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几则问答 -- 茶花坪

共:💬325 🌺2608 🌵3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几则问答

    最近有机会向某人请教了几个问题,下面是整理的部分内容(涉及敏感内容就删除了),可能没什么意思,放上来骗骗花,救救穷。

    第一个问题:上面对形势如何判断?

    从李克强在中央党校的讲话来看,最高层对形势判断有两个转折性的改变,一个是世界市场规模已经不能容纳中国低附加值加工业继续增长的生产能力,中国以前的凭低成本劳动力发展的道路到顶了,必须另寻出路。目前设想的是产业升级和刺激内需市场发育。所以改革开放的口号的含义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如今是改革优先于开放了。

    二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被欧美打击和遏制的风险越来越大,而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和国土安全四个安全领域中,中国最脆弱,漏洞最大的是金融安全领域,其最根本的要害在地方政府负债的随意性,隐蔽性和风险传染的不可控制性上。目前设想这是未来施政的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所以可能下届政府内财政金融体系会发生很大变化。

    第二个问题:行政官员观点分化严重不严重?

    接触的官员有限,而且级别不高,主要是司局级,少量部级。观点多种多样。但是比较普遍一点是都希望国家稳定。认为稳定优先,其次才是发展。如果效率和公平发生冲突,优先考虑稳定。没有稳定中国将一事无成。

    问:官员们希望稳定是否与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有关?

    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历史也证明国家动荡倒霉的主要还是老百姓。高官们可以到瑞士做寓公,普通老百姓是无处可去的。再说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官员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考虑可行性。实际上即使现在希望闹腾的在野派上台,也一样要追求稳定,因为在野的游戏规则是批判,而执政的游戏规则是建设。无稳定就无建设。

    第三个问题:行政官员水平如何?

    中国进步的动力是普通老百姓疯狂追求财富、名誉和幸福的坚持不懈努力,与官员是否天纵英才无关,与官员是否道德高尚无关。官员至多是一个组织者而已。总体来说,情商整体极为杰出,智商也不错,但是执行能力比较差,主要原因还是官员任用选拔体制造成的: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看眼色的,会看眼色的不如自家的。

    第四个问题:你相信民主吗?

    谋大事不谋于众,过度民主是自缚手脚,缺乏自信的表现。

    第五个问题:中国危机是什么?

    中国发生内乱的主要因素一是决策层分裂,二是地方尾大不掉。所以中间阶层都坚决支持强化中央集权和统一决策。其他都是疥癣之疾,不足挂齿。

    至于腐败问题,目前的情况就像在大沙漠中,遇上一个黑司机和一辆破车。但是别无选择,还得搭乘,还得与黑司机合作。要审判黑司机,更换破车,也得等到出了沙漠再说。两害相权取其轻。投鼠忌器。

    例如汶川地震后一部分灾民要求追究豆腐渣工程责任,政府压制就是这种情况。严密追查不是办不到,而是会导致整个行政系统人心惶惶,无心工作,结果影响救援和重建,伤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国家不是在故意放纵贪官污吏,而是投鼠忌器,两害相权取其轻。

    第六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监督?

    支持对执政当局评头论足,不然他们会恶性膨胀,走向毁灭,但是不支持任何暴力行动,除了自讨苦吃,没有任何好处。

    第七个问题:如何评价政治家?

    不能以私德来评价政治家,不管是玉洁冰清还是五毒俱全,都不重要,关键看是否能够:高瞻远瞩,防微杜渐,择人善任,循名核实,理性务实,果敢决绝,凝聚人心,顺势而为。更不能以个人恩怨来贬低或抬高某人的历史地位,这样会后患无穷,贻害万年。

    第八个问题:成功的政治家特点是什么?

    以成功企业家来类比,大约有以下标准:

    1、成功者的目标相对简单,可行,且能够坚持不懈,且能够凝聚人心(也即带队伍能力);

    2、成功者更善于审时度势:也即善于判断各种有利或不利的机会,并果断决策干还是放弃。而寻找机会并正确判断是政治家最主要的能力(也即找方向能力);

    3、成功者善于对各种机会进行排序:价值大小;必要性和可行性(执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前者是天时地利人和,后者是资源约束)(也即长短利益权衡能力,平衡感);

