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转载:one example of GDP Development: 苏州GDP神话的阴影 -- snowbean

共:💬37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转载:one example of GDP Development: 苏州GDP神话的阴影

    My points:

    1)The close focus on GDP will ruin the quality of long run development.

    2) China should use FDI more wilsely.

    Disscussions are welcome.

    标 题:苏州GDP神话的阴影 (转载)

    消息源:外滩画报

    中国创造了GDP增长的奇迹,苏州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上半年达18%,而且

    在未来几年仍将会狂飙突进,但这样的发展模式能为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带来多少

    促进,却要打上一个大问号

      2004年上半年经济发展统计数字公布出来,苏州各项经济指标又向前迈了一大

    步:GDP总量增长18%,达1630.36亿元,超过深圳(1519亿元),排名全国大中城

    市GDP总量第四名,并且紧跟在北京(1910.3亿元)、广州(1865.54亿元)这两座

    传统意义上的特大型城市之后。

      对于只有583万人口的一个地级城市而言,苏州的经济规模是一个奇迹。

      “这样的发展速度还看不到减缓的势头。”苏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徐刚荣

    说,由于近两年上千亿元的生产性投入,这些资金都将在未来几年转化为GDP数字

    ,因此苏州GDP高速增长的势头还将持续,并可能在2008年前超越北京、广州,成

    为仅次于上海的经济“巨无霸”城市。

      但在苏州GDP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外资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也逐渐暴露出

    一些问题,给苏州经济耀眼的光环上投下阴影。

     。规模增长与人均收入不对称

      2003年末,苏州人均GDP高达4.77万元,折算成美元是人均5746美元,高出一

    直领先的上海(人均5643美元)一大截,成为全国各大中城市中的状元。

      但苏州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却并不如此乐观。按人均收入计算,苏州只能排在

    长三角16个大中城市的第七位,落在宁波、绍兴之后。苏州就业群体的工资收入普

    遍偏低,大学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大专生、技校生收入在1000元左右

    ,来自附近省市农村的外来打工族收入则只有几百元。

      随着近几年房价狂涨,普通就业群体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从南京大学毕业后

    在苏州一家外资企业打工的张彬抱怨自己辛苦一个月的工资还买不到半个平方米的

    住房,他甚至夸张地说,自己是“住在天堂(指苏州),活在地狱”。

      西南交通大学的龚坚将苏州和成都两座东西部城市的统计年报作了比较后发现

    ,除GDP、进出口总额等数字苏州大大超过成都外,在许多有关居民生活水平的经

    济指标上,处于东部最发达地区的苏州,还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发展较为迟缓的

    成都。

      比如体现老百姓消费水准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成都是771.5亿元,苏州是

    526.1亿元,成都比苏州多出245.4亿元;在体现当地居民富裕程度的城乡居民储蓄

    余额上,成都是1494.4亿元,苏州是1470.5亿元,成都比苏州多出23.9亿元。

      人均住房面积和私家车拥有量,苏州比起成都来也落后一大截。成都的人均住

    房面积是27.1平方米,苏州为18.6平方米,成都比苏州多8.5平方米;2003年成都

    私人拥有汽车34.5万辆,苏州是16.8万辆,成都是苏州的2.18倍。

      在经过以上对比后,龚坚得出结论:虽然苏州的GDP在高速增长,但苏州市民

    的生活水 ,相对于内陆城市成都却并不高?

