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也从《再见,伊力哈木》谈起 -- 南渝霜华

共:💬212 🌺233 🌵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也从《再见,伊力哈木》谈起

    吾友金仕并下河,甚慰。连日来边地惨剧萦绕心中,不能释怀,终成一文,以和金仕并及诸河友。

    黄章晋的文章读起来有点像宗教人士的大作。强烈的道德感,悲天悯人的情怀,借助不断的自我忏悔来取得道德上的正当性。但这种刻意、做作的表述,

    2001年秋的某一天,某位朋友给了我一张人民大会堂的演出门票,因为想见识一下人民大会堂什么样,我兴冲冲去看那莫名其妙的演出。今天我已完全忘了晚会主题也和大致内容,但我记得快结束时,在欢天喜地的乐曲声中,一大群人穿着各个民族的服装,载歌载舞齐声赞歌。我突然被那些或插着鸟毛、挂着叮当作响的配饰,或袒臂或皮帽子的装束刺激得醒了过来:这难道不是一个现代版的中央帝国在炫耀万邦来朝的仪式么?今天还会有哪个国家会刻意将所有少数民族各选一对演员代表,穿上平时根本不穿甚至早已淘汰的服饰,在首都欢天喜地的歌舞展示呢?我能想起来的,只有强盛的苏联帝国,曾让各民族代表轮番上场激动地表达“对各民族的伟大父亲”斯大林的赞美,而苏联帝国已经解体了。

    从那时起,我就常存辞职去新疆做民族问题调查采访的念头。在我内心深处,那里更像是我的故乡,虽然我在湖南生活的时间长于新疆,但湖南之于我始终是个笼统而整体的故乡概念,而新疆则是一个具体而清晰的小镇,我甚至不会说任何一种湖南方言。

    既然是“莫名其妙”的演出,又忘记了“晚会主题和大致内容”,观感又不好,新疆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成了梦中故乡?去主动接触、了解维族人,这本是值得赞赏的举动,但追忆往昔心路时如此夸张地去表现政治正确性(一个节目中有各地民族演员参与,怎么就成了“万邦来朝”?民族演员趴在汉族面前三跪九叩?),只能让人觉得是一种话语表演。

    至于,

    因为我确实想不起我的汉族朋友里,有过像他这般让我觉得兴趣点和见识有如此匹配和过瘾的交流对象。

    金仕并说这是逆向民族主义,不过我觉得也不一定。黄章晋及其普世派同道,见识比不过一位见过世面的维族知识分子,有什么奇怪的?

    但我的感想也并不只是停留于此。黄固然流于肤浅的感慨,别的评论者,见识也深不到哪里去。比如时政评论水平颇高的西西河,这次并不太让我满意。在传达当地实况、批驳西媒偏见方面、思考处理方式和后续政策等方面,河友提供的信息和讨论比较丰富全面。但反思民族政策、探讨未来路径的佳作却很少——的确是个很难的问题,不是拍脑袋就能解决的,那我也来加入臭皮匠的行列,说点自己的看法。

    黄文中提到,

    伊力哈木曾对我说,毛泽东的时代,新疆的民族关系比现在好得多,相比之下,也有真正的民族平等,对毛泽东的意识形态他纵有千般不喜欢,也因为这点会怀念那个时代,会感谢毛。立在喀什噶尔清真寺对面的毛泽东像,据说是因为当地人阻拦才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在二三十年前消失。认为毛的时代民族关系比今天更好,在新疆几乎是各民族的共识。

    无独有偶,在王力雄的《你的西域,我的东土》中,赞成疆独的维族思想者穆合塔尔也对一位汉人这样的描述表示赞同。因此,毛泽东时代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经验,是应该好好总结的。但是,在黄章晋笔下,这个民族和睦的时代却遭到了简单粗暴的解构。黄固然不会同意左愤的解释,即毛泽东时代新疆各民族间的和谐关系是靠王震的暴力实现,但他的解释却又迹近右愤,

