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这次唐骏被被爆是野鸡大学的博士 -- 离水

共:💬243 🌺17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很有意思

            汪晖的涉嫌部分基本是在文献回顾章节,朱学勤好像是核心部分。

          • 家园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有人搞到了反击的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1日05:22 新民网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

            朱学勤

              不愿亮出真实身份的网友 Isaiah是看着汪晖、朱学勤(左)、王铭铭等所著的“问题书籍”入门的,这是一些人无法回避的阅读历史。

              “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 ‘汪晖’?”这是网友Isaiah在网上发表的系列长文题目,在6篇文章里,Isaiah通过比对指出,上海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仅仅几日,该文已经被各大学术网站迅速转载。而朱学勤昨天表示,在恰当的时候会作正式详细回应,特别是希望Isaiah能亮出真实身份。早报记者 石剑峰

              学术不规范?

              “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

              Isaiah指出《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存在抄袭嫌疑,这马上会让人联系到至今依然被热议的“汪晖事件”,中央电视台甚至在前几日也就此事件作专题节目。而在Isaiah和诸多阅读了Isaiah文章的网友看来,《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的学术问题和汪晖《反抗绝望》有诸多相似之处,Isaiah本人也承认了这一点。但 Isaiah在系列文章的最后表示,“我们这一代做学术或思想的人,都是看着汪晖、朱学勤、王铭铭……这种问题书籍入门的,这不仅是别人的耻辱,也是我们的历史。如果我们今天走得更远了点,那也是在这些问题书籍所开拓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受到更良好的教育,是我们的遗憾,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书籍都清除掉,我们恐怕比现在还差得远。这是事实。”

              Isaiah是某大学在读博士,暂时还不愿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Isaiah透露,自己指出朱学勤涉嫌抄袭的系列文章是从本周三陆续开始写的,一开始并没有完整的计划。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部分是第二篇、第四篇和完结篇,第四篇和完结篇主要针对朱学勤当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Isaiah在第二篇中主要指出朱学勤《阳光与闪电》存在抄袭嫌疑。通过将《阳光与闪电》与《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比对,Isaiah指出,《阳光与闪电》一文,“抄袭了Dunn的研究成果”, “抄袭了本书译者杨小刚的译文”, “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并抄袭了杨小刚等人的译文”。

              朱学勤昨天在电话中向早报记者表示,《阳光与闪电》原先是《姊妹革命》一书的序言,后来为了保证该书出版,序言从书稿中撤了下来,后单独收入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中。朱学勤认为,《阳光与闪电》一文本来就是序言,是顺着该书内容写的,当然要大量引用书中的译文和内容。而Isaiah也提到,他也知道该文原为《姊妹革命》序言,但他同时认为朱学勤除了在文章开头部分提到了《姊妹革命》一书,“再无提过该书或该作者,没有任何地方坦承这是 Dunn的观点,也从来没有在脚注中引用过。因此,读者有充分理由认为,朱学勤可能只是从该书中受到启发,而文中的资料和观点都是朱本人的。” Isaiah同时认为,《姊妹革命》出版于2003年2月,而 “朱学勤的后记是在2003年7月写的,有充分的时间看到出版了的该书”,也就是说在该文出版前完全可以根据已经出版了的书籍信息进行引用来源的注明。

              涉嫌抄袭?

              大量使用西方学者的研究和引用,却并未加以注明

              在Isaiah系列文章中,第四篇和完结篇通过比对美国学者Carol Blum的著作《卢梭与德性共和国》,指出朱学勤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通过对朱学勤先生赖以成名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与美国学者Carol Blum的著作《卢梭与德性共和国》部分内容的对勘,(指出)其在未经注明的情况下,大量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地抄袭、盗用后者的事实。”Isaiah在文章中说。仅比对《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几十页,Isaiah就指出十多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与《卢梭与德性共和国》相似的地方。Isaiah首先认为,“朱学勤先生在博士论文中对卢梭等人的原著缺乏第一手的熟悉,绝大多数标明法语原著,引文可能都并非出于原著,而大量利用了Blum等西方学者的研究和引用,却并未加以注明。”此外,Isaiah举出多个例子证明,《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直接使用了《卢梭与德性共和国》的内容,但未详细标明是引用还是自己的成果。“朱书172-182页,基本是拷贝Blum书135-142页。朱书 298-301页,基本是缩写Blum书260-277页。”

