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您可能没仔细看吧

                随着女皇轻轻颔首,大将宰达挥动令旗

                一般指挥都会在山头上,然后用旗语指挥...

                都在一个平面,根本什么都看不见啊...

                • 家园 我汗

                  这些只是王子殿下的发挥吧,不是正史。

                  所谓山头之类的东西,在适合骑兵战的平原很难找到的,就算找到也没多少高度,还不如直接用木头搭个瞭望台呢。

                  能够真正高到看清楚敌人军队的详细动向的山头,一般在丘陵地区,这种地区一般不适合骑兵。

                  • 我汗
                    家园 罗马军的军旗不是光拿来摆谱的, 操旗手还要负责联络。

                    一个百人队就有两个旗手(standard bearer and signifier)。有军旗,指挥员只要骑在马上,大致的战况都可以从旗语看出。

                    Purpose of the Roman Standard

                    Each Roman centurion led 100 Roman Soldiers. Junior officers reporting directly to the centurion included the standard bearer and signifier for each century. The Roman ensigns and standards standards helped to keep the units together, since the soldiers could see them above the action.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standards and ensigns in the Roman Army making them readily visible to the soldiers. The purpose of the Roman standards were to act as follows:

                    Recognition signals for the various units in battle

                    Rallying point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orn blowers and trumpeters to signal the troops

                    Symbols of Roman power and honor

                    Key symbols of the Roman army and soldiers in religious ceremonies

                    The various standards were considered as sacred objects representing the spirit and soul of the various military units

            • 家园 那就只能是如赫大所说,军队士气,训练的问题

              无法做到随机应变。

              当然,几万人对打,罗马军说回头就回头,还没给帕尔米拉机会,素质确实高。

    • 家园 【原创】第2季 沙漠新娘 第9章 夏阳炎烈

      虽然罗马的骑兵不如帕尔米拉精锐善战,罗军也不像对手那么富裕,能装备最好的马匹、盔甲和武器,那么为了挫败对手,就只能从骑兵数量入手了。骑兵专家奥勒良除了从全国各地调来所有能调来的骑兵,还从日耳曼、萨尔马特、斯基泰等部族和战俘中招募了大量骑兵,在渡过黑海海峡以前,奥勒良帐下已经拥有1万以上各族骑兵,加上天下无敌的罗马步兵,奥勒良的全军大约有5~6万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125年的罗马帝国行政区划、军团舰队、主要道路城市分布图。红线是道路 =====

      黑海海峡对岸的亚洲省份是【比提尼亚-本都省】(Bithynia et Pontus),该省重镇、拜占庭对面的卡尔西顿城(Chalcedon)对奥勒良不战而降,卡尔西顿成为皇帝东征中占领的第一个亚洲城市,也成为奥勒良的东征大本营。随后奥勒良向东南行军,毫无抵抗的占领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重镇,加拉提亚(Galatia)省首府安卡拉(Ancyra,土耳其首都安卡拉/Ankara)。

      奥勒良遇到的第一个拒绝开门迎降的城市,是加拉提亚省东南城市田纳城(Tyana)。田纳扼守托罗斯山脉(Taurus Mt.)中最重要的南北通道—西里西亚门的北方出口,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显然,田纳的军民远比卡尔西顿和安卡拉更忠于芝诺比娅女皇,紧闭城门拒绝皇帝的大军入城。脾气火爆的皇帝龙颜大怒,为了激励将士们奋勇攻城,他声称【城破之日,只犬不留】(In this town I will not leave even a dog alive)。渴望靠洗劫城市来发财的罗军将士们,自然军心大振奋勇争先。见罗军攻势凶猛,芝诺比娅女皇的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一位名叫【赫拉克莱蒙】(Heraclammon)的富裕贵族,偷偷打开城门,将城市和同胞们出卖给皇帝,企图以此换取皇帝的饶恕和赏识。

