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金融杀手 作者:Robert Slater 黄铮译 -- foundera

共:💬33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十五章 自由的代价

                                  第十五章 自由的代价

                                  索罗斯决定他将运用他的财富来促进社会开放,促成民族自决,使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

                                  己的思想,并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

                                  第一节 慈善观与民主狂想

                                  对于乔治?索罗斯来说,在他的早期商业生涯中,慈善事业是件很遥远的事,一想起

                                  “慈善”这个字限,他就觉得讨厌。1993年,他曾对记者说:“在我们这样上个建立在个

                                  人利益基础上的文明中,慈善事业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这个文明绝非是建立在关心他人

                                  利益的基础上的。”所以,索罗斯身边的人记得,他从来没有谈论过安置穷人的重要性。他

                                  倒是愿意捐献大笔钱的,但不想捐给私人。他希望自己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为了达到这

                                  个目的,他必须将钱捐给社团,甚至社会,而且是大张旗鼓地捐赠。

                                  伦敦的犹太人保护委员会对待他的态度,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它改变了他对慈眷事业

                                  的看法。他对记者说:“你应该知道,我实际上是反对慈眷基金的。我认为,弄清建立基金

                                  会的目的,即要完成什么事,比基金会本身的运转要重要得多,而基金会也仅可能因此而存

                                  在。他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包括他自己的,必然会“发生质变和腐败”,因为机构里的人

                                  会追逐财富、权力和安逸。

                                  他一直不厌其烦地告诉人们有关他以前所组织的基金会的憎况,这个基金会叫“中央公

                                  园社会基金会”。它的宗旨是重建纽约的中央公园。恰巧,另一个机构“中央公园管理委员

                                  会”拥有同样的使命。当索罗斯的基金会恶意攻击这个组织的时候,索罗斯感到震惊,他不

                                  仅制止了这种不良行径,而且“枪毙”了这个社会基金会。他事后说,他解散这个基金会比

                                  当初建立它更觉自豪。

                                  但是,若他继续想做好事的话,这些情况都是难免的。他无可选择,他还得建立基金

                                  会,他只能尽力设法让这些基金会运作得当。

                                  问题是,他该怎样去捐款?既然他是犹太人,那么他捐助他的犹大同胞不是很自然的事

                                  吗?

                                  索罗斯从不否认他信仰犹太教,他只是把它放在了一边罢了。他以前一直故意不捐钱给

                                  以色列,直至1986年,当他结交了以色列的公共事务评论员丹尼尔?杜荣之后,他才捐了

                                  一小笔资金给杜荣在耶露撤冷的智囊团。后来,那路撒冷的希怕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古

                                  尔?欧菲尔,努力接近索罗斯,希望他建立一个基金,来收容安置前两年从苏联涌人以色列

                                  的50万犹太人,但索罗斯坚持决反对,并中断了这次谈话。

                                  为什么索罗斯如此反对捐助以色列入?臭福尔后来回忆说:“这是因为,他认为以色列

                                  大‘左’了,除非以色列改变自己,否则,支援它便毫无意义。在他的思想中,有非犹太复

                                  国主义甚至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成分,他认为,犹大人应该在他今天生活的社会中安然生活。

                                  当索罗斯寻找一片能够使他成为“成功人士”的天地时,他觉得,他生命中的分水岭便

                                  是从他的出生地匈牙利的“封闭社会”中逃离出来并且离开匈牙利以后,他才尝到了什么叫

                                  自由,首先是在英国,然后是在美国,为什么不给东欧和苏联的那些人同样的机会来尝试自

                                  由?

                                  索罗斯决定运用他的财富来促进社会开放,促成民族自决,使人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

                                  思想,井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

                                  为破坏社会主义,索罗斯一直在提供资金,资助东欧和苏联的叛乱。革命并非是引向防

                                  御工事,并非是在街道,而是在平民的思想里,这种革命是和平的、缓慢的、渐进的,但从

                                  不间断,并且到最后,它终将会导致在这些国家中民主的诞生。

                                  索罗斯计划要做的事情,阻力是巨大的,共产党人的政府不会自动投入他的怀抱;他也

                                  知道,他不能粗暴地对待这些国家,有些努力可能成功,有些努力也可能会失败,他知道他

                                  自己能力有限。因而,选择何种角度使他和他的慈善事业产生最大影响才是最重要的,他打

                                  算运用他的财富重新修改欧洲的政治版图,就像罗斯查尔德一样。

                                  刚开始,当共产党尚统治这些地区时,在这些地区产生影响倒是容易的,但在后来,当

                                  共产党不执政后,就不那么容易了。索罗斯对此说:“当你提出一个变革方案时,它马上会

                                  被粉碎,因为,一旦将之与其他同类方案相比,它就会变得似乎虚假了。”

                                  但索罗斯深知,光凭他口袋里的钱,是不能将东欧和前苏联弄垮的,除了用钱之外,他

                                  还得向东欧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毕竟,只有在西方才是开放社会的观念流行的地方。

                                  索罗斯对那些不喜别人到处随便花钱的人很反感,哈佛大学的国际贸易教授杰弗里?萨

                                  克斯,他也是波兰、俄罗斯、爱沙尼亚等一些国家的经济顾问,他曾说:“人们从各种不同

                                  的多棱镜来观察,乔治?索罗斯在政府领导人当中,人们对他的反应是积极的,比那些反犹

                                  大团体、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其他排外团体积极得多,对后者则是持否定态度。”

                                  实际上,索罗斯在这些东欧国家建立起滩头阵地是相当不易的,罗马尼亚人厌恶他,是

                                  因为他是匈牙利人;匈牙利人厌恶他,因为他是犹太人;在斯洛伐克,因他既是匈牙利人,

                                  又是犹大人,所以他简直被双重否定。

                                  在西方,索罗斯也不是没有给自己树敌,他被人指责是“现代罗宾汉”,从富裕的西方

                                  抽取财富给贫穷的东方。1992年9月,人们愤怒地发现,把索罗斯的全部对东方的支援算

                                  起来,等于从每个英国公民身上平均“窃取”了12.5英磅来支援东方。对这一攻击,索罗

                                  斯极为幽默他说:“我想西方非常应该为东方做些事,所以我很高兴我能够代表西方人来

                                  做。

                                  当然,并非每个不列颠公民都为索罗斯的慷慨行为所叨扰。当内尔,麦克金嫩被问及,

                                  他对索罗斯被指控从每个不列颠公民身上搜刮了12.5英镑并把它们送给东欧的事有何想法

                                  时,这位伦敦西提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答道:“为了自由,这实属廉价。”

                                  索罗斯投身于慈善事业,实始于1979年,那时他在南非。他认定开普敦大学似是风气

                                  开明之地,于是向黑人学生提供奖学金。然而事与愿违:索罗斯发现他的钱多半被用于已注

                                  册的学生,仅少许拨给小部分新生。他撤回了对学校的资助。“南非是泪水的渊源,”他后

                                  来解释说,“倘若不用与那种体制相容的法子,办什么事都是举步维艰。’当然,在东欧,

                                  他感到自己拥有对抗该体制的筹码:“这是激动人心的英雄事业,回报丰厚,极有趣味。我

                                  们在做一桩损毁该体制的事业。我们愿意资助任何事。我们资助众多的项目,但都只提供小

                                  额资金,因为任何自治行为都将损害极权主义的教条。

                                  索罗斯一旦专注于东欧,他就感到需要一个样板。他选中了家乡匈牙利。恰巧倒霉的贾

                                  诺斯?卡达政府中的一些改革派分子也注意到了索罗斯。他们亟需为窘迫的政府筹集外国资

                                  金。

                                  弗伦奇。巴沙,当时是政府经济联系的负责人之一。巴沙和索罗斯于1984年会见之

                                  时,索罗斯解释说,他对建立一个慈善机构感兴趣。谈判开始了。代表政府督导他们的是乔

                                  治?阿克泽,匈牙利政治局委员中唯一的犹太人,他也是匈牙利非官方的“文化沙皇”,首

                                  相卡达的挚友。

                                  索罗斯选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匈牙利持不同政见者密科罗斯?瓦萨赫尼依作他的私人代

                                  表。1983年瓦萨赫尼伊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变迁研究所工作时,与索罗斯首次见面,

                                  在1956年事变时,瓦萨赫列伊是匈牙利首相伊戳?纳吉的发言人,亦是圈内成员。苏联人

                                  镇压了反抗,纳吉被绞死,瓦萨赫尼依被开除出共产党并判人狱五年。

                                  瓦萨赫尼依猜想,建立这样一个机构的机会不会超过一半。对索罗斯有利的一面是,匈

                                  牙利政府想改变自己在国外的形像,以获得西方贷款和硬通货。不利的一面却在于,索罗斯

                                  面对的是一个共产党国家,这个国家没有以回外人管理慈善基金会的经验,没有放任回外人

                                  努力鼓励一个“开放社会”的经验。

                                  即使匈牙利政府同意索罗斯建立一个基金会的计划,它也不打算给予他自由行事的权

                                  利。从他那方面出发,索罗斯坚持独立行事。“我将来到匈牙利,把钱交给我认为值得信任

                                  的人。”他不服他说。政府官员们口应道:“索罗斯先生,把你的钱拿到这里来,我们会为

                                  你分配它。

                                  谈判拖了一年之久。索罗斯只肯捐资二三百万美元,但这个数字对政治家们来说实在大

                                  小了。政府愿意援助科学研究,索罗斯却宁愿拔给基金会负责人中那些想要旅行、写作或是

                                  从事艺术的个人。政府想让基金会资助机器设备,索罗斯却想资助人民。

                                  最后,索罗斯和巴沙似乎克服了分歧。匈牙利人签署了相关文件。其中一人说道:“太

                                  好了!你们的秘书处可告诉我们的对外文化部门,它需要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换句话说,匈牙利政府至此仍坚持新的索罗斯基金会要受到文化部的控制。使匈方谈判

                                  者震惊的是,索罗斯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向房门。他不愿签署这些文件。

                                  “很遗憾,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却一事元成,”他说。他是个老练的谈判者,说完

                                  这句话,他站起来,向房门走去。就在他的手搭到门把上时,匈牙利官员们立即松口了,他

                                  们同意给索罗斯基金会以更大的行动自由。

                                  有了这个让步,索罗斯签署了文件。他许诺,在可见的将来每年为基金会的运转出资

                                  l00万美元。199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每年900万美元。

                                  卡达政府的算盆显然是希望通过促进科学研究,索罗斯的基金会或多或少能堵住这个国

                                  家科学精英们的嘴。事情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些通过索罗斯基金会的奖学金被派出

                                  国留学的学者们,回国时已被市场经济和民主等新奇的西方思想武装起来。

                                  匈牙利的索罗斯基金会的突破性进展,应归功于那次影印机插曲。那一次它赢得了咄咄

                                  逼人的改革力量的名声。在这之前,匈牙利当局严密地控制所有可能彼用于地下印刷和颠覆

                                  目的的机器。那时匈牙利还极少有人见过影印机。索罗斯决定提供4oo部影印机给匈牙利的

                                  自由团体、大学、科研机构,条件是政府必须同意不监控它们的使用。总之他得到了政府的

                                  同意和允准,也许这是因为政府需要硬通货。

                                  索罗斯和他的基金会一直面对着政府方面的不信任。在头四年(1984--1988),基金会

                                  被禁止在大多数匈牙利媒体上宣传它的工作计划。多数媒体上也不能出现乔治?索罗斯的名

                                  字和“索罗斯基金会”这个词,偶而出现过几次,政府便认为这太过份。矛盾在1987年达

                                  到了高峰。

                                  基金会给了一个年轻人一笔钱。此?人想写一部匈牙利50年代早期的一位首相马帚亚

                                  斯?拉科茨伊的传记。一个关于这部将要写成的传记的题目在《世界经济》杂志上登出了。

                                  这是唯一一家获准刊登基金会广告的匈牙利刊物。现任首相贾诺斯?卡达见了,心想:“这

                                  不行。明天索罗斯就会给人奖金,让他们写我的传记了。卡达将对媒体的禁令扩及到《世界

                                  经济》。

                                  索罗斯被激怒了,他作势要关闭索罗斯基金会。“此后两三周内,局势很紧张,”密科

                                  罗斯?瓦萨赫尼依写道,“最终事态平静下来了。”《世界经济》杂志又获准为索罗斯及其

                                  基金会开了方便之门。拉科茨伊的传记终于出版了,风波就此平息。

                                  1988年,卡达和几乎所有党的领导人都下了台。新领导人上台不久,索罗斯被邀会见

                                  新任的党的总书记卡罗利,格罗斯。这个迹象表明,基金会已得到政府的特别的垂青,因为

                                  他此前还从未被允许和一位领导人会见。

                                  这增进了的关系是短命的,仅持续到1989年。那时,政府的反门族情绪已经明显,基

                                  金会在匈牙利的地位日趋下降。东欧没有一个地方对索罗斯的右翼批评比在匈牙利更为尖

                                  锐。一篇长达八页的文章于1992年9月刊登出来,题为:“白蚊在吞噬我国――对索罗斯

                                  ‘政权’和索罗斯帝国的反思。索罗斯明确表示,他不会被民族主义者吓倒。“这些人实际

                                  上试图建立一个以种族身份为基础的封闭社会。因此我明确反对它们,乐于以他们为敌。

                                  至1994年,布达佩斯的索罗斯基金会己成立10周年,开展了40个项目:资助自由团

                                  体和伊朗教育;提供奖学金;国外旅行优先。这些是青年项目。索罗斯基金会甚至还有一个

                                  资助校内辩论的项日。“这里辩论的观念不普及,”基金会里一个深色胡子的管理员拉茨

                                  罗?卡绎说道,“这里的氛围是让你接收命令而不是辩论。

                                  不过,尽管比较成功,基金会的管理者们感到还有更多的事要做。“匈牙利仍然不是个

                                  开放社会,”卡绎说,“我们不得不去改变大量的制度和观念。你可建立一个政党,参加国

                                  会,参加自由选举。这些事在匈牙利己经出现,但是这还不能造就一个开放社会,这仅是一

                                  个开端。

                                  索罗斯对他通过基金会的赞助希望实现的目标,是直言不讳的。“我们不是直接地达到

                                  国标,而是要通过反对政府的政治行动,间接地削弱教条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不同思想之

                                  间的争论就是民主的材料。

                                  第二节 决斗罗马尼亚

                                  19时年在匈牙利建立起基金会以后,索罗斯决定扩展他的慈替事业。由于被那种在世

                                  界上最大的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建立基金会的思想所迷惑,1986年他进入中国。他的投资

                                  很少,仅仅几百万美元,并且,他想用三年时间洞察“深不可测的”东方。但他惨遭失败。

                                  他制造各种借口,指责中国的秘密政策劫持了他的地方组织。他在中国文化上也遇到了麻

                                  烦。“这是儒家伦理道德而不是犹太基督教伦理。如果你给人一些帮助,他会对你十分感

                                  激,他会一辈子喜欢你照顾你,并对你忠诚。那是与一个开放的社会完全对立的。”虽然索

                                  罗斯在中国受到了挫折,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前往东欧和前苏联。

                                  1987年,他开始在苏联作努力;1988年,他进入波兰,1989年,进入捷克斯洛伐克。

                                  不过,他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对象是罗马尼亚。 80年代的罗马尼亚,人们的月平均工资只

                                  有50美元。甚至到了叨年代初,人们还是成群结队地站在显得死气沉沉的商店外面,用救

                                  济金去购买廉价的牛奶。这些商店从西方进口了一些数量极为有限的产品。早几年,通货膨

                                  胀高达400% ,购买力几乎丧失。许多年轻人想方设法寻求各种途径出国。

                                  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了革命。索罗斯在纽约和人权观察组织的官员谈话时,坚持认

                                  为:“我们必须做一些工作。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那些人看来要自杀。”

                                  战争还没有爆发,但是,索罗斯感觉到战火即将燃起。他的预料是正确的。1989年12

                                  月16日,罗马尼亚安全部队向特米斯洛尼亚地区的示威者开枪,造成大量伤亡。齐奥塞斯

                                  库宣布全国紧急戒严,因为这种抗议和不满已蔓延到其他城市。

                                  5天以后,即12月21日,人们在安全部队向示威者开枪的布加勒斯特举行抗议,第二

                                  天,武装部队加入了反叛者的行列。这支部队自称为“救国会”,宣布他们已经推翻了政

                                  府。

                                  齐臭塞斯库逃跑了,但是,新的战斗打响了,因为军队现在掌握在新政府手中,他们试

                                  图消除武装部队对齐奥塞斯库的忠诚。12月23日.齐奥塞西库被抓获,两天以后,经过一

                                  次快速的审判,认定齐奥塞斯库夫妇犯有种族灭绝罪,齐臭塞斯库夫妇被处死。

                                  这似乎是索罗斯参与进去的理想时机。

                                  赫尔辛基观察组织在元月一口向罗马尼亚派遣了一个调查团。桑觉?普拉朗是该团的向

                                  导和翻译,她出生于罗马尼亚。1974年,也就是她15岁时,她到了瑞典,尔后,进入在波

                                  士顿的塔夫兹大学弗莱彻外交学院学习,后来成为纽约“人权观察”组织的助理。正当她准

                                  备离开美国时,她接到了乔治?索罗斯打来的电话,他说他准备资助一个叫做“兄弟们的兄

                                  弟”的慈善机构,这个机构正在向罗马尼亚运送医药和其他物质。“我想用船给他们装运医

                                  药用品,但是,我不想让这些东西落人他人之手。”索罗斯问她能否去看看,这些医药用品

                                  是否已经通过官方渠道,直接分发给那些急需者。普拉朗答应尽力而为。

                                  那时,索罗斯想在1月份去访问罗马尼亚,希望在那里建立一个基金会。至于基金会的

                                  管理,他想到了这个国家领导层中的一个持不同政见的人,这个人名叫阿林?泰尔多瑞斯

                                  科,39岁,曾是一个持不同政见的组织“社会对话组织”的领袖。1989年12月22日那

                                  天,反叛者开始上台执政,泰尔多瑞斯科发现,在他的房子外面,停着五辆满载便衣警察的

                                  汽车,他的电话线被掐断,他被禁止出门,成了一名真正的囚犯。

                                  泰尔多瑞斯科从没听说过乔治?索罗斯这个人――他根本不知道基金会为何物,也不知

                                  道应该去做些什么,这丝毫不值得大惊小怪。1900年1月6日,他和索罗斯首次会晤,颇

                                  费了一番周折,索罗斯事先并没有约定,就在密科罗斯?瓦萨赫尼依――这位索罗斯基金会

                                  在匈牙利的私人代理――的陪同下,出现在泰尔多瑞斯科的台阶上。

                                  泰尔多瑞斯科正忙于一个接一个的会务活动,一个同事告诉他:“有两个美国人在外面

                                  等你,其中一个说他是亿万富翁。”泰尔多瑞斯科没有动身,“哦,得啦。不管他们。”他

                                  很不礼貌他说。革命发生之后,美国人来了很多,他们告诉泰尔多瑞斯科和其他持不同政见

                                  者,他们有钱想提供一些帮助。所以,他让索罗斯等了2个小时。最后,一位秘书敲开泰尔

                                  多瑞斯科的办公室,让他知道这两个人还在这儿。

                                  “让他们进来。”

                                  这位亿万富翁和他的助理走了进来。

                                  “晦,我叫乔治?索罗斯。”,

                                  “好的。”泰尔多瑞斯科说,丝毫不为所动。

                                  然后,索罗斯引荐了瓦萨赫尼依。

                                  泰尔多瑞斯科听说过瓦萨赫尼依,他本身也是个持不同政见者,曾经蹲过监狱,对于许

                                  多东欧人来说,还把他当作一个英雄。瓦萨赫尼依的出现使泰尔多瑞斯科想给索罗斯一些时

                                  间。许多亿万富翁都没有打动这位罗马尼亚的持不同政见者,索罗斯不同于其他持不同政见

                                  者。

                                  第二天,在希加勒斯特的洲际宾馆,三人共进早餐。开始半个小时,这位罗马尼亚人和

                                  两位匈牙利人在聊天。

                                  终于,乔治?索罗斯切人了话题。

                                  “我是一位亿万富翁。”他开口说。

                                  “嗯,”这是泰尔多瑞斯科惯有的反应方式。

                                  “我非常想在罗马尼亚建立一个基金会。

                                  “基金会是什么?”泰尔多瑞斯科很有诚意地问。

                                  索罗斯耐心地解释。“你从我这里取钱。你有一个董事会。你做广告说你有钱,人们可

                                  以来申请。然后你把钱给出去。

                                  索罗斯说他想让泰尔多瑞斯科牵头来建立基金会,并且可以为他的提议提供100万美

                                  元。泰尔多瑞斯科感到,把一个海外的基金会引人本国,这种提议很奇怪也很困难。一个月

                                  以后,索罗斯再返罗马尼亚,他急切地想知道,泰尔多瑞斯科为什么对接受这个职位感到犹

                                  豫。

                                  索罗斯:“建立这个基金会,你需要帮助吗?

                                  “不错,”这位以前的不同政见者说:“我需要帮助,我不懂得怎样去建立基金会。

                                  索罗斯心里有一个很合适做这件事的人选,桑觉。普拉朗。“你必须见见她,她是我见

                                  过的人中最有创见的,虽然有点神经质。”

                                  口到纽约,索罗斯打电话给桑觉?普拉朗。

                                  “你对我的基金会有什么看法?

                                  “什么基金会?”她很困惑地间道。她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还没有开始运作呢。

                                  “你是否愿意去罗马尼亚把它建立起来?

                                  索罗斯似乎在给她提供一份工作,桑觉?普拉朗变得很兴奋。最后,他让她正式出任基

                                  金会的首任执行经理,她表示同意。190o年4月,索罗斯再次会晤泰尔多瑞斯科,他们达

                                  成协议,泰尔多瑞斯科成为基金会首任总经理。

                                  既然两个最主要工作的领导已经调配,那么基金会的建立就会水到渠成。

                                  1990年6月,基金会开始运作。它被命名为开放社会基金会。9月,桑觉?普拉朗抵达

                                  罗马尼亚开始从事她新的工作。

                                  对于阿林?泰尔多瑞斯科来说,和索罗斯打交道并非易事,因为索罗斯极无耐心。他想

                                  把钱花掉,转入另一个国家,从事新的项目。而泰尔多瑞斯科习惯于对话。“我第一次遇见

                                  他,他就像个老板。”泰尔多瑞斯利回忆说。他带贬义地使用“老板”一词,其中含义是:

                                  有这样一个人,不给他的职员过多的训示,也不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却要求他的职员正常地

                                  操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泰尔多瑞斯科对这位投资家变得非常敬畏。他对索罗斯提出了

                                  一套理论:在道义上,他比大多数人站得更高。他认为理解索罗斯的关键在于把他和他本人

                                  从纵向上未考察,而不是拿他和其他人相比从横向上来考察。这一思想是泰尔多瑞斯科从哲

                                  学家伊曼纽尔?康德那里抽取出来的。

                                  经过磕磕碰碰建立起基金会,这确非易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聘基金会职员是第

                                  一步,招聘第一批学者也是如此。当第一批60个索罗斯招集的学者在1991年1月3日抵达

                                  布加勒斯特火车站,向爱丁堡大学开迸的时候,一个人哭了起来。她承认,当她从报纸看到

                                  这则广告的时候,她想到了这是一个骗局。基金会里,唯一出过国的罗马尼亚人,现在已地

                                  处高位,而她却明显地没有。这就是她哭的原因。

                                  即使是基金会的职员也发现了这一点,在基金会的这种“开放的气氛里,运作起来非常

                                  艰难。安卡?哈拉森是个身材高大、富有风韵的30岁的女人,1900年10月,她开始是基

                                  金会的项目协调人,1993年她接替桑觉?普拉朗任执行经理。她当年的预算竟高达600万

                                  美元。

                                  哈拉森馒慢地相信,每个活动都要求有一个中心人物来作决定。最初在基金会做事使人

                                  精神郁闷,但时常的微笑掩饰了她起初的恐惧。到1994年,她说:“我完全接受了基金会

                                  的意识形态,甚至把它运用于我的私人生活。我主管的事情很多。现在我已退居二线。我必

                                  须授权给他们。但这委托比主管更难操作。”

                                  索罗斯不可能靠他现今的行为洗清他过去在匈牙利的罪名。在罗马尼亚更是如此。罗马

                                  尼亚总人口为2310万,其中匈牙利人24O万。一个出生地在匈牙利的亿万富翁来到罗马尼

                                  亚,宣扬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和开放社会,对一些罗马尼亚人来说,这简直是以一种伪装的

                                  方式,挑唆和煽动在罗马尼亚的匈牙利人反对政府。

                                  基金会建立不久,索罗斯就开始受到攻击。一些报纸指责索罗斯,说他企图将有180万

                                  匈牙利人居住的德兰斯维尼亚“卖,,给匈牙利。基金会追求公平,不希望区别对待在罗马

                                  尼亚的匈牙利居民,优待或歧视他们。这决非易事。在克拉基城,大量的匈牙利居民提出申

                                  请,基金会别元选择,只好给他们提供赞助,这就使得资助的数量似乎有些失调。

                                  索罗斯忽略了这些攻击。虽然基金会没有从索罗斯那里获得任何指示,基金会办公室还

                                  是通过对公众尽可能的公开,来进行回击。在受到攻击之前,基金会从来没有印出奖学金获

                                  得者的名单。受到攻击后,他们开始这样做。“这也是一种向其他人说明的方法,我们不仅

                                  仅将特兰西瓦尼亚卖给了匈牙利,也做了一些好事。安卡?哈拉森说。

                                  即使是基金会本身所采用的名称――开放社会基金会――也使人产生怀疑:是否有些什

                                  么东西被有意隐瞒着。毕竟基金会没有用索罗斯的名字。因此,普拉朗要求泰尔多瑞斯科将

                                  基金会改名为“索罗斯开放社会基金会”,希望招牌上的“索罗斯”使人们相信,基金会不

                                  是一个用匈牙利人的钱来支持在罗马尼亚的匈牙利人的秘密工具。

                                  当然,这里没有招牌。站在布加勒斯特的维多尼亚大广场旁索罗斯基金会所在大厦的外

                                  面,人们很快会注意到:没有一块表明着“索罗斯开放社会基金会”的存在的招牌。是否招

                                  牌有可能在里面?在基金会办公室外面第三层的走廊里也没有一块招牌。这似乎不是出于疏

                                  忽。

                                  想在墙壁上搜寻索罗斯的照片,同样是枉费心机。虽然这里由化出钱,这地方的人会记

                                  住他的名字,但使人耳目一新的是,这里没有任何吹捧他的迹象。没有人私下谈到他;或

                                  者,开关于他的玩笑。不过,乔治?索罗斯的影响强烈地存在着,像空气一样四处闭荡。在

                                  人们的谈话中,他的名字在每四句到五句话中会被提到一次。“开放社会”体现了索罗斯全

                                  部的战略目标和使命,基金会的人员知道:如果做什么能有助于基金会实现它的目标,那么

                                  索罗斯会尽力去为基金会做的。

                                  虽然布加勒斯特基金会全部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由乔治?索罗斯一手包揽,但是,似乎

                                  没有谁担心他可能会关阈这个地方,哪怕是由于他的忽发奇想。由于对日元的决策失误,索

                                  罗斯在金融市场中,损失了6亿美元。就是在这种时候,人们也不担心他会关闭基金会。这

                                  些损失是索罗斯玩的游戏的全部赌注。

                                  第三节 渗透苏俄

                                  索罗斯于1987年决定在苏联创立一所慈眷机构。在那一年3月,也就是在苏联官方释

                                  放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人物安德烈?萨哈罗夫之后的三个月,索罗斯着手与苏联商量允许他

                                  在该国建立一个基金会的事,他的最大愿望在于促进苏联经济改革。

                                  那年索罗斯向在美国的苏联政治避难团成员征求意见。亚历克斯?哥德华是一位在莫斯

                                  科出生的科学家,在苏联他是一位有根长历史的持不同政见的人物,他在纽约索罗斯的公寓

                                  垦第一次见到了索罗斯。哥德华和他的朋友们都怀疑索罗斯的主张,他们说:“我们确实持

                                  否定态度,我们认为你这种努力很快会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折腾掉,无论你多么聪明,他

                                  们都将盖过你。”但索罗斯对这种说法颇不以为然。

                                  事实上,索罗斯成功了。1990年,他在苏联建立了公开的慈善基金会)在拉脱维亚和

                                  立陶宛也建立了一些类似的机构。索罗斯通过这些基金会提供商业和管理培训,并向学者、

                                  学术团体和英语培训提供赞助。管理培训方案是由索罗斯的老朋友黑塔?赛迪曼制订的。该

                                  方案旨在训练从阿尔巴尼亚到苏联的东欧地区的商业管理人才。

                                  1992年12月,索罗斯宣布了他的一个大的赞助项目,即捐赠1亿美元资助在前苏联的

                                  科学家和科学研究。这毫捐赠旨在减缓人才外流。当时,已有5万名科学家,放弃了他们的

                                  研究工作,离开了前苏联而到利比亚或伊拉克从事待遇丰厚的工作。因此索罗斯此举意义之

                                  大可见一斑。

                                  自1987年索罗斯创办索罗斯慈善基金会(它遍布欧洲东部)以来,他的花销飞涨,特

                                  别是当他在布拉格和布达佩斯成立中欧大学之时。中欧大学有来自22个国家的4oo名学

                                  生,它的成立实现了索罗斯梦寐以求的愿望。至1994年,索罗斯慈善帝国已大大扩展,分

                                  布在26个国家,为此他已在过去两年里抛出5亿美元,而且他已组织发放另外5个亿美元

                                  的款项。

                                  一些冷眼旁观者认为,索罗斯办慈善的唯一目的,是为获得更好的信息以便进行审慎的

                                  投资。一位怀疑者注意到,在索罗斯为他的基金会举办的招待会上,出席的有一些基金会所

                                  在国的内阁部长。卢那扎斯卡,他仍然说:“索罗斯通过他的基金会能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

                                  的运行方式。当他通过他的基金会开始投入资金后。他就胜券在握了。

                                  第四节 四处出击

                                  1992年突袭英镑的行动使索罗斯吸引了许多新闻媒体,后者想了解他的投资方式。他

                                  无意泄密,因而他运用一套策略:即让记者与他在东欧虚延岁月从而达到让媒介分散注意力

                                  之目的。结果,记者们花在他的援助项目上的时间很多,而用于了解他投资方式的时间却少

                                  得可怜。

                                  英国一电视台1992年12月3日的电视报导,似乎可详解索罗斯的援助过程,因为电视

                                  台人员正在飞往布拉格的飞机上与索罗斯畅谈他正在进行的一小笔投资。“花在投资项目上

                                  的精力占了我的百分之八九十,我每天与我的办公室保持联系,但事实上我不作任何决定,

                                  有专门的人从事此项工作……我觉得赚钱比花钱容易。

                                  说到这儿,乔治?索罗斯不禁露齿大笑。

                                  飞机在布拉格机场降落。索罗斯下了飞机,一群捷克电视记者蜂拥而上。有记者问索罗

                                  斯是哪一种类型的资本家。“我认为我不是一名商人,我投资别人经营的商业,因此我是一

                                  位名符其实的评论家,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可称我是世界上薪水最高的评论家。”镜头摄下了

                                  索罗斯哈哈大笑的样子。

                                  当索罗斯在布拉格走走看看,视查他的慈善基金会和中欧大学时,他表示相当满意。

                                  “我已有了我所需要的钱,因而我想促进我的慈善活动。我正在考虑尽快把2.5亿美元筹

                                  划好。”

                                  2.5亿美元?

                                  几乎没有人能象索罗斯那样不假思索地给出这么多钱。

                                  中欧大学的开学典礼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迈卡伟?哈韦尔这个以前的持不同政见者而

                                  今已是总统,索罗斯就站在他旁边,手斜插在口袋里,用左手打手势致意。

                                  “我五年来每年交付500万美元,总共是2500万美元,给这所大学。我们现在的投入

                                  水平将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听众中懂英语的学生立即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索罗斯想避免因自己的援助项目而成为时尚人物,虽然他需要理解与尊重,但他一直坚

                                  持不把他的照片挂在他所赞助的学校中。对运用他自己的基金会去传播他的思想这套作法他

                                  也不十分感兴趣。即使在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图书馆(该馆以藏书丰富著称),也没有一本

                                  索罗斯的书,学院本身名叫中欧大学院而不称为索罗斯大学,“我不愿死后留名,”他曾大

                                  声说过,“我只想影响今日之事。”

                                  就自身而言,赞助比赚钱幸福得多,他的生命有一种更为崇高的目的。如果东欧和前苏

                                  联的许多人把他看成一个道德崇高的人或圣诞老人,这倒挺适合于他。当评论家们对他赞不

                                  绝口时,索罗斯拂袖而去,就当他们是一群在他身边嗡嗡地飞来飞去的无害的苍蝇一样,他

                                  是受一种使命感驱使的人,希望成为重要人物,成为行动十分随意、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

                                  人,对于他的慈舍基地他曾欣慰他说过:“这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满足,这种满足感

                                  不是金钱所能带来的广

                                  索罗斯帝国的扩展,其速度非常之快,范围非常之广,索罗斯似乎感到他随时应在任何

                                  地方出现。他很难固守一个计划。头脑中一个念头可能使他在最后一分钟改变计划,这使原

                                  来为他准备飞行的人恼怒不已。1992年底,他原定从阿尔已尼亚的地拉那飞往维也纳,但

                                  半他上了飞机后,他突然指着操纵杆说“飞往伦敦”。

                                  飞行员做了一个鬼脸,笑了笑,想起为飞往维也纳他已作了两小时准备。

                                  “索罗斯先生,”飞行员说,“你是我们所遇到的最富有挑战性的人物。”对此索罗斯

                                  笑了笑。

                                  不断地从一个项目进到另一个项目,索罗斯似乎正忙着弥补失去的时光。一些零零碎碎

                                  的项目,不管多么重要,都不能像大项目一样吸住他的注意力。他一心想留下印象,而且是

                                  马上,“他总想开始薪的项目,”迈克罗丝?韦萨利解释道,“如果某事已人轨运转,他对

                                  此并元多大兴趣,他的决定并非总是最好的选择,但他能够纠正自己,因为如果他看到某事

                                  不利时,他就承认它。

                                  泰勃?韦木在匈牙利与索罗斯一直有业务上的联系,泰勃追寻索罗斯的援助动因直至索

                                  罗斯“证券交易所的大脑”……在谈一句话的时候,他会改变主意。这似乎是一颗宜于证券

                                  交易的心,上午9时半你买一些棉纺工业,10分钟后你又卖出所有一切,同时买进一些完

                                  全不同的东西,如果我们长时间地谈论工作效果不明显,他总有点不耐烦。

                                  至1994年春天为止,索罗斯已在西部为他的援助项目赚了一大笔贷款,被新闻周刊戏

                                  称为“元帅计划”。一般而言,正取得好成绩。但索罗斯明白在东欧及前苏联真正开放之前

                                  他仍有许多事情要做。

                                  尽管索罗斯与基金会的全体人员公开宣称,赞成西欧政府及非官方公司将最终取代索罗

                                  斯基地的种种努力,事情真相却是由其他公司完成他已有的事业,索罗斯对此内心不满。他

                                  很少考虑政府援助,认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实例亦不过如此而已,因为这种帮助只会有

                                  益于赠与者而不利于受与者。”他在斯特拉斯堡对一位欧洲议会的官员说:“实际上你不能

                                  干任何事,你元力改变东欧。

                                  索罗斯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即成为一条孤寂的狼,能够自作主张,而不用把他的主张

                                  提交给别人去求得赞同。杰斐热。萨奇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波兰和俄国政府经济改

                                  革顾问,他说:“乔治?索罗斯……操作方式十分灵活,不存在在无限危机之中现金的反复

                                  折腾,因而一小笔钱用处大增,可支付任何人的飞行费。旅行费,世界银行可能要花两年使

                                  时间才能使事情运转,而乔治一夜之间就可给飞机票。”

                                  由于极为慷慨的赠金,索罗斯的大名已传遍了全东欧和全苏联。一家商业周报载文称他

                                  为“从莱茵河到乌拉尔山脉之间最具影响的公民。”

                                  但尽管声誉鹊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索罗斯因其援助计划进展缓馒而略显低沉。起

                                  初,他希望点燃一根火柴以激起一场革命,“我感到我汲取的泉水的深度比我实际预备的要

                                  深一些,正因为如此,泉已趋干涸,人也十分疲惫。”

                                  • 家园 第十六章 索罗斯的心声

                                    第十六章 索罗斯的心声

                                    名声意味着不断地彼人认出,意味着不断地按到从传媒打夹的电话,意味着个人欢乐的

                                    终结。名声同时还意味着一个人投资生涯的死亡。

                                    第一节 媒体观念

                                    在从事商业活动早期,乔治?索罗斯认为出名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甚至可能会毁掉他。

                                    名声意味着不断地被人认出,意味着不断地接到从传媒打来的电话,意味着个人欢乐的终

                                    结。名声同时还意味着一个人投资生涯的死亡。

                                    因此在华尔街,他避免抛头露面,也就无足为怪了。

                                    按照纽约《格兰特利润率观察家》杂志主编詹姆士?格兰特的话说,索罗斯并不是独自

                                    生活在阴影里,华尔街地区的大多数人也如此。在华尔街流行的观点是“像蘑菇一样,或许

                                    财产只适于在黑暗中。华尔街的人们并不想有一天在《纽约时报》上去说明他们怎么样去赚

                                    钱。他们也不想让世人知迈自己有多少钱,因为他们知道:“说不定哪一天,随着政治风向

                                    的改变,尊敬就会变成嫉妒,人们会对你一天到晚不停地查问。”

