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地狱里也有天堂 – 读徐晓的《半生为人》 -- 萨苏

共:💬27 🌺4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件事比较奇怪

      徐晓女士的文章的确有很多击中人心坎的东西,值得品读。

      有点小问题是:

      徐曉談「半生為人」中写道,徐晓说:

      前不久有一個研究文革的美國博士採訪我,他總想從我嘴裡得到文革比現在更好的結論。

      他問我:別人都說文革是荒漠,你們能夠寫出這麼多文章,怎麼能說是荒漠呢?我說那個時

      代我們能讀到的書,不會超過100本,我個人讀過的書不超過30本。有很多人因為讀書和傳

      遞手抄本坐了牢,我自己就是因為讀書坐了牢。

      外链出处

      而她在「半生為人」书中第67页有段让我赞赏的段落却又写道:

      后来坐牢,审讯时,预审员让我把所有看过的书都写出来,

      我很得意地写满了整整一黑板,然后又写满一地。虽然我是犯人,却有一种优越感。

      30个书名似乎填补满一黑板外加一地板的面积吧,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能读到多少书也不能改变文革时期思想禁锢的事实--都是地下流传而不是公开发行,但能读到多少就是多少,似乎也没有隐瞒的必要。

      • 家园 北京之春那帮人太可笑了,都十九年了还在哭,还在骂,还在作梦。

        不知道这个徐晓和北京之春有什么联系。

      • 家园 您可能没有注意徐晓的经历

        她有这样多的书看是因为后来碰上了赵一凡,徐晓的看30本书是“正常”的书

        -- 赵一凡也被抓起来了

        • 家园 【讨论】我想我不可能没有注意她的经历

          且不说我对那段历史中的人和事有着长期持续的兴趣,单说

          我是在读过《半生为人》之后才发的言,就不会不注意她的经历,

          萨兄说

          徐晓的看30本书是“正常”的书

          这样的辨辞在逻辑上比较无力。

          徐晓说的是

          他問我:別人都說文革是荒漠,你們能夠寫出這麼多文章,怎麼能說是荒漠呢?我說那個時

          代我們能讀到的書,不會超過100本,我個人讀過的書不超過30本。有很多人因為讀書和傳

          遞手抄本坐了牢,我自己就是因為讀書坐了牢。

          如果这的确是徐晓的原话,那么她的表达就是有问题:

          从整体来看,她是要用书的数量来展现当时的荒漠情况,

          假设100本是正常的书话,那么她就不该再说个人读过的不超过30本,为什么?

          因为正常的书是不用冒风险就可以读到的,既然你可以冒风险读上一黑板一地板写不完的书,个人读的不超过30本就不是现实条件的限制,而是你自己的主动选择。说到主动选择,就是因为不喜欢读公开发行的书而冒险抄书,那么,从个人喜好出发,你还可以说自己读过的不超过20本,10本,5本,这时,数量就毫无意义了,完全可以直接说公开发行的书思想内容贫乏,从质量上而不是从数量上去否定它。说清楚点,就是说,你还不如直接说,能读到的100本,值得一读的不超过30本。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应该看得出现在这种说法对数量上的强调吧。

          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觉得奇怪,也有可能是張耀傑整理时出的问题。

          • 家园 “那個時代我們能讀到的書,不會超過100本”

            如兄所说,“从整体来看,她是要用书的数量来展现当时的荒漠情况”。这其中,她读过“不超過30本”。

            另一方面,她读过很多这个时代之前的书。这应该不构成矛盾。

            唯一的问题是,只出100本书的时代,到底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呢?

            • 家园 【讨论】继续讨论

              衡量一个时代是否荒漠,用一个人能读到多少书作标准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这又可以分为两部份:

              1 公开发行的,不费劲不冒风险就可以读到的。

              100本就是这个,但是在这里再加一句,说

              我個人讀過的書不超過30本。

              是不合适的,这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条件很艰难,时代只提供了100本,而普通人又连这个都达不到,

              能接触到的也就是30本左右。

              可实际上呢,这个30本只是她的个人选择而已,因为...一黑板一地板。

              2 地下流传的,要费劲要冒风险才可以读到

              其实那些书在当时是一种稀缺资源,掌握在特权者手里,很多书内部发行,而且根据干部级别确定发行

              范围,如省军级等等。流传那些书,在某种意义上和看内部电影搞到票证一样,是社会关系和地位的一种表现。

              风险在平时并不是很大,如她自己所说:

              我想没有一个二十岁的人会读《牛虻》而不被亚瑟的魅力所迷醉的。我看《牛虻》时因为割扁桃体在家休假。那是夏天,院子非常安静,我靠在树上,从早晨一直读到合欢树收起那羽状的叶片,院子里渐渐喧闹起来。家里人叫我吃饭我不理睬,爸妈以为我不舒服,不断地问这问那,我实在忍不住,趴在床上开始哇哇大哭,哭得昏天黑地,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成年以后我从没这么放肆地哭过,把大家都吓坏了。第二天,单位领导来看我,发现我床头放着《牛虻》,告诫我以后应该读《欧阳海之歌》或者《金光大道》这类书。我笑着,但不置可否。从那时起我的正统形象改变了,我任教的学校有人提出我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再加上我对黄帅造反表示了不同看法,入党申请一拖再拖地被搁置起来。

              也就是说,大家公开说不许看,但实际上看了也就看了,没什么了不起。

              至于后来她进牢房的事情,关键点不是看了那些书,关键是他们这个地下读书会人越来越多,成了组织。

              两年以后,我带着“因参与反革命集团,犯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尾巴被释放出狱,一凡也以同样的结论先我五天回到家。使我们哭笑不得的是,通报全国、由当时的公安部部长亲自签发逮捕令,导致了几十人坐牢、上百人受牵连的一桩大案,其实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

              TG就怕你成组织,所以比较过敏。

              综合说来,我所质疑的是,徐晓那种说法把两种不同的书籍范围混淆在一起,没有给人一个真实的图象。

              当然,我并不是说她撒谎,她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撒谎,文革的荒漠情况也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她那样的说法

              容易让人误解,没有读过半生为人的读者,很容易认为30本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文革的阅读上限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举例而言,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 是省军级,实际上无数红卫兵手里都有这本书。

              • 家园 同意“她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撒谎”

                只不过她按一般的文革反思文章的写法复述了一遍罢了。这种写法是流传很广的,因为没有什么人对此进行质疑,因此也就变成固定写法了。

                至于所说“导致了几十人坐牢、上百人受牵连的一桩大案,其实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首先这不是地下读书会的问题,而是托派组织的问题。中国历来对托派进行着最为严厉的打击。

                但为什么又说是“子虚乌有”呢?想来争执的的焦点是是否跟国外托派组织有直接联系。是否有直接联系,不是个容易搞清楚的问题,因为文字联系是一定有的。

                当然案子到最后,大概是证明没有直接联系,或至少大部分人并不知情,因此这个案子本身就变成“子虚乌有”了。

                这些事,普通读者当然不容易想明白。

          • 家园 好的,事情总是越辩越清 :)
    • 家园 感谢推荐好书
    • 家园 后面那个图片的链接需要改一下
    • 家园 老胡笳登机前送花!

      祝善良宽厚的老萨苏宁静快乐!

    • 家园 送花没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