    然而,毛时代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用的是复杂问题简单处理的手段,即国家控制了一切社会资源,控制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高度意识形态的政党,以超民族面貌出现,它只要在社会资源的调控和对社会成员的控制上,采取均等和稍稍的向少数民族倾斜的政策,就必然会赢得各个民族的基本认同。但这种社会组织却是以低效率和高昂成本运行的社会,它必然无法维系。

    什么叫“复杂问题简单处理”?这只不过是诸多社会模式中的一种而已。用秦晖爱讲的权责对应来说,这就是国家的权力和责任都放大到了极致,然而在程度上却是对等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包办模式,一言以蔽之当然“简单”,但每个领域都有其具体情况,要解决的问题和运用的手段也各有不同,哪是黄说的那么轻松。黄三言两语就把毛模式判了死刑,仍然是右派的老毛病,即毛时代是专制的,疯狂的,即便那种体制在某些领域有其优越之处,但既然总体上不可行,那要解决如今这些领域的问题,也只能另觅新路。于是,理论与实践的诸多可能性就此被消灭。

    这样一种整体论的思维,毫无疑问掩盖了问题的复杂性。而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长盛不衰。赵紫阳在回忆录中提到,他曾经建议,在农业集体化效果不错的地区,不要盲目推行包产到户,但被否定。这些地方在强制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生产多出现倒退。南韩、台湾的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协这种合作形式可以是一种既促进生产,又保护农民利益的合理机制。无视地域差异,实施政策缺乏灵活性,踢到钢板也就是情理中事。

    毛泽东时代成功的民族政策显然不局限于经济上的强制平等。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各族受压迫者的联合,强化阶级性,弱化民族性,削弱了少数民族上层精英利用民族主义煽动民众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毛泽东要求入疆的汉族不要搞大汉族主义,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和风俗,学习他们的语言。而当时的官员在大环境下不可能与资本勾结,因而维汉官员都相对清廉。同时,收入以及住房、医疗、教育资源分配的平等,也成为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保障。用一位新疆回族的话来说

    新疆沒有發生過飢荒,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內地人就是扒在火車車廂底下也要來新疆,就算是在星星峽被當作盲流攔住遣返回原籍,也要在半道上跳下火車徒步進新疆。新疆,就是這樣,那裡有土地,那裡有雪水,那裡,有希望。

    外链出处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低”效率,如何的“高昂”成本,又为什么“必然无法维系”?建国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已经有很多人论述过了,此不赘。改革开放的这条资本主义道路,是不是具有唯一确定、不容置疑的正确性?以前社会主义实践的所有历史,是否该全盘否定?退一步说,即便在普通省份和基本汉化的汉族自治区,这条道路伟大光荣正确,那么在新疆却未必。正如很多人所说,经济上的不平等,在其他地区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在新疆却成了民族问题。在这样的地区,民族之间的平等必须予以更高的重视。因此,新疆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坚持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特区呢?低效率的计划经济,考虑到因局面的稳定而节省的社会治理成本,其总产出未必少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落差。就算中央多投入大笔资金和物资,考虑到内地对新疆矿产资源越来越大的需求,以及历次核实验之后应有的补偿,那也可以说理所当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实现平等显然更为困难。由于参与竞争的各市场主体在能力和资源占有上不同,自由竞争之后必然发生贫富分化。即便各民族在起点上是平等的,但如果民族之间存在隔阂,则背靠中原汉族巨大经济体的新疆汉族,也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因此,如果要走资,为了保证相当程度的社会平等,主政者必须在起点公平和民族团结方面做文章。