                                    在早期,避开传媒也很容易。报道商业活动和商界人物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没有多大的

                                    吸引力。这些商界人物在董事会的会议室里可能是手段高明的事业家,在华尔街可能是巨

                                    头,但是,传媒却认为他们缺乏鲜明个性、没有吸引力,缺乏争论性和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直到1984年,颇具争论性的汽车大亨李?文柯卡的自传出版,使大多数读者对他的商业生

                                    涯有了大致了解,商界人物第一次成为人们感兴趣的一族。在艾柯卡的书出版之后接踵而来

                                    的是,传媒对商务活动及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

                                    在70年代和80年代,索罗斯似乎对新闻界的宣传不感兴趣。新闻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忽

                                    视了他。偶尔有一次,在1975年,《华尔街日报》登载了一篇报道,在头版简要地介绍了

                                    他的生涯。然而,这样一个让他自我表现,树立公众形象表现自己的机会,索罗斯还羞羞答

                                    答地加以推辞。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曾受电视台之邀参加了一系列公开讨论会,进行股

                                    票分析。除了几个固定场合外。索罗斯不肯再吐露出更多的信息。

                                    对于索罗斯的朋友来说,围绕投资者的这种沉默不是来自索罗斯,而是来自华尔街。有

                                    人认为,正是投资集团出于对他的辉煌成就的嫉妒,他们极少向记者们提及他,因此,据他

                                    的朋友们说,商业传媒对索罗斯几乎一无所知。这种状态的缺陷在于:当索罗斯真正受到传

                                    媒关注时,舆论完全是倾向于他的。

                                    虽然以前出现过有关索罗斯的文章,但是,只是在1981年6月,当索罗斯成为《公共

                                    机构投资者》杂志的封面人物时,他才受到了公众的广泛注意。

                                    在杂志中介绍他的文章充满了夸大其词的话语和哗众取宠的措词,称索罗斯是“世界上

                                    最伟大的证券经营者”。这句话在人们心目中投下了一目光环。在读者的印象中,索罗斯是

                                    一个难解之谜。“不管是他的个性,还是他的个人成就,索罗斯带给人们的都是神秘。除了

                                    他偶尔出席电台的公开讨论外,在华尔街或者在证券金融界,一般人很少知道这位隐居的公

                                    司经理,更别说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经历。”

                                    “他的经历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这就在于: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索罗斯在什么地方投

                                    资,或者从事一项投资活动他会持续多久。作为海外投资公司的经理,证券与汇兑委员会不

                                    要求去登记注册。他避免同华尔街的行家们接触。那些在商业活动中认识他的人都承认:他

                                    们从来没有和这个人十分密切地交往过。至于声誉,普遍认为他对此毫不在乎,他生活得很

                                    愉快。

                                    毫无疑问,《公共机构投资者》的报道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索罗

                                    斯怀疑,受到新闻界的关注是否值得。这篇报道之后的接连数月,索罗斯遭受了巨大的痛

                                    苦,这是他商业生涯中唯一亏损的一年。1982年,在雇用詹姆士?马奎之前。索罗斯很清

                                    楚地向他讲述了他“走出证券市场”的整个经历,那时心里不是滋味。

                                    “对于乔治来说,这(新闻界的宣传之后紧接是证券市场的逆转)几乎是有因果联系

                                    的,”马龟兹说,“乔治相信对自己报道的危险,他也懂得这可能使一个人坐在以前的荣誉

                                    上观望,而不是参与。他认为他已经分享了……他所知道的和怎样通过新闻媒介与其他人投

                                    资,并注意他能从中得到的东西。不仅仅这些。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一些长期投资者和

                                    朋友,因此,他进入了一个非常秘密的阶段。

                                    1983年和1984年,作为索罗斯的得力助手,马龟兹经历了这个“秘密阶段。

                                    在那段时间,新闻记者经常打电话到量子基金会,想了解公司的运作情况,或者索罗斯

                                    和马龟兹对某一消息如何影响华尔街的看法。在马龟兹加入基金会时,索罗斯明确告诉他不

                                    要和新闻界接触。“我和新闻界的最后一次联系,是在1983年元旦,我去和乔治?索罗斯

                                    工作的那一天,”马龟兹说。

                                    马龟兹是一个友善的人,尽管索罗斯这样告诫他,他还是喜欢和记者们交谈,接他们的

                                    电话。在马龟兹看来,在公众面前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很重要的。他明确地告诉新闻记者,对

                                    他的讲话的报道只能在隐蔽的位置。“我对记者们说:‘我告诉你们我知道的事情,或者我

                                    认为我知道的东西,但决不是要为它们找到归属。’”他和量子基金会都不能被引用,这是

                                    他的规定。

                                    索罗斯或许感觉到了马龟兹同记者们的谈话,但是,他从来不过问。此事有时候,马龟

                                    兹确信索罗斯知道他是某一信息的来源。“他经常以某种方式告知我,我是某种事情的后

                                    台,他会说:‘哎呀,这篇文章听起来好像就是你写的。’当某一天,我从他那里接受了什

                                    么东西,接下来,可能就会出现在了报刊杂志上。”

                                    1984年,阿兰?拉裴尔进入索罗斯基金会时,他也被告知,不要和新闻界交往,他遵

                                    守了这一纪律。“我们索罗斯基金会被认为是秘密性的,我觉得这样很好。通常,我们采取

                                    的策略是恰到好处的。只有到最后,你才能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会抢先起跑。如果你经营一个全球性的公司,那么,你不希望人们很轻而易

                                    举地追上你。如果人们知道你在做什么,你想购买什么东西,他们就会先于你去购买,这只

                                    会弄糟你的计划。”

                                    索罗斯的客户都在国外.而且都是些“很秘密的”,客户按照拉裴尔的说法,“他们都

                                    不愿意在报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因此,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索罗斯的新闻政策就是排斥,他没有代言人,也不搞新

                                    闻发布会。“我们需要的,是安安静静地来,安安静静地去。’“拉裴尔说。

                                    1987年9月,索罗斯接受《幸福》杂志的采访,这次采访是唯一的一次例外.但却造

                                    成了严重后果。杂志封面标题为“股价太高了吗?索罗斯预言美国股市将不能出现逆转,日

                                    本市场也同样如此。此后不久,华尔街股市暴跌。

                                    “这正像你们在《体育画报》封面的出现一样,”拉裴尔说,“你们队喜欢赢得世界

                                    杯,然后迅速地消失。我们稍稍开个玩笑:在杂志封面上露露脸,却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第二节 著书立说

                                    为了达到他的其他一些目标,特别是扶持在东欧和其他地方的公共团体,索罗斯不可能

                                    完全地保持隐秘状态,因为他希望受人尊重。他希望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把他视作一个严肃的

                                    思想家。他知道,如果他有一个更良好的公众形象并且为公众利益说话的话,那么,这对他

                                    在东欧所作的慈善事业大有神益。

                                    他似乎是在和自己进行一场拔河比赛。一方面,从投资方面来看,要把自己拉向隐秘;

                                    另一方面,从慈善事业方面来看,要把自己拉向公开。他下面的一段话,是对这种拉伸力最

                                    形象的刻划:“自我暴露是极具破坏性的,但是,我性格的一个缺点,这一点我还没有完全

                                    看透,就是急于自我暴露。?他的反馈理论使他站到了投资市场的最上层,现在一1987年

                                    ――他准备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自己。他运用了他最强有力的资源,即他的思想。因为他确

                                    信:在世界思想中为自己找到位置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个位置在过去曾经被否定过,那么,

                                    现在怎么样了呢?

                                    很久以前,他就想出版一本书,对人类的思想作点贡献。但他知道他必须把自己的思想

                                    向公众表达得更清楚。“人们没有完全理解我,”他有一次说道,“因为我还不擅于表达这

                                    些复杂的思想,而且这些思想很复杂。

                                    然而,对他来说,出版一本哲学书仍然是一个元从捉摸的梦想。他或许可以出版一本解

                                    释他的金融理论的书。然而,在投入写作之前,他犹豫了。他担心:公开自己的金融理论,

                                    让公众来仔细审查,这似乎是在自吹自擂。如果这本书出版以后,他又遭遇一次更可怕的证

                                    券市场的逆转,那慈善事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到那时,公众会怎么说呢?他们又会怎样来

                                    看待他的金融理论呢?

                                    不管怎样,他决定投身于写作。

                                    最终《点石成金》一书的草稿大体完成了。他开始为它的公开出版作准备。早在1969

                                    年,他就将这本书的部分章节给同事们看过。一些人吸收了这些思想但不发表意见,一些人

                                    认为它4卜常难懂,极少有人作过具体评述。他们知道索罗斯对他的作品喜欢听表扬意见,

                                    而不喜欢批评。

                                    看过这本书的最早版本一一一实际上是一些松散的手稿一一一的人是吉米?马龟兹。

                                    “他把这些笔记给我看,这些东西非常难懂,非常难懂。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最好的安眠

                                    药,”詹姆士?格兰特是纽约《给予物利润率观察家》杂志的主编,华尔街地区头脑机灵的

                                    人物之一,他对《点石成金》评价极低:“我试图去看(这本书),可是看完了仍然是两手

                                    空空,或者说,头脑里一片空白。从中我找不到一个特别清楚的解释。

                                    另一个看过一些原始章节的人是阿兰?拉裴尔。“这本书是给研究生读的,不是一般的

                                    读物。我们必须像他那样读每一章的每一部分。坦率他说,它不那么刺激。从读者的方面

                                    看,它不是告诉你怎样在十天内赚一笔大钱。他前后跳跃性极强,他不让任何人来修改这本

                                    书,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西蒙?斯库斯特出版公司想让一个职业的编辑去改写这本书,使

                                    之达到出版水准,但索罗斯拒绝了。

                                    说手稿缺少一个改稿人,这也不完全正确。柏荣?文是索罗斯的一个交往时间很长的朋

                                    友,是在摩根?斯但利地区的一位美国投资战略家,对这本书他作过重大修改。“他写出草

                                    稿,然后,我对重写提出建议。并且我也作过重大地修改和润色……有些人说这本书仍然无

                                    法阅读,而我对他们说:‘你们应该看看以前是什么样子。”

                                    起初,索罗斯想把这本书命名为《繁荣与萧条》,但柏荣?文告诉他不要用这个名字。

                                    “那早就是陈词滥调了。这个名字似乎要求这本书什么都包括进去。

                                    索罗斯非常担心读者会误解这本书的写作意图。他出版这本书,不是指导在华尔街的人

                                    们怎样去赚更多的钱财。读者可能会在书的每一页去寻找投资秘密;但是,他并不是想去帮

                                    助别人赚钱。他写作只有一个目的:向读者介绍他的金融理论,这个理论是关于世界有机体

                                    怎样运作这一系列整体理论的一部分。他说,他是在运用自己“在证券市场中的实践经验,

                                    提供了一种从整体上研究历史过程,特别是现代历史运动的方法。”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要使公众对他的观点感兴趣,索罗斯必须使自己能被别人理解。他

                                    必须以一种别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论;他也必须明确他说明,作为一个投资者,

                                    他是怎样运用自己的理论来作决策的。

                                    如果他能做到这些,他或许能打开一扇通向他人心灵的窗口,他期盼已久的被人尊敬也

                                    就会接区而至。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他就只能弄得人们摸不着头脑,也就不可避免地让

                                    大多数或全部那些焦急等待着的人们失望。然而,评论家们认为,这本书存在着严重问题:

                                    在金融界里,并没有为索罗斯赢得很高的声誉。

                                    原因很简单。

                                    索罗斯确信:他这种非凡的金融才干,和已有的公众名誉越来越不相称,他可能会继续

                                    生活在阴影中。他也确信,《点石成全》的出版,可能会提高他的声誉,用不着更多地站在

                                    新闻界的镁光灯下。

                                    他打算找出自己的失误所在。

                                    1987年,当《点石成金》出版的时候,索罗斯希望金融界及其外围会尊敬他。但作为

                                    一个知识分子,他感到被抛弃了。然而,这本书并没有给他带来光明,新闻界对他包含在这

                                    本书中的观点漠不关心。当索罗斯意识到人们感兴趣的是他的投资策略而不是他的理论的时

                                    候,他感到了一丝失望。

                                    当西蒙?斯库斯特出版公司与他谈及提高这本书的影响的时候,索罗斯认为,他正行进

                                    在同新闻界进行理论探讨的过程中,而不是把自己暴露在他商业生涯中已经避免了的各种问

                                    题上。

                                    “你必须走出来公开宣传这本书。”出版社的一位高级编审告诉他。

                                    “不错,我猜想只有如此。”索罗斯勉强地回答。“我应该做什么呢?”

                                    “哦,”出版社的人解释说,“你应该让《幸福》杂志、 纽约时报》和其他报刊杂志

                                    来采访你,我们去为你联系。”

                                    索罗斯以人们将会计对他这本书来采访而安慰自己,这是一种相当天真的想法。他的几

                                    个助手也给他作了分析:“不会的,他们不想跟你谈你的书。他们想知道你最近购买了什

                                    么,这是他们要问的东西,这也是他们想知道的东西。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索罗斯和几个公司经理在开会。他突然宣布他要去赶开往华盛顿的

                                    火车。

                                    “我准备上‘华尔街一周’节目,”他似乎有些自豪,“他们准备讨论我的书。

                                    阿兰?拉裴尔是在场的一个经理,他知道索罗斯不看电视,但他试图从电视台得到帮

                                    助。

                                    “你知道这个节目是谈什么的吗?”

                                    “当然,他们想讨论我的书。”索罗斯显得很自信。拉裴尔再次说道:

                                    “乔治,他们并不是想讨论你的书。他们想知道你准备买什么,你最喜欢的股票是什

                                    么,他们会问你许多你不想理睬的问题。”

                                    “不会,”索罗斯说,这次他的声音不再那么自信,“他们会讨论我的书。”

                                    那天晚上,索罗斯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果然两分钟的诙谐之后,问题就向他提出来了:

                                    “你喜欢的股票是什么?”

                                    不管怎样,索罗斯还是有所准备。

                                    “我不想告诉你。”

                                    结果他没有告诉他。

                                    不管怎么说,这次采访是他酋次进入公众生活的世界。但是,对此他并不觉得很舒服。

                                    索罗斯又进入了一个让他吃惊的圈子。

                                    唐纳德?卡兹写情绪索罗斯,说想采访他。但是,找到索罗斯是件很困难的事。这位作

                                    家似乎已使尽了浑身解数,直到他知道索罗斯写了一本书,后来他对这本书这样描述道,

                                    “这是一本十分费解的但有时却使人吃惊的杰作。”。

                                    卡兹给这位投资者写了封长信,恳求给他一次采访机会。他的请求表面上很令人高兴,

                                    谁能拒绝一个读者,拒绝一个声称读过你的书的人呢?几天后,索罗斯给予了卡兹仅10分

                                    钟的时间。其实,他不完全相信卡兹读过《点石成金》。

                                    卡兹到达索罗斯公司办公室后就被带到一间满是书籍的等候室里,这里有诸如《定量风

                                    险评价规则》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之类的书,他还发现

                                    了一本中文书和一本关于一个画家的书。不久,索罗斯走了进来,身着一套很漂亮的灰色西

                                    装,看起来很高兴。他陪着卡兹走进他那间宽敞的办公室。

                                    然后,索罗斯开始提问,问题提出来更像是一种陈述,带有犬儒主义或者怀疑的色彩。

                                    “哦,你说你正好看了我的书?”

                                    卡兹说他已经看过,但他感觉到索罗斯充满疑心。

                                    “你理解了吗?

                                    不管卡兹回答了些什么――他不能提供任何线索――这使索罗斯确定了与这位作家谈话

                                    的策略。他和在华盛顿电视讲话中观点一样,他只关心哲学问题,对赚钱丝毫不感兴趣。

                                    “我真正的兴趣在于真正的分析,”他对卡兹解释说,“这是我关心的理论。我在市场

                                    中的成功,仅仅给我提供了一个基础,因此,人们会重新看待我。我对找寻新的客户没有任

                                    何兴趣。,,

                                    然后,索罗斯咧嘴一笑:“而且,我确实没有打算通过这本书发财。”

                                    • 家园 第十七章 大崩溃

                                      第十六章 大崩溃

                                      对市场连续变化趋势的信事变得比对市场容量的依赖更大。

                                      第一节 流血的预测80年代中期,股市的牛市使许多投资者获得了几十亿美元的收

                                      益。其中,收益最多的是乔治?索罗斯。

                                      1986年,量子投资公司的财富增加了42.1 %,达到15亿美元。索罗斯个人从公司中

                                      获得的收入达2亿美元。

                                      1985年和1986年,他为个人及其海外投资集团积累了25亿美元的财富。

                                      1982年8月到1987年8月,道?琼斯工业指数从776、92点攀升到2722.42点。按

                                      照索罗斯的反射理论,股市将攀升得更高。因为那些狂热的投资者将使股市进一步升高。

                                      但是,依据自己的理论,索罗斯知道,股市暴跌的局面迟早会出现。这只是一个时间问

                                      题,当然它不可能马上到来。

                                      同时,9月2日的《财富》杂志封面刊登了索罗斯肖像,他宣称:股市并不见得好,特

                                      别是日本。

                                      他说:“股票升了再升,已脱离了价值的基本准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股票一定会低

                                      迷。因为股市价格过高,说明不了股市不能持续下去。如果你想知道美国股票价格如何过高

                                      的话,看看日本的就可以。”他在华尔街重复着上述观点。

                                      为了适应日本结算特点,东京股市进行了调整,但日本股市的收益率1987年10月仍为

                                      48、5%,而同期英国为17.3% ,美国为19.7%。索罗斯认为上述数字对东京股市来说是

                                      一个坏的预兆。

                                      他也知道许多日本公司特别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量投资于其他公司的股票,有些公司甚

                                      至借债来进行自己的股市运作。随着东京股市的飞涨,大量股票上市公司使这些公司的股票

                                      价值大大提高。但是股市大暴跌的威胁始终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根据反射理论,索罗斯认识

                                      到疯狂的投资可能引发日本股市的暴跌。日本股市占全球股市的36%,因此全球任何一个

                                      地方都将会受到这种暴跌的影响。索罗斯对日本股市充满了悲观,“日本股市膨胀不可逆

                                      转,有秩序的收缩已不可能了,股市暴跌正在来到。

                                      他认为如果日本股市暴跌,美国股市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美国股市一点也不像日本

                                      的那样超出常规水平。因此,当他在华尔街看到美国存在着与导致日本股市走向极端相同的

                                      运作程序时,并不为美国股市过多担忧。接着,他把几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到了华尔街,

                                      他乐观他说:“美国股市只是最近才过热,但它能用平和、理智的方式纠正这些偏差。

                                      没有人同意这种观点。10月中旬,罗怕特?普罗斯特,一位著名的市场预测者,警告

                                      股民们应从股市撤出。与许多投资者一样,索罗斯对普罗斯特的评论感到震惊。10月14

                                      日,索罗斯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撰文再次预言日本股市正走向暴跌。

                                      第二节 灾难的开始

                                      但接下来的却是富有戏剧性的一周。

                                      10月19日,纽约《金融时报》负责人安纳托利?卡利斯要求投资者注意股市正在发生

                                      的事情。

                                      他认为索罗斯是一名非凡的解说者,给他作了历史性的、富有哲理性的解说,俩人曾探

                                      讨了1929年股市和现在股市正在发生情况的类似之处,他说他毫不怀疑索罗斯对股市面临

                                      危险的所有见解,卡利斯记得索罗斯用轻松的口气说:“单从技术上讲,1929年发生的事

                                      情今天又出现了。”索罗斯的意思是说金融市场正在走向极度的崩溃,这是他一个时期以来

                                      所一直预言的。

                                      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了,下滑到创纪录的508.32点,索罗斯所预言的要暴跌的日本

                                      股市却极为坚挺,一直持续到星期二。华尔街股市暴跌,标志着,5年牛市的结束。

                                      10月22日.星期四,纽约股市又反弹300点,但接着又呈现熊市,美国股票交易量在

                                      海外股市交易中急剧下降,索罗斯决定抛售几个大的长期股票份额。

                                      巴洛恩对发生的事情描叙到:“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了陷入困境中的大商团信息,他们

                                      犹豫着,围绕着猎物。彼拍卖的股票从230点下降到220点,到215点,再到205点和200

                                      点,于是,交易商进行了收买。索罗斯在195点和210点之间进行抛售。这种变化是惊人

                                      的。是索罗斯集团的抛售而不是交易过程使期货交易的现金折价率达20%,从而低于卖合

                                      同中现金总额。5000份合同中的折价达2.5亿美元。期货经营公司的经理们只好承担了这

                                      笔钱。”

                                      索罗斯集团曾退出期货市场,期货市场马上就恢复了,在244、50点结束,索罗斯一天

                                      的损失达到了2亿美元。

                                      第三节 索罗斯的内疚

                                      像结果证明的那样,索罗斯是华尔街股市暴跌中最大的、唯一的亏损者。

                                      他承认他犯了一个判断上的错误、“我希望转变出现在股票市场,但回想一下,它明显

                                      出现在债券市场,特别是日本的债券市场,那里债券收益今年早期几个周内已翻了一番。”

                                      而美国债券市场在1987年春开始逐渐下降,索罗斯没有看到华尔街债券市场开始出现的下

                                      滑趋势,反而还期望美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电视经济评论员亚当?史密斯对索罗斯看到股市暴跌反而陷入感到奇怪。

                                      索罗斯但然道:“我犯了个大错误,因为我预料股市崩盘出现在日本,我为此作了准

                                      备,这将给我机会以防备在美国出现的股市下跌,但实际上这种崩盘出现在华尔街而不是日

                                      本。所以,我错了。

                                      第四节 一失足成千古惧

                                      1987年股市暴跌后不久,许多报刊发表文章,有见地的指出索罗斯损失了6.5亿一8

                                      亿美元。

                                      例如《纽约时报》于1987年10月28日报道:量子投资集团股票价格从每股1969年的

                                      41.25美元上升到股市暴跌之前的9793.36美元。《纽约时报》写道:“这一次可能是量

                                      子投资公司损失的第二年……自从8月份股市下滑以来,量子投资公司财产损失30%,从

                                      26亿美元下降到不足18亿美元。仅仅上周,索罗斯就抛售了成千上亿美元的股票。

                                      巴洛恩在《佛罗伊?挪瑞斯》杂志1987年11月2日的“交易者,,专栏中写道:“由

                                      于股市暴跌,量子投资公司遭受了32%的财产损失,从26亿美元下降到18亿美元。按照

                                      已洛恩的文章,索罗斯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损失了8、4亿美元。在同巴洛恩的一次简短的

                                      电话交谈中,索罗斯承认了商业上的损失,但声称自己公司的财富今年仍增加了2.5% 。

                                      人们关于1987年股市暴跌中索罗斯到底损失了多少财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索罗斯,

                                      按照亚兰?拉裴尔的说法,索罗斯一直在使媒体相信他的损失远比谣传的8亿美元少得多。

                                      “很不幸,”拉裴尔评论道,“一些人喜欢把看到别人的失败作为自己的快乐。现在有

                                      许多关于量子投资公司的信息,但退回到1987年,外界能得到的关于量子公司的信息只是

                                      在《金融时报》中的‘海外信托投资’栏中作为行情表刊登的那一点儿。”

                                      损失的8亿美元并不是公司的财产价值,如果你想买入基金,你必须付相当于财产价值

                                      的钱以及一笔保险费……基金财产价值并不是你在《金融时报》上看到的,但人们并没认识

                                      到这一点,这就是他们怎样算出8亿美元的:

                                      “这些人说你进入10月份每股价值2万美元,而到月末则为1.6万美元,因此你每股

                                      损失了4000美元,但我认为他们的计算包含了保险费。我们实际的损失是3、5亿到4亿美

                                      元,大家都认为实际的损失为6.5亿到8亿美元。这太糟糕了。加里?格拉斯藤以乔

                                      治?索罗斯的名义向《纽约时报》解释了保险费问题,但《纽约时报》早已得出了自己的结

                                      论。这使索罗斯很沮丧。

                                      “这不正确,”他说:“他们怎么能发表这样的结论?他们怎么这样做?”

                                      “我告诉他:‘乔治,你不要陷入无为的争论。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但这确实使他变得脾气暴躁,除此之外与媒体的交流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实际上,股市的暴跌使索罗斯1981年的收益化为乌有。股市大崩汲后一周内,量子公

                                      司的股票价格下降了26.2% ,每股达到l0432.75元,这比所有美国股票平均下降17%的

                                      幅度还大。又据报道,量子公司从10月8日以来损失了31、9%,这意味着索罗斯个人损

                                      失了1亿美元。

                                      一名《时代》杂志的记者问索罗斯对这次挫折的反应。“我很乐观。”这是他所能做出

                                      的口答。在认识到这是一次较大的挫折后,他说:“我仍很高兴。”

                                      虽然10月份的股市暴跌是索罗斯的最严重的一次挫折,他仍极平静地承受了这次打

                                      击。“在暴跌时间,他十分平静,”他的一名投资伙伴说,“他的状态比我见过的所有人都

                                      好,他可能认为,市场不应有所反应。但是,一旦错误出现,他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对于索罗斯来说,暴跌没有结束,他认为另一场金融崩溃有可能发生。“许多人正在使

                                      股市升温而脱离常规,”他说:“正如60年代和70年代股市下跌使50年代和60年代积累

                                      起来的财富化为乌有,现在在灾难面前股市又将面临新的考验。”

                                      在1988年早期他写的一篇文章中,他注意到了1987年与1929年的股市狂跌之间的明

                                      显相似之处。

                                      在所有的市场中,联系自身并不总是用相同的力量发挥作用

                                      在所有市场中,各种联系自身并不总是用相同的力量发挥作用。虽然如此,作用的方式

                                      却经常显示出相似性。如1987年和1929年的股市暴跌无论在货币流通趋势上升和下降方

                                      面,货币超出常规的趋势是一样的显著。

                                      “在货币市场,国际货币流通的相对重要性和过分的汇率波动之间的联系正在加强。而

                                      国际资本的流通正在呈连续递增趋势

                                      “但在股票市场,连续增长的趋势几乎没被注意到……当人们对市场平均指数作出判断

                                      时,很难脱离市场趋向而作出独立的判断……

                                      “最终,对市场连续变化趋势的依赖变得比对市场容量的依赖更大,当一个市场开始衰

                                      落时,这种衰落将加剧,直到市场瓦解为止,许多设想的市场自动调节机制都不能运行。

                                      “对市场流动性及流动性缺乏的讨论更多地被误解了,重要的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平

                                      衡。对连续变化趋势的思考(如指数、运行规则、技术分析)和连续变化趋势的主体(如有

                                      价证券、保险和选择权)打破了这种平衡。金融市场需要买方订单和卖方的货单顺利实施而

                                      避免过多的成本,但超出一定范围,这种流动性是有害的,因为它鼓励连续性行为。

                                      对市场连续变化趋势的信奉变得比对市场容虽的信赖更大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到1987年末,量子公司的财富仍上升了14.1%;达18亿美元。

                                      实际上,股市暴跌只是引起索罗斯在华尔街地位的轻微震动。

                                      当《金融世界》杂志发表它的华尔街所获报酬最高人的年度概览时,索罗斯名例第二,

                                      在保罗?约翰斯之后,约翰斯的收入估计在8000万一1 亿美元之间。索罗斯1987年的收

                                      入,尽管有股市暴跌,仍为7450万美元,难怪他平静地接受了股市暴跌所带来的损失!

                                      • 家园 第十八章 高处不胜寒

                                        第十八章 高处不胜寒

                                        你对还是错,这并不至要。重要的是你决策正确时收益多少,错时损失多少。

                                        第一节 德鲁肯米勒

                                        由于将注意力和热情专注于东欧和前苏联地区,乔治?索罗斯越来越不愿意紧密关注量

                                        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了。他是能够分心的,从80年代中期,公司财产价值达10亿美元之上。

                                        索罗斯正在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促进欧洲社会开放上,而

                                        较少地操心于赚钱。

                                        到1988年秋,索罗斯决定选一个人,这个人不仅能负责公司的管理,而且能随时接管

                                        整个公司的运作,这个人还能在投资领域作出决定。找到这个人并使他成为舵手是索罗斯所

                                        做出决定中最重要的一个。

                                        他选择了斯但莱?德鲁肯米勒。

                                        和索罗斯一样,德鲁肯米勒,早期并没受到媒体注意。他是一名投资天才,但很少有人

                                        知道他。他在缅因州的波顿大学学习英语和经济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密执安大学攻读

                                        经济学研究生,但随即发现经济学过于量化和理论化,对现实看起来毫无作用。

                                        德鲁肯米勒于1977年成为匹兹堡国家银行的一名股票分析员,年薪10800美元。不

                                        久,他成为证券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年薪23000美元,后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又成为部门

                                        经理,年薪481000美元。两年后的1980年,当他28岁时,他离开了该银行建立了自己的

                                        金融管理公司。这一行动是应一家证券公司的经理的要求所做的,该公司给他月薪1万美

                                        元。德鲁肯米勒命名自己的基金为杜昆森资本管理公司。

                                        6年后,德鲁肯米勒成为杜富斯公司的一名基金管理员。在该公司,他管理着股票、债

                                        券和货币在长期和短期方面在市场的进出。他的天才受到了好评。德鲁肯米勒被授权负责几

                                        个基金的发展,最著名的是1987年3月建立的战略进取投资公司,在以后的17个月中,该

                                        公司一直是这一行业中运行最好的。

                                        德鲁肯米勒在战略投资公司的成功引起了索罗斯的注意。按照索罗斯的安排,德鲁肯米

                                        勒首先找到了索罗斯。德鲁肯米勒很符合索罗斯所要寻找的那个人。虽然德鲁肯米勒一直在

                                        考虑回去全身心地经营自己的投资公司,但索罗斯是他崇拜的偶像:“他看上去早在我20

                                        年前就已奉行我所选用的经营哲学,”这种哲学就是掌握长期和短期股票的核心分额,利用

                                        贷款投资去交易期货买卖、债券和货币。

                                        索罗斯邀请德鲁肯米勒会谈了几次。

                                        德鲁肯米勒无法平静了,是回到杜昆森公司,还是冒险为索罗斯工作?

                                        德鲁肯米勒听说过有关索罗斯的事情,他知道,索罗斯爱凭一时兴致雇佣人,并且量子

                                        公司的工作变动串是很高的,当他把要去量子投资公司工作的想法告诉他的投资圈内的朋友

                                        时,他们都建议他不要到那儿工作。

                                        谣言没有过多地干扰他。他所设想的最坏的情景是,在索罗斯解雇他之前他有一年的时

                                        间,这一年的时间他会接受一个教训。但一旦他返回杜昆森,这一年的工作对他来说是有利

                                        的。

                                        决定吸收德鲁肯米勒之后,索罗斯发出了急切的邀请,甚至在他正式雇佣德鲁肯米勒之

                                        前,索罗斯就已称呼他为“我的接班人”,这对德鲁肯米勒来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也是

                                        令人害怕的事情。“当我到索罗斯家中接受会见时,他的儿子就提醒我,我是第十个‘接班

                                        人’,没有一个人持续太长的时间……第二天,当我走到索罗斯办公室时,职员都称呼我为

                                        “接班人”,但他们也认为这太可笑。”

                                        1988年9月,索罗斯把工作交给德鲁肯米勒,德鲁肯米勒接受了它。现在德鲁肯米勒

                                        所要做的是证明他胜任此项工作。

                                        开始的六个月是极为残酷的,正如德鲁肯米勒所担心的那样。两个人可能有相似的经营

                                        哲学信条,但他们的执行这些信条的战略不同,德鲁肯米勒想独立地操作,不想让乔治?索

                                        罗斯监视着自己并反复揣测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而索罗斯不想给德鲁肯米勒过多的自由,他

                                        必须掌握这种自由,因此索罗斯企图控制德鲁肯米勒。

                                        任何一个新雇员都不想与老板发生冲突。因此,当索罗斯建议某事时,德鲁肯米勒只是

                                        执行,德鲁肯米勒为索罗斯所震慑,他常把索罗斯描绘成时代的最伟大的投资者。

                                        但后来德鲁肯米勒对索罗斯的让步变成了索罗斯对德鲁肯米勒的了。对于出自索罗斯之

                                        口的事情持异议这似乎大愚蠢,但德鲁肯米勒不肯只作一名职员,他最后告诉索罗斯:“你

                                        不可能在一个厨房同时做两分菜,这不可能。”索罗斯答应让步,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变化

                                        发生。德鲁肯米勒采取的逆来顺受态度是暂时的,于是1989年8月,在德鲁肯米勒加入量

                                        子公司后近一年,两个人发生了第一次公开的争吵。

                                        德鲁肯米勒独自在债券市场取得了一个份额,而索罗斯没与德鲁肯米勒商量又把这些债

                                        券卖掉了,这是索罗斯第一次背着德鲁肯米勒所做的事。

                                        德鲁肯米勒愤怒了,两个人互相争吵着,最后索罗斯冷静下来,答应他将与德鲁肯米勒

                                        保持一定距离,不再干扰他。

                                        索罗斯知道,他和德鲁肯米勒度过了这些令人难堪的时期。

                                        “开始,他发现很难为我工作。虽然我给了他很大权力,但他仍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受压

                                        抑,因此他感到他工作得不加入我的公司之前那样好。”

                                        索罗斯能适应这样的安排?德鲁肯米勒心存疑虑,索罗斯以前曾没采取过低姿态,现在

                                        他为什么要开始新的篇章?

