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93) -- 江南水

共:💬190 🌺7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疑问:秦昭王十一年(前296年)时中山国居然还没有

      灭亡吗?我怎么记得有史料记载魏文侯时,大将乐羊灭了中山国,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离赵国近而离魏国远,中山的土地最后落到了赵国手里。

    • 家园 白起,唯一的缺憾就是成绩单上没有匈奴
      • 家园 面对匈奴,白起的成绩单未必会有多靓丽

        白起的成长过程,是对东方六国的征战,基本上还是华夏地区的传统战争,面对匈奴的骑兵,是另一种作战模式,白起未必能适应。

        面对匈奴,秦国人应该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否则秦始皇也没必要花那么大代价修长城了。

        守卫长城的,还是秦王朝的三十万精锐啊,当时的匈奴可还没有太成气候哦。

        中华民族也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后来卫青、霍去病用十几万骑兵就搞定了如日中天的匈奴,就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有自己的惰性,但是她的学习能力,始终是这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基因。

        作为一个延绵不绝,生存了两千多年的民族,我们还是有一点儿可以骄傲的。

        希望我们不要丢失这个基因

        • 家园 中原骑兵

          其实是典型的轻骑兵,就是把打遍六国无敌手的秦国弓弩手放到了马上。这种打法,讲究速度和机动性,远距离非接触杀伤。几百步外就用弓弩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然后迅速机动,避免正面冲突,如是往返,在力量天平完全倒向自己后,发动致命突击。

          这使得那些重甲骑兵打不到,追不上,只有当活靶子。

          被汉朝军队赶到西方的游牧骑兵也学会这一招,杀得西方一片昏天黑地。

        • 家园 这个判断可能有些不妥

          秦国统一六国前,养马业和骑兵都发展得很好,加上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作战,应该说秦军积累了很丰富的对游牧民族作战经验。象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举措——“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可见其运用骑兵的战术达到很高明程度。而统一六国不久,秦军能腾出手来,蒙恬只以十万兵(《始皇本纪》说三十万,《匈奴列传》说十万,后者更可信)就大败匈奴、夺取河南地,震慑匈奴十余年不敢南犯,更可见秦军对付游牧民族很有办法。以白起的军事指挥能力,加上秦军的兵员素质、作战能力,相信如果他来指挥那十万兵,表现会比蒙恬更好。

          • 家园 那个时侯冒顿掌权了吗?
            • 家园 冒顿是秦二世元年杀父自立

              集解徐广曰:“秦二世元年壬辰岁立。”

              另外,蒙恬讨伐匈奴时,应是头曼单于掌权,匈奴帝国已初步建立,自然,与冒顿时期的强盛还有一定差距。

          • 家园 这个我是这么看的,兼回复楼下的dahuahua兄

            从《匈奴列传》来看,游牧民族始终是农耕民族的大敌,不过呢,游牧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事的是抢劫行当,规模还不大,农耕民族扎紧篱笆,就能凑合了。

            李牧在赵国边境,采用的也是诱敌深入的战术,沉重的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也并没有跟匈奴一决雌雄的意思,还是以防守为基本策略,修长城就是明证。

            蒙恬率十万秦军夺回河套,占据了防守的制高点,还是立足于防守。

            (按:三十万和十万,我是这么理解的,三十万是沿长城布防的秦军,这么长的防线上,安置三十万大军,不算太过分,十万是征讨匈奴的兵力,面对当时的匈奴,十万从战火中走出的秦军,就够了)

            后来,匈奴出了一个冒顿单于,把游牧民族整合成一个整体,在政治体制上虽然比中原松散,但是对一贯散漫的游牧民族来说,算是一个飞跃。

            就在匈奴飞跃的时候,农耕地区陷入了秦末大乱,天时地利人和,匈奴人占了一个全,从此开始了他们的黄金时代。

            汉立国之初,国内空虚,只能认怂,认匈奴为老大(汉王朝和匈奴的兄弟之交,汉王朝处于下风)。

            到了汉武帝,才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决战,双方的骑兵对决堪比后来的坦克大战,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

