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随便谈谈中国教育的前身、远虑与近忧,以及其他(一)独一无 -- 酥油茶

共:💬60 🌺17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随便谈谈中国教育的前身、远虑与近忧,以及其他(一)独一无

    不才之前曾经和穿越写了一系列关于个人教育经历的帖子,写了之后有群众反应感觉是说飞天鸭自己怎么聪明的,不禁哑然,有心人应该看得出,那里面句句是血泪,字字是真情。而这一段时间内看到的一些事情,又不能不让人感到有对教育这个事情说点感想的必要。

    很多在西方的华人下一代所受的教育里,是没有东方文明的位置的,但西方为数不多也不少的高级知识分子,心里都清楚他们对中华文明不得不惊叹的一点,贤者有才者位上的社会理念,也就是所谓的Meritocracy以及其附带的选拔考试制度,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独一无二的贡献。

    在印度文明里,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于其出身的种族所决定的,这一制度的形成,来自于雅利安族为了让他们的后代有永远高其他种族一头的权利。而所有的希腊罗马等等所谓欧洲文明一脉的,其统治方式也一直无非是一个部落压迫其他部落,一个民族压迫其他民族。希腊罗马的教育系统,本身就是针对贵族或者“公民”的,而辩论研究也是贵族的无聊的产物而已。西方文明对辩论演讲极度重视,恰恰是他们文化高度排他性,小圈子性的体现。

    而在已知世界的其他角落,能靠一篇文章就能从万里之外进京见到最高统治集团,这种制度是其他蛮夷们想都没有想过的。能发展出这样的制度,自然也和中国人对文字教育的重视有关,汉语本身就是以文字为本的语言,学习汉语的过程可以自然而然地养成文字为本的接受理解信息的习惯,而西方单是阅读困难和通过书本学习效率低下这两个难题就淘汰了相当高比例的孩子在专业领域取得成功的可能。

    我们都知道,目前为止所有的有文明的人类群体都知道文字教育的重要性,但中华民族尤其为甚。事实上,也就是这点对文字教育的重视和传承,才能让当年被各位大家们批判了上百年的酱缸文化,阴阳五行这样全是破烂的中华文明里浸润出来的学子们,能够饱读国学之后在西方翻身拿到诺贝尔奖。

    关键词(Tags): #人文相关#教育杂谈通宝推:冰雪迎梅,穿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篇好文:关于科研界的困局

      hwd99:【转载】鸡屁股运动:活下去还是死翘翘,兹一烦事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3771

      鸡屁股运动:活下去还是死翘翘,兹一烦事也

      王铮教授 (红字为本人加的翻译)转自链接出处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套用哈姆雷特的。不过怕张李赵编辑主任不用人脑用电脑软件一查,说我剽窃莎士比亚,所以改了一下。当然,与“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比,这个句子,13个字,有相同的字有“还、是、死、一”,剽窃率达到30.7%,幸好还有个“也”字,不然剽窃率达33.3%,超过了非浙江大学教师投稿浙江大学学报让浙江大学学报背的黑锅——剽窃率达31%。老祖宗啊,你们发明了语气词“也”,救了我。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张王李赵编辑而是张李赵编辑。因为王编辑敢指责我,我就说你剽窃了我的姓,你那德行,只配姓King,索性姓Open也行,免得你姓了中文姓,低人一等。

