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119):自由 -- 语迟

共:💬17 🌺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119):自由

      陈毅诗词挺好看的,与史笔的粗犷豪迈不一样,陈老总也许是个细腻的、多少有些忧郁的人。这是他的诗词给我的印象。如“露湿衣被夏犹寒,树上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写得很动人。他诗词中虽有些豪情奇志,似乎有些强打精神,不同于毛泽东的满不在乎。

      现在这个社会,陈毅们革命的献身精神是难有了,我没有。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小日子,过的不好的想过得好些,好的想维持下去,或者想过得更好。似乎没几个人觉得过得还不赖。这要说也不错。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么。这个强是勉强、强迫的意思,读“抢”。早上想赖床,自己强一下,起来了。自己和自己对着干。是这意思。养生之道在于“逆”,生命生命,要生生不息才有命,难受着痛苦着才有命。否则太舒服了,就免不了死球了。这是辩证法。

      譬如清乾隆时期,那时天下的人民似乎比现在舒服。我以为不应该只看后来的宣传,诸如封建统治文字狱理学压迫等等,这也许只是知识分子们闻鸡落泪对月伤心而已。所谓智识阶级,自古到今都是大惊小怪的一群。或者是出于政治目的来胡说。最近翻了翻利玛窦的几本书,有些描写令人向往,俺不嫌烦劳,抄打一些:

      “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衣食用品还是奇巧物与奢侈品,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无须由外国进口……花草之丰盛确实令人不能再有什么奢求了,中国有很多种花是我们从不知道的,它所产生的美感深深打动了人们,并显示出造物者慷慨的恩赐。……硝石…大量用于制造焰火……我在南京时曾目睹过为了欢庆春节而举行的焰火会,……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毫无疑问这是这个帝国的一大祸害……简直是罪恶的渊薮了……凡盛大宴会都要雇用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并且十分惬意,以致宴会有时要长达10个小时。……这座都城叫做南京……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获胜过它。它真的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这些的类似建筑。……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中国天生好奇与乐观,它整个看来象一座大花园,并有无可形容的宁静与安详。陆地上充满着果树、森林、蔬菜,大部分整年一片青绿,充满着广大的良好田地和丰盛的庄稼……各处淡水河流分布其间,……这些河流真是非常的宁静,两岸的树木成荫,真是柳暗花明,处处一片青翠,……这些少许我所见到的真是太美了,街道修得笔直,铺地砖,牌坊处处有,……由于这些牌坊,使城市变得更加庄严,显出国家治理得好,工程伟大,……这不能不算是一个最幸福的土地……这土地上的人既不相信,也不希望伊甸园,他们视自己现世所有的土地就是人间天堂了。……中国土地是很清洁健康的,记得在那里没有发生过瘟疫和传染病,所以充满各处的是白发老人,虽然这事我们可以归功给良好的政府。也有些人可能整天企图在浪费金钱,彼此拜访,相互宴请,饮酒作乐,……人们都很爱好吃喝声色之乐,且有专门书籍,……有舞蹈和音乐、还有作乐的处所、钓鱼的池塘,和其他消遣的处所等。……中国政府的治国的能力超出其他所有的国家,他们竭尽所能,以极度的智慧治理百姓,……我看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政治理论方面也不如中国人。”

      这写的还是黑暗堕落的、摇摇欲坠的明末。不知道康乾的时候又美好成什么样。其实若知道些历史,不听他那些宣传,我们自己估摸着也能了解一些,和现在的生活会有个比较。

      李鸿章时海军没钱训练,一颗炮弹就是几两黄金,财政负担不了,那时建个小破园子上上下下吵架。现在一颗坦克用的穿甲弹也得一两万,也是二两黄金。现在怎么用得起呢?不扯什么经济学,简单的原因,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一是生产效率高,二是人民忙碌。而李鸿章时期的中国社会,则是相对低效并且缓慢的。

      社会财富的本质是劳动量,现在因为科技发达,劳动效率高,而且劳动时间长了几乎一倍,财富总量要比过去高许多,现在的黄金就不那么值钱了。所以甲午战败,只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生产效率比日本低。这个生产效率上不去,怎么样也要败的。就算甲午战争侥幸赢了,再有什么乙未战争、丙申战争,早晚是个败。这结果应该不在于修还是不修颐和园,也应该不关慈禧李鸿章什么事。他们也努力过,无奈倒霉,摊上了。

