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聊】我对袁崇焕的评价 -- 任爱杰

共:💬416 🌺942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回黑岛人,我对袁崇焕的一些看法

        看了黑岛人上面的帖子,想谈谈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请河里的其他朋友多指教。由于本人比较懒,就把N年前在某论坛和某人讨论时的回帖直接复制过来,里面的你并不是黑岛人。那时兄弟年青,言语偏激、逻辑混乱,希望大家能凑合着看完。

        【下面是复制的回帖】

        下面我就大家争论的一些问题,谈以下几点:

        一、皇太极率军破塞攻城,谁该负责?

        主要责任人是崇祯,他才是战略总指挥。袁崇焕曾多次提醒他要加强京师周围的防御,他没有切实去抓这方面的问题。仅在用人上,崇祯就差皇太极一大截。崇祯不会用人,属于史学界的公论,不该杀的杀了,不该信的却信了。反观皇太极,他对明朝的降将,认为是有用之才的,都绞尽脑汁去劝降,洪承畴就是他最大的收获!清军入关,洪承畴居功至伟,虽然他是汉奸。他投降,皇太极的诚意起了主要作用。崇祯在其他方面和皇太极的差距就不肖说了。

        其次是蓟辽总督刘策和其他一些相关大臣。后金军突破的隘口正属于刘策的防区,他没组织好有效的防御,贻误战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缺粮少饷,但防区仍武备松弛。虽然袁比刘官大,刘并不听袁的,袁虽是督师,但真正管辖的是辽东地区。毛文龙和刘不一样,皮岛后来已受袁节制。工部侍郎许观吉在1629年十二月初二,被下狱了,因为他没有准备好北京的守城器物(难道京师重地也缺钱?)。山西巡抚和总兵也被以援兵溃散罪下狱了(溃散啊,唉,就这战斗力,还指望他们勤王?)。等等,还有,不多赘述。以上的官员,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病入膏肓,不是靠几个忠臣良将就能起死回生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谈何容易。

        做为蓟辽督师的袁崇焕,我认为他没有责任。至于皇太极进攻的情报,严格来说到内蒙古后已属刘策负责。皇太极率大军东征蒙古,不是第一次了,而且他假道蒙古入关,在事前也是打着征蒙古的幌子。1629十月初二,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开始南下,二十六日攻长城,那刘策对正面来犯之敌竞无准备,也没事先侦查到情报,严重失职。有人会说了,袁怎么不在皇太极身边安个奸细呢?这可太难了。象进攻北京这种军事机密,只有皇太极和少数八旗将领知道,要收买皇太极身边的人,难啊。况且皇太极出征时没有带汉军八旗,袁崇焕要安插个细作也很困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情报传递不方便,就算安插了也未必能及时报信。“兵者,诡道也”,皇太极不会不知道,他要想突袭北京,保密工作肯定是要做的。

        二、袁崇焕不是军阀,更没有把军队军阀化。

        袁崇焕在前期虽有几次抗命,但遇到重大问题,无不请示朝廷,这从档案记载里就可以知道。

        袁崇焕任蓟辽督师的时间很短,从1628年七月十四日平台召对,到1629年十二月初一被下狱,前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之前他只是辽东巡抚,他的顶头上司为蓟辽督师王之臣。仅仅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来按照他的构想来经营辽东,可惜啊!督师壮志未酬身先死,是为千古悲歌也!

        袁崇焕在宁锦大捷后,为满桂请头功,这是何等胸怀?袁和满后来政见不合,如果袁要拥兵自重,满桂绝对是个碍手碍脚的家伙,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为何要给他请功?

        袁崇焕得知八旗兵入关,急令赵率教驰援遵化,他知道赵善守城,锦州一战已经证明。可惜遵化城由于汉奸放火而陷落,赵想入三屯营,但守将朱国彦不准,结果赵中了埋伏,全军覆没(关内守军对明辽军的态度可见一斑,北京城下明辽军受的歧视更甚,这也让远道而来的明辽军心寒)。袁崇焕如果想拥兵,为何让他的“心腹”赵率教去送死?!也许有人会说,袁和赵宿有间隙,今借敌人之手杀之,呜呼,对这种假设我不做辩解,也许是吧。

        袁崇焕当邵武知县时,尽心民事,平反冤狱,甚至“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帮老百姓救火,这在当时的明朝官员中,绝对是异类!他死后,“籍其家财,家亦无余赀”。他当官做到兵部尚书、蓟辽督师,经手的粮饷数以百万计,但他“生前无钱葬父,死后家无余赀”,何等清廉?!袁崇焕正是那种“不爱钱、不惜死”的英雄!

