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4) -- 江南水

共:💬145 🌺92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就是修前朝史的性质了。

              只是秦是第一个朝代,比较特殊,要面对许多跟自已地位相若的大小诸候的“官方”史料,对与秦并存的诸候来说,秦当然会以自已的记载为准。不过单纯从“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的角度出发,保留其相互攻击的原始资料要有说服力得多,至不济,也得自已重新修史(不知道秦始皇有没有这种计划,不过就算有可能当时也忙不过来,多过几年,书同文的效果出来后,估计原始文献上的字都认不全了)。考虑到商周对待自已上位过程中的历史经历,这应该很正常。看来秦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授人以柄啊。话说当时就算没烧,几年后一样会跟诸子典籍一起被烧光,后人注定要头疼了。

              • 家园 秦始皇有没有修前朝史的计划,还真不好说

                修前朝史的惯例,是从班固写《汉书》开始的吧。春秋时期的《春秋》、《左传》、《国语》,都算是当代史,后来太史公写《史记》,也是沿用了这种做法,一直写到当代。

                也许秦始皇觉得,重新修史也是自己人写,反正有本《秦记》了,也就不用多此一举了

                从太史公能见到《秦记》来看,历史文献和诸子典籍,应该是放在了不同的地方。

                我估计,历史文献是放在了档案馆,萧何搬运各种统计资料的时候,抢时间、争效率,没工夫仔细甄别,一块儿搬走了。诸子典籍在图书馆,就只好悲剧了。

                如果我的猜测没错的话,秦始皇要是不烧史书,先秦的历史文献,说不定能保存到汉代呢。

                • 家园 秦始皇不是要修史而是要造史

                  何谓修史?笔削春秋,述而不作,谓之修史。修史目的是以史为鉴。

                  何谓造史?开元立极,唯我独尊,谓之造史。造史目的是申明天命。

                  说得通俗点,修史的心态是历史的学习者,造史的目的是历史的创造者。

                  • 家园 秦始皇要做的事情从历史中也没有什么好借鉴的

                    因为他要开创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新时代,不破不立,估计他更在意的是怎么砸破旧体制而创造历史,这点没错。不过这跟以史为鉴并不矛盾,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不妨碍吸取反面教训。修史还是造史,其实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历史的创造者跟历史的学习者也并不对立,可以二者兼具的。事后想想,还是儒法治国路线之争更准确些,这点上法家给人的感觉有点像西医外科,而儒家是中医内科,所以才有以后的外儒内法。

                    而笔削春秋也不一定就是学习的目的,“笔”的意思是“修改”,“削”的意思是“删除”,孔子修改了鲁《春秋》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鲁《春秋》中无关治道人伦的部分,最后成就了后世尊之的《春秋经》。 笔削的目的是为了微言大义,也就是为了宣扬自已的思想与价值观,这跟述而不作后面的精神本来就是矛盾的。如同以后有人要用现在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把历史重修一次 ,所有不符合这个价值观的都得修改(至少要改得能用这套价值观来评价),所有无关这个价值观体系的都删掉。与其说这是历史的学习者,还不如说是教育者,不过孔子本来就是教育家就是了。儒家做什么事都会先把大义的名份占个够,这方面法家是差远了。

                • 家园 太史公他老人家在这件事的交待上也有点文略不具了

                  ,说得不是太细致,不过可能他也只能知道个大概,没法说细致。

                  如果从严格控制的资料集中在一起保存可以便于管理的角度来说,诸侯历史文献和诸子典籍是放在一起保管的也很正常,而《秦记》不属于被控制的对象,拷贝多多,能流传下来也不奇怪。不过说到底最后结果是诗书,史料都杯具了,秦记却保存了下来被太史公看到,不管秦始皇到底烧了多少,反正都是跳进黄河洗不清,帐是算在他头上还是项籍的头上,这两位估计都不会在乎,要不然先修个史再烧估计对秦始皇来说也不是太麻烦(修史烧书这事好像哪朝哪代都在做,现在不是有考证说那个商纣并不是什么暴君,周人在上位的过程中也不是那么干净的)。

                  话说汉初基本上也是完全沿袭秦法,汉初的分封与郡县之争比秦有过之无不及(流的血可比焚个书多多了),刘邦又没有秦始皇的绝对权威与控制,禁书令居然要到公元前191年汉惠帝的时候才得取消, 也就是说这个诗书秦烧了7年(其中秦始皇只烧了3年),汉却烧了15年,加上战火的损失,秦始皇烧的是小头还是大头,还真不好说。当然追根到底这些事都是秦始皇跟李斯始作甬者,太史公把帐算他们头上也没错。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70)