      入城之后的奥勒良,做了两件出人意料的事情。首先处死了卖城求荣的赫拉克莱蒙,以此来警告那些公开和潜在的各色乱党们:我奥勒良是个拨乱反正、中兴帝国的英主,而非头脑简单的赳赳武夫。其次,当将士要求皇帝履行承诺,允许他们劫掠城市时,奥勒良从容对曰:【朕确曾言只犬不留,今遂之,令屠城犬务尽】(I did, indeed, declare that I would not leave a dog alive in this city; well, then, kill all the dogs)。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一向以军纪严明著称的奥勒良的军队,将城中的狗狗们屠杀殆尽,对田纳城则秋毫无犯。即使是被处死的赫拉克莱蒙,他的万贯家财也没有被皇帝没收,皇帝以此来证明,杀赫拉克莱蒙是因为他是叛徒,而不是贪图他的财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272年的奥勒良东征路线图,田纳东南的穿山通道是西里西亚门,安条克附近的河流是奥伦特河。这张图的问题在于,作者将伊美亚战役和达芙妮战役分开了,而且战场距离还很远 =====

      奥勒良在田纳的所作所为,大大提升了他的威望值和魅力值,他的军队也成了仁义之师。奥勒良的令名很快就不胫而走,他成了万民景仰,人心向往的明君圣主,截至272年初春,安条克以西以北的所有城市都向奥勒良敞开了城门,罗军的行军成了一次盛大的武装游行,兵不血刃便收复了整个安纳托利亚。

      也许大家会奇怪,奥勒良在亚洲所向披靡的征程中,芝诺比娅在做什么呢,难道还沉浸在征服埃及的喜悦中吗?其实早在奥勒良渡过黑海海峡之前,芝诺比娅就在积极准备与对手的决战。之所以对安纳托利亚不闻不问,坐视奥勒良狂飙突进,与帕尔米拉帝国的军事组织和最高统帅部的战略思想有关。前文说过,帕尔米拉的军事组织与萨珊帝国相似,以重骑兵为军队中坚,步兵很虚弱。帝国扩张过程中,芝诺比娅也意识到了步兵的不足,除了招募来的雇佣兵,她的步兵中坚为强制、半强制收编的罗马军团,例如在攻陷博斯拉时收编的第三昔兰尼加军团残部。因此帕军形成了以帕尔米拉的骑兵、罗马的步兵为核心的混合模式,前者大概是世界上最好的骑兵,后者是世界上最好的步兵,两者结合起来,帕军似乎是比亚历山大东征军还要厉害的世界第一劲旅。但是奥勒良这一来,芝诺比娅和她的统帅部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罗马步兵的忠诚度非常可疑。前面说过,芝诺比娅攻占博斯拉时,拆毁了城中的【尤庇特-哈蒙】(Iuppiter Hammon)神庙,这位大神不仅是博斯拉的守护神,还是第三昔兰尼加军团的保护神,这个军团对女皇的怨恨可想而知。其他的罗马步兵在面对正统罗马皇帝时,会不会阵前倒戈,也要画个巨大问号。

      其次,安纳托利亚全境是高原,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不适于帕尔米拉重骑兵的冲击,如果阵中的罗马步兵再叛乱,那麻烦就大了。所以芝诺比娅主动放弃安纳托利亚,至于安纳托利亚的各个城市是愿意归顺罗马帝国,还是继续为女皇效忠,那就听天由命了。也正是如此,除了田纳的短暂抵抗外,其余城市在奥勒良的心战攻势下,纷纷不战而降,不肯为女皇火中取栗。

      最后,帕尔米拉本是一个城市,短短数年间的猛烈扩张,兵力有限的弱点暴露无遗,很多地方都没有驻军。宰达打下埃及后只留了 5 千人驻守,一旦普罗布斯杀回来,这些驻军马上不战而退,就很说明问题。在亚洲,虽然名义上整个安纳托利亚都听命于女皇,但主要原因是西哥特人占据了巴尔干东南角,隔绝了西安纳托利亚与罗马朝廷的联系,卡尔西顿、安卡拉等名城大邑只得向女皇称臣效忠,紧抱女皇的大腿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以换取女皇保护他们不被日耳曼人抢劫。这种【望风而降、传檄而定】是不稳定的,对这些城市来说,只要不是各色蛮族,谁当主子都一样。女皇对他们的死活也并不关心,无力也没兴趣实施有效控制,因此罗马人一来他们就顺顺当当的开门迎降了。

