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阿O的自学日记 1 -- aokrayd

共:💬17 🌺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阿O的自学日记 1

    这几年一直有一个想法,觉得在异国要想教孩子学好汉语,自己应该对汉语的美感能有些体会,对汉语要培养起感情。所以这两年来一直坚持读一点古诗和典籍。争取在小草莓说话之前先能有点体会。这次受了小五的鼓励,决定也象小五写一些自习日记,大家相互交流,提高兴趣。

    刘长卿的 送灵澈 是我很喜欢的一篇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谈的很多的是他的以诗入画,这确实是这首诗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但是我觉得全诗更核心的,还是着眼在情字上。中国的写景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即使是王维的诗画,大抵其实也是有所托的。这首诗写明送灵澈,自然是在写朋友的友谊上。

    一般从友谊角度上来理解这首诗大抵强调一个远字,作者是看着朋友一直走远,所以情谊自然深。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作者所表现的如画中人物的潇洒风度从而寄托友情。但是我个人觉得全诗其实是通过最后一句来突出表达作者的一种个人体验。我不知道别的朋友是否有过这种体会,在黄昏时,远望人向夕阳的方向走去,尤其是有山做背景时,会有一种人与山融为一体的感觉,因为山在夕阳投射下的阴影会将人完全笼住。而这时从你望过去的角度,阳光以被山挡住了。因此你会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暮色四合,而个人被遗忘的孤零零的感觉。所以作者不仅仅是描写了朋友越走越远,而且含蓄地突出了个人的孤独和寂寞,自然也就更突出了友谊。

    不过这也可能纯粹是我从个人经验上猜测地说。。。

    • 家园 阿O的自学日记 5

      去年读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时对其中引述的很多东西很有兴趣,有些印象很深的,一直在心里嘀咕。这里试举一篇,王隐《晋书》:戎好治生,园田遍天下,翁妪二人常以象牙筹,昼夜算计家资

      后人常以两晋之玄谈误国,其实谈谈哲学就会亡国吗?真正的问题是这种生活方式背后所需的财力。玄谈并不只是谈一谈而已,由之而来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需要大量的财力,清谈与奢糜并行,财富的大量集中与国家的不冶生产,恐怕才是两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80年代,中国传统的罪行之一就是重农抑商,认为是阻碍了中国发展的要素。只不过到了现在,大家又开始讲儒商了。姑且不论这些指责到底有多少靠得住的地方,做为政治原则的重农轻商与做为个人生活的理财并不是一回事。孔子就曾经说富贵若可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在学生推辞高薪时又说没有必要,如果自己用不着,可以给别人。孔子出身贫寒,想来对于个人经济还是比较注意的。子贡的例子就不必说了。杨朱一派其实也是自儒家出。范文正公就要族人一定要多置田地。曾国潘先生要平太平军,也得要从军响上着手。历史上真正搞政治的人,没有不善于理财的。真正要个人于财产为敌,只怕还是近代的很多发展。所以王戎的例子,未必就和他的清谈非常矛盾。所谓传统传统,要从何处算起?所以做事的人,往往着眼于事本身,而未必要从思想根源抓起。

      玄谈家大致是介乎于哲学家和艺术家之间。一般的印象总大致是这两类人应当是不善于理财或者不在理财上花太多的功夫。所以这样的记载看来就未免觉得可笑。但这也恐怕只是误解。傅雷在教育傅聪要善于理财时,就特别举肖邦和经济人计算每一分钱的例子,可见艺术家要想不为钱财所困,先也得会理财才行。至于哲学家,罗素以经嘲笑过不计较收入的哲学家们了。可见哲学家们也得关心一下自己的经济能力。颜渊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过得了的,即使是自己能过,对自己的家庭也未免是残酷。在现代生活中,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所以要想讲道德,讲学问,只怕也得先学会理财才行了。孟浩然不是感慨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吗?可见即使要过隐士的生活,也是先得有财力的支持才可以。挣钱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真正要注意的,其实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地而已。

      • 家园 抑商和反对财富还是不一样

        抑商主要是因为商人不创造财富,二靠低买高卖聚集财富,传统中国文人政客看不出这对社会有何帮助,反而破坏了人民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 家园 阿O的自学日记之4

      生活还是要继续。。。

      今日良宴会 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 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 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 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 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 坎坷(KAN轲)长苦辛

