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罗长裿和清末西藏的乱局(一) -- 王树

共:💬503 🌺21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二十一 联豫坐困拉萨与赵尔丰巡边西南(一)

      请不回来达赖,联豫的新政就瘫痪了一大半。然而除了政治改革,在西藏可以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比如说基础建设。联豫当时想整修的路就是康藏驿道从拉萨到察木多(昌都)这段。这是赵尔丰整修整个川藏驿路计划的一部分。赵尔丰当时的计划是把这条路修成一丈五尺宽的牛车路,可并行两辆牛车,然后沿路铺设电线,最后再修成铁路,以求藏内藏外声息相通。

      点看全图

      康藏驿道和滇藏驿道

      其实西藏难治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独处一隅,和外面几乎隔绝。清末时入藏道路有三:一曰唐番古道,二曰康(川)藏驿道,三曰滇藏驿道。唐蕃古道路过的多是没有人烟的地方,当时走这条路的不多。康藏驿道和滇藏驿道在西藏的部分是重合的。且看联豫对这条路的描述:

      窃查西藏地方,跬步皆山,由悬崖陡壁中凿成鸟道,以通行人。其下沟涧深凹,人畜踣(bó,跌倒)堕,渺无踪迹。夏令冷雪泮涣(泮涣,即融化),势如倾岳。驿递之往还,商货之出入,时有阻滞,而运饷运械,中途倾覆漂溺,尤为可虑。

      然而修路架桥铺电线,要的都是钱。而当时川省能拨给西藏的款项有限,这有限的款项大部分又用到练兵上了,所以铺路的速度就可想而知了。直到清朝灭亡,这条路也没有修完。结果那时候驿路一断,内外声息不通,中央根本不知道拉萨是什么情况,这是后话。

      由于缺钱,兵饷也出了些问题。当时出关(西出打箭炉,即今天康定以西)军队的章程是:

      凡出关军队,兵饷每人每月四两八钱(内地兵是三两六钱),每月发军米一斗重三十斤,照内地市价,扣银八钱。有不愿食军米者,发稞麦二斗,一斗为食,一斗变价。

      稞麦可以就当地采买,省去了运输费用,所以军队为鼓励士兵吃稞麦(很多人吃不惯),采取了多发一斗可以折价的办法。

      但清末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百物昂贵。照内地市价扣粮钱,军费开支就会增大。于是负责发饷的兵备处总办罗长裿就改了这个章程,改成斗米扣银二两四钱。 士兵闻说,皆极不满,因为如此一来,所得军饷根本不敷用。有一天罗长裿去炮兵营散饷,士兵们就要求退扣。罗长裿称炮兵要挟闹饷,怒斥其营长,并解除了该营长的职务,将其押解回川。罗长裿从此大失士兵之心。

      现在联豫是搞新政遭遇软抵抗,搞基建又缺钱,把川军调来了发饷都成问题,只能郁闷地猛抽大烟。其实有一个人一直在关注着联豫,此人便是赵尔丰。早在川军入藏时,边军负责护送,结果一路基本上没有遇到抵抗,顺风顺水地往前走。当时赵尔丰曾奏请乘胜一举平藏,革教易俗,但清廷不许。赵尔丰在给家兄尔巽的电报中说:

      因循不断,后无可乘之机,悔无及矣。且及此取藏,易如反掌。彼之枪械不精,苛政繁兴,人心涣散,大兵一到,即有瓦解之势。失此不取,倘彼暗购外国枪弹,聘用外国教习,精练士卒,改良政教,民心转向,团结向外之心愈坚;彼时始思图之,其较今日百倍
      且今日之藏与昔日之藏,迥不同矣。昔日尚知属土之分,而尚未敢纵肆者,盖无援助也。自私自投俄,早蔑视我。而两强眈眈虎视,皆怀搏噬之心,其所以迟迟者,俄道远且惮于英,不敢发难。然其经营西北蒙疆之眼光,则直注射于东南藏地。英与我初立约开埠之后,必用其蚕食阴谋,亦终非我有。川军入藏后,联大臣不过仍用其保守主义,镇慑而已,绝无旋转手段,担负心思

