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 -- wqnsihs

共:💬43 🌺17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

    这一部分内容从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是我不想修改,给大家看看5年前国内对这类问题的看法是有好处的,因为说明我们在努力追赶和学习中在不断付出代价,同时也说明中国发展到今天真的是我们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运气,也不是靠某人恩赐。

    一、安然事件和世通事件的简要回顾

    1、安然事件回顾

    (1)、安然公司概况

    安然公司成立于1985年,由美国休斯敦天然气公司和北方内陆天然气(InterNorth)公司合并而成,拥有37000公里的州内及跨州天然气管道,主要从事天然气的采购和出售,拥有遍布全球的发电厂和输油管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和出售商,世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世界领先的能源批发做市商,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资产总额为610亿美元。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安然公司的销售收入从59亿美元上升到了1008亿美元,净利润从2.02亿美元上升到9.79亿美元,2000年8月,安然股票每股高达90.56美元, 2000年,在美国《财富》杂志的“美国500强”大排队中位列第7名,在世界500强中位列第16位,并在《财富》杂志的调查中连续6年荣获“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连续六年排名居于微软、英特尔这些大公司之前。

    1997年8月,安然公司首次引入天然气方面的衍生产品交易,后来交易品种进一步扩大到煤炭、纸浆、纸张、塑料、金属和电信宽带等领域,安然公司逐步从电站和管道“运营商”变成“交易商”,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经营商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领先潮流的能源批发做市商。 1999年11月,创建了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商品交易平台,提供从电和天然气现货到复杂的衍生品等1500多种商品交易。不到一年时间,即发展成为年交易规模近20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10年间,安然从一家天然气、石油传输公司变成一个类似美林、高盛的华尔街公司。差别仅在于,安然交易能源证券,而美林和高盛交易金融证券和股票。

    随着美国政府在80年代后期解除对能源市场的管制,天然气价与油价的波动制造了能源交易的商机,增加了许多能源消费商对控制能源价格风险的需求。这两种因素构成了能源期货与期权交易勃兴的契机。安然于1992年成立了“安然资本公司”(EnronCapital),成为能源期货与期权交易霸主。在此期间,安然也开始了国际化的道路,于1991年在英国建立第一家海外发电厂。到1995年,安然的收入有22%来自安然资本公司,12%来自国际项目。为进一步实现从“全美最大能源公司”变成“全球最大能源公司”这一目标,安然公司继续在印度、菲律宾和其它国家扩张,包括建设玻利维亚到巴西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络。在北美的业务也从原来的天然气、石油的开发与运输扩展到包括发电和供电的各项能源产品与服务业。2000年,安然开创了带宽交易市场。

    安然最主要的创新成就,来自对金融工具的创造性“运用”。通过新的金融工具使本来不流动或流动性很差的资产或能源商品“流通”起来。安然首先发明了为能源产品(包括天然气、电力和各类石油产品)期货、期权和其他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以期货、期权市场和衍生金融合同把这些能源商品“金融化”。在世界各国的能源证券交易中,安然占据着垄断地位,不但为能源期货需求创造了市场,而且研制出一套为能源衍生证券定价与风险管理的系统,构成了安然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定价技术、风险控制技术以及财力资源上的优势,使安然垄断了能源交易市场。 1990年,安然收入的80%来自天然气传输服务业,而到2000年,其收入的95%来自能源交易与批发业务。

    其次安然发明了一系列不动产(如水厂、天然气井与油矿)打包做活的金融工具,以此为抵押,通过某种“信托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发行债券或股权。以不动产抵押发行证券本身不足为奇,关键在于,在此过程中,安然建立了众多关联企业与子公司,之间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合同关系,从而达到隐蔽债务、减税以及人为操纵利润的目的,这一手法也恰恰是导致安然破产的主因。这些错综复杂的关联企业结构,加上安然的报表操作手法,使安然的收入与利润逐年猛升。随着安然收入和利润的“稳定”增长,其股票价格在1995年后开始剧烈上涨,从15美元左右升至2000年底90.75美元的顶峰。(与德隆何其相象)