      中国社会的相对低效和缓慢持续了几千年,除了短暂的战乱时期,中国人自给自足,乐天安命,一直生活得很安逸,甚至可以说幸福。科技发展社会逐渐变得高效,为什么在欧洲日本而不是先在中国出现,就是因为当时他们比中国贫穷。中国富了几千年,日本欧洲则穷了几千年。贫困导致疯狂,发源于欧洲的科学技术根本就是发疯,是欧洲超长期的极端贫困的产物。欧洲几千年的贫困则源于其一向无能的政治。

      而富足则意味着悠闲和停滞。这种悠闲和停滞成为古中国坚固的社会观念,没有人愿意折腾。凭啥要折腾改造社会?中国人会说,难道我们一直以来生活得不好吗?

      现在人们度过一生,相比过去和平时期的随便什么时候,则要辛苦得多。而且有越来越辛苦的趋势。不但辛苦还充满忧虑。相比中国的过去,现在的世界是疯狂不理智的。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变得浅薄,变得急切浮躁,心乱如麻。我们已经不愿意再看什么京戏了,因为京剧的节奏太慢,和这个时代人心是不合拍的。现在我们看些粗制滥造的电影,看过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而过去的一出戏一唱就是几百年。

      所以,在康乾时期甚至清末,企图按照西方模版改造中国的所有努力都被广泛排斥,这阻力来自中国的人民。唆使人民从原来富足闲适的、优雅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换一种类似现在的疯狂激烈的浅薄活法,没有疑问,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你脑子有毛病。这种转变,只能在人民一贫如洗、饱尝屈辱之后开始发生。

      这么说不是复古派,古中国有缺点,譬如野蛮的宦官制度、常见的溺婴,譬如程朱理学的问题。理学的确比较讨厌。理学的可恶在于不平等。并不是理学鼓吹节欲,打倒理学,我们就要纵欲,不是这样。打倒理学打倒的是不平等。孔孟讲的也是不平等,所以毛泽东说“孔学名高实秕糠”。孔孟之学的不平等只是对现实存在的不平等的妥协,因为无法消灭,则只能试图规范它,使它在可控范围之内,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事。到了理学这里则他妈的成了“天理”,把这不平等给强化又强化了。不能否认,古中国是个缺乏平等的等级社会。

      可即便是这样,古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及各种苦难的烈度也比现在轻微许多,因为毕竟过去是温和、舒缓、宁静与淡泊的。

      南怀瑾回忆故乡说:

      “我从小生长在滨海的一个乡村里,其中的居民,过的是半农半渔的生活。这个东南海滨小角落的乡村,也是一个山明水秀、朝岚夕霞、海气波澜的好地方。……乡村里长年累月都是平平静静地过,没有什么警察或乡长、村长。只有一个年纪比较老的‘地保’, ……不过,都是熟人,他保他的正,一句大家了不相干,除非衙门里来了公事,他出来贴布告,或者找上门来打一声招呼。偶然听到人们乱哄哄的谈话,找‘保正’出来,那一定是那一家的鸡被人偷走了。地方上来了偷鸡贼,这比以前长毛造反还要新奇,还要可怕。……这种江南村居生活,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期,历代除了兵乱或饥荒外,几乎从来没有变化。宋代诗人就描写得很诗情画意,如范成大的田园诗: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尤其是雷震的一首《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每当斜风细雨或黄昏向晚的时候,我站在自家门口,真看得出神入化,很想自己爬上牛背,学一学他们的信口吹笛。……”

      人们在生活过于满足的时候会空虚的,甚至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如利玛窦书里写的,当时“中国文人学士们向往延年益寿已经发了狂”。当然,现在的人似乎更怕死。我以为现在的怕死只是一种单纯的恐惧,与某些中国皇帝的怕死而追求永生是差不多的。如晚年的汉武帝,嗜杀成性又十分怕死,这是因为他纵欲无度,男女之事毫无节制。纵欲会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会使人变得残暴昏聩,莫名其妙的忧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现在的人贪生怕死与忧虑也一样,我们也在纵欲,虽不尽为男女之事,可我们每天看的听的享受的,要比过去丰富多了。当时“中国文人学士们”的怕死则要复杂得多,有对现实的留恋,也有虚荣的面子问题,就象现在的某些专业高手比较有面子,过去把长寿和永生也当做一种技术,此类专业指导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此中人士则谁活的越长谁越牛B,越有面子似的。

