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请教】小女子虚心请教如光绪不死,历史会怎样?谢谢~~~~ -- 月瘦如眉

共:💬26 🌺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请教】小女子虚心请教如光绪不死,历史会怎样?谢谢~~~~

    这段时间闲来无事,看了德龄的书,觉得光绪真是可怜又可惜,明明一心想着等慈僖死了重振朝纲,没想到年纪轻轻居然还死在了头里

    还传位给了宣统这么个不成器的小东西

    如果光绪没死,况且在他死前病是有好转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慈僖先死,光绪终于能够真正亲政的话,他必定是要推行改革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况且那时他还不到40岁,如果身体好的话,再理政30年也不是什么问题(算算就差不多到1940年了)

    那中国可能出现明治维新的局面吗?那清王朝还会被推翻吗?

    中国的历史会不会就真的就此改写?至少西藏台湾就不会闹独立了吧?

    望对晚清和民国历史有造诣的高手指点一下,谢谢。

    希望有热心的高手看完回贴。再一次谢谢

    • 家园 光绪的死因

      最近因为《银元时代生活史》,看了几本陈存仁的书,他有一篇文章从给光绪看病的几位医生的笔记和药方,讨论了光绪猝死的蹊跷。

      不知道这个事学界的共识是什么样的?因为晚清史看了太难受,我对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 家园 这种可能性基本存在

      第一点,从难度讲,改良社会制度,振兴民族经济的难度是远远大于战胜慈禧的,赢不了慈禧,证明光绪本身能力一般,没有魄力是无法推广改良的。

      第二点,是人才缺少。康有为其实还是传统的文人,从他后来的为人处世来看,其个人能力和影响力还不如之前的李鸿章之流,包括梁启超都是理想多于实际,口才多于干才的人物。

      第三点,社会弊端积重难返。

    • 家园 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为清朝已朽,光绪本人的本事也很一般。

      光绪想搞维新的动机是好的,但是不一定动机好就能搞得成。

      1。清朝经历了260年之后其政权及基础已经彻底腐朽。指望修修补补多拖几年可能可以,指望靠改良来中兴极其困难。

      2。光绪的政治眼光和手腕也很一般。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能人。比较一下他的先祖康熙,16岁就能除鳌拜,二十来岁又灭掉吴三桂。还能用于比较的有秦始皇二十岁除掉吕不韦+太后的手腕。光绪帝到维新变法的时候已经28岁,正是年富力强,又已亲政近十年,面对慈禧的压力毫无招架之功,一触即溃。再说他在维新时期的那些政策,激进有余而老成不足,甚至无法取得张之洞,李鸿章这些思想比较开放的权臣的支持。就算慈禧1897年就死了,维新变法全由着他弄,只怕也是一次“休克疗法”。

      3。就算他能把清王朝拖到1940年左右,在日本人的进攻面前说不定表现比蒋介石还差。蒋介石好歹还是在军阀混战中拚杀出来的枭雄。换上光绪懦弱的性格和手腕,只怕很难看好。

    • 家园 我觉得假设袁世凯是凯么尔是的人物还靠谱一点

      至少他们都是强力人物

      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假设:)

    • 家园 清朝问题的关键是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不是一个好皇帝可以解决的

      由于实行以满制汉的种族隔离制度,满清对汉人的防范是其制度设计中的核心。这也就导致了满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整体上的保守和自我退化、人民思想的奴化。同时也由于这一点,满清政权对以汉人为主的文官系统没有足够的信任,使得他在制度化的程度上远远落后于之前的宋明,由于缺乏有效率的可信赖的文官体系,为了维持满清的统治,一方面皇帝本人必须承担的更多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全社会必须维持更简单的社会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在宋明已经出现了接近成熟的商业手工业的市民社会的条件下,满清则努力维持重农轻商的小农社会:没有可靠的以文官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体系,靠皇帝的个人努力是无力操控快速运转的复杂的市民社会的。所以,只要满清皇室与贵族还不能通过大面积与汉族通婚而主动消除种族隔离的现状,不能放弃满蒙贵族的特权,中国就不可能有现代化。这和日本是截然不同的情形。如果清朝竟然以各种手段通过小幅的改革而得以维持,那中华民族才真是万劫不复了。