      272年夏季的一个早晨,大致在萨珊帝国太宗沙普尔一世去世的同时,奥勒良率领的罗马大军、芝诺比娅和大将宰达率领的帕尔米拉军队,在安条克东面,奥伦特河(Orontes R.)河岸伊美亚村(Immae) 附近,隔奥伦特河对峙,这里是一片开阔平原,恰好适合重骑兵冲锋陷阵。女皇和宰达统帅的帕尔米拉帝国最精锐的大约1万重骑兵,部署在奥伦特河西岸,奥勒良的罗马大军则在河东布阵。奥勒良一眼望去,帕尔米拉重骑兵人马都穿着重甲,士兵们盔明甲亮,长矛短剑在冉冉升起的的中东阳光照耀下,反射出夺目寒光。披着沉重马铠的阿拉伯马,打着响鼻、喘着粗气、前蹄猛刨地面,跃跃欲试。全军上下人如虎马如龙,斗志昂扬,信心十足。一副等待罗军过河,再以无坚不摧的骑兵冲锋一举荡平对手的架势。

      奥勒良的部下除了天下无敌的罗马重步兵,还有他从帝国各地搜罗来的所有骑兵。他的骑兵虽然铠甲、武器、训练、战力都不如对手,几乎都是轻装骑兵,但是人数大约超过帕军骑兵一倍。帕军骑兵有质量,罗军有数量,应该能与对手一搏。看来盾坚甲重的帕军没有渡河的意思,远道而来的奥勒良可耗不起。问题在于敌前渡河是兵家大忌,如何才能不受干扰的渡河,又能击败对手呢?看着逐渐向头顶爬升的太阳,身为太阳神信徒的奥勒良不禁放声大笑:【神佑我也,破敌必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伊美亚战役第 1 阶段和第 2 阶段,罗军骑兵渡河,步兵不动;帕军不动。网上没找到合适的战役图,只好亲自动手画图了,小小得意一下 =====

      奥勒良命令步兵留在河东不动,自己亲率全部骑兵,当着芝诺比娅的面渡河布阵。芝诺比娅以为罗军骑兵渡河后步兵也会渡河,所以按兵不动没有发动攻击。待罗军骑兵渡河并摆好阵型,对方步兵迟迟没有渡河的意思,女皇才知道判断失误,错过了半渡击的好机会。不过不要紧,女皇对于自己的精锐骑兵打垮罗马轻骑兵信心十足。于是芝诺比娅命令全军端起长矛,排成密集队形,向奥勒良的骑兵发起冲锋,企图一举将敌军粉碎或者赶进奥伦特河喂王八。伴随着擂起的战鼓声,骑兵们双腿夹紧战马,紧张得略微出汗的双手,一只勒紧缰绳,另一只紧握长矛,弓起身体催动战马;万匹帕尔米拉战马撒开四蹄,由静止变成小步跑,最后变成全速冲刺跑,刹那间声如滚雷、扬尘漫天、势不可挡。质量不如人还背水列阵的罗军骑兵,面对如墙而进的敌军,不禁面面相觑、面如土灰,战马也惊恐的不由自主的向后踏步,整个阵型有动摇之势。久经战阵的骑兵专家奥勒良却并不慌张,命令全军阵型顺时针向南旋转,利用速度优势躲开帕军的猛力冲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伊美亚战役第 3 阶段和第 4 阶段,帕军骑兵渡河发起冲锋,罗军骑兵向侧翼后撤 =====

      帕军的阿拉伯马爆发力强,善于冲刺但耐力不够,加上人马都有重甲而负载过重,所以一冲未着便很快气喘吁吁的减速并逐渐停下来,阵型也有些散乱。于是女皇下令停止追击,重整阵型并略作休息。见罗军仍没有主动攻击的意思,女皇再次下令全军持矛冲击。奥勒良见敌人再来,便下令继续利用速度优势后退,卸去敌人的冲击力。就这样双方的你冲我跑的流程,上演了数次,直到在烈日的炙烤下,疲惫不堪的帕军人马都被高温和重甲耗尽体力,转向南方的炽热阳光,也恰好照得帕军人马睁不开眼睛。帕军的战马要么瘫软在地、屡唤不起,导致骑兵变成步兵,要么任凭骑手鞭策却寸步不行,帕军的阵型因此乱成一团,行不成行,站不成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伊美亚战役第 5 阶段和第 6 阶段,耗尽帕军人、马体力后,罗马骑兵、步兵前后夹击。罗马步兵没来得及赶到,帕军就在罗马骑兵冲击下全线崩溃,芝诺比娅逃离战场,她留下部分人马去达芙妮山,她和宰达逃往安条克。 =====