        袁崇焕任督师期间,经过整顿军马,驻守屯田,把辽饷由原来的六百余万两减少到四百八十万两,他要想拥兵做军阀怎么还要朝廷减他的粮饷呢?!

        先给你讲讲明朝官职方面的知识。刘策可不是什么蓟镇总兵,他是右佥都御史,总理蓟、辽、保定军务。《明史 职官志》说的明白:“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一员。嘉靖二十九年置。”他管着蓟镇总兵。

        而赵率教是什么官职呢?先得说说蓟镇十二路,蓟镇十二路分东,中,西三协,每协管四路,而赵是辖蓟镇八路(即中协西协)的蓟镇总兵。他这个总兵当了不到一个月就调到了山海关。你是不是认为赵率教走了,刘策接的班呢?呵呵。

        蓟州、永平跟山海关相比哪个重要?其实都很重要,不过,山海关更重要。如果宁、锦-山海关防线被攻破,后金再步步为营,那北京就是囊中之物了(关宁防线的战略重要性,如果有机会我会再谈)。袁督师怕清军西向攻北京,派谢尚政前去协助蓟镇以加强防守,《明史纪事本末》是这样说的:“督师袁崇焕恐其西,请增戍关门,遣参将谢尚政等往备顺天。”可惜的是,“巡抚王元雅谓虚警,遣归。” 敌人马上就打倒家门口了,王元雅居然说是虚警,这算什么事啊?(嘿嘿)

        你说“但蓟门、宣化、大同、遵化等地,(这可是近一千多里的防线)也按这种规模加强战备。”我问你,袁崇焕在取得宁远大捷时,手下有多少人?他的粮饷充足?宁远会比戚继光修缮的遵化更坚固??按你的逻辑,别的地方待遇没辽东好,所以战斗力就弱,哦,给你的少你就不好好干了?这叫什么事啊?!

        我们再看看刘策的防守是怎么布置的。蓟镇防守,《明季北略》等书云,由于7、8月察哈尔部虎敦兔兵逼白马关,明军大部兵力在防备蒙古,喜峰口等处兵仅8千,未对建州进犯有准备,还调走一半,也就4千人去防备蒙古,这个在《明史》中也有明确记载,可见刘策在战略上只想着防备蒙古的骚扰,没有考虑到八旗兵绕道这事。袁督师因此提醒满清可能自此进兵,并派谢尚政去协助防守,在当时那种政治状态下,你还能要求他再做什么?!!

        至于“五年复辽”,纯属说大话,但袁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真的只是想安慰崇祯?我们只能猜测。我根据史料总结,这是他性格急躁、做官的历练不足造成的。而你说他是想骗取崇祯的信任,这也是你的猜测,而你并没有拿出任何证据来,完全是用猜测做猜测的证据,这叫什么事啊?!你先认定袁崇焕要骗取崇祯的信任,然后再把他做的事、说的话,都按照“袁崇焕要骗取崇祯”这个意思去“解构”,哈哈,这就是你的论证啊?其实56楼的帖子是你 “先认定、再解构”这种论证方法的典型代表。我说你唯心是一点也不冤枉你啊。崇祯是给了袁崇焕很大的权力,但绝对谈不上完全信任,你研究一下袁崇焕为什么有“市米资盗”罪就知道了。

        楼主罗列了不少例子:袁崇焕主张议和、坐视后金并吞朝鲜和蒙古诸部、对皇太极亲征北京事先没得到情报、不救城外百姓、身负总指挥的职责却让敌人兵临城下,可能还有别的。

        我谈谈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

        1、后金在与明朝作战的后期,也拥有了葡萄牙巨炮,只要高兴,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轰出一个缺口,长驱直入。

        2、后金入长城后,至遵化,遇到赵率教所部,赵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力战而忘,全军覆没!他在袁的带领下,转怯为勇,从见敌潜逃,到拼死守成,最后血战阵亡。赵的转变,恰恰说明了袁的组织与领导才能。

