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唱《八路军进行曲》的国民党王牌军 上 -- 萨苏

共:💬47 🌺24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唱《八路军进行曲》的国民党王牌军 上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奔驰在祖国的大地上”

    听到这段歌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八路军或者解放军部队的滚滚征尘。这首郑律成谱写的《八路军进行曲》后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至今是解放军的正式军歌。

    可是,是否可以想象一支国民党军队,高唱这支歌奔赴战场呢?

    这。。。估计有点儿匪夷所思,看这首歌的歌词,里面还有这样的句子呢 –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国民党军队唱着《解放军进行曲》冲锋?有位朋友形容这种想法比美国佬唱着《扬基》和英国人打仗还富有幽默感。

    是够幽默的。

    不幸中国人在这种政治问题上素来缺少幽默感的,不要说整支部队唱了,就是一个国民党兵哼哼“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恐怕也难逃地下党的嫌疑 -- 难道国民党的特务系统是吃干饭的?

    有趣的是,根据现在的史料来看,真有一支国民党部队唱过八路军进行曲,而且这支部队还是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这就是抗战时期转战印缅的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部,一度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一军。

    乍一听这件事更加没谱了,孙立人其人,在率部参加远征军之前先上清华,后留学美国学习军事,然后在财政部税警总团担任指挥官。无论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还是宋子文的财政部都不是共产党活跃的地方,这个经历注定他在此期间与共产党殊少交集。而投入远征军后,孙部先战缅甸,后突围到印度,而后以驻印军为主改编成新一军东征归国,他的部队一直在国外作战,远离国内党派斗争,他哪里有机会接触八路军进行曲呢?难道共产党能够把支部建到缅甸或者印度去赤化新一军?!

    点看全图

    新一军军乐团,想象他们在演奏八路军进行曲

    这个记载,来自李云龙所写的《盖棺试论孙立人》,这篇文章发表在1997年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纪念孙立人文集》中。说到本文作者的名字,又是一个黑色幽默。自从《亮剑》风靡一时,“李云龙”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可是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其人,这是作者综合多个原型创造的虚构人物。而国民党军队中却真的有一个李云龙,就是本文作者。此人是抗战时期投笔从戎的青年学生,加入新一军后在干部教导总队学生队第五期受训,随后在新三十八师担任一线指挥官,是孙立人的老部下。李在解放后留在大陆,现居住在云南昆明市。

    其实,中国人重名的很多,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中不但有李云龙,还有李向阳呢。国民党军中的李向阳不是平原游击队的队长,而是人称飞将军的空战英雄,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曾多次击落日军战机。国民党军败退台湾后,李向阳担任空军航校校长,以空军上将致休,他的儿子也是国民党空军中的一名出色飞行员。

    言归正传,李云龙的这篇文章中,以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再现了孙立人将军和远征军血战印缅时代的真实场面。

    例如,他提到孙立人曾教部下戴美国钢盔(驻印军前期都戴英国钢盔,军中唯一戴美国钢盔的就是孙立人),告诉他们戴美国钢盔不要端端正正,要略歪一点,还要注意带子勒在下巴前方,而不是下面。在孙立人这种教导下,新一军颇出了一批能征惯战又略带痞气的年轻军官。

    点看全图

    从现在发现的孙立人将军照片看,他戴美国钢盔果然是如李云龙所讲的那样。(新一军攻克孟拱后,孙在城中佛寺内留影)

    关于《八路军进行曲》的事情,李云龙是这样记载的 – “在原始森林中连续作战半年多得不到休息的部队,集中到刚克复的缅北重镇密支那休息整训。。。举行了盛大阅兵,晚上在伊洛瓦底江畔搭台,连续演了几天的戏。参加演出的又从后方赶到密支那的鹰扬剧团,还有国内前来慰问的文艺团体。孙立人和全体官兵第一次看到他们演出的《朱大嫂送鸡蛋》,大为高兴,赞不绝口。他也特别喜欢‘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支进行曲,并让军中教唱。到后来听说这支歌成了解放军进行曲,才不唱了。”

    郑律成是在1939年完成的《八路军进行曲》(当时叫做《八路军大合唱》,所以它出现在缅甸前线,是有可能的。

    那么,会不会是李云龙记错了呢?新一军是当时国民党政府麾下最为精锐的部队,而国共合作到了抗战后期早已貌合神离,哪个不怕死的会在给新一军做慰问演出的时候唱《八路军进行曲》呢?