    前面三点基本属于政治的道,没有办法后天培养。

    4、对如何抓住机会,成功者政治家一般都会有自己信任的执行专家队伍来实施(一般政治家的执行能力都有欠缺:他们思维不够缜密):阶段目标设定;工作展开方向;工作步骤;工作重点;工作次序;如何监控;如何检查;如何奖惩。(也即把设想变成具体目标;把目标变成可执行计划;把计划变成操作流程;把流程变成具体执行任务;把任务变成成果;把成果变成奖惩的过程)(实际就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能力)

    这一点基本属于政治的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掌握。

    一些附加解释的链接:

    他只是最近到我们那里打短工,客串培训师而已

    链接出处

    与西西河其他大牛不同的地方

    链接出处

    你说的很对,继续补充

    链接出处

    看来八卦内容容易骗花,继续八卦

    链接出处

    关键词(Tags): #政治(说了就走)#忙总(说了就走)元宝推荐:月色溶溶, 通宝推:小年,瓷航惊涛,老惰,游侠骑士,沉静的悲哀,woodmar,彬格莱,财迷心窍,常挨揍,长街看海,牛黄解毒丸,xuanjvquan,快乐是什么,小学一年级,花世爵,禾影,坚持到底,挑肥拣瘦,李根,一池秋水,篱落呼灯,十八子,再闻鸡起舞,坚持的阿甘,老树,睡神ZZZ,鹄釉扉,山龙,迷途笨狼,老顽童,张三李四王五,住在乡下,罗阿宝,beiyang,尖石,不感冒,神仙驴,GWA,wxmang的书童甲,中正自在,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谢谢整理。
    • 家园 【商榷】

      在底层者挣扎,不太理解作者说的 ,看了高论觉得未来无望 ,草一下,望理解!

    • 家园 【整理】不知道怎样了

      约7000名重伤员面临生存困境 四川地震灾区惊现“王海清现象”

      点击:136865 回复:2350 12345678910下一页末页回复此贴共18页直接到页 作者:念好你的经再说 发表日期:2009-2-16 18:34:00

      约7000名重伤员面临生存困境

        四川地震灾区惊现“王海清现象”

        

        

        

         刘建锋

        

        

        

        

        

         2月11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成都赶到绵竹市人民医院——这仅仅是一家县级医院,目前却成了四川省内唯一一家仍然接收地震伤员并完全提供免费救治服务的康复中心医院。

        

         在这所板房医院里,住着来自阿坝羌族自治州理县的重症地震伤员王海清。此前,由于没有得到持续的康复治疗并被妻子遗弃,他一度濒临绝境。

        

         与王海清类似的、未能得到有效的后续康复治疗的地震重伤员,据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教授所率康复医疗团队的调查及评估,后期需要康复医疗的人数多达7000名左右。四川省卫生厅的官员在2月11日也对专家承认了这一数字。

        

        

        

        

        

        志愿者发现王海清

        

        

        

         地震重伤员王海清是被民间志愿者发现后才获得有保障的康复医疗救助的。

        

         2008年12月底,家住成都的志愿者——老中医聂晓萍带领来自上海、西安等地的几位志愿者,翻山越岭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杂谷脑镇打色尔村科多寨,赫然发现:在这海拔3000米的高山上,竟然还躺着未得到持续有效治疗的两位地震重伤者——76岁的陈光彩和31岁的王海清。

        

         2月12日下午,在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这一经历时,55岁的聂晓萍眼眶不由得红起来:“我不敢相信啊,陈光彩,那个老头,76岁了,震前就有病,说是地震吓瘫了,没钱治,就没下去认真治过,躺在床上7个多月了。那个王海清,身下都是褥疮,我帮他翻过身来看,跟我一起去的年轻人,都不敢进他的窝棚,腐烂的臭味,那伤口……”

        

         “王海清在地震时被房子压倒,脊椎受到重创,下身瘫痪,丧失行动能力,医疗康复还没有见效就被送回家,可他的家就是一个窝棚,妻子见他瘫痪了,就带着孩子跑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的臀部和腿部多处腐烂,要是还不能得到康复治疗,肯定就会死的。”

        

         “我去之前几个月,王海清还曾经再度被送往州医院进行救治,治了40多天,由于无法承担几千元的医疗费,不得不离开医院。后来,王海清60多岁的父母得到湖南对口支援单位救助款2000元钱后,又将他送到了理县医院。对于两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仅仅是把王海清从山上送到10多公里外的县医院已经很不容易了。可王海清只在理县医院治疗了三天!三天后却只能再次送回山上。老实、淳朴、胆怯的老人逻辑非常简单:看病花钱天经地义,没钱看病听天由命。至于国家对灾民提供的医疗政策,他们全然不知,即便知道也未必敢和院方理论。”