    (2)、安然公司崩溃过程

    2001年7月12日,安然公布了第二季度的财务状况,每股净利润为45美分(比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好3美分),营业收入比上一季度稍低。在7月12日的电话会议上,安然的投资者关系部门主管称,其“资产与投资”项目的1/3利润来自经常性营运收入,而剩下的2/3来自安然不动产投资项目的价值重估。这一点让众多分析师觉得不可思议:在2001年第一季度结束时,安然称这些不动产价值大跌,时隔仅三个月,安然又说这些不动产价值大升,如此大的变化从何而来?安然的新任CEO、长期担任公司营运长的杰夫林·斯格林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电话会议上语焉不详。当一位分析师问到安然与其众多关联企业之一LJM资本管理公司的几笔交易对第二季度利润的贡献有多大时,CEO斯格林以“哦,我们和LJM只有几笔微不足道的交易”搪塞了过去。然而实际上,LJM的总经理是安然财务总监,与LJM的交易是导致安然最后崩溃的导火线之一。那次电话会议之后,媒体和多位买方分析师进一步分析、追踪报道安然的内幕;

    8月中旬,发现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安然CEO杰夫·斯格林突然辞职,此距他接替肯尼思·雷担任CEO仅八个月时间,这更加剧了媒体、分析师与其他多方的质疑。但安然断然否认斯格林的辞职说明任何问题。斯格林辞职后,安然董事长肯尼思·雷重新接任CEO时向员工们宣称“安然没有任何会计问题,没有任何能源交易问题,也没有任何资金短缺问题”。他并保证安然将改进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增加信息披露;

    大多数华尔街卖方分析师此时继续推荐安然股票;

    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三季度的财务状况,称营运利润每股43美分,但如果扣除10亿美元的一次性重组费(one-timecharges),每股亏损84美分,公司亏损6.38亿美元。

    当天,安然举行关于第三季报的电话会议,安然的两笔巨额一次性重组费成为焦点。第一笔重组费包括为水厂、宽带通信网以及其它不动产投资项目做的10亿美元重组和损失费,但分析师们同时注意到,安然第三季度的运营成本比前两季度却分别低2亿多美元。买方分析师猜测,安然可能把有些正常运营费用打入“一次性重组费”,从而使安然的营运利润变得较高(营运利润不扣除一次性重组费用)。第二笔重组费用是为了中断与“某一关联企业”(安然季报的语言)的财务合约而产生的12亿美元重组费,这笔重组费将直接从财务报表中的“股东权益”项中扣除,意味着股东净资产将减少12亿美元。当被问及这笔重组费细节以及“谁是这一关联企业”时,肯尼思·雷拒绝作答。媒体和分析师都认为这家关联企业就是后来曝光的LJM资本管理公司;

    接下来的几天,《华尔街日报》连续披露安然许多关联企业的细节,一直深藏于安然背后的其合伙公司被媒体披露,这些合伙公司被安然用来转移账面资产,安然对外的巨额借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财务主管等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谋取私利。比如,安然财务总监法斯托是安然关联企业LJM、LJM2及其他一些同类实体的主要股东或总经理;他仅从LJM和LJM2获得了300多万美元的报酬;

    2001年10月22日,TheStreet.com网站进一步披露出安然与另外两个关联企业马林二号信托基金(Marlin2)和Osprey信托基金的复杂交易。安然通过这两个基金举债34亿美元,但这些债务从未在安然季报和年报中披露。该文详细分析了这些复杂合同对安然的负债率和股价潜在的致命性风险。该文指出,为兑现这些合同条款,安然可能将不得不大规模增发股票。其时,安然股价已跌到20美元左右,当日安然市值缩水40亿美元。财务总监法斯托被迫离职;

    2001年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安然展开调查。至此,安然事件终于爆发;

    2001年11月6日安然股价首次跌破10美元;