      所以,赵尔丰的计划又回到了老路上,即以他平定的部分康区为基础,一面继续改土归流,一面发兵向西向南,尽可能地多占地盘。当时西南边境有野人部落若干,英人已经屡次派人前去勘察测绘地形,收买野人,欲打通此处,连接印缅,直逼滇藏。赵尔丰要趁英人涉入未深之机,把能占到野人部落也占据,设县治理。他在川督尔巽的电报中说:

      拟日内赴藏,能收则收之,否则亦必与另行约法,复回权力,遵我旧章,使外人无从觊觎,庶可息其贪心。明知此行不便于弟者有二,以上办法,绝非政府本意,不难加以专擅之罪。然弟不贪荣利,不求声誉,只能达我目的,罪我以谢藏,固无不可。……

      赵尔丰把这个任务派给了他的爱将程凤翔。程凤翔此时名声已传遍整个西南边疆。一是由于“生猎火烧”事件,二是由于程凤翔烹杀了宜喜大吉。

      关键词(Tags): #罗长裿#西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赵尔丰实在是生猛,当时就提出“革教易俗”!
        • 家园 这种事情其实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政治形势,不太可能成真。

          • 家园 革教易俗的含义不是像字面意思表达

            得那么激烈。

            我觉得革教是国家不再尊崇黄教,也不再册封达赖、班禅的意思。清朝奉行的是尊崇黄教,所谓“兴黄教以安蒙古”。

            革教易俗这点,赵尔丰在康区改土归流的时候已经开始实行了。赵尔丰的《巴塘改革章程》中有:

            查雍正年间定有章程:庙宇不准多设,大寺喇嘛不过三百人,小寺不过数十人……此次定章之后,其已出家者,固不必强其还俗;惟已逾额者,不得再行添招。必俟不足三百喇嘛之后,方准招收徒弟,小寺一律照办。

            赵尔丰的这些办法,其实是前面一位在此处做官的大臣(名凤全)激进办法的改良,凤全的办法是:

            1)严格限制寺庙人数。“申明旧制,凡土司地方,大寺喇嘛不得逾三百名”

            2)限制俗人入寺为僧。“以二十年为限,暂缓剃度”,“嗣后以批单定额,不准私度一僧”,年龄十三岁一下的僧人,“饬家属领回还俗”

            3)超过三百名喇嘛的大寺,解散多出的部分,“各归部落,另建小寺,散住梵修,以分其势”

            以期达到“二十年后,喇嘛日少,百姓日增”的局面。结果呢,凤全一行没活着离开当地,先是巴塘丁林寺堪布去七村沟煽惑民众劫夺垦场,洗杀垦民(改土归流中有一项都是在荒地设垦场,招内地人来垦殖)。凤全派兵去阻止,结果闹的更不可开交。后来丁林寺堪布见凤全一行只有百余人,且无援兵,率众3500多名攻入巴塘城内,杀汉官和凤全的卫队,抢劫凤全行辕的军械、财物,焚烧档案、卷宗。后来他们假装允许凤全离开,此时凤全手下只剩下50余人,但凤全一行走出不到两里地,抵达一个险要之处,被埋伏在那里的喇嘛和民众全部杀害,无一人生还。

            凤全是驻藏帮办大臣,二品官,他的被杀震惊的朝廷。此后才有了赵尔丰去善后的事情。

            赵尔丰显然也吸收了凤全的教训,章程定的没有凤全的那么激烈。

            不少藏民都是在自己的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就强行送他们去做喇嘛(小孩此时不明白做喇嘛的好处,多不愿意去);而且,超过一个儿子的家庭,按风俗都会送一个以上的儿子去当喇嘛。针对这些情况,赵尔丰规定:

            出家为僧,必须本人情愿,以后不得见人家多子便勒令充当喇嘛

            在其他章程中,赵尔丰的规定还有:

            凡寺中地土、牛厂及喇嘛名额造具清册,请地方官立案,照章上粮纳税。其喇嘛有愿还俗者,听其自便,不准强迫阻拦。
            藏民田产不准施送喇嘛,不许喇嘛寺受理词讼和干预地方事务。察木多、乍丫两呼图克图只管教务,裁撤所设管理地方钱粮词讼的仓储巴,一切地方行政事务,统由地方官管理。