     

      “苏湖熟,天下足。”苏州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全国 乘 仰给的地方,上世纪八

    十年代乡镇企业兴起,苏州再度名噪四方。当时苏州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内排名靠前

    的全国品牌,如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春花吸尘器、长城电扇等,人称苏州“四

    大名旦”,此外,尚有虎丘牌照相机、登月牌手表等精密产品,以及非常发达的丝

    绸织造业,但这些企业后来都相继没落。

      苏州本土品牌的全军覆没,值得苏州人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深刻反思。

      香雪海曾经荣获70多个各种形式的荣誉和奖牌,是当时国内电冰箱行业的龙头

    老大。但在与韩国三星集团合资后,三星提出让香雪海品牌退出市场三年,这样的

    条款对于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来说,无异是一种慢性自杀,而等苏州人反应过来是

    怎么一回事时,为时已晚,冰箱市场早已被以海尔为首的新品牌取代。之后,香雪

    梅从国外高价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线,但这一品牌早被市场淡忘,原有的技术队伍

    和熟练工人也加盟与三星合资的企业中。

      此后香雪海走上了债务缠身的道路。2002年,由于一场400万元的官司,“香

    雪海”三个字的商标使用权也被迫拿出来拍卖,最终被安徽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以

    104万元的价格拍走。 合资的结果是获得了短期的收益,但失去了长期发展的可能性。

      虽然后来得益于上海的崛起,苏州在招引外资上异军突起,掩盖了经济发展中

    的诸多不足,但本土型经济的缺失无疑是苏州经济长期发展中的巨大隐患。《中国

    改革》杂志社主编、经济学家焦兴旺称苏州经济是“用发展代替了改革的不足”。

      是世界工厂,还是其加工车间?

      2003年底,苏州全年合同引进外资124.96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68.05亿美元

    ,均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引进外资额的十分之一。在苏州经济中,外资已经成为发

    展主力。

      在苏州新加坡开发园区的示范带动下,苏州掀起了一阵园区经济热潮:全苏州

    境内先后冒出16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星罗棋布、不计其数的县级、镇级、

    村级开发区。有一个在苏州当地流传很广的笑话,说在深圳,一个椰子掉下来会砸

    到4个总经理;而在苏州,你往四周一指,每一处都是开发区。

      昆山市外经贸委官员王小东说,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他目睹了昆山变化,15年前

    的稻田变成了三菱、丰田、阿尔卡特、宏基、电通等公司的厂房。有媒体报道称苏

    州已成为全球IT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

      但在世界工厂名称下面隐藏着的却是苏州经济东莞化的趋向。所谓东莞式经济

    ,即是由内地提供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再加上各类优惠的税收政策,外资企业

    将生产过程的低端部分――主要是加工和组装环节设在当地,这些低端环节的最大

    特点是:耗费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低。

      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是10美元,但她在中国的离岸价格(FOB)

    却只有2美元。这2美元还不是最终利润――其中的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剩下

    的1美元中,0.65美元用于支付来料费用,最后剩下的0.35美元,才是中国企业主

    和工人的所得。

      罗技公司(Logitech International SA)是一家总部设在加州的瑞士―美国

    合资公司,每年向美国运送2000万个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鼠标。这些鼠标都是

    在苏州一个六层楼厂房中制造。罗技鼠标在美国的售价大约为40美元。在这一价格

    中,罗技拿8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进入零部件供应商的腰

    包,中国从每只鼠标中仅能拿到3美元,而且工人工资、电力、交通和其他经常开

    支全都包括在这3美元里。

      东莞曾千方百计想把当地的制造业往中高端产值链提升,但最后无功而返,因

    为提升产业链的主动权掌握在外资手里。而外商看中东莞或苏州的,就是当地的廉

    价土地和内地的廉价劳动力,以及东莞、苏州毗邻香港、上海的区位优势。目前,

    苏州每年外贸进出口高达656.63亿美元,且以年均80%的高速递增,但要将这样的

    低端产业链条地区称为世界工厂是错误的,称为世界工厂的加工车间恐怕还差不多

      而且,这样的车间还像蒙古包一样“逐水草而居”――哪里的政策更优惠,哪

    里的土地、劳动力更廉价,就往哪里搬迁。在苏州目前引进的外资中,就不乏一些

    在珠三角“免二减三”政策到期后的企业。他们转移到苏州后,又可以继续享受苏

    州方面提供的税收减免优惠。苏州当地的一位官员说,等苏州提供的减免优惠到期

    之后,这些“蒙古包”企业向其他地方转移,“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角色错位:政府成了市场主力

