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德文新闻标题翻译小练习,2010,第24周 -- 重耳

共:💬33 🌺17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要说人渣 那中国才真的是遍地人渣呢

            首先这篇文章我看了一下原文,基本上还是很客观的,至少比国内的很多报道客观多了。

            1)我不知道楼主有多了解沿海打工者的生存状况,至少有一个小标题,er Aufstand richtet sich nicht gegen das System, es geht nur um die Lhne,个人觉得很准确。如果不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你也很难评估说明镜是在夸大工人的悲惨处境(因为工人的出境确实很悲惨,不仅在于眼下的工资少,工时长,更在于这些工作一点前景都没有,没有社会保障,没有养老机制,他们只是在拼命用这几年青春赚未来可能的生存)。

            2)和 3)有原文例证么?还是只是译者的解释?此外,虽说记者报道要客观,基于现在工人的生存状况,有同情心也不是大错误。总好过抹杀事实,说中国工人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制度中。

            4)至于中国政府是不是共产党政权,是不是diktatur,就不用讨论了吧

            此外,劳资矛盾一方面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矛盾,但是政府在其中难道就没有扮演任何角色吗?再怎样罢工,工人还是弱势的一方,政府没有尽自己的职责,建立并贯彻相应的机制来保障工人的利益,这期间就没有矛盾了吗?

            明镜周刊算是德国比较左翼的杂志,很多(有知识的)家庭主妇比较偏爱这类文章,因为一是内容涵盖面广,二是笔调比较情绪化。如果楼主有时间的话可以翻译一下fokus或者wirtschaftswoche或者manager magazin,估计会见到另外一种风格。

            关于文章的作用:

            1)德国人对中国人的优越感是有的,不过不是基于道德,而是基于体制。

            2)外交政策其实都是经济利益驱动的后果,具体参见默克尔两届任期的对华态度。

            说的有点多,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 家园 我在工厂打过工

              当然时间比较早,98年吧,做了2个月就走人了。

              认同1)和深圳呆子的看法,送花:)。

            • 家园 《明镜》左翼?

              恐怕最多只算主流保守自由派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用gelbe Gefahr这样的种族主义词汇,以及对中国留学生的集体无选择攻击。

              德国媒体总体水平可以用一个示例来说明:

              圈圈功事件高潮的时候,《法兰克福汇报》曾用中心页双面板请德国物理学家来解释圈圈功的理论。美国人脑子最秀逗的时候都没这么干。

              德国媒体的弱点就是不严谨,非常感情用事,意识形态意味和自以为是的气息浓重。我想这是因为德国冷战期间处于东西方对抗最前沿造成的。

              我曾经长期在德国生活,不过那时我一般只看英美媒体。德国媒体和英美就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

            • 家园 德国人除了对美国人,对任何人都有优越感

              好为人师是德国人和德国媒体的一致特点。某种程度上他们对两次大战的反思,本质上也是为了继续维持自己心里对自己民族理性客观的高大形象的需要,免得在说教的时候授人以柄。

              以上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从德国人的特点就是那样,喜欢穷尽每个问题,动不动就挖思想根源、潜意识,比较难缠。

          • 家园 这篇文章与其他不同

            明镜其他文章俺也见过,私货多时俺一向是嗤之以鼻,但这篇有所不同。你可以看看河里关于富士康的文章,也许会帮助你了解国内劳资矛盾的深层原因

          • 家园 真正阉割德国的是英美

            他们老是抨击中国不知道他们是装傻还是真傻。是寻求道德优越感还是想转移英美的注意力。

            希望了解德国的朋友能深入分析。

            • 家园 我想大概是这样

              我猜主流是真傻,个别的是装傻。

              我感觉,广义的日耳曼文化有点像狗或者别的群居野生动物的文化。我这么写的时候觉得对不起狗,因为狗是比广义的日耳曼人还更文明一些的物种。狗还有劳动换生存的本能。而日耳曼人从划着小艇上大陆的那一天起,从来就不靠劳动生存,而是靠掠夺寄生。

