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商学院的教授们(序) -- 知之后哀

共:💬323 🌺290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商学院的教授们(序)

    在河里潜水多年,获益匪浅.但由于自己经历平凡,见识肤浅,更没有拿得出手的专业知识,一直也就是冒个泡接个茬的水平,从来也没敢大声出气过..这次冒死写个系列,一是希望能回报河里,给大家分享点茶余饭后的谈资,二也是最近半年所见所感较多,也想倾诉一下.

    说到商学院的教授,河里大牛里就有老马丁和顾教授是吃这碗饭的,对商学院的道道肯定比我精通多了,这次敢于班门弄斧,主要是提供一下学生视角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废话不说了,进入正文.

    一切的开始要从1年多前谈起,话说我结婚后突然发现自己工作多年一事无成,横向一看,在社会上无一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之技,啥都会点,样样不精;纵向一看沿着现在的职场道路,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前景大不看好.为了小家庭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基因的薪火传承,决定要回炉再造下了.

    因为深感走专才路线容易与行业皆亡的高风险性,作为胸无大志的混饭众,还是选择了MBA这种万金油路线。一番折腾后,顺利入学。几个月以来深受各种大牛小菜老师教导,其中颇多趣事和感触,原以为做商学院教授该是个风光体面地活,想不到其中如此多的艰辛……

    要说这学校的MBA学生,那是出了名的难伺候,大多数校内的中青年教授都视教MBA为畏途,好几个学院貌似都是抽签决定谁去的,其过程的悲壮和惨烈程度和俄罗斯轮盘赌有一拼。据同校的PHD学生抱怨,说导师轮到教MBA的课都是反复准备如履薄冰,上得时候是激情四溢呕心沥血。一转身教PHD了就懒懒散散马马虎虎了。

    MBA不好教有几个原因:

    一是学生不好忽悠。这学校的MBA平均年龄29,其中有很大比例的顶级咨询和金融专才,其余也多是业界精英,当然也有我这样少数混进来的。就以我的小组为例,除我外的5个人里,2个来自麦肯锡,1个来自贝恩,1个巴克莱还有1个是帝国理工的博士。这些人的特点我总结了一下叫“投行人士脾气坏,咨询顾问问题多”。上课提问针针见血,逻辑条理极清晰,脑子稍微慢点或者准备稍微不充分点三两下就被问死了,丝毫不给老师任何情面。这里顺便插句题外话,以前一直听人宣传外国人民蠢笨论,可我出来一看,班里个个人精,脑子见识风度谈吐样样都强,要说我在国内也不算笨的,到了这完全没体会到中国人民口口相传的智商优越感啊!言归正传,举例说明下投行PE人士的作风。班上有个KKR来的德国同志,年少多金,人送外号“上帝”,上课长期盘踞在阶梯教室最高端,仰面睥睨下面的教授。问问题通常以:“你这完全是胡扯……”作为起始语,偏偏他一旦开了口,基本是十拿九稳能把老师问死,实在是叫人情何以堪啊。

    学生不好忽悠的另一个原因是生源太多样化其中有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这尤其影响案例分析。经常有老师一个案例刚起头,下面就有人举手说:“你说的不对,我当时就在这个公司,这个项目就是我负责的,实际原因是……”(嘿嘿,不才在上到某个中国案例时,终于也逮到机会举手说:“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这个项目就是我负责的……”最后帮老师改写了这个案例,成功蹭得加分)。因为水太深,有经验的老师在上案例前都会问一遍,有谁在那工作过没,十之八九有同学会举手然后分享经验。要是正巧是实际参与者甚至领导者,更是会被请到台上。然后就会出现大半节课都是学生在台上侃侃而谈答疑解惑,老师在下面认真做笔记举手提问的场面。

    MBA不好教的第二个原因是,MBA学生的反馈评分要占教师考核的80%,而一旦考核成绩差是要丢饭碗的,就这半年我们这届就已经干掉一个,重伤一个(这两个后面都会提到)。所以有很多老师为了讨好学生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了,甚至有课程结束前去学校餐厅弹吉它唱歌来和学生套近乎的,至于最后一课的时候给大家送酒(老外就爱酒精),平时上课的时候送吃的这种笼络手段更是屡见不鲜啊。