            易俗就更慢了,之所以民众愿意当喇嘛,是因为当喇嘛有前途,比做别的事业好。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给老百姓找到更好的出路才行。赵尔丰当时采取的是“兴学易俗”,设立“关外学务局”,负责筹拨学费,考察规制,采购图书仪器,聘请教员和派员劝学等。

            当时上学是免费,教材,笔墨纸砚什么的都是官方出钱,学得好还有奖励,诸如“考第一名的家庭免支乌拉差役三年”,还有银钱奖励等。上学没有任何负担,还有好处,但当地人还是对上学的不理解,由于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入学,否则要罚其家长,被老百姓称为“学差”,有的家庭甚至雇人穷人孩子代替自己的孩子入学。

            这些事情都不是短时间能做好的。创业之初,更是艰难无比。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弟不贪荣利,不求声誉,只能达我目的,最我以谢藏,固无不

        然弟不贪荣利,不求声誉,只能达我目的,最我以谢藏,固无不可。

        深切缅怀赵尔丰大人。

      • 家园 感想:清朝在即将倾覆之际,仍然为今天的中国做了大贡献

        联想到东边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西边还能够在危亡之际,收复新疆,平定西藏,指导方针一点都没错,相当不容易的。

        没有西部广阔的腹地,到了日本鬼子来的时候,中国真的就危亡了。

        送花。

    • 家园 【原创】二十 英国人的干涉和罗长裿赴印

      联豫这边忙活着,达赖在大吉岭也没歇着,他在大吉岭也立了政府,随他出去的人多封了大臣。据罗长裿的奏报,达赖这段时间忙的是:

      该已革达赖,遂嗾其党羽,向邻近之廓尔喀(尼泊尔)、布鲁克巴(不丹)两部,厚币甘言,效包胥之请[1],又伪造藏中番官番民函禀,有约期相应之语。其时印政府所派照料已革达赖者名曰贝尔,现官哲孟雄政务司,昔年曾随英弁荣赫鹏远征军入藏,每欲扩张领土以矜功,遂据已革达赖伪函,分电印英政府,谓亚东、江孜两埠,英员卫兵无多,遇变难支。于是英廷遂有调兵进扎纳荡[2],保护商埠之议。

      注[1]:包胥之请,春秋时期吴国攻占楚国的国都后,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请救兵,据说七日不食,日夜哭于秦廷,终于请得秦国出兵帮忙。

      注[2]:纳荡,位于当时的哲孟雄(即锡金),今印度锡金邦之纳塘。

      点看全图

      根据1906年签订的《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的附约,开亚东、江孜、噶大克为商埠

      英国人以保护亚东、江孜两埠为借口,调兵进驻纳荡,为身处大吉岭的达赖撑腰。

      点看全图

      纳荡(黄圈,Nathang),亚东(蓝圈,Yatung),大吉岭(红圈,Darjeeling)的相对位置

      英国人调兵进驻纳荡,是宣统二年六月的事情,英人当时声称:“藏中商埠,如有变乱,则本国驻纳荡之军,不能不过界保护。”

      最近联豫很不顺。他发觉自己的新政在地方上连连碰壁,藏官心向达赖,而达赖也少不了暗中指示,所以这些人对联豫多是采取不合作态度。不少藏民还认为是联豫弄得达赖滞留印度而不得归,非常恨他。联豫感觉到了藏人这种情绪,他在奏折中写道,“新选达赖屡催访觅,尚未得人,番民迷信转世之说,若急切从事,恐大众不服,后难转还。”全然没了当初他撺掇清廷革去达赖名号时的快意。到了六月份,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办不下去,只得让噶厦政府派四位堪布去印度迎接达赖回来。这四位堪布到现在也没个信儿传回来。这不,英国人又开始闹腾了。事涉外交,坐视不得,联豫派罗长裿赴江孜、亚东两埠和英国人交涉。

      罗长裿自述的经过是这样的:

      (七月)十二日驰抵江达,会晤驻江英商务员韦亚,说以藏地安静,贵国何须调兵,彼蠢然不能对也。

      明明自己的劝说没有任何效果,却加一句“彼蠢然不能对也”,有什么用呢?

