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人择原理基本上是唯心主义 -- 任爱杰

共:💬34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怎么记得

        托勒密时代,地心说符合当时精度下的观测。

        哥白尼前,观测仪器的进步使得地心说必须

        采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来解释观测现象。日心

        说符合当时的观测精度。。。

        老爱狭义相对论前,已经有实验证实观测不出

        光速变化。。。广义相对论有点天马行空的出现。

        狭义相对论则已经很多实验了,练洛仑兹变换

        形式都先有了。

        • 家园 光速不变

          来源于电磁理论。麦克斯韦通过计算得出了电磁波在真空中有一个恒定的速度,即光速,且与参照系无关。爱因斯坦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光速测速实验,就有了相对论的这条“假设”。

          • 家园 好像不是这样的

            留个记号。明天再看。

            • 家园 电磁理论中,光速

              是通过介质的permeability 和 dielectric constants 算出来的。这两个常数与参照系无关。

              • 家园 印象中间光速本身就是一个常数,而且是比较基本的一个常数

                我一直以为真空中的光速恒定是测量的结果。有空我再去翻翻书,看看光速能不能从更基本的常数里推导出来。

        • 家园 解释一下

          托勒密时代,地心说符合当时精度下的观测。

          哥白尼前,观测仪器的进步使得地心说必须

          采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来解释观测现象。日心

          说符合当时的观测精度。。。

          要说观测精度真正意义上的进步,那是第谷的事儿,而第谷是哥白尼之后的事儿了。哥白尼在发表日心说的时候,所用的数据绝大部分来自托勒密的《至大论》。地心说托勒密发展出来后那些复杂的本轮原轮是一直在理论中。

          对于日心说与地心说哪个更符合观测数据,我看过不下十本文献,没有一本明确地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日心说比地心说(轮子更多)更精确地符合观测数据。

          而日心说的意义根本就不在于预测精度,地心说,日心说,以及后来第谷搞出来的混合体,精度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当时来看不同之处就在于数学模型的简洁与否。你说“地心说必须采用越来越复杂的形式来解释观测现象”,其中你提到这个地心说的“复杂”正是日心说的出发点。而这正验证了我的说法:哥白尼发展日心说根本在于他内心中有“世界简洁”这个理念。

          老爱狭义相对论前,已经有实验证实观测不出光速变化。。。广义相对论有点天马行空的出现。

          狭义相对论则已经很多实验了,练洛仑兹变换形式都先有了。

          试验观测不出光速变化,与走出“光速不变成为相对论前提假设”这一步,纯粹从逻辑上来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关于之前的洛仑兹变换,本质上还是假定光在以太中传递,与"光速不变原理"更是关系不大,在相对论里,洛仑兹变换是由光速不变自然而然推出来的,爱因斯坦在发展相对论的时候,洛仑兹的论文对他的影响根本不大,而他发展相对论的动机更多的是来自于“世界简洁”这种理念。而广义相对论则更是在没有试验依托的情况下,从光速不变这一前提假设,加上等效原理(再一次因为等效原理更符合对称性,更加"美妙"),推出来的.我用这些例子仅仅是为了说明科学理论的突破发展往往需要有"内心理念"支配才行,而并不是忽视实验观测的重要性.实验是科学生命之源,这是毫无疑问的.

          • 家园 很早以前看的。

            数据记不得了。大意是托勒密时代精度不高,地心

            说还行。到哥白尼时代由于精度提高,地心说为了

            解释观测现象,变得非常复杂。地心说可以相对

            简单的进行解释。。。

      • 家园 同意不爱兄的观点。

        "你说唯心就唯心,你说唯物就唯物,他们也不在乎。而"哲学指导科学"这句话则切切实实是一句谎言."

        感觉和老邓提倡的"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是一个意思。

        另外,拜读了不爱兄的很多文章,很多都可精读,启发良多,言声谢谢。有时间和机缘的情况下,要多请教兄台。特别关心你提到过的哪个打开盒子见到猫的理论,可否介绍更多的背景、目前的进展等。

        先自我介绍一下,以免兄台误会以为是来挑场子!绝无此意!我因机缘巧合,接触到国内的禅宗。感觉这个猫的问题和禅宗的一些公案很类似,而禅宗却在公案的突破上有一些不科学的办法。(当然,在这一点我还存疑)另外,我也十分关心科学和宗教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你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更愿意相信科学,我亦是。虽然我在禅宗的立场上。

        • 家园 那是多年前写的帖子

          现在又读了一下,发现里面关于薛定谔的猫部分描述有些不特别严谨的地方,当时用猫为例子是为了突出“意识的作用”。

          关于“猫”的后续解释挺多的,各种各样的理论都对“猫”有解释,总的说来,现在(相对)主流观点还是平行(多)宇宙论,抛弃了哥本哈根的解释。本质区别在于,哥本哈根派认为猫始终只有一只,它开始处在叠加态,后有一半的可能死,另一半的可能活。而多宇宙认为猫并未叠加,而是“分裂”成了两只,一死一活,分别在两个世界。

          于是就出来了另一个佯谬,叫做“量子自杀”(或者“量子永生”)。这个更恐怖,因为这会不是猫而直接换成人了。而这又引出了人择原理。

          关于这个,以后有时间再系统写个帖子多说些吧,说实话当时心血来潮写下那篇文章,后来一直就不太敢继续写了,因为一方面科学界也无定论,而同时我自己的看法也一直在变,怕写得仓储会误导大家。建议你可以先google查一下了解些背景知识吧。

          另外,如果你想系统了解一下这个“猫”的进展,推荐你阅读英国的科学家约翰·G·格利宾写的科普著作:《寻找薛定谔的猫》。

          至于关于宗教与科学的讨论随时欢迎,只要我有时间的话,一定参与。不过,我对宗教是门外汉,禅宗更是不懂啊。

          • 家园 但也无妨,我对科学也是门外汉

            先简单地说说禅宗。佛教在中土的一支,印度佛教里没有。佛教思想和咱们的儒家、道家思想结合后的产物。

            其教育方法一反以往,强调学人一定要走到,古人的思想中去。他们管这叫破参。

            有一个著名的公案,先是“不思善不思恶,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然后一变为“父母未生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最后,我们将其缩减为“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要求是,这一定有答案,但老师绝不说这具体的答案。我说的机缘是,我竟然接触过超过两个以上的知道答案的人!

