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太平天国史讲座(2)--太平天国的官爵制度 -- 温相

共:💬25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回复零胞的商榷--(2)天国封王后来不再以地名为爵名了吗?

        2.关于你所说的““新捻军”中“梁王”“鲁王”“魏王”“荆王”等王号并非天京政府加封,而应为自封。太平天国自早期“燕王”“豫王”革爵之后,就不再以地名赐王号,”这点我有

        不同的看法。

        具体是这样的,首先,新捻军中,梁王张宗禹的爵位是太平天国

        中央政府封的,这是有历史可查的,再有,现在有资料显示任化邦、牛宏升的鲁王和荆王也是天京政府封的,此外,像首王范汝曾、列王徐昌先等人本身就是天国余部。我的原文中说“1864年天京失陷,新捻军组建的时候,还有王爵达10多人”也就是指的这个情况。

        此外,你所说的天国后来不再以地名封,这点也不是完全如此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著名的诏谕之一的《朝天朝主图》中有这样

        的内容:在荣光大殿前排列四行,巨王、元王、见王、次王、汉王、天西驸马、天八驸马为中排右行;崇王、长王、唐王、定王

        、天四驸马、天东驸马、西父为中排左行。

        由上可见,在庄严的太平天国全体高级领导集体中即使在后期仍然存在着以地名封王的现象。例如此中的汉王、唐王。

        • 家园 关于捻军王位

          “张宗禹是张乐行的族侄,黄旗直系,但1862年的爵位不过“石天燕”,是六爵的第4等,距离王这一级别尚有福、安、义(主将)、掌率、神将、朝将、天将等多级,案此时太平天国封官虽滥,却仍是论资排辈,除此以外就是天京城内能够见到老小天王者升官容易些,从这样的低官升为王的,据记载有周文嘉(1861年为绫天豫),但他是在和洋兵作战时立下殊功,连李秀成也说“可嘉”的人物,而且是自幼从军从牌尾做起的年轻元老,张宗禹这样的外来投附者,又似乎从没到过天京,很难与其相提并论。

          魏王李允是蓝旗旁支,在捻军中地位本来不高;牛洛红、任柱更是河南捻军,连5大旗都算不了(牛的红旗、任的蓝旗都是自张),于情于理,都很难获得王封。

          更有力的证据是,当时西北太平军封王者不过是陈得才、赖文光、兰成春、梁成富4人,捻军的直接上司、陈玉成部的名将马融和直至投降,封官不过是天将,按照太平天国的制度,王统率王是常有的,但官低一级的天将统率诸王,则是断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在黑石渡战役后,清方记载,邱远才的官职是朝将,此时天京已经失陷,南北声问不通,他不可能得到“淮王(或怀王)”的封号,他的王号只能是自称的。 他作为太平军嫡系既然能自称王爵,散漫惯了的同盟者们自然也能。

          不仅如此,多方记载都证明,后期太平军封王多用虚字为王号,很少用地名,而且因为封王太多,字越用越生僻,最后“封王皆列王”,以捻首们在天王心目中的地位,绝不会高于坐拥两淮数县的苗霈霖,他尚且封了个带虚字的“奏王”,张任等不可能得到“梁王”、“荆王”、“鲁王”、“魏王”这样以地名为系的王号。 ” (----陶短房《后期捻军王位考》)

    • 家园 几点商榷意见

      几点商榷意见

      1 关于太平天国官制中的“官”和“爵”

      太平天国官爵似乎还是分得比较清楚的,特别是前期。如“王”是官爵,“军师”或“主将”是职称。只有侯爵一级存在官爵同称的情况,但也不全是,如黄玉昆为“卫国侯”时,官职是“刑部尚书”。所以小弟以为太平天国官制的缺点实为实职和虚衔混淆,而非官爵混淆。