      可是我为什么还要套用哈姆雷特的话,因为莎士比亚留下了一个“子曰”式的经典语句,我不能不引用。

      言归正传,德华先生(注:叫王德华先生,就有指责他33.3%剽窃我的嫌疑)爆出:Nature(自然,科技界著名杂志名)杂志社论Publish or Perish(生存还是毁灭)(这题目是不是有66.7%剽窃莎士比亚?)说,One Chinese scientist has referred to the majority of China’s publication as ‘Pollution’ (一位中国科学家将原因归结于中国大多数印刷品是污染), 同时又引用了“张月红发现”,由此得到应该对中国期刊下猛药。什么猛药?to "terminate" weak journals(取消劣质期刊), “All original Chinese research should be published in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s to get the widest audience possible(所有中国的原创研究都应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以得到更多的读者)。”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办期刊干什么?就是为了进SCI(一种国外期刊数据库),“为国争光”?为了“get the widest audience possible(得到更多的读者)”。 不是吧,中国人办期刊,第一是促进自己的生产力发展吧?要促进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当然是用中文最好,越是原创,越是要用中文,让中国人先学习到,不然用我 们中国纳税人的钱干什么?我前些日子到一个中等工业城市的图书馆考察,我问他们有英文杂志吗?他们说,那怎么订的起。把中文期刊一律学《动物学报》改英 文,期刊进了SCI,中国人发展的科学技术,中国人自己看不见,让外国人看见了,做成专利再卖给中国,中国的买办发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也就完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期刊还要吗?有人说不要要了,改成英文,期刊就可以进SCI了。不知道Nature是什么态度。不过它提倡学习1935年创刊的《动物学报》,改中文版为英文版。据说《动物学报》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Nature社论说动物学报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生态位是什么东东?英文叫Niche,中文也叫龛,生物生存的一个狭小生境,或者我们老百姓说的“墙洞洞”。让中国期刊转成英文期刊,然后在一个龛中求生存,这就是Nature社论提倡的。中国人也许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上海飞机制造厂与麦道公司合作,想就此学得飞机制造技术,可是别人只让你造尾翼,用上海当年下岗职工的话说,只会造“鸡屁股”了。“鸡屁股”,这就是洋人给我们的生态位,给我们的 Niche, 让我们钻的墙洞洞。我国许多企业就是这样毁掉竞争力的,永远只能给别人打工。中国的科学期刊,一个个去找个“龛”呆着,期刊自己是“发展”了,中国的科学 家因为“英语墙”就只能退出科学,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就只能做鸡屁股。中国纳税人的钱凭什么为外国佬挖墙洞洞。用英文版期刊代替中文期刊,就是一个“鸡屁股 运动”。这个运动,那些想回国捞东西的假爱国者最为拥护,真正的爱国者,正义的人士,无论他生活在本土还是在国外,他们都会认识到中文的必要。其实如果把 中文丢了,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学者,他背靠的是一个连本民族语言都不敢有的祖国,他们也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所以所有华人,都应该反对“鸡屁股运动”, 保卫我们的语言。

      今 天看参考消息,中国要把针灸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韩国人反对,他们说针灸是韩国人发明的。端午节他们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了,中医经典他们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了。 我们中国的好东西都是韩国的。可是我们这种科学家,连中文都不想要了。我们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只能让韩国人用了申遗。

      Nature论证,Wu Haiyun, a cardiologist at the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in Beijing, says that only 5–10% of these journals are worth saving, and the rest are "information pollution"(一位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心脏病学家说,只有5-10%期刊是值得储存的,其余的是信息污染).。这我就奇了怪了,你一个心脏病学家,你怎么知道所有学科的期刊只有5~10%是有价值存储的?你完全是信口雌黄。有句俗话,80%以上用Windows(微软窗口软件)的人在用到它不足 20%的功能,所以无论中文还是英文期刊,明确具有长期存储价值的不会太多。可是其他的文献,也可能有价值,只不过还不明确。5~10%,能借东风的诸葛亮也估计不到,你一个心血管医生你只能胡猜。

      information pollution,信息污染,这是一个伪科学词汇。任何信号,在某种意义下是噪声,在另外意义下可能就是信息了。信息不是物质,不存在污染。如果真是污染?怎么测度?怎么观察?众所周知,3K辐射的发现,最初人们认为是噪声,对仪器测量来说他是噪声,可是对宇宙演化来说他就是信息了。不存在“信息污染” 这个科学命题。用信息污染这个伪科学概念否定中文期刊,是一种对民族的侮辱。