        

        “他(王海清)当时对我说,我才31岁,要救救我啊……回成都了,我脑子里天天都想着这句话。”

        

         回到成都后,聂晓萍在博客里写下“救救生不如死的四川理县羌藏重症灾民王海清”,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整理,写了一封信寄给理县的主要政府官员。为了跟踪王海清是否得到了政府的救治,她还买了手机寄给王海清以便联系。

        

         老中医聂晓萍在网上公开发表的呼吁,引起了更多志愿者的关注,文章被四处转载,有好心人还专门为陈光彩老人捐款。可惜的是,捐款到时,陈光彩已经死去。

        

         一位网名为高山流水的安徽网友看到聂晓萍的博客后,便开始通过电话与阿坝州和理县有关部门交涉,交涉的结果是:王海清终于在1月23日再次被送到阿坝州医院,但费用仍然是自理。这次,志愿者为他捐了4000元的住院费。

        

         2月初,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教授获悉此事。此前,为了尽最大的能力帮助那些仓促出院的地震伤员,他一直在灾区奔波。

        

         2月12日,励建安对记者说:“我2月2日得到他的消息,我的学生张霞(在绵竹灾区做康复医疗志愿者)将他的情况转帖到了康复医学会论坛上,然后给我打了个电话。我上网看了,当时就留言,把他接过来。因为当时我有底气来做这件事:南京有一个很不错的企业,公司名叫焦点科技,元旦的时候与我谈定,拿出一百万元捐款来资助灾区的康复项目,钱直接打到绵竹市人民医院,一个月后,资金到账。这笔资金是我接过王海清的底气,为他康复所需的资金,从这个项目里出,对他的康复技术服务,由我的硕士来免费做。”

        

         2月5日,王海清从阿坝州医院转入绵竹市人民医院的板房住院部康复科。接收王海清的医护人员为他的病情之严重感到震惊。励建安教授在他的材料里记录了他的硕士生张霞的叙述:

        

         “王海清于2009年2月5日晚11点半到达绵竹市人民医院,吃完晚饭安排住院后,我们对他进行了仔细地查体,这才发现他的病情比我们预计的要严重、复杂得多。”

        

         “当初从王海清入住的医院得知他的病情是脊髓损伤伴压疮,并没有发现他还有其他诊断,事实上:除了脊髓损伤伴截瘫,泌尿系感染,骶尾部及双坐骨结节处严重的压疮之外,他的双足在4个月前不慎烫伤,由于未经过有效处理而出现严重的感染坏死,另外他的头部在地震之前有一次可疑(没有任何病历资料,王海清本人也说不清楚病史)的脑出血史,造成目前右侧肢体偏瘫,肌力和感觉减退。”

        

         励建安教授转述王海清的状态:“从理县医院回来的头一段时间,王海清还在心里算着日子。但过得久了,时间已经失去了意义,时间就是越来越脏的头发和被子,时间就是那越来越冷的篷子和床,时间就是年过六旬的双亲的泪水,时间就是他正在陨落的生命……”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还有人比他严重得多。”励建安教授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由于康复治疗不及时,我很无奈地发现,有的伤员已经死掉了。或者由于缺乏资金,或者缺乏正确的康复理念,现实情况非常艰难。如果还不及时给予伤员科学的康复治疗,还有大批的地震伤员将失去恢复健康的机会、沦为终身残疾。”

        

         在中国康复医学会网站论坛上,他忧心忡忡地发表看法:“当地民众和一些官员的康复意识就是‘休息=康复’。令人极度担忧的是,超过1万名没有积极康复医疗的患者,在‘休息=康复’的迷梦结束之后,将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残疾。如果我们可以积极地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使成千上万的伤员回归正常人群。而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就可以让这些人永远地进入残疾人的行列。”

        

         由于有幸被志愿者发现,不幸的王海清得以死里逃生,进入了民间捐助的康复项目,“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争取能做到:一、他能拄着拐杖走路;二、能轮椅独立,自己能上下轮椅,在轮椅所能达到的地方,能生活自理。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这个31岁的青年将能活到50岁以上。我们可能无法对所有伤员做到这点,但是我们既然主动将他接到手里,我们就要努力做到。”励建安说。

        

         众多的其他伤员怎么办?