        3、袁决意要“背捍神京,面据强敌”,但崇祯皇帝却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

        4、袁在部署时,发生了不测之变:后金到通州后,明总兵满桂、侯世禄西退,后到北京德胜门外扎营。袁深怕后金军逼近京师,仅率9000骑兵,以两昼夜,行300里,急驰,到广渠门外。袁驻扎后,缺粮草,他严明军纪:“不许一兵入民家,即野外树木,亦不得伤损。”为严肃军纪,有一士兵曾“擅取民家饼,当即枭示”。

        对于蒙古诸部,袁崇焕一直认为要加以争取和安抚,他曾上疏:“西款不坏,我得一意防奴。”崇祯二年,蒙古朵颜三卫和后金地区发生大旱,继而引发饥荒,“人俱相食,且将为变”。袁崇焕向皇帝请求,救济各部,“我不能为各夷之依,夷遂依奴以自固。”关键时刻,崇祯又显示了他过人的白痴:“著该督、抚严行禁止。”不给受灾的蒙古部落救济,他们纷纷投靠后金。

        再谈谈毛文龙。我原来也以为他在明、后金之战中是起了一点作用的,现在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强盗加无赖。在《天启朝实录》和《清太祖实录》中,对毛文龙的记载,清楚地表明,他飞扬跋扈,且糜费粮饷,劫掠百姓。他在政治上投靠阉党,用从户部领到的白银贿赂朝中太监权贵,从而得到庇护(所以后来有不少官员把杀毛做为袁的罪状之一)。他虽对后金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但除了第一次偷袭成功外,皆败北,没有恢复辽东寸土。当袁崇焕在宁远和敌人死战的时候,毛文龙却坐壁上观。最可恨的是,这家伙两面三刀,曾给皇太极写信:“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见于《满文老档》)真是无耻之极!

        袁崇焕之死。他仇人太多,不得不死:

        一,后金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二,后金军在北京周围劫掠焚抢,奸淫烧杀,民怨四起,政府保护不力,难辞其咎。但老百姓只想到袁督师没有把敌人消灭,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有几个人会把这责任往白痴皇帝身上推,没人想到也没人敢。

        三,朝中权贵的田产和家资,有相当一部分在城外,结果都被抢走,他们当然要把怨气撒在袁督师头上了,没人敢去和八旗兵拼命。

        四,袁支持东林党,成为了阉党的攻击目标。

        五,皇帝是个白痴,后金攻到城下,他负主要责任,但他坚持认为自己不是白痴,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不过总得有人来承担责任吧,所以他找了许多替罪羊,其中袁崇焕替他背了最大的黑锅。

        我前面已经说过,历史问题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全面分析能行吗?

        就像袁崇焕:

        他爱国,他在福建做知县却心系辽疆,身为文官却关心军国大事。

        他勇敢,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他出关担任辽职,努尔哈赤率大军攻城,他要“独卧孤城,以挡虏而”!

        他清廉,他忠贞。但他既是英雄也是凡人。仅从战略角度来讲,他有很多失误,觉华岛兵败只是其一,杀毛文龙没错,但没有重点经营皮岛那就是属于败笔了。袁崇焕考虑问题不细密,性格急躁,历练不足,都能举出例子。

        通宝推:watomi,
        • 家园 要说用人 皇太极还真不是盖的

          就说祖大寿吧 先是假意投降 然后叛逃而去 后来在锦州围城的时候据说还瞄准侦查敌情的皇太极同志搞了次火力奇袭

          可惜又被围了个穷途末路不得不再次投降 一般人该觉得这小子没有活路了 千刀万剐也不见得能解恨

          但是人家老黄不干这种事情 照样给他加官进爵高高挂起

          但是 要说仅仅如此也就只能说皇太极比较好脾气罢了

          还有一个但是必须加在后面

          皇太极在厚待祖大寿的同时却直接将当时祖大寿麾下的亲近将领精锐明军杀了一个干干净净

          一方面留下一个旗帜招揽后来者

          一方面对可能留下隐患的直接斩尽杀绝

          这才是胡萝卜与大棒的最好注解

          • 家园 皇太极留祖大寿却杀其部署的行为很厚黑

            而且是厚于无形,黑于无色。

            第一,是消灭了祖大寿的羽翼,让其再也无力两面三刀。

            第二,是打垮了祖大寿的道义基础——你活着,跟着你的部署却死光了,你就永远是被别人鄙视的对象,根本没有道义资格去翻本了。

            第三,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榜样:你愿意学祖大寿的部属,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上司的名节么?嘿嘿,上司最后可能并不在乎自己的名节。

