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说说铁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 -- szbd

共:💬142 🌺63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必要对最近七八年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重新审视

      就在五六年前,那时的感觉是中国技术上啥都不行。想要吹个啥,除了华为等企业代表的通信,就没啥可吹的了。汽车飞机给骂死,装备制造业说“啥也不会”。好象除了核弹,没啥靠得住的技术,可这核弹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都搞得出来。吹来吹去,还是“两弹一星”加个杂交水稻。CRH刚出来,网上取个外号叫“耻辱号”,不得不改名叫“和谐号”。

      后来莫名其妙就爆发了,各种重大成果层出不穷。我的感觉是技术上的瓶颈已经过了,就是五六年前那阵子,是“黎明前的黑暗”。当初看来国人心态是太着急了,只看现状不看发展,一片悲观。说实话,相对目前的发展,我那时也是悲观的。

      其实进入21世纪,技术投入力度就上来了。再加上成本低,技术上干成的活比任何国家都多。搞研发的绝对人数不比哪国差,产业覆盖很全,是全面追赶。民营山寨,加上各种国家项目,项目是全球最多的。不缺钱,人也不笨,还开放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圈的成果,还有市场经济作为动力,到处是实践机会,没道理不出活。这话我几年前是说过的,但自己也不知能到哪一步,将信将疑。

      为什么就没人能想到技术爆发?还是体制派影响太大,总感觉中国体制不行,搞研发不行。各种小段子一传,觉得中国就是搞不出技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这么说,中国体制就是搞基础设施出口加工行,自主创新不行。

      其实具体到不少人,还真是在搞各种研发,肯定有不少成果,只是觉得没啥好吹的。重大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各种小成果的积累。现代社会分工太细,能看到全局的人太少了。

      • 家园 俺看不到全局,但是俺有普通真理。

        俺从来不觉得中国搞不出来东西,特别是在前三十年我们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搞出来的,不止二弹一星。俺从来都是觉得我们国家不是搞不出来,而是不想搞。等靠要,在国家层面上也是有这个毛病的。不过,那时候可能是普遍对世界怀有比较美好的向往,以为人家真的会帮我们,我们买还不行吗?但现实是残酷的。俺觉得高层开始醒悟始于88,被打了一个闷棍,知道还得靠自己。就把过去丢了的又拾回来。88之前确实是狂欢奢侈过一把的。奢侈到把东北整个重工业体系搞瘫了也觉得无所谓。

        俺向来觉得这世间事是人做出来的,人就有办法解决。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另外也怪不得民众没有眼光,民众没有眼光,是因为官方不透露信息造成的。

        看一看当年中苏论战对台湾一位知名学者的影响就能说明这个道理:陈映真:我在台湾所体验的文革当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大学毕业不久的一九六三年,中苏共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理论论争。而中共竟把这理论斗争诉诸大陆全民。将针锋相对往返中共中央和苏共中央的、严肃而决不易读的论文,一日数次透过电台广播。而在台湾的我则必一日数次躲在闷热的被窝里偷偷地、仔细地收听这些把中苏共理论龟裂公诸于世的、于我为惊天动地的论争。是这样公开的信息影响了陈映真后来的一生。

      • 家园 这个就是重工业体系的威力

        重工业体系和轻纺、玩具工业不一样的,轻纺是很短的一条产业链,只要有劳动力就能搞。

        重工业不是产业链,是产业网,一张大网,想把网络上的关键节点(是指先进材料、机械加工等环节,任何一个点不通整个项目就做不成)都打通至少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

        当这张网上大部分关键节点都不通时,你的重工业体系就是一堆垃圾,生产出的大部分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大部分大个头的发展中国家就是这个状态,多数中小型发展中国家则干脆没有重工业体系。

        有一小半关键节点打通时,就能够生产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比如巴西的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就比较好,印度也有一些产业发展得不错。