              然后,Isaiah通过比对和研究继续认为:“从书名到中心思想,从结构到具体内容,从材料到语言,朱书都大量借鉴,沿袭了Blum的著作。 Blum书的基本框架,即是对卢梭‘德性’思想的解析(第1-6章)以及对其在法国大革命中影响和作用的考察(第8-14章),这两个部分又以卢梭死后,大革命之前其形象和地位的变迁为连接(第7章)。这和朱书的三部分主体结构恰好相对应:第1-4章讲卢梭思想,第5章过渡,第6-8章讲法国大革命。 Blum的书,专门讲德性概念,线索比较明晰,朱书则一会道德理想,一会先验理念,一会价值理性等纠缠不清。但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是讨论何以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会演变成恐怖的意识形态的缘故。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语言转换’等也有相似点。”

              在昨天简短的电话中,朱学勤表示,他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里已经说明,Blum书是其参考文献,而且在书中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注释。不过朱学勤同时表示,他会在适当的时候作出正式的回应,特别是Isaiah能表明真实身份之后,会和他做学术上的探讨。

              早报对话Isaiah

              “时代和学术规范的变迁问题”

              早报:怎么会想到要写《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跟“汪晖事件”有多大关系?

              Isaiah: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汪晖事件”引起的。我和朋友也经常对当时的学风、学术规范等论题做了比较激烈的讨论,然后我就想找几本其他的著作来比较一下。朱学勤的书,我以前大致看过,内容相对熟悉,当然找来看看比较方便。

              早报:写这几篇文章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Isaiah:大概断断续续从周三晚上写到周五早上,满打满算也就是一天。我写好一部分就立刻贴出,绝没有什么事先策划之类说法。所以你看,我写的第一篇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找到《姊妹革命》一书,误以为有问题的译文都是朱学勤自己翻译的,实际上后来发现都是出自该译著。如果我有深思熟虑,这部分肯定会删掉或者改写。但是后来发现,朱学勤的问题确实比我想的要严重一些。

              早报:在你看来,朱学勤在《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的许多问题是否与汪晖在《告别绝望》中的问题有相似之处?

              Isaiah:朱学勤和汪晖,二者在一些规范问题上有类似问题,比如长篇大论地引用其他著作,并不完全隐瞒,但是也不一一仔细注明。又如一些注脚将间接引用写成直接引用等。这样从今天的标准来看就是抄袭,但是这种标准对当时的人来说并不公平。实际上这二十多年,我们的学术工作很大的力气就是引进西学,主要起个传声筒的作用。当然确实有完全不学无术,借此浑水摸鱼的,这些要具体分析。我觉得朱学勤应该不属于此列,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一个真诚的思想者,写了一些言之有物的东西。

              早报:你作为一名年轻学者,怎么看汪晖、朱学勤,可能还有其他学者在早期著作中的一些学术规范上的问题?

              Isaiah:我文章的初衷是故意反话正说,不是为了打倒谁,写文章是为了说时代和学术规范的变迁问题。总的来说,我认为学界的态度应该是同情、理解。对这类事情,如果要批判的话,最好不要针对个人,这是历史,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要完全划清界限是不可能的。 来源:东方早报

    • 家园 80位国际知名学者发公开信支持汪晖否认剽窃

      斗争很激烈呀............汪晖应该高薪聘请方舟子把对方干将的底细摸一摸............

      80位国际知名学者发公开信支持汪晖否认剽窃

      3 月10日,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指存在多处抄袭。7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包括汪丁丁、郑也夫、张鸣等在内的63位国内外学者的公开信,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7月9日,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给凤凰网发来邮件,告知80多位海外学者曾联署签名信寄给了清华大学校长。在这封公开信中,80多位学者力挺汪晖,称通过学者举证发现任何剽窃都不存在!以下为刘禾教授发来的公开信说明及中英文版本。

      发起者说明

      从2010年3月中、下旬开始,围绕汪晖的早期著作《反抗绝望》一书,《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访谈。网络媒体上的激烈争论更是十分罕见。从四月开始,有人向国外翻译、评论和出版过汪晖著作的译者、评论者、刊物和出版社广泛寄送匿名信,一些与汪晖合作过的学者和学术机构也成为这些匿名信的目标。有鉴于此,这些学者开始收集并研究有关“汪晖事件”的各类文章和讨论,并将相关情况向国际学术界的同行们通报。6月9日,国际学者致信清华大学校长陈述了他们的看法。此后,7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63人的签名信,当晚央视也对此事做了报道。因此,现在有必要将这封致清华大学校长的信公之于众。由于种种在主流媒体上发表这份文件的努力都遭遇了挫折,此信不得不在网络上公之于众。以下就是八十多位国际学者联合签署的公开信原文和签名,并附上中译文。

      八十多位国际学者联合签署的公开信原文

      中文译文:

      尊敬的顾秉林校长与谢维和副校长:

      作为学者、译者、编辑、历史学者和文化批评者的国际共同体的成员,我们给您写信,声援正在被大众传媒攻击的汪晖教授。最近发生的这次令人困惑的、有组织的媒体攻击可能被用来针对任何一个学者,正因为如此,我们-这封信的签字者-向您递呈这封信。

      首先,汪晖教授被指责抄袭。这个指控已经在钟彪、舒炜、魏行和其他学者的严谨分析文章中被辩驳,它是不足信的。在这封信上签字的也有汪晖教授著作的译者,他们无疑是最熟悉汪晖教授的写作的。每位译者都检查并且复查了汪教授在过去三十年中著作所采用大量参考书目的注释。他们当中没有一人发现有任何剽窃的现象- 不管我们多么宽松地定义剽窃这个词。

      第二,我们之中有许多中国研究和亚洲专家。我们可以证明汪教授的学术诚信以及他在国际亚洲研究中的重要性。2010年春天,他被亚洲研究协会邀请在年会上做基调演讲,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来自中国的亚洲研究学者。这份荣誉源自汪教授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可信度,以及他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在他的著作所吸引的学者、追随者和有原则的批评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在我们的学术共同体中,这是最高层次的承认。汪晖影响了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同时与这两个群体对话,并且在我们之间搭建了交流的桥梁。

      第三,在社会和经济的激烈转型期,媒体对大学的攻击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们中的很多人见证过媒体攻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研究的不屑,并且丝毫不理解大学的学术研究是怎样在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然也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人文和艺术的社会生活。当媒体文化针对一个特定的学者发起无端的攻击时,大学作为机构就被削弱了: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就是对大学本身进行攻击。

      最后,当大学内部正常的文化政治被判为非法的时候,学术、高等教育、实验艺术和人文科学的正当性也同样受到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机构的功能实际上就被取消了。

      我们—这封信的签字者—很熟悉这个事件中已经公布的事实,并曾读过、在教学中使用过、友好地分析批评过或者翻译过汪晖教授的著作。

      此致

      敬礼

      2010年6月9日

      英文原文:

      June 9, 2010

      Dear President Gu Binglin and President Xie Weihe:

      We write you as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cholars, translators, editors, historians and cultural critics in support of Professor Wang Hui who is currently under attack from the popular media in China. This recent, baffling, organized media attack could happen to any scholar and for that reason we, the undersigned, present this letter.

      First, Professor Wang has been accused of plagiarism. The charges have been contested and discredited in the careful analyses given by Zhong Biao, Shu Wei, Wei Xing and others. Among the signatories to this letter are also translators and they are without doubt closest to the work of Wang Hui. Each translator has checked and double checked all the footnotes in the vast bibliographies of Professor Wang's publications over the last thirty years. None has found any indication of plagiarism no matter how loosely this word is defined.

      Second, among us are many Asia specialists in Chinese studies and we attest to Professor Wang's scholarly integrity and his importance in international Asian studies. The first Chinese scholar of Asia ever invited to address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nnual convention in spring 2010, Wang was honored for the breadth, depth and reliability of his scholarship and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s he has popularized among scholars and the many admirers and principled critics his work has attracted. This is recognition at the highest level possible among our community of scholarship. Wang Hui has influenced scholars in China and outside the country, speaking simultaneously to both constituencies and opening a bridge among us.

      Third, media attacks on the universities during times of extreme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are common. Many of us have witnessed media attacks and what they share is contempt for research and incomprehension of how university scholarship enriches everyday life, to say nothing of scientific, social scientific, humanistic and artistic social life. The university as an institution is weakened when unmotivated attacks from the media culture single out one scholar as a target: the next logical step is to attack the university itself.

      Finally, when ordinary cultural politics inside the university are criminalized, the legitimacy of scholarship, higher education, experimental arts and human sciences is imperiled as well. The universities are effectively cancelled as central institutions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 the undersigned are familiar with the known facts in this case and have read, taught, commented on the work of Professor Wang Hui critically and in a friendly fashion, or translated him.

      We respectfully submit this letter,

      • 家园 汪丁丁?

        就是那位阿米诺酸教授?