      2 关于天京事变前封侯者

      可查的应该不只《贼情汇纂》所记11人,至少应包括定胡侯李开芳,靖胡侯林凤翔,平胡侯吉文元,剿胡侯朱锡坤,灭胡侯黄益芸,顶天侯秦日纲,护天侯胡以晃,佐天侯陈承??,卫天侯黄玉昆,赞天侯蒙得恩,镇国侯卢贤拔,补天侯李俊良,卫国侯曾锦谦,扶天侯傅学贤,(立羽)天侯吉成子,助天侯刘绍廷等16人。(《金陵杂记》)

      3 关于石达开入京辅政的职衔

      当为“圣神电通军主将”,并非“京内殿前正总鉴”,“总鉴”一职当为后来授于洪氏兄弟的。

      4 关于洪仁(王干)回京后天京封授官爵的情况

      洪并非立即封为主将,而是先授“福”爵,半月后升“主将义加衔”,其后又再封干王。

      李秀成与洪仁(王干)是政敌,二人在自述中对对方的攻击都有不实之处。洪仁(王干)自述中提到在他登台受印之时,洪秀全有诏“京内不决之事问于干王,京外不决之事问于英王”,可见陈玉成封王不晚于洪仁(王干)“登台受印”之时。证以洪秀全封干王后所赐的“龙凤章诏”开头说“朕谕(王干)胞,达胞,玉胞知之”,对陈玉成以“胞”相称,亦可见已经封王。故英王至多略晚于干王,也应在1859年5月,而不像《李秀成自述》所说,洪秀全在封干王2个月后才又封英王。此外,这年11月李秀成写给捻军将领韩碧峰等的信中称他悬王印月余未敢启用,故李秀成封王当在9~10月,而不是12月。

      5 关于天京事变后1862年以前封“军师”的情况

      石达开在1858年初曾有很短一段时间加封“开国军师”,时间约在石达开起兵入浙之前(由此看来洪秀全当时是赞同石达开进军浙江以缓解京围的方案的),但这年上半年重建“五军主将制”时应已将该头衔去掉,故这次封“军师”应该是太平天国历史上“军师”头衔最后一次以非虚衔的形式出现。

      根据辛酉十一年历书,到1860年为止在世者中封“军师”的只有干王(开朝精忠军师)和翼王(开朝公忠军师),当然这时的“军师”早已是有名无实,罗尔纲先生对此考证甚祥英王在此历书中的头衔是“忠勇羽林军英王陈”,并非“忠勇军师”,它和李秀成的“忠义宿卫军”,李世贤的“忠正京卫军”乃至石达开的“殿左军”一样,都是虚衔而已。

      6 关于“新捻军”的王爵问题

      “新捻军”中“梁王”“鲁王”“魏王”“荆王”等王号并非天京政府加封,而应为自封。太平天国自早期“燕王”“豫王”革爵之后,就不再以地名赐王号,嫡系将领王号都用“虚”字,连非嫡系部队都算不上,至多算盟友的“听封不听调”的捻军将领更不可能得到以地名颁赐王号这种崇高待遇。正如陶短房先生在考证《后期捻军王位考》一文中指出的,

      “当时西北太平军封王者不过是陈得才、赖文光、兰成春、梁成富4人,捻军的直接上司、陈玉成部的名将马融和直至投降,封官不过是天将,按照太平天国的制度,王统率王是常有的,但官低一级的天将统率诸王,则是断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在黑石渡战役后,清方记载,邱远才的官职是朝将,此时天京已经失陷,南北声问不通,他不可能得到“淮王”的封号,他的王号只能是自称的,他作为太平军嫡系既然能自称王爵,散漫惯了的同盟者们自然也能。 ”

      7 关于“主将”地位的变化?

      “1860年以后,主将地位抬升”,似乎说反了?