      慈禧其实是个比光绪更有能力的领袖,

      • 家园 不能同意宋明的文官制度比满清高级的说法

        满汉隔离的现象是存在的。在清朝前期对于汉人官员的防范也是有的。但是从制度上来说,宋明的文官制度和满清没有根本区别,也不在细节上有多少优越之处。

        事实上清承明制,无论是皇帝总领六部,军机处等同内阁,还是庶政中的师爷制度,甚至八旗对应军户等等,都是从明朝继承的。比明朝有较好改动的地方是“火耗归公”等“养廉”制度的完善。虽说并不能真正防止贪污,但毕竟也是一个微小的进步。

        至于市民社会,清朝并不缺乏。清朝的北京繁华并不亚于宋的汴梁。清朝的南方更已经完全开发,广州贸易之盛更盛于宋的泉州。而清前期手工业的发展也盛于宋明。甚至在鸦片战争后仍然保持了相当时间的兴旺。

        至于思想的保守、排外,恰恰不是清朝的特色,而是从明朝下令禁海开始的。到明朝末年,甚至连利玛窦的母国意大利都不承认存在。如此闭目塞听,又何谈开放?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为什么译了上卷就没下文了?无他,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无法接受,不重视,以致没有市场而已。

        清朝的缺点不少,但和历代相比,文官制度实在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 家园 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区别,而是奴隶与主人的区别。

          这有两篇文章是关于明清两朝的比较:明朝真的不如清朝吗?外链出处

          明朝和清朝中西方科技交流的对照比较外链出处

          政治上,明朝官僚体系是国家的柱石,可以在数十年没有皇帝(万历)的情况下自我运行,已经接近君主立宪的状态了。而清朝的文官体系是皇帝的奴仆,即使这个奴仆般的文官体制里,也以满官置于汉官之上,形式上虽然像是科举制度,可实际上与以打破门阀樊篱为核心的科举制度不啻南辕北辙。

          明朝废除宰相,设内阁大学士,加强君主专制,但从制度上讲,这是一种权利制衡的统治术。明朝皇帝基本处于垂拱而治的局面里,因此虽然明朝末年皇帝不理朝政,明朝的国家机制还能保持正常的运转。满清则不然,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并无参政实权,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满清皇帝事必躬亲,乾纲独断。