                                        但随后的几个月,在1989年下半年,德鲁肯米勒碰到了好运。

                                        此时,东欧发生了巨变。11月柏林墙倒塌,索罗斯天天追综东欧所发生的事件,他说

                                        1989年夏季,我就告诉斯但莱他必须全面负责基金的管理,从那时起我们没有一点难处,

                                        我成了教练,而他成了参赛者,我们的操作提高了……

                                        没有索罗斯干预,在相信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马克将坚挺的基础上,德鲁肯米勒为量子投

                                        资做了他的第一笔大生意。虽然看不到索罗斯,但德鲁肯米勒脑中却留有索罗斯的印象,他

                                        想起了《点石成金》,特别是索罗斯关于货币的理论。其中一部分就是随着一个扩张性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出现的同时,又出现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那么,一个国家货币值将上

                                        升,现在正是在德国马克上下赌注的最佳时机。

                                        实际中,索罗斯的理论与现实截然不同。在柏林墙倒塌后的两天,马克贬值了,人们相

                                        信财政赤字将增大,而这对德国货币将形成伤害。虽然如此,德鲁肯米勒仍遵从索罗斯的建

                                        议,在以后几天内在货币市场投入了20亿美元的份额,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他也相信日经指数上涨太高了,日本银行正在执行紧缩货币的政策,德鲁肯米勒于

                                        1989年下半年卖空了日本股票,这对量子公司又是一次幸运。

                                        第二节 小试牛刀

                                        80年代后期,美国的借贷风气极大地帮助了大集团投资者如索罗斯和德鲁肯米勒。

                                        1989年下半年一开始,短期利率收益变得低于长期利率。《格兰特利率观察家》主编

                                        詹姆士?格兰特解释说:“因为你能以3.5%利率借贷,并购买能给你带来5.5% 利润的

                                        政府债券。要是延长你的交易,这微不足道的两个百分点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理论上“微不足道的两个百分点”适用于任何人,投机交易集团也有方法充分利用这一

                                        机会。格兰特评论说:“投机交易集团有那种平衡单准许他们抵押货款,你和我不能像他们

                                        那样借出10亿美元的钱……”

                                        “过去几年发生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个人合伙能并且一直在持续借贷。如果你开始有10

                                        亿美元资本,你就能借到许多钱……好!如果你用10亿美元,或50亿美元来做,你所能做

                                        的就是在早晨显示你的财富价值!……这种商业气候适合投机,适合大规模的投机。

                                        早在1991年,德鲁肯米勒就在美国和日本货币市场取得了30亿美元的短期份额。在美

                                        国和世界的债券市场,他也取得了一个巨大的短期份额。有人认为1991年前两周,一旦美

                                        国攻击伊拉克,市场将严重下跌。

                                        德鲁肯米勒不同意这种认识,他把量子公司的期货买卖份额从短期转到了长期,他保留

                                        了在股票特别是银行和不动产的较大的短期份额。到战争爆发,量子投资公司的市场份额全

                                        部是长期的。结果证明,德鲁肯米勒的预测是正确的,尽管到1991年1月市场份额不太合

                                        理:30亿美元的无定息股票的短期份额,30亿美元的美元对换马克的短期份额,加上一个

                                        在日本和美国的大的短期份额。但到1月底,量子投资公司在日本和美国的债券短期投资利

                                        润在盘旋上升。

                                        量子投资公司获得了53.4% 的收益,其财产价值达3157259730美元,公司一名发言

                                        人说:“今年我们很幸运,我们在股票、货币、债券交易上获得了巨大利润,像这样幸运是

                                        极少见的。”上半年,这些交易还是牛市,但到了下半年后,就呈熊市。

                                        德鲁肯米勒1991年的最大的成功是他在欧洲、日本和美国债券和货币方面所下的120

                                        亿美元的赌注。当债券价格在八、九月的经济衰退中上升时,量子公司赚了上亿美元的钱。

                                        量子公司在生物技术股票方面也做得很好,在墨西哥的电话股票及其他一些股票上赚了2亿

                                        美元。德鲁肯米勒为其老板做得如此好,使索罗斯成为美国1991年收入最多的人,达17亿

                                        美元。

                                        德肯米勒做得很好,得到了索罗斯的极高敬意。

                                        从分工上讲,德鲁肯米勒是12个经理之一,但事实上,他管理整个公司的运作过程,

                                        自德鲁肯米勒接管量子投资公司以来,公司每年财富收益平均为42%,高于索罗斯创纪录

                                        的30%。1989年,在德鲁肯米勒领导下,量子公司的财富增长31;6%,19oo年为29。6

                                        %,1992年为53.4% ,1992年为68.6% ,1993年为72%。

                                        虽然很少得到索罗斯的直接指导,德鲁肯米勒仍把这些功绩归于索罗斯,他遵从了索罗

                                        斯关于怎样建立长期收益的哲学信条,这产生了巨大作用。

                                        通过时资本和国内挤兑的保持来获得较高收益

                                        索罗斯对德鲁肯米勒解释如何获得长期收益,就是“通过对资本和国内挤兑的保持,你

                                        要极富进取心,特别是当你取得好的收益时。许多经营者一旦获得收益达30%到40% 时,

                                        就极小心地进行交易,而不极力地获取早已认识到的收益,真正获得较高长期收益的办法是

                                        用心努力去做,直到你的收益达到30% 到40%,接着,如果你有信心,实现一年100%呢,

                                        如果你能把几个年收益率l00%连起来而避免下降的年份,那么你就真正地获得了较出色的

                                        长期收益。

                                        德鲁肯米勒提及到索罗斯教给他最著名的信条则是“无论你是对还是锗,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决策正确时收益多少,错时损失多少。有几次当我在市场上做得对面没有达到最

                                        大收益时,索罗斯批评了我。

                                        你对还是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决策正确时收益多少。错时损失多少

                                        德鲁肯米勒在量子公司工作后不久,就知道了这些,他对美元无多大热心,当他在德国

                                        马克交换市场上取得了一个硕大的市场短期份额,这一份额开始对他有利时,他自感极好。

                                        但索罗斯在他的办公室和他一起谈论了这一问题。

                                        “你有多大的份额?”他问。

                                        “10亿美元,”德鲁肯米勒回答。

                                        “你这叫份额?”索罗斯说,这以后就成了华尔街的俗语。

                                        索罗斯建议德鲁肯米勒把它的份额增加一倍,他照办了,正如索罗斯所预料的那样,量

                                        子公司获得了很大收益。

                                        德鲁肯米勒说:“索罗斯教育我,当你在交易中极端自信时,你必须走到头,要勇于做

                                        一个不知足的人,勇于利用巨大的贷款投机去获得收益。正如索罗斯所提及的,当你正确

                                        时,你不一定收益最多。”

                                        第三节 苏珊

                                        他经常说,对他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之一的是他的妻子苏珊,他公开和私下都说过,“苏

                                        珊极力使我保持人情味。

                                        有一个时期,索罗斯想住到伦敦,在那儿他更能接近东欧和前苏联地区,这一想法最迫

                                        切时是在80年代和刃年代。但苏珊希望为了孩子,大家一起住在纽约,最后苏珊说服了索

                                        罗斯。虽然索罗斯花了许多时间在全球各地做生意,但一家人还是住在了纽约。

                                        对于对索罗斯不利的公众来说,苏珊是一个明显的把柄,1991年发生的争论事件是由

                                        苏珊对索罗斯的英国男管家和厨师不满引起的,这两人的年薪各为3.5万英磅,而且还结

                                        了婚。

                                        当时的报纸披露:索罗斯离开家后,苏珊就认为尼克?戴维森的英国风味饭菜极为不

                                        好,她招进的主厨是美国的米里亚姆?桑切斯。《纽约邮报》还报道了索罗斯用名贵的拉夫

                                        提酒做菜的事件。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道,桑切斯和戴维森某日发生了关于用哪把匙子来

                                        吃蛋奶酥的争吵。苏珊解雇了戴维森和那名厨师,这一对夫妻求诉于英国法庭,苏珊告诉法

                                        庭她喜欢桑切斯的饭菜而戴维森的炒得有点过火。戴维森争辩道他与桑切斯之间的争吵是苏

                                        珊设下的诡计。

                                        “索罗斯夫人比索罗斯年轻25岁,我担心她要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戴维森说,“在

                                        索罗斯离开后,她解雇了我,因此我试图给索罗斯打电话,但他不与我说话。”另据报纸报

                                        道,1991年5月,英国法庭判决苏珊付戴维森4万美元,这是依据法律所应给予的大部分

                                        赔偿费。

                                        一名索罗斯朋友,英国记者安纳托利?凯利斯告诉我“拉夫提酒”插曲看起来完全不合

                                        理,他对英国媒界对此事的报道感到难堪。“一点也没有真实的迹象……索罗斯住的别墅同

                                        他现在住的房子一样,状况并不好,他的夫人用拉夫提酒做菜似乎不合理,我在他们的伦敦

                                        家中用过几次餐,说他们让一个人去买最贵的酒倒人菜中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他们的生活

                                        作风。

                                        1993年,苏珊?索罗斯建立了她自己的学校一一巴特装饰艺术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位

                                        于纽约西86街,是巴特大学的一部分,设立了两年的装饰、家具和建筑学课程,她得到了

                                        他丈夫66o万美元的资助。

                                        第四节 繁殖

                                        量子投资公司发展的如此之快,索罗斯和德鲁肯米勒认为是量子公司之外建立公司的时

                                        候了。因此在1991年和1992年,索罗斯行动加快了,与量子投资公司一样,垮萨公司于

                                        1991年由索罗斯建立,投资领域涉及到从货币到日用品,垮萨由量子投资公司之外的15名

                                        经理管理,索罗斯管理的领域是为该公司进行货币交易。

                                        1992年,量子发展投资公司和限额投资公司建立了。前者虽可以在美国和欧洲,以及

                                        在货币和债券及股票投资,但更多集中于亚洲和拉美新出现的股市。限额投资公司是“基金

                                        的基金”,它由另外10名管理者经营。总起来,1993年初,量于公司共有有价证券金额

                                        500亿美元。德鲁肯米勒直接控制量子投资公司,还监督着其他投资公司。

                                        • 家园 第十九章 挑战英镑

                                          第十九章 挑战英镑

                                          乔治?索罗斯的天才就在于比别人更快地发现长远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石破天惊

                                          1992年?9月,索罗斯采取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行动,这次行动使他一举成为世界

                                          上最著名的投资商。

                                          他的这次著名的行动是针对英镑的。他选择了英国两个很有权威的目标。

                                          一个就是曾经具有极高权威的英镑。英镑曾在2oo年间成为世界主要的货币,采取金本

                                          位制,曾与英国海军一样是英国力量的象征。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年股市暴

                                          跌,英镑的作用大力削弱了。英国政府对英镑采取浮动制并放弃了金本位,其地位江河日

                                          下。

                                          另一个日标是英格兰银行。长久以来,英格兰银行代表了繁荣和力量,是英国金融的坚

                                          强支柱。没有东西能够动摇它作为国家对付市场混乱坚强堡垒的地位。

                                          索罗斯要试一试英镑和英格兰银行到底会有多大的权威,而以前任何人连想都设想过。

                                          他要做以前没人做过的事,他为此准备了很长时间。

                                          第二节 战争序曲

                                          在他行动之前,有几件事情的发展正交织在一起。

                                          建于1979年的汇率机制是试图建立欧洲单一货币计划的第一阶段。单一的货币将稳定

                                          欧洲商业。它也将削弱交易商和投机商使国家银行运作困难的能力,特别是当政府不参与货

                                          币一体化时。

                                          随着货币汇率机制的实施,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的这种机制不是固定在黄金

                                          上,也不是稳定在美元上,而是相互之间的稳定。每一种货币在一个固定范围内浮动,如果

                                          超出这一范围,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干预。在这个固定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

                                          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进行浮动,而核心的汇率则以德国马克为基准。

                                          1992年2月7日,当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时,欧洲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加强。由欧洲

                                          联盟12个成员国签订的马约试图为渐进的全面的一体化建立地区性货币和经济制度。这一

                                          计划是想在2000年前建立一个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的货币,也试图使欧洲朝政治一体化迈

                                          进。

                                          这是一个多么宏伟的规划。

                                          通过这个期望所透出来的信念就是欧洲国家共同行动,为了整体联盟利益而抑制国家利

                                          益。

                                          困难是:有人忘了告诉欧洲各国,他们应行动一致。

                                          经济一体化的成功较多依赖于各国相互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但无论这些国家签定了多

                                          少文件,无论他们发表了多么重要的演讲,西欧的政治家们不可能做到相互之间真正的协调

                                          一致。

                                          1992年秋,索罗斯用来对英镑进行日险投机的凡亿美元只是世界金融市场上巨大资本

                                          的一小部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各种限制制度的取消,世界上每天都进行着数万亿美元

                                          的交易,其交易颁是1986年的3倍多。美国工人的养老公司有1,5oo亿美元投资于海外,

                                          是1983年的20倍。各种组织,从日本的保险公司到美国的基金,正在使世界的投资狂热

                                          化。

                                          从1987年开始,大多数欧洲货币稳定在德国马克上。例如。英镑与马克的汇率为1英

                                          镑兑换2.95马克,这使得加人货币汇率机制成本很高。1992年,十分明显的是,几个欧

                                          洲国家的货币。不仅有英镑还有意大利里拉,在与法郎和马克的挂钧中开始贬值,由于英国

                                          经济衰退以及认为英国不可能保持与德国马克的高汇率。投机商们相信英国政府将被迫退出

                                          货币汇率机制。

                                          第三节 索罗斯的天才

                                          乔治?索罗斯认为货币汇率机制不可能保持协调一致。他知道,欧洲国家使投机商无机

                                          可乘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所有国家保持同一水平的汇率。如果汇率多样化,象他这样的投机商

                                          就会进行投机一一一利用疲软的货币进行。这就是1992年夏季所发生事情的根本所在。

                                          索罗斯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结果。

                                          乔治?索罗斯的天才就在于比别人夏快地发现长远的发展趋势

                                          索罗斯投资管理经理加里?格拉斯藤说:“乔治的天才在于比别人更快地发现事情发展

                                          的长远趋势。乔治在柏林墙倒场时就已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由于他思维开阔、明晰,因此

                                          他知道德国统一将花费巨大,超过总理科尔及其他人的预测。他对宏观经济的理解正是我们

                                          所需的。他不必看到现实的变化发展,但在脑中,他早已想象到了。”

                                          第四节 谁对谁错

                                          欧洲的困难正在加剧,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定后不到一年时间,几个欧洲国家已很难

                                          协调行动。

                                          虽然英国决定加强它的经济地位,但索罗斯和其他投资者相信英国不可能保持它的高利

                                          率,英国政府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降低利率,但这将削弱英国货币,并迫使英国退出货

                                          币汇率机制。同时,在伦敦金融领域内,投机商们如索罗斯正在投机英镑,在最初的几个月

                                          里他们已开始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随着时间推移,1992年,英国政府日益陷入尴尬的境地。英国需要德国降低它的利

                                          率,但众所周知,这根本就不可能。

                                          英国需要改变它的政策,但这元疑将使政府动摇,甚至有可能倒台。

                                          梅杰不得不作出决定,他坚持英国将坚定地执行留在货币汇率机制内的政策。接着,他

                                          的财政大臣莱蒙也强调了他的观点。

                                          但是新闻界正在激烈反对首相不惜血本以维护英镑地位的政策,就在梅杰讲话的同时,

                                          英镑对马克比价开始低落于2.85。

                                          1992年7月初。

                                          6位货币专家联名写信给伦敦《泰晤上报》,要求英国政府从汇率机制中退出。他们要

                                          求政府降低利率以克服经济的不景气。

                                          但政府并不愿意降低利率,固为这将削弱货币地位,将使英镑面对投机和套汇而进一步

                                          脆弱。英国政府可以降低利率,但只有在德国际低利率时。可是德国联邦银行拒绝了来自英

                                          国政府方面的多次请求,坚决反对降低自己的利率。

                                          1992年7月末。

                                          批评声越来越多,许多金融专家质疑政府的汇率政策,他们质问梅杰在英国经济衰落面

                                          前,谁会支持他执行那样的政策。

                                          英国商界领袖要求在汇率机制内,各国采取一致的汇率,即英国货币对马克的2.60比

                                          价,他们要求降低利率至少3个百分点。

                                          几个月后,英国财政大臣莱蒙还是拒绝了考虑货币贬值一事。

                                          1992年8月中旬。

                                          英国财政大臣声称:“我们并不进行货币贬值”。为了回答他的批评者,他宣称:“象

                                          某些人所建议的那样,如果我们退出汇率机制,松动利率,事情将更槽,英镑将急剧贬值,

                                          通货膨胀将十分严重。

                                          “不退出汇率机制,我决不放弃我们的努力。”他在报纸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1992年8月28日上午8时26分。

                                          菜蒙的立场能坚定下去似乎已不可能。几分钟前,一名财政部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把财政

                                          部门前的铜牌擦亮,使之适于电视摄像机拍摄。不久,财政大臣莱蒙出现在财政部外,站在

                                          电视摄相机前,他摄着拳头,面带微笑,好象在掩饰心中的激动。

                                          现场记者既在研究他的言谈,又在揣摸他的身体语言,试图探究真相。菜蒙不断地点

                                          头,通常在涉及到敏感问题时,他屏住呼吸。当他讲话时,吐词极快,显示他在极力恢复常

                                          态。他不想让人打断他的谈话,他穿着严肃,试图向人传递他的可信和可靠,但很少有人上

                                          当。

                                          他拒绝使英镑贬值,希望平息金融市场:以防利率上升。他相信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会

                                          退出汇率机制。他坚定他说:“为了明确英国的立场,我认为英镑不可能贬值,英国不会退

                                          出汇率机制,我们对汇率机制负有绝对义务,这就是我们的政策――我们政策的核心。”

                                          他重复着近来在唐宁街听到的讲话:“我们将做任何必要的事情。”这意谓着政府对于

                                          利率提升,如果需要,将毫不犹豫。他不理睬其他问题,他所说的正是他所发表的:“我们

                                          正在采取行动”。

                                          莱蒙的公开讲话是随着英格兰银行积极干预英镑而发表的。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

                                          镑,英格兰银行的这一行动试图使人明白财政大臣讲话的意图,即防止投机商使英镑与马克

                                          的比价低于最低水平的2.7780。

                                          当天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为2.7946,菜蒙的讲话以及银行积极干预都没产生预期的作

                                          用。“此人自身就心存疑虑”,凯瑟琳。查尔顿说,她是语言教师,是曾分析过莱蒙对《每

                                          日电讯》讲话的录音磁带的几个专家之一。查尔顿认为,莱蒙眨眼的频率就透露了他的秘

                                          密,她注意到,大多数人一分钟眨眼6到8次,但莱蒙巧秒眨眼64次。她的结论是:“通

                                          常情况下,如果你讲实话,你的眼睛较静,眨得少”。

                                          身体动作,眨眼频率,抛头露面,这一切综合起来透露出了一件事情,即英国政府的影

                                          响正在削弱。投机商们意识到了。

                                          1992年8月28日。

                                          莱蒙还发表了另外一次讲话,这次是在欧盟财政部长会议之后。

                                          是什么内容?

                                          他宣称,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内各国将不会再一致。

                                          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

                                          1992年8月末。

                                          索罗斯曾与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汉姆?施莱辛格谈过,知道德国不打算拯救欧洲其他国家

                                          的货币。

                                          索罗斯从施莱辛格处得到的一个信息就是德国不会做任何损害本国经济的事情,施莱辛

                                          格不愿意帮助英国,梅杰和莱蒙试图使英国留在汇率机制内不可能。

                                          灾难渐露端倪,索罗斯开始相信一笔巨大的投资是可能的。“我们为此几乎做了6个月

                                          的准备,”一名未明身份的发言人替索罗斯说道:“现在我们终于开始实施了”。

                                          第五节 固执的约翰牛

                                          1992年9月初。

                                          索罗斯并不是唯一投机汇率机制中疲软货币的人,那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投资公司和

                                          跨国公司也开始抛售脆弱的欧洲货币。

                                          在银行进行外汇交易的投机商们很快注意到他们经营的货币正在大量增加。很显然,欧

                                          洲国家的中央银行们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银行将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以支持各自的

                                          货币,英格兰银行长时间地维护英镑地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英国仍在坚持。

                                          莱蒙正在为其犹如困兽的英镑耗尽血本,争取时间。

                                          1992年9月3日。

                                          菜蒙宣布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购人75亿英镑,这前所未有的举动试图重振英镑,

                                          伦敦充满了乐观气息,大家都松了口气。

                                          在这之后,莱蒙又可能使英镑坚挺,以留在欧洲货币汇卒机制内,他在阻止货币贬值。

                                          第六节 万事俱备

                                          1992年9月10日。

                                          菜蒙又一次拒绝了英镑贬值。同一天,梅杰用强硬地语调在格拉斯哥对苏格兰英国工业

                                          联盟发表演讲时说:“进行货币贬值的选择,或货币膨胀的选择都将是此时对我们未来的背

                                          叛,我告诉你们,这绝不是政府的政策”。

                                          讲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索罗斯听了梅杰和莱蒙的讲话,他并不相信这些。

                                          “现实”对索罗斯来说,就是英国保持英镑的过高价值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已导致了经

                                          济萧条。(一名电视台记者后来问索罗斯为什么他不相信菜蒙的话,他大笑,说:“我能告

                                          诉你的是我以前说过的:他的讲话没使我感到信服”。)

                                          索罗斯一直关注着局势,等待着时机。仙认识到时间的炸弹已咬嘈作响,但他不知道什

                                          么时间爆炸。

                                          “我个人并设想到汇率机制能破裂”,他说,“我只是看到了内部的紧张关系。但不久

                                          这种紧张关系日益公开化,不和谐音如此之大。有一次与德国联邦银行行长施莱辛格交谈,

                                          施莱辛格的谈话后来发表在《华尔街季刊》上,这明显是号召每个人都要放弃英镑于不

                                          同。”施莱辛格认为,签定以意大利里拉贬值来换取德国降低自己利率的协定不可能完全解

                                          决欧洲货币市场的危机,他认为避免混乱的办法就是货币贬值。这次谈话成了让投机商们抛

                                          弃英镑的动员令。

                                          对于斯但莱?德鲁肯米幼来说,施莱辛格的“进军号角”使投机英镑的决定更加坚

                                          决。”真正的决定并不是是否购买股份,而是投人多少。起初,我想在30亿到40亿美元之

                                          间,但这时,索罗斯的本能、第六感觉以及使他成为伟大投资商的一些事情介人了,于是我

                                          们投入了大量钱。对索罗斯来说,无论你对或错,但当你知道你正确时,你要做到极限。我

                                          们确实投入了很多钱,但我们所耗尽了的只是时间。

                                          由于投机经营英镑,德鲁肯米勒名望也为之一振。但如同平常一样,德鲁肯米勒认为是

                                          索罗斯给了他以极大自信,索罗斯鼓励他投入很多钱。“我告诉过你,要做到极限”,索罗

                                          斯说。

                                          当货币市场危机爆发时,索罗斯正准备进行投机经营。

                                          他的运作是十分复杂的,原因在于他相信货币汇率机制的分崩离析是一步步发展的。起

                                          初,大部分欧洲货币协调一致;然后,欧洲国家利率急剧下降:接着是欧洲股市的下跌。

                                          因此,他决定卖空疲软的欧洲货币,投资于利率和证券市场。这是一个大胆的行动,在

                                          这一行动中,索罗斯与他的合伙人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他们购进了60亿美元的马克,

                                          还少量地购进法国法郎。

                                          同时,索罗斯购人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这一操作是以假定一个国家的股票经常随

                                          着其货币贬值而升值为前提的。另外。索罗斯还投资于长期的德国和法国债券市场,同时,

                                          他卖空自己的德国和法国的股票。索罗斯的想法是德国的马克升值将损害其股票,但对债券

                                          有益,因为利率将降低。索罗斯有根高信誉,因此他能用10亿美元作抵押,借出刀亿美元

                                          进而发展到100亿美元的投入,这样他在市场上雄踞一方。

                                          并不是索罗斯一个人在进行这种投机,世界各地的货币经营商都在进行,因此英镑的价

                                          值就很难维持。

                                          索罗斯在纽约也正在进行巨大的投资,“我们有70亿美元的股票,我们在市场的资本

                                          总计为100亿美元。这是我们公司资本的1.5倍”。索罗斯说,他借人50亿英镑,接着他

                                          把英镑以2.79马克对1英镑的比价换成了马克。现在,他又拥有了大量坚挺的马克。

                                          于是他在等待。

                                          • 家园 第二十章 华尔街赌王

                                            第二十章 华尔街赌王

                                            ……虽然他投入了l00亿美元的赌注,这可能是他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赌注,但他一点也

                                            不担忧,他开始人睡。

                                            第一节 英镑末日

                                            1992年9月15日.星期二上午。

                                            梅杰原计划到西班牙访问,但为了处理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危机问题而不得不予以取消。

                                            英格兰银行仍自信它能赶走像索罗斯这样的投机商。午餐前,交易商们开始注意到了里

                                            拉的下跌。于是,他们开始疯狂地进行英镑交易。

                                            星期二下午。

                                            英镑与马克的比价下跌为2.80,傍晚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又购人30亿英镑,但英镑

                                            比价居然毫无反应。

                                            星期二晚间。

                                            在伦敦,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只是比汇率机制中所确定的最低线1英镑对换2.778马克

                                            高1芬尼,这是英国加入汇率机制以来的最低价。白金汉宫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除非英

                                            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否则英镑将继续贬值。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受到投机商的发难时,金融部门有几项对他们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措

                                            施。一是干预市场交易,购人本国货币。如果这一措施无效,另一防范措施则是提高利率,

                                            这是假定高利率将吸收货币以支持本国货币并使之稳定的。

                                            英国政府被迫提高利率,而这无疑将使经济更加衰退。

                                            随着英镑在银行和投机商手中大量聚积,财政大臣只得孤注一掷了。他正在与美国大使

                                            共餐,但每隔10分钟,他就走近德国联邦银行的官员身边。

                                            他有一个善意的请求:

                                            请降低你们的利率。

                                            如果莱蒙能成功地劝说德国遵从,那么将减轻英国受到的压力,有可能使英国渡过以后

                                            几天而不致于使其金融混乱,但德国拒绝了。

                                            用餐之后,英格兰银行的高级官员与莱蒙的财政部在处理英镑危机方面的职责不再分明

                                            了,他们一起坐在两盏明亮的吊灯下的橡木桌子边共同制定着第二天的计划,他们计划从第

                                            二天一开始,英格兰银行大规模干预货币市场,购人英镑,如果需要,利率可以急剧提高。

                                            投机商们认识到了英国财政部与德国联邦银行之间的争吵,他们预测英国将第一个感到

                                            担忧。政府最可能采取的步骤是提升利率。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投机英镑。

                                            星期二晚,8点。

                                            在财政部召开的会议结束了,当官员们走出会场时,他们最大的担忧是他们的决定是否

                                            真正有效。事情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太快了。5个小时前,许多官员还不知道,施菜辛格与莱

                                            蒙进行了会晤,他不让公开他的讲话。问题愈加严重了,交易商疯狂炒买英镑、里拉,以及

                                            其他疲软的货币,大量抛售这些不走运的通货。

                                            莱蒙听了施菜辛格的讲话后,他感到震惊不己。他曾试图压低这一事件的影响,但反应

                                            还是席卷而来。

                                            星期二晚、星期三早晨。

                                            在绝境中,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和日本的中央银行站到了英国一边。

                                            第二节 索罗斯的自信

                                            星期二下午5时30分,纽约。

                                            索罗斯正坐在位于曼哈顿一座大厦的第38层自己的办公室里,眺望中央公园。

                                            他的信心在增强,英国不久将退出汇率机制。“这明显是一种赌博,是一种只赚不赔的

                                            赌博”。后来,他说:“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以相同的利息偿还我的贷款,那我顶多损失4

                                            个百分点,这种风险大小了”。

                                            他看着这种结果临近,他感到不可避免,现在他一点也不怀疑他将收获巨大的利润。后

                                            来在他的第五大街公寓里,晚饭后,他上床休息了。虽然他投入了l00亿美元的赌注,这可

                                            能是他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赐注,但他一点也不担忧,他开始人睡。

                                            他是那种自信的人。

                                            第三节 手忙脚乱

                                            星期三,上午7:30。

                                            在伦敦的斯瑞尼德大街,8个负责处理外汇交易的人员聚集在英格兰银行的办公室里,

                                            把各自的计算机放在一起,开始购人英镑,他们输入命令分三部分购人,共花费20亿美

                                            元。

                                            但结果失败了,几百家英国公司和拥有英镑的股票、债券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急切地

                                            抛售手中的股票、债券。

                                            郁闷的空气笼罩着英国金融界。

                                            星期三上午,8:30。

                                            财政部处理危机小组成员聚集在莱蒙办公室,每个人脸色都阴沉着。莱蒙刚给英格兰银

                                            行市场部付主任和首相通了电话。挂断电话后,莱蒙下令动用外汇储备进一步干预。

                                            记者们已出现在财政部主要人口处。

                                            星期三,上午9:00。

                                            首相梅杰坐上他的防弹车,用了两分钟时间离开白金汉宫来到老海军部大楼,这是他的

                                            临时住宅,因为唐宁街10号正在修整。在老海军部大楼,他要与政府官员开一个会,具有

                                            讽刺意味的是。会议主题竟是马约。

                                            当即将来临的金融灾难的消息传人会议室时,与会人员感到他们成了事实上的战时内

                                            阁。

                                            星期三,上午10:30。

                                            莱蒙放下电话声称英国金融界人人自危。梅杰离开马约的会议室来到电话机房,在那里

                                            他听着莱蒙向他描述英镑是如何继续下跌的。德国利率仍固定在原处,德国人见死不救,用

                                            任何代价也要防止贬值,关键时刻即使是政府信誉也在所不惜,莱蒙请求首相同意把利率提

                                            高两个百分点。

                                            梅杰点了点头。

                                            星期三,上午11:00。

                                            宣布发表了,利率提高了。莱蒙声称:“这是因为货币压力和不稳定情况正在减弱”。

                                            他希望利率下降,但很少有人相信这种情况会很快发生。

                                            尽管莱蒙宣布利率提高,但不幸的是英镑比价并没稳定。金融官员们知道政府的干预无

                                            效。

                                            梅杰也改变了他早先拒绝重开国会的立场,他要求议员们重新聚集以讨论货币汇率机制

                                            危机以及英国经济问题。国会被要求于9月29日开会。这一行动是异乎寻常的。自二战

                                            后,英国国会只有10次是被要求开会的。

                                            星期三,中午12:00。

                                            英格兰银行又进一步干预,但太迟了。在决定命运的星期三,英格兰银行花费了价值

                                            55亿英镑的外汇储备购人英镑以支持英国的货币,但仍毫无作用。

                                            第四节 自信的红利

                                            纽约,上午7:00,电话响了,吵醒了索罗斯。

                                            是德鲁肯米勒的电话,他带来了好消息。

                                            “乔治,你赚了9.58亿美元,”他激动他说。

                                            德鲁肯米勒有点不成熟,但这无关紧要。他知道英国正在于什么,他与索罗斯将是最大

                                            的赢家。

                                            (以后,索罗斯将得知他的收益更多一些,因为他站在法国一方反对那些企图投机法郎

                                            的投机商。)

                                            总之,从黑色星期三事件中,索罗斯收益为20亿美元,其中10亿来源于英镑投机,另

                                            10亿来源于意大利和瑞典货币以及东京股市混乱的赢利。

                                            一个受伤较轻的人可能被劝说打开一瓶香摈酒以庆贺幸免重灾,但索罗斯不是这样,

                                            “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比别人做得好,做得大,”他说。

                                            第五节 告别欧洲

                                            星期三下午早些时候。

                                            处理危机小组成员围着财政大臣谈了一些令人毛骨惊然的念头。

                                            星期三,下午l:30。

                                            该是美国市场运作的时间了,英镑被抛售。一名商人说:“好比水流出龙头一样,这极

                                            正常。

                                            星期三,下午2:15。

                                            英格兰银行进行了又一次的挽救,又提高了利率,一天内的第二次,利率已达15%。

                                            在英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天内利率提升两次的例子。现在的利率与梅杰使英国加入汇

                                            率机制时的一样了。

                                            投机商们并没有后退,英镑仍低于汇率机制规定的对马克的最低比价。显然,政府的政

                                            策已不可能再拥有政治上的支持了。

                                            一天内,英镑利率从10%升到12%,接着又升到了15%。人们知道英国没有办法较长

                                            时间承受这么高的利率。英镑与马克的比价持续下降,英格兰银行则连连买进。

                                            一天的努力无济于事,英国将不得不脱离欧洲货币汇率机制,英镑也不得不贬值。

                                            梅杰又拿起了电话,这次是给法国总理和德国总理,梅杰的消息是严酷的,他宣布他不

                                            得不使英国退出汇率机制,他别无选择。

                                            • 家园 第二十一章 黑色星期三

                                              第二十一章 黑色星期三

                                              由于英镑暴跌,我获利达10亿美金。

                                              第一节 打垮了英格兰银行

                                              1992年9月16日,星期三,下午4:00。

                                              黑色星期三的下午越来越阴暗。英国正陷入英镑危机中,被迫退出货币汇率机制。

                                              赢家,如索罗斯,正在发笑;输者,如梅杰和莱蒙沮丧地承认了失败。

                                              英格兰银行参加由欧洲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发出邀请的会议官员透露:英镑将中止与货币

                                              汇率机制的联系。

                                              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下降了2.7% ,后在纽约交易市场以1英镑兑换2.703马克比价进

                                              行交易,大大低于汇率机制的最低限额。

                                              星期三,下午5:00。

                                              梅杰召集内阁成员开会,最后大家同意英国退出货币汇率机制,意大利也将退出,英国

                                              和意大利货币将自由浮动,两国的中央银行将不必在市场上购人各自的货币以维持其地位。

                                              电视台工作人员和记者们聚集在英国财政部外,等待着决定的宣布。

                                              星期三,下午7:00。

                                              决定最终宣布了。莱蒙出现在摄像机前,他承认了失败,他的脸色沮丧,消瘦。《英国

                                              经济家杂志》称之“失望”至极。

                                              他把手放在背后,象一名囚犯。他强作笑脸,只是笑容稍纵即逝。他用右手推了推额前

                                              的头发,接着他开始讲话了:

                                              “今天”,他说,“是一个极为困难和混乱的日子,大量的金融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

                                              使汇率机制失去了作用……同时,政府认为只有中止作为汇率机制成员的资格,英国的最高

                                              利益才能得以维护”。

                                              星期三,下午7:30。

                                              英国实行英镑自由浮动,星期三英镑以2.71马克比价收盘,仅仅下跌了3个百分点。

                                              (9月末,英镑下跌到2.5马克)

                                              1992年9月17日,星期四。

                                              英国利率回落到10%。

                                              意大利紧随英国,退出了货币汇率机制。

                                              英镑又缓慢攀升至2.70马克,接着稳定在2.65马克上,低于它先前汇率机制最低限

                                              5%,低于星期三的16%。

                                              并不仅仅是英国的货币贬值,西班牙货币也贬值28%,意大利货币贬值22%。

                                              随着英国从汇率机制退出,在纽约交易市场,英镑比价低于2.70马克,比最低限额的

                                              2.7180马克低出许多芬尼。

                                              第二节 大赢家

                                              索罗斯像一名天才。

                                              其他的人在英镑贬值中也获得了巨大收益,但这些收益并不是创纪录的。布鲁斯?卡瓦

                                              纳和保罗?约翰斯是两个大赢家,卡瓦纳获得了3亿美元收益,保罗?约翰斯获得了2.5

                                              亿收益。由于巨大的外汇交易而执美国银行牛耳的公司,特别是J.P。摩根银行和化学银

                                              行也获得了赢利。第三季度银行系统总赢利为8亿美元。超过了它们平常在货币交易中的季

                                              度利润。

                                              索罗斯的赌博出了名,《福布斯》杂志对此作了报道。伦敦的《每日电讯》在10月双

                                              目头版以巨大的黑体大标题作了报道,标题是:“由于英镑暴跌,我获利10亿美金”。

                                              伴随着《每日电讯》报道的是索罗斯的照片,面带微笑,手拿酒杯,导语是:“国际投

                                              资商从上个月的货币危机中获利近10亿美元”。安纳托利?凯里斯,伦敦《泰晤士报》的

                                              经济学编辑,正同他女儿在星期六早晨回家,他们在一个商店前买巧克力而停了一会儿。凯

                                              里斯看到了报纸的标题,他感到震惊不已,他买了一份报纸读了起来。一小时后回到家中,

                                              电话响了,是索罗斯的电话。

                                              “发生了什么事?”凯里斯问到,听到电话里有骚乱声。

                                              “我在伦敦”,索罗斯回答。他的声音十分激动,“我不知道你看了《每日电讯》没

                                              有。”

                                              “看了”。凯里斯感到疑惑。

                                              “我的住处围满了记者。我想出去打网球,我不知该怎么办,我怎么办?你能提个建议

                                              吗?”

                                              在提建议之前,凯里斯必须知道一件事,他问:“那个报道是真的吗?”

                                              索罗斯马上答道:“是真的,很明显。”

                                              凯里斯建议他不要与记者谈话,“如果你想报道你做的事及没做过的事,为什么不写篇

                                              文章,或者我去和你谈谈。

                                              “好!我考虑一下。”

                                              半小时后,索罗斯电话告知凯里斯,《泰晤上报》的人去拜访他是一个好主意。凯里斯

                                              去了,索罗斯对他详细谈了他是如何采取对英镑的突然行动的。在凯里斯看来,10月26日

                                              《泰晤士报》刊登的对索罗斯的访谈是其以后作为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出现的转折点,“从

                                              那次访谈开始,他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位名人,而在那之前没有人听说过他。”

                                              凯里斯的文章最后写道:“乔治?索罗斯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一名慈善家,曾在东欧

                                              花了很多时间从事政治和教育性的慈善事业。他也是世界最大的货币交易商。在最终引发黑

                                              色星期三的两周时间里,索罗斯使英国政府受到了历史上最残酷的打击”。凯里斯写道。索

                                              罗斯知道他从英镑暴跌中获利10亿美元。‘在介绍黑色星期三之前的行动时,索罗斯告诉

                                              凯里斯:“我们做了许多英镑的卖空业务,所以赚了许多钱。在汇率机制崩溃之前,我们成

                                              了市场上最重要的交易商。在黑色星期三之前,我们在市场上的业务量达到l00亿美元。我

                                              们计划出售其中的大部分。事实上,当莱蒙在货币贬值之前说他将借贷150亿美元来捍卫英

                                              镑时,我们十分高兴,因为这正是我们计划抛售的。

                                              “但事情的发展超过我们的设想,我们还没来得及占领足够大的市场份额,英镑就退出

                                              了货币机制,10亿美元也是我们早先估计到的收益。虽然是美元而不是英镑”。

                                              索罗斯洞察市场行情,发现英镑市场的收益已接近9.5亿美元。由于他在其他货币市

                                              场的经营,他的收益仍在增加。在9.5亿美元的收益中,索罗斯个人收入为三分之一。在

                                              英国、法国和德国利率市场上的长期份额,以及经营短期意大利里拉业务将使他的利润达

                                              20亿美元。

                                              凯里斯问及索罗斯,为什么把他的资金投在英国如此顽固执行而最终功亏一贵的政策

                                              上。

                                              索罗斯说,他相信德国联邦银行希望里拉和英镑贬值,而不是法郎。“我感觉把赌注下

                                              在德国联邦银行上比较安全。联邦银行清楚表明它希望里拉和英镑贬值,它准备保护法郎。

                                              最后,联邦银行得分为3:0,投机商们为2:1,我由于坚决站在德国联邦银行一边而比其

                                              他商人做得好。”

                                              当问及如果梅杰在星期三之前提高利率,有可能更好时,索罗斯口答:“这绝对胡说八

                                              道,如果利率提升,这将鼓励我们加快抛售,困为市场的运作由于利率提升而加快。事实

                                              上,我们直到周未也不希望货币贬值,但当星期三利率被提升上去时,我们认识到不能再等

                                              了,我们不能不快速抛售以占领我们的市场位额。”

                                              在交谈中,索罗斯象一名金融分析家那样认为投机是有害的,特别是在货币市场。“但

                                              是制止这种投机行为的措施,如控制交易,通常更有害。固定汇率制也是有缺陷的,因为它

                                              们最终会分崩离析。实际上,任何汇率机制都是有缺陷的,它们存在时间越长,缺陷越大。

                                              避免投机行为并不是不要汇率机制,而是在欧洲只用一种货币,象在美国一样。这将使我这

                                              样的投机商无法经营,但我愿为此作出牺牲。”

                                              对索罗斯来说,作出这样的讲话是十分轻松的,因为他从英镑和其他货币的暴跌中获利

                                              用亿美元。

                                              “在与我的交谈中”,凯里斯回忆起他在10月份的一个周六下午与索罗斯谈话的情

                                              景,给他留下印象的是索罗斯的看起来镇定自若,“对于钱,他看起来绝对是冷静和理性

                                              的。我没有感觉到他的明显的情绪波动……在他看来,保持纪录确实只是一种手段……他对

                                              他的功成名就而感到自豪,这就是他为什么决定与我谈论这件事的原因。……他对他在认识

                                              到什么将发生、挑战权威和获胜方面的才智感到高兴”。他也十分乐于利用公共宣传,因为

                                              这种宣传能使他在东欧所做的慈善事业也为大众知晓。

                                              使索罗斯高兴的是,他对英镑挑战的做法正与他的商业理论相适应。索罗斯情奉感觉代

                                              表一切以及错误的感觉在市场上能引起相应的交易行为,他认识到在货币汇率机制危机前

                                              夕,存在着一种主要的误解,即错误的希望德国联邦银行在任何情况下都将支持英镑。当德

                                              国联邦银行充分表明它将不采纳英格兰银行削减其利率的建议时,索罗斯下了赌注。

                                              他的理论也使他相信,投机商们在市场上总是试图进行持续相同的交易。他说过:“在

                                              一个汇率相对自由浮动的机制里,投机交易量逐渐增加,投机便带有长期待续的特点了,这

                                              将导致汇率幅度增大,最终引发机制的破裂。”

                                              这是索罗斯一生的转折点。

                                              第三节 咤叱风云

                                              如果媒体对他的兴趣只是到此为止,如果除了华尔街和纽约以外,别的人都不知道索罗

                                              斯,事情就不会是目前这个样子。

                                              现在,每个人都想知道那个对英镑发起冲击的人是谁。从他对英镑冲击的消息一宣布,

                                              索罗斯就以“打倒英格兰银行的人”而闻名于世、实际上他并没有摧毁英格兰银行,但他确

                                              实在消耗英格兰银行积蓄下来的财富。

                                              对于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索罗斯成为了英雄。“这儿并不存在人们所认为的排外主

                                              义”,凯里斯说,“相反,英国公众以传统的英国方式说,‘保佑他,如果他从我们愚蠢的

                                              政府手中获得10亿美元,他就是一个亿万富翁了’。”

                                              乔治?迈纽斯,伦敦的S.G沃堡证券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就说:“媒体试图在

                                              宣传,商人的观点是把钱投到能轻易获利的地方……而英格兰银行和英国政府因其不知情以

                                              及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而受到批评……在媒体一方,索罗斯被当作一个并不太精明的投机商

                                              但却能从政府获利的例子,这显然是一把双刃剑。”

                                              索罗斯看起来喜欢以新奇的方式赢得公众。?现在他可以把自己比为一把火炬,以吸引

                                              公众。“我很高兴拥有这种身份,因为它可以使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作为一名市场运作

                                              者,我有理由回避这种身份,因为它是有害的;但我不再是市场运作者了。我的声音在政治

                                              问题上也被听到了,正是这一点,我发现它很有用。”第四书双刃剑

                                              一种屈辱和无能的情绪笼罩着梅杰和莱蒙。菜蒙认为英镑浮动不可能导致货币贬值。梅

                                              杰的保守党对首相十分同情,指责德国夸夸其谈从而使英镑贬值。

                                              莱蒙没有道歉,相反他为他的英镑浮动的决定进行辩护,“我昨天所做的只是一种在金

                                              融旋风前的常识性的事情而已。”

                                              在利用了西欧的金融混乱获益之后,索罗斯又着手分析这场混乱所带来的损失。

                                              “一连串事情导致的结果是体系破裂、动荡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我们不知道影响的规

                                              模,但它将是十分严重的,我的意思是欧洲将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德国的商业也受到了巨

                                              大打击,法国情况也不好……动荡总是不好的,它可能对少数人如像我这样的有好处,但它

                                              对经济确实是不好。”

                                              实际上,1992年9月英镑危机对西欧那些正遭受货币疲软打击的国家来说,大有神

                                              益,因为它们乐于进行新的竞争,而且利率又接连下滑,因此以后几年,它们的出口一直大

                                              获其利。

                                              对于梅杰和莱蒙,只有梅杰在政治上侥幸过关,虽然他的公众支持率急剧下降。到

                                              1994年春,其政府显然陷入了危机中。

                                              第五节 索罗斯本色

                                              一些英国媒体对英国的损失和索罗斯的大获全胜感到十分不自在。他们在寻找替罪羊,

                                              索罗斯就是极为方便的一个。

                                              一名英国电视记者宣称:“政府对汇率机制的义务应该保证英格兰银行的安全,但它没

                                              认识到这一点。损失是巨大的,因为银行用尽了它的外汇储备以维护英镑的比价。政府不会

                                              说我们损失了多少,但损失可能高达几十亿英镑,这个秋天保护英镑花的钱远离于我们用在

                                              海湾战争上的钱。”

                                              一名法国前外交官罗兰?托马斯说,盎格鲁一萨克逊投机商――指英国和美国的货币交

                                              易商如索罗斯――破灭了欧洲的希望,“你必须看到是谁从这个罪恶行为中获利。”

                                              但英国媒体试图使索罗斯为其收益感到内疚的努力并没成功,英国称10月16日为黑色

                                              星期三,而索罗斯称之为光明的一天。他并不理睬对他的批评,“我相信必然有负面的影

                                              响,……但这不会为我所考虑。如果出于道德良心而退缩,我就不是一名成功的投机商

                                              了。”

                                              “我也不会为从英镑贬值中获利而感到后悔。正如所发生的,英镑贬值被证明是有好处

                                              的。但我的观点是:我投机英镑并不是帮助英国,我也不是在损害英国,我只是在赚钱。”

                                              英国媒体的批评并没减弱,索罗斯的收益难道不是英国的损失?索罗斯难道没使英国纳

                                              税者,亦即每一个英国男人、女人、儿童多交纳12.5英镑?