      Nature报道,中国官员强调,new regulations will be used to "terminate" weak journals(将使用新的条例来终止劣质期刊). 我希望这是误传,因为我听着怎么象“毁书坑儒”。秦始皇当年就是毁了他标准的weak book(劣质书),只留下医学、农学、算卦的书。一种愚蠢的实用主义。新中国建立后,曾经两次废除毛泽东百家争鸣的方针,搞 terminate journals(终结期刊),第一次是1957年下半年,反右后的期刊整顿,结果带来了三年“自然灾害”,刘**打倒了彭德怀。另一次是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所有期刊被"terminate(中止)"了,这回带了比三个三年还多的十年浩劫;1959呼风唤雨刘**自己也被打倒了,他万万想不到,自己被请君入瓮了。现在听洋大人的话,要请君入“龛”,这是玩火。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时,为了面子,为了 “get the widest audience possible(得到更多的读者)”,搞“鸡屁股”运动,玩请君入“龛”,将会祸国殃民。希望Nature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不要作为新一次“毁书坑儒”的吹鼓手。

      中国科学,中国文化,中国,生存还是死亡,要不要中文,这是一个大问题。

      918要来了,似乎需要我们唱:保卫黄河,保卫中文,保卫全中国

      当年日本鬼子尚说“同文同种”,现在我们的怎么了?自己不要中文了。

      ps 写《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是留学法国的,在法国如果那个部长、副部长扬言要取消法文期刊用英文期刊,法国老百姓会不会要他辞职?当年法国被希特勒德国灭 了,但是他还是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英文、法文、俄文、中文被列为联合国正式语言。在最近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个法国企业家用英文讲演,他的总统愤而 离场,这就是当年不管美国压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法国。

      本文最初题目仅为《活下去 还是死翘翘,兹一烦事也》,在编辑推荐以后,感到应该给中国期刊英语化命名,想到了上海飞机制造厂的教训,故命名为“鸡屁股运动”。据说当年毁害中国飞机 制造业的沈某现在在新英格兰地区当愚公。别看他在中国人面前很红火,实际上在洋人面前充其量就是个“鸡屁股”。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学术期刊是收集科技信息的介质,

        中文的一定要办好。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自己也要办一些英文期刊,吸引西方人发表文章,更快地为国内收集科技信息。

        收集科技信息是学术期刊的主要目的,学术交流是另一个目的。不过后者通过开会,私下交换即将发表的文字也可以做到的。

        看了你转的这篇文章,忍不住说两句。

        我就是不相信,有人读书读多了,不是读精明了,而真是读傻了。

    • 家园 五:说一说西方教育史:与东方迥异的思想观念

      前面谈到了中国教育史,这里就讲讲西方的状况。

      所谓西方,目前指代的是自认为继承了希腊罗马一脉的西欧国家及其遍布全球的后裔,对这部分人,国人的心态从不屑到正视,又到自断经脉之后的崇拜,经历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直到现在,盎格鲁-撒克逊族为首的白人还是国内大众狂热崇拜的对象,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我们说到教育史的时候,是不可能不提到与之相关的思想,文明以及制度的——一门关于“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科,当然首先要有“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的价值观做指导,进一步还必须理解“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关于,“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向来是众说纷纭,不过我们大概知道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随便说说应该不会有大错。

      人是什么:嗯,人生于天地间。

      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努力向上,做个( )的人。

      空格里可以是有钱,对社会作贡献,受大家尊敬的,不给国家添负担,等等等等。

      这里的核心是,对人的来处,是没有特殊的关心的。但是,中国传统强调的是人要通过努力奋斗,鸡窝飞凤凰,鲤鱼跳龙门,达到某个标准。这个标准或者是战天斗地,移山填海,实在不行也要逐个日。

      好,西方文明对这个问题怎么回答的呢?