          经济上,由于明朝从每周引进的高产作物在清朝得以普及,是清朝人口教明朝多,但生产力水平却反而不及。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成功的形容为一个驼峰形状的发展过程,即从汉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自南宋到元慢慢下滑,到元朝中期开始回升,到明朝中后期达到又一个高峰。而康乾盛世无论如何恢复,也没有达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康乾时代天下基本承平。但满清的国库却大部分时间都是空虚的,每遇到战争或者灾荒,国库用度就捉襟见肘。电视剧〈〈雍正王朝〉〉和〈〈天下粮仓〉〉都已经清楚的再现了这一史实。这真是对康乾盛世的一个绝妙讽刺。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是中国税收制度的一大进步,并使满清一度国库充盈,可惜好景不长。乾隆没用了几年就把这些家当败坏光了。有人赞扬说乾隆时期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第一。好个世界第一?笑话,什么世界第一,中国历代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为同时代世界第一,怎么就偏偏拿出个乾隆来大吹特吹呢!满清时期,早年的野蛮圈地制度是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惨重打击。几乎把北中国变成牧场。为收台湾迁界禁海。更是对东南沿海生产力的沉重打击。后来全国统一,经顺治乾隆两朝经济恢复,但与明朝时期的最高水平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乾隆时期更是拉大贫富差距,导致了长达九年,遍及西南的白莲教大起义。此时满清立国大概一百五十多年,有人拿康乾盛世的三点八亿人口来说事,事实上三点八亿人口更多的是以为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的结果,使民间不必再隐瞒人口。而原本在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满清时代更是举步维艰。明朝也曾海禁,但到1567年倭寇平息后就已开放港口,使沿海工商业迅速发展,几乎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名将郑成功的家庭就是海商起家,东林党事件中江南富商的资助更是支持了东林党的大多数活动。即使是阉党捕杀东林党时期,对江南商人还是采取了保护政策,而满清仅因一本〈〈明史〉〉就将刊刻此书的商人灭族。满清时代工商业却日益委琐,发展不大,海禁没开两天又重新禁止,只保留广州澳门两地,导致沿海工商业原地踏步。反观明朝,虽然后期财政紧张导致民乱四起,但并不全是生产力被破坏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失当税收失调。当时的江南以及东南地区还是非常的富庶。而在明朝盛世之时,经济的成就更是惊人。明朝的城市繁华壮丽,西方传教士们都曾在游记里赞叹过明朝的富庶和繁华。无论手工业,农业还是商业,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永乐时代虽五次用兵蒙古,但国库依然充实,甚至支持了郑和七次远下西洋的壮举。后来的仁宣之治更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仁宣时期的府库充盈堪比文景时代,也正因如此,明朝才有充足的国力从容应对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打退蒙古转危为安。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正德时发生刘六刘七起义,但这些起义多是局部性的,无法与满清时期的白莲教起义相比。还有一个事实说明明朝生产力的强大,那就是明朝养活了200万军队,满清三点八亿的人口却只能支持80万军队。与满清相比,明朝的生产力发展几经反复。但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远强于清初的圈地政策,使明朝经济能很快恢复。明朝初期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坚持科举选材,任人唯贤,吏治相对清明,直到中后期腐败才逐渐严重起来。满清则在建国时就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选官方式,变相卖官予爵,异途出身的官员使吏治大为混乱,使满清贪污之风屡杀不止,康熙雍正都曾大规模治贪,收效甚微。清末的腐败不亚于明朝,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明朝纵然到了后期,还有海瑞这样的清官廉吏。满清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止官员勒索百姓,甚至皇帝也勒索官员。朱元璋为了肃贪,杀了自己的女婿。有明一代因贪污罪被株杀的内阁大学士就有十五名,而终满清一朝,除和绅外,却从没因为贪污而株杀过一位一品大员,。在经济建设上,明朝两次大规模整顿黄河,保证了黄河的安宁,而终满清一代始终水患不绝。勒莆治黄河只完成一半,便以滥用民力的罪名被革职。结果整个十八世纪里黄河两次改道,危害无穷,满清也因这两次灾害整得税收大减,国库空虚。不得不查抄不法商人财产来充实国库。在海外贸易上,明朝中后期,中国商船东至日本,西抵中东,贸易繁盛,小说〈〈三言二拍〉〉曾记述了此繁华景象。明朝嘉靖年代也一度国库空虚,但经过隆庆时代的税收改革,成功遏止了土地兼并,缩短了贫富差距,以一条鞭法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时代国家年收入达八千多万,超过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万历九年国家府库充盈,即使十年闹灾也总可支持。也正因如此雄厚的财力,明朝才得以重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打赢朝鲜战争。只是由于后来万历废除一条鞭法,才使得明朝后期财政紧张。但与满清相比,明朝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无疑是成功的,明朝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冶炼技术丝绸技术,明朝的商品远销欧洲美洲,东南沿海的苏州,泉州,广州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明朝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土豆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有人说满清的耕地数量多于明朝。那只能说满清对于边疆的开发比明朝做的要好。但是在国库存粮方面,满清的最高水平尚不如明朝中后期的正常年景。当然,明朝的农业政策失误也很多,比如万历后期没有遏止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加上农业税收法令严酷,竭泽而渔。终于导致了民变四起的局面,酿成了明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确实是在明朝达到了顶峰状态。

          科技文化:

          明朝和清朝都是保守的朝代,对于新科技和海外文明也采取了排斥的态度,但是明朝的排斥还是有开放精神的。明朝军队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好的军队,火器的普及率和先进程度都属当时世界前例。满清却坚持骑射,拒绝火器,导致装备原地踏步,在鸦片战争里自取其辱。有人盛赞康熙皇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科技是一种开明,可谁又知道他在中国禁了天主教,且禁止西方科技在民间传播,他自己弄个学贯中西的美名,却蒙住老百姓的眼睛,真是活脱脱的愚民政策。相比之下,万历皇帝虽然糊涂,却也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并引用西方水利科技治理黄河,引进西方军火制造装备军队,实在是比康熙皇帝开明的多。更让清朝人汗颜的是,清朝整整二百六十年,没有出现一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成就。明朝却比清朝好的多,明朝的科技成就不亚于同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农政全书〉〉是结合了东西方农业成就的经典著作,〈〈本草纲目〉〉是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医学宝奠。〈〈天工开物〉〉则是集中国手工业成就大成者。明朝科学家里出现了如徐光启一类的开明人物,翻译了欧洲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此外,明朝还吸收西方天文学,修订了历法,制造出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在明朝宫廷为官,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连崇祯皇帝对他都非常敬重。满清却以传播异端的罪名把汤若望抓起来,险些要了他的命,游牧民族的糊涂由此可见。不止是自然科学,在文化上,明朝也远胜于满清,明朝戏曲传奇里所体现的民主精神和自由思想,不亚于同时代西方戏剧。〈〈鸣凤记〉〉直接抨击当朝权臣,却能在江南盛演不衰。而满清的〈〈桃花扇〉〉不过为明朝灭亡发了几句感慨,就遭康熙的封杀。从这件事情上看,康熙皇帝真是“开明”的很啊!明朝的汤显祖是西方人所公认的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东方戏剧家。他的〈〈牡丹亭〉〉直到今天还被欧美戏剧家改编演出。而满清的奴化教育里,培养出的只是腐儒奴才,其文化成就多集中在“义理辞章”等无用之学上。在哲学上,明朝诞生了人文主义哲学与民主思想,产生了李贽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王夫之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而这样的人物在满清一个没有。诚然,满清也有乾嘉学派,有扬州八怪,但毫不客气的说,乾嘉学派只是一群研究无用之学的奴才,其考据辞章的研究于实事无多大意义,却使得多少读书人虚耗青春。而扬州八怪呢!他们的书画艺术较前人并无太大进步,只是因为满清文化成就稀少,于是他们就矬子拔将军了。成就难与明朝时期的唐伯虎徐文长等人相比。明清同为八股取士,但清朝的八股更为苛刻,对思想的制约也更大,读书人提心吊胆,墨守成规。成了十足的奴才。明朝历代皇帝再昏庸,还知道尊师重道,对士大夫阶层极为尊重,清朝的文字狱却说杀就杀,毫不讲情面。清朝唯一可以与明朝文化相媲美的也许就是〈〈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但古典四大名著里,明朝有三本,清朝只有〈〈红楼梦〉〉一本。〈〈聊斋志异〉〉是17世纪中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但作者蒲松龄却是个无功名的白身,这无疑是对满清科举的绝妙讽刺。

          毋庸讳言,明朝的问题很多,会败给清朝就是明证。但亡国奴的社会即使看起来再美好也是没有前途的,假以时日,或当危机来临时,统治精英与民众的无法通融的血缘隔阂将让一切幻象轰然崩塌。二十年前曾有人鼓吹要让中国被殖民300年,才可以真正现代化。要不肃清满清“盛世”的流毒,如何能批驳这种谬论呢?

          • 家园 原来没事就在宫门前干嚎,被打了屁股还要叫好的就是“主人”

            明和清从制度上来说,其实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明朝的大臣也并不比清朝的大臣更加高贵。事实上,明朝的大臣动不动要被皇帝打屁股。被打了之后如果没死,还要死皮赖脸得继续为皇帝服务。这可不是什么“主人”的表现。

            明清两代的决策权最终都是握在皇帝手中。如前朝的以宰相领衔的政府组织形式不复存在。中央政府除非得到皇帝首肯,不能主动发布政令。虽然在大多数时间里,皇帝会把草拟命令的责任交给内阁、军机处甚至太监。但在任何时候,皇帝都可以收回这个委托。

            在这个机制中,皇帝是核心。如果皇帝不争气,整个国家机器都会瘫痪。但如果皇帝雄才大略,那么国家可以动员更多的力量。明朝的对外扩张不如满清,原因之一就是这个。

            有些为明朝涂脂抹粉的人把明明是恶政的万历不上朝,导致政府瘫痪说成是明朝的“优点”,还说成是“接近君主立宪”。我的老天,要是一个国家有如下情况:

            根据《明通鉴》的统计,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央和地方缺少的官员有:尚书三人,侍郎十人,科道九十四人,地方巡抚三人,布按监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时隔五六年,九卿大半虚悬,甚至阖署空无一人,监司郡守旷年无官。到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中央六部尚书只剩下一个刑部尚书赵涣,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工部都没有专人负责。都察院八年没有正官,按规定给事中要有五十人,御史一百一十人,在职的只剩下九人,仅占编制的十七分之一。当官的跑了,下级也就不上班,有的衙门索性锁上大门。吏部、兵部因无人签证盖印,致使上京候选的数千名文武候补官员不能赴任,有的久困京城旅舍,穷愁潦倒,不得已途中拦道,攀住首辅的轿子苦苦哀求号哭。边防军请发军饷,无人签发,多年不进行军事操练。地方遇有盗匪,互相隐匿。各地解银,无人受理。边疆少数民族进京朝贡,无人接待。文渊阁大印被盗,查无踪迹。太仓库失窃,宫廷值班金牌丢失多年,无人发觉。刑部长年不审案,犯人无人问断,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监犯家属百余人跪哭在长安门外,要求断狱,震动京师,成为旷古奇闻。