    2001年11月8日,在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和市场的强大压力下,安然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文件,承认做了假帐:从1997年到2001年间共虚报利润5.86亿美元,并且未将巨额债务入帐。由于急缺现金,同时也因评级下调而需偿还债务,安然开始与昔日竞争对手德能公司(DynegyInc.)开始并购谈判,被收购已是安然当时最好的出路;

    2001年11月9日, 规模较安然小的德能公司(2000年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位于第139位,是安然的主要竞争对手。)与安然达成协议,以换股方式用90亿美元收购安然公司,并承担130亿美元的债务;

    2001年11月20日由于市场普遍担心安然能否度过危机,安然股价下跌23%,创下10年来的新低。但德能公司和安然双方都表示,二者间的购并如常进行;

    2001年11月26日安然股价再度下跌15%,当日收市于4.01美元;

    11月28日,随着安然更多的“地雷”被引爆,市场传出德能将不会向安然注入20亿美元现金――这是收购的重要条件之一。安然的股价在开市后几小时内下跌28%。同时,安然宣布当周会有6亿美元的欠款到期。当天,标准普尔公司突然将安然的债信评级连降六级为“垃圾债”。中午,另一家主要的债信评级机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也作出同样决定。安然股价立即向下重挫85%,股价跌破1美元,成交量高达1.6亿股,日跌幅超过75%,创下纽约股市和纳斯达克市场有史以来日跌幅最大纪录。当天收盘后,德能宣布终止与安然公司的兼并计划,停止收购的决定给了安然公司最后一击,安然公司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安然的公司债被降为“垃圾债”后,触发了安然与关联企业马林二号和清道夫(Whitewing)信托基金签订的合同条款,安然必须立即清偿通过这两个关联公司贷来的34亿美元债务。这是最后的一击;

    11月30日,股票又跌至每股0.26美元,不到一年前安然股价曾上探90.75美元的高度,相比之下,安然股价已经缩水将近350倍。安然是美国有史以来公司破产速度之最。这意味着,上一年度从安然退休的员工获得的50000美金的公司股票,已经值不了150美元;

    2001年12月2日,安然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案》第11章正式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列出的资产为498亿亿美元,负债为312亿美元。保护范围包括安然北美公司(主要负责大规模能源交易业务)、安然能源服务公司(主要负责能源的零售和营销运作)、安然运输服务公司(物流)和安然金属与商贸公司,不在破产保护范围内的有北部天然气管道、跨西部输油管道、佛罗里达天然气输送系统、安然国际实体和安然波特兰电力事业总公司。超过德士古公司在1987年时提出破产申请的359亿美元,创下美国历史上企业破产的记录。同时向法院提起诉讼,指DYNEGY错误地终止原定对安然的并购,导致安然陷入危机,要求其赔偿至少100亿美元的损失;

    2001年12月3日安然公司获得J.P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近15亿美元的款项,并获一位破产法官同意,将2.5亿美元用于维持重组运作。同时宣布总部裁员4000人;

    同日,DYNEGY对安然提起反诉讼,称安然的负面消息接踵而来,终止购并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影响。并且称,该公司已向安然支付15亿美元,因此要求接管安然公司最主要的天然气管线;

    2002年1月15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布,由于安然公司股票交易价格在过去30个交易日中持续低于1美元,决定根据有关规定,将安然公司股票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中除名,并停止安然股票的相关交易,至此,安然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能源巨人已完全崩塌。

    在安然做假真相层层浮出水面之后,美国媒体大为震惊,纷纷惊呼投资者被欺骗了,层层设置的审计和监管机构,并未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职能。

    (3)、安然公司破产的原因

    一是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美国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中,CEO的薪酬构成中有65%为长期激励,基本年薪只占17%。1999年,美国薪酬最高的50位总裁的平均股票收益占总薪酬的94.52%。这种薪酬结构刺激了CEO追求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安然是典型中的典型。

    二是股价上涨过快,对业绩的压力太大,市场期望过高,使得安然公司在业务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必然要做手脚。

    三是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安然公司主要从事能源交易,所以他们的利润受能源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非常大。2001年初能源市场的价格尤其是天然气的价格一路下跌,由于安然公司用它的很多股票做了担保,能源价格下跌以后,公司股票也一路下跌。