      在这份建议书的开头,李斯首先回顾了一下私学在历史上的斑斑劣迹。

      不同学派的门徒、粉丝,都认为自家的那一套才是绝对正确的,其他各家的都是绝对错误的,这是他们互相打口水仗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些人也不是处处顶牛,他们之间至少还有一个一致的共识,他们共同认为当时各国的政治措施,都是不对头的。(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如今,陛下已经平定了整个天下,天下的是非黑白,原则上也是只有陛下一个人才能说了算。(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可是,有些读书人就是死性不改,他们的人,生活在今天,他们的脑子,却还生活在过去,每当听说出台了什么新政策,他们还是像从前那样,马上就用自己学到的那一套来指点一番。(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

      更可恶的是,有些人,有意见当面不提,背后却凑到一块儿乱说一气。他们绝不放过任何跟帝国政府唱反调的机会,以显示自己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那些捧臭脚的,也跟着这些唱反调的人,一个劲儿的鼓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接下来,李丞相及时的提醒了一下皇帝陛下,如果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他持续蔓延,后果极其危险。以后,皇帝陛下再说什么,就没人当回事儿啦,那些胡说八道的人,则会在下面搞出一个一个的小团体。(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不得不说,李丞相挠到了皇帝陛下的痒痒肉。没人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儿了,他这个皇帝,还算什么皇帝啊,纯粹就是个摆设嘛,这是秦始皇最担心的一件事儿,没有之一。

      李丞相是皇帝陛下的一世知音啊。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最终出现,李丞相拿出了一个从根儿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取缔私学。(禁之便。

      取缔私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说把私学比作私立学校,极其勉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再野鸡的私立学校,好歹也有个固定的教学场所吧。

      私学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过固定的教学场所,老师想讲课了,随便往哪儿一坐,学生们围成一圈,站着认真听讲就是了。今天的情况恰恰相反,老师站着讲课,学生们坐着听讲。

      没有家,天下就是家,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天下就是教学场所,大无就是大有啊。

      这怎么取缔啊?总不能在全天下的土地上都贴上封条吧。

      看上去,李丞相的这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屁用没有一点儿。

      笑话!

      李丞相从来就不做无用功,只要他想干什么,就一定能拿出一个合适的办法,达到完美的效果。这一次也没有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儿(排名不分先后):烧、烧、烧。

      不是大秦史官记载的历史文献,统统烧掉;不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博士,不许再收藏诸子百家的典籍,已经收藏的,要赶紧主动上交给郡守、郡尉,然后再一把火烧掉。(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没有了诸子典籍,看那些老师还拿什么来教学生。

      什么?有的老师记忆力超级牛,能一气儿背几十家的诸子典籍,没有了书,照样儿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述诸子百家。

      你以为记忆力好,就能逃过李丞相布下的天罗地网啊?

      太幼稚了!

      屠刀在伺候着呢。

      不小心从嘴里冒出一句子曰诗云的,杀头;还敢拿古人那一套来指点现实情况的,灭族。(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在大秦帝国那明晃晃的屠刀下,倒要看看你那超群的记忆力,还能有什么用。

      李丞相也不是焚烧狂,逮着什么书都烧,有的书不但不烧,还允许民间继续收藏。

      医药类的图书、占卜类的图书、有关农业生产的图书,这些技术类的书籍,因为跟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李丞相也就没有为难他们,允许他们可以继续在民间流传,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奉献光和热。(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这也充分体现了法家那从娘胎里就带来的实用主义作风。

      李丞相给民间留下的这点儿书,只是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除了生存,人类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这是人的天性,没法儿彻底抹杀。

      李丞相也没有打算逆天而行,抹杀人们的求知欲。

      想学习,可以,但是不能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能跟着法律工作者学习帝国的法律法令。(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一看李斯的这份书面建议,感觉在理儿,很快就做了批示,照李丞相说的办!

      命令一下,三十天内,整个帝国变成了篝火的世界。各种写满诸子百家见解的竹简、木简,就是这些篝火的燃料。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

      周青臣在国宴上拍了一个马屁,这个马屁的动静惊动了淳于越博士,淳于越博士的主张又惊动了李斯丞相,然后……

      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最后,那些当事人,啥事儿没有,跟这个马屁八竿子打不着的各种书籍,却倒了大霉,化成了一缕缕青烟。

      这……?也算是个蝴蝶效应吧。

      一说到这么多的书让秦始皇和李斯给烧了,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就这么没了,心疼啊!