              相似性在这里:狗的特点之一是看到陌生人就企图去欺负人家,但被人揍一顿之后就会亮肚皮服输,亮肚皮的次数多了以后,就成了人的忠实走狗。

              具体到德国,自从60年以前被人揍惨了之后,又一直被残酷压榨和洗脑,肚皮一直是亮着的,所以至少在所有公开的场合都已经变得很忠实。俺给啦卖儿客(人名,总理婆子)在美国主子面前的那种谄媚之相,任何非德国人看了都会吐,但德国人大部分麻木到没有感觉了。德国普通民众的媚美丑态,比我们见过的最恶心的同胞,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德国毕竟是有8千万数量的大国,总有那么个别的几个,尽管在公开场合也亮肚皮,但心里还是在呲牙裂嘴的。特别是德国阶层划分明确,而且基本没有流动的通道,有一些上层人士接受的教育与公开的学校系统教育截然不同,广播报纸电视骗不了他们的。他们当中应该还有一点狼性残余的吧。看他们残酷的政治斗争,有时能够有一点信息透露出来。一个小小的例子,奥地利的约格海德会自己后半夜开车乱跑把自己摔死。

              • 家园 偏见

                我感觉,广义的日耳曼文化有点像狗或者别的群居野生动物的文化。我这么写的时候觉得对不起狗,因为狗是比广义的日耳曼人还更文明一些的物种。狗还有劳动换生存的本能。而日耳曼人从划着小艇上大陆的那一天起,从来就不靠劳动生存,而是靠掠夺寄生。

                看过楼主的不少翻译文章,觉得楼主的德语比较扎实。但楼主的这段评论可以看出,楼主对德国人的偏见比较大。与德国媒体的论争,不能以偏见来对付偏见。

    • 家园 星期二 中间阶层继续缩小

      星期二,2010-06-15,柏林每日镜报网站,标题是这样:

      Einkommensstudie

      Die Mittelschicht schrumpft weiter

      Die Kluft zwischen Arm und Reich in Deutschland waechst. Hauptursache dafuer ist die Entwicklung auf dem Arbeitsmarkt. Das ist das zentrale Ergebnis einer Studie des Deutschen Instituts fuer Wirtschaftsforschung zur Einkommensverteilung.

      翻译一下是这样:

      有关收入的研究

      中间阶层继续缩小

      在德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造成这种变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的变化。这是德国经济研究所有关收入分配的一项研究的核心结果。

      全文在这里:外链出处

      摘要编译一下:

      德国经济研究所(DIW)于星期二在柏林发表一项关于过去10年个人收入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德国贫富差距在扩大,2)穷人在变得更穷,3)中间阶层在缩小。

      DIW对中间阶层的定义是个人每月税后纯收入860-1844欧元。这一阶层的人士主要靠工资生活,而不是靠资产生活。

      2000年,德国人口的64%属于这一阶层。现在只有60%。

      这之下的贫困阶层,2000年占人口的18%,现在22%。

      贫困阶层的平均收入在下降。其中的一个例子,贫困人口中的单身家庭,2000年平均收入月为680欧元,2008年为645欧元。

      2009年,在经济危机中,贫困差距本来可能恶化,但在德国出现了一个就业率上升的奇迹,遏止了贫富差距恶化的势头,但未能使其好转。

      DIW专家杨戈贝尔强烈批评政府的节约计划。“迄今为止的具体节约建议都是针对低收入阶层的。富人阶层在持续扩大,富人的收入在增加。他们是不是也应该为节约做一点贡献,这真是个问题。”他指的具体节约建议是:取消哈慈第四条救济金领取者的育儿费,取消领住房补贴的失业者的取暖补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星期一,工程师的诺贝尔奖

      星期一,2010-06-14,柏林每日镜报网站,标题如下:

      Technologiepreis

      Solarzellen von morgen

      Der Chemiker Michael Graetzel erhaelt den Millennium-Preis, den "Nobelpreis fuer Ingenieure".