    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商学院教授们都有各自的绝活,下面的篇章将会结合各个教授的实例来分析下究竟要怎样才能在商学院成为受欢迎的教授。

    PS:本系列我争取一天一更,第一次码长篇质量不敢保证,大家随便看看吧~

    商学院的教授们(一) 迷茫的艾伦

    链接出处

    商学院的教授们(二) 爱姐的赌局

    链接出处

    关键词(Tags): #商学院(嘉英)#MBA(嘉英)元宝推荐:今昔,铁手, 通宝推:老顽童,铁手,Batman,油炸辣椒,潮起潮落,唐舆,老拙,密支那,熊茂成,坚持到底,万里风中虎,关中农民,空气精灵,公鲨,imres,大懒虫1号,redbud,王小棉她妈,好说好说,希宝,本嘉明,
    • 家园 说两句法国的商学院

      法国人最认可的学校,工科是工程师学院,商科是商学院。这两种学校毕业的学生找工作比同等学历大学毕业容易太多了。也有学生追求这两个学院双重文凭的,那可相当牛了。

      法国人学商科必然学英语,有的商学院甚至用英语教学。法国的工程师学院和商学院有极少数公立的,大多数都是私立的(尤其是商学院),学费要贵的多。这些学校是法国的精英学校,我感觉有点像国内的大学,进去难出来容易,没有那么血淋淋。

    • 家园 LZ是在那个富兰克林的学校么?
    • 家园 (肥猫原创)谈谈我所略知的商学院现状一二

      由于工作关系小弟也和研究型大学的商学院教授打过交道。这里是我对北美商学院现状不成体系的想法,难免以偏代全。

      1. 商学院教授的培训有很大问题。商学院教授来自PHD毕业生。很多PHD学生来自别的专业,像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工程等等。他们在入学前没有很多甚至没有任何商业经验, 很多没有读过商业相关专业。而现状是,PHD毕业生如果在第四第五年手上没有点forthcoming 在工作市场上将非常被动。考虑到REVIEW 的周期很长, 他们进PHD后大部分时间必须花在搞研究出文章上。结果是PHD学生花了几年的时间专很小的牛角尖里,而没有时间系统学习THE WHOLE PICTURE。小弟一直认为PHD应该翻成“钻师”而不是博士。我见过营销专业的PHD对金融会计一窍不通的,完全不懂ROE, ROA, ROI,CASH FLOW,BALANCE SHEET. 我见过金融专业的没听过MARKET SEGAMENTATION, TARGETING, POSITIONING,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你能想象耳鼻喉科的医生完全没见过生殖系统吗?

      2. 商学院教授的评估有问题。大学的功能主要有三,储存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 传播知识/教学用到的知识技能与创造知识/研究不能说无关,也有很大的区别。这里就不重复诸位已谈到的了。事实是TOP SCHOOL 为保住学校名望,变态的强调创造知识。而创造知识很大程度上被简化到用TOP PUBLICATION 来衡量教授的创造知识能力。Assistant Prof 留下拿谈牛的关键是publication的数量和质量。他们最黄金的几年里主要花在发几篇TOP paper 上,教学上能混就混,谈何质量。一旦拿到谈牛,十年媳妇熬成婆,很多人的激情已被烧尽,开始得过且过,有几个想去成为真正的商学“博”士的?