    顺藤摸瓜查下去,发现李云龙此说并非无中生有,问题,出在参加慰问演出的“国内前来慰问的文艺团体”上面。

    根据史料,1945年春,确实有一支文艺团体曾到密支那慰问远征军,他们演出的曲目,还包括了《黄河大合唱》,《丈夫去当兵》等等,看节目表简直和到冀中慰问吕正操一模一样。这个胆大包天的团体,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组建的文艺演出团之一 – 剧宣五队(原演剧九队,郭沫若共建立了十个演出队,分别称为演剧一队至十队)。该队前身为以冼星海、张曙为首的救亡歌咏队。队长徐桑楚,副队长、中共地下支部书记丁波,可以看出,这支演剧队伍有着深刻的红色背景,曾在抗日宣传活动中起到很大作用。因为有着红色背景,他们演出的节目,的确包含很多左翼作品,《朱大嫂送鸡蛋》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有给国民党军队慰问演出的历史,文革开始后,上海人艺造反派立即成立“演剧九队专案组”,对该队数十名成员进行审查迫害。名演员高重实遭到残酷毒打,被迫害致死。)

    那么,国民党军政系统,怎么会允许这样一支浅红色演出队伍前往缅甸呢?而且为何孙立人下令传唱这支歌曲居然无人阻挠呢?

    这是因为新一军是一支非常奇特的国民党军部队。

    [待续]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现在清华师生的党员比例要比解放前低

      清华这么红不仅仅是其学术水平高,同时也在于他当年的“红”,几乎是共产党活动的一大基地!

    • 家园 【原创】唱《八路军进行曲》的国民党王牌军 下

      与大多数国民党精锐部队不同,新一军并不属于蒋介石嫡系的黄埔军校系统,它的前身新三十八师脱胎于宋子文的税警总队,这是宋依靠自己的财力建立的一支半私人武装,军官多来自在国外军校留学的毕业生,与蒋介石没有那种黄埔听训的子弟关系。

      而到达印度以后,由于鞭长莫及,国民党主流在这支军队的影响更加薄弱,有感于国民党政训系统一贯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孙立人在抗战期间,始终不接受国民党党务体系在新一军内的存在。而军统方面派来监视孙立人的潘德辉(新一军上校情报参谋),感于孙将军的忠勇,不但不肯监视他,反而成了孙最忠诚的部下,在“孙立人兵变案”后被整整关押八年之久。孙立人在军中不甚支持国民党的存在,这一点,固然和孙立人力主军队国家化,军人不问政治的思想有关,同时也受到史迪威的暗中力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史迪威,绰号醋性子乔的他对政治一知半解,却是一个坚韧不拔,而且感情强烈的老军人

      由于和陈纳德不和,史迪威作为中印缅战区参谋长,手下真正能指挥得动的美军只有一个麦支队,这显然与他力争从印度杀回云南,打通中印公路的决心很不相称。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极为看重能征惯战,兵力雄厚的中国驻印军,特别是孙立人部下的新三十八师,把他们看作实现自己决心的主力部队。为此,史迪威利用自己在美国政府的影响,为中国驻印军征得了与美国军队几乎相同的待遇和装备 – 这种待遇,直到今天仍然可以让很多军队羡慕。例如,在密支那作战中,受伤的中国士兵,都是先由随军护士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伤情严重,则立即用飞机运送回印度的后方医院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战士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史迪威扩编驻印军的思想与蒋介石一拍即合,蒋也对这样一支装备训练一流的军队十分有兴趣,所以全力提供兵员,通过“驼峰航线”运输印度,增强远征军的兵力。

      然而,在使用驻印军上面,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思路却完全不同。

      史迪威全力支持远征军的建设,目的就是使用它打通中印公路,为将来从中国对日发动反攻创造条件;而蒋介石则更乐于坐山观虎斗,他认为美日在太平洋上的战争,才是决定日本命运的关键,中国反攻与否,对日本的灭亡并无决定作用。因此,蒋介石更愿意把这支军队雪藏起来,作为战后国民党政府的重要军事支柱。

