说,袁崇焕坚持筑垒战略,以筑垒佐攻战,以攻对攻,很多人因此吹嘘他雄才大略。但是当筑垒遭到攻击的时候,袁崇焕坚决拒绝增援。皇帝严旨之下,他也只是派了几千人随便出去晃悠了一下就迅速回来了。对此,支持他的人会说,袁崇焕避免了后金的围点打援。但是支持他的人能不能想一想,不能援的点,要来做什么?委员长当年进攻解放区的时候,毛主席不就是充满喜悦地甩给他很多点做包袱吗?孙承宗-袁崇焕自己主动在白地上修建了许多点出来,这显然比委员长到处去占点还要愚蠢。当然,有一点他们是比委员长机智的,委员长是个不怕死的,不但要占点,而且要援点。袁大人是修点,但是不援。对此天启皇帝的评价也很直接:

                      “暮气难鼓。”

                      有的人对天启皇帝是怀有偏见的,不管暮气难鼓这四个字多么恰如其分,他们只会因为这是天启皇帝的话,就轻蔑地扔下一句天启皇帝的话也能拿来当证据。

                      这也是有原因的,比如天启皇帝不学无术,比如天启皇帝是个傻木匠,比如天启皇帝不问朝政。其实呢,万历皇帝也有过类似的批评,比如万历是个不问朝政的人,万历吸食鸦片。当然了,因为他是几位名师——或者说权贵——的徒弟,不能说他不学无术。

                      这就好像在说,有一个人,不烟不酒,提倡素食,他叫希特勒。还有一个人,抽烟酗酒赌博,他叫丘吉尔,还有一个寻花问柳后来还瘸了,这哥们是罗斯福,至于据说有抢银行记录的斯大林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天启和万历的那些言论,稍有社会阅历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在引导舆论。

                      这就是最低级的舆论战。

                      信了这个,就是纯粹的炮灰。

                      天启的话有没有道理,不在于他的身份,而在于是否符合事实。

                      暮气难鼓四个字的评价,在免去袁崇焕职务的时候,评价其战争表现是恰如其分的。

                      有趣的是,“雄才大略”的袁崇焕大人做出的“暮气难鼓”的事情,本质上就是后退防御、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与敌争锋。与王在晋山海关防御计划有很大的相近之处。当然了,袁大人的方法要花几倍的钱。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天启皇帝即位七年之后,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开始展现出一点成熟的样子。

                      不幸的是他在这个时候病死了。

                      然后还没被赶回家的袁崇焕,被崇祯启用。

                      崇祯信任了袁崇焕,捏着鼻子忍了他擅杀大将的行为,捏着鼻子忍了他大举资敌的行为,甚至捏着鼻子忍了他没有防住后金让敌人杀到京城的行为,但是终于无法再容忍袁大人带人进城的行为。

                      从天启到崇祯,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明朝的北京防御终于被彻底抽空,明朝的三方布置也终于被逐步瓦解,后金从此可以入关劫掠了。

                      那么问题的要害是什么?

                      是明朝土地兼并所以孙承宗袁崇焕被农民起义给吓怕了吗?

                      完全不是,只是简单的因为天启皇帝早年年幼,后来又英年去世;只是简单的因为崇祯过于相信那些拿钱办事的经理人——请注意,官僚,其实就是企业里面那些拿钱办事的经理人,低级官僚就相当于办公室白领,办公室民工。

                      这两个皇帝都太年轻。

                      我们都知道崇祯幼稚到了什么程度。比如在李自成大举杀来时,崇祯明知道无兵可守(京师防御早就被辽西防线二十多年的吸血抽空了),需要调辽西大军回援,居然都办不了这个事。崇祯在明知道无兵可守的情况下,迁都的主意都拿不了,送太子南下的主意也拿不了。

                      你说他能干什么?坐下等死?都说腐儒们是平日空口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我们却在这里看到了“九转乾坤空在握、君王临事唯一死”的奇观。

                      崇祯可是一个实权皇帝!