        

        

        

        

        

        因康复不力陷入困境者还有7000人

        

        

        

        

        

         2月6日下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探访四川省人民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这里还住着数十位地震重伤伤员。

        

         35号病床的截瘫女伤员侯丽,42岁,她在10多年前离家出走,2005年开始在平武县南坝镇与残疾人彭国军组成事实家庭。地震中他们的商铺被毁,十余万元的货物损毁,彭国军的安身之处仅有一处租用的帐篷。大年初二,记者在南坝其帐篷发现:被褥在夜间都被寒露浸湿。

        

         正是由于没有安身之处,侯丽呆在省医院不肯离开,“12月31日以后就说是自费,我没有钱,又没有地方去,只好赖在这里不走。”

        

         “他们有钱有家人的,就能付费得到好一点的治疗,我没钱,不过这家医院比较人道,还是保证了我最起码的药物治疗,听说其他好几家大医院的地震伤员全都让离开了。”侯丽说。

        

         “赖在医院”使侯丽暂时躲过了与王海清一样的遭遇。

        

         像侯丽这样留在医院未离开的重症伤员,只是绝对少数。

        

         励建安教授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地震伤员的康复,有三个月的“黄金期”,如果那时能持续做好,就能少去很多麻烦,可惜都早早出院了。“黄金期”过后,未得到有效康复的伤员依然应该坚持救治,否则他们就将永远失去恢复健康的机会。

        

         “地震的重伤患者有一万人左右,从6月(去年)开始发动了一万多名重症伤员回川。回来以后,这边只有900多张床位,所以注定了90%的伤员直接回家。许多从外地回来的患者并没有达到卫生部的出院标准就一窝蜂地全部出院了。这是由于当时就已经知道国家给各地支付的治疗金额不足。直到现在,国家支付的资金还没到位,医院也都是几百万地贴钱做治疗。伤员回家以后,就如王海清这样,四川有些地方的山民,极端淳朴,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什么要求。这些人听信了人们说的:回去过两个月就好了。”

        

         2008年6月29日,四川省有关方面公布了《四川省地震伤员医疗康复网络建设方案》,称:“据初步统计,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内约有医院康复科和可提供康复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4个,床位6951张,从业医师2705名、护士1891名、康复技师703名……”

        

         然而,地震伤员的康复医疗事实却与可提供康复服务的数字相去甚远。2008年9月7日新华社的报道说,“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赵万华介绍,目前四川省已分别在省人民医院、省骨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设立100张床位的省级地震伤员医疗康复中心;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和阿坝的医疗机构中设立医疗康复分中心,分别设立100张床位;在6个重灾地区确定了44个县级医院为伤员医疗康复机构,共设立床位772张。据了解,医疗康复中心和分中心共收治1278名对医疗康复技术要求高的伤员;还有6146名分散于县乡社区或家庭进行医疗康复,医疗康复医护人员对每一位伤员建立医疗康复档案,制定医疗康复方案。”

        

         对此,励建安评价说,“四川,有一个美丽的神话:6000个康复床位,4800个康复专业技术人员……从理论上,中央一看,你不过就一万多地震重伤患者,有6000多张康复床位,好像也就差不多了。”

        

         “现实却相差得十万八千里。”励建安教授根据对江油市的现场调查,做了一个预估:目前处于困境的重症伤员人数大约有7000人。

        

         对这一数字,教授的解释是:“江油现场调查的结果实质性地表明,65%的患者需要积极的康复医疗。据此推算,四川需要康复医疗的患者至少在6000-7000人以上。而我们已经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足!”

        

         2月11日,四川省卫生厅的官员告诉励教授,省厅的预计值也是7000人。

        

         “我昨天问了卫生厅官员,厅里的数字7000人是不是根据我们在网上公布的预计来的,回答说不是,说是他们根据各地卫生局报告的统计结果。”励建安告诉本报记者。

        

        

        

        

        

        只需2100万元左右,拿钱救人才是硬道理

        

        

        

        

        

         2月11日下午,在绵竹市人民医院,王海清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地震受伤后,他在医院住了27天,然后出院回了家,在家里住了10多天之后,再次被送到阿坝州医院,在阿坝州医院住院40多天之后,又被送回家,在家里睡了一个多月,又在理县医院住了三天,之后就一直在家里卧着。为什么老是来回这么折腾?没钱。