      人是什么:嗯,人是上帝造的。

      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信靠上帝,听上帝的话,努力像上帝一样,上帝爱你。

      好,我知道这么讲完了,很多人要跳出来质疑了,质疑的原因是,他们一个对此缺乏了解,第二个不相信飞天鸭讲的闻所未闻的看法。首先大家如果想有更多了解,这里给出参考资料A history of knowled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y Charles Lincoln Van Doren, 给很多人推荐过,作为西方文明事实上的槛外人,看看西方学者如何讲他自己的历史观,进益会快很多。看完了欢迎来找我。

      然后说一下这里和我们不同的核心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人是上帝造的”这里面包括的人权观念,就是“人生而高贵,应当享有权利”的概念,也就是常听到的“普世价值”的核心思想。现在大家都知道圣诞节,圣诞节歌颂的核心是什么,是一个未婚先孕少女的降生在马厩里的婴儿,如何在受胎之时就被许下神圣光荣的使命,一出世就受到崇拜,生下来就被世界欢迎,还有三博士送礼物,出生多么卑贱,又多么光荣!每个看完圣诞歌剧的人都很欣慰,因为这里面暗示的精神就是,每个人都是主耶稣,每个新生儿的出生都是伟大的,是值得庆祝的。

      进一步,根据基督教的理念,任何人只要信了基督,他/她这一生的答卷就是满分,A+, 剩下的时光要做的事情,无非是享受上帝安排好的精彩旅程,只等到去世后上天向他老人家汇报,顺便享受比尘世还要美好的死后世界,所以基督徒的葬礼上,大家只会回顾他这一生多么精彩美好,顺便赞颂一下主的奥妙,庆祝他死后获得天上无比美好的永生,泪水是会流的,但严格来讲,这是对自己及周围还在尘世的人的悲惨而流,而死者去了更好的地方。

      总之,东方文明强调人在奋斗后才具有价值,西方文明强调人生而既有价值,当然西方的这种观念并不只来自基督教,最早可以追溯到人格神崇拜和史诗传统,而东方也并非没有人生而为尊的思想,但是各自思想库里目前强调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而这种不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教育上的不同。从阿姨对幼儿的教导上,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上,这种文化环境就被一代代地传递下来。

      不过,这里可不是一个传教贴,虽然宗教对欧洲摆脱周期律显然功不可没,但看到这里也应该了解,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本身和重视知识没什么关系,对普通民众来讲甚至是反智的。但如果研究教会史的话,天主教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下面讲讲西方从古典希腊开始的教育体制,

    • 家园 (四)科技及知识阶层与中国政治

      邓小平说过,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第一个学会钻木取火,学会采集草药治病,开始尝试着种植植物的人,一定得到了部落的优待和重视。

      然而,我们必须说然而,根据飞天鸭考证,自从人类文明发展到某个程度以后,始作俑者就开始面临其无后乎的处境了。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打开中国的史书,里面有巢氏发明了屋子,燧人氏发明了取火,这里还是以发明物给发明家命名,直到出现了大发明家黄帝和他的妻子,我们才知道——一切都晚了。

      据说:黄帝多才多艺,有许多发明创造,像造宫殿、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黄帝的妻子嫘祖,也是一位发明家。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是嫘祖教人们养蚕、缫丝、织帛,从此,中国开始有了丝绸文明。黄帝发明了亭子后,她还发明了雨天能移动的亭子——雨伞。

      这种最高级政治家也是全能发明家的记录在之后的历史里屡见不鲜。杜康发明了酒,刘备发明了豆腐,直到今天我们还有金正日同学,不仅是最高领袖,还是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机关枪手,等等。

      这些历史里的重复片段意味着什么,很显然,人类历史上的无数能工巧匠,在他们的发明刚被重视的时代,就把发明物所有权和冠名权让给了最高政治统治者,让他来独享一切荣光和赞美。

      可见,在后来的人类社会中,科学与技术以及知识的传播,从来就不可能离开政治。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如果还稍微有点意义的话,都可以说是政治活动。

      但是似乎真的没有什么人喜欢政治,黑帮老大都不喜欢。

      原因嘛,人类的政治活动到后来,特别是在中国,已经是典型的互害活动了,看看史书就知道,对任何一个人,里面的不可控变量都太多,导致最后有好下场的太少,反正谁也不是三头六臂。

      而历史上的国人所有智力活动努力的核心都是,如何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妥善的,不要老是一死一大片的政治体制。这个努力,平心而论,个人认为是有不小的成就的。