    四是安然公司的巨额债务通常用其资产做担保,公司的杠杆率特别的高。一旦出现不利的情况,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公司不得不破产。

    但是促使安然崩溃原因的关键,在于安然与其关联企业的关联交易及相关信息披露上均出现极大问题。安然把大量债务通过关联企业隐藏起来,运用关联交易大规模操纵收入和利润额,采用模糊会计手法申报财务报表。这些欺诈、误导股东的手法于2001年11月被披露后,市场对安然完全丧失信心,投资者将安然股价推到低于1美元的水平。这是受害者给施害者的惩罚,也是最终埋葬安然的主因。

    2、世通事件回顾

    (1)、世通公司概况

    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是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名列世界50大企业,拥有8.5万名员工,业务遍及65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拥有2000万电话用户,同时有几万个美国企业使用该公司的语音和数据业务,它还控制着美国电脑网络50%的传输线路。

    作为一家上市企业明星,世界通信公司自1995年更用此名后,购并了超过70家的企业,最著名的是以近400亿美元的代价击败英国电信公司,收购了电讯业大企业MCI,创下当时最大的收购业务记录,公司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电信企业之一,2001年营业额达到352亿美元, 1999年,世界通信的股票价格曾经64美元一股,公司市值1960亿美元。2002年7月股票价格却跌至9美分。其所欠下的300亿美元债务评级被降至“垃圾级”。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世通公司的盈利模式是概念炒作和疯狂并购。其高潮是1998年以400亿美元并购微波通讯公司(MCI),但直到现在,当初的很多并购债务还没有还清。

    世界通信只是无数新经济泡沫中的一个。从1993年到2000年,华尔街就把3500家高科技小公司带入了股市,如今它们大多已人去楼空。

    (2)、世通崩溃过程

    2002年4月,世通曝出特大财务丑闻,涉及金额达110亿美元。当年4月,世通发布有巨额亏损的财务报表,显示公司有近300亿美元债务在身。自从会计丑闻被曝光以来,客户对世通能否正常运行表示担心,于是纷纷拖欠支付通信费用,而设备供应商也趁机落井下石,要求世通提前支付现款,否则不予供应新设备。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腹背受敌的世通很快就陷入了更恶性的财务危机中。

    2002年6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司法部门开始介入。6月25日晚,世界通信公司承认该将38亿美元的经营开支记到了资本开支账户上,从而使增加了现金流量,业绩报告也从巨额亏损变为盈利15亿美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指控世通财务欺诈财务造假38.5亿美元,并对世界通信提出起诉,控其造假。若干州的退休基金亦控告其在去年发债时提供误导信息。7月,纽约地方法院宣布,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信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以1070多亿美元的资产、410亿美元的债务创下了美国破产案的历史新纪录。世通申请破产保护的巨额资产是2001年12月安然破产案的2倍、2002年1月底环球电讯破产案的4倍,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保护案。该事件造成2万名世通员工失业,并失去所有保险及养老金保障。

    (3)、世通崩溃原因

    首先是造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最终调查资料显示,在1999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世通公司虚构的销售收入90多亿美元;通过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金冲销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所涉及的金额达到16.35亿美元;又将38.52亿美元经营费用单列于资本支出中;加上其他一些类似手法,使得世通公司2000年的财务报表有了营收增加239亿美元的亮点。

    其次是市场竞争失败。世界通信公司得益于电信市场的开放,使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型长途电话业务折扣商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大企业,但最终却成为激烈竞争的又一个受害者。由于政府鼓励电信市场的竞争,反对垄断,美国电话电报公司80年代曾被强行分拆成一家长途电话公司和7家地方性的贝尔电话公司,而1996年通过的新电信法则打破了电信市场的界限,允许各类企业越界经营原来不许经营的业务,加上90年代后期因特网的迅速崛起,电信公司投资过热,网络容量大大过剩,服务供应商越来越多,竞争环境恶化,很多企业因此债台高筑,陷入窘境,整个电信业一片愁云惨雾。铱星公司和环球电讯公司近几年先后因此破产倒闭,成为最早的牺牲品,世通公司也不能幸免。