        2000年的中国也就打通了一半左右,但是另一半也在攻关,只是需要积累,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明显效果。比如要开发一种新的耐高温材料,可能就要把各种实验材料放在高温环境下好几年,才能搞清楚哪种材料是符合要求的。

        现在中国是打通了一大半的关键节点了,欧美日能卡我们脖子的地方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一大批关键技术攻关成功,重工业就能爆发,能够拿出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产品。德国、美国、苏联和日本历史上都经历过这种爆发,这个时期国力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率是不成比例的,国力是在经历爆发性成长,二三十年就能成为发达国家。

      • 家园 发展很快问题也多

        很多时候科研和工程很难分开,是个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关系。举例来说,有了高速公路人流量不一定增加,但没有高速公路人流量一定受限制。现在的情况是,高速公路有了,虽然这条路通的地儿未必那么理想,但架不住缺地儿旅游的人多,哭着喊着就奔这条路上走,流量必然增加。

        感觉科研和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关系也是这样。出门旅游的人怕啥啊?车匪路霸和收费站。学霸多了,吃拿卡要的人多了,肯定还是不利因素。就看啥时候东风压倒西风或者是西风压倒东风了。

      • 家园 这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七十年代前是打基础,那时一年不到两千万吨钢,放现在塞牙缝都不够。五十年代时还有农民自制滚珠轴承的报道,大约67年南京运输行业自制出机动板车(装八马力的195柴油机)还向毛主席报喜,那时在南京见到挖土机还是个稀罕物,有众多人围观。七十年代开始向机械化转变,直到八0年还有挖土方的农民工,到九十年代几十方的土方量已经不用人力挖了。

          基本上在八十年代之前还只能是解决有无问题,往后就是解决先进性问题了。

      • 家园 这些都是后发优势,技术就是试错,是市场问题,林毅夫讲的很

        清楚了。当然,现在的中国就是验证其理论。

      • 家园 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

        记得政委在以前的大作里面谈到过“猫论”和“摸论”,俺觉得这两论不但适用于广义的经济管理,也适用于狭义的技术开发。中国的体制未必就不如美国。从科研的角度而言,能够出成果的制度就是好制度啦。俺觉得611所的体制就不错。

        正如您所说的,汽车,高铁,航空等工业里存在着一个技术圈子或者说技术壁垒。建立技术圈子这东西并不需要爱因斯坦之类天才级的科学家,需要的是广大普通工程师默默无闻的积累。尽管目前国人普遍心态浮躁,还是有很多人在埋头苦干。高铁的井喷式发展,以及四代机和神龙的问世,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黎明前的黑暗马上就要结束,多年量变的积累正在引发质变。

      • 家园 也会少些人说“教育改革失败”了吧?

        “白菜价”的大学毕业生,能把所有中级以下技术做成白菜价。其中的姣姣者,会把高级技术变成2棵白菜的价,比如高铁。更出类拔萃的人才,只好鼓捣点J20/空天飞机/嫦娥/天宫之类的玩玩。

        我大胆预测一下,中国的航母将在非常短的时间里(<3年)横空出世,而且是好几艘一起出来,而且技术是最先进的。

        吾辈何幸,生活在祖国重回世界之颠的年代

        • 家园 其实,我觉得,中国原有的教育制度没啥问题

          就算有,问题也不大。看现在的教育改革,把原来的公平弄得一塌糊涂。以前,你分数高,读个重点初中、高中是没问题的,现在重点初中都成了实验学校,不但要高分,还得高学费。忙总说的阶级固化的起步也是最基本的改变。我咋觉得现在有些人就是扛着红旗反红旗。嘴上说:为了发挥个人才华,要自主招生。还要面试啥的。面试那十几分钟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我看是为了以后fb找路子吧。就算设计者想法是好的,执行起来也肯定歪掉,就算今年不歪,明年也可能歪,后年更是歪得离谱。北大之类啊,要认真反省一下。连会做饭、种地都是能力了,要不再考察一下性能力。shit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