    但是新疆的官僚在这方面交出的答卷根本就不及格。从小学开始,维族小孩就被迫学双语,而汉族小孩却很少去学维语。所谓双语小学,维语语言课之外任何课程都用汉语教,实际上还是迫使维族小孩往汉语靠拢。大学里面也开始只用汉语上课了。这其实是最差的选择,因为这样一来,维系民族认同的种族、宗教和语言并没有改变,维族对自身的民族身份仍有强烈的认知,而这种民族同化政策,势必引起维族的不满。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维族辛辛苦苦学完汉语课程从大学毕业,在就业市场上却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对那些铺天盖地的民族歧视,政府没有予以打击和纠正。赤裸裸的民族歧视是少数,用人单位的理由大多冠冕堂皇,说竞争上岗,维族素质不够高。就算维族在大学里面没学好,能力的确比不上汉族同学,当初谁让他们那么低分数线进来的?谁让他们N门功课不及格也能毕业的?难怪维族有人说,教育上的放纵是在毁掉维族。这种教育体制,能让维族感到公平吗?

    至于民族团结方面,做得就更差。只考虑经济发展,放任大批内地汉人到新疆淘金,对这些人的素质,尤其是在民族团结方面的思想意识,却全不在意,结果这些人素质既低,大汉族主义思想又最严重,且大半不懂维语,不熟悉当地宗教和风俗,给新疆维族印象也最坏。反过来对维族,打击分裂势力变成打击宗教,宗教活动受干涉也就罢了,居然发展到留胡子要强制刮掉,还要收钱!王乐泉一味强硬,搞同化,不过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有人说王是固疆功臣,真是笑话。此人的治疆政策不断加剧结构性矛盾,而自己的亲属在新疆利用特权大捞特捞,上面却只以为新疆已经被王重手摆平,让其当了新疆王,还升官褒奖,不禁让我想起了太史公在酷吏列传中常用的一句讥讽:“上以为能。”如今尾大不掉,中央想拿掉他,还要担心他倚乱自重呢!

    那些鼓吹民族同化的朋友,醒醒吧。不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确是同化了无数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征服自己的异族也被吸纳。然而,请想一下,这些民族的背后可有奥援?而如今的维族,身后是中亚、中东以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其整体实力和文化之源远流长,毫不逊色于中国。若要一个繁荣稳定的新疆,必须要走民族融合的道路。而毛泽东时代的实践,或者,那个时代的理想,仍未失去其生命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好文章。我也觉得采用鼓励措施促进公务员和学生学习少数民族

      语言是有长远效果的。

      在干部中间,为了鼓励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流,国家应该规定,国家公务员不论哪个民族,能使用第二种民族语言的都给予特别津贴。

      高考加分从针对民族改为鼓励语言能力。增加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考试,不分是否少数民族(汉族也可以),通过的才能加分。这也能把那些假少数民族给挡在外面。

      wage:通过加强交流推进民族融合

      • 家园 握手。可以在多个方面推动

        在干部中间,为了鼓励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流,国家应该规定,国家公务员不论哪个民族,能使用第二种民族语言的都给予特别津贴。

        可以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能力测试。考虑到汉语为主要工作语言,大部分少数民族国家公务员都懂汉语,所以他们需要过一定级别的普通话等级测试才有特别津贴,级别越高津贴越多。对汉族公务员也一样,不过拿津贴的起始级别可以低一些。

        高考加分从针对民族改为鼓励语言能力。增加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考试,不分是否少数民族(汉族也可以),通过的才能加分。这也能把那些假少数民族给挡在外面。

        别的河友还提到,这也有利于改照顾少数民族为照顾地域。

    • 家园 致 南渝霜华

      全文见

      /article/2318734

    • 家园 就这一段来讨论一下

      但是新疆的官僚在这方面交出的答卷根本就不及格。从小学开始,维族小孩就被迫学双语,而汉族小孩却很少去学维语。所谓双语小学,维语语言课之外任何课程都用汉语教,实际上还是迫使维族小孩往汉语靠拢。大学里面也开始只用汉语上课了。这其实是最差的选择,因为这样一来,维系民族认同的种族、宗教和语言并没有改变,维族对自身的民族身份仍有强烈的认知,而这种民族同化政策,势必引起维族的不满。/1