      3. 谈到PUBLICATION,竞争那是相当激烈,压力那是相当大。我知道的几个专业像金融和营销的被认可的TOP A Journal 就三四个 (在有A paper的前提下,一些B也做数)。就一个专业来说,假设有4个TOP JOURNAL,一个journal平均一年出4期,每期约10篇文章。就算一篇有三个作者,一年才4*4*10*3=480个坑。北美有PHD的research学校有约100个,每个学校平均分到约才5个(还不算非北美的)。假设1/3的坑给ASSISTANT PROF占去, 每个学校分到的才不到2个。在大多数research学校谈牛要至少2+篇/5年 (名校要4+)。 想想每年在北美有多少新PHD毕业?150-200个/专业。这就是一个血淋淋的零和游戏,你多发一篇,我就少发一篇,这就注定了很多人必成为LOSERS。这种A Journal的稀缺性导致了各种rent-seeking行为,最典型的就是投靠大牛,挂他们的名发文章。大牛把持着他们自己的领域,没有这些WARLORDS的加持发表是极其困难的。NETWORKING在这个圈里比其他圈更重要。

      通宝推:大熊甲,抱朴仙人,知之后哀,
      • 家园 斗胆回一下这个帖子,给我这样的新人打气

        (声明,没有在美国读过phd和工作过,但是也接触了很多美国的同行)

        我就属于你说的这种制度下培养出来的phd,不是名校,没有商业经验,phd专门做一个很窄的方向。在英国一个很中等的research商学院,有phd,有mba,初出道不久,没有教过MBA,还没到资格,但是指导过一些mba写论文和报告。

        你写的这些东西,恰恰是我最近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思考过的,不完全相同。思考了一段时间,我认为人不可以改变制度,但是可以在制度下根据兴趣调整自己,再去优化自己的行为,然后去改变制度。

        我认为这里所讲的商学院的问题,看似很深,但是还是在表面。所谓外行看热闹。

        1.商学院教授的培训有很大问题。

        是的,在我们读博士期间,前面两年上基础课和研究方法的课,过资格考试,后面的几年就是专门做自己的论文,这个过程不是要获得知识,而是sharpen your thinking ability,phd,doctor of philosophy,与其说是培养在某个行业方面有专门知识的人,不如说是培养能够在某个行业持续获取知识的人。这个论文写作的过程,可以好多年,在这个过程当中,相比获得知识而言,更重要的是思辨能力的培养,所谓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而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review journal paper, journal paper submission, 去组织题目写文章,都是培养一个人如何从混乱无序的表面现象当中,找出问题,然后给这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所谓paper,其实就是写一个解决问题的正式的报告。当然,如果你背景不是商学院,这样培训出来的结果会出现整体知识体系缺乏的情况,这个整体知识体系缺乏的情况,在新人头几年的教学当中会反应出来,但是北美的phd体系培训当中,一般会让学生去教课的,所以在这个教课的过程当中,这些fresh phd一般会去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时候,前面的critical thinking的训练就开始发挥用处了,只要一个用心教课的人,这个整合知识体系的过程不会太长。对的,还是不懂的实践知识,还是没有商业经验。这些新的phd,一般不会去派去教MBA的。

        2. 商学院教授的评估有问题。

        商学院教授的评估,是从美国开始的。全世界都在效仿。我的观察,没有评估,没有动力,反而这些教授的水平不能提高。英国近十年来才开始实行严格的类似美国那种制度的评估,特别是商学院。我们这个地方,过去并没有规范化的实施严厉的考评制度,好了,老师有激情么?水平如何?没有,人的惰性决定了人在宽松的环境下,没有明确的目标,生产力缓慢。比如英国近几年的经济的没落,其实各方面都有没落,跟他们政府采取的宽松政策,特别是针对教育方面的宽松政策不无关系。同样的例子,中国的评估开始跟世界接轨,研究水平也开始慢慢上涨。用goal setting theory来解释,人必须要有动力,要有清晰的目标,才能让performance 上来。所以,我不认为根据研究水平来评估教授这个制度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解读的人,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寻租行为,为了名,利,声望扭曲自我的过程。

        关于教学质量和激情,我认为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有两种人,两种做事情的方式,一种人可能在发表文章和教学上都是能省力就省力,能混就混,也有一种人凭着良心和激情来做事情。你说的那种拿到tenure激情消失的,多半是第一种。