      此诗一贯被赞许为坦诚,以为真实是其魅力。个人觉得不足以陈述全诗佳处。

      我觉得这首诗是在一个特殊的场合。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宴会,而是一个具有政治阴谋的宴会。首句是套话,但是也点明了场合。二句则大有深意,所谓新声妙入神,实是指此次聚会的特点。第三句则是挑明了主题。很有可能主人所提出的这一政治阴谋是具有重大的政治风险的,所以反而会场一片沉默。而这时作者站出来通过此诗进一步阐明主旨鼓励士气。

      作者如何说呢?他要把齐心同所愿的愿说出来,要把含意俱为申的意申出来。人生寄一世 奄忽若飙尘。人生的短暂如同飞扬的尘土,这一句形象而极有力量,即如此,人生何不一搏?下一句,并不直说,而是先进行提示,何不策高足 先据要路津。没有足够的背景的人在这世间要想搏取富贵,只能是先据要职。而要想先据要职,则只能是策高足,而所谓策高足,只能是依附与某些政治集团,否则又何以为依靠,最后再结语,如果不能把握住机会,则只能守穷贱而倍尝苦辛了。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则全诗即倍有力量。

      追求功名富贵,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主旋律。若真以坦率而说,文还有什么能过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武则有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古人对这一点看得很透,所以尚书中即说世人攘攘,皆为利往。这只是大实话而已。建国以来,先是讲延安精神,后是六亿神州皆舜尧,再后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后是人们所痛恨的官倒,腐败,直到今天。其实无外乎是从理想主义到功利主义的演变而已。最终只是回到了起点,承认了社会中的主流思想,即对功利的追求。只要人类还是基于等级的社会,这种生存模式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主流状态。不是依靠讲道德讲理想就可以避免的。超脱功利的道德观只能是对极少数人而不可能适用于广大社会的。只能是用于律已而不可以用于律人。

      论语中对这点也说得很清楚,所谓富且贵人之所欲也,贫且贱人之所恶也。这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生存追求。孔子是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所以他一方面要求自己的弟子能三年不谷,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这一社会常态,他只是强调了一句,要得之有道,失之有道。这一道,实际就是普遍的社会道德标准。一个社会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阶级分布,但一个社会的稳定存在于积极发展却要取决于一点,即社会财富与地位的流通必须是基于一定共识的社会准则。这一准则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合理性,能充分体会个人的能力与工作,而社会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这一准则,往往就决定了社会的风气,发展,和稳定。我们今天所谈的道德的缺失其实是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的历史实践的又一次重演而已。如果我们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不能够体现合理的社会需求而只是寄希望于人们的道德热情,我只担心能撑得过一时而不能常久。最紧迫的时候以经过去,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来临。

      无名氏一般认为最早也是成于东汉中后期。我觉得这也是这首诗的产生环境。政治上的黑暗使得政治阴谋大行其道。要想谋求富贵则必须敢于求险,敢于依附。这种对名利的热切追求,向上提升,则是东汉党人的决死抗争,而向下沉沦,则是攀龙附凤,营党结私。而东汉政治则最终就此衰落。道德的重建必须依附于社会利益分配的模式的合理化,否则即使是一两个领袖人物令千载亦为之叹息的高风亮节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读这首诗常如看到在许多电影电视中曾看到的场景,酒酣耳热,推心置腹,权衡利害,大家心中各自算计,而这时年青的急于成名的作者站出来大声地以自己的诗作巧妙地促使众人速作决定。千年以来,人性到底有多少根本地改变?这首诗的魅力也就正在于此了。

    • 家园 阿O的自学日记 3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平沙提过,无名氏十九首中的一首。

      这首读起来特别亲切,想起故乡的漫天荷叶,那些粉红的雪白的荷花。涉江采芙蓉 所思在远道 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切实的回忆。

      古人以同心指代夫妻,说的真是好极了。又以生别离(行行重行行)指代夫妻离散,与死别相对,令人震憾。

      把这首诗和行行重行行对比来读,觉得前者作者应是中年人,而此诗作者是青年。行行重行行 中应是作者奔波一天,无所收获,思念妻子,郁郁累累,而最后却以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以自勉。这是经历了人世沧桑和挫折的中年人才能说出的话。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妻子,无论多累,无论经历多少挫折,也不能放弃。所以思念之后,要努力吃饭,明天继续努力。涉江采芙蓉 中作者可以有这份涉江采芙蓉的心情,则处境较之于 行行重行行 作者为好。而且其结语以 忧伤以终老, 则可知事情还有希望。若真是无望,这样的话也就说不出来了。人到中年,流离失所,事业无成,是不愿意提老字的,只有青年人,未来尚有希望,反而会提老字。

