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也说“一个山东人发牢骚,突然感觉有点道理” -- 亡命之徒

共:💬586 🌺5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可有数据支持你的观点?

          据我的经历来看,我初中同学和高中同学,都是那一拔,没有谁读了初中就不读高中的,即使成绩很差,是年级倒数,肯定考不上大学,但他们也会去读高中。

          • 家园 你大概是市里人吧.

            念的应该是重点中学.

          • 家园 你家乡在哪儿,感觉和北京也差不多了

            90年代山东某县级市升学率最高的初中,一个年级六七百人,上高中的不到200

          • 家园 这么说吧

            就当前毕业即失业的现实看,再比高考升学率是毫无意义的.

            其实你的所提到的不是狭义的高考升学率,而是广义的某地人口受高等教育比率。如果数据采样在北京或者上海,那么一个粗略的统计=应届高考录取考生人数/Max{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3年前初中毕业人数,6年前小学毕业人数}

            注1:假设3年制初中

            注2:考虑到北京,上海等外来人口迁入较多的城市,新生人口小于实际育龄人口.

            注3:往届复读生暂不考虑.

            按我的经历:

            小学阶段:5%-10%的重点中学录取率,其余的将被淘汰经过普通中学后再入中转,职校等流入社会,能重新拿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凤毛麟角。

            初中阶段:我进的是普通完全中学(即非重点),全年级组六个班近280名学生,只有一人被市重点录取,3人进入区重点.余下的除一个直升高中部最后保送华东理工外几乎全军覆没。

            高中阶段:当时我校的高考录取率是95-98%。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女生被内部淘汰后有自知之明保送进了师范院校。另外,6个班中平均有1-2人/班出国或者因故未参加高考,那是93年的事。

          • 家园 说说我家乡(非北京)的情况

            我的初中同学(约100名),算上我,只有三个上了高中,其中一个还是复读了初三才考上。另外四五个上了中师、中专。其实不少人觉得中考无望,初三的后半年就不来学校了,可以明显感到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老师学生两乐意,老师的负担轻了些,学生初中毕业证照发。我的家乡在那时中考的升学率(高中+中师+中专)大概是10%.

            我当时决定(我父母的决定)上高中后,还有老师一片好心地去劝我父母,大讲上中师的好处。

          • 家园 没数据

            市里和县里的人是不同的,对于各个省来说,农村的学生远比城市的多。农村的高中就读率怎样,看看农村的普九情况都可以推出了。

            简单的算法,看同龄人中上大学的比例。反正就那么多人能上大学,其他的要么初中辍学,要么高中辍学。

            这个有数据,湖南省人口6千7百万,偶考的那一年,重本理科招生18000人。

    • 家园 政策使然。。。

      鼓励大城市的学生考出去,欠妥的政策太多了,牢骚归牢骚,但个人觉得发牢骚可以,但千万不可以丧失斗志和自己赌气。

      另外,现在不清楚,我考大学那会儿,北京来的同学的确是很低的分数,数学几乎刚刚过及格线,但我们上海的可没有那么低,不论如何这些其实都不是那么重要,本来中国都是应试教育,大家也都知道这玩意儿做不得数,反过来说,四年毕业后,反而道都是这些考进来读书不怎么样的,社会上的能力反而强。我们班有个山东同学,我就记得他语文特别好,文言名句张嘴就来,唐诗宋词也是滚瓜烂熟,但他在大学就消沉了,总觉得自己考进来分数高,凭什么那么低他们也可以进来,就会对专业、班级产生了逆反心理,所以浑浑噩噩了四年,显然对今后的人生路没什么好处。

      我还是那个观点,抱怨可以,不满也可以发牢骚,但千万不可以消沉,你消沉给谁看呢,最终要交代的,还是你自己。

    • 家园 不算牢骚,事实而已,随便说点废话希望消消气

      1.一个不很熟的北京朋友给我说过一个至今为止我听到最有点道理的原因,在北京的几所大学,其财政拨款,建设,用水电等等所谓的“负担”吧,北京人承受和分摊得更多,所以要收益。-----------因为不太熟,我没有追问具体分担比例,也没有查看其他省的重点是不是也用同样的理由照顾自己人。

      2.不否认,有人在很牛的大学滚了一圈,然后有了很牛的人生。但大部分过来人大概会告诉你,这个所谓重点,其实名声占多,到了大学这层,基本靠自己。

      • 家园 第一条理由不仅是北京的

        不仅北京的高校如此,各地都是这样的。科大曾经和安徽省签过一个协议,安徽省给予更好的支持,科大要多招收安徽的学生,这是上过《新闻联播》的。后来我问了科大的同学,当时安徽省给科大的优惠除财政上的支持外,还批了块好地。地皮问题真是只有地方能办得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