      翻译一下:

      技术奖

      明天的太阳能电池

      化学家米歇尔格雷策获得了千年奖,“工程师的诺贝尔奖”。

      全文在这里:外链出处

      摘编一下内容:

      芬兰的一个委员会,每两年评选一次“千年技术奖”,奖励“对人类用处最大的发明”。本届千年奖于上星期三选出,发给米歇尔格雷策,奖励他的染料太阳能电池,也叫“格雷策电池”。奖金80万欧元。

      格雷策是瑞士籍德国人。1944年出生于萨克森,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化学,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又在柏林自由大学完成教授资格考试(Habilitation)。之后,他在洛桑科技大学获得教授职位,并且移民瑞士。

      格雷策早于1992年就已经申请并获准了染料太阳能电池的专利。当时这一发明被人嘲笑。一直到近几年,格雷策电池突然开始走红。无数论文引用了他的工作。在威尔士卡迪夫有人创立一家公司,名叫“Dyesol”,生产一种装有格雷策电池的背包,可以给手机充电。该公司还与玻璃生产商“Pilkington”签订了协议,准备生产装有格雷策电池的玻璃。

      本届千年奖的另外两个获得提名的人,各得11.5万欧元奖金。他们是:Stephen Furber,八十年代发明了ARM微处理器。目前全世界每4个电器就有一个装有ARM;Richard Friend,发明发光二极管。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格雷策电池

        格雷策电池,也就是染料太阳能电池。其结构是这样:

        1)最下层是负极,例如可以导电的玻璃。

        2)负极上涂一层多孔二氧化钛。

        3)多孔二氧化钛的孔里面装上具有光电转化功能的染料,种类很多,最极端的例子是上面新闻里所说的,叶绿素。

        4)上面再覆盖上正极。

        从这样的结构上可以看出这个电池的工作原理:光照到染料分子上,释放出电子,电子通过二氧化钛流到负极,通过外回路做功,再流回正极。

        于是可以看出这电池的优点:

        1)便宜。多孔二氧化钛比硅晶体便宜太多了。用多孔二氧化钛,例如用规则介孔二氧化钛,除了它可以让电子流通,还因为它的比表面大,可以装很多染料分子。多孔二氧化钛做这个用途的缺点也很明显,下面再说。

        2)正极负极都做成透明的话,那上下两面来的光都可以得以利用。

        3)染料分子的光电转化效率极高,理论上可以达到100%。

        再说说为什么格雷策电池要被人看成是笑话:

        1)多孔二氧化钛的基本结构单元是非晶态颗粒,导电能力是比较差的,一是颗粒本身导电能力就有限,二是颗粒之间形成电势阱。现在做格雷策电池研究的人大多都在做这个多孔二氧化钛的改性,希望把它的电导率提高点,每天发表出来的论文,比河水还多。

        2)上面说到的优点3),是骗人的,这个其实是格雷策电池的致命缺点。染料分子的光电转化效率高,但因为是分子吸收再释放电子,所以它只能转化单色光,也就是说,只能把那么宽的太阳光谱中的一条线“100%”转化成电子。总效率可想而知。

        顺便说点题外话,塞点我自己的私货。西方公开的所谓科学技术研究,例如Cell, Science上的论文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像当年的“星球大战”一样,可以用于误导别人的资源投入方向,让人把人财物都花到没用的地方去。前一阵的纳米碳管储氢,红了快18年的规则介孔材料,等等,都是这样的例子。我的眼界有限,我猜各行各业里这样的例子都不会少。

        • 家园 另一个问题是染料的寿命吧

          化学染料不停暴露在强光下,寿命能有多长呢?没几年就被光漂白了吧?另外热稳定性呢?

          其实我觉得吸收光谱倒未必是个大问题,没必要追求100%吸收。叶绿素在可见光范围的吸收光谱并不很宽(要不然草坪可就是黑森森而不是绿油油的了),但是还不是喂饱了全地球的动物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