      然后,少不了还要骂一句,这俩败家的玩意儿,真他妈的孙子!

      我是一个极其小气的人,每当有人拿什么事儿来试图让我心疼的时候,我都会先算一下账,看看这事儿到底值不值得我心疼,然后再做决定。值得,我就心疼一下,不值得,我就权当没这么一回事儿。

      这次也不例外,我也得先拨拉一下自己的算盘珠子,算一下账,看看秦始皇和李斯这俩败家的孙子,干的这档子烂事儿,究竟值不值得我心疼。

      先来看一下李斯是怎么说的,“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李丞相的意思是,民间收藏的诸子典籍,一本不留,全部烧掉,大秦帝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那些,一本不动,全部保留,继续供博士们做学术研究使用。研究是研究,博士们不能随便发表个人的研究成果。

      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

      从常识来判断,帝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民间收藏坐着火箭也追不上的。

      这么一算,账目就比较清楚了。

      秦始皇和李斯的确是烧了不少诸子典籍,但是诸子典籍并没有因为他们俩这么胡来一气,就绝了种,甚至离濒危的程度都还远着呢,在大秦帝国的国家图书馆里,还有不少嘛。

      说句实在话,即便秦始皇和李斯这俩人不胡来,这些民间收藏的书籍,也未必能在人间流传多么长的时间。

      关键词(Tags): #李斯(铁手)#焚书(铁手)#帝国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李斯的建议,想想也是有他的道理

        统一初期,往往是战乱之后,需要民生修养,经济复苏,又往往面临建国思想的争论。他的意见,总结起来,我的理解就是搞建设,少清谈。

        • 家园 铁大低估了这场争论的背景

          这不是简单的治国方案的讨论,当时东方诸国长期采取的政策和秦国不同,这场辩论实际上是考虑把秦国这套制度推广到东方诸国。说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tg在建国后要把土改政策推广到西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是慎之又慎的,当时东方诸国和秦国之间的隔阂就有那么大,而且推行的不仅仅是土地政策,而是包括文字度量衡郡县制为核心的一大套制度,这场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 家园 当时的局面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帮淳于越说一句公道话,他在公元前213年提出转变治国思想,还真不是清谈、捣乱。当时该打的仗,差不多都打完了,该搞的建设,也差不多搞完了,说是局面一片安定,并不过分,坐下来好好讨论一下未来的治国思想,务务虚,正是时候。

          治国思想的争论,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讨,里面牵扯太多人的饭碗、地位、政治待遇,想不激烈,很难。

          这次争论算是儒法之争,法家依仗着自己的强势政治地位,采取激烈的焚书措施,暂时获得了胜利。

          后来,汉初围绕着治国思想的转变,又一次吵得不可开交。

          那一次算是儒道之争,靠着汉武帝的力挺,儒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并且取得了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关于法家的失败、儒家的成功,有一点临时的看法江南水:兄台说的有理

      • 家园 后来是不是被项羽烧了

        怪不得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9)

      剥掉了淳于越那个全盘复古的画皮后,李斯并没有就这么算了。

      能够取得辩论的胜利,并不算本事,能够让别人不敢站出来跟自己辩论,那才是真功夫。

      李丞相决定拿出点儿自己的真功夫,他老兄又把话茬儿转到了历史,比较近的历史。

      先前,天下大乱,诸侯们互相攻杀,为了更好的打击敌人保护自己,他们不惜血本,拿出大量的财物招揽各种游说人士。(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那时候的读书人爽啊,整天东跑西颠,逮着一个诸侯国君就猛侃,什么抓人的眼球,他们就侃什么,直到把国君们侃晕了算。

      国君们晕头晕脑听进去了,他们也就成功了,还能顺手捞个五子登科什么的。即便没有大获成功,只要不是像苏秦那么倒霉,也能混两顿高质量的饭菜,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哎、哎……,李斯,不要看别人,就是说你呢。你也不要做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一下自己。你自己不也是想当粮仓中的大老鼠,才来到秦国这个大粮仓的吗?