      看到时机成熟,奥勒良命令骑兵们拉紧缰绳,全体向后转,反身向帕军发起冲锋,河对岸的步兵们也渡河从背后向帕军发起攻击。于是乎,可怜的帕尔米拉的骑兵之花们,还有马可骑的被罗军用长矛刺于马下,徒步的则被罗军长矛刺翻,再被战马的铁蹄蹂躏为一团肉泥。下面的战斗则是一边倒的大屠杀,参战的帕军大部覆没,血染沙场。

      看到败局已定,芝诺比娅和宰达率领亲随和一部分还有马匹可骑的残兵败将,逃往安条克附近的【达芙妮】(Daphne)山。在山下,芝诺比娅和宰达留下部分残兵,让他们多带箭矢弃马上山据险固守,牵制罗军的攻击,芝诺比娅和宰达则率领其余的骑兵逃往安条克。追击到达芙妮山下的奥勒良,眼看天色渐暗,又以为芝诺比娅等人也在山上,便下令将达芙妮山团团围住,并就地宿营,准备次日早晨再一举消灭残敌、生擒芝诺比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来一张达芙妮女鞋,达芙妮公司应该给支付我广告费 =====

      金蝉脱壳的女皇和宰达,担心安条克市民听说帕军战败而产生异心,先在城外重整队形、梳理妆容,又找了一个年龄、体型与奥勒良相似的老头,给他披上罗马紫袍冒充奥勒良。然后女皇、宰达等人摆出一副雄赳赳气昂昂、从容不迫的样子,带着冒牌奥勒良进城,对市民们声称战胜并俘获了奥勒良,以凯旋者的姿态返回安条克。心惊肉跳的享受了市民们的欢呼后,好不容易挨到月上三竿,女皇将安条克仓库中的财宝物资,通通装上骆驼,带上城中还忠于自己的军队,连夜离开安条克,逃往都城埃美萨。

      第二天一大早,本想一举歼灭达芙妮山上残兵的奥勒良,得到了女皇不在山上,而是在安条克转了一圈又逃往埃美萨的战报。为了防止陷入权力真空的安条克发生意外,奥勒良留下步兵继续围困达芙妮山,他带领骑兵,以整齐的军容、高昂的士气浩浩荡荡开进安条克,足有十年未见王师的安条克市民,又一次走上街头,以更高分贝的欢呼和掌声迎接奥勒良。进城之后皇帝出榜安民,严禁军士抢劫、扰民,这些举措为他赢得了百姓的一致好感,安条克也因此成了他的稳定后方。稍作停留后,为了向安条克市民们炫耀罗军的战力,奥勒良带着广大热衷围观的安条克酱油党,赶到达芙妮山下,要以帕尔米拉守军的鲜血让市民们开开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左侧是阿波罗,右侧是正在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他们的故事是西方文艺界常见的创作题材,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雕塑时,端详了半天,因为分不清男女,幸好我事先知道这个故事才没被搞糊涂 =====

      达芙妮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美丽的仙女,矢志终生不嫁。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她,并追逐她。达芙妮不从,边逃跑边向诸神祈祷,别让阿波罗的脏手玷污了自己。就在速度奇快的阿波罗追上她的一刹那,达芙妮的身体变成了一棵月桂树(laurel),化身为月桂的达芙妮也因此成了贞操和童真的代名词。塞琉古帝国的开国皇帝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358-305-281BC),在安条克城西依山建设了达芙妮花园(paradise of Daphne),园中建有阿波罗神庙,这座山因而得名为达芙妮山。帕尔米拉的残兵就盘踞在山顶上,企图用充足的矢石和陡峭的山势,将达芙妮山变成一座坚固堡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安条克城外的达芙妮山,这是17世纪的场景,阿波罗神庙已经没了。 =====

      见此情景,奥勒良命令在伊美亚战役中无所作为的步兵,排成著名的罗马龟甲阵,冒着如雨的矢石、沿着狭窄的山路向山顶攀爬。付出不小的代价登上山顶之后,罗马重步兵们转换队形,排成盾牌墙,将大部分帕军挤下悬崖摔得粉身碎骨,剩下的被分割包围,全部死于罗马短剑之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罗马龟甲阵(testudo),对付矢石十分有效 =====

      肃清达芙妮守军后,奥勒良收拢部队,向南方的帕尔米拉首都、他崇拜的太阳神圣地—埃美萨前进。

      • 家园 借贴问下赫大

        唐波斯都督府疾陵城是现在阿富汗的大概那里?