      也因为如此,我们的文化传承重人文而轻其它,知识阶层从来没有脱离过政治而独立存在过。对于科技和知识的进步,对于其作者其实并无产权保护,甚至连署名的兴趣也无。四大发明被汉学家总结出来以前,我们自己也不清楚。

      总有人问,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发明这个,发明那个,在现代生活的原创性方面一无是处,首先要看到,现代发明很多东西是配套的一揽子体系,一旦有了A,B也没有什么稀奇的,其次,什么花结什么果,中国的教育体制规模之集中化和考试之严密成熟,西方没有学习的话也很难现代化,但中国同样应该参考西方学术体制背后的哲学与政治。

      • 家园 不同理解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如果还稍微有点意义的话,都可以说是政治活动。”

        经济活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是政治,军事,教育还是其他,甚至宗教,其最根本的动力不外乎趋利避害而已。

        • 家园 这里我的定义是这样的

          政治活动,可以说是涉及到人类群体的活动,

          人类历史上一直在搞物质生产,没错。但是物质生产早就社会化了,而大社会的生产活动早就使得个人不过成为生产活动的零件而已。

          这里的意义也指得是社会意义,对个人我们也可以说,呼吸活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

    • 家园 三:历史上的中国教育制度

      能让身处欧美的华人第一代移民在知识技术领域里落脚,第二代在学校考试里夺魁的,唐人街里无三代的,是我们文化里普遍重视教育的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不仅在非洲裔、拉丁美洲裔身上无从谈起,在欧洲白人的历史里面,也是不存在的,只要回顾历史,就知道几千年前,老祖宗就已经建立了复杂度不亚于今日的教育考试体系。

      几乎所有的古代人类,都生在一个现代工业社会难以想象的文化环境里。但文明的诞生以及发展,还需要一个组织缜密、传承严格的知识创造传播普及体系。如果保守估计的话,这个体系在中国文字成型的夏商朝就应该存在了。 中国具有悠久的教育历史,是世界上古代最为重视教育和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

      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原始社会的五帝时期就有了名为成均的教育活动场所,虞舜时期就有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王制》)。那时的成均和庠还不具有后世专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性质,而是敬养老人进行以孝为主教育的场所。 进入奴隶社会后,教育开始制度化,国家开始建设最高学府。“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在奴隶社会时期,除学外,每个朝代还有名称不同、功能不同的教育设施,庠是养老的场所,校是习武的场所,序是习射的场所。到西周时国家就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家有塾,XXX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而中央官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 “大学”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屯南》60)中,从文字看,那时的大学还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商、周时国家最高学府名称为大学,周代又名辟雍,“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西周时,王都大学分为五学,东学为东序,西学为瞽宗,北学为上庠,南学为成均,中央为太学,太学又称辟雍或明堂
      。在周朝的时候,据《诗》中国已经有学校出现。在当时学校作为一种辅政机构,主要职能是“行礼乐,宣教化”。中央设立的称作“辟雍”,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官”。由这样的教育环境所赐,孔子方在童年的时候,就可以一边玩耍一边学礼。

      [URL=]

      http://www.edu.cn/fa_zhan_430/20060323/t20060323_17411.shtml[/URL]

      中华文化的底蕴,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提到,孕育于史书未载之上古年代,成型于商周两朝,发展于春秋之后。而知识系统则脱胎于商及之前的宗教祭祀系统,最早是限于贵族阶层、即士大夫阶层。所谓“礼不下庶人”,而随着周王朝权利的分散,平民开始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也就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也差不多绝后的百家争鸣时代。但随着政治的再次一统及中央集权的稳定,教育及考试制度也走向稳定化,框架确定,所余下的只有治世的小修小改了。

      中国传统的教育/考试制度有几个特点:

      考试的一切最终解释权归于国家官僚阶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官吏,进入统治阶级。

      知识体系是稳定的,因为非如此不足以保证权力的稳定

      • 家园 请不要滥用基因这个词
        • 家园 修改了一下,看看是否观感有所进步

          咔咔

        • 家园 用 觅母你看得懂是啥么,请不要滥用“请不要滥用”这个词

          个人不喜欢以下任何一个除了5(或者还有6)以外的生造任何词,而且也没有统一的意见告诉我非得用以下的哪一个,不知您老人家是何方高人,欢迎赐教

          觅母(道金斯1981;另见道金斯1987:135- 151;张莹2003等)