      时间像一头野驴呀,跑起来就不停,不知不觉时光就走到了现在。如今,大秦已经彻底平定了天下,并且为天下制定了统一的规章制度。这会儿,普通百姓在家里,就应该勤勤恳恳的做好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这些本职工作,读书人呢,要努力学习帝国的各种规章制度,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可是呢,有些读书人就是不知道长进,不好好学习今天的各种文件,反而整天拿着古人的那一套对今天的现实情况指指点点,在百姓之间制造混乱。(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李斯的最后这一句话威力无比,这是在警告淳于越,你要是再敢对帝国现行的一切指手画脚,那就是破坏帝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是现行反革命行为。

      这么一来,淳于博士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跳出来跟李丞相辩论啦,除非他就是想戴那顶现行反革命的大帽子。这么大一顶帽子,往头上一戴,那他的脑袋怕是就得要落到地上喽。

      小样儿,不信制不服你一个小小的博士!

      大道理、大帽子,都紧紧抓在自己的手里,李丞相想不大获全胜,也难!

      暂时的胜利,并没有冲昏李丞相那一贯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而长期的斗争,淳于越们是绝不会就这么死心塌地认输的,他们随时还会卷土重来。

      这个嘛,也可以理解。

      一来是战国纷争刚过去没多少年,大秦帝国的淳于越们,都曾经投身过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很多人没少了东跑西颠,四处游说。

      霹雳一声震乾坤,整个天下一下子就只有一个大秦帝国了,这些人也只好一下子就停下东奔西走的脚步,但是没法儿一下子就停下久经磨练的嘴皮子。

      这叫嘛,这叫历史惯性。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当年上蹿下跳,并不是为了锻炼嘴皮子,而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然,能顺手捞个金饭碗,那就更完美了。

      当年诸侯林立的时候,这些人还可以骄傲的宣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现如今,整个天下都让大秦帝国这一家给垄断了,这些人不得不咬牙切齿的感叹“此处不留爷,爷就没活路”。不管是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还是捞金饭碗,这些人只有一个公关对象,大秦帝国。

      正经的僧多粥少啊!

      淳于越们,能不卷土重来吗?!

      这次当着皇帝陛下的面儿辩论,李丞相是仓促应战,虽然临时发挥得很出色,把淳于博士的谬论批得体无完肤,并且还准备了一顶大帽子,但是这么做还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家也不是傻瓜,只要小心的绕过李丞相准备好的那顶大帽子,照样可以再来发难。

      今天跟“淳于越”辩论,明天跟“愚蠢越”抬杠,李丞相还有空儿干正经的工作吗?!

      再说了,人有失手马有露蹄,万一李丞相哪天发挥欠佳,让人钻了空子,后果就严重了,不但李丞相本人会丢掉饭碗,法家思想也会被人家赶出大秦帝国的政治舞台。

      总而言之一句话,持久战对李丞相是非常非常不利的,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淳于越们的嚣张气焰彻底打下去,一劳永逸的解决掉他们,才是李丞相的最优选择。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得准确的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精确定位,定点清除,彻底铲除滋生淳于越们的土壤。

      没费多大的劲儿,李丞相就找到了滋生淳于越们的土壤,私学。

      其实世上本没有私学,官学没有了,才有了私学。

      顾名思义,官学就是官方主办的教育机构,由官方支付教育经费。

      官学起源于什么时候,说不上来,孟夫子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官学。(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后来,周天子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了,拿什么来支付官学的教育经费啊,官学只好无奈的关张大吉。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并没有随着官学的关张而有丝毫的减退。时代在深情的期待着,有人能够继续扛起教育事业的大旗。

      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勉强可以比作今天的私立学校,这个“勉强”,不是一般的勉强,而是极其的勉强,两者除了都是私人性质外,就不好再找到其他共同点了。

      别的不说,私立学校,好歹得有教材吧,不管是不是全国统一的,私学就没有教材,老师们是言传身教,而不是照本宣科。

      这么一来就热闹了,孔子说孔子的,墨子说墨子的,老子说老子的,……。各说各话也就算了,他们还毫不留情的互相攻击,打起了口水仗。后世给这些人的口水仗,起了一个很伟大的名字,百家争鸣。

      这一争鸣,就是争鸣了几百年。

      私学的兴起,催生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又带来了私学的繁荣昌盛,几百年下来,每一家都有了自己的一大批门徒、粉丝,也就是淳于越们。

      这就是良性循环啊!