        

         在资金短缺的问题面前,康复医疗救治不能到位——这是地震伤员一步步陷入困境的最主要因素。

        

         一直在灾区为伤员的后续康复治疗奔走的励建安教授以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康复医学会提出组织国家康复医疗队来支援,终于得到卫生部的认可,组织了国家康复医疗队。列了180-190人的医疗专家名单,最终落实能来的有100人左右,当地不要。开始,第一批的是要的,但后来就不要了。因为连当地一些康复机构的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付不起,国家的钱又没有到位,急救的钱都没有到,就更别说康复的钱了。国家的钱就始终进不到医院,专家来了,看病服务我们都不要钱,但是吃饭和住宿当地要安排,就连这一点地方都有困难,以后的批次便干脆不要了。”

        

         “去年11月中旬,通知说全部撤退,12月31日,所有的医疗费用停止,伤员动员回家。许多医院的伤员出院,华西医院,此后就一个也没有了,骨科医院一个没有,省人民医院有几十个,成都第二人民医院有一些,现在最大的康复中心是绵竹市人民医院,一个县级医院,是因为有我们项目的支持,有香港福幼基金会的支持。”

        

         没有钱,是医院动员伤员回家的重要因素。2月6日下午,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目前,国家和省里还没有相关政策下来,医院完全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没有将付不起钱的患者赶走,但是医院已经不得不考虑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

        

         目前,客观地处于灾区最大的地震康复医疗中心地位的绵竹市人民医院——由于自身仅为一个县级医院,处境比省人民医院更尴尬、艰难得多。

        

         该医院的金鸿院长在板房区的水泥路上,边走边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不要说12月31日以后了,就是之前的应急时期的医疗救治,钱始终到不了医院,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之所以能坚持拿出一个康复科来做这件事,除了我们自身是极重灾区,有太多的兄弟姐妹在困境中需要我们的帮助,还有很大程度上是项目得到了好心人的支持,五月份之后来到我们医院的志愿者与香港福幼基金会合作,为地震伤员提供免费的康复医疗服务,他们也提出要求——医院不能收费,我们当然没有任何理由不支持,哪怕医院的经济负担非常重。”

        

         “从2008年5月到现在,医院已经负上了沉重的债务。”

        

         2月10日,四川省卫生厅新闻发言人江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地震发生之后到12月31日之前,国家定位为应急救助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灾区的地震伤员乃至于普通伤员,看病都是不花钱的。12月31日之后,国家没有出台政策,省卫生厅为此曾多次向上提交报告,希望能出台政策,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回音。

        

         2月11日,另一位省卫生厅的官员对记者说,省厅厅长为此事几次亲自找省上协调,但是没有得到解决办法。

        

         资金,究竟需要多少?励建安教授测算说,如果比照在江油所做的,均摊下去,可以算为平均每人3000元,即使这7000患者都是困难家庭,也只需要2100多万元便可以解决一个这么大的问题,何况我们还可以对患者家庭做评估,保证将资金用在最缺乏经济能力的患者身上。

        

         一位志愿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这笔钱,如果依靠社会,将难免会出现未被发现的“王海清”痛苦死去的事件,如果政府出资,并且发动各级医疗机构切实查找,就能基本为地震伤者尽到人道主义的义务。

        

        

        

        

        

        一次难堪的采访——该谁来管第N个“王海清”

        

        

        

        

        

         2月10日下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四川省民政厅,出示记者证后仍被门卫挡住了。门卫在与厅办公室沟通后,给了记者一个电话,让找该厅办公室赵主任:“他是负责新闻宣传的。”

        

         电话里,记者向赵主任咨询:“12月31日以后,家庭特别困难的地震伤员,需要后续医疗救助,这件事情是由民政那一块分管?”