                                              他承认这是英国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确是如此,因为我知道对方是谁。在交易

                                              中,有些人获利,有些人损失。但在通常情况下,你不知道对方是谁,你不知道他是损失还

                                              是赢利。但在目前情况下。很明显对方是英格兰银行。我绝没有负罪感。我想你能相信,如

                                              果我不交易,别的人也会。”

                                              另外,索罗斯认为他正在采取一项有意义的行动,拿出更多的钱帮助东方,而西方没人

                                              乐于这样做。

                                              他又提醒人们他可能也会赔钱,“虽然这一点不象我们赚钱。但这无疑是一种赐博,一

                                              种单向式的赌博,因为损失将是很小,而利润很大。”

                                              公正他说,并不是索罗斯一个人投机于英镑。一个在英国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商说道:

                                              “索罗斯投入钱的量是巨大的。但是考虑到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额高达1万亿美元,索罗斯

                                              的l00亿美元相对而言还是小的。“联合投机于一种货币,它可能有效果单独行动则很难

                                              说。所以并不仅仅是索罗斯打倒了英格兰银行,而是市场投机所导致的。索罗斯只是市场最

                                              大一部分而已”。

                                              由于挑战英镑成功,1992年对索罗斯和量子投资公司而言便成了一个好年份。

                                              第六节 华尔街的财神

                                              由于他的成功,索罗斯成了1992年华尔街收入最高的人。1992年,他的收人为6.5

                                              亿美元,是1991年的5倍多。米歇尔?米尔肯1987年的5.5亿美元的收入将不再是最高

                                              记录了。

                                              按照《金融世界》有关华尔街最高收入者的名单,索罗斯从其公司确认的收益中获得了

                                              4亿美元的收入,管理费收人为2.5亿美元。第四名则是斯但莱?德鲁肯米勒他1992年的

                                              收人为1.1亿美元。

                                              到年终,量子投资公司成了最强大的公司,财富总额为37亿美元,增长了68.6%。凡

                                              在公司建立时的1969年向公司投资1万美元到1992年又把利息再投入的人,到1992年

                                              末,就会获得12,982, 827, 62美元。

                                              另外,6个经营最好的公司有4个是索罗斯集团的:量子发展投资公司名列第三,财富

                                              增长57%;夸萨国际投资公司名列第四,增长56%;有限投资公司列第六,增长37%。索

                                              罗斯在四个公司中管理着60亿美元。

                                              他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呢?

                                              除了他从欧洲货币汇率机制危机中所获赢利外,上半年他还从国际证券市场,特别是日

                                              本证券市场获得大笔利润,另外,他在美国证券市场也赢了利。

                                              在量子投资公司的第20个年度报告中,索罗斯说:“1992年的不凡业绩应归因于与欧

                                              洲货币汇率机制的破裂有关的事件。我们的在英镑脱离汇率机制之前而存在于英镑市场的短

                                              期市场份额的收入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虽然如此,我应该指出的是,在英镑市场的份额

                                              收益只占今年总收入的狈畅,没有这一部位的收入,今年收入仍将超出我们历史平均收入水

                                              平……

                                              “量子公司股票待有者应注意到,我的名声及索罗斯公司的名声在最近几个月已大力显

                                              赫了一番。几乎每天都有有关索罗斯公司在各种市场投资的传言。市场依靠这些传言而运

                                              作。通常,这些传言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股民们应警惕这些传言。无论什么时间我们进行

                                              投资都要公布于众,我们正在考虑必要的方式和准备正式的通告。”

                                              第七节 金钱与政治

                                              1992年对索罗斯来说是光辉的一年。不仅仅是巨额令人眩晕的财富归他控制,现在他

                                              已被看成了一个能够创造奇迹的人。大年除夕,在布拉格的一个知?识分子聚餐会上,谈话

                                              回到了索罗斯所赚的钱上。索罗斯同他最喜欢的人坐在一起,他说,如果他的高大形象能在

                                              东欧对他的事业有益,他将十分高兴。现在他成了名人,正忙于散发他的自传,在英国的笔

                                              记本上签名。

                                              但索罗斯所寻找的东西仍没有:尊敬。

                                              他突然成了公众注目的对象,人们纷纷要他的自传,媒体想挖掘他的经历和生活,描写

                                              使他成为名人的事情,这对于他们来说极为重要,但对索罗斯来说,这还不够。甚至赠钱给

                                              别人也很难使他得到充分满足。

                                              他需要的更多,他想让人们尊重他的思想,他现在比过去更需要。

                                              他的目标,在公众场合从未提及,私下里也只是偶尔谈到,那就是在华盛顿能行使权

                                              力,但不是通过赢得选举,也不是被任命为一名内阁重要成员,而是对总统和首都其他重要

                                              官员发挥重要作用。

                                              索罗斯是一名民主党员。1992年11月,比尔?克林顿赢得了美国总统选举。索罗斯知

                                              道赢得新总统的注意不容易。许多拥有巨大财富的人都相信他们有权力使他们的声音在华盛

                                              顿听到。是什么使索罗斯认为他比另外的拥有巨大财富的人更有权力呢?他有什么与众不同

                                              之处而使他的声音在华盛顿听到呢?“我必须改变人们对我的看法,”他告诉合伙人,“因

                                              为我不想仅仅是一名富翁,我有东西要说,我想让政府听到我的声音。”

                                              • 家园 第二十二章 有限合伙投机公司

                                                第二十二章 有限合伙投机公司

                                                索罗斯是一名贷款投资的高手。你可以想象出这需要铁石心肠,在赌博中的自信,以及

                                                对全融市场最基本东西的掌握,你还得确信你是贷款投资的高手。

                                                第一节 投机公司

                                                90年代初,有限合伙投机公司占据着金融市场的主流,且最无限制。它们成了投资商

                                                的宠儿,主要原因是世界最著名的投机公司的经理们赚到了数量惊人的钱。最著名的则是乔

                                                治?索罗斯和他的量子投资公司。另外的人做得也很好,包括米歇尔?史但哈特股票交易所

                                                的史但哈特,增格公司的朱力安?罗伯特松和莱臭姆咨询有限公司的莱恩?考普曼。

                                                难怪《华尔街季刊》称他们为“华尔街的新贵俱乐部”。

                                                那些管理公司的人成了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报酬最高的商人,他们具有挑战华尔街的

                                                最重要商务公司的权势。用《商务周刊》的话说,他们是投资领域的歹徒,无限制,放任自

                                                流,但作为投资者则远好于他们过去的同行。

                                                5,000家合伙投机公司每年投资额达5,00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的投资额为120

                                                亿美元),占每年投向市场3.五万亿美元资金的很大部分。这些投资公司每天交易量估计

                                                为750亿美元,是纽约股票交易额的8倍多。

                                                从1987年到19oo年,投资公司交易量平均每年增长75.1%,同一时期,股票投资基

                                                金交易量增长了35.1%,史但哈特500指数的股票交易量增长了56.2% 。仅在1992年,

                                                投机公司的利润就是史但哈特500指数股票利润的3倍。同年最著名的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在

                                                25% 和68%之间,超出投资商在美国股票指数基金的利润7到8个百分点。1992年,索罗

                                                斯公司财富增长了68.6%,史但哈特的增长大约为50%,罗伯特松为27. 7% 。

                                                合伙投机公司经营业绩优异的最好证据是《金融世界》的1993年收入最高者的名单。

                                                名单上大约一半的人或者管理这种基金,或为之工作。合伙投资公司的经理占锯了前5名―

                                                ―索罗斯以其年收入10亿美元名列第一,他是1993年美国第一个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

                                                人。前10位中的8位是合伙投机的经理,另外,名单上的l00名中有46人也是投机公司经

                                                理。第4名是德鲁肯米勒,年收人为2.1亿美元。l00个人的名单中,有9人是为索罗斯

                                                投资公司工作。

                                                1994年,索罗斯公司管理着110亿多美元,罗伯特松公司管理着60亿美元,史但哈特

                                                为40亿美元。后面者每人的收入是各自资金的1%的管理费外加20%的有价证券的增殖额,

                                                而索罗斯为15%。

                                                为了获取利润,合伙投机公司通过利用全球利率的走势而对那些由此而进行波动的货币

                                                进行准确地投机经营。他们也买入外国的债券,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的,通常是在期货市场

                                                上。有许多还在繁荣的第三世界市场进行投资。

                                                第二节 华尔街的信念

                                                华尔街常常为那些具有创造性、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所主导。过去的一个时期内,他们可

                                                能是摩根或斯但莱等。卯年代初,则是索罗斯和其他合伙投机公司的最大收益者。

                                                根据纽约《格兰特利率观察家》的主纪詹姆士?格兰特的说法,华尔街巨人们对金融的

                                                影响力比人们想象的要少得多。然而,华尔街的巨人们仍悠然自得地相信他们能够掌握某些

                                                事情,也能使某些事件发生。

                                                “我看索罗斯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部分是神话,部分是现实,”他说:“人们在表达

                                                他们的忧虑、愤恨和嫉妒。他们认为某些人在操纵市场。他们不相信供需关系在发挥作用,

                                                以及市场自身在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他们认为这是索罗斯所做的。

                                                “……在市场疲软时、人们可能成为受害者,但在任何情况下,我想人们都倾向于相信

                                                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有些人有责任。

                                                “我认为投机公司就是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聚积财富,他们大胆地从

                                                事投机,直到最近达到10亿美元。索罗斯,罗伯特松、考普曼,约翰斯等便是今天所常常

                                                谈论的这种人。”

                                                第三节 庐山面目

                                                怎样才能顺利地成为他们的一员?怎样才能轻松地加入投资公司?

                                                实际上,一点也不容易。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那不是十分明智的。因为加入投资公

                                                司要冒极大的风险,还要有大笔的钱。

                                                假定一名富翁可能愿意去承担风险。美国证券交易会规定美国投机公司要么拥有价值1

                                                百万美元的财富,要么至少连续两年年收入20万美元,而新成立的投机公司至少为30万美

                                                元。索罗斯的量子集团没有加入的最低资金的规定,但你也必须交付一大笔保险金才能加

                                                入。

                                                有一种说法正在流行,认为投机合伙集团全无限制,这是不正确的。美国证券交易会在

                                                1934年法案中规定:超过1亿美元的投机集团要向有关机构提交材料,所有投机集团经理

                                                必须受反欺骗法案约束。投机集团可以避免象投资公司那样被调查,但合伙者限制在l00个

                                                以内,并且要提供私下交易的物品名单。

                                                索罗斯集团与美国投机集团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在税收方面。索罗斯集团的股票持有者只

                                                要大多数不是美国公民则不必交纳资本所得税。在有些情况下,美国公民可以投资于索罗斯

                                                集团,但他们不会享受税收优惠的待遇,但是,由于投机集团风险巨大,大多数集团禁止或

                                                至少不鼓励美国人对他们的公司进行投资。

                                                索罗斯,自1961年起就成为一名美国公民,但他规定自己不能在他的集团内投资,虽

                                                然他有资格。大多索罗斯公司的投资者是欧洲人。

                                                第四节 投机技巧

                                                投机集团虽担风险,但仍有许多诱人之处。其一便是集团成员那种令人羡慕的炫耀神

                                                态,然而最吸引人的则是获得巨大财富的前景。由于大多数合伙投机集团的投资者被要求把

                                                他们的资本仍投在公司内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他们通常把他们的赢利进行再投资,由此,他

                                                们的财富逐渐增多。

                                                那些管理股票投资公司和退休基金的传统型经理们是极为保守的。他们运用很有限的商

                                                业技巧,以期获取适当的但是却十分稳定的利润。投机公司的经理们则不受保守主义的限

                                                制,他们采用了一些极具冒险性的技巧,如今人限花缀乱的贷款投机或投资。

                                                华尔街一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主要投机集团的经理,对贷款投机的残酷进行了描述:

                                                “令人痛苦、十分紧张。你得有特殊的才能处理贷款投机,索罗斯和史但哈特能……它

                                                需要一种智慧,一种对自己进行这一投机能力的自信,因为对你很小的波动就会产生出巨大

                                                的影响。1994年2月美元每天变化4到5个百分点。这就花费了索罗斯6亿美元。我们生

                                                活的世界4到5个百分点的变化是正常的。联邦储备银行的利率上升只有114个百分点,

                                                道?琼斯工业指数却会下降97个百分点。这确实需要冒险,但做起来则应理智。

                                                “索罗斯是一名贷款投资的能手。你可以想象出这需要铁石心肠,在赌博中的自信,以

                                                及对金融市场最基本东西的掌握,你还得确信你是贷款投资的高手”。

                                                投机集团还要依赖其他的技巧。另一个令人惊赅的便是卖空。索罗斯依靠这一方法在

                                                1992年9月黑色星期三之前卖空英镑而获利。

                                                股票投资公司被禁止进行卖空行为。有关规则规定,合作股票投资经营公司在其出卖短

                                                期投资的总收入中,纯利不得超出30%。近来,已有几家传统型的股票投资公司获得美国

                                                证券会同意进行卖空运作。

                                                还是这位经理把贷款投机和卖空放在一起考虑。他说,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雪厄姆

                                                认为股票具有自身价值。实际上,这一自身价值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利率、经济状况和公司

                                                利润来衡量的。“分析人员和资金管理者的工作就是确认证券价格是否高于自身价值。因

                                                此,当证券价格高于自身价值时,传统的投资者就可能抛售,投机商就可能卖空。当价格低

                                                于自身价值时,传统投资商就可能买进。传统投资商与投机商区别就在于前者以现金买入,

                                                而后者利用贷款投机以及进行100%多的投资。

                                                还有许多技巧。投机集团不仅喜欢长期和短期投机,也喜欢投机买卖权、期货,以及归

                                                市场所支配的任何东西。他们更关注市场份额,他们的交易也更加频繁。1988年,索罗斯

                                                交易他的证券18次,1992年为8次。与传统的投资者单纯依赖单一领域或单一市场相比,

                                                投机集团在多领域的投机为他们提供了占据世界某些金融市场份额的机会。

                                                投机集团的经理们有极强动机利用这些技巧取得利润,无论他们的财富如何取得,传统

                                                的投资商获利约为其财富的1% ,他们因此没有兴趣去积极行动。而投机集团的经理们的

                                                收入约为公司利润的20%,因此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获利。

                                                到1994年,投机集团增长如此之快,使政治家们开始讨论需要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加以

                                                限制。对投机集团有不利于金融市场影响能力的担忧日甚,因为他们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到金

                                                融市场。1994年初,当债券市场受挫时,许多政治家相信是投机集团幕后的影响所致。而

                                                投机集团的经理们则争辩说,他们的市场份额远小于投资集团和商业银行。

                                                对于索罗斯来说,他对于制定规则的态度是矛盾的。

                                                第五节 混乱与秩序

                                                他有充分理由反对制定规章制度。毕竟由于没有规章制度他才得以获取了巨大财富。索

                                                罗斯喜欢称自己是一名关于以混乱中获利的专家。靠金融市场混乱生活的人要什么一个规章

                                                制度呢?但他却支持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这里存在一个矛盾:“我会毫不犹豫地在货币市场投机,虽然我认为货币市场应该稳

                                                定”,他说,“我们必须区分出作为参与者和作为公民两者之间的不同。作为一名参与者,

                                                你依据规则操作,作为公民,你有义务纠正错误的制度。”

                                                在邓段时间,投机集团似乎更加相对地肆无忌惮。1oo2年,美国证券交易会提出了一

                                                份关于大集团的长达5oo页的报告。在此期间,人们对三家主要投机集团,包括量子公司,

                                                在拍卖市场上出卖大量的美国国库券产生怀疑,其中纽约萨罗门兄弟公司被控告企图通过国

                                                库券的拍卖而对市场进行压榨。政府调查人员对三家公司进行了调查,给出了三家机构运作

                                                正常的调查清单。证券交易会的报告结论是投机集团不需严厉的规章。

                                                • 家园 第二十三章 市场偶像

                                                  第二十三章 市场偶像

                                                  “我们为什么被现代的米达斯所迷恋?

                                                  第一节 追踪索罗斯

                                                  乔治?索罗斯由于1992年9月挑战英镑大获成功而名声大振。

                                                  他似乎具有先知先觉之本领,富有投资之技巧。于是出’现了关于他的神话:他能根据

                                                  自己的选择去占有市场份额从而影响市场行情。

                                                  实际上,他似乎是一个拥有巨大权威的领袖。

                                                  如果当他公开谈论一种货币、一种股票或一个公司时,其市场价格就随之升高,这对他

                                                  来说似乎很容易。你所应做的就是等待索罗斯的公开谈话,然后冲出去购买这位领袖所提及

                                                  的证券和股票。

                                                  但困难是他并不经常讲话。

                                                  那么怎样才能探究出他将要做什么?别的投资者又是如何知道他正在购买什么呢?

                                                  他们在找寻被市场专家津津乐道的“踪迹”,这些线索暗示了投资方向和重点。寻找踪

                                                  迹是必须作的事情,因为象索罗斯这样的投资商公开讲话时是不会告诉人们他所取得市场份

                                                  额的时间和数量的。

                                                  这些踪迹很难寻找,一个办法是注意一组典型的很少变化的证券在同一方向的稳定走

                                                  势。

                                                  比尔?道奇,证券研究所的副所长以及迪恩?雷诺兹公司的首席投资战略家,他就解释

                                                  说:“如果道?琼斯工业指数下降50点,并且交易人员说他们没有看见有大的交易量,我

                                                  就得开始审慎思考了,通过道?琼斯股票自身变化和美元相对马克疲软,我就会得出结论你

                                                  有一个抛售美国股票的商人,他或来自德国或正把财富从美元转换成马克。无论是彼此并无

                                                  瓜葛的市场还是相互密不可分的市场,这种行为都是不寻常的。”

                                                  由于对索罗斯极有兴趣,人们极易上当受骗,相信他在背后操纵股票的波动。事实上,

                                                  他并没有那样做。“今天使人们很快上当的途径就是说某些事情在迅速变化以及索罗斯正在

                                                  操纵”。索罗斯集团的交易人员对于他们正在做什么也是闭嘴不谈。当然,有些交易人员有

                                                  时也能查出索罗斯在市场运作的时间。如道奇解释的那样,一组交易人员可能开始注意每次

                                                  他们为某些人抛售同一种股票,而价格并不下降,这位他们感到困惑。交易人员仔细听着他

                                                  们同行的互相之间即席谈话。一个可能说,他卖了大量石油股票而价格并不下降,另一个可

                                                  能回答他’也注意到了。

                                                  没有一点有关索罗斯集团的资料,至少是当前的资料。但他们还是有可能推测出索罗斯

                                                  将要做什么。

                                                  道奇对此解释说:“我可以给你打电话告诉你我想购人,你给我指定一个市场。我到那

                                                  个市场的交易中心,那里有之个交易商。你告诉我两个月前你同索罗斯做了一大笔生意,你

                                                  不必告诉我你做了什么生意,我告诉你我想从你那儿买入而你说不。我们处于竞争中。你是

                                                  之人中唯一一个不想抛售的人,而其他的人都在抛售,你好象与索罗斯有点关系,于是通过

                                                  市场将推测出你正在为索罗斯买进。

                                                  第二节 点石成金

                                                  作为一名市场领袖,索罗斯似乎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房地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直到1993年初,索罗斯还没在房地产方面投资。一个时期以来,这一领域极为萧条,

                                                  8o年代由于开发商们过量建筑,使这一领域一肠不振。现在则出现了危机,但这并没吓倒

                                                  索罗斯,一夜之间,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他把危机仅看成是另一个获得时机。当然,

                                                  进入这一领域对索罗斯来说还比较陌生,他选择了保罗?雷切曼公司作为他的合伙人。

                                                  1993年2月8日,索罗斯宣布他建立了拥有2.2亿美元资产的房地产基金,由雷切曼

                                                  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这一新的投资公司被命名为量子房地产投资公司,以代表索罗斯在这一

                                                  领域进行投资,衰退的房地产市场在不久的将来即会出现新的发展。

                                                  当房地产市场大沿坡时,雷切曼兄弟:保罗、阿尔伯特和拉尔夫破产了。在这之前,该

                                                  家族在加拿大、纽约和伦敦拥有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房地产。但是,当其奥匹林亚公司蒙受巨

                                                  大亏损时,雷切曼兄弟的公司陷入了破产境地。因为保罗?雷切曼是奥林匹亚公司的往股股

                                                  东。

                                                  但这与索罗斯并无大多瓜葛,他告诉《纽约时报》:“他们曾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房地产

                                                  开发商,我正想投资,我要与最成功者合作。 索罗斯和雷切曼提出新投资公司资本在745

                                                  万美元到1亿美元之间。大部分资金将来源于量子投资公司。

                                                  接下来的9月份,新的索罗斯――雷切曼投资公司作了第一笔生意:购买了特梅勒有限

                                                  公司无赎回权的房地产和陷入困境的抵押贷款,共计6.34亿美元。这笔买卖是美国房地产

                                                  史上最大的一宗。11月,索罗斯和雷切曼宣布在墨西哥城将投资15亿美元开发三个房地产

                                                  项目。

                                                  一旦索罗斯在一定的股票与货币商品市场从事交易为外界所查获,他就能操纵这一市

                                                  场。实际上,他成了市场持续变化的催化剂。

                                                  1993年4月,他又瞄准了黄金市场。

                                                  索罗斯认为黄金价格将不久持续攀升,从而使黄金比股票、房地产债券更具有储存价

                                                  值,虽然黄金带不来利息。

                                                  于是,量子公司以每盎司345美元的价格购人了价值200万到300万美元的黄金。他又

                                                  在新蒙特矿业公司投资了4亿美元。以每股39.50”美元价格从雅各布?罗斯查特那儿购

                                                  买了价值l000万美元的股票,改变了詹姆士?哥尔扬密的拄股权。索罗斯以持有13% 的股

                                                  票而成为这家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哥尔斯密以30%的股份仍列第一,罗斯查特则不足5%。

                                                  索罗斯、哥尔斯密和罗斯查特三人之间相互比较了解。索罗斯和罗斯查特公司之间的联

                                                  系者是尼尔斯?培布。此人是罗斯查特公司的投资经理,但不在量子公司任职,是索罗斯多

                                                  年的亲密朋友。

                                                  当交易商发现了索罗斯的经营踪这后,黄金的价格便扶摇直上,在近朔最忙的交易日上

                                                  出现了大量的投机性的黄金买入。一盎司黄金价格上涨了近5美元,达到每盎司350美元,

                                                  这是自1992年10月以来第一次达到这一价格。

                                                  索罗斯投机于黄金市场的一个踪迹是:1993年夏天,索罗斯大获其利,心满意足之

                                                  后,使悄然拍身隐退。不料,伦敦《星期六时报》于8月15日作了专门报道,称索罗斯以

                                                  每盎司385至395美元的价格抛售了他所持有的全部黄金。在伦敦,黄金价格在两个星期之

                                                  前还飞涨到每盎司400美元,然而,好景不长,有关索罗斯退出黄金交易的消息一经传出,

                                                  便告急剧下跌。

                                                  1993年初对量子公司来说是比较顺利的。前4个月,公司财富增长18%,部分原因是

                                                  该投资公司在日经指戮股票成功的投机,此时日经指数在16,000点左右,到1995年5月

                                                  11日,日经指数达到了20000点。

                                                  第三节 现代的米这斯

                                                  在有些人对索罗斯影响市场能力多有不服的情况下,索罗斯仍试图创造新的纪录。1993

                                                  年4月13日,索罗斯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广播同黛俗拉?玛奇妮主持的“商业日”节目

                                                  采访时,他不同意玛奇妮的看法:认为黄金价格的上升是由于来自俄罗斯有关叶利钦和他的

                                                  改革赢得了最近一次全民公决的消息的结果。

                                                  索罗斯争辩道,来自于俄罗斯的消息对黄金价格上升毫无影响。金价的上升应归因于他

                                                  购人新蒙特矿业公司的股票。

                                                  除了在CNN作大胆的断言外,索罗斯并不急于利用自己新地位谋利,甚至在所有宣传把

                                                  他吹捧为市场的救星时,也是如此。“我对我的权威感到满意”,他告诉《商务周刊》说,

                                                  “我承认这一点,我怎么能否认?但这只是一回间的事情。我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我能对人们

                                                  的想法有所影响,找到不足和批判性思考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房地产和新蒙特投资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空罗斯在市场的行动信息

                                                  一旦传出,将引发市场的进一步行为。新市场行为不过是索罗斯行为的冈版,而这些行为将

                                                  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索罗斯的市场份额。1993年4月30日.《每日电讯》以大标题形式质问

                                                  索罗斯:“我们为什么彼现代的米达斯所述恋?”

                                                  答案是明确的,乔治?索罗斯看起来就是现代的米达斯,为他所述恋是极其轻而易举

                                                  的。追随他就能发财致富,这样做有什么错呢?

                                                  在索罗斯看来,即使限下声名显赫,他也做不了多少事。“进行交易是我的事,我的职

                                                  责,我的职业行为,如果不能在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我就不能继续管理

                                                  我的公司。因此我要在新蒙特矿业股票市场捞取份额,并注视着所发生的一切。”

                                                  另外一些金融能手为索罗斯的特殊权势极为崇拜,“许多手中握有比索罗斯更大资金量

                                                  的投资商对索罗斯的判断奉若神明。”皮特?罗纳说,“这就是索罗斯的影响所在。”

                                                  但是另外一些人受到的影响则不大。许多人喜欢对索罗斯吹毛求疵,认为他并不能影响

                                                  市场。其中一人就是亚西?诺兰,他争论道:“虽然有些经理掌握大量资金能短期影响市

                                                  场,但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市场,因为从长期角度来看,市场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另有一些人则否认索罗斯具有特殊的直觉,相反,他们坚持认为索罗斯的所做所为是极

                                                  不适德的。但是,一个人通常有许多朋友,这些朋友有较高的地位,这不是罪过,他们乐于

                                                  承认这一点。他们还感叹没有一项恰当的法律能把某些人造进监狱。另外,他们承认在旧的

                                                  关系冈背后有许多邪恶的东西对人具有吸引力。

                                                  例如,《观察家》杂志在提及索罗斯与詹姆士?哥尔斯密和尼尔斯?塔布的密切关系时

                                                  说:“这种内部的密切关系使主要投资商对索罗斯所关注的事情感到惊奇。他的合伙者在谈

                                                  论索罗斯的第六感觉时,大多数评论都集中于索罗斯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网络以搜集信

                                                  息的印象上。”

                                                  那么,在适当的范围内有许多朋友算得上什么真正的错误呢?

                                                  凯利?格拉斯提,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的商务经理,兴致勃勃地解释了索罗斯善于认识

                                                  世界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他说:“乔治有许多知识界的朋友,从而形成了一个联系全球各

                                                  地的巨大网络。他会在他的办公室说,‘我对A国感兴趣,便打电话给某某呢……。’在他

                                                  的经历中,他依靠的是全球各地的顾问,你应看一看他的通讯录就心里有数了。

                                                  1993年6月,索罗斯再一次投资于房地产,只不过这一次是在英国。在他与雷切曼建

                                                  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四个月后,他又建立了一个开发英国房地产的投资公司,由索罗斯的量子

                                                  公司和总部设在伦敦的房地产开发商英国土地有限公司组成,这次他投资了7.75亿美元,

                                                  并收购了英国土地公司4.8% 的股份。

                                                  如果索罗斯买入英国的房地产股票,这意谓着英国房地产市场一定看涨。这至少是英国

                                                  投资商对索罗斯投资影响的理解。结果,股票市场的房地产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得令人震

                                                  惊: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升值了6.67亿英镑,而他在英国土地公司的5%的股份直接赢利

                                                  为520万英镑。英国土地公司的股票每股从198便士上涨到了434便士。

                                                  显然,索罗斯的魔力仍在发挥作用。《卫报》曾说:“上个月是黄金,昨天是房地产。

                                                  世界投资界一致裁定如果索罗斯认为某种东西值得买入,他们也将持同样看法。”

                                                  索罗斯受到了自己所拥有影响鼓舞,他公开宣称,无论他计划买进或拒买,他的看法都

                                                  将对市场产生影响,货币市场也是如此。

                                                  1993年7月,索罗斯认为德国马克将下跌。这是索罗斯采取的明显的一个步骤”,人

                                                  们对此并不奇怪。这也是一个人利用他的超常影响所做结论的极端行动。

                                                  在6月7日给伦敦《泰晤士报》的信中,索罗斯对安纳托利?凯里斯5月20日的来信

                                                  作了回答。在信中,安纳托里?凯利斯要求索罗斯对法郎发难。索罗斯并不同意,他认为并

                                                  不是法国的货币和债券应抛售,而是德国的。至于德国的短期利率,索罗斯认为应降低。索

                                                  罗斯在信中写道,无论德国的联邦银行要做什么,“我希望德国马克与其他货币的比价下

                                                  降,甚至包括英镑。我也希望德国债券在近几个月里与法国的相比也下跌,虽然当德国联邦

                                                  银行急剧降低它的短期利率时,德国债券价格从严格意义上讲应上升。

                                                  “联邦银行保持的利率太高,时间太长,它可以不彤响它的信誉而逐渐降低其短期利

                                                  率,但它错过了时机。德国现在的经济衰退比法国严重。”

                                                  索罗斯认为要是德国的经济衰退日益严重,它迟早将不得不屈服。“短期利率将不得不

                                                  降低,无论联邦银行愿意与否。”索罗斯补充说,德国债券将上涨,但一旦汇率发生作用,

                                                  其价格将下降。

                                                  不仅仅是索罗斯,金融专家根据索罗斯的经验和直觉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索罗斯承认他

                                                  们的建议,如果遵从的话,将给他的投资业务带来直接利益。

                                                  这是索罗斯第三次公开他的投资计划从而帮助他提高这些投资的价值。“这是一种新的

                                                  挣钱方式”,总部设在伦敦的摩尔根?斯但利公司的战略决策者戴维?罗彻说,“是明智地

                                                  投资和公开发难的结合。”

                                                  在信的结尾,索罗斯试图对他的两种职业投资者和慈善家作一明确区分。“我想划清我

                                                  的角色。在你的信中,你同时提到了我在货币市场的活动以及在东欧的恬动,两者是有明显

                                                  区别的。在东欧,我试图推动社会的开放,在金融市场,我为我的股东和我自己追求利润,

                                                  我在金融市场上的发展能够资助我在东欧的努力。我不想在东欧获得利润,我也不想在金融

                                                  市场上成为一名慈善家。我竭力避免那些具有极大破坏性的投机行为,但我找不出理由不参

                                                  与即使没有我参与也能发生相同结果的行为。当然,在市场判断方面,我也不是比中央银行

                                                  更高明,少犯错误。”

                                                  当市场对他的关于马克的讲话作出积极的反应后,他的权威地位得到了加强。6月11

                                                  日,马克比价为61美分,到6月25日,在他写信的两天后,降至59美分。量子公司赢利

                                                  上升10%,这归功于索罗斯的货币交易策略。

                                                  6月23日,索罗斯说马克应贬值:美元比值不久就会从1.7马克升至2马克,他又对

                                                  德国联邦银行没采取措施帮助东欧国家的行为发难,“德国联邦银行的目前立场对德国经济

                                                  以及欧洲经济是十分有害的,对欧洲一体化也是十分有害的。不久前,美元比值已达4马

                                                  克,”他补充到,“我相信,只要少于2马克,美元就大使宜了。

                                                  • 家园 第二十四章 傲视群雄

                                                    第二十四章 傲视群雄

                                                    “他非常抑郁,像一条冷冰冰的鱼儿。现在人们谈论的是他如何能改变市场,说他是位

                                                    首领,这感染了他。他更加开朗,热爱生活。我看到他也笑得多了。”

                                                    第一节 华盛顿的猜疑

                                                    事憎常常颇具讽刺性。长期以来,乔治?索罗斯希望自己能引起政治家们的注意,如今

                                                    他们确实做到了这点。不过,索罗斯要的是他们的尊重而不是怀疑,而他得到的却是后者。

                                                    索罗斯在1993年初的令人眩晕的行动连同他在1992年挣了6.5亿美元的新闻,使政

                                                    治家们不禁踌躇起来。他们清楚地记得八十年代发生的一切,以及迈克尔?米尔肯,伊

                                                    万?波伊斯基和其他收购时代的明星们是以什么方式大把地扮钱的。

                                                    事实表明,米尔肯《波伊斯基和其他一帮不那么耀眼的人物儿是利用内部信息大发其

                                                    财。起初,每个人对于这些家伙的聪明劲?儿一直吃惊非浅:但后来憎况告诉他们,这些八

                                                    十年代的商业明垦并不象他们所表现的那样智慧过人。

                                                    现在,政治家们认为他们应将目光集中在乔治?索罗斯的身上了。虽然他们并无理由相

                                                    信索罗斯的手法和米尔肯、波伊斯基同出一辙,但他们觉得,索罗斯的罪过就是他挣了大多

                                                    的钱。于是,一种不安的情绪在华盛顿生成了。

                                                    由于在华盛顿有着大批的财政专家,他们经手大笔大笔的金钱,元人和华尔街没有过瓜

                                                    葛,且看起来深知金融家们如何行事和发财致富,这样,这种观点就逐渐在华盛顿站住了

                                                    脚:应向索罗斯和其他套头交易基金组织的人间一些试探性的问题并要求作出说明。

                                                    于是,1993年6月,权力颇大胁众议院银行委员会的主席亨利?冈扎尔斯宣布,他打

                                                    算要求联邦储备银行和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予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会从事的外汇交易以密

                                                    切注意。冈扎尔斯在众议院发言时说,他对于知道索罗斯如何赚取如此巨大的利润颇抱兴

                                                    趣,并希望弄清索罗斯的资本中有多大一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以及美国银行在多大程度上

                                                    向索罗斯的基金开放。“在今后不久,”这位议员说道,“我将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与证券交

                                                    易委员会对索罗斯先生对外汇市场的影响作出评估,以便判明象索罗斯先生这样的一位个人

                                                    是否可能操纵外汇市场。”

                                                    “操纵”。这可是一个强烈的字眼,对索罗斯来说可不象在公园里来次汉步那般轻松。

                                                    冈扎尔斯还说道,“充分了解索罗斯先生操纵外汇市场的方法极符合联邦储备银行和其

                                                    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利益。归根结底,他们是和他并头竞争以图操纵各种邀货的价值。”

                                                    这样的听证会在将近一年之内还不会举行,不过冈扎尔斯的声明还是给所有的套头交易

                                                    基金组织的活动实上了一层厚厚阴影。在观望之际,索罗斯和所有套头基金组织的人都必须

                                                    琢磨在前面等着他们的是什么。

                                                    第二节 从容应对

                                                    不过,到了l993年的夏天,索罗斯的感觉又好了许多。他看起来轻松自如,镇定自若

                                                    地大肆谈论着要成为市场上的领袖。与1O年前相比,他显得更为乐悠悠。他在伦敦的合作伙

                                                    伴埃德加?阿斯泰尔发现,他比早年要对现状满意得多。那时,“他非常抑郁,象一条冷冰

                                                    冰的鱼儿。现在人们谈论的是他如何能改变市汤,说他是位首领,这感染了他。他更加开

                                                    阔,热爱生活。我看到他也笑得多了。”

                                                    索罗斯似乎喜欢引人注目.不过他把这只看作很表面的东西。他说:“我没有操纵市

                                                    场。但我不能否认,有时有一回把我当成市场支配者的神秘罩在了我的周围。现在人们对于

                                                    我的所作所为关注甚多。纽蒙特股份交易之后的金价上升15美元(在l993年5月中旬)确

                                                    实和我的买入有关系。不过,如果我行动失当,人们也就安静下来了。”

                                                    索罗斯也会聪明地操纵传媒。在引起了新闻界的兴趣后,他知道他必须抵制记者们蜂拥

                                                    提出的一大堆关于他在市场上正有何作为的问题。他要使焦点聚集在他的援助计划上并在这

                                                    点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实际上:至1993年和1994年,大部分关于索罗斯的文章主要涉及的

                                                    是他的乐善好施。记者们确是觉得有必要报道索罗斯的投资活动,可是由于只能得到一丁点

                                                    儿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只好粗泛地涉及这个话题。

                                                    索罗斯深知为公众所注意能给他的援助活动带来什么好处,所以他对传媒抱一种热憎姿

                                                    态。在1992年9月后的时间里,他更多地安坐下来接受采访,随之而来的是有了许多关于

                                                    他的积极报导,尤其是在英国。比如,《观察家报》在1993年1月10日对他的报导的标题

                                                    是“征服银行界的人”;3月14日的《伦敦标准报》的报道则名为“宇宙的主宰者”。

                                                    来自于英国和美国的电视制作人还请求索罗斯在拍摄关于其生平的纪录片上提供合作。

                                                    于是,他头一次允许在他在纽约的投资办公室和他曾窜身以躲近纳粹的布达佩斯的地答里摄

                                                    像。

                                                    对索罗斯来说,这当然是值得的。在一部由美国广播公司拍摄、于1993年12月13日

                                                    在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中,他说道:“(我的基金)已变得如此庞大,以致于如果我不花些

                                                    饯的话,它就没什么意义了。……似乎挣钱比花钱还容易点。我看起来往挣栈方面而不是在

                                                    作出正确的用钱决定方面更具才华”。

                                                    第三节 领袖谈《领袖》

                                                    在对自身的认同方面,索罗斯未辽到多少危机,他似乎是一个极其有满足感的人。不

                                                    过,生活的其他方圃的许多东西还是令他有所噎叹,这清楚地体现在了l993年7月《领

                                                    袖》杂志对他的著名采访中。

                                                    当记者问索罗斯他如何看待此时的自己时,他答道:“我是一架处于日益良好的运转中

                                                    的机器,对于各种事件的发展轨迹,我十分满意。相比于我刚刚涉足于赚钱行当之时,我今

                                                    天对于自己要中意得多,感到更加圆满了……如果我的更好地了解事物是怎么被纲合到了一

                                                    起,那将令我非常惬意。”

                                                    总而言之,索罗斯依旧想为他;5O年代在伦敦做学生时所关注的那些问题找到答案。

                                                    记者还间他是否有个中止点,意思是他是否会退休。

                                                    索罗斯带者不情愿的口吻答道:“我认为那是一种失败。我会使事情彼保持在某种限度

                                                    之内,以使我不会迈向那个阶段。很明显,总有事情过多以致于我无法处理的时候。”

                                                    他是否曾觉得自己不中用了?所有很有饯的人都会不时地这么想。索罗斯呢?