      首先,小学就开始强迫学习汉语,这一说法不严谨,在俺上小学时(80年代),维汉是分开上的,他们不学汉语,八九十年代仅仅是新疆发达城市的一些中学有一些实验班,实验双语教学,受众非常有限(出处)。而开始大力普及双语教学是从2003,2004年开始的(数据出处)。

      为啥要普及双语教学,应该说这是一个被现实所迫不得不为之的严峻问题,大量只懂维吾尔语的高等教育人才难以就业,新疆本身工业,经济就不发达,还主要集中在北疆,无法吸收那么多只懂维语的人才,而且只懂维语的人才进了企业单位也很难有无用武之地,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培训计划等等都是汉语,不懂汉语等于和文盲一样。真正需要只懂维语人才的地方很少很少,这些只懂维语的人才出路就变得很窄,在新疆不能就业,也不能够走出新疆,流向发达地区。

      受过高等教育的尚且如此,那么大部分没有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维吾尔年轻人,走向社会后,就更没有竞争力了,没有计划生育,农村的地不够兄弟们分的,要走出农村,却没有什么技能,进不了工厂,只能干一些简单体力活,走向全国卖羊肉串是一条出路,可终究解决不了多少人的就业,要么晃荡在街头,干一些鸡鸣狗盗之事,要么老老实实回家务农好歹有口饭吃,一家都处于贫穷边缘。

      总之一句话,不懂汉语,没有好出路。这就和中国人出了国,到了欧美日本发达国家,不懂所在国家语言的话,也无法正常就业,只能到饭馆干一些刷盘子之类,干一些当地人不愿干的脏累差的活儿,要想生活的好,就得先过语言这一关。在国内,要想进欧美日大企业,也得努力学习英语,日语,不然人家大门不会为你敞开。

      如果维吾尔族人开设的工厂很多,维吾尔族所在地方的经济很发达,能够吸收那么多只懂维吾尔语的人就业,那么自然是好现象,维吾尔人也不必学习汉语就能过得很好的话,自然不会去学汉语,而现实不是这样。

      另外一点,维吾尔族人的科技经济教育并不发达,放眼世界,科学技术经济也是欧美领先,汉族人接受教育的教材大部分也都是从最开始翻译引进苏联,欧美,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教材开始的,到了一定阶段积累消化吸收之后才开始编写自己的教材,维吾尔族人如果有相应外语人才的话,那么自然和汉族同步,但现实不是这样。在中国,汉族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汉语撰写的教材资料等也最发达,维族要掌握这些知识那么也得学习汉语,要么就直接用外语,这个难度更大。

      维吾尔族高端人才有限,能直接用维语进行授课的大学不多,集中在新疆个别几所大学里,要普及高等教育,那么维吾尔学生也得分流到内地大学去,不会汉语怎么能学懂学到知识?不普及双语教育,那么只懂维语上了大学毕业后也不能找到工作,那么会有多少人还来进行教育投资?

      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维族辛辛苦苦学完汉语课程从大学毕业,在就业市场上却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对那些铺天盖地的民族歧视,政府没有予以打击和纠正。赤裸裸的民族歧视是少数,用人单位的理由大多冠冕堂皇,说竞争上岗,维族素质不够高。就算维族在大学里面没学好,能力的确比不上汉族同学,当初谁让他们那么低分数线进来的?谁让他们N门功课不及格也能毕业的?难怪维族有人说,教育上的放纵是在毁掉维族。这种教育体制,能让维族感到公平吗?