        

         回答说:“我正在休假,你找卫生厅,这一块是卫生厅的事儿。”

        

         记者来到四川省卫生厅,找到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发言人江涛主任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依照国家的规定,12月31日以后就不再是应急状态了,应该已转为常态了。在12月31日之前,确实是主要由卫生厅负责,但是12月31日之后的政策未出,卫生厅提交了相关的报告,也还未得到答复,因此无法独立出台什么措施,但是我们正与上级协调,资金问题还未能解决,家庭情况好的能够自费支付医疗费用,家庭经济差的,根据有关规定,常态下是可以在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资金的。”

        

         于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再次拨通四川省民政厅赵主任的电话。电话里他颇为烦躁:“地震伤员后续医疗的事儿,跟你说了找卫生厅,这件事不归我们管。”

        

         记者坚持:“但是卫生厅的官员告诉我,12月31日以后不再是应急状态,转入常态下的家庭困难患者应该可以申领民政的医疗救助金。”

        

         赵主任语速急起来:“救助金一两千块钱一年,顶什么用?跟你说了,后续医疗的事你去找卫生厅。”

        

         记者继续:“那么请问民政是否即是民生?是否应该关注灾区困难家庭的状况?是否对于地震后陷入困境的地震伤员家庭有过了解?做过调研么?”

        

         赵主任掩不住怒意:“你不要预设什么结论!调查什么?这不关调查的事,国家、省民政部门一级一级下发了很多的文件。”

        

         采访变成争吵,他挂断了电话。

        

         但几分钟后,他打来电话,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解释:“我刚才问过了,12月31日以前是由卫生厅负责的,12月31日以后,国家还没有出政策。”

        

         结束这次难堪的采访,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心中颇为茫然:不知道类似王海清、侯丽这样的地震伤员,到底该由谁来管?

        

        

        

        志愿者:通过示范让官员醒悟到价值

        

        

        

        

        

         2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王海清的病床前,发现专家带着医疗志愿者正在查看他的病情。

        

         由此,记者方才认识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执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教授和他率领的康复医疗志愿者队伍。

        

         当天,在现场的还有四川省卫生厅、省残联、德阳市卫生局、市残联的干部们。

        

         在场的干部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省卫生厅和省残联都对此事相当重视,但是资金如何解决还未找到办法,目前唯有先与励教授率领的志愿者队伍合作,发动基层卫生人员,先在德阳全市花十天时间,把所有地震伤员的康复情况做初步调查、筛选,然后由励建安教授带领专家组的队伍逐一审评,分出缓急轻重来,为下一步的康复医疗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2月11日下午,王海清俯卧着对关怀者说了很多句“谢谢”,他对记者提到聂晓萍时称呼她为“聂阿姨”,他一直在笑着,甚至提起抛弃他的妻子时,脸色也没有变:“地震27天,她就走了。”

        

         到记者离开病房时,他仍在笑着。一种感恩的幸福,一种对励建安教授将给予他健康未来的希望,让简陋的病房,在他和母亲的微笑下显得和谐。

        

         “官员迟早会醒悟到,志愿者所示范的、为和谐而付出的努力,是多么有价值。”2月9日晚上,成都的志愿者易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我们还想再努力,如果我们放弃的话,就意味着王海清这样的人只有死路一条……志愿者方式,就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政府行为,就没有志愿者,志愿者工作就是覆盖政府工作所没有覆盖的……在政府把握不清、犹豫不决的时候,志愿者就是一个示范,我们在绵竹做的工作,就是示范,到绵竹去调研一下,就知道了我们这样做的价值。我们要让官员们认识到,由政府来做这些事,绝对是值得的、应该的。”励建安教授对记者说。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505487.shtml

    • 家园 说得很好

      中国老百姓既然已经选择了统一而不是七块,选择了依附权力而不是资本,那么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谁不喜欢这个选择的可以打破他,仅仅在论坛上说我看是没有用处的。

    • 家园 【整理】从汶川大地震的震害想到现在的建筑质量

      从汶川大地震的震害想到现在的建筑质量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house/1/142024.shtml

      • 家园 我看到一个新闻

        说90时代造的桥已经成危桥,

        而文革时期修的桥,前两年拆的时候,用炸药炸,结果都没有塌

        这是技术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还是政策问题?

        • 家园 举个例子吧

          在跟现在已经退休的电路设计员打交道时了解的,1平方毫米铜线可以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0安,一般设计时只允许用3安,在以前因为材料和电路稳定性的限制,设计时还要打对折。所以以前的电气设备都用料多、成本高,比较耐用。现在都是尽量按允许的上限设计,实际加工时还偷工减料,设备用料少、成本低,耐用就差远了。可话又说回来,以前的电气设备稳用30年,现在5年就落后淘汰,设计寿命那么长干嘛。

        • 家园 桥坚强主要还是爆破设计的问题。

            有关评论大部分只说380公斤炸药炸不倒,不提那桥长有七百米左右,17孔。为炸桥打了2000多个孔,平均一个孔不到200克炸药。

            炸药爆炸后,连钢筋都没炸断。

          • 家园 想当然了吧

            人家可是专业人啊,

            而且确实是想把桥炸掉,

            不然也不会打了2000多个孔,

            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们按正常情况下设计的,

            遇到一个不正常的,

            而且新闻中还说,

            事后,不少家住附近的居民反映,爆破后,他们家的墙壁出现了裂纹。

            注意这点,说明炸药量并不小!