          2、拟子(道金斯1998)

          3、谜米(布莱克摩尔2001)

          4、敏因(鲁川2003:3)

          5、文化基因(童忠良2004:25)

          6、理念因子(韩江洪2004:44)

          7、密母(王斌2004:38)

          8、縻母(陈家琪、王耀德2004:52)

          9、幂姆(徐盛桓2005:61)

    • 家园 (二)题外话:随便谈谈文明及背后的人类群体

      梁启超提出一个四大文明的概念,说人类有四个古老的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糊涂账,那就是除中国之外的这三个文明历史据说比中华文明早,但却早就是死文明了。西方人对这三个文明的了解,除了考古学家之外,恐怕不比中国人强到哪里去。西方文明一脉可以最早溯到希腊,而希腊之前几个被灭绝的更古老文明,比如Minoan 文明等,也早就成了彻底的被遗忘之历史,只有一些残缺不全的碎片供人凭吊。梁启超这里的问题是,他把独存今日的中华文明和三个早被灭绝的西方人认为异质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与其比较,就好比把已经骨头化成灰的死人和正在活着的不断变化的活人比较:对于死人来讲,他们存在过的证明只存在于后人的脑海中,而活人作为亿兆年来存续至今的生命的正在进行一环,正是在不断奋斗的时候。中华文明在当时无论如何还是活着的文明,还有无限的可能性,死文明如何与其相提并论呢?

      这里我说到中华文明的存续,不是要说什么古文明、汉字、这些都是表象而已。真正的问题在于,被划分到这些文明的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当然,利益不仅仅包括钱财生活,还包括话语权,影响力等政治权利。

      政治嘛,无非关于所有这些权利和利益的问题,国家是有共同诉求的一部分人的集合,由于人类的限制,目前绝大部分人一出生就被限制在了某个利益集团内,就如同每一个个人一出生就被确定了自己的父母和出身。而公共教育,一般而言,就是为了培养符合该群体利益的下一代,就如同家庭教育不论高低,第一步都是让孩子树立“这是我家”家庭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概念。

      教育,这个词作动词的话,宾语一般是人,对动物那叫训练。所以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或者塑造成期待的那个样子。

      以上说的都是大白话,而且都是极端简化的理想状态。

      下面说说人类利益集团的一些特性,首先,集团之间是有远近亲疏之分的;其次,内部的结构往往各自有其脆弱性;最后,集团之间的关系有其非线性的地方。

      对应利益集团发展的动力学规律,历史可以给我们几个教训。

      第一个教训是:内部的事情交给外部人士去处理,一定没有好下场。

      这个是被从古到今的不断发生的历史所证明的事情,但是人类没有吸取过一次教训,sigh。

      第二个教训是:组织重要,组织重要,组织重要。

      组织的重要性是再怎么被强调也不过分的,不同的组织程度,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带来层级的不同。

      这也就是说,能保证该群体利益的主要途径是,该群体成员自组织性的活动。如果是“被组织”的,就无论如何差一截。组织性的程度也比较重要。

      世界上的全部人类,肯定不止一个利益团体,但关系也是很错综复杂的。

      而绝大部分利益团体的公共教育目的,首要目的都是让下一代知道自己的利益归属群体。

      而文化和宗教,就是能让个人与社会组织合一的重要法宝。西方文化发展出了一神教,中国书同文,教以圣贤之道,都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 家园 【整理】关于美国人领养中国女童的情况

        纪录片wo ai ni mommy,一个八岁小女孩被领养到美国

        看了这片子,很真实,那妈妈对孩子比较冷酷,也比较美国,很多到美国的华人,也经历了“被领养”的历程。

        http://video.pbs.org/video/1578579830/

        关于为什么美国白人喜欢领养中国女婴的英文论坛热贴

        Chinese Baby Girls: White Hypocrisy Crystallized

        I’m not dropping any bombshells on VNN readers by declaring that Whites are largely hypocrites on the issue of race. They frantically declare blacks their best friends, desperately pointing to Carl, the unobjectionable black guy from work who came along on the fishing trip two years ago, as proof of their racial goodwill, and while they’re at it, the absolute and unquestioned equality of all races on earth. But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and Whites’ actions fairly scream at lung-top. Social circles remain White, school and office cliques remain White, neighborhoods at least try to stay White, and spouses, unless you’re living in my Odin-forsaken gayborhood, remain White.