      福兮祸之所伏,私学在良性循环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李斯为了彻底铲除滋生淳于越们的土壤,决定对私学来一个一锅端。

      主意打定后,李斯提笔给皇帝陛下写了一份书面建议。

      写书面建议,从来就是李丞相的拿手好戏,当年那封《谏逐客书》,不但是政治文件中的翘楚,也是文学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李丞相写的这份书面建议,虽然短小精悍,但是依旧继承了《谏逐客书》说理清晰、论证严密的优点。整个建议,针针见血,招招毙命,读起来直让人感到迎面扑来一股逼人的寒气,跟读《谏逐客书》绝对是两种感觉。

      这份书面建议一出,……

      关键词(Tags): #百家争鸣(铁手)#李斯(铁手)#淳于越(铁手)#帝国时代通宝推:华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8)

      淳于越这次跳出来跟周青臣唱反调,看上去不过是在炒冷饭,把八年前那个郡县还是分封的老话题拿出来,再次炒作一番。

      淳于博士认为分封制更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也没什么不对,每个人都有阐述自己观点的权利不是,再说,人家淳于博士说得还是蛮有理有据的嘛。

      虽然在这种场合提到那些乱臣贼子,很不和谐,但淳于博士也是忧皇帝所忧,精神可嘉,还是值得表扬的。唯一能让人挑出毛病的地方,顶多就是淳于博士太没眼力见儿,说话不注意场合。

      我要说一个“如果”,如果淳于越没有说下面的一番话,这么理解是对的。

      跟周青臣唱完反调后,淳于越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治理国家这种大事,不始终跟古人保持高度一致,而能够做到长治久安的,还从来就没有过呢。(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个人认为,这句话才是淳于博士最想说的,也最能体现他那鲜明的核心思想。

      在淳于博士看来,帝国光是恢复古人的分封制,还是远远不够的,其他的一切,也得事事都向古人看齐,才算是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核心意思,四个字儿,全盘复古。

      地球人都知道,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就原封不动的照搬了法家的那一套。不要说跟遥远的古人比,就是跟同时代的其他各家思想学派相比,法家也是小弟弟,是最新式的治国方法。

      按照淳于博士的说法,不管跟哪个古人比,现在的帝国,都是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除了指出帝国的确是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淳于博士还严厉的批评了周仆射:周青臣当着陛下的面儿狠拍马屁,又让陛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个人实在不是个好东西。(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淳于越不是一个没眼力见儿的人,他这次主动跳出来,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哪怕是周仆射在草拟祝酒辞的时候,征求过淳于博士的意见,淳于博士也一样会在郡县还是分封这个问题上,在皇帝面前跟周仆射唱反调。不这样,淳于博士就没机会向皇帝陛下兜售自己的私货,全盘复古。

      淳于博士兜售自己的私货,也没什么,谁又没点子私心杂念呢?

      不过,淳于博士把自己的私货,往皇帝陛下面前一送,就给秦始皇送上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帝国到底是该沿着现有的路线继续前进,还是调整方向,向古人看齐,全盘复古?

      帝国时代,第一次治国理念之争,就这样引爆了。

      虽然淳于越在这个场合提到田氏、六卿那些人,严重破坏了整个宴会的喜庆气氛,还拐弯抹角的批评皇帝陛下走错了路,但是秦始皇顾不上计较这些了,他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对帝国的未来负责,给帝国找到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

      秦始皇赶紧把淳于越这个全盘复古的提议,交给了在场的各位,让他们展开热烈讨论。(始皇下其议

      不得不说,这个场合,实在是一个难得的适合讨论帝国未来路线方针的绝好场合。换个场合,要想凑这么多的帝国中高层干部,还怪不容易哩。

      好好的一个国宴,让淳于越搅和成一个路线研讨会,我想在场的各位,包括秦始皇,应该都很不爽。

      你淳于越也太他妈的多事儿了吧,整个就是一根搅屎棍子,在场的人当中,应该会有不少在心中这么念叨。

      不管心中有多么的不爽,老板交代下来了,大伙儿只能照办。

      听着淳于越这个愚蠢家伙嘚啵嘚、嘚啵嘚,已经升任左丞相的李斯,第一个坐不住了。

      如果淳于越只是跟周青臣唱反调,拿着分封还是郡县这盘冷饭翻来覆去的炒,估计李丞相不会特别的感兴趣。该说的,他早在八年前就已经都说了,并且说得还很透彻,这会儿实在犯不上再跟着淳于越炒冷饭。