                                                    “不。在注意这种危俭并且避开它方面,我党得自己做得十分好,我把这当成这场游戏

                                                    的一部分。”索罗斯口答道。

                                                    记者还问:“你谈到了拥有如此多的饯并以不会使你被视作自私自利者的方式来处理这

                                                    些钱的责任。这是不是一件困难的享?”

                                                    索罗斯答道:“我对此并不真正关心。我确信即使故事尚未开始写,它也将会被写。我

                                                    不以为我有什么需要辩护的。我党得问题是在其他方面。我究竟是我的成功事业的一个奴

                                                    隶,还是我命运的主人?”“有这样一种状态,你觉得自己太成功了,可又感到离成功还有

                                                    许多要做。我需要在其间取得良好的平衡,不使我被自己的成功卷至一边。我不必被吸纳进

                                                    超出我的能力之外的事情中去。这就是我生命中真正的竞赛,因为这需冒风险。”

                                                    接下来问的是一个极好的问题:如果你并没有挣这么多钱,你现在也许会在于什么呢?

                                                    索罗斯承认他也曾考虑这样的问题。他第一次这样问自己是在六十年代初他首次返口匈

                                                    牙利的时候。他说,当时“我的答案是,我会当个接送游客的出租车司机,以图赚点外

                                                    汇。”

                                                    索罗斯或许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商人。难道他真地这么想:假如事情的

                                                    发展遇然不同,就去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为养家糊口而奔忙?

                                                    第四节 远征欧陆

                                                    当1993年夏天来临的时候,索罗斯正成为金融回内一个越来越大的谜。”此时,在人

                                                    们的眼中他几近于一个神话,他的每句话都被看成了是对未来的市场发出的信号。

                                                    不过,在这个夏天出现的欧洲共同体金融动荡期间,索罗斯的观察者们发现,他们日益

                                                    难以估测这位金融高手的所思所虑,并猜想他喜欢关注于金融市场的那个方面了。他就象一

                                                    个坐在跷跷板上的人,时而浮起,时而落下,这可把那些试图随他而动的人弄得晕头转向。

                                                    每个人都努力想弄清楚,当欧洲的汇率机制看来正在瓦解之时,索罗斯会做些什么。以

                                                    往,索罗斯每在这个机制上打一次主意,他就获得一次成功。如今有人又开始担心他会卷土

                                                    重来了。

                                                    法国法郎正处于日益增大的压力之下。高高在上的德国利率使资本远离法郎,被德国马

                                                    克吸走,这使法国货币跌到了欧共体汇率机制所允许的最低程度。投机者们都在拍售法郎,

                                                    但法国人却不愿意将其贬值。

                                                    在7月26日、星期一这天,索罗斯告诉法国的《费加罗报》他不打算拿法郎做文章,

                                                    理由是:他不想让任何人谴责他破坏汇率机制。就这个表态的本质而言,索罗斯给法郎投了

                                                    一张信任票,向人表明了法郎将会顶住当前的危机,而法国也不必为此而从汇率机制中撤

                                                    出。

                                                    此时的索罗斯看起来轻松自如。可是,当德意志联邦银行经内部协商,决定不变更它的

                                                    基本贴现率时,索罗斯不由地颇为恼火,好象仙感到自己被出卖了。“我认为这个体制即将

                                                    完蛋”,他预言道。

                                                    7月刀日,星期五。索罗斯用传真向伦敦的路透社发了份稿子。他在其中声明:“在德

                                                    意志联邦银行做出不降低其贴现率的决定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再受我在《费加罗报》上作的

                                                    声明的束缚了。在欧洲货币体系的基石德意志联邦银行不冈其他成员的利益而行事的时候,

                                                    还试图置身于货币交易之外以保护这个体系是徒劳无益的。”

                                                    他将法国法郎比做一位被打得头破血流的妻子。她尽管饱尝拳脚,却仍与她的丈夫――

                                                    在这里是汇率机制――厮守在一起。索罗斯说:“我不相望目前的安排在下星期一上午会产

                                                    生效果。 他还宣布,此时他在拿法国法郎做交易方面有着充分自由。

                                                    对索罗斯的迷惑再度充溢了金融界,人们不清楚他到底要干些什么,他想表达的是哪般

                                                    意思。在欧洲国家的部长们在布鲁塞尔为拯救汇率机们而紧张忙碌的同时,索罗斯依然超脱

                                                    于危机之外,他想给人创造出这种深刻的印象:这一口他根本不打算将另一场汇率机制的危

                                                    机搁在心上。

                                                    当《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拨通给索罗斯的电话时,他正在他位于南安普敦的家中的游

                                                    泳池旁悠哉游哉。这位记者觉得,索罗斯在电话中听起来更象一个老牌政客而不是个通货交

                                                    易商。“正是因为我不想使市场陷入疯狂,我才不准备说出我要做些什么。”索罗斯如此告

                                                    诉记者。他压根未透露出什么秘密,他所说的只是:在星期五申午之前,他坯没有时欧洲的

                                                    货币有所动作。这听起来似乎意味着他在这个时间之后将开始行动了。

                                                    的确如此?

                                                    索罗斯不想就此再多说什么。他迫切想使他人打消将其仅视为一个投机者的看法,为此

                                                    他继续象一个老牌政治家那样行事。他说道:“我坚决认为这个体制应该存在,它的参与者

                                                    应关注于如何保全它而不是怎样为自己赚取收益。”

                                                    但接下来索罗斯不再觉得自己可以置身于外了。

                                                    8月4日.索罗斯就德国马克发表了一个公开谈话。他表示相信,德意志联邦银行的政

                                                    策正将德国进一步推人衰退中,为此他要抛出马克。“我自己正拟对马克进行投机,卖出马

                                                    克。买进美元和日元,”索罗斯对德国电视台说道,“从长远来看,这是对马克应持的态

                                                    度。”他还补充说、德意志银行实行高利率政策是自取其拢,它应降低利率以帮助恢复欧洲

                                                    经济的活力。

                                                    一开始,索罗斯似乎是有道理的。在索罗斯作出首次预测的6月份,马克对美元的比值

                                                    是1.625。在7月底它跌至了1.75。但是。到9月中旬,德国货币针对美元的地位又明显

                                                    坚挺了,达到了1.61马克换一美元。

                                                    第五节 围城

                                                    在此刻的节骨限上,很少有人对索罗斯就他自己的交易状况发表公开声明的权利提出疑

                                                    问,只有一些头圃人物做到了这点。不过,人们愈来意认为,在对世界上的政治家们提出建

                                                    议方面,索罗斯也许走得过远了。

                                                    比如,在8月1日,索?罗斯出现在了一家英国电视台的节目中,谈到了西方在巴尔干

                                                    的军事干涉。他断言,容忍实行“种族清洗”的国家哲学标志着文明的终结。

                                                    是谁,又是如何使仙具备了这种地位呢?

                                                    1993年8月5日的《每日电讯报》在一庸社论中恰如其分地总结了许多人在那个夏天

                                                    对索罗斯所具有的那种说不清、道不白的感觉。其中言道:

                                                    “自他出l00亿美元为英镑将会撤出汇率机制而打赌以来,他的每番话都被当成圣谕而

                                                    备受重视,而他在报纸上发表的信件和文章都被视为神来之笔……”

                                                    “任何人都不应期望索罗斯先生身体出了毛病。欧洲大陆的政治家们和中央银行的头头

                                                    们最近几天一直将汇率机制崩溃归咎于象他这样的投机家们,他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怒气;过

                                                    错完全在于他们自身,因为他们试图保持无法得到支撑的汇率和利率……”“不过也有理由

                                                    小心谨慎一些。索罗斯先生传送给传媒的、越来越有点夸夸其谈味道的讯息不免让人党得他

                                                    有点高做自大

                                                    “当我们在这周得知索罗斯先生支持发动空袭以解萨拉热窝之围,我们开始觉得他需要

                                                    去度度假了。他或许逐渐相信,决定外汇市场乃至对外政策对他而言是举手之劳……,但整

                                                    个世界乐意倾听索罗斯先生的意见不应使他愚蠢到对化所说的颇为自以为是。

                                                    两天之后的8月7日,《经济学家》杂志在一篇名为“喋喋休”的文章中对索罗斯进行

                                                    了更严厉的批评。

                                                    “乔治?索罗斯是不是疯了?这个以纽约为总部、生于匈牙利的投资家关于从金融业到

                                                    波斯尼亚的每件事的颇具轰动性的言论日益充斥着报纸和广播。近来,在欧洲汇率机制百病

                                                    缠身之时,索罗斯先生的观点所吸引的注意至少和德意志联邦银行的首脑得到的一样多。新

                                                    闻界对索罗斯先生感兴趣不是没用的,毕竟他是那个使英格兰银行元气大伤的人……。可

                                                    是,有着和他同样力量的其他投资者们们向于保持超常的冷静,为什么他不呢?”

                                                    这家杂志还问,为什么贸罗斯如此频繁地公开指手划脚?它给予了如下回答:

                                                    “第一个原因必定是,索罗斯先生对于被看作当代声名显蠢的投资界领袖并不避讳。他

                                                    也确实配得上这种荣誉。”

                                                    “另一个动机也许是索罗斯不再满足于仅是一位有钱人,他想影响关于当代的重大间题

                                                    的公共政策。这是一个值得赞扬的雄心,只是实现它的更佳方式或许是通过他正在东欧实施

                                                    的慈善事业。”

                                                    “索罗斯先生对于出风头的明显欲望后面的一个最终原因是,和他从前埋身于量子基金

                                                    会的日常事务的时候相比,他愈加无所顾忌。”

                                                    传媒继续对索罗斯猛烈开火。8月16日,又一家杂志加入了这场攻击之中。它说道:"

                                                    “以往,索罗斯是属于不声不响类型的。多少年以来,他一直是我们回内一位谷智和受

                                                    到很好评价的人士。可是,现在他不是以他的行动来做代言人,天知道他怎么说个没完

                                                    呢。”

                                                    “最近,乔治过度地违背了自己保持沉静的允诺。一些星期以来,几乎没有一次你打开

                                                    伦敦的电视却未见他的身影占据了荧屏。他给报纸去信,写专栏文章,接受记者采访,公开

                                                    地指责德意志联邦银行――总而言之,他在成为一位传奇式投资家之外,还变成了一个公务

                                                    活动家。”

                                                    “乔治也许感到有什么东西促使他要为他的慈善话动大声嚷嚷,或以富人们在赚钱已成

                                                    为一件元甚意思的活儿时贡有的方式来橄一个俗气的哲人,这并不令我们惊奇。假如我们不

                                                    太了解他的话,我们将会怀疑他身上是否有着一丝叫做‘高做’的常见毛病。”

                                                    一位《商业周刊》的记者在那个夏天找到了机会向索罗斯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你变得

                                                    如此“喋喋不休”呢?

                                                    “我通常不想为公众所瞩日,除非我有什么要说。”索罗斯一上来如此答道。他接着

                                                    说,“在可能的限度之内,我愿意用我自己的词语来表达。但我发觉,在我接受了某次采访

                                                    之后,我的话往往在脱离了原来背景的情形下被引用。即使引用的是我的原话,它还是被歪

                                                    曲了,和我的本意并不相同。”

                                                    他还说道:“我和传媒不存在一个爱或恨的关系。如果发生了什么,我会远远地避开。

                                                    倘若你现在写了一篇不利于我的评论,从我这挑出了什么毛病,这不会对我有什么损害。所

                                                    以你尽可以去这么做。”

                                                    索罗斯似乎是说他其实并不怎么在乎传媒,不过这显然不是事实。假如不运用一个庞大

                                                    的、运转自如的公共关系机构,索罗斯也会变得像他最好的发言人那样八面玲戏。他的聪明

                                                    足以使他认识到,如果他发份传真或写封宿给纪辑们。而不是接受采访。他更有机会让他的

                                                    意思为人所理解。这种手法一直行之有效,报纸或杂志收到索罗斯的信件或传真后,都将其

                                                    全文发表。他还懂得了有时要对新闻界说些什么,有时则要闭上嘴。当索罗斯在那一年采取

                                                    一个大胆步骤,雇佣了纽约颇负声望的科克斯特公共关系公司时,他隔信达家公司对他会尽

                                                    可能谈论得少。

                                                    对某些人来说,索罗斯在就投资形势发展公开言论时,也确实是太狡猾了。华尔街的一

                                                    位主要的金融业人士曾让索罗斯的所作所为弄得很是尴尬,这位要求匿名的人士说道,“我

                                                    不但为什么要作这些公开的表态。”他坚决认为,就索罗斯的憎形而言,作这些声明是不恰

                                                    当的。这也许不是一个法律上的问题,但却是一个伦理上的问题。”

                                                    第六节 闭嘴,索罗斯

                                                    索罗斯依然没闭上他的嘴。到了8月底他又引发了另一次和传媒相关的风波。这口,他

                                                    的面孔上了《商业月刊》的封同。在以往,他也许会将这种成就视作死亡之吻。他的一些助

                                                    手为此事而局促不安,其原因读一读这期封画报道的开头一段就知道了。

                                                    《商业周刊》的记者声称索罗斯将要予这家杂志一次采访机会。这令一直被说成是索罗

                                                    斯的资深证券投资经理的吉拉尔德?马罗洛维西很是心烦。

                                                    “格雷。”马罗浴维西一对索罗斯的主要行政管理人员格霄?格拉斯藤说道,“你必须

                                                    阻止这件事,我对此十分认真。”

                                                    格拉斯藤转身找到那位记者,抱歉地向他笑了笑,说道:“我们不容欢成为注意的中

                                                    心。我们乐意保持一种低姿态。”

                                                    一位颇有见地的华尔街观察家评论道,像索罗斯这样的人爱好吸引公众的注意是既不慎

                                                    重,也不定运。“华尔街是一种很俗气的商业场所。乔洽?索罗斯在投资活动中打交遭的是

                                                    些对挣钱之外的东面毫不关心的家伙,他们并不在意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索罗斯也许关心

                                                    这点,但他们不。在华尔街颇有市场的见识是,一旦你变得引人注目,你也就化作了历史;

                                                    一旦你上了《商业周刊》的封面,你也就可以和现实吻别了。而索罗斯恰恰出现在了封面

                                                    上”。

                                                    索罗斯辽到了来自于他的助手――包括斯但莱?德鲁肯米勒――的愈来愈大的压力,他

                                                    们要求他管住自己的嘴巴。索罗斯的基金机构内部的想法是,他的公开言论限制了基金的行

                                                    动自由。如他的一位前同事说道,“他也许认为自己是上帝间给庸人充斥的投资界的一位奇

                                                    才,但现状是他的位置变得如此醒目以致于他需要不停地买入卖出以证明这点。而拥有如此

                                                    多的通货和固定收入使它的基金失去了在市场上的灵活性。

                                                    这样,在经历了一个“健谈”的1993年夏季之后,索罗斯采取一项新的策略。每当被

                                                    记者发间时,他总是拒绝说他喜欢或不容欢什么证券或通货。他看起来已觉察到他的每句话

                                                    都处于监控这下。假如他拥有他被赋予的权威,这或许反过来只能给他惹麻烦。他知道这

                                                    点。所以他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多嘴多舌了。

                                                    第七节 愤愤不平

                                                    索罗斯力图和欧洲的政治家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他从后者那儿几乎未得到什么称赞。

                                                    它们对于他一直“干预”欧洲货币事务十分恼火。

                                                    1993年9月底,时任欧共体部长理事会主席的比利时外交大臣威利?克拉斯间接地指

                                                    责索罗斯企图颠覆欧洲联合大业。在和法国杂志《观点》的一次谈话中,克拉斯说,“存在

                                                    着一种阴谋,在盎格鲁――萨克森世界中,有些组织和个人愿意有一个分裂的、扮演二流的

                                                    经济角色的欧洲。不想要一个拥有其自己的货币和对外政策的强大欧洲。

                                                    索罗斯的发言人戴维?克诺菲尔德对克拉斯的言论不屑一回,他声称,“我们不打算对

                                                    这种关于什么盎格鲁――萨克森阴谋的无稽之谈作出回答。”他再次强调,索罗斯支持一个

                                                    行之有效的欧洲货币体系,但确信在该体系于最近解体之前,它不再对欧洲国家有什么积极

                                                    作用了。

                                                    第八节 索罗斯在1993年

                                                    总体上讲,1993年对量子基金会是非常不错的一年,它的资产上升了61.5%。在1969

                                                    年投在量子基金会上的1万美元如今已升值为2100万美元。而同期投在standArd&

                                                    POOR500的证券上的一万美元仅增幅至12.2万美元。

                                                    索罗斯的每一个基金项目都表现得十分出色。最佳的是“Quantum Emerging

                                                    Growth”,涨幅为1o9%,其次是“量子”和“Quota”,它们分别是72%有余。打1969年

                                                    以来,索罗斯已创造出了约为35%的令人惊讶不已的年度增长率。而S&P500的这个指标

                                                    只有10.5%。

                                                    索罗斯在1993年最后一个季度的最大一笔买入的对象是拉蒙通讯公司,排在第二位、

                                                    第三位的是计算机网络领域内的公司:纽布里奇网络公司和DSC通讯公司。他卖出股份最多

                                                    的是MedcoContainnlent servlces。其他的卖出表明索罗斯正力图使自己少受金融企业的

                                                    牵累,他的10项最大卖出中,有5项是在该领域。

                                                    下表列出的是索罗斯控股最多的几家公司,他资产的大约一半是股票:

                                                    • 家园 第二十五章 我是一个匈牙利犹太人

                                                      第二十五章 我是一个匈牙利犹太人

                                                      索罗斯将自己看成上帝,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招他的宗教信件当作很大程度上无关

                                                      紧要的东西。

                                                      第一节 犹太圣徒

                                                      索罗斯将自己看成上帝,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把他的宗教信仰当作很大程度上无关

                                                      紧要的东西。

                                                      无论是他的父母还是他本人的经历都未拉近乔治?索罗斯和犹太教之间的距离。即使当

                                                      年希特勒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不能不让索罗斯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宗教背景,它也未对他

                                                      的宗教思想产生什么持久的影响。索罗斯在1944年为逃避纳粹而东躲西藏,这使他经历了

                                                      一次巨大的冒险,学会了一套生存技巧,但并没有使他更具有犹大局性。

                                                      如果说索罗斯从这场大屠杀中学到了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像欧洲的犹太人这样的少数

                                                      种族必须在将来保护好自己,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少数种族被赋予了权利的多元社

                                                      会。

                                                      “我在1947年去了英国,后来在1956年又去了美国,”索罗斯写道,“但我从未在很

                                                      大程度上变成一个美国人。我把匈牙利抛在了脑后,而我的犹大属性也未使我个人的意义在

                                                      一种对族群的忠诚之感中得到充分表达,从而让我去支持以色列。相反,作为一个少数种族

                                                      中的一员,一个能够察觉到问题的另一面的外来人,我感到自豪。作为一个匈牙利犹太人曾

                                                      让我痛苦地感到处于危险和屈辱之中,但具备进行批评思考和高屋建瓶的能力弥补了这一

                                                      切。”

                                                      犹太身份对索罗斯来说是一个负担。它未给他带来任何好处,除了生为一个匈牙利犹太

                                                      人所承受的“危险和屈辱”。因此,在战后年代,索罗斯对他的宗教属性一直轻描淡写,他

                                                      的智慧中也没什么发端于犹太源泉。

                                                      他长期的朋友和商业伙伴巴伦?维恩评价道:“乔治从不力图表明他不是个犹太人,他

                                                      从不隐晦他的身份,但我认为与此同时他不想使这成为他的认同感的中心。”“在他长大成

                                                      人的时候这是他的认同的中心内容。身为一个犹太人的事实意味着他不得不跑开,不得不逃

                                                      避,不得不隐藏起来。当他来到美国时,犹太身份的确给他打上了框框,而乔治希冀摆脱一

                                                      切框框的束缚。他要使自己因为他本人的职业、智忑和成就而被人接纳。他不把自己和犹大

                                                      事业拴在一起,但另一方面他也不回避身为一个犹太人。他设定任何人都知道他是犹太人,

                                                      但他不会戴上一个标志,上写‘我是犹太人’。

                                                      第二节 难忘今宵

                                                      1992年10月上旬,索罗斯邀请了一位名叫本尼?兰达的以色列企业家和他一起在他的

                                                      纽约公寓吃饭。这个夜晚对两人来说都是他们所度过的夜晚中最难以忘怀的一个。

                                                      1977年,兰达在离特拉维夫不远的一个叫雷赫沃特的以色列小城建立了一家名为“英

                                                      迪戈”的高技术公司。它很侠发展成了全球高质量数字彩色印刷产品领域中的领头羊。

                                                      1977年6月份,兰达请求“第一波士顿”这家美国投资和银行业务公司为英迪戈作些

                                                      战略规划。“第一波士顿”建议先为这家企业进行一些私人宣传,若干年之后再将其向大众

                                                      推广。当“第一波士顿”快要撰拟好一份将被发送给潜在的投资者的备忘录时,索罗斯听说

                                                      了英迪戈公司的打算。在询问了一些问题之后,他请求英迪戈取消发行备忘录的计划,并且

                                                      说如果他对这家公司感兴趣的话,他将承担5000万美元的投资额。

                                                      “这可真是个令人愉快的惊奇,因为我们起初预计要弄到5000万美元,至今应有半打

                                                      的投资人,”坐在雷赫沃特的四径办公室里的兰达在1994年8月如此口忆起当年的情景。

                                                      当时,双方敲定条件之后,索罗斯又告诉兰达他对于这桩买卖有种私人兴趣,并打算在一切

                                                      事宜办妥之前见见他。这样,他就邀请兰达去纽约赴宴了。

                                                      索罗斯和兰达见了面。在场的有另外面个人:索罗斯的同事P。C查特约和“第一波士

                                                      顿”的执行总裁罗伯特?康拉兹。这个晚上之所以有意义在于谈话的性质。外人也许会想,

                                                      这回个生意人因一顿工作晚餐而聚到一起,他们所谈的将主要是他们的工作。但查特约和康

                                                      拉兹两人实际上整个晚上都没说什么东西。事后兰达说道,他相信这两人听到索罗斯和他整

                                                      晚上谈论的都是非商业性的话题之后,瞠目结舌得什么也说不出了。

                                                      两年之后再描述那个晚上的情景时,兰达回忆起了许多细节。似乎他昨天才同索罗斯吃

                                                      过饭。这个晚宴开始于傍晚7点30分。持续了4个小时。在就坐后,索罗斯请求兰达谈谈

                                                      他自己及其公司。这大约花了20至30分钟。接着兰达间索罗斯是否该轮到他来问些关于这

                                                      位投资家本人的问题了。

                                                      “当然可以,”索罗斯答道,他猜想他也许会被提一些关于他的投资经历的问题。

                                                      “那好,”兰达张口说道,“我对我所了解的你的经济和政治哲学颇感兴趣。”此时他

                                                      并未留意索罗斯听到这些是否皱了皱眉,“我所感兴趣的是”――兰达提醒自己不要说得太

                                                      唐突――“对于作为一个犹大人,你有什么想法?是否和一家以以色列为总部的公司做生意

                                                      有着某种意义?”。

                                                      兰达原先就略知一些索罗斯对犹大事务的漠不关心,他也知道这位投资家是个犹太人,

                                                      一个大屠杀的幸存者。对于兰达来说,要在索罗斯的幸兔于难和他在犹太问题上的中宣之间

                                                      找到一致多少有点困难。所以,他问了上述问题。

                                                      索罗斯看起来对这个问题觉得意外,尽管没有不舒报的表情。他答道:

                                                      “无论怎么讲,这点对我来说不说明什么。我们之所以有兴趣,不是因为你们是一家以

                                                      色列公司,而是和你们合作看来像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三个半小时中,索罗斯谈论了他的犹太身份、他几时的经历,尤其是他在二

                                                      战中躲避纳粹的事儿。“这是我生活中最令人激动的事情,”他告诉兰达,“那种躲藏就像

                                                      玩‘警察和小偷’游戏,令人刺激不已。”他们还谈及了犹大民族主义。不时地,这顿晚饭

                                                      看起来象一场辩论,不过气氛一直是友好的,尽管他们总是围绕着那些用兰达的话来说是

                                                      “私人性质的、敏感的问题。

                                                      在和索罗斯交谈的同时,兰达在猜想是什么使这位投资家拒绝持有来犹大憎感。听到索

                                                      罗斯的战时经历时,兰达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他发现,虽然索罗斯一直把他在二战中的

                                                      经历描绘成一场过蠢的游戏,但实际上他不得不一边又一邀地口味那场难以想象的恐怖,而

                                                      这仅仅是因为他是犹太人。于是他的结论是,对于索罗斯,身为一个犹太人必定是一个负

                                                      担,从来都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在这顿晚餐中间,索罗斯还透露道,只是在80年代初

                                                      他曾在公开场合愉快地承认自己是犹太人,在那之前,他只想回避这个话题。“也许商业上

                                                      的成功最终使我有足够的信心去承认我的犹太身份,”索罗斯表白道。

                                                      谈到民族主义时,兰达表示,民族主义有一些建设性的、积极的作用,犹太复国运动尤

                                                      其是一股非常积极的力量和一项有意义的事业。“我希望使你走近它,”他告诉索罗斯。

                                                      可索罗斯从纳粹那儿尝到了如此多的苦头,以致于他无法给民族主义以较高评价。“它

                                                      只会带来邪恶、破坏、沙文主义和战争,”他答道,“我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假如有

                                                      可能使民族主义只保留其建设性的一面而不具有其负面特点,也不会造成政治和社会方面的

                                                      破坏,那么你是正确的。但是,这不可能。”

                                                      在他们谈话的同时,索罗斯正受着东欧的民族主义的攻击。“真可笑,”他说道。“他

                                                      们竟把我和什么世界范围内的犹太复国主义阴谋和老牌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们扯在了一起。真

                                                      是令人可怕地可笑。”之所以“可笑”,是因为索罗斯很少将自己认同为一个犹太人。

                                                      当钟点将至11点毕的时候,索罗斯和兰达已因过去的历史而感到一丝精神上的倦乏。

                                                      兰达朝索罗斯看去,带着一种坚定的神憎正言道:“我感到,最终使你和以色列达成感

                                                      情上的一致是我的一项使命。要让你回归犹太世界。”

                                                      “这很有趣,”索罗斯模棱两可地答道。

                                                      晚餐结束后,在电梯上,查特约对兰达说,:我吃惊不浅,我在生活中从未见过这样的

                                                      事。乔治的这些我从来不了解。”兰达也感到惊奇。这个晚上对他和索罗斯来说和工作没有

                                                      多少牵连。

                                                      几个月以后的1993年1月,兰达和索罗斯在后者的纽约办公室再次握手寒喧并签署协

                                                      议。索罗斯此时必定想起了10月份的那顿晚餐,他也许觉得上次他给人的印象是他不太愿

                                                      意和一家以色列公司做生意,因为这多少过分暴露了他的犹太身份。索罗斯力囹让兰达打消

                                                      这种想法,于是,当和兰达握手时,他说,“你知道,我很高兴这个公司位于以色列。”兰

                                                      达认为此话意味着这笔交易对索罗斯来说终究还有点私人性质上的意义。他借机邀请索罗斯

                                                      去以色列,索罗斯答应了。

                                                      第三节 造访以色列

                                                      与本尼?兰达的邂逅折射出的是乔治?索罗斯身上的一种深刻变化。在90年代初,他

                                                      的朋友和同事就开始注意到,他对于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态度有所改变,对他的过去有了一种

                                                      新的兴趣。索罗斯开始让一些熟人――其中有丹尼尔?道伦――给他找些书。《塔木德经》

                                                      也位列其中。“他变得对犹太文明感兴趣了,”道伦说道,“霎那间他认识到他不是来源于

                                                      真空之中。”索罗斯的变化还通过其他方式表现了出来。在布加勒斯特的索罗斯基金会的正

                                                      式揭幕典礼上,索罗斯站在人群前面声明:“我是乔治?索罗斯。我是一个匈牙利犹太

                                                      人。”桑德拉?普拉隆当时在现场,她记得人们都惊诧不已。罗马尼亚人是不习惯于听见某

                                                      人公开声称他以身为犹太人而自豪的。

                                                      这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变化,尤其是对一个恬了50多岁还不愿认为自己是犹太人、还将

                                                      犹太身份看作负担的人来说。如今,在叨年代初,这一切看来在变了。

                                                      什么使乔治?索罗斯的种族意识觉醒了呢?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东欧右翼民族

                                                      主义分子对他及其犹太身份的攻击。另一个原因是,它日益不因他的犹太血统感到别扭了。

                                                      他已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使他某种程度上能够承受得起攻击,他不再需要担心身

                                                      为犹太人会让他遭罪。

                                                      最后,索罗斯在东欧尤其是在叨年代初的波黑战争中亲眼目睹的昔难使他不由想起,在

                                                      本世纪上半叶,他的犹太出身使他经历了多少痛昔。在他资助重建萨拉热窝的供水系统和天

                                                      然气管道之后,一位记者曾间他:为什么像你这样的一个犹太人会同情一个穆斯林国家?索

                                                      罗斯答道:“假如你曾经历了某种大屠杀而现在又目睹了另一种,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共

                                                      鸣。对于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屠杀,我抱有一种特别的关注。”

                                                      不过,索罗斯对于犹太种族新生的温情的最显著标志还是他将于1994年1月对以色列

                                                      进行的首次公开访问。多少年以来,他的犹太同事一直力求使他给予这个犹太国家更多的注

                                                      意,但毫无效果。对于他对犹大事业的冷若冰霜,对于他似乎耻于为一个犹太人,他们十分

                                                      不满。但是,他们懂得,无论他们自己有何种说服力,索罗斯本人必须在经历了某些变化之

                                                      后才能进行这次访问。

                                                      索罗斯曾一直声称,由于以色列对阿拉伯人的做法,他不会涉足这个国家。有关于此的

                                                      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以色列的社会主义色彩很依的经济模式对投资者来说过于但硬和缺乏

                                                      吸引力。当索罗斯的助手们把精力投到了使东欧和前苏联的封闭社会趋于开放上时,他没有

                                                      什么理由要去民主的以色列找个立足点。他不认为以色列也需要“开放”。

                                                      但这些并未阻止其他人力图劝服索罗斯并诱使他去以色列。

                                                      在l993年秋天,以色列宣布,它业已和巴解组织秘密进行了旨在达成一项关于巴勒斯

                                                      坦人的协议的谈判。此时,以色列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古尔?欧菲尔觉得时机已经来到,该写

                                                      宿请索罗斯再次考虑以色列之行了。

                                                      “你是否记得,我们曾说起要你来以色列而你却拒绝了?”欧菲尔写道,“现在好了,

                                                      在过去几年中以色列正在进行认真的经济改革。而且我们也将会得到和平。是重新考虑你和

                                                      以色列的关系的时候了”。可是欧菲尔一直未得到国音,直至索罗斯宣布他将于1994年1

                                                      月份访问以色列,他才得到间接的口答。

                                                      索罗斯决定去以色列也许不是由于他对这个犹太国家新萌发了兴趣,而是因为他想对世

                                                      界表明;东欧的右翼民族主义分子对他的攻击并未使他怎么样。在被指责为以色列情报机关

                                                      工作之后。索罗斯大概想要告诉人们,这种攻击不可能让他退缩到一旁。

                                                      尽管以色列入迫切想见到索罗斯这么一个重要人物造访他们的国家,但是一些人只予这

                                                      条消息以谨慎的欢迎。这种谨慎更多地是与一位叫罗怕特?马克斯韦尔的国际金融家而不是

                                                      索罗斯有关。几年之前,以色列入也曾为马克斯韦尔铺下红地毯,他和索罗斯相似,只是到

                                                      了晚年才重新找口了自己的犹太根。不过,马克斯韦尔走后,以色列入就十分懊恼地发现,

                                                      马克斯韦尔说轻点是一个名声不佳的人,说重一点就是一个元赖。所以,一些以色列入担

                                                      心,有着几十亿美元、从事着令人捉摸不透的金融活动的裳罗斯是另一个马克斯韦尔。

                                                      虽然大多数以色列入从未听说过乔治?索罗斯这个人,但以色列政府的要人们可知道,

                                                      他们决定给予索罗斯四星级的接待。对他们来说,索罗斯在踏上归途时能对以色列有个积极

                                                      印象很重要,因为他在国际金融界说一句好话也许就能促长以色列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

                                                      其实,单是索罗斯出于商业目的而访问以色列的事实就能被以色列公共关系部门利用来证明

                                                      该国经济正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于是,从总理伊扎克?拉宾到过去曾与索罗斯共事过的以色列银行行长雅各布?弗兰克

                                                      尔,以色列多数的主要政治和经济官员都会见了索罗斯。拉宾告诉索罗斯以色列正努力加大

                                                      将一些国有公司私有化的力度并欢迎他参与其中。索罗斯在以色列有两笔小的投资,他访问

                                                      了这两处。一个叫“格奥特克”,是一家经营专业的移动无线通讯设备的公司;另一个就是

                                                      英迪戈公司。索罗斯拥有后者的17%股份,它在1993年价值7000万美元,次年就翻了一

                                                      番。

                                                      访问中的一天晚上,在位于特拉维夫以北、濒临地中海的赫尔兹利亚的阿卡迪亚饭店,

                                                      举行了一次为索罗斯安排的宴会。以色列金融界的大约250名头面人物到场出席,索罗斯理

                                                      所当然应对他们讲番话。在这个晚上的早些时候,索罗斯问本尼?兰达他应谈些什么。兰达

                                                      说,听众不仅喜欢耳闻你的商业生涯,对于你做为个犹太人,身在以色列有何想法也颇感兴

                                                      趣,,‘就把我们上起吃饭的那个晚上你对我说的话讲给他们吧。”索罗斯同意了。

                                                      索罗斯说了20分钟。通常,他是一个很善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人,但这次的即席发言

                                                      却让他很吃力。兰达回忆道,索罗斯“变得很困窘,他结结巴巴,东拉西扯。”这可能是因

                                                      为这是索罗斯首次站在大庭广众之下以一种私人方式谈论他的犹大身份。假如他整辈子都是

                                                      一位自豪的犹大人,他也许会说得很流畅。可是,在试图但言彻时其犹太出身的长期隐瞒

                                                      时,索罗斯不能不体会到,听众中的每一个人都为是犹太人而骄做,而且在那场大屠杀中失

                                                      去朋友和亲属的人绝不在少数。他必然懂得,要使他关于对犹大身份的自憎和自我否认的叙

                                                      述听起来令人情服和有感染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这20分钟里,索罗斯将大约一年半以前他对本尼?兰达讲的话重述了许多。他谈

                                                      到,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朋友称他为“非犹太人”令他如何兴奋;这么多年来他

                                                      如何对以色列保持沉默,出于相信对这个犹大国家并元好感的他最好还是闭上嘴的缘故。他

                                                      也谈到,由于以色列如今看来放弃了它的沙文主义并为和阿拉伯邻居达成和平而有所动作,

                                                      他是如何地感到欢欣鼓舞以致于乐意进行这次访问。他还言及了他的济世哲学,说以色列一

                                                      直是一个伸手向他人索要的国家,而他个人党得它不应再持这种做法,以色列应是一个吸引

                                                      投资家而非慈善家的地方。他根本不打算向以色列推及他的慈善事业,但他业已在此有了两

                                                      项投资,他正在考虑进行更多的投资。

                                                      以色列入对索罗斯的访问的反应并不全是积极的。许多人压根不明白他是怎样的一个

                                                      人;当他们听闻他在阿卡迪亚饭店的讲话之后,都感到泪丧。“对那些听众来说,那是一个

                                                      令人吃惊的夜晚,”本尼。兰达回忆道,“人们对于他不效忠于犹大事业非常失望。许多以

                                                      色列入听了他的话都很不是滋味,原因是,尽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坦率、说私下话的,知道

                                                      对乔治来说如此开诚布公很是不易,但一些人还是要想,为什么要让人们惊悸不安呢?他们

                                                      说,我们也曾呆在集中营里,失去了我们的亲人,但我们没有变得反犹太。我们抛弃了以色

                                                      列么?我们放弃了犹太教么?为什么我们应该理解他将自己和以色列远远分开的做法呢?