        因为准备搞完手头上的作业之后

        想先总结一下之前那个老大您写的关于亚尔斯兰战记的帖子考证。结合江城公的补充再扩写一下。以求完成一部全版本的考证

        • 家园 按谭其骧的地图标注,是阿富汗的扎兰季

          在股沟地图上搜索 【Zaranj, Nimruz, Afghanistan】就是,在阿富汗西南角,靠近阿-伊边境。

          阿富汗国(Afghanistan)尼姆鲁兹省(Nimruz)扎兰季城(Zaranj)

          ,也是尼姆鲁兹省省城,曾是萨法尔王朝(Saffarid dynasty)首都。

      • 家园 能胜不能败啊

        急速扩张的国家通常就是这样的下场。汉尼拔说的“许多著名的国王和国家被人毫不费力的征服”大概就指这种情况了。

        PS:王子殿下能否介绍一下,罗马内部的弑君的案例如此的多,帝国的敌人为什么不主动利用这点打击帝国呢?类似第一次罗马和萨珊的战役一样,在得胜的时候照样弑君。个人感觉哪怕皇帝得到了巨大威望,照样很容易被人杀死。为什么敌人不充分利用这点?

        • 家园 没看懂,你觉得如何利用罗马的弑君传统呢?

          罗马帝国以军功立国,有资格和胆量弑君的,往往也是有军功有能力的宿将,甚至是比前任更厉害的狠角色,我觉得有点像动物世界中猴群、狼群、狮群的王位之争,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例如伽利埃努斯、克劳狄、奥勒良,一个比一个厉害,即使萨珊帝国谋害了一个,新上任的也一样是萨珊的敌人,甚至是更厉害的敌人,所以谋杀不是好办法。

          出钱出枪帮篡位者打内战?恐怕也不合适,罗马、萨珊两个超级大国是不可能友好的,换谁当罗马皇帝都要与萨珊为敌。

          其他的办法,我一时想不出。

          • 家园 是这样的

            弑君有两种,一种是兵变。例如禁卫军刺杀马克西明,策划这种东西需要声望,能力或者特定的条件。比如马克西明就是形式大劣下被杀的。菲利普也必须花手段挑动不满才能弑君(假如他弑君的话)。

            第二种就是单纯的刺杀。按王子殿下的说法,伽利埃努斯就是这么死的,士兵们一无所知。

            第一种或许会产生优胜劣汰的可能(当然,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之类的人也不是没有),第二种就是彻底的伤元气了,只能理解为罗马某些安全设施不到位……

            如果能利用这点,预先埋伏好间谍,在关键时刻,例如大战前夕实行刺杀……那几乎可以复制瓦勒良的覆没了。

            • 家园 我想了一下,好像还没有改变战争进城的刺杀

              战前的成功刺杀,我只想起两起,一是 1389 年,科索沃战役期间,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遇刺,二是刘秀平定四川时,来歙、岑彭遇刺,但这两次刺杀都没有改变战争进程。至于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孙策遇刺等等,都是在相对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所以我觉得军营中行刺不仅难度大,而且很难改变战争进程,如果行刺失败甚至刺客被俘,反而会激发对方的斗志,并不可取。

              • 家园 怎么没有

                法王亨利四世的被刺就改变了,关键问题不在于刺杀对象,而在于战争的发动是一己之见还是集团的决定以及双方实力的对比。这也是为什么荆柯刺秦哪怕成功也无力改变大局的原因。

                • 家园 法国亨利四世是在战争中遇刺的吗,我印象中不是

                  穆拉德一世遇刺那次还是挺凶险的,关键时刻雷电巴耶塞特挺身而出。亨利四世好像不是在战争中遇刺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