      清康乾时代的辉煌灿烂无疑把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幸福推向了顶峰,这时期的读书人居然感慨“不做些无聊之事,何以遣此有崖之生。”如此的陶醉,以致于听起来令人莫名恐惧。于是同样在这个时期,伟大的《红楼梦》诞生了。

      乾隆皇帝与《红楼梦》有些瓜葛,较为熟知的典故乃是皇帝说此书写的明珠家事。还据说皇帝欲禁此书,多亏和珅宛转周旋得免。不妨揣测,不晓得乾隆皇帝第几次通读《红楼梦》的时候,也许皇帝忽然明白了,这书写的是大事,并不是些鸡毛蒜皮。这部悲剧所预示的前途,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没落悲凉气氛,使皇帝内心起了不安。他认为这书 “危险”。

      与《红楼梦》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可怕的事情,这就是鸦片。那时的帝国,正仿佛现在那些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的富人,需要一种新的刺激,来使生活有些滋味。现在有些有钱人吸毒,我是理解的,什么都腻了,太没意思了,可总得活下去不是。我要是钱多的花不完,没准也得吸毒。

      现在的富人痛苦到吸毒,穷人和永远无法满足的人则闷闷不乐地每天进行着“异化劳动”,他们不是劳动和学习的主人,而是被极度功利化的劳动和所谓的学习折磨着的奴隶。现在的劳动远不是“第一需要”,很少有人喜欢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们只是没办法。劳动者和孩子们迫切需要休息,可一旦闲了下来,他们则更难受。

      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我不知道“现代文明”、“进步”、“发展”、“进化”,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由的生活倾注了无限的热情。我们比任何别的民族更向往自由。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自由自在的代表性的人物和思想。譬如《桃花源记》和陶渊明。虽然并不生活在桃花源,陶潜仍是有史以来少数几个拥有绝对自由的人之一。他和他的思想是中国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贴快写完了,为了纪念逐渐离我们远去几乎已经死球掉的自由,敬录陶潜诗一首,如下:

      饮酒其一·责子

      白发被两鬓

      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

      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

      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

      且进杯中物。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于《红楼梦》有这么一段讲解:“……《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红楼梦》写了两派的斗争。……”

      假设大观园隐喻的是某个庞大群体,宝玉黛玉等这一派“好的”,则是此群体的灵魂。他们失败消灭了,这个群体的灵魂则死去了。虽然最终的结果“兰桂齐芳”,贾府家道“复兴”,而此时,此大观园已非彼大观园矣。

      (完)

    • 家园 活的越来越累,还得活
    • 家园 一些商榷

      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以前的记载,多位士大夫所著。所以从中看出的舒适闲逸的生活,与其说是百姓生活的反映,不如说是士大夫生活的反映。

      如徐霞客,其游记固然反映了他自己的自由生活,但游记记载的驿卒民夫生活是否那么惬意就很可疑。

    • 家园 文章大好 不甚讨巧 花儿偏稀 附者寥寥

      可以养德

      • 家园 语迟的这些文章不好回帖

        他的文章属于论道一类,着眼于宏大叙事,文字训诂,史实辨析,在这里都属于小节。

        这类文章写起来很有风险,学问差点的,发在网上会被砸得满头包。从这点反推,语迟兄的书应该是读得通了。这些文章本身自然没什么好说的。而且现代人多多少少受到自由主义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受价值中立之说的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自己虽不合拍,但贸然去批评,不免冒以己正人之大不韪。