      “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一位在苏州投资

    的台商说。

      目前苏州经济的主力是外资投入,一家跨国公司到苏州来设厂,产值动辄就是

    几亿、几十亿,经济指标迅速就能得到提升,所以各级政府都乐意通过招商引资来

    获得政绩。而招商引资的政绩就是拼数字、拼优惠政策,这些操作方式简单、易掌

    握,指标可以量化,是政府办事模式的强项。

      1994年,新加坡政府看中了苏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在苏州城东合作

    开发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随着该园区招商条件的逐渐成熟,苏州又在城西如法

    炮制,开辟了新的工业开发区――苏州新区,提供更便宜的土地、更优惠的税收政

    策。新加坡方面为此提出抗议,认为苏州市政府是在挖新加坡开发园区的墙角。苏

    州市政府回答的理由也非常实在:市场竞争,如果苏州不开辟新区,那邻近的吴江

    、昆山,甚至无锡、常州也肯定会用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手段来吸引外资。最后结

    果是,新加坡方面只好承认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

      沿着几条穿越苏州境内的主要公路干道,两旁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和已经

    建成的厂房,难得一见连片农田,那个我们记忆中熟悉的河道纵横、沃野千里的江

    南水乡,在苏南地区工业化的急行军中,已经离我们远去。

      据一份统计报告称,苏州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消耗掉4000亩以上的耕

    地。在每年18%的高增长速度下,苏州的耕地每年以近10万亩的速度在消失。2003

    年,苏州GDP增长了18%,而粮食产量下降了23%,油料作物下降20%,蚕茧下降了

    40%。

      苏州各个市县、各个乡镇为在招商引资上完成更多的指标,不惜在地价、税收

    政策上血拼。一亩“七通一平”(指土地开发中的宗地外通路、通电、通信、通上

    水、通下水、通燃气、通热力,及宗地内土地平整)后的工业用地,土地成本至少

    在15万/亩以上,但在苏州很多县市,外商花5万元就能拿到。一些外商说,他们也

    常常搞不懂一些优惠政策从何而来。

      政府主导下的苏州经济,虽然取得了GDP高速增长的奇迹,但其运作方式却是

    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背离的。在政府唱主角的市场中,招商引资成为最省力、最

    易见成效的捷径,而发展本土型的创新型企业则成为费工费时、吃力不讨好的事。

      可以预料的是,由于近几年外资的大量涌入,苏州GDP在未来几年仍将会是狂

    飙突进式的发展,但这样的发展模式究竟能为中国经济地位、经济实力的提升带来

    多少促进,对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向一个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多少帮助,仍然要

    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 家园 至于说加工带动发展训练人力的说法..........

      一个词 痴人说梦 当然老外并不处心积虑的反对你这么想 这么干 但你做不到

      这里的熟练工人 稍微有点技术的工人都是直接从内地招 从来没有哪个公司自己培训任何这种劳动力 哪怕是司机 木工 都要有丰富经验的 正好内地国有企业被政府搞跨了 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而新招的人 包括大学生 不是当简单文员就是在流水线上修修补补 要么就是市场营销等花套 而且台湾 日本人连中层干部都从本土带来 你根本没机会

      当年名震天下的苏州光学仪器厂 如今核心部件靠进口 生产线上的技师是日本人 没有外国技术 最多造个水准仪而且精度还上不去

      本来中国人力比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强的多,当然有人会说,主体不过是中学生么 但不要小看中学生 在几个发达国家之外 能拿出手的劳动力全受过中学教育,哪个第三世界也办不到,计划经济体制的这些成就估计算不进当年的GDP吧 我们本来不必和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半文盲劳动力干一样的活计的 但如今 我们还不如他们

      • 家园 别小看中国人的的学习能力.

        对企业来说,多召熟练的技术工是正常的,如果一个工厂用了大半的新手,那他还能营运吗?第一阶段一定是先召技术工,之后才会替换.