            还是上个图吧.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media/200807/28/71273.jpg

            还查到了这个桥的设计者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退休高级工程师郎敦悌

            不过刚刚过世,

            向这位可敬的老工程师致敬!

            四川“桥坚强”之父辞世 一生节俭从不庆生

            http://cd.qq.com/a/20100309/003157.htm

            • 家园 即使是桥不“正常”,也是设计问题。

              象这种爆破设计之前,先要调查建筑的牢固程度,必要时要先选一个地方试爆,然后才能确定装药量。

                至于用这座桥来证明七十年代以前的建筑质量都很好,而现在的建筑都不如那时的更是无稽之谈。在那时同样也有在建设中垮塌的大桥,在我插队的那个旗里,就有建成没多久的家属住房在一场大雨中倒塌。那还是平房,事后发现许多砖缝里连泥灰都没有,只不过是那时的事故不公开报道而已。

                据我所知,建筑质量抓得最严的是在六十年代前半期及以前,最差的是文革开始后到七六年底,那段时间一是建筑规范基本不考虑抗震,二是人心也比较乱。之前的民用建筑因没有抗震要求,设计的强度也比较差(前面所说的质量抓得最严是指按设计要求),所以在七六年以后南京的所有老建筑都进行过加固,而文革开始到七六年之间建的房现在已经基本拆完了。那段时间在苏南也建了不少中小型桥梁,现在也都成了危桥或已经拆除重建。

              • 家园 你嘴太硬了

                那个桥建于68年,正是建于文革期间,而且是文革最乱的几年,

                你文中的话,无非是文革影响建设的论调,

                西西河太多的文章早已经证明文革与中国经济建设并没有太多负相关作用.

                一个桥确实代替不了当时的全面情况,

                但一个事实上,太多的事实证明现在的建筑质量太差了.

                当时条件不许可,

                现在条件许可了,怎么出现那么多的问题?

                人心变了,

                算了,不和你这种嘴硬的人说太多了

                公道自在人心.

                不是你否认,就可以否认的.

        • 家园 那是四川省简阳市的桥坚强

          被强行认定为“危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拆掉。

          同样是四川,,512后震区新修的桥,一阵滚石就塌了个彻底,连带取了几条性命而去。砖家们的意思:命苦不能怪ZF,点背不要怨社会。只能怪地震和塌方,那么建桥的时候这些砖家在想啥呢?桥塌了才想起了地震和塌方?

          俺曾在建筑行当干过,6、70年代的混凝土电钻都很难打动,80年代后期的混凝土用榔头钎子可轻松打动,特别是预制板,一打一个大洞。

        • 家园 要是个别,就是概率问题,要是普遍,就是领导问题
      • 家园 建筑质量不容乐观啊

        有些人也许对“露筋”啊、“柱子轴线偏移”啊这类问题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工程常见病。但,这些,都不是小问题。比如“露筋”,对构件的受力性能没有影响,但对结构的“耐久性”有很大影响。规范规定的保护层厚度25毫米是对应于使用寿命50年来的。保护层小了,甚至露筋了,钢筋外的混凝土要不了多少年就会 “碳化”,此时钢筋就开始锈蚀。由于氧化铁的体积比钢大,所以钢筋一锈蚀,混凝土就沿着钢筋裂开,使钢筋锈蚀大大加快,锈到一定程度,结构就失效了。这就是很大的结构问题。

        寿命50年,估计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硬邦邦的建筑物哪能坏呢。其实很多关键地方都会坏的。这个非得见过现场的才知道,比如这篇文章提到的钢筋保护层的事情,保护层不到位很常见,低于25毫米,那么50年都是很成问题的。

        其实想想,一分价钱一分货,别看现在房子那么贵,可是钱作为成本并没有进真正建筑者的腰包,真正干活的人拿那么点点钱,哪有什么多好的质量给你,除非是真正的重点工程,监理不得不十分严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