    3、其他公司

    除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以外,近年美国重大公司案件主要还有:

    (1)、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

    富兰克·夸特罗内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名噪一时的投资银行家,是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全盛时期取得成功的典型代表。2000年,美国当局调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是否有收取对冲基金回佣行为,而夸特罗内教唆员工销毁有关档案和文件。

    2004年5月,夸特罗内被控妨碍司法公正罪名成立,被判入狱18个月。今年3月美国第二巡回法院推翻了一审判决并重新审理这一案件。

    (2)、施乐公司

    6月27日,施乐公司承认在1997年至2001年间虚报的营收金额高达60亿美元。6月28日施乐公司又宣布,该公司过去5年内虚报了高达64亿美元的设备销售收入,大大高出原来的估计数字,这5年的税前利润将因此下调14亿美元,虚报收入中有19亿美元尚需从2002年以后的业绩中扣除。而继安然的审计师安达信之后,世界通信的审计师毕马威也卷入了这一旋涡,成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打击不法审计行为运动中的又一个靶子。

    (3)、奎斯特国际通信公司

    奎斯特国际通信公司是美国第四大长途电话公司。200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怀疑该公司造假,并展开调查,公司被迫支付2.5亿美元罚款了结官司。2005年7月,受内线交易刑事指控的公司前首席财务官罗宾·塞利高认罪。同年12月,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约瑟夫·纳奇奥被控犯有42项与内线交易有关的罪名,包括非法出售价值1.1亿美元的股票。

    (4)、阿德尔菲亚通信公司

    阿德尔菲亚是美国第五大有线电视公司,2002年因被发现有巨额债务没有入账等问题而申请破产保护。2004年,公司创始人约翰·里加斯和其子蒂莫西·里加斯被美国联邦法庭判定犯有共谋、银行欺诈、证券欺诈等罪名。2005年6月20日两人分别被判15年和20年监禁。

    (5)、玛莎·斯图尔特

    2003年,美国联邦大陪审团指控“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及其股票经纪人犯有9项罪名,包括内线交易、妨碍司法公正等。2004年7月斯图尔特被判入狱5个月。去年3月刑满后,她继续在家中服禁闭5个月零3周。如今,斯图尔特还面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民事诉讼。

    (6)、南方保健公司

    美国南方保健公司是一家提供康复和医疗服务的连锁机构。其创办人理查德·斯克鲁士被控从1996年开始的7年时间里,提供虚假报告、欺诈、洗钱,案件涉及金额达27亿美元。不过,斯克鲁士在去年6月28日的庭审中无罪开释,而公司15名管理层人士则承认制造了会计丑闻。

    (7)、蒂科国际公司

    2005年6月,曾与“安

    • 家园 可读性很强啊

      就是真的好长好长,我读了快一个小时才读到第7篇。

    • 家园 【原创】监管类金融企业报告的另外一部分17

      2、类金融控股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需要控制金融业

      (1)、类金融控股企业被迫进入重化工业

      类金融控股企业负债率普遍偏高,企业规模小,产业组织分散,技术设备陈旧落后,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市场开拓力和竞争力低,产业链条较短,产品加工层次低。

      其控制的制造业普遍没有控制研发环节和市场标准环节,产业附加值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产品和工艺、技术同构性强,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高增值能力不足,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中低档产品过剩积压,高新技术产品短缺,创新能力低,多数仍在经验设计和仿造阶段,制造资源配置效率低,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能力弱,产业配套条件差,形不成集聚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抵抗风险能力,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增长乏力,发展缺少后劲。

      随着经济全球化,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崛起,政策共享、平等竞争已经取代地区倾斜政策,中国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已经大大削弱。由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利润低,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成本增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已经失去发展空间。如果仍只靠大规模投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经营,企业发展将难以持续。唯一的选择是依靠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和产业整合,提高创新性科研水平,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创新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但是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并转为产品。可行的选择是进入技术壁垒不高,附加值较高的行业,显然就是重化工业。所以目前制造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手段就是进入重化工业。例如新希望集团进入电解铝行业,复兴集团进入钢铁行业等等。