            具体怎么回事儿,我现在正在收集材料,欢迎兄台不吝赐教

            • 家园 呵呵,老兄太高看游牧了

              事实上游牧在古代基本是鱼腩部队,战斗力很差,但是麻烦的是人家采用的是类似于今天游记队的牛皮癣战术,打了就跑,更不要脸的是人家基本只找平民老百姓的晦气,正规军一来立马风紧扯乎,往大草原四散一跑,你找哪追去?所以跟这么一群无赖打,你能打出什么战绩来?长城为什么对游牧民族特效?进来其实容易,这么长的小城墙,找个突破口还不容易啊,但是抢得盆满钵满了,要跑出去时才发现真的难了。所以很多人以为秦军三十万守长城是把三十万均摊在这么长的城墙上,那就是傻瓜了,真要那样光给养运输问题就够秦破产的了。

              游牧真的能打只有在冒顿起来以后,主要是抢了个铁质兵器的风头,匈奴优先推广铁质兵器,练出一支精兵,自然把汉朝压着打,长城的作用大幅度下降,因为放进来关不住啊~~等到汉武帝也把铁质兵器推广了,匈奴也就基本不能南下了,最后只能被动地等着汉军千里奔袭把他老巢给端了。后世其实只要中央政权有能力供养长城边防的,游牧就对中原腹地没辙,而如果突破了长城,那么。。。。。。

              • 家园 呵呵,游牧民族的确有些操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游牧民族就是抢劫犯,他们的目标不是攻城略地,而是直接抢劫财物和人口,道德底线相当低“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如果农耕地区有一个还能凑合的中央政权,游牧民族也就只能这么小打小闹了。

                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一场感冒,算不了什么,对一个艾滋病患者来说,那就是要命的事儿了。

                历史嫌中华大地不够热闹,就在中原地区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游牧民族也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这会儿,就不能再不把游牧民族当回事儿了。

                到了秦末大乱的时候,冒顿单于横空出世,农耕民族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光彩的一个王朝,但是面对匈奴,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七十年。

                汉武帝固然干了很多扯淡的勾当,单是他让匈奴远遁漠北,就可以笑傲后世了。

                后来五胡乱华,这些胡人并没有在农耕地区游牧化的打算,相反他们还积极向农耕民族看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竟然全盘中原化。

                直到蒙古人入主中原,才开始不着调,不过此时的农耕文明已经深入人心了,蒙古人想游牧化也不行了。

            • 家园 农耕帝国的扩张(即进攻)

              是向适宜农耕地带的扩张(即进攻)。秦汉以来,中华帝国实际主要是向南扩张,附带的是向西边西域绿洲地带(一样是农耕区)扩张,向东边辽东、朝鲜北部的扩张。向北的扩张极限就是农牧分界线,即降雨量400毫米线,历代长城实际跟此线基本相当。超过此线,得其地不能耕,得其民不能牧,对古代农耕帝国,实际是得不偿失的。灭一游牧帝国,则再兴一个游牧帝国;而游牧民族进入农耕区,建立政权后,基本上而言,不出一两代就农耕化,反倒成为农耕文明的捍卫者。。这些都是自然气候生产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如果想写这类文章,建议首先参看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这本书是少数不以农耕社会视角写的学术专著,且许多观点至今仍对人极有启迪意义。

              最后,农牧对抗,双方的兴衰强弱,主要看双方的社会组织程度如何,而具有极强军事动员能力的游牧民族,组织程度稍强都能极大放大其战争潜力,农耕民族稍不留神就吃大亏。。。而游牧民族又是极为脆弱的,一场时间长些的严重雪灾就可能摧毁一个极其强大的游牧帝国。。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文明延续等方面,农耕是农业文明的主要代表。。。

              最后,游牧民族要建立相对稳固、有凝聚力的政权,起码要有一两块半农耕半游牧的地区作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河西、河套这些地区对游牧民族的意义非常重大,秦夺河南地(即河套)是项非常重大的战略进攻胜利,并非一定要打到草原封狼居胥才算伟大的胜利。

              • 家园 有一两块半农耕半游牧的地区作基础确实很重要

                这样还可以收纳农业区来的逃人。在草原人口繁殖比较低的情况下,这些逃人壮大了游牧民族的实力,同样他们也能带来一些必要的技术。

              • 家园 嗯……我正好写了些介绍拉铁摩尔学说的贴子……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6492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