        我都要笑破肚皮了。

        抄了就抄了。80位教授就能改变事实了?真要驳斥抄袭论,一个教授就够了。

        把这80个教授记住。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这80名国际知名学者与政治无关

          人家应该是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发言的。

          • 家园 其实也与意识形态有关呢。

            80人中的詹明信、齐泽克、高默波、王绍光等的政治立场也是很鲜明的,其他人愿意在国际上推介汪晖作品大体立场也可知。

            不过这80多人的学术地位之高还是让我吃惊,连詹和齐这样的人物都出场站队,可见汪晖的学术影响力了。国内那帮倒汪的家伙学术能力连三脚猫都算不上了。

            还是感慨啊,政治化的时代里,很难有什么东西能避免政治的烙印。一句话,对事其实是为了对人,对人其实是为了对另外的事。

            ps:汪晖事件有点李特事件的现实版影子,不知道清华是不是打算做铁手。

            • 家园 左右真是无处不在

              支持汪晖国外的多,而反对汪晖的国内的多。国外对左右心态要好得多,所以国外学术界左右比例比较均衡,左右比例不那么离谱。国内学术界现在风头正胜的应该是50岁以上的这一阶层,受反右,伤痕,一直到80年代的体改所,春夏之交的影响,心态都不算是很平和,右远远大于左。而且年龄越大越偏激。

              80岁如流沙河,茅于轼从反右开始,观点也最离谱,60岁当中受到伤痕跟体改所的影响,虽然有朱学勤天天传播天谴论,人吃人,教科书,不过大多数如郑也夫,汪丁丁之流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就不那么明显了,常常采用夹带私货的方法。50岁这一层学术界就开始分化,汪晖,薛涌都是。40岁的至少经历过春夏之交,也是恨之入骨的,象袁腾飞白岩松这些人最有可能是因为春夏之交造成观点偏激。当然也不排除火热的下海年代让他们对右派感情深(西河的某大牛估计就是从火热的下海年代形成了人生观,估计跟袁腾飞白岩松是同一年龄层)。大概要到再过5-10年上一代人谢幕;而受到90年代开始的,下岗私有化等一系列不那么火热的事情的影响而形成人生观的一代人登上舞台,学术界左右比例才能重新平衡吧。

              这次汪晖这件事也算是给大家表明立场的机会吧。朱学勤薛涌立场分明站出来不稀奇,郑也夫汪丁丁以前属于夹带私货,这次出来可以想象,白岩松以前态度就比较暧昧,这次算是明朗化了。倒是易中天以前不轻易表态,这次居然也站了出来,只能说,50岁以上的学术界里,由于各种原因,左右比例有可能一比九这么离谱。不过,现在朱学勤也被人挖掘,说明右派不象07年之前那样一手遮天了吧。

              • 家园 易中天态度特别积极。

                看来是急着在政治化时代里上船。别看他是个学术明星,其实在学术界没有多少影响力,在思想界更是等于0。这是个混入思想界上层的机会。

                朱学勤据说是幕后黑手,所以现在被人朝脸上扔了包白石灰,也灰头土脸的了。这事可能还要继续挖抄袭,搞得最后不了了之,谁也不比谁强多少啊。那个易中天居然有本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专著,要是被人检查下肯定是抄袭。

                左派居然找到纸质媒体发表对朱学勤的指控,而且新浪置顶两天了,也算是有点能耐了。

                • 家园 易中天还写过一本美国宪政的书

                  就他那点水平,还做这种外国法制史研究?出那么厚一本书,我看到的时候真的被雷到了。

                  这个书,要查的话,一抓一个准,只不过他的学术地位实在太低,估计没人有兴趣查。

                • 家园 东方早报算是比较均衡的

                  那个记者好像从头做了一系列报道,不过最后因为朱学勤的报道已经被某些人骂是隐藏的汪粉了。

                  • 家园 朱学勤回应了

                    外链出处

                    • 家园 对朱学勤的揭发本身就是行为艺术

                      原作者其实想证明当年的学术规范确实不很严谨,像他自己说的“100个人里,能找出90个有汪晖类似的问题”。本意也不是真的揭发朱学勤抄袭。

                      等朱学勤真正回应时(现在只是表个态)再看看吧。

                      • 家园 关键是组织调查委员会

                        朱的回应里姿态比较高,心里有底?

                        • 家园 我觉得他有底

                          王彬彬标准不会被用到他身上。

                          另外,注意朱学勤的这句话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公开姓名的指控,非常不严肃,可以称得上‘懦夫’,此前,不管是指控汪晖还是为汪晖辩护的人,都是公开姓名的。”朱学勤说,真相总有大白天下的那一天,坏事会变成好事。他还希望读者不要看一面之词,可以去看书本身。

                          有趣的是,朱学勤在这里犯了一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错误,即指控汪晖的,就有匿名网友提供的材料发表在南方周末的文章里(《项义华:规范的缺失与自我的迷失--也谈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

                          据豆瓣网网友欧文提供的例证,。。。

                          网友VIVO发掘出来的。。。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朱学勤号召“希望读者不要看一面之词,可以去看书本身”。其实,如果读者去查一下汪晖的书的话,对王彬彬的揭发恐怕会有一些不见得相同的看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