      再说了,八年前,李丞相还是以廷尉的身份,挑战当时的丞相,赢了,很风光,输了,也没啥可丢人的;如今不一样啦,自己是丞相,对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博士,跟他辩论,赢了,没啥可显摆的,反而显得自己很没风度,输了,就丢人丢到姥姥家喽。

      但是,一听到淳于越提出那个全盘复古的主张,李丞相就是对这场辩论再不感兴趣,也该咂摸出滋味儿来了,敢情儿这小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他的终极目的是要彻底颠覆现行的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治国理念,砸依法治国的场子。

      这么一来,淳于博士就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博士了,眼睛一眨,成为了李丞相的阶级死敌。要是让淳于越的阴谋得逞,帝国真的修正了治国理念,全盘复古,他李丞相就是帝国官员中第一个失业的,谁让他是法家的高材生呢。

      法家能砸别人的饭碗,别人也一样能砸他们的饭碗!

      看到阶级敌人淳于越对法家思想发起了猖狂进攻,李丞相也顾不了身份上的巨大差距了,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为了自己的饭碗,他只能选择挺身而出,捍卫法家思想,为了真理跟凶残的敌人作最坚决的斗争。

      李斯果然没有跟淳于越纠缠分封还是郡县这个老话题,而是直接奔着淳于越那个全盘复古的核心思想,一路杀了过去。

      李丞相不愧是丞相,政治敏感度够高!

      李斯也是首先从历史经验出发,驳斥了淳于越的谬论,所谓跟古人保持一致,纯粹就是扯淡,古人他们自己都没有做到保持一致,五帝、三代夏商周,他们各自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功经验。(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

      到底跟哪个古人保持一致,才算是跟古人保持高度一致呢?

      在李斯看来,古人也不是有意跟他们的前辈保持不一致,非得走自己的路,只是时代变了,他们想跟前辈始终保持一致,他们所在的时代,也不答应。(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历史经验是个好东西啊,不同的人,从同样的历史经验中,都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淳于博士从古人成功的经验中,找到了要始终保持一致,李丞相则从这些成功的经验中,找到了要与时俱进。

      接下来,李斯话锋一转,如今陛下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跟以往任何时代都不一样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陛下要做的,是创建一份永远都不会再出现江山易主的基业。这远远超出了那些死脑筋的儒生的想象力,他们啊,满脑子的三代更替,怎么能想到会有万世不变这么一回事儿呢。(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更可笑的是淳于越,他竟然要拿三代那些经验来指导眼下的工作。三代的那些经验不过就是商怎么取代夏、周怎么取代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创建一个永远都不会被取代的大秦,那些互相取代的经验又有什么鸟用啊?(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历史上没有所谓的始终一致,并且正是因为古人没有跟前辈始终保持一致,他们才获得了巨大成功;现实中要开创的事业,古人的经验也指导不了。

      这就是李丞相仔细分析历史和现状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李丞相的这一层层分析,活像一把手术刀,把淳于博士那个全盘复古的画皮,一层层剥掉,最后剥了个精光。

      李丞相,你够狠!

      还有更狠的呢。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john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秦朝的粮食从哪里来

      当初全国才2000多万人口,进行了这么多大型的工程建设。还有足够的人口进行农业生产么。貌似也没有缺粮的记录。对秦朝的批评也多是横征暴敛之类的,而没有“易子而食”之类的记载。如果真的有大规模饥荒,痛恨秦始皇的书生们一定会大书特书。反而是楚汉相争的几年让人口急剧减少,十室九空。

      • 家园 秦朝的粮食生产一直不错

        楚汉相争之时,敖仓一带的粮食,还帮了刘邦不少忙。

        不过,民间的粮食价格很高,《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米石千六百。

        楚汉相争后,人口急剧减少,不能单纯看做是因为楚汉相争的缘故。从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天下,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即位,只有二十年的时间,其中楚汉相争有五年左右,加上前期的秦末大乱,也不过才七八年的样子。

        不否认战乱会造成大量的人口减少,但是秦朝的一系列工程、南北用兵和大量移民,应该也会造成中原地区人口的减少。考虑到,在这二十个年头里,秦朝占的比重更大,我认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原的人口就已经下降了。

        除了考虑人的死亡外,还得考虑一个因素,人口的生产。秦朝时期,男人们,上战场的上战场,修工程的修工程,女人是没法独立完成人口生产的任务的,我都怀疑,那些年秦朝的人口有可能是负增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