                                                      的确,索罗斯需要克服人们对他的很高期望。一些以色列入预计或至少希望索罗斯会给

                                                      每个人一个惊奇并宣布他计划在这个犹大国家投资10亿美元。不过,至少索罗斯已使以色

                                                      列入确信他是一位正直、严谨的投资家。即使他们觉得索罗斯对犹太运动缺乏热情令人不

                                                      快,但还是毫不迟疑地认定索罗斯是一个谦和、不做作的人,不像马克思韦尔那样喜欢大吹

                                                      大擂且又不三不四。

                                                      这以后在有关以色列这个犹大国家的问题上索罗斯觉得自己多少也是一位专家了。访问

                                                      结束后不久,他出现在了1994年1月11日的一个CNN(美国有线电视网)的电视节目中。

                                                      美国前驻联合国大使珍妮?柯克帕特里克也是该节目的嘉宾,她对于以色列和叙利亚是否会

                                                      很快缔结和平表示怀发。索罗斯则不以为然,他说自己刚从以色列回来。井强调道:“我的

                                                      的确确留有根深印象,因为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真正的变化。而且我认为人们确实在为和平而

                                                      努力,觉得和平会到来。”

                                                      • 家园 第二十六章 情人节的灾难

                                                        第二十六章 情人节的灾难

                                                        市场存在着一种发生偏离的趋向。

                                                        第一节 痛苦时光

                                                        在1994年伊始,索罗斯采取了大肆卖空德国马克的手法。可是,尽管索罗斯起初相信

                                                        德国的利率会下降,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因为高利率会相当地损害德国经济,所以索罗斯

                                                        打赌德国将降低其利率,而这将使德国马克贬值。德国人对此不大愉快,他们不想见到索罗

                                                        斯这号人拿他们打赌。

                                                        虽然对索罗斯来说,1994年有个不错的开头;但渐渐地,乌云开始集聚于地平线上。

                                                        在一些愤世嫉俗的人看来,1月份的《新共和》杂志上的一篇关于索罗斯的封面报道对索罗

                                                        斯可不是一个好兆头。这基本上是一篇善意的文字,由曾著有畅销书《谎言的揭露者》的迈

                                                        克尔?刘易斯所写,主要说的是索罗斯的慈善活动。在去年的11月,索罗斯让刘易斯跟随

                                                        他进行了一次为期两星期的“援助旅行”,后者亲身经历了一连串旨在显示乔治?索罗斯在

                                                        东欧如何具有影响力的事情。

                                                        但不到一个月,天塌了下来。

                                                        1994年2月索罗斯遭受的挫折之所以令人难以置信不在于他赔了钱,索罗斯以前曾亏

                                                        过;也不在于这次的数目是如此之巨:6亿美元。

                                                        这一次失败显得与众不同的原因是,索罗斯对它的解释是就事论事,而这看起来是在掩

                                                        饰这次灾难的大小程度。这起事件发生在1994年2月14日,量子基金会内部的雇员称其为

                                                        “圣瓦伦丁日屠杀”。

                                                        一段时间以来,索罗斯一直打赌日元对美元会贬值。为了在贸易谈判中更好地向日本人

                                                        施压,美国政府一度乐意使日元坚挺,园为如果日元升值,日本的出口产品就会变得更加昂

                                                        贵,从而更难以在世界上行销。索罗斯相信,克林顿总统和日本首相细川护熙将解决两国间

                                                        的贸易争端,而这将使美国政府愿意让日元下跌。

                                                        但索罗斯这回算盘错了。在2月11日,星期五,克林顿和细川的会谈以失败告终。当

                                                        外汇市场于三天之后重新开业之时,原先一直下跌的日元突然飓升。交易者们的结论是,美

                                                        国企图将日元往上抬,以减小和日本的贸易赤字。日元攀升将令美国市场上的日本进口商品

                                                        的价格上涨。

                                                        星期一纽约外汇市场收盘时,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是102.20。比上星期五的收盘价

                                                        107.18变化了差不多5%。令索罗斯懊恼的是,它没考虑到贸易会谈的失败会使日元如此

                                                        迅猛地浮动。

                                                        索罗斯并未对1994年2月14日的事情作过多少评论。在其中的一次,他说道,“日元

                                                        在一口之内下落了5% ,我们在同一天内也损失了5%,而其中的一半是和我们过于容易受

                                                        到日元的影响分不开的。我不清楚哪一方面出了问题,是我们自己的处理还是那些相互争斗

                                                        进而造成了这种变动的政府的态度。”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索罗斯的6亿美元的损失对他的声音仅造成了相对较小的影响。

                                                        几乎无人对索罗斯的金融机器提出质疑,说它一夜之间自毁门庭;也没有人说索罗斯这位世

                                                        界级的投资家自己葬送了自己或者从此将默默无闻。

                                                        “市场存在着一种发生偏离的趋向。”

                                                        第二节 后生可畏

                                                        索罗斯不仅挺了下来,还愈加充满生气。为此他运用了极富聪明才智的手法。

                                                        在1987年10月的金融动荡中,索罗斯力图让传媒相信,他的损失总计只有区区3亿美

                                                        元,而非传言的8.5亿美元,但未能如愿。如今,在1994年2月,传言又四处而起,说索

                                                        罗斯的损失远不止6亿美元。索罗斯这次明白,他必须迅速行动以扫清这些流言蜚语。

                                                        他想到了自己的左右膀斯但莱?德鲁肯米勒,要求他去和新闻界打交道。德鲁肯米勒要

                                                        向新闻界发表谈话意味着将发生一场地震;而在1994年2月14日这天,这场地震来临了。

                                                        索罗斯确实需要某个人将他的基金从别人的脚底下拯救出来。

                                                        德鲁肯米勒和新闻界见了面。他一上来就聪明地指出损失的就是6亿美元,一分不多,

                                                        一文不少。他说索罗斯基金之所以赔了钱,主要是由于它错误地预计日元对美元将会贬值,

                                                        但他宣布,该基金会所卖空的日元数额远比传言要少,只是大约80亿美元,绝非一些市场

                                                        报道所说的250亿美元。接下来,德鲁肯米勒表示,在某个时期,索罗斯基金的确握有大量

                                                        的日元,但到2月14日之前,数量已相当地减少。他还解释道,一段时间以前,他判断在

                                                        1994年中日本经疥将出现有力的增长,而较高的产出将减少日本的贸易盈余,因为这会使

                                                        日元下跌,所以索罗斯基金采取了大量卖空日元的做法,买进了不少日本公司的股票并将日

                                                        本人的债券抛出。从1993年夏至该年的稍后时候,日元和美元之间的变动关系对索罗斯基

                                                        金是比较有利的。但到了年底,索罗斯基金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处于一种对日元“超额认购”

                                                        的地位。德鲁肯米勒认为这在今天几乎不算一回事,但承认当初他和同事们应该重新评估一

                                                        下他们对于日元的对策。

                                                        现在该对索罗斯的这次挫折作些评析了。

                                                        德鲁肯米勒指出,6亿美元只占索罗斯全部资产的5% 。这看来似乎将使索罗斯的金融

                                                        机器陷入无底之渊,但它的二号人物强调说根本没这回事,人们依然还保有余下的95%。

                                                        顺便说一下,在那些日子里,索罗斯的总资产约是120亿美元,德鲁肯米勒没提到这点。

                                                        这样,一些简单的算术运算告诉我们:即使损失了成百上千万美元,索罗斯依旧握有

                                                        114亿美元的资产。另外.德鲁肯米勒声称,量子基金会业已使2月14日的损失多少得到

                                                        了些挽回。到2月23日,该基金会的资产额只降低了2.7%。

                                                        这笔资产足够索罗斯为位于俯瞰中央公园的摩天文楼上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处职员们发工

                                                        资了,他也有足够的钱分配给在东欧和前苏联的那些基金会。

                                                        这些机构依然可以开足马力地运转。索罗斯在一夜之间损失了6亿美元,但这几乎未引

                                                        起什么对他保持其金融机器活力的怀疑。他在1994年早先几个月中表现出的巨大信心由此

                                                        可见一斑。

                                                        的确,6亿美元的损失对于索罗斯的金融业务不能说没有严重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

                                                        在大众心目中,索罗斯作为一位金融场上的魔术师的形象并未能发生变化,哪怕是极微细的

                                                        改变。

                                                        • 家园 第二十七章 华盛顿之旅

                                                          第二十七章 华盛顿之旅

                                                          一边倒的随大流行为是引发一场剧烈的市场紊乱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众矢之的

                                                          尽管索罗斯的基金在2月份遭受了一次大失败,可是,当4月份来临,索罗斯需要站在

                                                          华盛顿的众议院银行委员会面前时,他仍是金融领域内的大腕,世界级的投资家。该地位依

                                                          然使他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

                                                          索罗斯这次上头版某种程度上和金融圈里的一些咦咦叨叨分不开,后者也得到了传媒的

                                                          附和。人们觉得索罗斯和套头基金组织正日益地引人关注。这种关注来源于1994年早些时

                                                          候金融市场上的风波。不过,索罗斯不认为他需为此向外界道歉,他说,“我依旧将自己视

                                                          为一个自私、贪婪的人,我不想把自己变成某种圣者,我有着很好的胃口而且把自己放在第

                                                          一位。”

                                                          索罗斯并非将赌押在日元身上的唯一一个人。其他的套头基金组织也卷了进来并且同样

                                                          遭到重创。使事情更加复杂的是,一些套头基金组织需要筹集现金,这迫使其部分地出售以

                                                          日本或欧洲国家的证券这种形式存在的资产,而这在世界上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

                                                          甚至那些并没有拿日元打赌的套头基金组织也未能幸免于这场风波。它们的管理者相

                                                          信,高失业率将促使欧洲各国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因此,他们大肆购买、积聚欧洲国

                                                          家的债券,认为只要欧洲国家的利率下降,这些债券的价值就会上升。这样,一些套头基金

                                                          组织由于日元方面的原因而大亏特亏,另一些套头基金组织则开始急于抛售其手中的欧洲债

                                                          券。这使得这类债券的价格一跌再跌,并迫使欧洲的债券发行者提高利率以吸引购买者。结

                                                          果,欧洲债券市场陷于一片混乱,一些套头基金组织蒙受了巨大损失。

                                                          在这种背景下,乔治?索罗斯大概希望保持一种低姿态以图赢得时间去收回损失,并使

                                                          人相信“圣瓦伦丁日的屠杀”再也不会发生。但这种愿望不会实现,他在公众心目中已经是

                                                          太出名了。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3月份要在巴塞尔聚会,国会听证会也定在了4月份。这两

                                                          方面都发出了要对索罗斯和其他的套头基金组织采取行动的威胁,令后者感到压力越来越

                                                          大。

                                                          作为回应,索罗斯在那个春天成为了套头基金组织的某种代言人。他决定尽可能地采取

                                                          和解态度。3月2日,索罗斯在波恩宣称,中央银行对大的套头基金组织进行规范是合情合

                                                          理的。“我感到不规范的市场有着一种固有的不稳定性,”他对记者说。“我认为调控者们

                                                          理应进行规范。我相信缺乏规范的市场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所以(中央银行)进行调查是

                                                          一项非常合理之举。我们乐意和他们在这方面进行合作。我还希望,他们采取的任何规范措

                                                          施不会是弊大于利。”

                                                          当被要求就套头基金组织的活动增大了“市场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这项指责进行回

                                                          答时,索罗斯说:“我要说的是,市场存在着一种发生偏离的趋向,所以我压根不相信市场

                                                          完美元缺。我也不认为套头基金组织是完美元缺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在一天之内损失5%。

                                                          当巴塞尔会议结束之时,10个工业化国家的中央银行的首脑们并未找到什么充分理

                                                          由,以便他们觉得有必要制定针对套头基金组织或那些使用自身资本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易的

                                                          银行的新的规定。自从这年早些时候的动荡发生过后,市场凭借自身力量很快地恢复了正

                                                          常,并元多少道理能让人预言还会有其他的麻烦。但是,让一些观察家们念念不忘的是,套

                                                          头基金组织这一次使用了各种伎俩才逃脱了应有惩罚,对他们需要严加管理。

                                                          在这点上,迪安?维特?雷诺尔德斯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和主要的投资战略家威廉?卜多

                                                          吉说道:“在今天,未经登记的衍生性产品如何能四处泛滥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物品未

                                                          经登记,所以关于它们的交易就不会被要求在某个地方进行。如果是这样,有关的纪录和交

                                                          易额就不会为人所知,而市场的规模、交易的条件、个人间买卖的大小程度也不会为人所了

                                                          解和掌握……。套头基金组织的投资活动的规模已是如此之大,其结果是,如果这些投资失

                                                          算,它们将对金融体系造成全方位的危险,并进而危及社会的金融结构。

                                                          第二节 国会山的演讲者

                                                          1994年初的金融动荡为美国国会里的冈扎尔斯听证会搭起了舞台。这出听证会按原计

                                                          划只是为了一般性地调查套头基金组织,如今却可以拿一项具体的案例做参照;后者向人传

                                                          达的信息是套头基金组织是金融市场上的头号恶棍。众议员:亨利?冈扎尔斯注意索罗斯和

                                                          套头基金组织业已一年了,对他来说,索罗斯遭受了其生涯最中严重的一次失败不说明什么

                                                          问题。鉴于年初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如此动荡不定,他有着充足的理由对索罗斯追着不放。

                                                          于是索罗斯去了华盛顿。

                                                          听证会的目的――冈扎尔斯对此并不讳言――就是要看看那些从事套头基金投资的人是

                                                          否像被人描绘的那样诡计多端,是否他们通过其行动确实影响了金融市场,是否应当对他们

                                                          施加更多的制约。在听证会的前一天,冈扎尔斯还发布了一个宣言,威胁道要使在金融领域

                                                          的”不当处置”被视作“对法律的直接侵犯”,“并表达了自己要加强国会对衍生性活动的

                                                          监管的怠愿。

                                                          这听起来并不坏。不过,在银行委员会能够建议出新规章制度之前,它必须解决一个更

                                                          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尽管该委员会的职责范围是金融领域,但并无多少成员知道?一个套

                                                          头基金组织是如何运转的,几乎无人清楚他们使用了什么诡秘的金融技巧。

                                                          为了得到一些答案――实际上是为了上一堂可称为“套头基金入门”的课,他们在

                                                          1994年4月13日这天把索罗斯这位“大师级”人物请到了面前。当举行听证会的房间差不

                                                          多坐满的时候,显而易见索罗斯是那天中在华盛顿最具风采的一个人。

                                                          “套头基金人门”一课开始了。老师的开场白是声称在坐的议员们找错了对象。接下来

                                                          他开始运用自己的金融理论来解释其中的缘由。

                                                          索罗斯断言道,金融市场上的状况能够予一国经济中的基本因素以影响。在这种情形

                                                          下,市场的状况和充分市场理论所认为的正常状态是大不相同的。市场的繁荣与萧条的更替

                                                          之所以具有破坏力,正是由于它们影响到了经济生活的基本因素。

                                                          索罗斯接着说道,只有在“随大流”行为主宰了市场的情形下,兴衰相替的现象才可能

                                                          生成。“所谓随大流”索罗斯说道:“我指的是人们不加思索地在价格上涨时购进,而在价

                                                          格下降时卖出。一边倒的随大流行为是引发一场剧烈的市场紊乱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

                                                          件。因此你们需要问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导致了随大流行为?套头基金组织的活动也许是一

                                                          个因素,所以你们不无道理地注意到了它,虽然就我的套头基金组织而言你们是看错了地

                                                          方”。

                                                          “一边倒的随大流行为是引发一场剧烈的市场紊乱的必要条件。”

                                                          索罗斯更中肯的观点是,是共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而不是套头基金使市场趋于不稳,因

                                                          为这两者都有着随大流倾向。他说“当资金大量流入时,他们趋于保留少于常量的现金,因

                                                          为他们估计资金会继续流入;当资金大量流出时,他们又需要积聚较多的现金以备兑付。”

                                                          结果,“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泡沫金融。

                                                          接下来索罗斯简要地论述了当前的市场形势:“我想强调的是,我未发现任何近在眼前

                                                          的市场崩溃的危险。我们刚刚刺破了一些在资产价格上生成的泡沫,结果,金融市场的状况

                                                          比去年年底要健康得多,我不认为目前投资者应过分担心。”换句话说,现在完全可以买入

                                                          美国的国债或S&P期货了。

                                                          索罗斯还抨击了克林顿政府在与日本人的贸易争端中采取的强硬路线和力图使美元下跌

                                                          的做法。他说,“这对于美元及金融市场的稳定极为有害。把压低美元作为一种处理我们和

                                                          日本有关的贸易政策的手法是一项我们不应使用的危险策略。”人们不难从这番话中读出这

                                                          么一条市场讯息:买入口元,卖空美元,直至美日贸易谈判局势明朗化。

                                                          索罗斯始终力图使套头基金组织不成为听证会的中心话题。他强调套头基金组织并不是

                                                          投资世界的很大一块组成部分。尽管基金管理处的日均通货交易额达到35亿美元,但索罗

                                                          斯告诉委员会成员这种规模的交易不应对市场产主什么影响,因为套头基金组织只控制了外

                                                          汇市场每月交易量中极小的一部分。

                                                          索罗斯对通货危机和市场动荡提出的解决办法并不是实行固定汇率,“这太僵硬了,”

                                                          他说。他也不赞成实行浮动汇率,“自由浮动的货币有其缺陷,因为市场总会发生过度偏

                                                          差。”索罗斯的解决方案是:七国集团内的七个工业化国家的金融人士需要协调他们的货币

                                                          和财政政策,以消除是市场不稳定的根本所在的那些巨大差别。”

                                                          委员会成员们提出的问题让索罗斯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对套头基金组织究竟从事一些什

                                                          么活动依旧知之甚少。“到底什么是套头基金组织?”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问着这类问题。索

                                                          罗斯试图传授给他们一些知识,但他不得不承认‘套头’这个标签已经被贴在了许多本来和

                                                          它无关的东西上。”这个词被用得如此不加区别以致于它已囊括了许多活动。“它们唯一的

                                                          共同点是经营者们得到的报偿是根据其表现而不是按照被经营的资产的某个固定的百分

                                                          比。”索罗斯这个套头基金投资领域中的国王对套头基金作的这种描绘看起来古里古怪。不

                                                          过,他对于就套头基金的定义开一个研讨会没有多少兴趣。他只想传达这么一种认识:套头

                                                          基金组织实际上在金融市场中举止不错。

                                                          索罗斯强调,由于从事套头基金投资的人是完全根据其表现得到报酬,套头基金活动是

                                                          针对机构投资者的随大流行为的“一剂有力的解毒药。 以他自己的基金会为例,它通过针

                                                          对普遍的买入或卖出趋势逆其道而行之,对多变的市场起到了一种有益的作用。他说:“我

                                                          们更趋于稳定而不是扰乱市场,我们有这样的行为不是因为我们是为大众服务的机构,而是

                                                          因为这是我们赚钱的风格。”

                                                          索罗斯直言不讳地为套头基金进行辩护,他对他的听众们说道:“坦率他讲,我不认为

                                                          套头基金对你们或管理者们来说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物。不应将年初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大跌

                                                          归咎于它。我反对任何认为我们的活动有害或制造动荡的断言或影射。

                                                          索罗斯还被问道,是否像他这样的私人投资者有可能积聚足够的资本以操纵如意大利里

                                                          拉或英镑这样的通货的价值?

                                                          “不会,”他回答道,“若短期内的情形不算,我不相信某个市场的参与者能违背基本

                                                          的经济原则成功影响主要货币的交易状况。相对于全球通货市场的规模,套头基金组织只是

                                                          小小的参与者。次要货币的市场缺乏流动性、这也起到了防止任何投资者成功地影响小货币

                                                          的价格的作用。由于流动性的缺乏,任何力图通过掌握大量的这种货币来影响价格的投资者

                                                          在将它们卖出时都会面临灾难性结果。

                                                          索罗斯谋求使自己尽可能地不和衍生物、不和从股票、债务或商品中衍生出的那些金融

                                                          契约扯上,而委员会则对衍生性金融工具倍感兴趣。在这方面,索罗斯的言语听起来好象

                                                          是,连他这么一个老到的投资家也不大知道如何去了解它们。另外,他指出套头基金组织并

                                                          不是衍生性工具的签发者,而更可能是其客户。所以它们对金融体系可能造成的风险要小得

                                                          多。

                                                          为什么对于衍生物会产生疑惑呢?

                                                          索罗斯的看法是:“存在着如此之多的衍生物。其中的一些是如此地令人捉摸不透,以

                                                          致于所涉及的风险连最老到的投资者也不能正确认识,我自己应是其中的一位。一些衍生性

                                                          工具看来就是被特意用来使机构投资者能进行在其他情形下不可能进行的赌博。”

                                                          索罗斯还说:“我们不滥用衍生性工具。我们的活动是逆潮流而动而非随大流的。我们

                                                          力图早早地跟紧新的趋向,然后在稍晚的时候及时采取行动以不被趋势的反向抛在一边。”

                                                          索罗斯给人留下这么一个深刻印象:他并不怎么觉得国会应对衍生性工具进行规范。同

                                                          意这样做只会令他有些愧疚,因为他周围的其他人一直力求他直言不讳地反对这么做。“要

                                                          知道,”他对就近期金融市场的动荡向他提问题的明尼苏达州民主党人布鲁斯?文托说,

                                                          “当我们就我在这儿的露面进行准备的时候,我们谈到了一点这些。我说,直率他讲,应该

                                                          被规范的是衍生性工具的发行。而我的伙伴指出,很不幸,规范会造成一种非人所希望的后

                                                          果,因为进行规范的人关注的只是下层而非上层,他们想避免一场灾祸。所以如果你要求把

                                                          对衍生物进行登记规定为一项义务的话,这完全会招致官僚阶层的抵制,因为规范者们的利

                                                          益和市场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样,他使我打消了提出建议的念头。

                                                          在听证会上,索罗斯并不是唯一一位不主张再制订某些规定的人。一些作证的规范者们

                                                          也指出,套头基金投资和衍生物对金融体制和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并不是那么大。尤金?路德

                                                          维希认为,几个国有的金融机构平均只有不超过0.2%的资产处于这种风险之中。证券与

                                                          交易委员会(SEC)主席小亚瑟?内维特表示,他确信根据当前所有的银行业和证券法规,

                                                          几乎全部的套头基金投资活动都得到了很好的管理;不需要再订新的法规。不过,三位作证

                                                          的规范者都认为有必要得到更多的信息。“我们不赞成再订立法规,”联邦储备银行的约

                                                          翰?卜内维尔说,“但我们强烈希望知道更多的东西。”

                                                          委员会对索罗斯的陈述有何反响呢?次日的《纽约时报》登了一篇由托马斯?弗里德曼

                                                          所撰的文章,它恰当地总结了委员会成员当时的所思所想:“众议院银行委员会的成员们看

                                                          来既对承受这个有着米达斯(希腊神话中的弗利治亚国王,贪恋财富,曾求神赐给点物成金

                                                          的法术。――译注)的点金术的人物教导感到敬畏,又对套头基金世界中的秘密怀有浓厚的

                                                          好奇心。他们耳闻目睹的各种事件,包括索罗斯在近期的通货交易中损失了6亿美元,看来

                                                          非但没有使套头基金组织的神秘色彩黯淡下去,反而使其更加惹眼。”

                                                          索罗斯在那一天千方百计地想使自己的观点在华盛顿为人接受。不过单单去影响国会还

                                                          是不够的,他还力图改变传媒的看法。这项任务被指派给了罗怕特?约翰逊,他是曾经陪同

                                                          索罗斯去华盛顿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处的执行主任。

                                                          在听证会结束后对新闻界的谈话中,约翰逊表示,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让国会和公众正

                                                          确认识到乔治?索罗斯的所作所为。他说:“最大的问题所在是关于套头基金的神话。为此

                                                          应该和新闻界有更多的沟通。 为了更突出地体现这种坦诚,约翰逊还披露了索罗斯资产分

                                                          配状况。

                                                          这样,乔治?索罗斯顺利地捱过了听证会。各种情况表明,他出色地证明了自己的元

                                                          罪。

                                                          两个月之后,在巴伦?维恩与SEC的一位成员共同进餐时,听证会和索罗斯的表现成了

                                                          一个后题。维恩事后说,这位sEC成员认为“乔治做得如此出色以致于SEC和国会都不再对

                                                          套头基金组织忧心仲忡。”总之一句话,索罗斯可以大大地心满意足了。

                                                          • 家园 第二十八章 比42个国家还富

                                                            第二十八章 比42个国家还富

                                                            假如索罗斯是一家公司,他在收益的徘名表上位居第37位。他的所得超过了至少42个

                                                            联合国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并旦和像乍得、瓜德罗普和布隆迪这样的国家大致持平。拿

                                                            另一种方式衡量,按每辆19万美元的价格,他能买5790辆罗尔斯?罗伊斯车,或者为哈

                                                            佛、普林斯顿、那鲁和哥伦比亚的每个学生付三年多的学费。这倒不是个坏主意,一些家长

                                                            或许会这么说。”

                                                            第一节 大举东进

                                                            乔治?索罗斯这位智慧大师从来未放弃过赢得尊敬的希望。自《金融炼金术》一书出版

                                                            以来,7年已经过去,尽管索罗斯乐意看到他的观点以书的形式流传,但他非常清楚地知

                                                            道,他的读者中出于学术上的兴趣而购买此书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问题是,”他告诉

                                                            《泰晤士报》的经济版编辑阿纳托利?卡内茨基,“每个人买这本书只是为了发现赚钱的秘

                                                            诀。我想我理应预见到这点。 1994年5月,该书的平装本出版了,索罗斯又一次燃起了这

                                                            般期望:读者们会花费时间去研究他的思想和理论,而不仅仅是搜寻赚钱的窍门。

                                                            与此同时,索罗斯和德鲁肯米勒也正力图在1994年东山再起,虽然他们在2月份吃了

                                                            大亏。不过量子基金在春季将Genen。tech这家主要的生物技术公司卖空之举未能有助于这

                                                            个目标,《今日美国报》认为这是一件虽小但影响不可低估的失误。索罗斯的损失只有大约

                                                            1000万美元,这对他来说只是一笔零花钱,但其他的投资者却付出了重大代价。为此,记

                                                            者丹?多夫曼写道:“给投资者们的一个教训是:仅仅因为听说索罗斯玩起了某种股票就投

                                                            身于其中是愚不可及的。”

                                                            到了1994年6月22日,量子基金的资产只比这一年的开始之际少了l%。当然不能算

                                                            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它表明还存在着索罗斯遭遇其基金会历史上第二个亏损年的可能。但和

                                                            其他的套头基金组织相比,索罗斯的业绩已经够夺目的了。泰戈的“美洲虎基金”同期亏损

                                                            了11.5% ,莱昂?库琅曼的“欧米前基金”损失了23%,而迈克尔?斯但因哈特的基金会

                                                            则为30% 。

                                                            反映了索罗斯所感到的压力的一件事情是,他在6月透露他已改变了自己的一项神圣原

                                                            则。在过去十年中,索罗斯从不允许自己的基金在他有着慈善基金会的地区一一一东欧和前

                                                            苏联一一?进行投资。迟至1993年1月,当《金融时报》的一位记者问他是否这项禁令意

                                                            味着他不会购买东欧的巴士工厂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道:“绝不会。实际上,我把这视作

                                                            一种利益的冲突。”

                                                            可现在情形改变了。

                                                            在1994年中,索罗斯让他的投资基金的经理们明白,他们如今可以投资于东欧和前苏

                                                            联地区了。索罗斯的发言人在6月透露了,在过去的6个月中。1.39亿美元业己被投到了

                                                            匈牙利、波兰。捷克共和国和俄罗斯的项目中,而且还会寻求更多的投资机会,因为这是

                                                            “我们商业活动的正常进程”的一部分。

                                                            索罗斯近来的投资包括给布达佩斯的“第一匈牙利基金”新增4500万美元资本。这是

                                                            一家主要由英、美的机构投资者支持的基金。它在食品加工、制药和服装领域有着投资。当

                                                            它于1991年成立时,索罗斯曾位列董事会之中,但很快就辞职了,原因是他认为,这样做

                                                            是和他的布达佩斯慈善基金会的工作相冲突的。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一次采访时,索罗斯解释了他的转向。他说,他的慈善基金会

                                                            己是相当地强固和具有独立性,足以承受他在该地区的投资所造成的任何压力。这个地区投

                                                            资机会,他的基金应该加以利用。他还说:“我在过去奉行这么一项简单不过的准则:我们

                                                            不在有着慈善基金的地方进行投资。原因是我不想让这些基金会被抵押在我的金融利益上或

                                                            者相反。不过,由于这一地区的市场正处于实际的发展之中,情形已经变了。我没有理由拒

                                                            绝我的基金或者我的股票持有人享有在那儿进行投资的可能。或者不让那些国家有机会利用

                                                            其中的一些基金。”但是,索罗斯明确表示,尽管量子基金现在有着在这些地区投资的自

                                                            由,但他自己不会在自己的账户中掏钱来这么做。

                                                            也许这位慈善家试图引发新一轮“随大流“行为。在被问及是否索罗斯基金会的攻势会

                                                            诱使其他的投资者转向东欧时,索罗斯说这对他无甚害处。

                                                            第二节 多事之秋

                                                            6月底传来的一个消息是《金融世界》将索罗斯列为了1993年华尔街第一号的赢家。

                                                            根据这家杂志,索罗斯在1993年挣了11亿美元。这是第一次一个人在一年中挣了这么多,

                                                            而且其数量比位列第二的赢利者朱利安?罗伯逊多了一倍。

                                                            索罗斯又一次上了这家杂志的封面,这一次他是坐在一张棋盘前,看起来好象正为下一

                                                            步如何走而苦苦思索。在杂志的中间,有着他的不少姿势各异的照片:或在打电话,或赤脚

                                                            着双便鞋、穿着红色运动衫躺在7张沙发椅上读着一本艺术书。

                                                            《金融世界》还并非开玩笑地对索罗斯的11亿美元收入作了如下评价:“假如索罗斯

                                                            是一家公司,他在收益的排名表上位居第37位。他的所得超过了至少42个联合国成员国的

                                                            国内生产总值,并且和像乍得、瓜德罗普和布隆迪这样的国家大致持平。拿另一种方式衡

                                                            量,按每辆19万美元的价格,他能买5790辆罗尔斯?罗伊斯车,或者为哈佛、普林斯顿、

                                                            那鲁和哥伦比亚的每个学生付3年多的学费。这倒不是个坏主意,一些家长或许会这么

                                                            说。”

                                                            这家杂志还提到,在1993年,索罗斯一个人所挣的就和拥有169600名雇员的麦当劳公

                                                            司的当年利润一样多。恐怕最令人吃惊的事实是,这家杂志列出的当年赚得最多的前l00人

                                                            中,有9人是索罗斯的金融帝国的成员。

                                                            在评论索罗斯的11亿美元收入时,《卫报》说道:“我们对亿万富翁已再熟悉不过

                                                            了,但他们总是那些拥有像油田、船队这类来钱的资产的人士。这些财产我们中也许没有谁

                                                            曾拥有过,我们可以借此来为自己开脱或说那些人很走运。可是,现在出现了一个把大把的

                                                            钱当成薪水来挣的人,于是我们都不禁幻想能在今年成为一个像索罗斯那么富的人。”

                                                            当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索罗斯再次出现在了一家杂志的封面上时,他和基金机构

                                                            正在和不利的处境相对抗。

                                                            1994年秋天,索罗斯比往常更多地忙于他的慈善基金的事务,这也是他的主要工作所

                                                            在。对于这些机构是否能比他恬得还长,他并元把握,它们身上尚存有不少问题和麻烦。尽

                                                            管索罗斯试图将大部分的决策事务交给这些基金会在当地的领导机构,但不言而喻的是,索

                                                            罗斯和他的金钱才是使它们保持活力与前进方向的动力。不过;索罗斯对于他的投资基金会

                                                            是否能一直顺利地运转下去更有信心。他相信,凭着优秀的人才和管理制度,他业已将它们

                                                            充分地组织化了,它们正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在1994年全年中,促使乔治?索罗斯继续呆在金融业的峰巅上的压力依然在上升。许

                                                            多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对他亦步亦趋。期望自己能够学习到他的一些天才技巧并成为另一个

                                                            索罗斯。另外,在1994年秋天,在华尔街的内外还传送着这么一个故事:在拉什摩尔(该

                                                            山山崖上雕有华盛顿、杰斐逊、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四位美国总统的头像。一一一译注)

                                                            对面的那座山上还有着可雕塑四尊头像的位置,而乔治?索罗斯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另

                                                            一位大金融家一一一译注)的头像已经开始被凿进山石中?了。一位和该故事相关的高级投

                                                            资经理说道:“山脚下还有许多家伙等着被凿上去呢广

                                                            传媒也给索罗斯增添了负担。他们“发掘”出了索罗斯,可不愿让他轻易离去。如果说

                                                            两年半之前索罗斯还只是一位不太知名的绅士的话,如今他已经被剖析、丈量、评判得仔仔

                                                            细细。索罗斯在1992年还是一位升起的新星,可两年过后,一些金融传媒目睹了他在1994

                                                            年的灰暗表现,便宣布他已淹死于水中了。他们开始舞动铁锹来为索罗斯和其他套头基金的

                                                            领导人们挖掘坟墓,虽然套头基金的时代看来只是刚刚开始。

                                                            在早些时候,索罗斯也许不会因受到那么多的注意而厌烦,可现在他不同了。他上升得

                                                            如此迅猛,他希望好好品尝位于金融世界之巅的快乐。假如1994年对他来说顺顺当当,他或

                                                            许会抽回身于去照看他的慈善基金会,使自己远离他的投资事业。可是,由于1994年的挫折,

                                                            索罗斯觉得自己还必须把一部分心思放在投资方面。他周围的人声称,他需做的只是成为斯

                                                            但莱?德鲁肯米勒的顾问:可事实是,索罗斯依旧觉得一走了之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他还

                                                            受到如此频繁的注意之时。在整个1994年中,索罗斯一直在寻求上演一出大手笔,他不相信

                                                            他在1992年 9月针对英镑的行动只是一时的偶然。他干出一回这样的事,就能干第二回,这

                                                            对他来说只是例行公事罢了。

                                                            在过去几年中,索罗斯一直认为英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十分兴旺。他的观点没有大错特

                                                            错,不过他从房地产交易中并未大赚一把,收益率只有17%。于是,在1994年11月的第

                                                            三个星期,索罗斯宣布,他将撤出不景气的英国房地产市场。而在18个月之前,他还答应

                                                            和“不列颠大地”联手向这个市场投资7.75亿美元。如今,索罗斯宣布量子基金会将把他

                                                            所拥有的英国地产基金的一半股份卖给“不列颠大地”。后者根据原先协议,享有优先购买

                                                            权。

                                                            索罗斯也会在投资方面犯错误,对此他反而骄做地从不避讳。他愿意昭示于人的是,他

                                                            的成功的秘决所在就是他比大多数人更善于在较早的时候就将失误大而化小,小而化无。他

                                                            从英国房地产市场上抽身是否就是该种意义上的行动呢?

