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云南农民已经有的开始吃野菜了,实在让人担心。 -- 云无心而出岫

共:💬188 🌺235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有成绩当然应该尊重,但是没成绩的瞎搞呢?

                  有的小水库,在修的时候就很清楚了,不会有什么效益。但是那个时代,照样有干部热衷于政绩工程——和现在的政绩工程不太一样的是,除了劳民伤财,还多了一条:法西斯手段。前面我说了,有的基层干部拿“五类份子”当牲口使,不是别人,就是我姑父后来的搭档、那个生态工程的总指挥(我姑父是副总指挥,负责常务工作)……那位爷当年在公社书记的任上以“水利工程搞得好”著称,他的诀窍就是用法西斯手段压榨民力,在他手上,因为事故和超负荷劳动,死伤了不少“五类份子”,全县闻名,而他借以起家的这些土法上马小水库,没有一个发挥了预期的效益。

                • 家园 这话说的中肯

                  前人的贡献,无论如何不能抹杀

            • 家园 我们县城的水源水库也出过这样的情况

              大集体时代搞的工程,没有作好选址工作,下面有一个隐藏着的地下河。运气不错的是,刚修好的头20年没有发生渗漏,作为县城的水源地服务了十来年(灌溉功能就根本别想了,配套的水渠永远停留在计划中),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生渗漏,水几乎全部漏光,连给县城供水都做不到了。

          • 家园 修啥水库?单干就是靠天吃饭,大灾吃救济。
            • 家园 谁说“单干”就不做水利基础设施了?

              如果只以投入的绝对数字和规模来说,“单干”以后的这30年,比前30年还多!

              大家总是说“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老本”,没错,从覆盖面来说这句话没错。但是从投入上讲,如果不是之后的30年以各种方式筹措资源并投入对这些设施的维护和改造,这些“老本”能留下来几年?还能发挥今天的作用么?

              我亲眼所见:黔西北地区,大集体时代留下来的小水库或者灌溉沟渠,因为修好以后就严重渗漏、或者是存在严重质量或者技术隐患,不能发挥任何实际效用的,“大包干”以后被废弃,五年,彻底丧失功能,十年,只能留下一点痕迹提醒大家这儿过去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失败的水利设施。

              • 家园 单从钱数上是没法对比的。

                  当年投工主要是社员出义务工,回队记工分,在投资上不计入这一部分的工钱,实际上是当地全民出了。

                  现在找一个人就得计算工钱。

              • 家园 回一下闹钟兄:现在看到的和当年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老家是胶东的,水利设施很多现在看都及其破旧甚至都废弃了,但在我小时候(80年代吧)还一直在发挥作用。

                其中一座60年代修的水库,至今在发挥作用。但是渠道都废了很多。

                单干以后,就很难有水利设施了。新修的小型水库(其实应该就是鱼塘,非常小)还是建设取土形成的,只能靠喷灌机抽水再送到地里。

                • 家园 各地情况不同

                  在中部、东部粮食主产区,因为当年集体经济的力量比较强,地形、物资、技术条件都具备,大集体时代留下了不少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单干以后,这些设施继续被维护和使用,直到现在都还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在大包干后有20来年,因为只是例行维持,没有投入大的资源修建新的设施、或者是作大的改造,自然显得残破老旧。我在湖南韶山还有江西德兴见过这类大集体时代留下来的水利设施,水库、灌渠等等,都很旧了、老化得厉害,但是依然在发挥作用。老兄不知道去没去过韶山,去过的人应该都对那条气势恢宏的架空灌渠印象深刻吧?那可是在物资特别紧张的年代,货真价实用钢筋混凝土修起来的,标准相当高,就是放到今天、充其量不过是把引水槽换成钢管罢了。

                  在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大集体时代没有留下什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遗产。当年大呼隆、土法上马的那些东西都是纯粹的政绩工程、劳民伤财,除了极少数设施因为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而被沿用至今,其它的要么彻底荒废(比如我们县规模最大的一条灌渠,自从修好就没发挥过任何作用)、要么改作它用(还是我们县,除了一些水库因为施工质量问题而严重渗漏,被彻底荒废,其它多数的水库保留至今,但是不能发挥任何灌溉作用,都用来养鱼了)。

                  • 家园 出生地,江西-上饶,山区县,60年代的“七一”水库

                    可是让当地一个乡的人口从1万多涨到了2万多。

                    在河谷上游建了一个土坝,依山势建自流引水渠,灌溉整个河谷。

                    至少我在90年代初上大学之前还经常在渠道里面游泳,水流量至少有5立方米每秒把。

                    不过失修、渠道漏水的地方还是不少。

                    西南地区的情况不知道,但是江西至少不是这样样子的。

                  • 家园 同意各个地方情况不同的说法,呵呵

                    我们老家的架空灌渠在80年代还能用,但是近20年几乎没有用过了

                    还有,现在农村的干部,对防涝上心,对抗旱不上心。因为大水可能造成短时间大规模的破坏,对乌纱有影响;而旱灾造成的影响往往是长时间的,不会一下子家毁人亡……

                    • 家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问题挺复杂、也很难办

                      先说说你提及的防涝和抗旱的侧重问题。现实问题是,大包干以后,继续沿用大集体时代的做法、动员民力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一做既有设施的维护和小的改造还好说,农民那头还动员得起来,要搞大动作就不行了,只能靠争取财政拨款,在基层财政普遍吃紧的情况下、这个难度很大。防涝还好点,因为洪水的威胁是很现实的,每次大洪水过后都会给各级官员一次刺激,促使他们设法投入资源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抗旱么,就像你说的,刺激不够、投入不足。

                      其次还有一个分散的小水利如何整合、发展、利用的问题,在湖南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和典型。因为气候和地形的原因,当地有大量小的山塘和灌溉渠道,但是大包干以后这些东西形成了“名义上有主(集体资产)、实际上无主(集体已经去实体化)”的状态,简单的维护以便继续使用,农民还愿意干、大家每年出点工而已,但是需要更大动作的整合、改造、发展、更好地加以利用,责权利划分不清、无人负责,久而久之、设施的效益越来越差甚至荒废。前几年湖南省提出结合农村水务改革、把这些水利设施承包下去,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不知道效果如何。这个问题恐怕不仅仅是湖南一地,全国大多数保有大批农村小水利工程的地区、应该都不同程度上面临这个难题。

                      大集体时代留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老本吃了30年,吃到今天也差不多到头了,继续这么吃老本、已经不能满足现有农业生产模式的需要。去年的中、东部粮食主产区大旱过后,《焦点访谈》做了一期节目,关注农村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应该说已经涉及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内容。

              • 家园 得了吧,修个屁。还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