                      以前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崇祯在位十七年,十七年时间是什么概念呢?越王勾践是个典型。前494年他战败,12年后,前482年他就攻杀了吴国太子。前473年,他彻底灭了吴国。有人说吴越是小国。呵呵,吴国还真是小啊,一个一度称霸的国家,小国?吴国这个小国,与后金这个大国比,大小差不多很多;越国这个小国,与明朝比起来,大小又差了多少呢?

                      十七年,足够发生很多事。比如隋炀帝。隋文帝声名赫赫,隋炀帝只用了十四年就葬送了他的天下。崇祯算是好的,他的底子不如隋炀帝,坚持的时间比隋炀帝长,所以他明显是优秀于隋炀帝的。比如秦献公。秦献公之前,魏国打得秦国抱头鼠窜,几乎灭亡。然后秦献公用了22年,奠定了秦国复兴的基础。秦献公的底子固然不如崇祯,崇祯也远不如秦献公。

                      我就不拿崇祯和勾践比了。对手的规模差不多,自身的实力强那么多,胜负却又如此对比鲜明,这能力,没法比。

                      我说过,崇祯是个幼稚的人。我不想再重复说了。

                      崇祯本质上是一个汉元帝类型的人,净信那些舞文弄墨的文贼。

                      通宝推:水随天去秋无际,hwd99,
                      • 家园 崇祯17岁登基,被周围东林党之类儒家知识分子忽悠惨的小孩

                        崇祯没有自己的参谋班子,太容易被舆论左右,自毁左膀右臂的阉党。明中后期,皇权非常弱小,连自己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明代亡国于文官体制。

                      • 家园 后金这点人口和军力

                        放在朱元璋那时候,不够一个手指头,说灭就灭了。你说的军饷,人才啊都根本不成问题。崇祯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也不是太差劲的皇帝,也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如果没有帝国后期积累的内部矛盾,凭明朝的国力,崇祯可以犯十次错误,然后搞一次正确的,就把后金给灭了。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明朝和后金的国力相差实在太大了。但是帝国后期,这些国力根本无法动员,组织起来。

                        这个也是类似抗日战争的情况。日本乘着帝国最虚弱的时候入侵,显得不可战胜似的;毛主席就象当日的李闯王,是内部矛盾的象征。区别就是毛主席能区分主要矛盾,联合蒋凯生共御外辱,最后依靠大国的纵深取得最后的胜利。李闯王却无法联合崇祯来对付后金,实际上两者不用很强的联合,只要不互相捣蛋,后金也不可能取得政权。现在中国只不过从底部稍微上升了一点。但如果日本鬼子再入侵,结果就是被打得找不着北。原因就是我们立国不久,腐败的利益集团还没有完全成型,国家还有活力。

                        通宝推:任爱杰,
                        • 家园 同样的基础,蒋委员长就花园口豫湘桂,毛委员就打美国打印度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毛委员作弊了?开了金手指?穿越小说主角?所处的社会不一样?

                          同样的社会基础,耶律延禧就只能带着大家伙亡国灭种,耶律大石就能重建大辽。

                          同样的社会基础,赵构就只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岳飞就能十战十捷。

                          同样的社会基础,赵光义就只能赶驴车,柴荣就能顶风反攻。

                          同样的社会基础……

                          为什么就有的人不行有的人行呢?

                          因为历史决定了,今年就坑你一个?

                          当然,机械唯物历史观总是说,天下大势取决于社会运行规律,否认英雄人物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网上有个段子说,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崇祯绝对不知道,他作为一个勤政的皇帝怎么就忽然变成末代皇帝了。所以历史上帝评论这件事,说“历史都决定了,你来当末代皇帝”,崇祯说另请高明吧。他实在也不是谦虚,他一个涉世未深的亲王,怎么就当起皇帝来了呢?还是个末代的。但是呢,历史上帝们讲“大家已经研究决定了”,所以后来他就念了两首诗,叫“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所以他就到了紫禁城,做了末代皇帝。