        But there’s a particularly naked example of this racial hypocrisy ribboning across the land. In three words, Chinese baby girls.

        Let me back up a bit. It’s well-known that for prospective White adoptive parents, White babies are priced like platinum: the demand is high and supply is low (most are either aborted or raised by the natural parents). By sharp contrast, few White parents have any interest in a precious bundle of future Central Park wilder. In Washington state, for instance, a couple can expect to pay $35,000 for a White baby — or $4,000 for a black baby. Nationwide, 40 percent of the available children are black, compared to an overall population of about 12 percent. In other words, not even (blacks) want (blacks). In San Francisco, with a population that’s a lower-than-national-average 8 percent black, 70 percent of the available children are black. In the words of one ultra-liberal (race unspecified, article implies White) San Francisco writer determined to adopt a (black baby):

        “Of these children, the ones hardest to place are those with the darkest skin: Not only do many white couples prefer part-white children, many black couples - regardless of their skin tone - prefer to adopt light-skinned children as well. (On the Internet), Children are listed... with photos, biographies, and price tags attached - like used automobiles, except that the cost variation is largely based on color. A paraplegic Bulgarian tot with a cleft palate costs $30,000, whereas a mobile and dentally normal Chinese or Guatemalan urchin runs only $15,000. And black children? Absolutely nothing. Drop in and take a dozen. The Caribbean islands of Martinique, Grenada, and Barbados offer free black children to anyone who wants to fly there and pick them up. Regional markets duplicate this scenario. The price of the few Caucasians available is preposterously steep (up to $50,000), and the bidding is intensely competitive (only a third of would-be adoptive parents ever receive their white Baby X). Meanwhile, dark-skinned babies and children languish in hospitals and foster homes, often virtually free, but unwanted.”

        But what’s missed in most accounts of modern adoption is just how far childless Whites will go to avoid adopting a (black baby). Here’s a hint: Halfway around the goddamn planet. ABC reporter and (black woman) Carole Simpson, after reporting on the tragedy of unwanted (black babies) in Chicago, was moved to adopt one herself. "There were 10 black babies available for every one white child available for adoption," Simpson told a reporter. So she decided to adopt 6-week-old Adam "to make a difference... We have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raveling to the far corners of the Earth, and there are black American babies in this country that need families."

        And travel they do. Mostly to China, whose communist government in 1979 instituted the one-baby policy, which clashed with the feudal favoring of males when Baby No. 1 popped out female. The unwanted female babies were suffocated, drowned, or dropped off at the orphanage. Enter legions of liberal White American would-be parents, who were willing to endure global flights, customs, impenetrable foreign languages and laws and reams of paperwork, all for that little yellow prize: a calm, smooth-haired little Chinese baby girl, sure to grow up to be docile, respectful and good enough at math to land a scholarship at SUNY. Meanwhile, they could have tripped over their Birkenstocks and picked up a cheap black baby right here in the USA.

        What say you, Volvo drivers? It’s easy enough to be racially ridiculous from a distance, but stick a squirming, (excreting), flesh-and-blood human being under their noses, and all but the most determined race-denying Whites come to Jesus. Because if black behavior is the result of “environment,” as they say, wouldn’t being raised in a loving White home turn a (black baby) into a strapping John McWhorter, enough to make Mr. and Mrs. White burst into uncontrollable grins of parental pride as he delivers a keynote address for a C-SPAN audience? Whites ain’t betting on it, whether they admit it or not.