      太平天国初期以“五军主将”统率全军,地位崇高,后东西南北王封“军师”而不再保留“主将”头衔,唯没有“军师”头衔的翼王仍以“左军主将”领兵,而此后再封“燕王”“豫王”时也不再加“主将”衔,可见“主将”衔不轻赐的原则。

      1858年重建“五军主将制”后,因天王有“永不封王”之说,便一度有“主将义加衔”之说,即凡封“主将”的都加“义爵”,即“六爵”中第一等,可见“主将”地位之高。但1860年加设“天将”“朝将”居于“主将”之上,“主将”地位便大不如前了。

      另外,后期“主将”封王后即不再保留“主将”称号,这一点从太平天国文书中可以明显看出,如前文提到辛酉十一年历书中陈玉成的封号是“忠义羽林军英王”,与石达开1853年的头衔“电师左军主将翼王”情况不同。所以,封设四方主将时,“前后左中右”五军主将实际已不存在。实际上,从1859年5月陈玉成封“英王”之时起,重建不过一年的所谓后期“五军主将制”就已经再度被破坏了。

      8 关于后期的“官”和“爵”

      温兄认为后期太平天国爵位的排名是“王、天将、朝将、主将、义、安、福、燕、豫、侯”,小弟有些不同意见。前问提到“主将义加衔”之说,就说明“主将”与“义爵”是不同性质的,如果“主将”是爵,就不会同时加“义”衔,而且它也说明1860年以后“主将”地位与“义”爵基本是平行的。

      小弟以为,“天将”“朝将”“主将”均非爵位,而是官职,就太平天国的统一官阶制来说,说是“官阶”可能更贴切(就如前期的“丞相”“检点”一样)。“官”与“爵”的区别在于“爵”可以世袭,“官”却不可以。史料中完全没有“天将”“朝将”“主将”世袭的情况,改授他人的倒有不少,足见是“官”非爵”。干王在其《英杰归真》中谈到太平天国爵位时只提“六爵”而未提“天将”“朝将”“主将”,亦可为印证。

      当然,外人对太平天国这一套复杂又变化甚多的官爵制度弄不清楚,(如陈玉成封侯的爵位本为“成天侯”,但升“成天豫”后,清人不知“豫”为太平天国新设官爵,以致有曾国藩以为“豫天侯”之误;同时曾国藩,曾误石达开部下新设“天禄”一爵,细考之下当不过是“豫”爵的误听而已。曾国藩重视搜集敌人情报是出名的,还常常弄出这类错误,其他记载中的乖谬就更不足为奇了)太平天国自己人也有一些因为文化不高或年幼无知而对自己的历史有所误听误记(如蒙时雍,黄文英,甚至幼天王),这都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有关太平天国官爵的记载混乱的重要原因。

      另外,“朝将”之下,“主将”之上,尚有“神将”,与“主将”地位相仿的还有“佐将”。它们都是官名而非爵称。

    • 家园 【原创】太平天国中前期官制(补充主贴)

      太平天国采用统一官阶制。官阶由低到高,分别是两司马,卒长,旅帅,师帅,军帅,监军,总制,将军,指挥,检点,丞相,侯,王。(其中还有细分,此处从简)这些名称的含义,相当于历代官员的品级,如“军帅”,代表第七阶官员。仅从官阶是看不出文武或具体职务的,就如同只根据“四品”“五品”无从判断文武和司职一样。知道了这一点,就会明白有人说太平天国官名“名不副实”,有人说太平天国全民军事化,用武将任文官,完全是因为不了解太平天国官阶制度造成的误会。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初,因为没有地方官,所以官员只分为“朝内官”和“军中官”两种。自总制以下为军中官,自将军至丞相为朝内官,王侯则即是官阶也是世袭爵位。所谓军中官顾名思义就是长期在军队中担任的军职,而“朝内官”领兵者一律称为“钦差大臣”,所以太平天国的“钦差大臣”并没有什么特殊权力,只代表这个人不是长年担任军职的,而是朝中据事指派来领兵的,战事结束后还可能调到其它岗位。

        