      现阶段中国企业发展主要靠投资来拉动,而由于资金成本,只能向附加值高的行业,特别是钢铁、石化等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包括新建企业或者并购国有企业,然后进行整合。类金融控股企业如果能顺利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移到重化工业,就真正实现了企业竞争力升级,就完全可以维持20年的高增长。

      (2)、民营企业进入重化工业先天不足

      目前类金融控股企业的优势是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高,较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较为雄厚的财力。明显的弱点是运营大型企业的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同时中国目前金融市场服务不足。他们要想实现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设想,需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资金:

      ■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主要用于产权收购、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整合。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技术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

      ■贸易融资:用于产品进出口支持和流动资金周转。

      ■产业投资基金:用于从非优势产业中转移出来。

      同时,他们还需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信息:

      ■市场趋势信息

      ■产品供需信息

      ■技术方向信息

      ■金融变动信息

      也需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市场经验:

      ■包装和推销经验

      ■国际贸易惯例

      ■讨价还价经验

      ■采购眼光和评估经验

      ■法律、会计、保险、商检、通关、索赔等等经验

      和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通道

      ■市场网络(供应商和客户)

      ■物流网络

      ■清算网络

      ■贸易保障网络(反欺诈、知识产权保护、倾销应诉等等法律服务)

      同时要设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技术及工艺都与国际一致。这些都是下一步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备条件。

      (3)、类金融控股企业进入重化工业必须金融业支持

      类金融控股企业重化工业化要成功,从技术上来看,前提是产业链、资金链、信息链、人才链、技术链和物流链有强大的整合协同能力,需要包括进出口、运输及仓储、贸易融资、保险、认证及测试、研究及开发、产品设计、市场研究及推广等等服务的支撑。

      目前,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总体水平不高,与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较低有很大关系,需要进行产业链整合。而制造业整合需要加工过的市场信息,金融服务(垫付、保买、订单预付等等),物流,商检,质检,通关,法律,担保,认证,宣传等等一揽子服务,其中尤其需要金融业的支持。

      金融业支持可以使制造业通过并购和投资控股,集成分散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产生协同效应,完成产业升级和产业整合,实现制造业能力集成,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并可能进行跨国经营,建立全球信息网络,掌握和控制市场动向。

      而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没有能力完成制造业的整合和升级,原因是现行分业经营使金融业无法投资实业;保护经营使金融业没有进入实业的动力;金融业缺乏投资和管理实业的能力。

      3、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需要整合和升级

      (1)、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经营粗放,效率低

      今天企业竞争不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竞争,例如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劳动效率等等的竞争,而是整个运营管理控制系统的竞争。第一流的企业已经建成了基于IT技术为平台,把供应商集群、顾客集群、运营流程、控制流程和资源配置流程高度集成一个竞争体系,进行资源配置,包括供应商集群的组织和整合;市场资源的优化和整合;集团制造能力的优化和配置;研发资源的优化和配置等等。而且供应商质量、数量、分布和忠诚度,顾客群质量、数量、分布和忠诚度成为评价这种系统竞争能力的主要指标。

      系统竞争背景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产业链(上、中、下游)整合能力和价值链(研发、生产、市场)的整合能力。(现在有一些优秀的企业除了自己控制最核心的金融财务和战略管理外,所有其他诸如研发、生产、销售等等开始寻找战略合作者外包,例如INTEL,IBM,GE等等,他们具有的核心能力就是组装其他合作者核心能力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

      系统竞争背景下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工具,主要是产业链整合(包括SCM、ERP、CRM、KM等等)和价值链整合(包括协同商务、外包、战略管理)。

      传统制造业正在向信息化发展。现代工业化以个性化、柔性化为主要标志,以客户需求主导产品生产。信息技术、现代管理和制造技术结合,实现了信息流、物资流和价值流的集成与优化,彻底改变了制造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部过程。制造业以网络为基础,已经实现全球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全球资源配置和资源共享。 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90%。跨国制造业对全球设计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改变了全球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竞争的模式,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产品的创新和快速开发成为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有力武器。先进生产模式和现代管理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和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观念和生产组织模式。