      全诗语言如此质朴动人,千年之后,读来毫不呆滞。语言的魅力正在于此。但必有动人情感才能有所依托。无名氏之作,今天的有名,有几人能比?死而不亡者寿。当年夫妻间的深情,就这样沉到民族的精神中去了。

    • 家园 青山独归远的“归”该如何体会呢?
    • 家园 阿O的自学日记 2

      结发为夫妻 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 燕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 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 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 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 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 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 死当长相思

      这是苏李诗中的一首,在老任讨伐李陵的时候我和煮酒提过,觉得这首诗可说的非常多。

      苏李诗在汉的流行说明当时人看待苏李主要是从个人和家族的悲剧出发,而不是从民族观出发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这首诗和很多两汉诗歌一样,令人对中国语言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赞叹不矣,诗作于1,2千年前,但今天读来基本上不需要什么解释,一点也不妨碍欣赏,实在是叹服汉语的强大生命力。李光耀说祖上有人当过皇帝所以难以自卑,其实汉语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才实在是自信的源泉。我不知道有哪种语言还能做到这一点,或许拉丁语可以?

      欢娱在今夕 燕婉及良时 夫妻间的亲密和一般的关系不同,所以对于乐毅的杀妻求将,我觉得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古人谴责了两千年而今人却为之辩解,我觉得是更可怕的事情。

      莫忘欢乐时 是对妻子的希望,汉妇女改嫁或再嫁是常情,而绝非是守节。明与清的守节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严重,恐怕和长江中下游的稠密人口,私有财产,以及复杂的土地情况有紧密的联系。不见得仅是教育的问题。一种道德秩序的形成,必然有经济上的动因。否则只能成为个人的道德,而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全诗显出夫妻间感情的真挚,绝不做作。在两汉古诗中这类不是少数。与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比,两汉的妇女地位显然为高。地位的平等才有相互尊重,才更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较之于后来的才子佳人的感情要动人,要诚恳的多。

      努力爱春华 莫忘欢乐时 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活和活的意义是不同的。看小孩子生活的每一天和自己的每一天就能感到这种质量的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不是外界条件,而是个人心态的变化。所以古人说赤子之心。生活是要努力的,而努力是要爱春华的。

      另外补充一点,从这首诗歌来看,当时军队之素质只怕较明清时为高。因为这里显然是一种普遍的兵役制而并非募兵。可作为补充的还可见执子之手,以及昔我往矣,这些作者的文化素质之高令人叹服,但似乎军中只是士兵或中下级军官。当然,不排除代作的可能。但似乎不大象。

      • 家园 努力爱春华

        嗬嗬,是对申请中的“荣耀春华”支流群落赤裸裸的示爱吗?

      • 家园 好诗,好评。一点注释及个人评论

        此诗疑为 苏武 之 留别妻

        结发:指男女初成年时。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岁束发加笄表示成年,通称结发。

        燕婉:欢好貌。以上二句是说良时的燕婉不能再得,欢娱只有今夜了。

        怀往路:惦着走上旅途。

        夜何其(音基):《诗经·庭燎》云:“夜如何其?”这里用《诗经》成语。“其”,语尾助词,犹“哉”。

        参辰皆没:言天将明。

        行役:应役远行。

        滋:多。

        春华:喻少壮时期。(此译存疑)

        这是丈夫从军远征时给妻子的离别赠言。“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一句是希望妻子生活美好,并不忘两人在一起时的欢乐。“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是常常用的生死离别时的用语,不用深究,还是表达对夫妻感情的留恋。

        此诗有名应与疑为苏武作有关,苏武忠义爱国,坚毅不屈,而此诗情意绵绵,依依不舍。如是,则苏武是一真汉子也。

        • 家园 我觉得春华应是泛指夫妻间美好共同生活的时刻

          未必是指少壮时期。同疑。

          此诗即被传为苏武作,也传为李陵作,因此统归之于苏李诗,但一般看法认为是托作。苏李诗与无名氏十九首一样,在古诗创作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过我个人喜爱这两组诗歌主要是喜爱他们的语言质朴,坦率,和感情的真挚。两汉古诗对我来说是这几年读诗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