      于是,蒋对远征军反攻缅甸的作战深感忧虑,担心其实力因此遭到重大消耗,并力图通过对远征军中方将领的控制,消极对待史迪威的作战计划。

      无奈史迪威对蒋不愿放权的思路早有防备。早在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候,他就被蒋介石的水磨功夫折腾得半死。当时,史迪威号称是可以指挥整个远征军的,然而到了战场上他才发现蒋介石始终在遥控这支部队的指挥权,而且在缅甸叠床架屋地造出了接近一个班几乎与史迪威具备同样权限的将领,这些人员包括参谋团团长林蔚,远征军副总司令罗卓英,远征军实际的前敌总指挥杜聿明,等等。。。当然还有蒋介石自己。这个古怪的足以让人自杀的指挥体系加上三心二意的英国人亚历山大上将,几乎把史迪威逼疯。他终于明白蒋介石让他“指挥”远征军不过是一个游戏,实际上并不肯真的让他指挥这支军队,而只希望这个大鼻子把美国的援助物资要来运到就足够了。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利,和这个古怪的指挥体系很有关系。

      史迪威当然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第二次摔倒。他采取的措施,就是一面为远征军提供最好的后勤服务,尊重士兵改善待遇来争取军心,一面坚决拒绝蒋介石对这支部队的插手,只让他名义上拥有这支军队而已。所以,孙立人的做法得到史迪威的支持,而且在远征军的问题上,美军顾问人员的意见更加重要。

      点看全图

      在缅甸与日军十八师团激战中的孙立人部远征军部队。

      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的确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根据日方资料记载,仅仅第十八师团和第五十六师团,在与中国远征军的作战中,阵亡 – 注意,不算负伤的 -- 阵亡的人员就达三万八千二百八十六名。实际与远征军作战的日军还有另外三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可以想象远征军给日军造成了多么大的伤亡。

      个人感觉,新一军,新六军回国后最终覆灭在内战的大染缸中,与离开了史迪威精心缔造的美式环境有关。与此类似的例子,在现代还可以找到一个,就是耗资巨大的健力宝足球队。

      事实上演剧五团在云南,正是通过演出中给美军顾问留下了深刻印象,才获得了前往缅甸慰问演出的邀请。当时史迪威一系的美军顾问,对共产党并无太敌对的看法,史迪威甚至还建议过直接向延安提供武器装备与日军作战。在当时情况下,美军顾问支持的事情,国民党方面想阻止也无可奈何。

      孙立人采取军中不建党的立场,未必不是在蒋,史之间求得一个平衡,避免激化双方矛盾,为自己获得一个简单的环境。对于一个真正的军人来说,他很不愿意卷进这样的政治漩涡。但他这段时间的表现,难免被蒋视作离心,或许他后来被囚禁三十余年的命运在此时已经注定。

      所以,在孙立人的部队中,对于国共之争,其敏感度远远低于其他国民党军队,他未必知道“向前向前向前”是八路军的军歌,就算知道,恐怕也未必在意。

      而且,当时这首歌的歌词,并无“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这样敏感的句子。

      最早注意到八路军进行曲/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的变化,是在一本日本左翼记者采访八路军的书中。

      这位日本记者名叫永峰正树,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他来到八路军中采访并且追随八路军部队转战,直到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才离去,并写成《与八路军在一起》一书,描述了八路军的战斗和生活情况,在日本影响很大。

      点看全图

      《与八路军在一起》封面

      现在看来,永峰正树应该与当时在狱中的日本共产党领导人德田球一关系密切,他采访八路军的时候,日本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将面临战败,而在思索战败后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八路军装备低劣,却能够在华北和日军反复争夺,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强,日军始终无法奈何这支军队。无论威压还是利诱,华北的军民始终团结一体,如鱼水结合,让一部分日本人感到应该对这支神秘的军队进行更多的了解,也许可以从中找出未来日本的复兴之路。

      永峰的作品,其目的大体如此。

      点看全图

      应该说,永峰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所熟知的八路军风貌

      比如这张图,反映了八路军战士帮老百姓追逃跑的猪崽。永峰认为八路军的成功,军事只是一部分,政治上的成功更值得思考

      点看全图

      不过也有的描写让我们颇感新奇

      比如这张图上的女八路,我们的确可以接受他描述女八路和男八路服装完全相同,但抽烟的女八路呢?1944年可是整风运动结束好久了。

      永峰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有些女八路来自大城市,教育水平高而且特立独行,抽烟并不妨碍她们彻夜地工作。看来,当时的女八路中颇有些个性十足的人物。

      点看全图

      而永峰纪录的当时八路军的军歌,虽然由于中文水平有限错误百出,却明确地可以看出,当时这首歌中尚无“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句,当时的歌词是“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如果是这样,这首歌的整个歌词中,并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内容,仅仅是一首激昂的爱国歌曲而已,实在看不出孙立人的部下为什么不能唱这首歌。