                          崇祯这个人,过于软弱、天真,偏偏又较真,是有重大缺陷的。

                          • 家园 具体的事情上,挺赞同你的看法

                            但是英雄者如毛主席,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成的。建国后也有拿着党章,要求说话的时候;也有大跃进怎么也刹不住车的时候,也有指定接班人接连失败的时候。时势和主观能动性,两个都是非常重要的。

                            • 家园 社会形势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影响的。

                              社会形势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影响,这是正确的道理,我一直都很支持。

                              可惜的是,很多人喜欢忽略主观能动性。其实这俩忽略任何一个都不对。

                              罗隐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两句诗讲了反正两面,是很全面的。

                              具体到明朝末年这个事情上,在末代两君之前,社会危机其实还远没有达到总爆发的地步,所以我才会说主观能动性是最大的问题,才会说明朝的两个帝王是最致命的软肋。

                              这个软肋不是因为他们是坏人,或者说如何的昏聩暴虐。恰恰相反,像崇祯,他就明显不像是一个坏人。天启在末年也表现除了比较优秀的素质。

                              但是主要的问题在于,天启幼小,崇祯幼稚,无法担负重任,结果拖延了时间,贻误了时机,导致了危机加剧,最终在崇祯时代爆发了危机。最倒霉的就是崇祯,他一上手就是大危机,根本来不及学习适应。所以论起表现,他还不如天启。不是因为他本人比天启笨,而是天启毕竟有一段时间适应。

                              所以说,明代灭亡,其实主要是末代两个皇帝的主观能力不足的问题。

                              以这个看起来“唯心”一点的问题为基础,其实我想说的是一个更加“唯物”一点的问题:

                              中国古代职官选拔机制中的君主选拔机制问题。

                              按照中国古典政治传统,天子也不过是一种职官。但是,自东周时代,普通官员就有任期制度;自秦以后,普通官僚就转变为以雇佣为主;自汉代开始,针对普通官员逐渐建立退休制度,并以察举为基础进行考试;三国时代建立九品制;南北朝开始,建立散官和阶官制度;隋唐时代退休制度进一步发展,建立科举选拔制度;宋代开始,退休待遇制度日益完善,科举制度也日趋严格;明代科举制颇为完备,形成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朝野政治结构……然而在这一个历史变革过程中,帝王,这个整个职官体系中的最高一环,他的选拔机制基本没有变化。

                              时代已经变了,只有一个位置没有变。传统的世袭君主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君主选拔机制与时代脱节。

                              这就是主观能动性问题背后埋藏的客观现实问题。

                              然而要发现这个客观现实问题,我们就必须实事求是,先承认,确实存在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割裂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唯物论不是辨证唯物论。机械唯物论是将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割裂开的,结果导致双方势不两立却又相对而生,不能统一。

                              君主选拔机制进行改革,使得君主足够强大,就不会出现明末两君幼弱为官僚所欺的现象了。

                              历史上人们也注意到了这个君主幼弱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解决方案比较临时性。比如广树藩王,比如勋贵集团,比如与武将联姻,比如建立宫廷禁军,比如某人的杯酒释兵权,甚至比如某人的诸子参政,诸如此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都不很好。

                              清代初期的君主,或者说实际统治者,操纵着和明代略微相似的政府,却都比较强大,原因何在呢?因为他们本身是军事部落首领。第一个努尔哈赤自己就是军事核心,第二个清太宗手里有重兵,第三个多尔滚拿着第一个的兵马,也是兵强马壮,即便是康熙这样一个幼君,背后的太后也是代表着满蒙军事同盟的蒙古太后,而当时满洲的军事力量已经衰弱了,蒙古的地位高得多……清朝一直是依靠族群压迫来保持控制力,驾驭官僚机构。但是问题是这样并不能治好国家,只不过相当于马戏团强行逼迫动物表演而已。

                              清朝的经验只证明了这样的事情:一,当时的中国古典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限,普通官僚的改革已经差不多了,最终需要的是君主/帝王的改革。二,那个时候的君王已经需要额外加持一些力量才能控制政府了。三,异族压迫能够控制政府,但是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此路不通。

                              君主制改革成为社会需求。

                              这就引出了一个合理性:

