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共:💬1457 🌺6638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老外买名牌A货,有些不解。

        那些老外和回国的人到底出于什么心理去买这些A货的?是图个新鲜好玩吧。一般我结识的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们,很少有会去买这个的。但老外就不同了,每每有老外同事过来出差,都会让人带着去科技馆那一带专卖假名牌的店去逛逛,买些高仿的包呀,手表呀什么的。他们不但回回买,还互相分享经验,其中一个传奇如下:

        某老外来上海,在科技馆买了了LV的包带回去给老婆。他老婆去美国当地的LV专卖店看了看,发现没有这种颜色和款式的,就回来告诉了老公。又过了两礼拜,他老婆又去LV店逛了,这次来了不少新货,货架上赫然摆着和她家里一模一样的包。

        • 家园 老外比我们更省

          西方老外对牌子不热心的。至于是不是真的假的,只要质量差不多就行。所以他们比我们更喜好买便宜的东东。至于LV,老外基本上不会买。对他们来说,买LV是近乎SB的奢侈。这点和国人有本质的不一样。国人喜好分真的假的,老外喜好看实用不。

          还有一个原因。国内的物价比国外贵很多很多。老外来了,要买点什么带回去。突然发现国内的正品比自己家还贵。于是他们只能买点A货了。^_^

          • 家园 老外买LV的也很多很多的

            老外怎么会对牌子不热心呢?所有的顶级奢侈品牌几乎都是欧洲人创造的,这个过程远在中国和日本成为主要购买力的时候的就已经发生了。就我的经历,大部分欧美人对名牌是很看重的。

            LV在欧洲街头也很常见,但普及率确实不如日本:日本女孩子差不多人手一个LV包包。还有欧洲大概很少有像日本那样贷款也要买LV。甚至有的日本女生只是买来用一段时间,然后再卖出去。为了能卖个好价钱,大热天的也要带着手套拎包……这样的疯狂我想在欧美大概是罕见的。

          • 家园 老外对牌子很热心的

            至少加拿大是这样。

            当然,喜欢炫名牌却偏偏显得品味很差的,多半是大陆和韩国去的女孩子。

          • 家园 老外似乎更喜欢买本国牌子

            原因是本国的一般便宜,遇到打折什么的价格很低。LV在法国的价格似乎是最低的,法国人似乎也用。

            我国对名牌的观念大部分来自日本?疯狂买名牌包包(特别是LV)在日本似乎是个普遍行为,大街上人手一包呀,穿着挺普通的大嫂老太太也挎一只。

        • 家园 这有什么不解?中国人为什么买盗版盘,外国人就为什么买A货

          这有什么不解?中国人为什么买盗版盘,外国人就为什么买A货。我觉得买A货的人比那些挣得不多却节衣缩食几个月就为了买个正牌LV的小资白领更正常,心理更容易理解。

          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爱占便宜的心理上是一样的。何况老外大多也不是真的很有钱,那就更需要买A货了。即使真有钱的也会买A货。偶的前老板,一个美国犹太人,身家上亿,却也热衷于买A货。每次来中国都带两个包,几块手表之类的回去。他还大赞中国好,贫富差距小,因为“Rich people buy real things, and average people buy fake things. So they look the same.”

        • 家园 经济原因

          A货便宜呗。一般拿工资过日子的老外买那么贵的LV的包也肉痛,特有钱并且真真挥金如土的人在哪都是极少数人。

          国外也有卖LV等名牌假货的,所谓有需求才有供应。

          俺一个同事从上海回来,大家中午出去吃饭时,他拍着腿上穿着的假versace给俺讲,他怎么怎么在上海侃价,一脸的得意。

        • 家园 其实很多人都喜欢买呀

          很多A货和正品的质量没区别的,不少姑娘都喜欢买。大多数都是真货假货一起买啦

          反正所谓一线名牌成本小于10%,遇到样子合适的A货买着正好合算。用上之后,你认为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

      • 家园 我每次回上海,福州路的上海书城是必去的

        主要是逛二楼的历史和文学。今年没有买书。不过感慨的是,很多书的质量太差,比如封面上留着很多残胶,侧面留有很多污迹。比如我今年看中了一套《新白话史记》,中华书局出版,译者韩兆琦也是口碑不错。上下册100多人民币。但是一叠书里面居然挑不出上下册品相都好的,所以只好错过。

        过去文学部门,不管是古典文学还是外国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最多。最近几年回去逛书店,不管上海书城还是其他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反而很少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书城斜对面有个商务印书馆的门市部。过去他们的《汉译名著》买过一些,算是有点缘分。这个商务印书馆的门市部本来在科技书店的,后来科技书店关了,他们就搬到福州路上开了独门。店面很小。现在《汉译名著》的很多书,amazon都可以买到英语版。中文译本又多有网上下载,所以我每次都去看看,但是基本上不买什么。90年代他们出过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第一册,翻译得不错,前言说计划一共要出三册。结果近二十多年过去,另外两册还没有出来。

        • 家园 感觉上书城的“严肃”图书还是较少

          季风多一点。商务没有进去,下次补。书的装订和印刷是成问题。

          • 家园 严肃的东西不容易

            需要作者(或者翻译作品的译者)有才有闲有专业精神,又不在乎钱。

            还要有读者群,出书能给出版商带来利润。不然就算作者不在乎钱,出版商还是在乎。

            而现在大众读者群体本来忙于生计,对于严肃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兴趣。所以严肃的东西出来多数也就是在少数同行和少数业余爱好者之间流通。这样势必造成价格高,印数少。

            以商务印书馆来说,确实翻译过不少好的历史著作,但是每次印刷印数很少,脱销很快。比如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07年回去看到,上下册两本88元,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可以接受的价格,09年回去书城和商务印书馆的门市部都卖光了。现在当当网也脱销了。

            外链出处

            在加拿大,我可以从amazon上很容易买到这本书的英语版,上下册大约80多加元,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的paper cover,纸质和装订按照西方标准也算是比较简陋的(当然还是干净的),但是买到不是问题。

            外链出处

            好在现在Internet方便,所以很多绝版的书都可以在网上当到。比如我喜欢的国内作者比如说顾城的《南明史》,茅海健的《天朝的崩溃》(买过书但是后来不知道丢在哪里了)都是网上当下来。

            • 家园 其实这个问题国外也存在

              很多高质量的书(指内容)阅读面也很小,但一些小的出版社依然存在。据说Amazon开始“电子出版”,书目以PDF或者电子出版文件存在,有订货的时候,当场打印装订一本。就一本书来说,overhead成本偏高,但这样的书多了,分摊下来其实并不恶劣。我买的有几本书就是这样的性质,看得出是小批打印的。中国也可以考虑这样的出版方式。这样的“印刷厂”和有的网站容易用自己照片收费打印装订画册、年历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