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嘉木读诗】诗经·卫风·匏有苦叶 -- 南方有嘉木

共:💬37 🌺2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为什么我看到的是一个苦苦等待的女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汉儒看到的是淫乱的国君和夫人。宋儒看到的是讽刺淫乱之人。想当官的就看到待价而沽的诸葛亮。当代儒者看到的就是欲迎还拒的怨妇心态。

        其实呢,诗经中的很多诗都是万金油,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 家园 诗经源自民间,它所表达的感情,

          诗经源自民间,它所表达的感情,无论是爱,恨,喜,恶,都是真挚而朴素的,怎么就被人读出这么多歪歪扭扭的花花肠子?

          • 家园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诗经源自民间,它所表达的感情,无论是爱,恨,喜,恶,都是真挚而朴素的,怎么就被人读出这么多歪歪扭扭的花花肠子?

            诗经的确大多源自民间,但是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自然可以解释出各种各样的含义。美国宪法写成也几百年了,但美国宪法条文的解释权却掌握在最高法院手里。所以条文虽然清楚,但官字两张口,还不是要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

            • 家园 你这么说也行,就是看法太消极了。

              诗歌之所以能被人千古传唱,是因为能引起读诗人的共鸣。解释出的多种多样的含义,只是解读,不是共鸣。

          • 家园 我喜欢古诗词的音乐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读读古诗词的音乐美

            小学时,语文老师讲,古诗在古时候是可以唱的。流传到现代,乐谱散失了,只有文字流传了下来。故而只能读了。

            于是便满脑子地想,哦,古诗词是可以唱的,真的吗?

            试看这一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用普通话/国语读出来,

            chun°° ri°\ chi_/ chi_/, hui°\ mu°\ qi°° qi°°

            就算没有乐谱,也可以从汉语的声调里看出一丝旋律的痕迹。那就是,高音,高低音,低高音,高低音,再回到高音。但是距离歌唱,好像还缺了点什么。对,节奏。就是缺了节奏变换的点缀。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一般说来友三种美,值得我们去品味。那就是,旋律,节奏,与和声。节奏,不光是旋律有规律的变化。而是在旋律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规律的变化。

            拿上面的古诗来说,用普通话/国语读起来,除非加入我们人为赋予的长短音,否则,八个字每个字所占用的时间应该是差不多的。那么,一般我们如何人为地改变读音时间呢?

            第一种:把迟迟与萋萋连读,于是第一个迟与第一个萋读得很短:

            chun°° ri°\ chi_ chi_/, hui°\ mu°\ qi° qi°°

            第二种,在日与木之后稍作停顿

            chun°° ri°\ -- chi_/ chi_/, hui°\ mu°\ -- qi°° qi°°

            这么两种读法,都可以增加这句诗的节奏感。

            但是,这样的节奏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节奏感。那么,最多的,最普通的,还是我在(大陆)小学中学上早读课时候,与同学一起大声的,没有节奏变化的标准普通话/国语读法。

            那么,古人读诗真的是这样吗?

            考虑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写古诗词都是要按照平水韵来的。那么,按照平水韵该怎么样读呢?

            节奏感出来了,在按照平水韵的要求读的时候。因为,日与木,都是入声,分别读作

            日 rie°: 木 mo°:

            其中,日读得没有普通话/国语那么翘舌,而且读得短促,舌头回收,隐隐然有t音没读出来,木不再读作mu,而是mo的音,同样短促,舌头回收,隐隐然有k音美读出来,于是,上面的那句诗就读作

            chun°° rie°: chi_/ chi_/, hui°\ mo°: qi°° qi°°

            这里的节奏感来自于日与木短促音之后激越的停顿。

            其实,这是非常类似于几十年前南京话的读法。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是现代称作为江淮官话,或者说下江官话的方言。与下江官话对应的,是成都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或者说上江官话,也可以这么读。所不同的是,下江与上江的高低降低高升相反。这么说吧,入声,在下江,是高音顿挫°:,而在上江,是低音顿挫-:。除去入声,阴平在上下江相同,都是高音舒缓°°,但是阳平相反,上江是中低降调-_,而下江是低中升调_/,而上声在上江是高低降调°\,去声在上江是中低高转折调,而下江呢,在上声与去声上与上江正好相反。

            普通话/国语是从南京话,也就是下江官话发展而来的。所以声调除去入声外都与南京话差不多。但是所有的入声都在普通话/国语,或者说北京话里边消失了,所谓的入派三声。东北,山东河北基本一样。而中原和西北地区是入派两声。山西话依然保留了入声。西南现在被认为是入派一声,也就是阳平。其实也就是低音顿挫不顿挫了,拖长一点,就被新文化运动的人们认为是阳平了(虽然听起来还是有差别)。

