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共:💬1457 🌺6638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华东化工学院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工学院杯具了,只能叫“南京理工大学”......

        去化工仅有几次,盖因没同学在那里,加上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只能跟着同学去玩,印象深刻的是:

        1. 校园漂亮,不输华师大,化工校园的美丽还有一份田园的宁静与安逸;

        2. 女生漂亮,大方;

        3. 舞会用乐队伴奏,豪华,我们都只是放放磁带而已........

      • 家园 记忆里的小径、小桥似乎都变小了,很大的操场也不那么大了。

        我家也在大学校园,不过在华南。看了深有同感,感觉中国的大学校园都差不多。

      • 家园 原来大家都在一个地混

        难怪我一看就觉得这么熟呢?

      • 家园 魔都的说法最早出自日本

        从开埠到民国拆墙前,租界和县城在墙两侧很近距离内(租界标志和平饭店到县城中心的城隍庙大概才2公里左右)有着截然不同的东西,上到行政机构下到平民生活,而它们又时不时在相互冲突糅合。大概这个给当时的日本来客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奇异违和感而产生魔的印象。

      • 家园 华东理工?看着那校办工厂估计已经是金工实习的基地了吧?
      • 家园 晨枫兄随手了

        毛主席说教育要革命,有一整套的理论阐释和长期的实践支持,并非书越读越蠢,放野鸭和缩短学制这么简单,不好戏说。教育改革在文革前就已开始,像一些地方试行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文革之所以从教育系统发端,与实行中央已经达成的教改共识有很大关系。文革导致天下大乱,给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造成了严重损害是不可否认的,但文革中实行的教育改革获得了很大成果也同样是事实。如果说,打破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包括由此延伸的所谓三名三高),废除分数挂帅的考试制度,实行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等等,这些东西是否正确,或如何做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是可以争议讨论的,那么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快速普及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则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人们在比较新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建设时,都不会忽略的重要因素。文革中的缩短学制和知识青年(包括农村和城市的)上山下乡,为此快速普及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文革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学校有限,上初中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录取率很低。70年后就大大改变了,很多原来的小学都加设了初中,叫戴帽子学校。看来城市也如此,于是有了你上的那个学校。我71年在一个小镇上读初中一年级,也是这样的学校,不过,农业基础知识只是一门课而已,其它还有语文,数学,物理,地理,图画和体育。政治,英语,化学和则是一年后转到城市里的一个工厂子弟校后才有的。我上了三年初中,两年高中。工业基础知识,生理卫生,和生物是在高中时学的。虽然各地情况有所不同,但你说自己学校没有物理,化学和生物课,还是让我感到十分吃惊。如果不是你记忆错误,那你那个学校也确实太差了。

        通宝推:铸剑,老老狐狸,
        • 家园 哈哈,老同学顶真了

          放野鸭、书越读越蠢,这是在说笑呢。看来我这说笑太严肃,被当真了。教育要革命,我也十分同意。现在的教育在比文革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走火入魔了。我写过好几篇高考要改革的贴子,被痛骂。看来现行教育体制还不乏支持者。

          中国和印度的教育比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以前看过一篇兰德的报告,还差点就此写一个帖子。兰德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在教育普及上做得好,印度在教育质量上做得好。两者都有很大的发展中的问题。

          我们那个时候确实没有理化生,也没有生理卫生,可能各个地方的土政策不同。

          • 家园 接着顶真

            其实,我知道你有说笑的成分,所以用了随手,戏说这样的词语。但教育革命(或改革),放在文革以及其后和当今的背景下来看,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你也确实用了相关事实来支持放野鸭之说,我看还是有认真的成分,故而顶真。

            我们班那时有一半以上同学是上海的,他们成绩大多很好,如果中学和高中时连物理和化学都没学过,那是很难想象的。实际情况应该是,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多数学校所能开设的课程,比全国其他多数学校更全面,质量也更高。你所在学校没开物理和化学,我想应该是由于师资暂时配备不上,而非各地土政策有所不同。由于推行迅速普及中小学教育的政策,某些学校某些课程师资配不上,教师的平均水平也降低,是客观现象。对于执政者来说,就是如何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权衡选择的问题。保险稳妥的说法当然是既要数量,又要质量,但做起来就难了。这个决策在中国和印度的实行,其结果是一目了然的。

            • 家园 其实,要说教改重灾区,上海还真是

              文革中的上海是四人帮的基地,极左路线只有在上海首先推开了,才有到别的地方祸害的可能。我不知道是否所有上海学校都是这样,但是我父亲是中学老师,在市区的一个百年老校,他们的情况比我们好,但也是工基、农基。师资上,我所在的小学附中确实有问题。我所在的年代也特别了一点。比我早上个两三年,没有轮上教改;比我晚上个两三年,文革结束了,教育恢复了,也没有这个问题。我楼下的邻居比我小两岁,他就是12年中小学,最后一年恶补,基本上把常规高中内容基本上补全了。我们班上当年的上海同学学习没有太特别吧?老三届的不能算。我倒是觉得“外地”同学很厉害,基础比我们扎实多了。我们(至少是我)全是靠大学里恶补的。

              教育改革问题,我想是这样的。放野鸭当然是不行的,但现在这样的八股教育也是不行的。美加的中小学教育的体制不错,但实行上也有问题,尤其不适于大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只适合于精英教育。但是,高中学习糟糕,大学低年级补,这在美加也是一样的,说明这不是一个不可能的或者一点普遍性也没有的事情。补不光是补知识,还有补学习习惯。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强迫”全民具有较高的起码水平,还是给好学的人留有空间?教育改革怎么改?这个话题太大,但我想至少应该从中国现在的高考一考定终身和全面向分数看开始。咱们另外开一题吧,要不这里就歪楼得厉害了。

      • 家园 少小离家老大回

        每天生存在这座拥挤的城市里,对于身边的变化和身边人的关注反倒不如久别重逢的归客。晨大作为熟悉这座城市的陌生人,你的感悟我们大概平时偶尔也会灵光一现在脑海中划过,但相较来说要平淡许多了。

        话说今年国内车市果真很好,即使在沪牌4万的行情下,晨大随手一拍的照片里,就赫然有一辆新车。

      • 家园 陇兴大队,这个名字熟悉伐?

        前两天新闻里说陇兴的一个什么副书记贪污被抓,抓不抓的和我没关系,这个名字可是沟起太多小时候的记忆了。

        葛教授说你写的东西细腻,我是相当同意,你有几张照片我愣是从来没见过,亏得我还每周要抱儿子校园里到处去逛的。

        三教好像还是教室,至少我见过里面有的教室还在上课用。商学院法学院之类的,其实学校开这种专业很容易,除了老师几乎不要其他任何设备

        • 家园 当然熟悉

          陇兴大队还存在?不是地盘早都建新村了吗?

          我也不是什么细腻,隔的时间久了,看什么都新鲜,就多注一点意。天天看,就容易视而不见了。

          • 家园 陇兴大队早没有了,只是商品化后的名字还留有痕迹

            查了一下,抓起来那位的title如下:

            梅陇镇原党委副书记兼陇兴村党支部书记、原上海陇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还有,你知不知道上次因为倒楼事件抓起来的两个中有一个姓阙,阙姓在梅陇可不少,我小学有个班主任就是,没准也教过你的

      • 家园 欢迎回来

        上海人停车似乎车头冲外的多,也就是说,像鱼骨头一样停车时,停车需要倒进停车位

        在驾校学车的时候,倒车就是屁股先进去,倒着倒着,也就成习惯了,我国外朋友还觉得我们这么倒车技术高超,挺牛的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