            当然,祖大寿这个人也太怂了,先前不死,还可以解释为留有用之身;最后不死,只能理解为怕死了。

            • 家园 祖大寿再怎么怂 好歹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为大明卖了几十年

              最后虽然欠缺一死但是一直没有为清朝做积极的走狗

              也算是对得起明朝了

              总比三顺王强的太多了

              可惜 在大能的阉党 灰熊猫 断刀等同志看

              祖大寿还不如早早投降 积极为满清卖命来得好

            • 家园 洪承畴不也是如此。

              破松山城后,把巡抚邱民仰,总兵曹变蛟都杀了,就留了洪承畴。

              • 家园 而且皇太极看得很准

                留下的,都是有用的。

                祖大寿虽然自己没有给清朝出力,可是伏下了招降吴三桂的伏笔。

                洪承畴更不必说了,消灭大西系统的西南反清势力,基本就是他搞定的。

      • 家园 看来支持黑岛兄的粉丝比较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首先对任兄和黑岛兄的理性并礼貌的辩论赞一下。

        袁崇焕是冤死的不假,但是纵观明朝历史,冤死的不止他一个,俺明史读的不多,可以说很少,但也知道于谦、熊廷弼这些含冤而死的牛人,更不要说被朱八八夷灭三族的众多开国功臣。可为啥就袁崇焕能这么火呢?此处不得不提到拔高袁崇焕的始作俑者清帝乾隆。俺只知道一点,什么人都可以信,唯有敌人的话要好好分析下再说。

        在此再谴责一下万恶的满清,很多记载了历史真相的史料湮没在狗鞑子的文字狱中,遗憾啊。所以俺们现在只能从或真或假的材料中来尽量复原一下历史的真相。

        • 家园 同学,乾隆先拔高了熊廷弼的

          不光是熊廷弼、袁崇焕,乾隆基本上对明末当时死难的明朝文官武将都加以表彰,早到死于萨尔浒的杜松,迟如后来的史可法、黄道周等等,他下旨平反表彰的非常多,我说的这些名字,只是其中比较出名的。用乾隆表彰来说事毫无意义。

          至于袁崇焕所谓的被“拔高”,除了他本身功高而冤死之外(如有反对意见,请继续争论),另一个原因是,袁崇焕出身广东东莞(又说广西藤县),而两广的历史名人一直偏少,所以民国时两广人士的活跃,对袁崇焕的名声是一大助力(比如康有为在北京就曾经主持为袁崇焕修缮祠堂,而梁启超写过《袁督师传》),另外当然是金庸的小说和他的评传了。

          • 家园 查了一下,袁崇焕的确很受两广人士追捧

            袁崇焕墓碑建于1831年,碑文为清代广东书法名家吴荣光所书,袁督师庙建于1917年,为广东人张伯桢(康有为弟子)主持筹建,康有为题字。后来重修袁崇焕祠墓碑是在1952年,碑文为李济深(广西人)所撰,叶恭绰(广东人,书画名家)所书。

            这些都在金庸写《碧血剑》以及《袁崇焕评传》之前。

          • 家园 岳飞史可法算什么,人家督师死后是帝王之尊

            不是说袁大头称帝追认为督师子孙嘛,督师死后当了帝尊也算是平反了啊。

            • 家园 这是胡扯

              袁大头出自项城袁氏,家谱非常清楚,又不是什么来历不明的家庭,和出自东莞温塘袁氏一支的袁崇焕能攀上什么亲戚?就算“五百年前是一家”,袁崇焕还没有五百年前那么久呢。

              袁崇焕本人无子,从堂弟那儿过继了一个儿子来当嫡子,后来乾隆下令查访明忠臣后人,找到了熊廷弼和袁崇焕的后人,给他们封了小官,袁崇焕的那个后人就是他继子的后代。

              袁大头可能的确追认袁崇焕是他祖上亲戚,但这不是什么“平反”,而是跟名人攀亲。就像李唐跟李耳、李广攀亲一样。

              (但你看太祖跟毛文龙攀过亲么?)

          • 家园 受教,花谢
        • 家园 还是要个案分析

          要是敌人说得都不可信,那洪承畴就是忠良啦, 史可法也值得怀疑拉.乾隆时期满清建国已经百年啦,对前朝的人和事已经开始慢慢平反和正视了, 乾隆给多尔衮翻案就是一例. 袁崇焕火也不是因为乾隆,还是因为金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