            好了,再看另外的两个例子。

            一,大家用普通话/国语读一读

            不需归 bu°\ xu°° gui°°

            按照平水韵,不,读作bo°:

            与是,

            不需归 bo°: xu°° gui°°

            因为不音的短促加停顿,立马显得需归两个字的读音拖长了。而那首有名的渔歌子之所以叫做渔歌子,那是真的象歌唱一样的。

            西塞se°: 山前白be°: 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ro°: 笠lie°: , 绿lo°: 蓑衣

            斜风细雨不bo°: 需归

            尤其是最后的两句,因为入声的短促顿挫而导致青,蓑衣,需归在读音和听觉上的拖长,其音乐咏唱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二,白居易的草

            离离原上草

            一yie°: 岁一yie°: 枯荣(rüeng)

            野火烧不bo°: 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jie°: 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bie°: 情

            尤其是最后一句,因为别的短促顿挫,使得前面的萋萋两个字的连读一下子丰满了起来,而最后的情字则不可避免的被拖长了音,使得整句很有音乐感。

            票友非专业。自我欣赏类的。

            忘了楼主的诗了,罪过罪过。添加如下: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这里的叶,涉,则,厉,揭都是入声。发音(不论尖团)为

            叶ye°:,涉se°:,厉lie°:,揭jie°:

            他们因为顿挫而没有发出的音是-p结尾。而则ze°:是-k结尾。

            按照上江成都的读音厉揭是入声读音,但是在网上的平水韵里边好像都不是入声,而是去声,发-i结尾。

            不过还是入声读法好听一些(个人感觉)。

            匏有苦叶ye(p)°:,济有深(shem°°)涉se(p)°:。深(shem°°)则ze(k)°:厉lie(p)°:,浅则ze(k)°:揭jie(p)°:。

            通宝推:青青树叶,一的W一,史文恭,
    • 家园 诗这种高雅的东西俺这个俗人不懂,俺伪装砖家怀一下古

      嘉木千载之后还在这里吟咏“济盈不濡轨”,而济水已经找不到了,它的下游河道为黄河所占据。

      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济水安宁、现济宁市就是原来济水中间北上的地方。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原址为东平湖到黄河入海口一段)、小清河(现东阿镇西东平湖入黄河的一小段河叫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境内的济阳县和济南市,就是最好的明证。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

      济水干涸,几近消失,为何能位列四渎?唐代,济水通而复枯,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前无数古人,后不尽来者。哀吾生之须臾无名,羡济水之虽亡犹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咦,这好像是西西睡着了流的口水。。。

    • 家园 说几句

      我说佳木啊,别没事老拷问什么的,累不累啊

      表扬与自我表扬比批评与自我批评重要的多

      你内心可能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好,但总是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不知不觉之中,这就是你在世间真正的美丽。

      不要怀疑,这种美丽真实不虚。

      你和阿壳都是很纯粹的人,纯粹的人自然会互相吸引。

      不同的是阿壳科学素养高一点,佳木的人文素养高一点,呵呵。阿壳虽然嘴硬,但实际上还是要你罩的,怎么样,算是娘家人吧

      佳木啊,你虽然是相识满天下,粉丝好几百,但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理解,那也是太奢侈了

    • 家园 下个是什么?可不可以点评君子阳阳?谢!
      • 家园 不要客气,我也只是半吊子水乱晃而已

        说到《君子阳阳》,不知你有未听过电影《东方不败》的主题曲《只记今朝笑》,歌词是这样的:

        白云飘呀绿水摇 世界多逍遥

        自由的风呀自在的鸟 今朝的欢笑

        多么的快乐,多么的美妙

        多么的不得了 啦啦   

        唱你的歌呀唱我的调 唱尽世间逍遥   

          

        快乐的人唱快乐歌谣 声声都是欢笑   

        多么的快乐,多么的美妙   

        多么的不得了

        我念《君子阳阳》的时候,就想起这首歌来,尤其“其乐只且”,不就是在感叹“快乐的不得了”么?但是,和电影中的这首歌一样,在这种歌舞繁华的后面却隐藏着末日的悲凉。晏小山说“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极致的欢会,不过是聋子放炮仗的那一声脆响。这诗当是周室东迁日趋衰亡之时“君子”们失其戒慎勤勉,耽于享乐的末世之音。上博简第25简,载有夫子之论:君子阳阳,少(小)人。换言之,夫子在指责诗中的“君子”(东周王室的贵族们)在王室日渐衰亡之际不思振作,却耽于享乐,名义或身份上虽是君子,但实际上不过是轻狂的小人而已。

        不过通解倒并不如此:

        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总结得很精到,这里贴一下:

        关于此诗题旨,历来争论不一。《毛诗序》说:“《君子阳阳》,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说乐官遭乱,相招下属归隐,据诗中“招”字为说。朱熹《诗集传》认为“盖其夫既归,不以行役为劳,而安于贫贱以自乐,其家人又识其意而深叹美之。”说征夫归家与妻子自乐,据诗中“房”字为说。从诗文本身来看,是描写舞师与乐工共同歌舞的场面。执簧、执翿与《邶风·简兮》中伶官执籥、秉翟相似。说明东周王室衰微,苟安洛阳,仍有专职的乐工和歌舞伎以供统治者享乐。

        诗共三章,摄取了两组歌舞的画面,一是奏“由房”、一是舞“由敖”。“由房”可能是“由庚”、“由仪”一类的笙乐,属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而“敖”可能即骜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今天,我们已不知两舞曲的内容,但从君子(舞师)“阳阳”、“陶陶”等神情上看,当是两支欢快的舞乐。“其乐只且”恰恰说明其乐之甚。“只”,韩诗作“旨”;《诗三家义集疏》:“旨本训美,乐旨,犹言乐之美者,意为乐甚。”

        诗的格调流美。所演奏的是房中宴乐,乐曲比较轻快,而演奏者本人也自得其乐,《程子遗书):“阳阳,自得。陶陶,自乐之状。皆不任忧责,全身自乐而已。”想见舞师与乐工是乐在其中。诗人为乐工,故诗中“我”在描写歌舞场面时也就比较轻快,牛运震《诗志)评曰:“读之有逸宕不群之概。”这与《王风》其他篇章那种苍凉的风格迥然不同。

        原文

        君子阳阳,① 左执簧,②

        右招我由房。③ 其乐只且!④

        君子陶陶,⑤ 左执翿,⑥

        右招我由敖。⑦ 其乐只且!

        翻译

        舞师喜洋洋,

        左手握笙簧,

        右手招我奏“由房”。

        心里乐又爽!

        舞师乐陶陶,

        左手摇羽毛,

        右手招我奏“由敖”。

        快乐真不少!

        ①君子:指舞师。阳阳:洋洋得意。

        ②簧:古乐器名,竹制,似笙而大。

        ③我:舞师(君子)的同事。由房:为一种房中乐。毛传:"由,用也。国君有房中之乐。"胡承珙《毛诗后笺》:"由房者,房中,对庙朝言之。人君燕息时所奏之乐,非庙朝之乐,故曰房中。"一说由房即游放。

        ④只且(音居):语助词。

        ⑤陶陶:和乐舒畅貌。

        ⑥翿(音道):歌舞所用道具,用五彩野鸡羽毛做成,扇形。

        ⑦由敖:当为舞曲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敖,疑当读为骜夏之骜,《周官·钟师》:奏九夏,其九为骜夏。"郑笺:"右手招我,欲使我从于燕舞之位。"朱熹《诗集传》:"骜,舞位也。"

        关键词(Tags): #嘉木读诗#君子阳阳
    • 家园 按情诗派的解释,这可是一首怨妇诗

      匏有苦叶, 葫芦叶子已经枯萎

      济有深涉。 济水渡口水深深

      深则厉, 水深可以和衣渡啊

      浅则揭。 水浅撩衣就过来

      有弥济盈, 济水漫漫水涨满

      有鷕雉鸣。 野鸡求偶叫得欢

      济盈不濡轨, 济水再涨不过轴

      雉鸣求其牡。 叫的欢的野鸡在找雄伴

      雝雝鸣雁, 又听嗈嗈大雁鸣

      旭日始旦。 新的一天又开始

      士如归妻, 哥哥若要来迎娶啊

      迨冰未泮。 别等冰都化再来 (暗指又过一年)

      招招舟子, 船夫招呼来上船

      人涉卬否。 人家上船我不渡

      人涉卬否, 人家上船我不渡啊

      卬须我友。 要等人家来找我

      呵呵,按情诗派的解释,诗中的女子可不是无可无不可,或者因地制宜。而是在非常焦急得等待未婚夫的迎娶。急不可耐到亲自跑到渡口去等待。用来盛合卺酒的葫芦已经成熟,再过不久就要进入不能举行婚嫁的季节。但男方还是迟迟没有表示,没有迎娶的迹象。引申开来,女子的年华已经老去,岁月蹉跎,但那臭男人还是不肯做出一生的承诺,怎叫人不心急?

      但是女子还是有自己的自傲的,虽然都跑到渡口了,但还是停在渡口,一定要那男人跨出关键的一步。女子虽然心急,但也不能放弃最后的底线不是?

      至于“深厉浅揭”的用法,一般都是指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对策。至于衣服,不过外物罢了,重要的是人能够渡过去。

      • 家园 怨你个头啊,就按你贴的这个白话版,

        也只是一个真心期待婚姻的好女孩儿,哪里有什么怨?你不要瞎解好不好。你有见解,你自己开贴去说,不要在我这说,我不想和你说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