        从内地国企"吸收"下岗的技术工,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不也是正面的吗?

        才毕业的本科生,除了干底层还能干什么?不是在外资企业才是这样的吧.外资厂初期中高阶干部会从母国带来,那是当然的,没人会投资一座厂只派个老总来,等到干部补齐才开始营运.母国干部会赖着不走,让本国人永远没有机会吗?不见得.

        要说现在苏州的种种不是(其实是还不足),一句话,它才开放多久啊?看看广东吧.深圳东莞也还停在20年前吗?

        或许换做别的国家做不到,但中国人的学习(和仿造)的能力是不差的.以深圳东莞的经验来看,这些待过外资后出来创业的人,现在有多少已经成为产业中坚了?区域经济已经达到哪个程度的industrial cluster了?FDI的spillover effect完全没有吗?

        拉丁美洲我不知道,东南亚的劳动力是半文盲吗?

        谁不如拉丁美洲?

        • 家园 你说的不错,就事论事当然如此

          国有企业已经跨了 经过训练的劳动力如今在这里拿的是简单劳动的价钱 虽然无聊 但比闲置好 这是不错的

          另外,流水线上的工人和修理技师 如果在现有格局下,永远成不了工程师。

          过去的国有企业,每年正是要吸收大量无训练劳动力,这不符合经济原则,却为整个国家训练人力。

          企业也是训练机构,如今的外资,掠夺性使用我们工业的精华(产业工人的劳动能力是很大的财富,不是一时可以积攒起来的,当然, 从邓到朱自己先把精华当垃圾是真的。),却不培训新人,一旦这个资源用光,人家该走了,你得到了什么?

          • 家园 技术人力的问题

            技术中是经验积累的,国企下岗去外资上班一样是积累,或许还多学了人家的工作方法质量管理等等的新观念.摆着不动才是资源浪费吧.技术工在外资上班的同时,年资一样在积累,外资撤资也是中国的劳工,也是中国的人力资源,这也就是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之一.

            流水线的员工一辈子没出息?工程师一定是白领的?工程师有很多种,不光是设计一种.生产线上的制程工程师就是一个例子.另外,纯熟的技术工是怎么叫的?线上人员一文不值吗?那德国工业是靠什么做基础的?

            外资撤资会怎么样?最多外国人调国去,设备搬走,资金汇出,厂房和劳工是在的.

            • 家园 您还是去我那个主帖拍吧

              这里我是就事论事,我承认你的观点对,人动起来总能赚个饭钱,比闲置好。

              我的总体观点都在那个《从文化革命到工业革命》里

            • 家园 不好意思,抬一杠。你们两说的我觉得都有道理。

              分歧也就是怎样的方式。

              我的门外汉的想法是这样的:以前,以制造为主,技术工人的学习,并从而从技术上做一些改进那是基本可行的。但是作为现在、或者将来的角度来看,那么管理,特别是协调很多的人来进行某个大项目的运作会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而这种能力,学习的可能估计也有,但是难度会相当大。

              能做局部创造的人其实很多,但是能够把各种类型的人协调好的能力的还是相对少了一些。:)个人以为,典韦已经不少,需要多几个曹操才行。

              • 家园 中国经济问题就是这么难

                一方面要想办法养活十来亿人,国企撑不住内资也还扛不动,不开放外资眼见养不活,开放了又挨人唾骂.这会说三农不解决中国走不过未来十年,那边开发工业区侵蚀耕地又要挨批.引进外资说成是帮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引进技术说成是出卖中国人利益.

                曹操么,铁手说的是能臣还是枭雄?

                • 家园 也是。哦,提到曹操是想说他的能用人的本事很是让我佩服。
                • 家园 中国经济问题就是这么难?-这么难都是人为造成的!

                  “引进外资说成是帮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引进技术说成是出卖中国人利益.”