        3.关于publication

        如同下面天王子所说,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求A。拿到A也是近十几二十年开始慢慢的严厉起来的,老一辈的那些人,没有这么高的要求,一个原因,以前没有这么多的杂志,另外,internet让整个publication process加快,这个后果就是,数量和质量都要上来。这个publication还是在发展的过程。当然发表文章,有关系会好一些,可是那也只是借力打力,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文章水平过硬,有没有significant contribution,有没有创新,我就知道有人不信networking这一套,自己投稿在我们的A journal上面发表的。说到publication靠大牛,对也不对,大牛掌握资源,可是他们往往很没有精力来真正沉下心来写东西,所以他们会找新人,不好听了做打手。其实新人,看透了之后,跟大牛合作的数量一定要控制,为什么,跟大牛合作,你累,反而不如自己把基础打扎实了,自己成大牛。

        好了,说说我不太熟悉的MBA,仅凭我所指导的普通的MBA学生。

        我最喜欢带MBA写论文,为什么?因为他们成熟勤奋,做的题目新颖,目标清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们做的题目很多我只是知道一点基本的知识,但是做完之后,我在这个行业就学到了新的知识。但是你说我没有资格指导MBA的论文么?我知道他们的合格的论文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还是来自于以前的训练。我知道该如何引导他们去写一份逻辑观点清晰的报告,知道该在什么地方push他们,对于我来说,我就只有这么多的skill,但是这些就够了。

        那么,MBA大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什么还要来学习,我想无非是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抛弃镀金,networking,等等因素以外,如果你不是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其实没有必要烧钱到MBA的课程,如果你真的是,那么你比较不自信啊,花钱去买名。

        如果你瞧不起学校教育,就只是来拿个文凭的,你可以堂堂课评论,批评完,保持着一贯的优越感毕业。如果你是来学东西的,那么商学院里派去教MBA的,基本上都是最好的教授,在他们所教的课程的领域,理论体系是完善的,他们可能没有学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有着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就见过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于我教的课程也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那么,我认为你还是可以学习到东西的,只要你认为你能学习到东西,将心态放低,不是抱着去挑刺的心态。

        好了,最后,我没有去商业界工作过,不过,我听说在商业界工作,不是很多应酬,经常潜规则,还有为了赚钱经常昧着良心做生意。所以,不去也罢。我这个论调,肯定问题多多,真实的商业界,肯定有很多做实事的人,而越是那些做实事的人,越低调不张扬。而不是我道听途说的这些表面的抱怨。

        其实,世界就是这样,good or bad,看你如何看了,也看你如何吸取养分成长。聪明的人知道如何从最糟糕的环境里吸取力量,还能让自己成长。任何行业都是有问题的,世界不完美,要的就是你的contribution,怎么去完善这个行业。

        花点时间回这个帖子,给自己刚定的职业规划打气。新人容易犯错,有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来。

        • 家园 回Redbud兄

          首先声明小弟是局外人和旁观者,无权评价和影响别人的职业选择。其实小弟对任何专心追逐自己兴趣的人都是欣赏加鼓励的。之前我说“XX%的教授是LOSER”,纯属吸引眼球的营销噱头以骗花骗宝。如有冒犯,请求原谅。

          我的看法来自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观察, 对欧洲不了解,也许那边情况不同。以下就您的回帖再提一点看法。

          1. 关于商学院教授的培训和评估

          “这个论文写作的过程,…, 所谓paper,其实就是写一个解决问题 的正式的报告。”

          “这个整体知识体系缺乏的情况,在新人头几年的教学当中会反应出来,。。。,只要一个用心教课的人,这个整合知识体系的过程不会太长。”

          --- 部分同意。我不否认甚至高度评价商学院科研的价值,也完全承认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部分。我所抱怨的是教授们过于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忽视了WHOLE PICTURE。在北美的牛校的ASSISTANT PROFS首先要考虑的是尽快发出(主要是专牛角尖的)A文章,而不是整合知识和全面学习。我不知您是哪个专业的。假设您是FINANCE教授,请问您是不是经常教或旁听营销课,出席营销的学术会议,是听本院的营销系的SEMINAR,甚至有兴趣听营销系的同事谈他们的研究?