            因为,禅宗里还有一些这样的公案如,井中有一人,不会游泳,水至其鼻,如何救人等。看似急转弯的问题,实际却都有答案。当然,正确的答案肯定不是现在流行的那些非常庸俗的回答。

            简单到此,我得去查查了。谢谢!

      • 家园 科学的使命在于解释和预测

        凑个热闹

        片面强调唯心和唯物有点类似革命和反革命的划分,其实是没有意思的。

        就连我们从小奉为圭皋的辩证唯物主义也不排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客观世界必须通过在人脑的体现来认识。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很难说是纯粹的唯物或者唯心,就事论事比较好。

        正如每个普通人的神经系统都懂得“朴素物理学”,不用牛顿或者爱因斯坦的公式也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运动一样,物理学家也有自己的朴素哲学,当然和哲学家说的不相干。

        说到简洁有效,奥卡姆剃刀原则固然正确,很多时候也被看作万能而无用的原则,无他,因为需要强调若无必要,勿增实体,可是究竟有没有必要呢?在解释和预测的同样好的理论中选取简单的,这固然没有问题,可是随着对问题的研究深入,99%和99.9999%的区别可能就会出现了,那么相对论就比牛顿力学更适用了。

        • 家园 嘿嘿

          科学史,就是人类从宗教和哲学中挣脱出来的斗争史。

          当我们得胜之后,周围还剩下些什么呢?荒原,海市蜃楼,和二维的大地。神坛上覆着深厚的青苔,然而不远的地方又竖起了人类自己的神坛,尽管这神坛终究还是要倒塌,荒废,并覆上同样深厚的青苔。星空暗淡如干涸的水井,抑或是看着它的眼睛不再发出光芒?

          当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手中拿着把带血的长刀之时,不但没有恐惧,反而觉得欣喜。叛逆者终于推翻了暴君的统治,奴隶终于翻身做了主人,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情呢?终于能够把石头变成面包,这是何等的奇迹呢?

          然而奴隶终归是奴隶,尽管杀死了自己的主人,却没办法把自己当作主人。幸好是群心灵手巧的生物,于是奴隶们便给自己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的神像,巴别塔,和天上的倒影。二维的大地从此有了光彩,蚂蚁窝怎么会没有活力呢?人类尽可以嘲笑蚂蚁,然而人类和蚂蚁又有什么区别呢?

          • 嘿嘿
            家园 呵呵

            Levelworm:之三?

            的确,某个角度上说,人类看默比乌斯带上的蚂蚁很可笑(其实蚂蚁也是三维的,不过抽象一下而已),也可以类比四维空间中的生物看克莱因瓶中的人类,这个说法最早是20多年前在拓扑的小册子上看到的。

            作为个体,当今世界,想要做点所谓真正的原创,是困难的,但我想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总是痛苦,我坚信快乐的三个源泉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发现,高中的时候,曾经因为李善兰有点沮丧,但正如罗永浩所说,和伟人暗合而非被灌输,本身是快乐的。

            读好书,理解前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重新发现以前的定理,这样的人生很快乐。

            我不同意所谓的定型说,作为信息处理机器的人,应当学习erdos的my brain is open的精神。

            兄弟的思考和文笔都不错,比我25岁的时候强

            • 呵呵
              家园 哎呀被发现了

              你说得没错,发现也是很有快乐的,但是总归有些遗憾。不过考虑到,人性在数千年内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这方面的确没有什么再可挖掘的了,除非技术进行突破。我最好的朋友就批评我喜欢看到一点东西,然后就搞出来点以为有深度的东西(俗称民科),最后发现要么是片面的,要么是重复的。我向我以后应该还是多看点书比较好。

              另外,请问定型怎么说?

              • 家园 保持热情很重要

                10年后再看看自己,这是很可贵的精神。

                Levelworm:虫子的故纸堆

                突然间又想起来自己多年来读的书和听的音乐了,自从大学里头看了摩罗的一个《手记》之后才算真正开始看“自己的书”,在这之后我就好像钻井机一样从一个点走下去了,从来没想过换一口井之类的问题,这种态度自然不适合社会,不过我很喜欢,因为这口井貌似就是为我而造的一样,下去之后觉得很舒服,觉得他们说的都是我潜意识里头的东西,我想我的大脑估计就定型了吧,以后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了,就是俄式非理性一条路走到底了。说来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大半年都去固定食堂的固定窗口吃固定的菜,然后接下来大半年的时间换个窗口,等等,我不知道如何描述我的这种生活态度,不知道医学上有没有什么名词?我也没有什么独创性,至少在思想上头是这样,因为我觉得我读到的都很好,所以没必要独创,既然已经很好,为什么还要强迫自己搞点新的出来呢?就算搞出来了,也多半不够原来的好,或者干脆就是原来的东西改头换面罢了,于是干脆安稳的读别人的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