                                                            索罗斯在1994年中对美元一直持有毫不动摇的信心。尽管这种信心使他在年初时损失

                                                            了一大笔,但他认为美国经济正渐显活力,相信美国政府会继续采取措施以防止美元地位恶

                                                            化。索罗斯还颇有信心地认为,美国和日本迟早会解决相互间的贸易争端,而这将促使美元

                                                            对日元升值。不过,实际情形是,美元看起来并未因各种强化措施而反弹。联邦储备银行和

                                                            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的若干次干涉努力也未见效果。

                                                            甚至索罗斯个人针对于此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努力也归于的败。8月2日,在一次电视节

                                                            目中,索罗斯为美元进行辨护,断言绝不应允许美元的大幅度下跌,因为这会使美国经济趋

                                                            于不稳定。他说:“如果你愿意这种货币贬值过多,那会使局势极为动荡,因为这会导致通

                                                            货膨胀并对债券市场产生影响。”当被问到他是否正买进美元时,索罗斯却含糊其词,他

                                                            说:“我不打算告诉你。我眼下既可能买进也可能卖出,这我并不能事先确定”。索罗斯在

                                                            1994年的失败并未使其他交易者们不再跟随他的脚步,不再倾听他的每句话。因此,他们都

                                                            注意到了10月4 日索罗斯对路透社的谈话。他说他觉得日元对美元很可能要更大幅回落,从

                                                            99.55日元变动至115至120日元换一美元。

                                                            两天之后,在纽约的一次大型金融机构经理们的晚餐会上,索罗斯的美元将大幅升值的

                                                            预言成了主要话题。那天晚上,宾客们让索罗斯的话弄得惴惴不安,他们期望索罗斯清楚地

                                                            知道他究竟在说些什么。索罗斯在那么多的时候都是正确的;当人以领袖自居并发布公开谈

                                                            话时,他的观点看起来都会因其自身的影响而得到证明。自然,索罗斯以前曾栽在美元上,

                                                            但他会重复同样的错误么?

                                                            索罗斯的这次公开评论暴露出了他对于1994年中的通货投机所抱的一种失望之情。10

                                                            月3日的《商业周刊》登载了一篇对索罗斯的采访及报道。在其中,当被问及年初的挫折使

                                                            他吸取了关于通货市场的什么教训时,他说:“目前不是一个对进行通货投机来说特别有利

                                                            可图的时机。如今,过去两三年中存在的紧张状况、导致通货的大规模流动的不平衡都不存

                                                            在了,最大的未解决的问题是日本和美国之间就收支平衡盈余展开的唇枪舌战。我们认为它

                                                            将被解决,因为解决它极具意义。这正是我们自年初以来就出错的根源,当时我们觉得这个

                                                            问题会被解决得很快而不是很馒。非常可笑,我们依然还丝毫不差地这般认为。”

                                                            不过,死抱着美元将升值的希望不放看来是一项日益暴露出其不足的战略。到1994年

                                                            上旬,美元跌至了战后时代的一个低点。

                                                            无论索罗斯和德鲁肯米勒努力要让人感到他们对1994年是如何地乐观,《金融世界》<华尔街日报》和其他一些报刊却持一种截然不同的调子。 “交易者们说,索罗斯再次在日元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是11月10日的《华尔街日 报》的大字标题。根据这家报纸,索罗斯基金管理处因为像在2月份那样再次将赌注押在美 元对日元的升值上,又赔了4亿至6亿美元。 如果说对于2月的挫折,索罗斯的金融机器业已流露出了某种腻烦的话,这一次一 1994年11月一一一它表现出的是一种更具守势、更显怒气、也更加含糊的调子。德鲁肯米 勒再次出现在了记者们面前,不过此时他所谈的要泛泛得多。他对《华尔街日报》说:“一 般情况下,我们不发表评论。但目前的流言纯属可笑。”在声称量子基金的净资产“在今年 并来减少”的同时,他补充道,“我们在今年早些时候乐于公布我们的损失。不过,说我们 在通货方面还有其他某种程度上的损失是令人可笑和毫无根据的,基金会在通货上依然保持 着边际收益”。但是,德鲁米勒不愿就所拥有的日元和美元的规模透露任何细节。 对外人来说,索罗斯的经营状况比他在套头基金投资领域的同行好得多元甚意义。在 1994年,量子基金会遭遇了历史上的第二个最糟糕的年头,资产额仅比去年上升了32.9 %。可是,其他一些套头基金组织却下降了20--30%,并且失去了主顾:另外一些套头基 金只能关门了事。但这些吸引不了人们的注意,金融传媒仍相当地聚焦在索罗斯身上。它依 旧觉得索罗斯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依旧试图渗透进他的投资帝国的内部密室。其结果常常 令索罗斯极为不快。 例如,曾在1994年的7月将索罗斯列为1993年度美国头号赚钱能手的《金融世界》杂 志到了11月又将他在1994年的表现说得一无是处。这家杂志的11月8日这期的封面标题 是:“漏洞百出的索罗斯:点金术大师失去了触觉。”在封面照片上,索罗斯用右手撑着前 额,一幅失魂落魄的样子,似乎在说:“怎么弄得这么一塌糊涂? 索罗斯曾声称,在1993年投资于量子基金――当时其资产是50亿美元――的人获得了 63%的收益。《金融世界》对此提出质疑,说这个数字只有50% 。它还对索罗斯的量子基 金在1994年前6个月中增值了1.6%的说法表示了异议,说实际上是损失了9%。这家杂志 还提到了另一件也许会让索罗斯觉得棘手的事情。那就是,截止到1993年底,量子基金拖 欠未付给索罗斯的咨询和操作费用连同利息达到15.5亿美元,相当于该基金净资产的25 %。不过,只要量子基金表现良好,同时索罗斯不打算讨回欠债以弥补个人亏空,这笔“债 务”并不意味着什么严重的问题。 传媒对索罗斯的攻击还在继续。11月底,报纸上又报道,尽管量子基金的净资产值在 1994年增加了1%,但生意量却比过去大为减少。它的股票的净资产值从1993年12月31日 的22107.66美元跌至1994年11月初的17178.82美元,股票的市场价值的主要衡量标准 是资产值之上的溢价,而量子基金的溢价率在1994年之始是36% ,到11月上旬猛降了 16%。其中的含义很清楚:投资者们不再乐意付出许多额外费用以成为索罗斯的金融机器的 一部分。 索罗斯的辨护者们力图给这种下跌一个说法。他们声称,在1994年中,套头基金组织 普遍来说都遇到了巨大压力。在这种不利的情形下,索罗斯比其他套头基金的管理者们干得 要好。只是由于传媒都围着索罗斯大肆渲染,量子基金的股票溢价才人为地被弄得那么显 眼。 到了1994年底,越来越少的人还在问这个问题:乔治?索罗斯还是那么无比地强大 么?虽然索罗斯基金管理处的表现远不如以往的年份辉煌,但问题的答案看来还是很清楚 的。1994年中的事件并未使索罗斯的套头基金投资领域之王的名声黯淡下去。由于他的多 年投资业绩、长延不衰的超级投资家的形象和在该领域无可置疑的领导地位,他依然被视作 一位帝王。 事实就是,尽管有着1994年的风风雨雨,索罗斯的影响仍旧巨大。虽然自宣布不再掌 管索罗斯基金管理处的日常事务起,自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了东欧和前苏联地区的慈善事业 起,很长一段时间已经过去,但他仍被看成在华尔街和伦敦城最具影响的一股力量。若间纽 约或伦敦的任何一位金融投资者是否他们仍要对索罗斯亦步亦趋,回答总是肯定的。 索绕于人们心头依然是这种感觉:索罗斯以及其他套头基金投资领域的巨头们是如此地 具有影响,以致于单是他们的“块头”和不论协调得如何的集体活动就能对金融市场上的行 为产生作用。例如,在1994年秋天,当套头基金组织掌握的美元数量是如此之巨,他们逃 出险境的心情是如此急迫之时,在交易者们的心目中,实际上正是索罗斯和其他套头基金组 织加大了美元的脆弱。他们强调道,他们总是在美元开始止跌的时候出卖美元。这就削弱了 美元的地位。 第三节 理解万岁 虽然华尔街的一些人认为索罗斯极具影响,但这类看法对索罗斯本人而言远不如华盛顿 对他的认识令其关注;他也的确相信,他在这个世界的某些领域内具备的才识应引起首都的 决策者们的兴趣。可令他吃惊的是,他发觉他们对于作为“对外政策专家”的乔治?索罗斯 并不那么看得上眼。 1994年初在国会的银行委员会面前的表现使索罗斯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他开始自己 确信,也许那些讲求事理的人们最终会倾听他的意见。不过,令他不能理解的是,位居那些 高做自大的金融组织顶端的都是一些根本不想被人一一一当然不仅仅是被一个乔治?索罗斯 ――告知应如何去做的人。想起像德意志联邦银行或英格兰银行这样的机构,索罗斯就有一 种被踩在脚下的感觉。对此,纽约的《格兰特利率观察》的主编乔治。格兰特先生评论道: “假如你是英格兰银行的高级人士。拥有三个学位,又写过不少内容广博的著作,而你一年 半以来满眼看到的都是乔治?索罗斯先生说你们都是笨蛋,你会怎么想呢?索罗斯先生已煽 起了全世界政策调控圈中的人对他的敌意’。” 索罗斯也明白他尚未获得他的同行的充分尊敬。“他在对政策施加影响方面有问题,” 巴伦?维恩承认道,“他发表了一通意见,却觉得‘他们依然不听我的,他们并没有照我告 诉他们的去做。… 索罗斯也完全知道应避免在那些他并无多少专业知识的领域发表意见。可是一旦他在某 个方面有了某种个人的体验,而又可以和政界和经济界的领导人坐在一起聊天的话,他就觉 得自己的观点应该被听听。他相信,西方对于开启东方封闭的社会并无非常充分的兴趣。他 还认为,尽管西方国家曾经认识到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对自由的威胁并作出了回应,但 在这些威胁已经消失的90年代,西方反而陷于榜惶之中。“我们甚至未认识到以一种新的 世界秩序去替代冷战的必要,“他在1994年7月说,“或者说未认识到不这样做,世界就 会陷于混乱之中。”索罗斯让人听起来似乎改变这种松懈的使命落到了他身上,他说:“我 发现自己正处于这么一种奇特的形势中:某个个人在争取一个开放的社会方面比多数政府还 要做得多。” 他还提到,在他声称德国中央银行的高利率政策并不明智之后,市场上的德国马克就开 始下跌;可是,当他批评欧洲国家对波斯尼亚的政策时,他“或被置之不理,或被告之呆在 自己的本行之内”。有时,索罗斯也靠近了权力的堡垒,但还是差那么一点未能抵及。比如 1994年7月,他在华盛顿参加一次国际地议,却未有机会和总统会面,也未能和国会领导 人相聚。 这种会见正是索罗斯需要的。退而求其次,他只好和记者们聊聊了。他敦促世界上的主 要国家就建立一个有助于稳定货币汇率的新的协调体制达成一致。“我们正处于一种非常严 峻的形势之中。不仅在金融领域,也在政治方面。 他说,他还言道,随着苏联的解体,西 方国家间的团结已缺少足够的粘合剂,“我们如今没有任何(协调政策和稳定汇率的)体 制”,“所有的汇率制度部有其缺点。它们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然后就失灵了。所以你必须 一直保持灵活性并调整制度。 简而言之,索罗斯所要求的就是权力。他已经尝到了它的味道并很喜欢这种体验。“权 力令人陶醉”,他说,“而且我获得的权力已超过了我当初之想象,即使它只是在硬通货的 供给极为紧张时将它们花出去的权力。 但这种动用大笔金钱的权力并不会令索罗斯满足,他要求更多。“我希望人们会更多地 倾听我的观点。除了我通过我的基金会所做的一些事之外,我对于西方对于前苏联的政策的 影响少得可怜。”他曾如此说道,“很奇怪,为什么白宫不动用我这个它所拥有的珍稀资源 呢?” 在索罗斯的密友巴伦?维恩看来,很明显,这位投资家期望呼吸到白宫的中令人飘飘欲 仙的空气。他说:“乔治也许想成为伯纳德?巴鲁克(1870一1965年,美国金融家,靠在 华尔街做投机交易发迹,后曾成为美国总统的顾问――译注)。伯纳德?巴鲁克是一位成 功、睿智的人士,而且罗斯福总统愿意从他那儿汲取思想。乔治也认为克林顿可从他身上得 到灵感,或者沃伦?克时(克林顿第一任政府的国务卿――译注)这么做。 在1994年9月27日,发生了一件事情,它似乎把正走近6岁生日的索罗斯感到的失望 都蕴含到了其中。在这一天,匈牙利向索罗斯颁发了匈牙利共和国中十字勋章,这是匈牙利 次高级奖授索罗斯是因他对匈牙利的现代化的贡献而获此荣誉的。不过,一位政治家荣获了 大十字勋,而中十字勋章是授予“普通人”的。 一个普通人!这可不是自孩提时代起就相信自己是上帝的索罗斯所期待的认可。那么, 他究竟会如何看待他的出生国给他的这种待遇呢?当然是感到自豪。他自1947年就离开了 这个国家去寻求更好的生活,而且也确实获得了成功;他把其中的一部分奉送给了他的祖 国,而后者如今向他表达了尊敬之意。只是,这并非他一直追求的那种荣耀,他压根不希望 被当作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对待。 第四节 观赏索罗斯 乔治?索罗斯:让英格兰银行焦头烂额的人,予英镑以重创的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 家,操纵着市场走向的人。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些动人的词儿呢?许多人对索罗斯很是有敬畏之感,这极其自然。他 通过运用他的基本的交易工具一一一他的智力、他的电脑和他的分析天赋,将他的同辈都抛 在了后面。当然,一种嫉恨也因此而产生了,它常常表现在了那些财源滚滚但并非奋斗者或 劳作者的人身上。一些人还充满怀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仅凭着分析一下各公司的报告, 和其他投资者聊聊天,读读报纸和作些猜测就能聚敛大笔钱财。 索罗斯是如何做的?他怎么挣了这么多钱?这些问题很容易被人迅速地想到,因为看起 来难以想象的是,一个人竟然可以绕开我们大家都不得不走的那条崎岖之路去变成大富翁。 不过,对乔治?索罗斯来说,积累大笔财富根本不是简单易行之事,在其早年更是如此。所 以,其他人毫无理由去对其胡乱猜疑。 可另一方面,索罗斯本人――即使他是不经意地――也确实促升了我们对他的疑问。他 不断地告诉我们,他觉得赚钱比花钱还轻松;他爱摆一副神秘感;他向我们提供了关于他的 投资“秘决”的一本书,那么多的解释却又支支吾吾;他宣布找到了一种解释金融市场的理 论,接下来却又表示它根本不是什么理论,因为它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形。有些时候,似乎索 罗斯乐意让人向他内心的金融之道投进一瞥,以便我们能得到一点满足井同意让他一个人呆 会儿;另此时候,索罗斯令人听起来好像他真诚地希望我们能领会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不论 索罗斯是多么地有神秘感和令人琢磨不透,他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让公众观察他的运筹帷 幄。并对他的成功惊羡不已。当关注于索罗斯的运作时,人们也力图把他们的怀疑搁在一 边。他们愿意相信,索罗斯不是大自然的偶然创造,他能够被模仿,他们也可以成为赚钱机 器。在说完了这些之后,一句结束语是:促使其他人梦想达到索罗斯的那般高度的正是他手 中所握的根本性的权力。 第五节 1997年前后 在1997年中,乔治?索罗斯将他的大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到了他的慈善性工作上。他希 望有一天他可以将他的慈善基金会转交给其他人,就如他在差不多10年之前对他的商业事 务所做的那样。他还依然期盼能被承认为一个伟大的哲人,他声称这种名声比被看作一个赚 钱大王更能让他得意。“我愿意通过促进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来改变世界,”1995年9 月21日他在其母校伦敦经济学院对听众讲道。 截止1997年2月,索罗斯的赚钱生涯依旧是一帆凤顺。如今他的“旗舰”量子基金 (投资额是49。3亿美元)连同其他的“量子”集团属有的基金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50亿美 元。索罗斯骄做地向人夸耀说,在量子基金27年的历史中,它一直被普遍地认为是投资基 金中业绩最显著盼一家。 1997年初,《福布斯》杂志认为索罗拥有25亿美元的财富。 在他肠岁的时候,索罗斯一年拿出了3.5亿美元以实现其在东欧、前苏联和世界的其 他地区建构开放社会的目标。由他提供资助的基金会网络分布于25个国家之间,包括南非 和海地。 在90年代中期,索罗斯决定将其慈善事务扩展至美国。对于他所认为的美国在帮助东 欧迈向开放性社会方面的无所作为,他非常失望。这种不满使他转而思考美国的社会和经济 问题。“我开始对我所居住的国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我感到我们在这里所享有的相对开 放的社会正处于危险之中。”他在1997年2月2日的《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 道。 不过,他承认他在美国的慈善活动不会像在东欧那么引人注目,“我觉得我在前共产党 国家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因为我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他在1996年9月5日的《慈善活 动纪要》中讲道,“在美国,我就不处于这么一个位置。我只是很多参与者中的一员,而且 我认为我们的活动也不是那么独一元二。在东欧我们是开风气之先,在这儿我们只是加入一 大群人之中。” 索罗斯向一系列帮助犯人们重铸生活的计划提供了100万美元。其中的一个计划是资助 女犯在出狱后找到住房,另一个是协助犯非暴力罪的首次犯罪者在出狱后找到工作。他的一 项颇具争议的主张是要求实行一种“更明智”的美国毒品政策,他说在那些业已登记过的吸 毒者的治疗处方上应该有海洛因和某些其他非法药品。他在《邮报》上写道:“将滥用毒品 作为犯罪来打击弊大于利,这不利于进行有效的治疗并使大多的人被投入了监狱。”由于这 项激进的的改革建议,索罗斯受到了华盛顿的政治家和媒体专栏作家的批评。但他并未退 缩,“我盼望有这么一天,”他在《邮报》上写道:“这个国家的毒品控制政策能更好地体 现出一个开放社会的理念。” 在《慈善活动纪要》上的那篇文章中,索罗斯预言他的慈善基金会在他逝世后只会继续 存在10年时间。他还希望自己很快地从对这些基金会的日常监督中解脱出来。他说:“我 已不再介人我生意上的实际决策了,我也想从基金会的决策中摆脱出来。我要创建的是一个 没有我也能运转的组织。在生意上,我已做到这点。在慈眷基金会方面,我还有路要走。 另外,在1997年2月,索罗斯还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攻击,指责它未来和穷国 分享财富。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采访时,他陈言道,西方总是把像东欧人民那 样的穷人们抛下不管。“认为市场制度是完美的观念是危险的,”他告诉CNN,“因为实际 上市场很不稳定。而且,它也不会导致资源的最佳分配,它倾向于使富者更富。 还是在2月份,在于《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索罗斯对西方进行了更多的 指责,宣称:“我相信,开放社会的主要敌人不再是共产主义威胁而是资本主义威胁。”他 认为,在消除了共产主义威胁之后,开放的社会如今正面临着一个来自内部的威胁一一一他 称之为“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 针对索罗斯的上述言论,批评家们称他是个虚伪的家伙,因为他攻击的是那些他在其中 借助于西方金融市场而赚了几十亿美元的国家。但是,索罗斯对此不屑一顾。“说这只是个 已发家致富的家伙,因必不必将其放在眼里当然很容易,”他对CNN评论道,“可是,我赚 了这么多钱的事实正证明了市场的不完美。我察觉到了并利用了这点,这就是我的致富之道。”

                                                            • 家园 第二十九章 索罗斯谈论索罗斯

                                                              第二十九章 索罗斯谈论索罗斯

                                                              第一节 如何成为明智的投资人

                                                              一一一成功之道(一)

                                                              我能假定市场总是错误的”。

                                                              问这些日子以来,在华尔街有一个故事正在广为流传,就在举世闻名的拉西莫尔峰的对

                                                              面,又出现了另外一座丰碑,以献给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金融大亨。有两个人物已被雕塑进了

                                                              那种丰碑的正面,一个是沃伦?巴菲特,另一个就是你自己了。

                                                              答你不可能再去找到两个如此不相同的人物了。

                                                              问你认为你值得被看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金融家之一吗?

                                                              答这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我不得不承认我――事实上就是如此一一一呆在那上面。

                                                              然而。在那儿我会呆多久却是另外一回事。

                                                              问如今,你在金融管理方面已不如过去那样生龙活虎,底气十足。

                                                              答这恐怕就是我有幸呆在那儿的原因吧。

                                                              问量子基金会已成为了有史以来足为成功、最引人注目的投资者实体之一,如果其中的

                                                              红利被加以重复投资的话,那么,在1996年投入的l000美元如今就已经升值超过200万美

                                                              元。对于量子基金会来说,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吗?使得量子基金会如此出类效率,这在具体

                                                              架构上是否有众多的与众不同呢?

                                                              答是的,量子基金会的结构的确不同一般,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的杠杆装置。我们将基金

                                                              会定位于把握更大的潮流与趋势的位置上――我们称之为宏观投入(Macro~investing)―

                                                              ―在那些令人限花眩乱的市场行情中,我们也还先择股票和股票组群,因此,实际上,我们

                                                              是在众多的层面上施展自己的身手。如果你把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有价证券一览表看作

                                                              是某种平面或二维的东西,就如其名称本身所提示的那样,那么,我认为这是最为快捷的一

                                                              种方式。我们的有价证券一览表更像一座建筑物,它有其结构,还有其龙骨,将我们的证券

                                                              资本作为基础,我们就会构造出一座三维的高校大厦,主要证券的各种附加值就足以便它稳

                                                              如磐石。我不能肯定它是否已让我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清晰可辨。可以这样来看,我们掏腰

                                                              包去购置股票,其中50%我们用现金支付,另外50%我们则赊帐。相对于有价证券,我们

                                                              可以借贷更多,用l000美元我们可以购买至少价值50000 美元的长期有价证券。我们也能将

                                                              股票或证券卖空:“我们借用证券,然后再将它们抛售出去,并不指望过一阵子再以更便宜

                                                              的价格将它买回来。于是,我们就能在货币或金融指教的交易中据有一席之地面无论其时期

                                                              之长短。这些形形色色的阵地彼此配合,相互强化,以创造这一利润风险井存的三维立体构

                                                              架。通常只需两天的时间一一,一天在上,一天在下一一一就足以明示我们这笔基金究竟位

                                                              居何处。

                                                              问这样看来在你的基金与一张普通的有价证券一览表之间存在有一些差别,其一就是你

                                                              使用了所谓的杠杆(leverage);其二,是你在众多不同的资产层面上进行了投入,比如,

                                                              除了金融资产以外,你还在货币领域不惜血本;其三,除了买空卖空以外,你在那些各不相

                                                              同的资产行当上还打算进行持久的作战,对不对?

                                                              答是这样的。

                                                              问你坚信,你所处的各种各样的阵地赋予了你的有价证券表以一付准备承担风险的轮

                                                              廓,它能够反映出你所指出所谓“宏观”看法。

                                                              答正是这么回事。

                                                              问各种派生物也起作用吗?你怎么看?

                                                              答,实际上,其作用不如人们想像的那样强,我们的确采纳了交易指数的方式,有时是

                                                              出于套头交易的目的(所谓套头交易,即在交易所中买进现货卖出期货或反之以避免损

                                                              失),有时则是要么在长期方要么就在短期方赢得市场曝光率。我们并不玩命地耍弄选择买

                                                              卖的特权,因为我们不清楚如何将它们融合进为我们所甘愿承当的风险之中,当你赢得了选

                                                              择买卖的特权,你就在向那些行家里手支付高昂的奖励基金,因为他们向你提供了一种杠

                                                              杆,使自己能够从中获益菲浅。应当承认的是,在股票交易中立有一席之地并且能够将股票

                                                              交换回来,其中所承担的风险比起去赢得选择买卖的特权来,要大得多,但是当我们面对实

                                                              际的风险时,比起用有买卖的主动权来。我们还是可以更好地克服掉这些麻烦。当你转手出

                                                              买卖的特权时,你会为承担风险而得到补偿。这可是一件有利可目的事情。只是它通常与一

                                                              份可加以操纵的有价证券一览表中的内在风险并不相容,因此我们很少有机会认同各种买卖

                                                              特权,它还无法适应我们那座三维架构的建筑――类似于一根伸出窗户,危及整个房屋的大

                                                              梁柱,这恐怕就是我们相对较少过问买卖特权的缘由了。

                                                              问在量子基金会仍处在成长阶段时,你承担的金融风险是否比现在要小?

                                                              答不,我得说现在从本质上看,我们承担的风险要小些,而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却常

                                                              常得为生存而战。

                                                              问那是什么意思?比如,为了获取一亿美元,平均起来你得借纳多少?

                                                              答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投在财政证券上的一亿美元,比起投在为期30年的有

                                                              价证券上的一亿美元,具有一个非常不同的风险因素。我们可以试着把事情绪弄简单点。在

                                                              我们手中并没有一套度量风险的实用或科学的方法。那些置身于各种派生行当的人们通常都

                                                              有微妙精细的风险考虑,我们都是门外汉,我们都还生活在石器时代。想一想还真是如此。

                                                              问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在度量投资帐目的风险方面已取得了不小进展。为什么你没

                                                              有采纳这些量化的科学手段呢?

                                                              答很简单,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相信,它们通常是构筑在市场充足理论这一假说的基础之

                                                              上的,而这一理论本身与我的不完全理解论和自反律(ref1exivity)背道而驰,我想,在

                                                              99%的时间里,这些方法能够大行其道。然而,在剩下的1%的时间里却会狗屁不通。我就

                                                              是更为关注那l%的时间。我发现了某个系统性的风险,它并不能为那些假设市场是连续的

                                                              理论所节略。对于非连续性,我尤其感到兴趣,于是,我发现那些被捧为至宝的度量方式对

                                                              我毫无用处。

                                                              然而,我们的确是在努力把问题加以简化而非复杂化。例如,当我们处理利润率的事情

                                                              时,我们就把所有的一切都等同于一张为期30年的有价证券。因此我们甚至还把一张时间

                                                              表兑换成为一张等同于为期30年有价证券之类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沿着三大轴心投入

                                                              我们的资金,即股票、利率与货币。沿着每一轴心,我们的身影在正负100%之间闪动。然

                                                              而,其中某些风险彼此兴风作浪,相互对应,因此我们几乎不愿沿着任何一条轴线,将我们

                                                              证券的100%置于风雨飘摇之中。

                                                              偶尔,还会出现第四根轴心,因为我们时不时地要在商品交易中抛头露面。最近,我们

                                                              还增加了第五个层面。我创立了一个新的基金会,名日:“量子实业保股基金会( Quantum

                                                              industriaI Holdings),目的在于进行产业投资。该基金会将其资产的20%保留作与量

                                                              子基金会相同种类的宏观投资,并且那20%的资产已足以为涵盖整个基金会的宏观构架提

                                                              供支撑或购买力,其余的则保留作为工业资本。至于该基金会非动用的部分,换而言之,那

                                                              笔被保留作为工业投资但是却并不实际花费的钱,暂时被投放在量子集团的股份当中,这是

                                                              全新的概念,有可能导致比量子基金本身更能充足有效地使用金钱的结局。

                                                              问很显然,某种杠杆装置对于你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你不曾动用这种杠杆,

                                                              l000美元会变成多少呢?换句话来说,这些年来,量子基金会有多大的收益已彼归功于这

                                                              种杠杆装置呢?

                                                              答(神秘的一笑)这是又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该基金会本应该是一个完完全全不同

                                                              的经济动物,因为我们之所以采取许多行动只是在于我们动用了某种杠杆,才变得实际可

                                                              行。如果不能通过某种杠杆加以调节,我们是不会心甘情愿地进行某种特定投资的。比起只

                                                              拥有一份二维的股票一览表就自行其事来,杠杆装置赋予我们大得多的灵活性。如果证券商

                                                              们对利率持积极态度的话,他们是可能将他们所持有股票的期限延长至――最大可到一15

                                                              年的。然而,当他们持有的是消极态度的话,他们可能就会使得股票平均期限非常之短。我

                                                              们则有大得多的自由度可以纵横掸阎,游刃有余。当我们身处熊市时,我们就能清仓卖空:

                                                              当我们身处牛市时,我们倒也不必购置长期证券;我们可以购进短期证券,但是却手中又不

                                                              闲着,可以使用众多的手段。

                                                              问那会更为有效吗?

                                                              答可能是这样的吧。我给你举新近的一个事例:在1995年年初,如果你在利率上面看

                                                              涨,牛气十足,就如同我们一样,或者说,如果你相信联邦中央银行(即美国联邦储蓄署)

                                                              会停止紧缩银根的政策,你就可以在短期证券上大发横财,而在长期证券上收获就会相对较

                                                              少,因为短期证券要运作得比长期证券出色得多。

                                                              问因为产出曲线发生了变故。

                                                              答是的,我们的确时常进行这种所谓“产出曲线式的交易”(a yield carve

                                                              trade),即使得长期证券与短期证券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一点已为众多力图缩小其风险

                                                              的华尔街因内高手所做到。但是,我们并不从事过多的产出曲线式的交易,因为我们通常关

                                                              注于利率的大方向,倘样于其中的证券市场的目的只是一道配莱。相比之下,许多大内高手

                                                              无所事事,只是以一类证券去与另一类相交易。

                                                              问在分析金融管理家的成功之道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可以确定的是,资产分配

                                                              管理至少可以对股票证券结果的80%加以解释,股票选择和其他因素仅占大约20%,你对

                                                              资产分配有何看法吗?

                                                              答没有,我想你所说的或许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是在“宏观”中挣得了我们大部分资产

                                                              的,而“宏观”就是资产分配的三维等同物。它能够更为有效,因为在一纸有价证览表上,

                                                              你只能分配出符合某种特定投资理念的一部分证券,而按照我们的宏观观点,我们通常能分

                                                              配超出我们资产的证券。

                                                              问使得量子基金会如此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并且使其鹏程万里,还有其他方面吗?

                                                              答噢,我们对于投资者的理解与其他的金融管理业者并不敢苛同。我们可是一个多劳多

                                                              得、论功行赏的基金会,换句话说,我们主要是按照利润比例的大小而获益的,而非依据我

                                                              们运作的资金的数量。绝大多数基金管理者旨在吸纳尽可能多的资金,然后,再对这些资金

                                                              进行体面的管理,以使得投资者不会大失所望,拂袖而去。也就是说,他们试图将其资金规

                                                              模膨胀到最大限度,因为他们正是依照他所能掌握的资金的总量而图谋生计的。我们则试图

                                                              让基金会的利润膨胀到最大限度,因为我们能够从利润当中获取某种份额的收益。而且,这

                                                              种利润是以绝对条件来度量的,而非相对于某种指数。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差异:在基金会,我们拥有自己的资金,而我则是该基金会中一

                                                              个重要的股东。由于我们能将论功行赏所挣资金重新投入基金会里,那么,基金会存在得赵

                                                              长久,其业绩越是成功,管理阶层所拥有的资金份额就会越大。这就意味着我们务必荣辱与

                                                              共,同舟共济,因此不言而喻对于我们的投资者的理解应该是,他们是由我们驾驶的汽车里

                                                              的乘客,我们的目的地是一致的,这种说不出来的契约关系的本质应是一种伙伴关系,而下

                                                              是一种托付的责任。当然,我们还得履行我们的信用义务。

                                                              问使得量子基金会鹤立鸡群的明显特征是什么呢?现在有大量的基金会都在群起效尤,

                                                              纷纷模仿,然而,你依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开拓者。

                                                              答真有意思,实际上,并没有哪家基金会的的确类似于我们,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两片相

                                                              同的树叶嘛。不过,眼下倒冒出了一个所谓的“套头交易基金”(Hedge Flind旬的基金

                                                              会族群。就“套头基金”这一名称而言,确实包揽了多种多样的运作活动。我觉得,将所有

                                                              的套头基金都放进同一蓝子总会是一个错吧,别的咱们勿论,众多的套基金组织不屑于采用

                                                              宏观投资方略,或在采取这些技巧时,其方法与我们大相径庭,而仅仅只是采取宏观手段。

                                                              但是却不愿意面对某种特定股票的套头基金会,还是为数不少的。相比之下,运用三维的方

                                                              法,我们就能在名种层次上一展身手,游刃有余,使我们能在千变万化的商机面前,从容不

                                                              迫地做出决策。当然,这是一种宏观决策,是本基金采取的某种姿态。在那种宏观举措中,

                                                              包括有买进或卖出股票的终极裁断,也还有究竟应采取何种方法的战略部署。一般而言。如

                                                              果能用一种宏观手段去执行某项宏观决策,我们就会选择这样做,而不是通过更为具体的投

                                                              资举措来达到目的。

                                                              问你指的是什么?

                                                              答我可以给你举出一个事例,假如某一股票基金会证券行情看涨,当时,它或许就会套

                                                              进公益股票。我们则不会这样做。当然,我们也可能买进公益股票,但是这只会是在我们热

                                                              衷于某种特定的公益股票的情况下,否则我们买进股票,只是因为这能给我们带来更为直接

                                                              的市场曝光率。

                                                              问你提到过存在着一个宏观套头基金组织的族群,那么,使得量子基金组织有别于其他

                                                              宏观基金组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答啊……,这都是一些更为隐秘的特征,并且还是特定的态度和方式崭露头角的用武之

                                                              地。

                                                              问你又如何来描述你特定的投资风格呢?

                                                              答我的爱好就在于我并没有某种特定的,一陈不变的投资风格,更准确他说,我得努力

                                                              使自己的投资方式随机应便。如果你查阅一下该基金会的历史,就会发现,它的特征己技改

                                                              变了许多次。在创业初始的前10年,基金会实际上并没有运用宏观手段。后来,宏观投资

                                                              才成为压倒性的主旋律。最近,我们又开始在工业资产方面倾泄资本。或许,我应该这样说

                                                              我并非依照某一套指定的规则来施展拳脚,相反,我要在这种游戏的规则中寻找某种富有活

                                                              力的变通。

                                                              问你曾经说过,在你那辉煌耀眼的投资业绩中,直觉是至关重要的,现在不妨来讨论一

                                                              下这种直觉,当你说你将直觉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时,你所指的又是什么呢?

                                                              答我做啥事都得有某种假设,我会对事件的预期结果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然后,我会

                                                              将事件的实际过程与我的理论进行全方位比较,这样,我就能获得某种标准,用它我就可以

                                                              评估我们的假设了。

                                                              这自然包含有一定的直觉的成分,然而,却无法肯定直觉的作用能非常之大。因为我也

                                                              还怀揣着一套理论上的框架。在我的投资生涯中,我倾向于挑选那种能与这套框架相兼容的

                                                              局面。我会寻找不均衡的状况。它们能够发出某种激活我的动力的信号。实际上,我的决策

                                                              就是理论与直觉的混合体,如果你愿意,你干脆就称之为直觉好了。

                                                              问通常,人们认为金融管理家兼具想像力和分析力,如果将所有的投资技巧归纳为这样

                                                              两类,那么,哪一类你特别在行呢一想像力还是分析力?

                                                              答,哈哈哈,我党得自己的分析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是,我又的确具有很大的钻牛角

                                                              尖以及吹毛求疵的本事。唉,我倒并不是一个专业级的证券分析高手。我宁愿将我自己称为

                                                              不安份的分析家。

                                                              问这是一番挑逗性的陈辞,你是指什么呢?

                                                              答我意识到或许我会出锗,这就让我有点不自在。我的不安全感促使我卧薪尝胆,枕戈

                                                              待旦,随时准备去纠正我的错误。我能在两个层面上做到这一点。在抽象深奥的层面上,我

                                                              已将自己易于犯锗的念头转变成了一整套深恩熟虑的思维皙学的奠基之磐石:在个人微妙的

                                                              层面上,我就成了一只苛刻、不留情面的动物,专好自寻麻烦,就如同于眷长给别人挑刺一

                                                              样。嗅,尽管我十分热衷于盘根究底,但是,我也相当宽大为怀、饶人之处且饶人吧。如果

                                                              我不能原谅自己,恐怕我就会无从意识到自己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对于其他人而言,犯错是

                                                              耻辱的来源:对于我,认识到错误则是一件可以引以为豪的事情了。只要我认识到有缺陷的

                                                              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伴侣,就不会因为错误百出而倍感伤心丢脸,然而,如果

                                                              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在曾经跌倒过的地方再度绊倒,这恐怕就有点叫人难为清了。

                                                              问你曾这样评述过自己,你比别人能更敏锐地意识到错误。这听起来似乎是投资生旅中

                                                              一个不可或缺的优秀品性。那么,如果你出了差错,你指望的又是什么呢?