      这个的确是关键问题,就是会汉语,维语,甚至一门外语的双语人才不能顺利就业,那么前面所做的努力(双语教育,高考照顾)都将打一个很大的折扣。但放在现在普遍大学生白菜价,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不好的大背景下,出现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新疆本身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不多,不少人为抢一个职位而争得头破血流,动用各种关系来达到目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北疆以汉族人居多,各种企业也是以汉族人居多为主,好的大型国企能提供的岗位基本上也要被一些关系户子弟占据,这在内地也屡禁不绝,更加加剧了少数民族就业形势,也加大了怨气,不少维族大学毕业生都认为好工作都被汉族占据了,剩下偏远地区的工作或不太好的工作给他们。

      这个问题要解决不容易,经济发展不能停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保证国企员工,公务员招收的公平,透明,招收少数民族员工保持适当比例,如同外企,国企,只能吸收部分大学生就业一样,大学生就业还是主要需要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来吸收,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更需要走出民族地区,面向全国来就业。

      经济危机,前景更不乐观。

      • 家园 从这个学期起,新疆的所有少数民族学校一律开展双语教育

        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竿子捅到底。

        老师不够,从其它省份调;教材不够,从其它省份调。

        釜底抽薪之计。

      • 家园 花谢长篇分析

        总而言之,就是解决两个问题。1,汉语教育;2,保障就业

        不过俺认为俺说的让汉人学维语也是从语言的角度加强民族融合的一个有必要的措施。

        • 家园 这个不必强迫,自然有人学。

          有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的驱动下,有汉族学习维语的。

          如果要强迫的话,那么也是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干部们,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提拔条件,也好做群众工作。

          普通汉族学生,作为爱好学习可以,但要作为必学科目的话,只能是加重负担,而且学习动力不足。在新疆本地大学以及内地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开设维语,哈语等少数民族语言选修课,如果能使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话,自然有人会学得很好。

          据俺的了解,在新疆本地大学里,就有一些汉族学生开始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有学维语,有学俄罗斯语,为了将来就业更有优势。同样在吉林延边地区,不少汉族家长都把小孩送往双语学校(汉语,朝鲜语),一些中学学习的外语不是英语,而是日语,也是为了小孩将来能更有竞争力。

    • 家园 这就有点危言耸听了

      那些鼓吹民族同化的朋友,醒醒吧。不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确是同化了无数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征服自己的异族也被吸纳。然而,请想一下,这些民族的背后可有奥援?而如今的维族,身后是中亚、中东以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其整体实力和文化之源远流长,毫不逊色于中国。若要一个繁荣稳定的新疆,必须要走民族融合的道路。而毛泽东时代的实践,或者,那个时代的理想,仍未失去其生命力。

      姑且不论穆斯林世界内部的教派纠纷,就是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之间都不能扭成一股绳儿。当年这两边也是相互宣布过圣战的。再者说就是中亚这些个国家恐怕也没有几个希望维吾尔人把事儿折腾成的。至于中东,说句难听的,阿拉伯人管不着这帮突厥仔子的烂事儿。你见有阿拉伯国家支持过土耳其么?

      • 家园 我昨天还在和同学讨论这个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现在阿拉伯世界宗教势力抬头,背后有国内政治势力的支持和利用。而国内政治势力必须依靠宗教支持,才能保证其统治基础,诸如埃及。

        整体上说,整个伊斯兰世界也好,阿拉伯世界也好,是众多民族的集合体,但各民族彼此之间没有牢固的联系,如果缺少了宗教这根唯一能联合他们的纽带,其社会崩溃的速度应该是非常快的。

      • 家园 把伊斯兰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的确有些不妥

        总之你知道我的意思是东突能给他提供支持的各国伊斯兰势力还不少,就行了

    • 家园 维族背后是整个伊斯兰世界

      那是不可能的

      说中东都远了,高贵的穆斯林自己的事都忙不完,哪有心情关注这些安巴尔、马瓦里?

      说中亚么,有土耳其这个傻鸟在,勉强靠谱

      所谓的整个伊斯兰世界(如果有这么个实体的话)面临的压力多了去了。伊拉克和阿富汗都忙不赢,哪有给维吾尔撑腰的闲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