      目前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与跨国竞争对手的差距包括以下几方面:

      市场信息和市场控制;研发方向选择和研发效率控制;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经营理念和营商眼光;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劳动效率和人才培训;生产集成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客户管理和制造资源集成等等。其中又以市场控制和研发方向选择为最重要,最核心,差距最大。

      (2)、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弱,附加值低

      信息技术进步导致了生产要素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技术、管理能力、资金控制、市场标准和市场控制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是以加工组装为特色,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在价值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类金融控股企业进入重化工业,目的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的工艺和产品,压缩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优化和升级。

      (3)、类金融控股企业的制造业系统竞争能力不强

      目前类金融控股企业控制的制造业体高度分散在各种不同行业,不同的区域。制造业分别在不同的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不能形成整体,产生协同力量。

      尤其麻烦的是在物流方面,由于采购和营销的渠道分散,信息服务落后,资金融通和现代物流手段(例如SCM技术)等方面的劣势,使类金融控股企业的资源共享,动作协同以提高竞争能力的可能变得十分困难。而物流技术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大型配送中心为平台,以规范化服务为标准,在产业链上融入全国产业分工体系及其全球经济体系中,利用已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以品牌转移、资产重组、技术引进等方式来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

      由于类金融控股企业控制的制造业普遍缺乏系统竞争能力,出路只有实行产业链整合。只有依靠产业链整合带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很好地解决产业升级所需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才能确保企业在国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4、类金融控股企业有能力完成制造业的整合和升级

      (1)、产业链优势

      类金融控股企业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目前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好的产业基础,也有利于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整个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类金融控股企业可以实现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原材料资源在集团内自由流动,通过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为纽带,使集团内企业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使集团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优化产业重组和垂直分工。而且产业分工不仅有生产资源分工,而且有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分工。并可以用信息产业改造传统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

      类金融控股企业的产业一般包括金融、贸易、物流、制造业、贸易加工业等等。具有潜在的资源优势,包括制造业基础,市场经验等等,最大的优势是在政策上、技术上都没有障碍,完全可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产业间实现互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一些类金融控股企业在一些行业具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优势企业和支柱企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外市场的开放,又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放宽外资准入条件和更大范围地开放服务业为这些企业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金、管理和技术条件。产业链整合会为实现由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创造条件和环境。

      (2)、组织结构优势

      同时,类金融控股企业有制造业整合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有有制造业的市场经验;有整合和产业升级的灵活体制。

      类金融控股企业主要通过控股子公司实现多样化经营,追求最大化利益。其在管理上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集权式管理,集约化经营。类金融控股企业最大特点是集权式管理,最重要的机能是资本的高度集约化经营。类金融控股企业对资本的经营管理极其便利,只要把设立、并购或收购的公司置于控股公司的伞下即可,无需解决像其他一般企业在实施并购或收购过程中所遇到的母公司与新公司在技术、财务、法律及人事方面的诸多问题。即使在出售伞下子公司时也只要转让控股股权就行,这种便捷的资本经营方式极有利于类金融控股企业对子公司的资产实行集约化经营。 ■被放大的资本扩张效应。母公司的资本通过投资控股对子公司拥有支配权,子公司又可以通过部分投资控股"孙公司",依此类推,形成被放大的资本扩张效应,即多重资本杠杆效应。 ■品牌效应。类金融控股企业内部实行控股公司系统管理,执行的是法人分离原则。在这种原则指导下,集团公司伞下各个子公司是分别相对独立的专业公司,它们具有专业金融公司金融产品的品牌优势、质量保证和人才优势。从集团公司整体来讲,既有专业公司的产品质量优势,又有控股集团的规模经济及提供全面服务的优势。 ■合理避税效益。类金融控股企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式的经营管理组织,对外实行合并报表,统一纳税;对内可以通过合理调度集团内部的资金和财务资源,实现集团内部的利润最大化。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经营能力不同,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也不一样。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平抑各个子公司的利润规模,在一个最优化的利润规模下进行纳税,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经济效益。

