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阿伦特的感受 -- 活在当下

共:💬74 🌺7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点印象和推荐一篇文章。

      我没有系统读过阿伦特,不敢多说。只是听很多中国现象学界的人(国内欧陆哲学主流,阿伦特老师是海德格尔,因而有很多现象学的影子)讲,她的学术不大入流。

      在政治哲学方面,阿伦特也热了很久了,不能说国内没“火”啊。好像大部分是因为她的两本书:《极权主义的起源》和《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其他书被关注的不多。在批判极权主义方面,她被大量引用和探讨了十年以上了。基本上是用来批判共产主义的,这从本义上说是对阿伦特思想的一种简化。她指的极权主义没有这么狭窄。第二本是被用来反思“后集权主义”文化的,即众所周知的“平庸的恶”。很多人以此要求曾在和正在极权主义和后集权主义下的人进行忏悔,反对盲目的服从,扩大政治的反思面。

      在政治哲学方面十多年前西方学界也是不屑于谈阿伦特的,甚至认为她的思想是笑话。这些年渐渐火起来了,言必称阿伦特。记得齐泽克经常在文章和演讲中嘲弄这个现象,把它看做学界的“势利眼”的例证。

      近来反思阿伦特的路径的人又渐多起来,正好《读书》最新一期也有人评新译的《人的境况》,是很严厉的批评。我读着觉着挺有道理(不敢做结论),也探讨了你提到的这些概念,请参看四月《读书》毕会成《“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 家园 手边刚好有一本极权主义的兴起

        现在已经差不多看完了,以前读过节译的。

        先说说大体感觉,阿伦特的英语其实不难读,好歹是编辑过的嘛。而且说到单词,其实也不算健身,不太超过托福范围的,就一个回旋镖的单词确实卡了一下。

        这本书三个部分,反犹太,帝国主义,极权主义,其实顺序基本上要从极权主义看起。她把极权运动的内外结构和动力关系讲的还是很清楚的,不过这种政治学的东西,免不了因为学者对实际政治操作的误读显得有点滑稽。大体上来看,没有特别的惊人之论。尤其是对于斯大林那种僵化的体制说成是永恒的运动,更是令人难以接受。特别是在主席的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种大运动面前,实在是可笑了些。

        书快读完了,没什么惊才绝艳的感觉。可能接下去不怎么读阿伦特了,虽然年轻时候她挺漂亮的。

      • 家园 《极权主义的起源》确实很一般

        没什么值得咀嚼的东西

      • 家园 非常感谢可惜看不到《读书》的内容

        网上查不到您说的那篇文章的正文很是可惜。有人提出质疑,就大大提高了理解某个人的观点的效率。

        关于学术的势利眼,我觉得不势利是不可能的,学者无非就是吃那碗饭的,也有各种欲求,象牙塔是自封的,就像医生要自封救死扶伤一样,农民干嘛不说自己是养活全世界?

        我最近看到有人严厉批评了学术界如果无法解决复杂问题就简化简化再简化,最后弄出一个看起来自成体系的东西,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

        至于阿伦特本人的东西,为什么国内有朋友说学术上不入流还是希望听到一些进一步的介绍。从我看来,她的东西不是简单地为了否定共产主义,实际上是关系到人类根本的自由,或者逼近这种自由涉及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才有看她的兴趣。如果能够清晰地理解并听到对她的质疑,才是有意思的事情。

        • 家园 文章

          拍了照,看看你能不能凑合看看。

          http://i.namipan.com/files/d10a20f5751c17e4f6e7305b8f8907edd58d8e0832622a00f09c/0/DCAM0048.JPG

          http://i.namipan.com/files/8de79fb5133ba3b8a803e527fe39a8dd1cadd5af1e952b002d6d/0/DCAM0049.JPG

          http://i.namipan.com/files/f6910a616e17f866446b68cfed18b4fb1f95f40d76ff2900cb4b/0/DCAM0050.JPG

          http://i.namipan.com/files/eabd9ded5186a56d5c2b2082b9d6c1b8d0401f1f94942a001fc2/0/DCAM0051.JPG

          http://i.namipan.com/files/c0527fedad6d38f0ac6d5bda26d06fd77882a96803782a00757b/0/DCAM0052.JPG