                              共和。

                              在明清时代,南洋华人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一些共和性质的政权。领袖不是单纯世袭,而是需要实践检验。

                              到了清末、民国和共和国时代,由于这个历史需求,一切旧式的帝制都无法见容于社会。最高领导人选拔机制的改革终于彻底启动,并经过逐渐演变,形成了现在中国的领袖选拔机制。

                              所以,最初我们好像是在讲明末君主的主观能动性,好像很唯心,但是讲着讲着,我们就会发现,这是很唯物的一个事情,而且和现代史是一条线。

                              三百多年前的历史,就这样简单而直接地影响到了今天。

                              如果一个逻辑链条可以“巧合”的与很多事实相互印证关联,那么就算我们还不能认定他是正确的,也应该将他的正确几率大幅度提高。

                              • 家园 民主共和万能药?

                                人的确有主观能动性,但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决于客观条件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大,没有客观条件也是办不成事。就以你举的毛委员来说,当初他可是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兼国民党中宣部代理宣传部长,国民党一大里位置还高过蒋介石。但他在国民党里最后又干出什么功业来了呢?

                                所依靠的阶级不一样,所依靠的基础不一样,主观能动性起到的效果就不一样。

                                至于选拔君主,民主共和可不是啥万能药。其实三百年盛衰定律在中国适用,在外国也差不多。

                                至于民主共和是不是万能药,我很久以前写过一个帖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足下有兴趣可以看看。

                                闲聊两句民主,自由,专政,平等

                                • 家园 你错了。真正的变化是,君主现在也是大范围竞争出来的了

                                  我想我说的很清楚了。

                                  在世袭帝制时代,君主这个职官是缺乏竞争的。而其他官僚都是竞争出来的。从统计学上来说,即便算上个别强大的君主,君主这个群体的能力仍然会明显弱于其他官僚群体的能力。

                                  在民主或者共和体制下,君主这个职官是通过较为普遍的竞争产生出来的,所以他们的能力水平能够和普通官僚体制保持相近。

                                  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操控能力。

                                  这就是我说的主要内容。

                                  但是你的帖子和我说的似乎关系不大。

                                  你所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关系——可是,我有否认过二者的关联吗?

                                  没有啊。

                                  我已经明确说了好几次了,主观能动性本身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对于这一问题应该不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讨论了。

                                  去掉这一部分之后,在我看来,你这个帖子就写了一句话:

                                  “至于选拔君主,民主共和可不是啥万能药。”

                                  而这和我说的是同一个事情不相干的两个方向。

                                  我只是就事论事的说,包括天子在内的整个官僚体系,在实行民主或共和之后,可以更大范围的选拔君主、帝王或国家首脑,从而使首脑的能力与普通官僚想适应。

                                  简单说就是,民主共和比世袭帝制更强。

                                  民主共和比封建帝制进步,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了。

                                  至于说“民主共和”是否达到万能药的地步,对不起,我没有涉及。

                                  所以,其实你说的内容,与我说的内容,无涉。

                                  至于你所发的那个帖子,我大略看了一下。由于明天还要上班,现在已经是北京时间零点多了,所以只是随便瞄了一眼,没怎么细看。大略来说,一方面对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极端警惕乃至排斥,陷入机械唯物论的陷阱;一方面对民主特别是多数人问题极端警惕和排斥,反对极端民主化反到了有点极端反对民主化的地步。这大概是你一看到说民主有进步,就不顾是与封建帝制做对比的事实开始反对的原因。你似乎有为了反民主而反民主的倾向。

                                  就这个粗略的印象,我觉得你所了解到的政治知识很少,差不多就是一点“多数人暴政”之类噱头很足而且粘粘糊糊不容易分说清楚的东西。对于这样粘粘糊糊的东西,我一般都是不急于下刀,而是放在心里等有了点以后再动手分析。

                                  对于你,我提个建议。追求独立思考是好事,但是首先要想一想:

                                  为什么看起来别人都很蠢?

                                  这个问题多想一想,很有用。当初我也是这样想过之后,才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的。

                                  我这个人刚强惯了,说话比较硬,希望你不要太过不高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