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鞍钢宪法》在现代工业管理中的作用 -- 晨枫

共:💬90 🌺2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鞍钢宪法》在现代工业管理中的作用

    陈MM的一封有意思的信提到《鞍钢宪法》的问题,提出现代工业管理中很多概念源自这里,或者至少和《鞍钢宪法》不谋而合。从表面上看,这有道理,但实际上不那么简单。

    《鞍钢宪法》的大概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或者说:

    - 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

    -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

    - 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

    第一条符合老毛对于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基本想法,只是把战争时代的经验搬到工业管理中了。但照搬到现代工业管理是有问题的。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用意是好的,但现代工业生产岗位不是谁都可以上的,要有岗位“驾照”。这不是繁文缛节。这个“驾照”代表了必要的训练和经验,没有这样的训练和经验就上岗,对人对己都不安全,可能帮倒忙。即使不算这个问题,干部参加劳动需要时间,干部有这个多余时间吗?要是有那么多的多余时间,是否应该裁减干部而不保留那么多的干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有同样的问题,管理需要专业技能,不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工人在本职工作上也不是自然就会具有管理专业技能的。技能可以学习,学习到这些管理技能后,这些工人也就不再是一般的工人,进入管理层更加合理,脚踏两头船是会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这一条最大的问题是把管理和工人对立起来,只有两者没有交错流动,才有“两参”的问题。只要交错流动的渠道建立,这个问题不成问题。事实上,西方工厂里的管理层大多来自工人和工程师的提拔,更准确的说是:有空位时,自荐加挑选上任。管理层人员过剩的时候,也有回到工人、工程师位置上的,不过这比较少见。

    第二条实际上是废话,不合理的什么东西都应该合理化。工厂里应该要有规章制度,这不是《鞍钢宪法》开始的,所以这一条的信息量为零。

    第三条也是有问题的。这在西方是很通行的做法,但也是有前提的,这前提就是:精兵化的技术密集型企业环境。干部在技术上不比技术人员高明,在工艺实践上不比工人高明,干部的作用是给人给钱,其他没有什么作用,只要能做到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在具体的事情上样样参加没有必要。在技术密集企业里,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界限本来就很含糊,即使在日常运作中,两者也是紧密合作,肩并肩的,两者在人数上的差异也不是很大,这也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就成问题了。工人参加,概念不错,哪些工人参加?为什么不是另一部分?总是“精英工人”有参加的份,其他人为什么就没有机会?“精英有份”会造成精英更精,但平凡更平,在工人中造成对立,也间接造成工人和技术人员、干部的对立。

    最大的问题是这三者的主人翁精神。如果没有这一条,《鞍钢宪法》根本就是空谈。当年只要一个空洞的“人人都是社会主义主人翁”就可以解决,在更加实际的今天,没有切实的主人翁成分在内,空谈是没有人听得。不是主人翁,谈什么两参一改三结合?

    关键词(Tags): #班门弄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与晨枫, 碎片兄商榷

      从直觉上俺是赞同晨兄的论点的, 然而在表述上恐怕难以立论, 其实就”宪法”论管理, 这本身就是个难以周全的过程, 这三条无疑是有价值的建议, 但也绝非现代管理的主药方.

      晨枫兄论点的价值在于, 提出可实现中的阻碍. 但对晨兄开的主人翁药方, 顺道扔块砖. 在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中, 各个团队独立的主人翁精神往往导致一个方案的过度讨论和修改, 问题在于各条线全来了专家, 各不让路, 各不妥协 …… 哪怕在世界一流的企业中, 各路人马主人翁思想太重, 互相牵制乃至贻误战机也是普遍存在, 胜利者往往只是在狮子前面跑过同行者的, 而非天生牙买加兄弟.

      鞍宪的三点, 提出的是概念, 后面陈MM说是Ref., 这是不准确的, 因为这三点本身就是可以拿来用的手段, 但过于笼统, 如同数千年前百家争鸣的光辉论述, 无疑是有当时的思想前瞻, 可难在其现实的可实现性.

      这三点, 尤其首尾两点, 只有被有机地 量化 和 可测量化之后, 才对企业的现代管理具备指导意义, 否则还是会流于形式的章程规定, 不能产生有效作用.

      如何量化及测量, 才是企业管理中的待解剖的麻雀.

      碎片能提出精益生产这个概念就很成功, 因为精益生产正是有机解决了量化和测量 (当然还有更多) 的整体方案.

      然而没有一种管理是完美的, 碎片提出的日本企业的成功, 现如今恰恰又是值得反思的, 在第三次浪潮之后, 信息革命来临, 通信飞速发展的21世纪, 为什么以精益生产成功的日本企业没有出现在第一阵营中呢? 这个问题是针对碎片兄的长篇提出的, 他的三大篇商榷看得俺有点云里雾里, 报复一下就反问一个问题, 嘿嘿.