        • 家园 北京的书报亭基本都有卖《读书》的

          我还没来得及看这一期,等看完了再交流

        • 家园 现象学我不懂。

          她现象学味道最浓的《奥古斯丁爱的观念》(二十年代在雅斯贝尔斯那里完成的博士论文)被批评最多。这本书好像国内没有出版。其他我可不敢判断。

          • 家园 还得跟您请教一下

            社会科学的学术上不入流一般是用什么来判断?比如说,在理工科领域,如果说对于当代的前沿课题不了解,提出些没有必要的思考,或者是研究的东西其实在更深层的理论已经包含了,可能是不入流。社会科学是类似的吗?

            • 家园 抱歉,没有想影响您的研究兴趣。

              只是偶然想起了一点争论,胡写了几句。

              阿伦特似乎是首先把现象学引入政治和公共领域领域的,而她又极端批判海德格尔的学说,并不自以为是现象学家,在纯粹的现象学领域她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也有人评价“汉娜阿伦特为当代哲学发现了作为著名的存共生活空间的世界性。……虽然阿伦特并不自以为现象学家,但人们却应该将她发现政治之世界性这一点视为现象学百年运动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倪梁康等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220页。)而政治现象学的研究又是极具争议性的,这不免有门派之争的义气成分在吧。

              我想半天不知道怎么回答你的问题,只能说自己太无知了。只能胡说一下。在我理解,人文科学的原创性永远处于一种“不充分”的状态。人文科学和宗教总有点相近。西塞罗把religion这个拉丁词解释为“反复诵读”,我们可以发现宗教与原典的不断重读与阐释无法分离。而这些重读与阐释的过程中,误读与创造性发挥是很难区分的。不同的视野就会导致不同的立场。创造性的发挥往往开辟出新的研究天地,并发展成另一种理论的传统。同时,也可能完全颠覆自己的原典的思路。在这个时候,你很难把握住真正的“流”是什么。也许历史能够告诉未来吧。理论的未来有时候只能看这种思想是否能够自洽和有更强的生命力了。但是,原始原典的意义并不会因为理论的增生而失去。不断有人会返回原典批判增生的理论资源。在这个意义上,某种被“反复诵读”的“流”又是存在的。就像每个专业都必有自己的“必读书目”一样——这个书目从来不是稳定的,但是它又相对稳定。特别是像柏拉图、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的东西,是很难被从必读书目里面被摘除掉的。理论有时髦不时髦的问题,但是有些东西是永远“时髦”的。呵呵。

              说了这么多,还是不是那么清楚该怎么回答,也不知道是让你更困惑了还是有了一点了解。很惭愧。老兄不必在意我胡说的这些东西。当然很有可能阿伦特会成为永久的“必读书目”之一种,我们尽可以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立场出发进行重读和阐释。但是在人文科学领域,没有人能为任何一个现代人打这个保票的。

              • 家园 感谢老兄的耐心回复

                之所以问,是因为实在不会轻易信任那些教授和学者。我是在工科的所谓名校名专业毕业的,但是当时一统江山式的教学和门户之见让人毫无兴趣,后来在自己对经济学的关注中充分体验了所谓经济学者的胡言乱语。

                社会科学实际上对个体的幸福影响至大,远超过自然科学。能够在49年之前就看清楚老毛的内在缺陷的学者,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能力,是我感兴趣的并寻找的。

                • 家园 社会科学对个体的幸福影响远超过自然科学指的是什么?

                  是不是指社会科学能发现、总结社会的问题,能给个体指出发展方向?

                  我有一种体会,自然科学是解释自然世界本质的,人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和原理,最后体现在具体技术上,然后利用技术去改造世界和创造新的世界。这属于术的层面居多。

                  社会科学分析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社会是怎样运行的、什么是对社会整体有利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应该如何做。这属于道的层面居多。

                  我原来学的是工科,对社科了解的太少,这些名词用的可能不恰当。我自己还没想通,所以表达的也不清晰。

                  社会科学实际上对个体的幸福影响至大,远超过自然科学。能够在49年之前就看清楚老毛的内在缺陷的学者,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能力,是我感兴趣的并寻找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