      5、类金融控股企业发展可能的模式

      (1)、美国的并购模式

      美国模式成立的前提是国家尽量减少对民间经济的干预,除非碰到金融危机,否则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企业的融资活动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银行起辅助作用。中央银行严格独立于政府,政府不介入企业的融资活动。企业的股票在股票市场上的价格对企业的融资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企业经营者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股票市场对企业的投融资活动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这样企业作大的必经之路就是并购。这是美国各大企业成为百年跨国企业的唯一道路。美国企业的并购收购活动贯穿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而且表现形式多样。企业并购浪潮和并购方式往往与经济发展变化相关。

      不管形式如何改变,并购的目的,就是使公司得到发展壮大。提高竞争力。美国企业的发展之路,正是通过不断并购重组来形成产业集团,从而依托大规模而面对国内乃至世界的竞争。大不一定强,但不大注定不强。美国企业恰恰是因为在国内就对并购的习以为常。在建立跨国公司时,在制度建立,管理体制改革中就有了先天的优势。才得以顺利成就了一个又一个跨国集团。

      (2)、日本的合作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点是组成方式是联盟制,各企业在法律上、经济上维持其独立性,而由企业间的相互持股、投资融资、业务合作、重要干部派遣等方式,追求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结合关系。维持相互协助与分工合作的密切关系,发挥协同效应。

      显然,我国的类金融控股企业两种模式都会选择,例如德隆就是美国模式,温州中瑞财团就是日本模式。

      •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敢问忙总,PART6之后有续集否

        一是关于金融监管,次贷危机后的监管与2004年我们的理解相比,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注意的地方;二是GE的产融结合,GE破产对美国式的产融结合会产生哪些影响。关于这两个话题,忙总是否有续写PART7、8的计划,还是已经完成了但由于敏感信息而不便发布,如果是后者,解禁要等多久以后?

        • 家园 GE是通用电气,破产的是通用汽车(GM)。据我所知

          次贷危机后对美国金融监管的反思和我们的对策已经搞完,但是还不能公开,至少需要再等5年。而且即使以后公开,许多数据也是要删掉的,例如外汇储备的结构,外汇变动情况,外汇投资情况,央行的资产负债详细情况等等。

      • 家园 送个宝吧。内容很多,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产业发展经济学

      几个月前,某企业的战略合作部,邀请我去谈谈如何发展中国信息产业。我回复说,这个话题我谈不了。

      不是矫情,是真的没能力谈。

      有评论说,经济学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经济解释学,解释过去,解释已经发生的现象,提供经济现象的各种理解方式。另一种是经济政策学,面对现实的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说到底,解释过去是为了制订当下的政策。之所以要把经济政策学从经济解释学分离出来,是因为太多人满足于构建大而无当的所谓理论框架,而不是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产业发展经济学是个有趣的题目,是因为它的着眼点在于解决某个国家某个具体行业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是不是有效,时间将会给出明确答复。

      可惜以我的学问和经历,对于这个问题感觉力不从心。但是文兄的学问和经历,或许比较合适。不知道文兄是否可以把相关内容梳理一下,给大家一些启发?

      • 家园 分析经济现象我力不从心,只喜欢具体运营一个企业

        我受的训练本质是工程师训练,也即实用主义。不能建造的东西不感兴趣。80年代中期,系统所有一个搞复杂系统耗散结构的老师从普利高津处回来,有一次在中关村游泳池边上,我们两个讨论了一下午耗散结构,结果是我认为没用,所以不再感兴趣,他还十分惋惜,因为他认为我能够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耗散结构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十分难得,希望参加他的研究小组。87年时我经常与吴文俊先生在一个机房上机(HP3000,就是搞机器证明那个机器),我也向他请教过机器证明,结果我也认为没实际用途,不再关心。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处是高度集中注意力,坏处是非常容易放弃自己不懂的领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