      (喝水去也…)

      • 家园 主人翁精神是相对于雇佣军精神而言的

        并不是鼓励turf war。

      • 家园 del

        del

        • del
          家园 哈哈, 你更换了概念

          我的问题,展开来就是, 日式精益生产带来的管理革新为什么没有带来信息时代的长期绩效的领先.

          注意, 我没有提技术创新.你更换了概念哦.

          我提的是管理革新, 因为这才是精益生产的精髓.

          ...

          这个命题是有答案的, 至少目前情况下, 这就是后精益生产时代带来的挑战...... (继续喝水ing)

    • 家园 俺来支持一下晨老大

      这里讨论得挺热闹呵,不过我觉得在讨论中忽略了一点------工业化生产的不同水平阶段。按照生产力发展的顺序,工业化生产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手工作坊型、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型、科技型。由于基础差,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手工作坊阶段。表现为产品可以基本满足使用需要,但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那时人们偏爱进口货可不都是“崇洋媚外”。标准化大规模生产阶段,简单说就是“福特式”,几乎每个工人都是可以被替换的螺丝钉。到了科技为主的阶段,很多简单重复的劳动都交给机器或是外包出去。表现为一线工人数量大幅度减少,有些地方甚至少于工程师人数;同时对工人的素质要求大幅度提高,一个岗位要几个lience、certificate和几十个tranning并不奇怪。

      当我们能够从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角度看问题时,许多争议便豁然开朗。现代工业管理无疑是针对第三阶段的,晨枫用他自己的经验证实了工人和管理、技术人员之间的互动。“马钢宪法”其实和“福特式”一样,是面向第二阶段的。在这个阶段,新工艺开发、参数调整对企业利润的贡献远远小于高质量的重复生产。而“鞍钢宪法”的背景是我们有很多企业还处于第一阶段,有很多事情不得不干中学、学中干。就算想依靠专业分工,建立起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化验师、总检验师、总会计师的制度,也难找全相应的人才。今天“鞍钢宪法”在中国沉寂并不全是因为“取消二元化领导”或“官本位”,也有许多企业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这一因素。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大多搞自上而下式管理,尽管它们的母公司在其本国却用互动式管理。

      我觉得“鞍钢宪法”与现代工业管理关系是现代工业管理的理念中包含了“鞍钢宪法”的有益成份。至于是否借鉴而来,不好说。但是,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共产主义”和“原始共产主义”中都含有“按需分配”而将两者混为一谈。“鞍钢宪法”的产生背景、面向对象都与现代工业管理有所不同。

      • 家园 del

        del

        • del
          家园 我们是不在同一个维度上

          您要纠我的用词,非常感谢。

          但在您发表长篇大论前,麻烦您先看一下我帖子的主题。我的主题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的组织方式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您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罗列出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等等,但没有一种模式放在三千年会好用的。很不幸,那时最有效的生产的组织方式只能是奴隶制。

          具体到鞍钢宪法时期,中国当时的现状是一穷二白,空手起家。那时候小学毕业都算高学历,可以说严重缺乏工业生产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就算真心实意地搞“一长制”,也会因找不到足够多合格的“师”、“长”而效果不佳。所以,不管三个臭皮匠能不能顶一个诸葛亮,我们只有臭皮匠,群策群力是我们进步的唯一途径。

          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是资本主义强国了。虽然其某些工业指标的绝对值距世界顶尖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你不能否认它与美、英、法、德、苏联处在同一梯队。二战中日本虽然损失惨重,但它的工业体系没有垮,大部分专业人材尚在。所以战后它工业发展的起点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日本人搞“精益生产模式”,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搞“泰勒制”、“福特制”。恰恰相反,他们是在“泰勒制”、“福特制”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虽然这与《鞍钢宪法》都包含了普通企业员工参与生产过程控制的内容,但两者并不同一,而是事物螺旋式上升发展的一种表现。

          阁下对汽车行业熟悉,我把生产力发展水平阶段用汽车制造的主要目标标记出来,也许看得更清楚。

          《鞍钢宪法》时期:一个国家能不能拥有自己的汽车。

          “福特制”时期:普通百姓能不能拥有自己的汽车(好坏不限)。

          “精益生产”时期:汽车能不能满足大众日益丰富的个性化需求。

        • del
          家园 长见识。花~
      • 家园 正经,这才是历史辩证的看问题
      • 家园 你说得比我清楚,花!

        没错,确实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不过我还是觉得有一个心态的问题。我们和美国那边的同事在各种会议上也有交流,那边(甚至加拿大东部)工人中雇佣军心态就比较多,互动式管理常常搞不下去。

    • 家园 del

      del

      元宝推荐:橡树村,
      • del
        家园 花这一句:管理策略总是因问题而生的,因问题而有意义的。

        当然大量材料也极其精彩,但这一句我很有同感。

      • del
        家园 del

        del

        • del
          家园 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