      七月二十日行抵靖西,会晤驻亚东英商务员麦仲儒(即David Macdonald),亦告以商埠地方,我认保护,贵国无须警疑。

      麦仲儒的回复是我会把你的话致电印度政府。

      就在这时候,清政府外务部又给罗长裿下了指令了,让他带着一份军机处写给达赖的急信,由此前赴印度大吉岭,劝达赖回来。

      罗长裿于八月十二日到达大吉岭。罗长裿一到大吉岭,贝尔就频繁地来找他,一面声称伦敦政府饬令严守中立,一面顺便打听藏军(驻藏陆军,指川军)、边军的情形,以及达赖回藏后怎么处置。罗长裿的回答是:

      至已革达赖之回藏,惟当待以不死耳

      罗长裿派人去跟达赖定会见日期,达赖那边的回复是:已问卜于神,必须九月初九方可见客。罗长裿无奈,只得允许。其实这完全是个幌子,据贝尔的回忆,达赖在大吉岭的时候,他每周都去拜访,如果偶尔隔十天没去,达赖还会说:你好久没来了。现在托词问卜于神,不过是借机和贝尔商量怎么办。

      罗长裿一看要等大半个月,就趁此机会前往加尔各答,希望能见见印度总督和印度外务部参赞。结果,到了加尔各答,罗长裿被告知这两位都在新拉避暑未回。不知是托词不想见罗还是别的,反正罗长裿在加尔各答呆了几天,谁也没见着,只好又返回大吉岭。

      九月九日的下午,罗长裿和达赖见面了。达赖摆的谱跟没革职的时候没有两样,依然是

      身披黄袍,自距中座,而为职道(罗长裿自称)设座于其傍

      接着,达赖就发话了。罗长裿称其言辞狡狯,且看达赖是怎么说的:

      (达赖)谓番众欲拒川军,而彼禁之;番众欲投英国,而彼阻之;所以来大吉岭者,初意欲航海赴北京耳。(现)名号已革,无颜前去。

      这一番话说得甚是冠冕堂皇,可惜全是心口不一之辞,最后还把责任全推给了清政府。接下来,达赖就谈条件了。

      现承劝我回藏,固所甚愿,但藏中政教两端,更改之事,必须仍复旧观,今宜一一提议,叙入正式公文,作为善后办法。

      达赖的条件是废除新政,恢复政教合一。而罗长裿给的条件是:

      一入藏境,则驻藏大臣必为奏启天恩,予以自新之路。

      清朝的想法是只要达赖回去,仍给他教权,显然谈不拢。

      罗长裿和达赖会见的第二天,达赖在答复罗长裿的一封信中说道:

      (把中国政府在西藏做的事情添油加醋的讲了一遍),由于上述原因,西藏和中国不可能保持从前那样的关系了。为使我们的谈判得以进行,需要有第三方的参加。因此,我们双方都应当请英国政府充当谈判的中间人。我们未来的政策将根据我方、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协商结果而定。

      从此,达赖没再跟罗长裿照过面。达赖手下的大小“官员”,甚至包括他的英文翻译,都以达赖的名义,一个个气势汹汹地来跟罗长裿会谈,提的要求计有:

      1.不能驻川军,2.不能设巡警,3.不能封闭造枪造币两厂,4.不能惩办犯官犯僧(指阻挡川军入藏之人),5.不能平反第穆呼图克图冤狱等等

      到了后来,他们直接给送给了罗长裿一份藏(英)文书写(原文是‘夷字’,我不确定是藏还是英)的各条要求,并声称,即使允许了该文件里的要求,还必须请英国官员来做中人,以昭信用。这种味道和后来的西姆拉会议真是惊人地相似,不过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后面是同一个人,即那位口口声声说伦敦政府饬令严守中立的贝尔。这是西藏历史上一个令人悲哀的转折点,达赖开始明确地利用英国人做“中间人”和支持者,来和中国政府打交道。

      和这些人纠缠了一个月后,罗长裿无奈,只得无功而返。

      关键词(Tags): #罗长裿#西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达赖投靠洋人,盖始于此吧

        虽然他一直是靠这个靠那个,始终自己硬不起来。

        俺斗胆提一个问题:顶着达赖这个名号,不借助北京或者洋人的力量,而能在西藏独坐小楼成一桶的,历史上到底有几人?各自统治了多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