                  引进外资到是有,因为外资而引进技术在那里呢?以苏州的例子看,请问有什么样的技术引进呢?请问有什么依据?数据?案例?我们能看到的是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中国到掉的国企提供了大量的熟练工,他们可不是这些外资培训出来的。

                  说道spillout effect,不是所去拷贝几句现成的理论就能说明问题。外资是有spill out effect,但中国的一些外资,你能看到什么效应呢?技术?就业?人民收入?关联企业带动?象苏州,究竟有多大具体的效用?

                  中国引进外资这么多年,有多少技术引进成功?有多少转化为自己的技术?明显的例子如汽车,民用飞机,等等。看看同样的汽车外资引进,在韩国就较为成功,也就知道中国的失败。

                  引进外资不是问题,而问题是怎样利用外资。如果为了短期利益,为了某些人的政绩,牺牲长远利益,那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

                  不是说要学习韩国他山之玉么?利用外资,我觉得就因该学习学习。

                  • 家园 我相信老兄与马兄虽然看得出现在的问题,却提不出解决的方法。

                    中国所取的是在两条烂路中选一条相对比较好的路。在保护重要国有企业的基础上让大部分国有企业靠自己的能力生存。因为另一条路更加不可行,国有企业不倒闭能干得了什么?继续从国库中抽血贝。难道多了一大堆国有企业的贪官比光有行政部门的贪官局面会更好?倒闭吧,倒卖完了国有资产还有什么可以倒卖?如果国家可以有效控制国有企业的贪污与提高其竞争力也不会选这一下策吧,放之全世界,哪一个国家又办到了?

                    外资当然没有义务训练中国员工,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得更差,中国的技术工人是否越来越少呢?不知两位有什么数据可以使这理论站住脚。技术工人的培养、技术的转让都依赖国家本身竞争力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外资没有这个义务,只有利益才能使他们合作。

                    我国内外资工作的朋友没有一个没去过日韩受训的,不知这外资不训练中国员工的指责从何而来。再说管理层,与我所认识的也并不相同,国内总部可能仍然由港台分部或外资总部派人管理,但地区分部的管理层乃至更小分部的负责人我看到的都是大陆人。

                    就管理层而言,用长远一点的眼光看,90年代中国有多少人能进管理层?现在有多少外资继续依赖从外面引进的中层管理人员?还有,就算在以前,大陆人进管理层的人少,进管理层的又是什么人?是外资公司在香港、台湾分部调过来的。如果外资藏私的话,应该知道这些人一跳出去就可能成为中国本身的人才。

                    • 家园 从改良角度考虑 目前中国走了最方便也是最好的路线

                      但从长期考虑 这是条自杀的路线 只有少数买办会活的滋润一点

                      如果你要我给改良方案 我说江胡虽然混蛋懦弱 下面的买办虽然自私无耻 但他们还是干的不错,改良不会更好

                      如果说通盘推倒 俺到有点想法 不过 要知道 我是从根本上反对西方经济学的 你可以去看我昨天早上回复的那个帖子

    • 家园 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前途

      因为中国到处都有地和便宜劳动力,至于交通,其实很容易解决的。中国只拿了一个工资和地租。税收只够当地政府贪污和补贴基建的(人家投资不管基建)

      整个中国自己竞争,价钱越来越低,根本没有协调。其实稍微大家协调一下,起码卖地皮和人力的血汗钱可以多拿不少。

      这些简单投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为什么一定要外资台资才给优惠政策免费地皮呢? 很简单,中国的核心产业在市场经济下垮台了。自己投资无法与大工业挂钩,人家投资,虽然只是把你当加工厂,但可以和大工业挂钩。

      这文章说大学生2000月薪 专科1000,真是高看了苏州。一般重点大学生2000是可能的,但一般本科1500以下很正常,刚够吃饭房租 过年回家而已。只是内地更缺乏机会,这边起码给了一个虚幻的前途

      只是这个前途随时会在外资转移后消失

      我前几天发的《从文化革命到工业革命》是系统的说这个问题的,欢迎大伙去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