          “我不认为根据研究水平来评估教授这个制度有问题”

          --- 根据研究水平来评估教授这个制度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在北美牛校几乎只用研究水平,尤其是A PUBLICATION的数量来评估教授。我和其他人早先的帖子已经讨论了其局限性,在此不重复了。

          “但是北美的phd体系培训当中,一般会让学生去教课的,所以在这个教课的过程当中,这些fresh phd一般会去整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 很多教授一生只教几门课,而且几乎永不教别的专业的课。我不知有多少人在搞科研发文章及教课之外,还有incentive去学习与tenure无关的事情的。

          2. 关于publication

          “这个publication还是在发展的过程。当然发表文章,有关系会好一些,可是那也只是借力打力,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文章水平过硬,有没有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有没有创新,我就知道有人不信networking这一套,自己投稿在我们的A journal上面发表的。”

          --- 我之前的简单计算说明了一个问题,A PUBLICATION 的供给是极其短缺的,分到每个人头上的机会是很小的。这个跟INTERNET 或有没有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没有任何关系。给大牛打工是捷径(也几乎是大多数fresh们的唯一出路),但即使是大牛也变不出更多的A JOURNALS来。NO A PAPERS, NO TENURE。僧多而粥极少,这就像奥运会,只有三人能得奖,别人都是LOSERS。Contribution就像春运时的现金,想买到紧俏的火车票是不够的。

          “我最喜欢带MBA写论文”。

          -- 不幸的是,在北美牛校的谈牛考评制度下,这恐怕是你躲都躲不及的差事。因为只有5年熬谈牛,连A PUBLICATION都没足够时间搞,那敢不务正业?

          “MBA大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什么还要来学习,我想无非是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抛弃镀金,networking,等等因素以外”

          “那么商学院里派去教MBA的,基本上都是最好的教授,在他们所教的课程的领域,理论体系是完善的,他们可能没有学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有着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对学生是好消息。可惜我见的太多的教授不要说对整个商业的理论体系没理解(也没兴趣),连自己专业内的理论体系对一知半解。楼主说的艾伦教授就是一个例子。

          “我听说在商业界工作,不是很多应酬,经常潜规则,还有为了赚钱经常昧着良心做生意。所以,不去也罢。”

          ---您是研究游泳的,岂能因怕水而回避之?

        • 家园 商学院是有价值的!

          首先给在校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打打气:虽然说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个华而不实的学店,但是此学店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里,是热门不是冷灶,花费了银子的学员们普遍以为物有所值。

          这个学店讲授的,归根结底,是怎样赚钱的学问。从这个出发点我们就知道是很难的--你知道怎样赚钱,自己赚去就好了嘛,如何肯教给人?所以真经难取。学员们从职场来,历经赚钱的艰苦,跟别的专业直接从青涩小本上来读研的不同,有期待,特别希望得到传授真经。所以红雷MM也备生气,学员们并不是挑刺,特别是在前10,前30的学员们,是期待与失望闹的--特别是见到那些自个儿没在职场博杀过的教授,很不容易确信你的师傅资格。

          中断了职业阶梯两年宝贵时间,又花费不菲学费,只为要学到赚钱的秘密,是不是理所当然的有点急切啊?

          但是这个学习赚钱本领的设想本身,还是有道理的,因为现代社会的赚钱机器,是社会化大生产,整个链条的各部份,学问还是很大的。大家静下心来,把目标调整一下,由“学会赚钱的大本事”转成“让我的现有赚钱本领上一个台阶”,还是靠谱的。

        • 家园 不知道说啥了,人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其次,给小

          孩子看童话是必须的。

          看不同圈子的人多了,最后发现,原先那些老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潜规则,又被新一代“成熟”的人继承。