      最后,有必要思考一下,新一军中这支歌到底唱了多久。八路军进行曲改为解放军进行曲和歌词的变化具体情况不详,不会早于1946年。所以,结合李云龙所说“听说这首歌成了解放军进行曲,才不唱了”,新一军中唱八路军进行曲的时间,可能有一年多的时间呢。

      八卦一下,新一军1945年曾经进入东北与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作战,当时这支军队中《八路军进行曲》应该还没有被禁唱,双方大有可能在阵前唱完全相同的歌曲。林总面对这伙高唱“向前向前向前”的另类国军,会不会也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呢?

      [完]

      通宝推:为中华之崛起,
      • 家园 八路军进行曲原句是是“让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所以国民党军队唱起来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解放战争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这句更改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 家园 【林虎三】党国的弟兄们

        俺们来歌咏争霸吧,支持国军请发送“GMT”至1010(移动、联通、小灵通均可),支持共军请发送“GCD”至1001(移动、联通、小灵通均可)

      • 家园 都是一家人啊!大敌当前,何分彼此!
      • 家园 乔冠华的原配妻子龚澎女士 作八路时候也抽烟了

        嘿嘿

      • 家园 来看看抗战时两个集团军的军歌

        这是我们的地方,

        这是我们的家乡,

        我们第**集团军,

        英勇坚强,为祖国的生存而奋斗,

        团结得好比钢一样。

        服从命令,保卫边疆,

        联合民众,抵抗暴强,

        把自己的力量献给人民,

        完成中华民族的解放。

        要是把这里的**集团军,改成十八集团军,会有啥问题?

        事实上,这是卫立煌的十四集团军军歌。

        再看看真正的十八集团军的军歌:

        铁流两万五千里,

        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游击战,敌后方,

        铲除伪政权.

        游击战,敌后方,

        坚持反扫荡,

        钢刀插进敌胸膛.

        巍巍长白山,滔滔鸭绿江,

        誓复失地逐强梁.

        争民族独立,求人类解放,

        这神圣的重大责任,

        都担在我们双肩上.

        要是把这里的“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改成“英勇战忻口,威名天下扬”;然后拿去让十四集团军去唱,有啥问题?

        你可以评论哪一首写的好,至于意识形态问题,哪里会有嘛。那是全民共御外侮的年代啊

        当然老卫不唱,已经标了是人家的军歌了。但大刀向,两军都唱,何分你我?游击队歌当年在武汉也唱得红得很尼。

        至于主贴提的那首,虽然习惯是叫“八路军进行曲”,并且确实和“八路军军歌”同出于“八路军大合唱”,但那时实际上只是叫“进行曲”,新一军拿去唱唱实在没啥,只当唱一首抗日进行曲啊

        • 家园 这差别可太大了

          八路军唱唱十四集团军军歌无妨,甚至无须把其中的十四集团军一词改掉,因为八路军曾隶属于十四集团军。八路军改称十八集团军后亦归卫立煌所指挥,当然卫立煌从未指挥过十八集团军。

          但是十四集团军唱《八路军军歌》可就不合适了。

          要是把这里的“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改成“英勇战忻口,威名天下扬”;然后拿去让十四集团军去唱,有啥问题?

          你可以评论哪一首写的好,至于意识形态问题,哪里会有嘛。

          这问题可就大了。这恰恰因为《八路军军歌》正是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烙印。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这说的是红军的长征。

          “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说的是中共的土地革命战争锻炼出了八路军。

          而卫老总此一时期干的最出风头的事就是把鄂豫皖苏区首府金家寨变成了立煌县

          游击战,敌后方,

          铲除伪政权。

          游击战,敌后方,

          坚持反扫荡,

          钢刀插进敌胸膛.