            还是在“正常运转”,还是“接近君主立宪”,我也只好无语。只能说这些人硬是能把梅毒说成青春痘。

            关于明清的经济对比,我并无太多的研究。不过,明朝的财政收入一直不高。嘉靖年间不过二百万两。而支出倒要三百到五百万。是真正的赤字经济。我不知道你的引文里那句“张居正时代国家年收入达八千多万,超过康乾盛世的最高水平。万历九年国家府库充盈,即使十年闹灾也总可支持。”是从何而来?在明末三饷一再搜刮后,明朝也不过能弄到两三千万两,张居正何来“八千多万”?《明史。张居正传》不过说“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而这个积累在三大征中迅速用光,万历不得不加赋。

            明朝中后期税收水平的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明朝的土地兼并严重。海瑞去江南要人家“还田”,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明朝的确有所谓的“文官集团”。但这个“文官集团”不如说是“蚂蟥集团”更为贴切。这个集团本身的基础就是大地主阶级。向他们收税又怎能收得上来呢?

            清朝初期的国库是不是短缺我没啥研究,不过我至少不会拿电视剧来作为论据。清朝的财政收入一是来自传统的赋税。在摊丁入亩和永不加赋后一直维持一个定额。这个定额是摊派到各省的。但是遇到荒年灾害等等,这个定额经常是减免的。康乾时期的一再减免不说,事实上即使收赋,也往往只收定额的十分之一。例如

            (康熙)五十一年,四川巡抚年羹尧上言:“四川钱粮原额百六十一万两有奇,现仅徵及十分之一,宜立劝惩法,五年内增及原额之四五者准升,不及二分停升,不及一分降调,无增者褫其职。”御史段曦上疏驳之,略言:“川省自经明季兵燹,地广人稀。我朝勘定之后,虽叠次清查,增报仅及原额十分之一。近日抚臣加意催查,增至二万六千馀两。今欲五年内增及原额十之二或十之四五,是增现粮三四倍也。贤能之吏,必罹不及分数之参处,不肖者抑勒首报,滋扰无穷。请川省隐漏钱粮,彻底清查,不必另立劝惩之法。”从之。(《清史稿。食货志》)

            清朝的田赋收入康乾年间大致在两千万两到三千万两之间,和明朝末年三饷加派后的水平相当。但三饷加派搞得明朝灭亡,而康乾却是盛世。为何如此?一来清初的土地兼并不严重,这个收税水平还不至于造成自耕农破产。而实行“摊丁入亩”后,至少在理论上来说,缴税和占地多少直接挂钩。大地主无法逃税,最多转嫁给佃农。这就理顺了关系。而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统治国家的大地主阶级却是逃税最厉害的一群人。所有负担都要由日益减少的自耕农来负担。自然要财政崩溃了。

            清朝一大财政收入来自食盐专卖。采取的方法是发放“专卖许可证”(盐引)给盐商。这项收入到乾隆年间达到每年七百万两。而这还没有充分发掘潜力。平定太平天国清政府开支巨大,于是变花样增加盐税,到光绪年间是两千四百万两,到宣统末年更增加到四千五百万两。说起来明朝也卖盐引,但明朝的盐法在“接近君主立宪”的文官集团的主导下一团乱麻,明朝嘉靖年间整顿盐法也不过得银二百万,主事者就已经“以为奇功”了。

            至于说到科技发明等等,明朝和清朝一样也没有什么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发明。事实上中国古代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不少,但基本都是在宋代以前完成的。用这点来比较明清,不过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罢了。

            • 家园 明朝官僚体系基本掌握国家,纵然混蛋,也还是主人

              其实明朝实在不是我想给涂脂抹粉的朝代。中国的颓势从宋灭就开始了,的确不能让满清独自来背。如你所说,明朝从立国开始,她的制度就很小农,但社会却很工商,而且越来越工商,官僚系统在中间操作得很辛苦,中间作了些小修小补,但还是很不成功。某种程度来说,还不如清朝干脆把社会压抑在小农经济的水平运作起来顺畅。

              但我觉得,社会不是平平稳稳就好,社会发展是有目的的,[URL=]swordi:【原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URL],清朝政治导致社会没有实质发展,所以面对西方冲击就总体崩溃了。我们今天全盘西化的社会从根子上就是拜三百年清朝统治所赐。反之,明朝社会本身是在发展的,她的政治体制虽然有问题,但一次革命就可以使之重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我说是主人和奴才的区别:面对群狼,草原上的鹿群即使受到疫病困扰,也必有逃脱的希望,必有恢复的一天,而失去了牧者的羊群则只有灭亡的命运。