          • 家园 这就是圈子的含义吧,总是要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是这么看的。我们可以把商场比成运动场。基本上,博士的训练是在培养运动生理学家,MBA要的是好教练,培养好的运动员。如我之前说过的, 一个好的商学院必须要有好的运动生理学家和好教练。运动生理学家的工作很多时候未必直接用得上,但逐渐积累的确可以去影响实践。问题是在于这个很多的研究在引入实践这一块上有缺陷。但不能因此否认运动生理研究的重要性。(顺便说一句,在这点上做的最好的,我认为是inform的期刊interface.其他面向经理的学术界出版的期刊往往有纸上谈兵之嫌,尤其是哈佛商学评论)。

            现在的关键是在教练这个角色上。即使是运动场,这也是个大难题。好球员不一定当的好教练,好教练很多时候在历史上也不是好球员。所以你找商界的人来,他也未必就一定教得好。运动生理学家行不行?很多也不行。理论上说,需要结合。实践上说,不管是哪一种人,他的精力都有限。不太可能两方面都做好。所以我说折中方案只好是两种人都有。好教练的出现,很多时候要看运气。从商学院的角度出发,也只好是我们一直在努力了。

            • 家园 放不下庙堂的身段几乎很难理解江湖的。

              曾跟一个“商人”聊天,说他们属于“搞人”的;一般书生味重的人属于做事的。搞人和只做事的风格,跟学历相关度不大。

              能写在书本上的,也许只是冰山浮出水面部分。

              有的事情,不亲身体验,很难体会到。

              有的书说什么学着站在另一层面看问题,觉得很搞笑,没站在相应的层面,就不可能掌握相应的信息和资源,又如何能从那个层面考虑问题呢。

              教练的例子,有点牵强,因为商场的模式和运动场相差太远了。比如规则的稳定性。竞赛的透明度。

              如果是运营层面,培训是有意义的,比如MBA,就有人说过,仅仅是培训一批操着相同词汇的中层管理者。

              • 家园 MBA的目的,还真就是培养中间层

                北美那么多MBA项目,不可能都培养顶层。其实说中间层有时候都高了,很多时候不少MBA项目针对的是培养基层管理干部。我知道有的项目针对性的就是要培养店长,车间主任之类的,所以把MBA等同高层本身就不太对。说起来,大家之前的讨论,还真就是隐含了MBA是培养高层的前提。但是实际上运营层面的管理者应该是大多数项目的目标。而且,我的理解是,MBA应当是给那些走上管理岗位,但没有学过管理的人系统的补充管理的知识的。这两个前提都满足,才能读MBA。MBA不是用来培训一个未做过管理工作的人的。高层更是是读不出来的

                • 家园 关于运动生理学家和好教练

                  天王子的比喻很好。现在商学院的主要问题是有太多的运动生理学家和太少的好教练。打比方你要学自由泳吧。一个教授一辈子专门研究左胳膊怎么动,在《左胳膊REVIEW》上发过10篇杂志;一个教授一辈子专门研究右胳膊怎么动,在《JOURNAL OF 右胳膊》上发过20篇杂志;另一个一个教授专门研究腿,不是两条整腿,而是大腿内侧的毛在水中的摆动,在《JOURNAL OF 大腿内侧的毛 RESEARCH》上发过5篇杂志...最要命的是这些教授不但彼此对对方都无兴趣,而且自己不会也没有兴趣游。

                  现在作为MBA学生的我要学的是游泳!尤其是在各种江河湖海的条件下冒着枪林弹雨的短,中,长距离的游泳。

                • 家园 非常同意以上以上几位关于MBA效果的看法,但是

                  TOP学校对自己的MBA定位可是很高的,随便列几个,

                  http://www.hbs.edu/mba/hbsadvantage/

                  http://www.gsb.stanford.edu/mba/

                  http://www.fuqua.duke.edu/programs/duke_mba/daytime/

                  http://mba.haas.berkeley.edu/

                  http://www.stern.nyu.edu/AcademicPrograms/FullTime/TheSternDifference/index.htm

                  那字"leader/leadership/leading"用的像是不要钱一样。小弟懒,还没发现那个学校好意思说自己主要是培养中低层螺丝钉的。

                  请大家找找看那个100名(甚至300名)以内的学校说自已的MBA不是培养LEADERS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