                                                              答正如前面我告过你的那样,我干活得凭借一些投资假设,我得在意事件的实际过程是

                                                              否与我的期望值不谋而合。如果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我就得承认自己肯定撞见厉鬼了。

                                                              间但是,有时候事情只是暂时出现了一点乱子,随后又能恢复到正轨上去。你怎样才能

                                                              知道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这恐怕就得依靠天才了。

                                                              答(扮作了一个鬼脸)在我的预期设想与事件的实际运作轨迹有所出入时,并不意味我

                                                              就得一古脑儿地将手中的股票抛售一空。我会重新检验自己的理论,试图弄明白什么玩意儿

                                                              出错了。我会修正我的看法,或者我会去冈箱倒柜地找出某种闯入其中的外来因素。我会实

                                                              际上卷上重来,东山再起,我要去强化我的地位而不是拂袖而去,临阵脱逃。我肯定不会呆

                                                              在原地坐以待毙,也不会对于那些该死的出入视而不见。我会进行一次歇斯底里的盘查。通

                                                              常,我对见风识舵、人云亦云,抱有重重顾虑,尽管我并不能完全拒绝。

                                                              问你曾提及过“逆潮流而动的乐趣”,那么,你要遇到什么样的讯号才能确定反潮流的

                                                              时机已经成熟了呢?

                                                              答咳――,由于我这个人有点好钻牛角尖,通常都要彼此上一顶社会叛逆者的帽子。但

                                                              是,实际上,与社会大潮流分庭抗礼时,我总是十分谨慎小心,要知道,我可易于被众人踩

                                                              倒在地。依照我对最初尚能修养生息,最终却落个弄巧成拙的结局的看法,其实,在绝大多

                                                              数情况下,社会大潮可以成为你的良师益友。那些赶大潮的人只是在转折关头才会落身遭

                                                              创,而正是在这种转折关头,潮流发生了逆转。至于我,大多时间里都是一个潮流追随者,

                                                              但在所有的时间里,我都会意识到自己浪迹于姜姜草民之中,我要时刻提防转折关头的不期

                                                              而至。

                                                              眼下有一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谚语,说什么市场总是对的。我就持相对立的观点,

                                                              我能假定市场总是错误的。即使我的假设偶尔也会误人歧途。我还是将它作为一个行之有效

                                                              的前提来加以使唤。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要永远与流行的趋势力敌,相反,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市场的大行情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的错误能得以纠正只是偶尔才会有的情况。也只是

                                                              在那些具体的情形中,一个人才应该逆潮流而为。这种推理的方式使得我惯于在各种投资理

                                                              论中专门找岔。当我将这些弊端一一刨将出来,那种不安全感才会稍稍有所平息。这并不会

                                                              使得我抛弃这些理论,相反,运用起来我还会信心倍增,因为我知道这些理论出了什么问题

                                                              而市场却没有。这样,我就能站在市场变化的前面。我会警觉地搜寻某种市场行情行将但旗

                                                              息鼓的蛛丝马迹,随后,设法逃离苔姜众生,重新寻找不同的投资方略。或者,如果我认为

                                                              市场上的行情已处于被弄得十分过份的境地,我就会起而与之相抗争。如果我们选择了与市

                                                              场为敌的道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将遭受到惩罚,只有在转折关头。我们才会侥幸收

                                                              获颇丰。

                                                              问除了逆潮流而动以外,你曾提过,常常抚玩于手中的一个技巧就是让自己脱身于具体

                                                              过程之外。你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你怎样才能让自己挤身圈外呢?

                                                              答我就置身于圈外。我还是一个有头脑的参与者。我的头脑整天都在盘算着逃离你在加

                                                              以思考着的主题之外的手段。相对于其他的人而言,对于我这或许会来得轻松点,原因就在

                                                              于我善长抽象思维,确实乐于看到各种从外界舶来的事物,其中就包括我自己。

                                                              问你以善长自我控制和自我超脱而闻名于世,你认为这些都是必要条件吗?

                                                              答自我超脱,嗅,的确是一种条件;自我控制却不是的。在钱场之上损失修重时,它使

                                                              得我伤心落泪:而大发横财,时来运转时,我又变得其乐无穷。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

                                                              忽视你的情感更具自我毁灭力的了。一旦你感知到了你的情感的存在,或许你会觉得无需将

                                                              它们公之与众。然而有时,特别是在你处于非常大的压力的情形之中时,有意隐藏这类情绪

                                                              就会使得你所面临的压力将无法容忍。我还记得在我早期的运作生涯中,当我的个人帐户实

                                                              际上已被席卷一空时,我却仍在继续手中的活,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这种压力变得

                                                              再也无法忍受了。午餐后,我几乎不能使自己挣扎着回到办公室里去。这就是我要鼓励同事

                                                              们有难同担的缘由吧;如果这帮人愿意承认他们自己遇到了各种麻烦的话,我本来是十分乐

                                                              于助人的。

                                                              问 乔治,在你目前的运作方式中,辨析有所帮助的人士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在圈内

                                                              还是当你选拔金融管理人员时都是如此。你能对在分辨那些有可能在投资活动中大获成功的

                                                              人士――既能做为你会将资金投入其中的某个基金会的管理者,又能成为你的班子中的一员

                                                              ――就你所要期盼的某类特征,发表任何意见吗?

                                                              答令人惊异的是,最重要的方面居然是人的性格特征。我可能会相信某种人,他们应该

                                                              是我想要与之成为合作伙伴的那类人。有些人在挣钱方面简直就是天才,然而,他们太不可

                                                              思议了,我根本就不能相信;要他们作为我的合作伙伴,我才不愿意呢!当米切尔?米尔肯

                                                              洗手退出商界时,在旧货股票的行当中就徒然出现了一个真空。这几乎又是一个从天而降的

                                                              喜讯,弄得我神魂颠倒。恨不得立即就能将那一真空填补掉,在那里可以大大地发一笔呢!

                                                              我与好几个曾在米尔肯集团里干过事的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他们应该都是些潜在的外围

                                                              管理者或合作伙伴。然而,我却发现他们不约而同的持有某种不道德的态度,――当然,这

                                                              是米尔肯集团交易机构(明显有别于投资银行机构)的明显胎记。很显然,他们都是一些勤

                                                              奋上进,聪慧能干,才华横溢,与众不同的人。然而,就是这种不道德的工作态度提醒借贷

                                                              者务必多加小心,我可不屈意充当这帮人的借贷者,我就是感到忐忑不安。

                                                              问一次,J.P。摩根的儿子被要求描述一下在借钱给某个人之前,他所期待的这个人所

                                                              应具有的特征,在他看来,性格特征是再重要不过的了。“如果我不信任一个人,那么,我

                                                              连一分钱都不愿借给他,既使他能搬出基督教世界所有的担保物品。”

                                                              答啊,我可没有他那么虔诚与纯洁,然而另一方面,我却并没有从事借贷这一行当。

                                                              问显而易见的是,投资要求承担很大的风险。我们不妨谈论一下在非道德的方式与负责

                                                              任的、富有进取意识的且极具高风险的方式之间的差异。

                                                              答(满脸的苦笑)可以说什么呢?承担风险自然是令人痛苦不安的。要么你愿意亲自忍

                                                              受这种苦楚,要么你就试图将它转嫁给其他的人。任何人冒险从事金融活动,然而却又不能

                                                              面对结局,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问你认为是什么造就了一个素质良好的投资者?智力因素怎么样?它在塑遗一个优秀的

                                                              投资者方面起到了何种作用?

                                                              答具有相同智力的人在性格方面恐怕会相去甚远。某些人来到山崖边,但却永远也跨不

                                                              过去;其他的人面对悬崖时,只是偶尔才能克服这一障碍。这是十分难以确认的事情了。但

                                                              是,我却不想让任何替我卖命的人去跨越那道崖悬。

                                                              问你想要驱使人们走向悬崖吗?

                                                              答我是一个过去偶尔也去悬崖边光顾一番的人。但是,我将所有经年累月积蓄下的财富

                                                              都放置在火山的边缘。我可不愿让其他的人由于我的那堆钱而去出生人死,赴汤蹈火。从

                                                              前,我曾有一个天才的金融交易人,然而,他却瞒着我去承担了一起巨大的金融货币冒险活

                                                              动。尽管这笔交易利润丰厚,但是我却立即与他分道扬镳了,因为上帝在警告我:如果遭遇

                                                              不同,除了自己以外,我将无人可以拿去开刀问罪。

                                                              问有些人认为,干金融这一行当的人恐怕是太聪明了,而最聪明的人绝少能够成为最成

                                                              功的投资家的。

                                                              答(笑)我希望是你错了。

                                                              问这使我想起了在你的早期著作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东西,现在不妨牵强附会地用在这

                                                              里;即你对于自己的看法。曾几何时,你曾说过你怀有一种救世主式的憎绪,这能成为你大

                                                              获全胜的缘由吗?它是不是一种由性格、智力以及某种我们未曹涉及的事物,再加上某种你

                                                              先前提及且与悬崖边缘概念直接相关的某种无所畏惧,相互混合而成的产物?

                                                              答(哈哈哈!在投资方面,我肯定没有救世主式的念头。我将自己救世主式的奇恩异想

                                                              只是沉溺于施舍我已挣得的钱财之中,但是,我却不敢在挣钱方面怀揣这种危险的悬念。我

                                                              会试图控制自己莫名奇妙的异想天开。在挣钱上不会有任何善施的事情。然而,诉诸于边缘

                                                              战略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它还是蛮管用的呢。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像危机局势那样能够挑

                                                              战人的心召了。我的确需要那种与承担风险相关的激越之憎,以使得我思路清晰,逻辑严

                                                              谨。这是我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了。对于我来说,承担风险是思维敏锐不可或缺的

                                                              成分。

                                                              问你是由于对这种游戏憎有独钟,还是由于其惊心动魄,从而获得你所需要的刺激的

                                                              呢?

                                                              答是由于其独有的危险性,正是它刺激得我心里直痒痒的。冈,请千万不要对我刚才所

                                                              言有任何误解:我不喜欢任何危机四伏,我希望能敬而远之,永不沾身,这就能使我财运亨

                                                              通,扶摇直上。

                                                              问你又是如何在这种游戏里飞黄腾达的呢?

                                                              答正如我所述叙的那样,我惯于在每一种投资理论中寻找任何细小错误的蛛丝马迹,一

                                                              旦发现了这些毛病,我就会感到获取了某种保证,如果我所看到的仅仅只是事物的积极面,

                                                              我就会六神元主、忐忑不安。再说一次,千万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不是那种好大喜功的

                                                              人,我惯于居安思危,我不会拒绝某种投资策略,正因为我没有发现其消极面,我仍会保持

                                                              高度的警惕性。另一方面,我又特别关注那些不为市场所接纳的投资学说,如果不出意外,

                                                              它们通常都是最具说服力的,有这样一句谚语:“无市不优”(The marketclimbs on a

                                                              wall of worry)

                                                              问OK,精益求精的思考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他你以为十分重要的事项又是什么呢?

                                                              答有关投资令人眼花燎乱事情就是做某种事的门道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我们这类

                                                              人可以被称为冲击型的投资者(mo-mentum investors),但是,也还有出类拔革的价值型

                                                              投资者(value in-vestors)。在我们这一行当,价值型投资者做得并不那么出色,因为

                                                              他们没有谈得开的人。我与我的一个投资顾问P。c。查特约就有一段十分有意思的经历。

                                                              他的基本理念是把技术公司视为资产雄厚的公司,在那里,顾客就被认为一笔资产。如果某

                                                              家公司在顾客当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既使其管理无方,缺乏产出,它也可能价值不菲。查

                                                              特约觉得,只需稍作努力,这些价值就能开启。这被证明是一个站得住脚的想法,例如,他

                                                              在巴拉岱套进了一笔大买卖。我与他一道前往视察这家公司,而当我得知他们问题成堆,举

                                                              步维艰时,我大失所望,跌跌撞撞地走了出来,弄不清究竟为什么我们要去弄这种股票,届

                                                              时又将如何得以脱身。然而,就在几个星期的时间内,AT&T以我们双倍价钱买走了这家公

                                                              司,他对于在顾客中打下坚实基础的价值的看法是正确的,但是,他看待公司的方式却与我

                                                              的不同。

                                                              我还可以举出另外一个例子:市场跌宕起伏,紊乱异常的时期屡见不鲜,而我的投资手

                                                              段已坏得不能再坏。在套进市场之前,我坚持要求形成某种前提假设。但是,为了替市场上

                                                              一种显而易见的动向寻找一条论据却要劳神耗时。有时,就在我们努力规划出某种看好市场

                                                              行情的理论时,市场却突然逆转,如果反反复复地捣腾几阵,其结果将是毁灭性的。我所善

                                                              长的是拨弄市场浪潮,而不是游泳池中的涟畸。20世纪80年代之初,曾经一度,市场上风

                                                              平浪静,只有少许涟清浮过。我发现了一名商品基金会的管理人员,维克多?李那得赫夫

                                                              (Victor Niedethoffer),他就有一套追赶涟崎的手段,以随机步行理论的观点来看,他

                                                              的方法有根有据,他把市场看成一个大赌场,市场上的人都是赌棍,他们的行为可通过研究

                                                              赌徒来加以诠释。例如,赌徒们在星期一的行为方式就有别于他们在星期五的行为方式,在

                                                              上午的行为方式就有别于下午的行为方式,如此等等。依靠这种理论,他能有规律地赚上一

                                                              小笔钱。于是,我将一部分资金交由他去运作,他则回敬以良好的回报率。尽管如此,他的

                                                              方法始终存在着一个缺陷,只有在莫衷一是、风平浪静的市场中,他的方法才会奏效,如果

                                                              出现了某种实实在在的涌动,某种动向,那么这些纯粹由投机行为所导致的小波小浪转瞬之

                                                              间就会无形元踪,他将遭受可怕的重创,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一套合适的自我拯救的机制,我

                                                              之所以提及他,是因为他的方法与我的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当然,也还有他的方法大行其

                                                              道的时机,对待正确的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心胸开阔,坦荡无私。只要我还能依赖于他们的

                                                              正直与诚实,我就心甘情愿地使用不同类型的人,采纳不同类型的手段,这就叫博百家之

                                                              长,攻一家之短嘛。

                                                              问维克多?李那得赫夫怎样了?

                                                              答在整个市场像一只元头苍蝇囚处乱擅的时期,他大发板财,可谓春风得意,风光无

                                                              限。但是,后来他却不断地开始流血。我们站在市场上引人注目,几乎没有几个商品交易商

                                                              能做到这一点。

                                                              问最近一段时间他又进展如何?

                                                              答他干得还不赖。

                                                              间你现在还拨付资金给他吗?

                                                              答不了。

                                                              问当你与某个人交谈时,你还期盼有其他的特征吗?

                                                              答我对人的性格特征一向捉摸不准。我在股票方面是一个狐吼叫的行家里手,对于历史

                                                              的见地也非同一般,但是,在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方面却一直在心里发毛。要知道,我已经犯

                                                              下了许多错误,搜拢这帮管理队伍耗费了我5年的时间,其中的风风雨雨真是一言难尽。令

                                                              人兴慰的是,最终还是找到了他们,无论如何,我现在不能夸口说,我在选拔我们工作班子

                                                              方面与我实际处理金融事物一样大获全胜。

                                                              我在想,作为一个高级合作伙伴,或者说作为一个老板,我是十分称职的,因为我对那

                                                              帮基金管理人员所面对的毫无头绪的重重困难深有所悟,过去我就是这样干出来的,毕竟是

                                                              同病相伶吧。当他们遇到麻烦时,我就会跳将出来,拔刀相助。我就觉得,这会有助于在公

                                                              司上下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但是,唉,我却并不那么扛长于扰选他们。

                                                              问在你的诸多能力中,有多大的份额来源于选准市场而不是投资活动?

                                                              答这可说不准,其中既有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特定股票中的经历。也有我瞄准市场或

                                                              市场板块的经历。上面我就说过,我不依赖于一成不变的规则来玩这种游戏,我要在游戏的

                                                              规则中寻找蛛丝马达的变化。

                                                              问如果你要在游戏的规则当中寻找任何一类的细微变化,那么,在你职业生涯的漫漫长

                                                              河中肯定就会冷不防地出现生死存亡的关头。若是你专心致志地埋头于某一持续的基础,恐

                                                              怕你就不会意识到这些至关重要的时刻。你与我的一个重要差别之一就在于你似乎能够明察

                                                              秋毫,及时辨认出这些特殊的时机。

                                                              答在我职业生涯之初,当我还是在与位于伦敦的股票交易所对面的交易房中的办事员的

                                                              时候,我有一个老板,柯乐尔?波葛茨基,他就是一个连鸡毛蒜皮的事都要躬身亲问的人。

                                                              他每天一大早就会像一只小鸟一样早早地抛头露面,然后,坐在办公室里用小刀将他的铅笔

                                                              削得尖尖的。他曾训导过我,如果元事可做,那么,当你离开时,铅笔尖就应当与刚进来时

                                                              一样尖尖的。我不会忘记他给我的这一善意的指教。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来说,运作一份有价证券一览表并不是那种普普通通的文字活。它是

                                                              另有所指的,它不要承担风险,你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是与你的成功保持一种反比关系的。

                                                              这就是说。如果你干的是一份寻常恬,你是一位推销员或手艺人,那么,你的成功就与投入

                                                              的工作总量保持正比关系。你越是工作勤奋,你的付出也就越多;你造访的顾答赵多,你所

                                                              收到的订单可能也就越多;其中存在着比较直接的联系。在你承担风险时,如果你判断准

                                                              确,深思远虑,明察秋毫,你倒无需役日没夜地加班加点地干活,若是你出了差错,在你的

                                                              假设与事件的实际过程之间有了出入,你就需要真正地劳神费心一番,刨根究底地查出究竟

                                                              是出了什么问题,你越是干得不成功,你就越得有必要扭转局势。如果一览表的活干得不

                                                              差,你就可以轻松一些了,这其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哩!

                                                              问嗅,事情果真如此吗?难道你会自我取笑吗??有时,当一切都看起来风调雨顺的时

                                                              候,实际上,事情却在无可挽回地走向灾难的边缘。当看起来万事大吉时,难道你不会时不

                                                              时地干些前期性的工作,以防止发生可能出现的意外?

                                                              答当然啦,应该怎样就怎样,但是我却不屑于拼死拼活的傻干。要做出一项决策,我只

                                                              做必需的绝对意义上的最少的活。许多人对于活可谓一往情深,他们惯于汇集一大堆杂乱元

                                                              章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为做出某项决策所必需的量。他们对于某些投资牵肠挂肚,念念不

                                                              忘,因为他们对这些项目太了解了。我就不同,我会专心于至关重要的事情,当非得由我亲

                                                              自出马时,我也会发疯似地大干一场,因为我害怕我还会揽上更多的事:当我役必要工作

                                                              时。我就不去于,悠哉游哉,好不快活。这就是我们工作方式中一个本质性的因素,如果我

                                                              弄明白了会出什么样的差错,我就会拿出两手来,阻止它!但是,事情的发展可就不是这

                                                              样,我们得面对它;在单个的股票管理者的业绩中,既有走大运的记录,也有倒霉运的结

                                                              局,他们将事情弄得条理顺畅,他们就会干得相当不坏,随后他们或许就会变得目中无人,

                                                              自以为天下老子第一,结果该他们倾家荡产的时候就到了。这些事情我也并不例外,真可谓

                                                              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生意一切顺畅无阻时,我就感到恰然自得,但随后就开始出乱子。生

                                                              意场上的事情转瞬即变,千变万化,不可捉摸。要么我去控制局势,要么就让局势控制我。

                                                              这恐怕就是一个人永远也不要丧失不安全感的缘由了。经验教导我,通常我能将损失控制在

                                                              20%的限度内。回过头去看看我的兴衰成败史,在一年里,有关某一特定运作我能损失到20,

                                                              随后我能亡羊补牢,奋起直追,结果,一年到头结果依旧菲然,这种情况倒是屡见不鲜。

                                                              问你是否采纳了一套正式的程序去减少各种损失呢?

                                                              答并非完全如此,如果某件事出了差错,我又能弄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我

                                                              会认为起初的看法仍然是站得住脚的,损失则是由外界不可知的缘由造成的,我会宁愿选择

                                                              买进而不是抛空的方式,我需要弄明白为什么我被放了一次血。

                                                              问当事情出了差错时,你又是如何找到罪魁祸首的呢?

                                                              答我会感觉到痛(哈哈哈)。我太依赖于动物的直觉了。当我窜上窜下地运作量子基金

                                                              会时,我的背会让我痛不堪言,我会将这种钻心似的疼痛的最初发作看成一种信号,暗示我

                                                              的股票行当中又出现了什么乱子,当然,背痛不会告诉你究竟是什么出了差错――你知道

                                                              的。后背是短期股,左肩是货币,哈哈哈!――然而,当我舍此就元他法之时,它却在极力

                                                              怂恿我打着灯笼就寻找那些走迷的乱子,这可不是运作股票证券最为科学的方法,对吧?哈

                                                              哈哈!

                                                              问然而,你已不再接手量子基金会的管理工作了。

                                                              答如果我还弄那事,恐怕我已元暇与你在此谈天说地。长期以来,我单枪匹马卓有成效

                                                              地管理着基金会,我是这艘大船的头儿,同时又是铲着煤往火里扔的司炉。当我爬上舰桥,

                                                              摇响了铃,大喊:“左满舵”,随后我就立即钻进机房,实际执行命令。在此期间,我会稍

                                                              作停顿,气喘嘘嘘,我算一下要买进何种股票,等等,这些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

                                                              有了一个组织,甚至我已将船长一职托付给了别人,我只是扮作董事会的主席,处理些战略

                                                              性的大问题。

                                                              问你能告诉我,你只是船上的一名乘客吗?

                                                              答啊,我得说我还不仅仅于此吧,我像是这条船的主人。

                                                              问你会闯进驾驶室,然后接管控制权吗?

                                                              答我会去拜访船长,但我却不会去夺权。因为这是一项事关重大的工作,如果我妨碍了

                                                              那种责任,那就将是十分有害的。

                                                              问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从实际的金融管理事务中退出来的?

                                                              答1989年我已经深深地卷人到东欧正在发生的那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中了。你知道,东

                                                              欧正是我期盼早日恢复其昔时之光彩的第一故乡,我无法继续料理我的日常事务,不可能再

                                                              继续守候在电话机旁,我已有点心猿意马。于是,我将金融控制权交给了由斯但菜?德鲁肯

                                                              米勒牵头的一组年轻有力的金融家。

                                                              问然而,你仍然在1992年对英镑挣下了10亿美元的战役中担当了重要角色,――这还

                                                              是在你将金融控制权移交给了斯但莱之后。他应当由此而名声显赫吗?

                                                              答是的,我从未为此而过功请赏,我参与了那一事件的过程,作为一名督查者,我对他

                                                              说,这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承担风险就会财源滚滚,无限风光在险境嘛,我们应

                                                              当比平常的规模还要大一点,来一次真格的。他接受了我的建议。

                                                              问你对量子基金集团杠杆作用的程度负有全责。然而,在英镑上走短期的最初想法却是

                                                              他的,对不对?

                                                              答是的,他专门槽询过我,但是,最终是由他作出的决定。

                                                              问如果没有你的谆谆教诲,他恐怕将永元出头之日,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公正?你难道没

                                                              有驱使他将自己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吗?

                                                              答我曾建议他打蛇就要打七寸,如果没有我,他倒也或许做到了这一点。事实上,我们

                                                              所采用的手段并非 总是那样神奇,不可战胜,因为我们只有一些证券在担当风险,或者稍

                                                              稍多出一些什么吧。

                                                              间这就是你所获得的一个重大成就。在过去的岁月里,量子基金会也对货币的走势做出

                                                              过某些判断,只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你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呢?

                                                              答与我在英镑大战中的角色并无出入。1994年我们在日元问题上碰了一同大钉子,当

                                                              时我们所遭受损失的程度被极大暄染了一番,外界纷纷扬扬地散播谣言,说我们损失了10

                                                              亿美元,但是,事实却并非 如此。1994年2月,我们损失了6亿美元,但是到年末岁初,

                                                              我们也将本捞了回来。毫无疑问,这一年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走霉运,我是整个决策程

                                                              序的一部分,因此,我得承担起责任,就如同我在英镑大战中那样。在确定我们在何处弄糟

                                                              了事情方面,我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关注于美国两国在贸易问题上的徐徐拉开的序幕。当

                                                              时,支持日元强劲的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一点当时我们并未意识到。

                                                              问你现在在纽约花的时间也不像从前那样多了,你主要潜形于东欧,从事你的基金活

                                                              动。

                                                              答再也不那样了,我现在耗在东欧的时间就比过去的5年要少。

                                                              问当你浪迹天涯,你又如何频繁地就商务上的事情与在纽约的办公机构进行沟通的呢?

                                                              答只要电话联系畅通无阻,我就每天与办公室聊聊天。

                                                              问你会与斯但莱说几句吗?

                                                              答是的,还有其他的一些人。

                                                              问斯但莱还向你征询意见吗?你与他进行沟通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还是你们之间的交

                                                              谈只是就事论事?

                                                              答他负责全盘运作基金会,我不会将任何东西强加到他的头上。在许多方面,斯但莱在

                                                              40岁时比起我在那个年纪要强一此

                                                              问这是不是量子基金会继续取得成功的原因呢?

                                                              答这只是部分原因,斯但菜是一个十分出色并且心胸开阔的人,因此,就凭他也能使得

                                                              公司尽纳天下之贤士。基金会因此更加名声大振,在英镑危机过后更是如此。我们可以让最

                                                              棒的年轻一代加入到我们的公司队伍里来,现在我们的金融管理蒸蒸日上,这一点我们过去

                                                              从未做到过。

                                                              第二节 索罗斯的全融谋略

                                                              ――成功之道(二)

                                                              向人们展示最不为人所体会的投资思维。

                                                              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总是不完善的。o在其后来才畅销一时的《点石成金》(The

                                                              Alchemy Of Finance)一书中,索罗斯第一次就其在投资活动中所凭借的基本构架大发宏

                                                              论,他暗示,在其只靠大脑挣钱吃饭的生涯中,这本着实令人晦涩难懂的书是一个了不起的

                                                              突破。索罗斯一再声称,《点石成金》一书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当所有一切看起来都无可

                                                              救药的时候,思想就成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了。

                                                              索罗斯耗尽心血所构思的那些想法使得每一个人都大感困惑不解,实际上,他的主题思

                                                              想就在于,我们对于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理解从根深蒂固的层面上看,是相当不全面的。

                                                              为了做出决策而需要了解的局势,实际上又是受到这些决策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在参与某些

                                                              事件的人的期望值与这些事件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着不可改变的差异。有时,这类差异过

                                                              于微不足道,人们几乎可以视而不见;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这种差异却又是如此之大,以

                                                              致于能够成为确定事件过程的关键因素。在索罗斯看来,他的这种想法可不是那样能轻易地

                                                              加以表述的。

                                                              索罗斯宣称,要总结他那些貌似深奥的想法,用几个词――确切他说,就两个词――就

                                                              已绰绰有余,即:不完全理解(英文:Imperfect Understanding)。后来,索罗斯在其传

                                                              记中曾说过,其实,即使是这两个单词也还不足以真正表白他的全部想法,因为,非完全性

                                                              不仅涉及到人们的理解能力,也还事关人们身处其中的事件的动态以及所努力寻求弄个水落

                                                              石出的现实世界。索罗斯似乎有点故弄玄虚,他扬言,现实可是一个让人捉摸不定的靶子,

                                                              人们的理解过程本身也会对它产生影响。

                                                              一方面,现实可以在人们的思维领域得到某种反映一一一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机能;另

                                                              一方面,人们还会做出可能会对现实产生影响的决策。这些决策倒也并非基于现实,而是建

                                                              立在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基础之上一一一这一点索罗斯将其称之为人的参与机能。这两种机

                                                              能相互对立,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又能相互影响,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采取了双向反馈的机

                                                              制形式。

                                                              索罗斯显然是借用了法国语言的文法特色。他采取了反身动词的结构,这种动词的主语

                                                              和宾语都是同一个词,其中“反射”这种说法和“反映”一语也有点关联,但却不能与生理

                                                              意义上的反射混为一谈。

                                                              《点石成金》一书涵盖了索罗斯那些让人百恩不得其解的思想的全部,他有理由认为,

                                                              该书是其思想领域中一项最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我试图表达了反映的想法,这对于我进行

                                                              市场行为分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然而,索罗斯也承认,他这种反映理论的陈述也是不完

                                                              全的。

                                                              《点石成金》一书最初几乎没有销路,令出版公司一筹莫展,索罗斯将这种状况的原因

                                                              归结为“没有几个人弄得懂我正在试图说些什么”。当然,索罗斯也获得了某些意料不到的

                                                              收获,“多少能够让我心满意足了一番。”例如,他与斯但莱?德鲁肯米勒的邂逅,就是后

                                                              者在拜读完这本书之后找到他的;还有保罗?根德?琼斯,此翁就曾三令五申,谁要替他做

                                                              事,就得首先阅读完此书,并且还得弄明白索罗斯说了一些什么东西。

                                                              然而,索罗斯终究给他的那部宏论带来了好运气。当他在美国家喻户晓之时,《点石成

                                                              金》一书还真被当成一回事了。居然成为当时美国的畅销书之一,各大传媒纷纷炒作,一些

                                                              学术团体还专门举办各种研讨会。在出版公司的仓库里,原来堆积如山,几乎形同废纸的

                                                              《点石成金》一夜之间价值连城,各书店之订购单雪片般飞来,令公司头头们大喜过望,眉

                                                              开眼笑。

                                                              索罗斯从知识界获得了某种反馈,暴露了一些存在于他的那套理论中的不足之处。“眼

                                                              下,我终于意识到了在使用某些字词,甚至于‘反映’这一术语过程中,很不严谨的举措比

                                                              比皆是。我既用它去描述存在有深思熟虑的参与者的事件的架构,也用它去描述某些特别事

                                                              例。其中,双向反馈机制是一种导致失衡的方式,既中断了事件的程序,又破坏了参与者的

                                                              观点。”

                                                              索罗斯认为,其理论的第一要义就在于观察事物的方式,一种普通理论总有其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有效性。第二要义则是一种仅仅只是偶尔间歇才会发生的现象,然而,当它出现

                                                              时,却能创造历史。

                                                              就索罗斯普通意义上的反映论而言,本质上,它与有头脑,明察秋毫的参与者的角色相

                                                              关联,当然,也涉及到他的思考与他所参与事件的关系。索罗斯相信,一个深思熟虑的参与

                                                              者实际上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因为他需要去理解局势,不幸的是,他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角色。从传统角度来看,人们把理解这一行为看成是本质上十分被动的一个角色,而具体参

                                                              与则是一个积极角色。事实上,这两个角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就使得参与者不太可能

                                                              在纯粹或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任何决策。

                                                              古典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市场参与者是依照充分完全理解事物的基础而从事活动的。这

                                                              个假设在索罗斯那里是站不住脚的。参与者的思考影响着他们参与的市场,而市场行为也反

                                                              过来影响着参与者的思考。这些人不可能得到对于市场全部的知识,因为他们的思维永远影

                                                              响着市场,市场反馈也会永远波及他们的思维。这就会使得对于市场行为的分析比起如果能

                                                              够全盘了解的假设站得住脚的那种情况,要难得多。

                                                              索罗斯惯于向美国的经济学界发出各种挑战,他扬言,“经济学理论需要进行根本性的

                                                              再思考,”因为在经济运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在很大程度上仍元人间津的不确定成

                                                              分,没有任何门类的社会科学能够指望获得与自然科学相提并论的无可非议的结果,经济学

                                                              也不例外。所以,索罗斯宣称,对于思维在影响事件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人们必须采取一

                                                              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索罗斯的理论认为,人们习惯于将事件看成是一连串的事实;一个系列伴随着一个系

                                                              列,永无止境,没完没了。当有头脑会思考的参与者进入局势之中,事物的环节并不会将事

                                                              实直接联系上事实,而是将事实与参与者的思索连为一体,然后又将参与者的思索引向下一

                                                              系列的事实。

                                                              要了解参与者扮演的角色,索罗斯宣称,必须首先弄清楚,参与者的思路不能深陷于具

                                                              体事物当中而不能自拔,参与者也还得考虑其他人和他自己的思考。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

                                                              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换言之,此时参与者的思考就不再与事实保持一致,但却可以在影响和

                                                              塑造事实方面起到某种作用。思考和事实不仅有所出入,而且参与者的认知力和实际情况之

                                                              间也会存在差距,更不用说参与者的盘算和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了。索罗斯认为,这种误差

                                                              正是了解历史过程以及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他宣称,错误观念和举止失误在人间万事

                                                              方面所起的作用,一如变异在生物学领域所起的作用。

                                                              索罗斯十分着重他的那套反映理论,并极力加以宣扬,上述想法就是他自我标榜的核心

                                                              概念。他承认,这种概念所产生的影响非同寻常,而这些影响对于旁人未必重要,对他却意

                                                              味深长,他的一切都来源于此。

                                                              索罗斯觉察到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与芸芸众生所持的流行看法,在许多方面都大

                                                              相径庭。

                                                              其中一个的广为流传的看法是,金融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之中,只是其中存在有各种

                                                              差异,事物的结症就在于市场并非天衣元缝,其性质有如随机扩散一样,到头来还会受到其

                                                              他随机事件的影响。索罗斯曾对这种看法口诛笔伐,认为看法错误的来源就在于错误地套用

                                                              了牛顿物理学中的原理。

                                                              索罗斯认为,出现差异本源自不完整的理论,金融市场的实质之一就是市场参与者的认

                                                              知力与实际情况存在多重隔阂,有时这种差异尚可视而不见,但有时人们却必须考虑到这种

                                                              差异,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弄明白事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在金融市场中,这种状况可谓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它们通常都以大起大落的顺序呈现

                                                              在人们眼前,虽然,并非永远都是这样。索罗斯所提及的这种大起大落不是均衡对称。加速

                                                              的过程是渐迸式的,随后才以灾难性的逆转到达事物的高潮。在《点石成金》一书中,索罗

                                                              斯提及过一些事例,其中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集团化浪潮;堪称经典案例的房地产投

                                                              资信托基金问题;源自70年代,后终触发1982年墨西哥危机的国际借贷浪潮,等等。索罗

                                                              斯不甘寂寞,一夜之间就炮制了一套关于外汇汇率自由波动的理论,外汇汇率易于狂升狂

                                                              跌,但总算还能相互抵销。索罗斯在书中也还讨论过一些并不单纯的情况,例如在20世纪

                                                              80年代席卷全球的收购企业大风暴。在这些例子中,风行一时的偏见和盛极一时的趋势之

                                                              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作用机制。当然,这些事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经过特殊挑

                                                              选过的,在任何连续的事件中,都有很长一段时期,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对而言是微不足

                                                              道的。

                                                              这一点,索罗斯在其《点石成金》一书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表述。他用“反射”这种表

                                                              述方式来说明双面性的交互作用,以及存在着这种交互作用的事件的结构。索罗斯虽然意识

                                                              到了他所借用的“反映”一词给他所带来的诸多不便,但是他却不敢抛弃这种说法,因为那

                                                              有可能会导致其整个引以为豪的理论解体与崩溃。

                                                              在所谓的通常情形下,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并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其间也

                                                              有别的力量在起作用,能够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其中部分原因是人们能够从经验当中获益

                                                              菲浅,另一原因则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或塑造社会。这就是索罗斯惯称的准平衡

                                                              状况。

                                                              然而有时人们的想法和现实距离很近,只是不会最终完全合二为一,索罗斯将此称为极

                                                              不平衡状况。这种状况又可以分成两类,其一是所谓动态失衡。当动态失衡的状况发生时,

                                                              广为流传的偏见和占据主导地位的潮流相互强化,直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扩大到足以导致一场

                                                              灾难性大崩溃的地步;其二是所谓的静态失衡,其特点在于极端僵化、极端教条化的思考方

                                                              式,加上极其僵化的社会局势,但双方都不会出现变化,因此各种陈规教条与现实之间的距

                                                              离一直都很大。假如社会出现了变革的迹像,而各种教条却不相应地进行调整,那么,即使

                                                              这些变革的速度十分缓慢,思维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也会愈来愈大。这种局面可以延续很长时

                                                              间,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事例就是前苏联。相形之下,前苏联解体则可视为一个动态不平衡

                                                              的实例。

                                                              索罗斯把动态失衡和静态失衡视为两个极端,而准平衡则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状况,

                                                              索罗斯喜欢把三种状态比拟为物质的三种物理状态:气态、固态和液态。这三态性质相差泅

                                                              异。以水为例,水在这三种状态中都有不同的特点。相同的原则在市场参与者的思考方面也

                                                              可适用,在正常状态下,索罗斯认为,他所称谓“反射”的双向反馈机制并非必不可少,相

                                                              反,倒是可以置之不理的。然而,当这些人趋近或达到所谓极度失衡状态时,反射就变得重

                                                              要了,大起大落的场面就会接匠而至。

                                                              索罗斯认为,区别准平衡和极度失衡两种状况,对于投资者来说极其重要。然而,索罗

                                                              斯又说,两者之间的分野十分模糊,常常有一些力量和势力,将人们投入到极端失衡的状态

                                                              中。尽管存在有某种抗衙力量与之对抗,而且抗衡力量一般都能如愿以偿,然而,在某些情

                                                              况下,这种抗衡力量也会抵挡不住,于是就会发生改朝换代或革命流血之类的变化。生性好

                                                              斗的索罗斯对这类情况自然深感兴趣盎然,但是,他又承认这并不能说明他已经掌握足以清

                                                              晰地解释或预测这种情形的成熟理论,他还只是处于摸索阶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