        “朝内官”和“军中官”(以及下面将要谈到的“守土乡官”)又各自分为“正职官”和“杂职官”。对于朝中官的正职官而言,官阶和职务没有必然关系,有的是临时指派任务,更有很多另有官职,比如卫国侯黄玉昆,他的官阶是“侯”,职务却是“刑部尚书”。而对于军中官的正职官而言,官阶也是职务,比如“旅帅”就是是统带500人的将官。杂职官也叫“职同官”,因为他们在官阶前加“职同”二字,例如陈玉成曾为“典圣粮,职同监军”,就管粮草的。杂职官通常都有专门的官职和司职,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而不参与军政大计,如“典天舆”,就是给天王管轿子的。但也有例外,如各王府的六部尚书也算杂职官,但却参与军国大计。朝中官的“杂职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被委任其他司职,如“承宣”是各王府的高级传令官,职同指挥,但东北翼各殿的承宣都有被派到前敌参与领兵作战的。

        

        除此之外,太平天国另有“恩赏官职”,如“恩赏丞相”“恩赏检点”,这是一种虚衔,或者说荣誉称号,就像现在的“名誉XX”。如我们下文提到的赖裕新,他的官阶是“恩赏丞相”,称为“殿前丞相”,但他当时的官阶却是指挥。

        

        最后介绍守土乡官,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地方官制,这是从“安庆易制”以后才建立起来的。太平天国地方行政分为“省”“郡”“县”三级,改清制之“府”为“郡”,取消“道”一级。如安徽省仍叫安徽省,也称“皖省”,由于省会设在安庆,所以对安庆也称“安庆省”或“安省”,在不发生歧义的情况下,“安庆”和“安徽”有时候通用。在安庆又设“安庆郡”,下辖江北的怀宁、潜山、望江、太湖、宿松、桐城六县而江南的贵池、东流、建德则属池州郡管辖。郡首脑的官阶为“总制”,县首脑的官阶为“监军”,司职就是管辖该郡县军政事务,称为“守土官”。县以下村镇的各级官员称为“乡官”,这是标准的规定,有的记载含混地称为“守土乡官”,还有一些一律称为“乡官”,总之二者都是太平天国的地方官,司职以民政为主,在驻军较少的地方也兼管军事,但军事方面的权力,同级乡官和守土官比军中官低得多,例如军中官的“卒长”在指挥军事时权力高于乡官的“军帅”,守土官由军中官兼任的情况例外。

        

        地方官中也有杂职官,对于他们的称呼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和军中官一样,也是用官阶作为官名。比如“职同军帅”,既是官名,也是官阶,具体司职则从事务性工作到协助守土官和正职乡官处理政务都有。因为杂职乡官很多也参与政事,所以有时候记载中也直接称他们“军帅”“旅帅”。总之,由于现存的太平天国自身文献极少,考查其地方官制不得不借助地方志和私人笔记,而这些记载者自身对太平军的官制也了解得不够清楚,朝中官尚且能分,军中官和守土官乡官就常常被混为一谈,或是不分“正职”和“杂职”,导致细节上的混乱。不过太平天国本身的规定其实是比较清楚的,只是敌对方的记载者不完全了解,也不屑去了解情况罢了。(由于记载混乱,专家一不留神也会弄错,比如有人就曾经指出,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史 乡官传》中所写的两位传主其实都不是乡官。

        

        因为太平天国采用了一套和历代截然不同的官制,所以从一份记载对官制的了解中就可以大致看出这人深入太平天国的情况。一个人如果自称在太平天国生活了一年以上时间,自称和太平天国的官员很熟悉,对太平天国的政策制度很了解,还做下诸多记载,却“守土乡官”和“军中官”不分,,那他多半是信口雌黄,其“经历”也有可能是凭空捏造或虚构夸张。同样,一个现代人如果要谈论太平天国的体制和政治,他分不清“守土官”和“乡官”还情有可原,犯下官阶和职务不分的低级错误则说明对太平天国的“了解”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基本的制度常识,他不可能有效地去分析辨别史料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如同不了解美国三权分立的具体操作方式却妄谈美国的政治运作乃至评价美国的民主一样。官制是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的表现方式,而政体则是国体的体现。对官制缺乏常识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政体,更不可能正确分析国体----也就是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

        

        太平天国的官制在细节方面还有争议,但大抵如上,在1853年9月以前只有朝中官和军中官,1853年以后则在选拔任用了大量守土乡官,建立起了地方政权,由此实现了对根据地的管辖和治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