        批评不好批评,附和也不容易,为什么呢?首先看他的标题,“扫盲”,这附和者难免有“被扫盲”之嫌。再者,语迟兄写这类文章,从写作心理及阅读心理上分析,作者处于“教诲”的位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平等,中国古代讲“天地君亲师”,讲的都是权力结构,天人,君臣,父子 师徒都属于权力结构的两端。教诲本身就蕴含着权力指向。这种权力指向多多少少会影响到看贴者的心理。网上多少讲个平等,这样呢,难免会有些逆反心理。别人我不清楚,我第一次点语迟的贴,心里可就带着老大的不服气,看完贴后,虽然觉得写得不错,但要跟贴的话说什么呢,鼓个掌,叫个好?还是有弹有赞?这都不好说,毕竟语迟兄的贴子是一个完整的文化观念。

        真正有资格说,赞成 或是 不赞成的只有他本人。

        当然除了文章本身,在论坛上混,最重要的还是人脉,换句话说就是地位自有公论。如果人脉深厚,一贴既出,自然应者云集。这个人脉也就是个圈子,那也不是一天形成的,除了慢慢的熬声望,就是走上层路线,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物,这个道理在那儿都一样。

      • 家园 过奖.

        我这一两年也有些变化,看原来写的东西就不行了,也没心思改.累.所以关于PDF的问题,一是没时间,二是没必要.河里的博克足矣,有些我还想删掉,可删不掉了.谢谢侬.我这就下班回家了,再见兄弟.

    • 家园

      才注意到这个系列。谢!

      有全套整理好的pdf档吗?

      • 家园 同问一句

        我现在就在越来越辛苦滴活着,如果有个pdf会方便很多

    • 家园 一个号称盛世,但税收不及万历朝一小半的乾隆朝

      让我很难相信百姓能有什么好日子

      • 家园 呵呵,民国万税

        不知道老兄的康乾盛世的税收不及万历朝一小半语出何典?

        明朝后期的税收多少?嘉靖初年不过二百万两。而支出倒要三百到五百万。是真正的赤字经济。《明史 食货志》载嘉靖初税收为二百余万两,后因与北元作战开支太大,赠加了一百二十万两。

        到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开源节流才勉强积累一些实力,史称“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而这个积累在三大征中迅速用光,万历不得不加赋,加派五百二十万。到崇祯又再三加派,于是最后搜刮到两千万两左右。

        但这两千万两已经是穷极民力。老百姓最后受不了起来造反。

        清朝的田赋收入康乾年间大致在两千万两到三千万两之间,和明朝末年三饷加派后的水平相当。但三饷加派搞得明朝灭亡,而康乾却是盛世。为何如此?一来清初的土地兼并不严重,这个收税水平还不至于造成自耕农破产。而实行“摊丁入亩”后,至少在理论上来说,缴税和占地多少直接挂钩。大地主无法逃税,最多转嫁给佃农。这就理顺了关系。而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统治国家的大地主阶级却是逃税最厉害的一群人。所有负担都要由日益减少的自耕农来负担。自然要财政崩溃了。

        清朝一大财政收入来自食盐专卖。采取的方法是发放“专卖许可证”(盐引)给盐商。这项收入到乾隆年间达到每年七百万两。而这还没有充分发掘潜力。平定太平天国清政府开支巨大,于是变花样增加盐税,到光绪年间是两千四百万两,到宣统末年更增加到四千五百万两。说起来明朝也卖盐引,但明朝的盐法在“接近君主立宪”的文官集团的主导下一团乱麻,明朝嘉靖年间整顿盐法也不过得银二百万,主事者就已经“以为奇功”了。

        税收多并不代表一个政权正处于盛世。相反,很可能是这个政权已经穷途末路,开始横征暴敛了。明朝后期的税收是这样,清朝后期的税收也是这样。而到了民国,更是提前收了几十年的税。民国万税。万税的民国不过38年就完蛋大吉了。

        • 家园 是吗?我是在黄仁宇的书里看到的

          因为年代久远只记得结论了,的确有可能错误

    • 家园 想起了高中历史课本里面《鸦片战争》一章的序言

      “西方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中国进入近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因为地球上存在一个生活逻辑和传统中国截然不同,又强大得足以迫使中国改变自身的西方世界,那么,中国人就不能按照以往那样生活下去了。

      竞争必然是累人的,而且是残酷的。无论在个体还是群体的意义上都是残酷的,这种残酷,过去很长时间内表现在物质生命的丧失,现在更多是对道德和心灵的戕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