          这说的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

          而十四集团军进行的主要是在正面战场正规战

          • 家园 有趣

            八路军曾隶属于十四集团军。八路军改称十八集团军后亦归卫立煌所指挥,当然卫立煌从未指挥过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曾经隶属于十四集团军?还在改十八集团军前?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新鲜的。卫有小段时间当过名义领导,这可不等于隶属于十四集团军。或者您见过啥特别的说法?不过虽是不寻常的说法,没有看清楚究竟之前,随便就否定也不好了。您要有兴趣,一起推敲推敲也行。比如这个孙立人向前向前向前,随便一否,也容易出错。

            至于唱歌嘛,“平型关”、“两万五千里”、“十年历史”是八路军及其前身的特别历史,别人用有套不上之处;但这只是经历的特别处,在几十年前的历史条件下,换别人唱这几句词,字面上哪里就意识形态起来了?我说的唱唱无妨,不过指此而已。

            硬要说唱得出意识形态,只能是“何患无辞”而已。比如您倒是认可八路唱唱十四集团军的歌无所谓,要换个人,上去闻一闻,也可以说不好,大有意识形态,卫老总的部下唱“联合民众”,指的是联合土豪劣绅,至多加上富农,八路军如何唱得?岂不是受毒害、没立场,对不起红四方面军的老群众?

            真要是到了这份上,别人还可以强辩说:十四集团军之前的核心部队,也有十年奋斗,加加弄弄,或许也走了二三万里路了呢?这除了抬杆,怕就是没啥意思了。

      • 家园 关于“抽烟的女八路”

        看了那副漫画和下面的说明,可不可理解成:

        “和男同志穿同样的服装,骑在马上的女同志。”

        也就是说只有马上的那位是女同志,下面抽烟的,还有后面大汗淋漓的都是男同志,这样突出对女同志的照顾吧?

      • 家园 第一次远征想询问下

        杜聿明放着10000日本人不打 却要带着10万士兵钻野人山 这是为什么呢? 求解

        • 家园 还有一点

          当时日军掌握战场制空权,就在远征军撤退前10天左右还曾经出动三百多架飞机袭击英军。看看新38师和新22师的撤退路线,走的也是山区,很显然是担心对方空袭。当时整个缅甸除了远征军外已经没有其他像样的对手,日军怎么会放过。日军丢掉缅甸战场制空权是瓜岛惨败,不得不将这里的部分飞机调走后的事情。

          远征军不多的兵力,最后撤退时分五路撤走,明摆着就是被打散了。期待什么人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恐怕不现实。

        • 家园 没有标准答案,只能给您我的看法

          第一是指导混乱,敌情不明,杜聿明根本不信任史迪威,坚决执行蒋介石“全军为上”的方针,所以坚决不同意向印度前进,只能选择回国。

          第二是如果从大路回国,只有消灭腊戍日军(56师团约一万名),才能打通回国道路。而当时远征军的兵力,杜聿明认为无法达成这个目的。

          杜聿明的判断是否正确?

          这不好说,但我们得说杜聿明的军事素养并不差,缅甸右路已经失去,意味着56师团可以集中腊戍阻击杜聿明,如果攻打腊戍,前有56师团,后有18师团和55师团(日军仅有33师团在和英军接触,英军入印也是溃败,很多人车扔在路上,新一军打回来的时候看到这些车辆残骸依然整齐地摆放在路上),杜聿明不是十万对一万,他手中的主力是第五军,其中200师在同古经过十天血战损失很大,能战的实际只有新22师和余韶的96师。其他两个军,96军军部提前逃回国内,只有新38师和杜聿明在一起,并有较强战斗力,第六军是右路主力,日军攻击腊戍主要打的就是第六军,这个军本来战斗力就不强,撤退途中多被隔在腊戍以东,并没有和杜的部队在一起。更要命的是腊戍是中国远征军的后勤基地,连坦克都在这里待运就被日军缴获了,没有后勤支援的杜聿明要打破腊戍的确有些困难。

          说句不怕丢人的话,看看抗战前期,十万中国军队围攻一万日本兵,有没有成功的战例?杜聿明是一个风格稳健但缺少用奇的指挥官,他选择避战属于一个自然的选择。

          当然如果他能够在野人山中找出一条路来回到国内,他就是英雄。

          问题是他没有找到,而且最后还被史迪威救到了印度。

          换一个更加积极的指挥官,当时可能就是拼了,突出多少算多少,但是成功率有多少不好说。

          怎么会弄到这个地步呢?关键还是不协调,日军在缅甸原来只有两个师团,听说中国出兵,临时征调了18,56两个师团增援,中国军队竟然没有得到英军的及时通报!忽然冒出来一个师团打到腊戍,让人地生疏的远征军的确大为混乱。

          • 家园 这一段 是否存疑?

            临时征调了18,56两个师团增援,"中国军队竟然没有得到英军的及时通报!"忽然冒出来一个师团打到腊戍,

            这一段我有一个疑问

            这个是英军故意不通报还是英军也不知道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