        From a Delaware paper: In 1997 Americans adopted 3,616 Chinese babies. In Delaware, Chinese adoptions outpaced those of Russian children 25 to 19, according to the six licensed agencies that did international adoptions that year in the First State. Many more Chinese babies, almost all girls, are coming. “We're sending about a group a month” to China, said Tara Miller, executive director of Adoptions from the Heart, the nonprofit adoption agency that sent Morrison, a 44-year-old unmarried woman, to China in October to pick up Emily. Delawareans are paying as much as $20,000 to bring home a child from China. By comparison, it can be fairly simple and inexpensive to adopt here at home.

        All the while, of course, Mr. and Mrs. White style themselves magnanimous PBS spirit workers, surely worthy of an invite to dinner at Bill Moyers’ house, slaying the twin evils of racism and sexism with one bold adoption. Listen to this treacle from a freelance writer: “In the spring of 2000, my husband and I journeyed to a small town in southern China to meet our new daughter, a beautiful 13-month-old baby girl. On that momentous occasion, we joined the thousands of Americans who are part of a growing cross-cultural phenomenon in which East meets West in unprecedented ways. By adopting a little girl from China, we became part of a new configuration of family that crosses the divides of geography, race, language, economics, and even politics.”

        But here’s the problem with this little Hallmark moment. The racial divide between Asians and Whites isn’t nearly as gaping as the one 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 as the piles of IQ data and other evidence demonstrate.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White babies aren’t available for adoption because the supply has been diminished either by Whites’ own avoidance of live birth or care of their own young, both of which are traceabl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to White hyper-responsibility.

        Black babies are available by the (negro)-ton for the opposite reason: Blacks spit out offspring in high numbers because they’re simply not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 it’s beyond their conceptual abilities. Nor do they have the capacity to embrace the future when it comes. The mini-simians are left to roam, unattended except by the White taxpayer-funded welfare system, which is inevitably blamed for the messes left. And Chinese baby girls fit somewhere between these extremes, their supply caused by something resembling a social system, however crude, and their demand ensured by desirable genetic traits.

        So try this for fun, next time you see Mr. and Mrs. White out for a stroll with Emily Chang Wong Edwards. First, confirm that the child was adopted. Then ask, “Are you aware of the high numbers of black babies who go unadopted in America? Why did you make the choice you made?” Pretend to upset abou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merican blacks. If you encounter hostility, match it with feigned hostility toward their racism toward blacks. You may get a clever answer. Or you may make two White race-deniers uncomfortable. And that always makes my afternoon in the park.

        • 家园 这篇文章本身就非常偏见,

          很多领养不出去的黑人小孩一般年级比较大,有的都十来岁了。领养人一般喜欢婴儿,人之常情罢了。黑人婴儿都能领养出去。 很多被抛弃的黑人小孩的妈妈都有吸毒史,小孩的健康和以后智力发展都会受到影响。谁不想要个健康聪明的孩子? 美国有的州还允许生母在一定时间内反悔回把孩子带走。领养人碰到这种事就完全是恶梦了。美国人去中国领养完全是因为计划生育的关系中国有大量的正常健康婴儿(这是很难得的,印度都没这么多健康弃婴)可以领养,而且手续相对在美国领养简单,申请了一般都能排上,还不用担心养一段时间后被抱回去。正常人思考后做的理性决定罢了,硬要往种族歧视上扯有什么意思。

        • 家园 中国小孩尤其是小女孩文静乖巧

          听话懂事,长大后知道疼人。这些优点都是白人家庭所期盼的,即使是他们有自己亲生的孩子长大后也不能指望。其实美国领养家庭的选择很多,国际上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都有许多等待认领的孤儿。但是美国传统家庭偏偏非常钟爱中国孩子,这个不是经济问题,是文化问题。

          无论哪个国家,要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第一个要改变的都是文化。没有文化中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开明开放的基因,给多少援助都没有用。文化改变了,领悟了这些真谛的民族领袖才能去领导政治变革,带来经济上的改观。强国的衰落都是文化上先衰落,再政治乱象,军事失败,经济倒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