          • 家园 严重同意

            明是自我崩溃,并不是清如何厉害。

            康熙本可以做李世民的,不过终究还只是康熙罢了。再摊上个乾隆,根子里烂了,哪里救得回来。

            反过来说,幸亏是满清,中国在抛弃帝制,走向共和的时候几乎没有犹豫。

            • 家园 刚看到mitbbs正好也在讨论类似的话题,这一篇写得不错的。

              发信人: ifever (if),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清代为什么没有形成文官集团?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y 21 18:06:06 2008)

              无可否认,从某种角度看,清朝在政权结构上倒退到了汉朝的水平。

              直到晚清,亲王贵族在政治舞台上都起着重要作用。恭亲王奕忻,

              道光皇帝托孤的顾命大臣之一。清朝皇帝也经常把重要的事情委托

              给亲王们去办。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典型的家族统治。清末统兵的重

              要将领僧格林沁,实际上是皇帝的表兄弟。当然汉臣如曾国藩,李

              鸿章之类也手握重权。但第一,这些汉人权臣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后

              清朝统治走向崩溃的表现,第二,这些汉人权臣的存在无法否认终

              清一朝,皇亲国戚始终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事实。

              跟历史对比一下,最接近的情形就是汉朝。卫青,霍去病都是皇帝

              的至亲。权臣霍光也和皇帝有紧密的亲戚关系。但是到了晋朝,皇

              亲贵族在政治舞台上的分量就一路下滑。到了宋朝,皇亲贵族就差

              不多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明朝更是禁止亲王干政,皇亲贵族在政

              治舞台上只有作为话题才会出现,作为政治势力已经彻底消失了。

              从血亲统治到文官政治,这本来就是政治逐渐进步的表现。到后来

              皇帝虽然掌握生杀大权,但是他无论办任何事情都无法绕开文官集

              团。所以文官的势力空前强大。但是到了清朝,皇亲贵族凌驾于文

              官之上。皇帝想办什么事情,大可以直接通过八阿哥九阿哥或者某

              亲王去办。文官不是皇帝必不可少的依靠了,自然下得了狠手。有

              骨气的人就算多,只要肯杀,哪还有杀不净的道理。

              一句话,明朝皇帝把文官都杀光了,自己就成光杆司令了,所以怎

              么都不能真的大开杀戒。清朝皇帝有的是皇亲国戚可以依靠,所以

              对文官想杀就杀不用犹豫。有骨气的人砍掉三五十个,剩下的就全

              部山呼:吾皇万岁了。

              我的回复:

              我同意你的观察。

              汉朝社会其实是一个很简单小农经济,家庭小作坊,皇帝本人花点心思就能搞明白,汉

              武帝用的人都是熟人,让老婆家的小舅子,身边跑腿的小厮,从小长大的小哥们当个经

              理什么的,自己当总经理,管得挺好。后来小作坊做大了,成了家族企业,这些亲戚朋

              友们当了各集团公司总经理,就不太称职了,汉朝就崩溃了。后来一直试图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可总也没找到招聘人才的好的制度,一直到隋唐。

              从隋唐开始,引入以科举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

              问题,得以组建职业化的文官体系,家族企业终于转型为上市公司了。皇帝当董事长,

              宰相是CEO,各部门层层负责,环环相扣,一台复杂的管理机器被发明的出来。在这台

              管理机器的帮助下,中国社会得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宋朝进入了商业手工业的市民

              社会。明朝董事长不如宋朝的好,与CEO的合作始终有些问题,所以也出了些宦官乱政

              的问题,但他可以解雇CEO,但面对文官体系这台机器,则只能妥协,因为董事长已经不

              可能自己管理这个实在太过复杂的市民社会了。

              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实行事实上的种族隔离政策,不可能完全信任以汉人为主体的文

              官机器,于是将主要权力又收回到皇帝本人手中,所以清朝部分的又回到了汉代的家族

              企业方式,而为了适应这种管理水平的倒退,清朝刻意地将中国社会保持在汉代的小农

              经济的发展水平,思想活跃的宋明市民社会从此在历史上消亡,而后世的观察着看待中

              国两千年的社会变迁也就得出了这样可悲的结论:从汉朝到清朝,中国死水一潭,没有

              根本性的进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