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东亚民族的心理特征及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面临的挑战 -- 酥油茶

共:💬44 🌺28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宝推,说的比较在理

        俺左思右想,都不觉得我前进的动力来自所谓的"羞耻感"

        虽然小时候,传说中的完美生物"别家的孩子",让俺鸭梨很大.但是这个所谓的"羞耻感",这个真的没有.

        就好像某些人口中的完美国家"别的国家",给俺带来的只是反感和厌恶.

      • 家园 这位兄台有请了

        哪里可以买到这几本书?

        • 家园 网上都有

          汪晖的书和新教在当当上就能买到。孙隆基的两本,去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了一版《美国的弑母文化》,另一本《深层结构》是老书,以前广西师大出过一版,可能没有卖了,网上能下载到。

      • 家园 这个是讨论的层次不同

        文科生很多的问题在于看问题没有层次和方法论,把各个scale的问题混在一起。

        我的论点是,华人、日本人,朝鲜人之间的共性远远大于和其它民族人种的共性。《菊与刀》有专门谈日本特有性格的地方,也有一些性格实际是共同的东亚民族心理,这个没什么好辩的。

        中华民族内部的差异远远大于日韩,一般而言同化力也小于日韩,实际上更加不典型,你说的仁的概念是属于上层知识分子的,扩大到中华民族也是一种over generalization.

        羞耻感或者罪恶感,我这里确实没有分开,但指的肯定不是西人的末日情结,日本人和西人的精神内核有很大的差异,否认这点其实也很难。

        我倒是觉得新教伦理之后,对中国人而言,可读的书也很多,正在读一本《转变的美国:1870-1920》,似乎国内没有人提到过。

        说白了,我搞的是“微小叙事”,从可以判别的小处出发,用常识来推论,小中见大,你搞得不管什么书混在一起,什么意识形态都搞在一块的砸法,才是“宏大叙事”。

        • 家园 呵呵,问题不在这儿

          首先我是理科生。你说你的方法论是

          “微小叙事”,从可以判别的小处出发,用常识来推论,小中见大
          我的意见很简单,这么简陋的论据根本撑不起如此宏大的结论来,作为一种启发尚可,作为论证则捉襟见肘、首尾不顾了。

          其实你的不少观点是有启发性的,比如大家庭解体后的社会结构调整,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变化等。但你把这些现象统一用“驱动力”来解释,属于削足适履,模型建立的过于简单。比如你说“华人、日本人,朝鲜人之间的共性远远大于和其它民族人种的共性。”又说“中华民族内部的差异远远大于日韩,”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我给你列的书目是提供更多的论据和视角,不是用来砸人的,呵呵

          关于你最近以来一直在做的系统级分析,我的看法是,你并不在意分析过程,而急于做价值判断。外人能很清晰的看到你身上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挣扎。你明显感觉到东方文化对自己的束缚,又发现西方文化不能解救这种困境,于是试图证明东方文化缺乏“逻辑自洽性”,从理性上说服自己接受西方文化作为解决方案。而你自己也明白,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未来华人的生存方式不会是二择一,也不会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有谁能开辟出新的领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必然是一个集体的、长期的创造过程。所得到的成果,将比人类史上任何一个单个的发明要更有价值,也更为深远。因为我们的先贤,就是这么做的。

          • 家园 你下太多不知所谓的判断了

            我对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看法可能和你不同,也可以说受普世派加存在主义加生物常识的影响较大,即人类社会的组织复杂性其实远远没有单个人类个体的复杂性大,人类只是不小心进入大群体生活的部落动物而已,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必须从对个体的认识做起。。

            比如你说“华人、日本人,朝鲜人之间的共性远远大于和其它民族人种的共性。”又说“中华民族内部的差异远远大于日韩

            中华民族内部的差异远远大于日韩(内部的差异),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和前一句有什么矛盾之处?

            网上大家都是闲扯么,有所得则好,鸡同鸭讲则散,如是而已。

            • 家园 呵呵,这不明摆着么

              你一边说中华民族的内部差异性大于其他东亚国家,一边又说相对于西方人而言,这点差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白了就是要把中国人的国民性“一言以蔽之”到羞耻感上,而当我举出中华文化“仁”的概念与日本和西方的不同时,你又拿内部差异性来做挡箭牌,这就是你的模型建立的有问题,共性和个性的概念本身就没有廓清。

              貌似我把问题焦点引到你身上让你不快,实际上我反复说的就一个意思: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你有一种说服别人的冲动,这种心理需求在我看来比你所探讨的问题更加吸引人。这也是你说的“社会的组织复杂性远远没有单个人类个体的复杂性大”

              PS:你所说的书籍网上似乎没见到,想问一下哪里能有。

              • 家园 咳,这也回收,白费我一毛钱
              • 家园 the search for order robert

                wiebe

              • 家园 越说越不懂你的意思

                我这些话并不是在一块说的,羞耻感到动力源头确实是我这篇文章的考虑思路,但前面的话没有一句是和“仁”的概念这种个性有关的,本文旨在讨论共性,讨论个性是进一步的话题了,这和模型建立有问题是什么关系?

                在国外呆久了,什么人没见过,说服别人的冲突还真没有,不过对不知所谓的回复,确实有点缺乏耐心,请谅解。

                你说,问题没有这么简单,那请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证明日本人的心理与西方人的共性大于和中国人的共性,否则,,我只能在你的回复里面看到不是想讨论而是想歪楼的冲动,就如你说的“这种心理需求在我看来比你所探讨的问题更加吸引人”,呵呵,想讨论心理需求的出门左转不送!对于看本贴引起的生理心理冲动,不管是本能的还是邪恶的,本帖主概不负责

                • 家园 这个楼歪的很暧昧,有点明白了,或者说不明白了

                • 家园 没想到反应这么大

                  呵呵,网上讨论还是要因地制宜,这里先道个歉,有些话确实不能说的太白。

                  先针对你一个观点,你认为“仁”只对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有用,实际上但凡是中国人,身上都有儒家的血液,这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流传下的,深入骨髓,跟你是上层下层、读没读过书没有关系。我想你身在国外,这一点应看得更清楚。

                  其次,为什么我说你的模型有问题,因为你所总结的,无论是“羞耻感”,还是“罪恶感”,说到底都是一种受动性人格,用这种思维方式,当然会得出

                  自身仍然存在驱动力的问题,要说为世界引导方向,还为时尚早。

                  引领一个民族的人,绝不可能是受动性的,况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从不缺乏主动性的基因,《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都是例证。

                  再次,你忽视了一种重要的驱动力,那就是亿万中国人要过上幸福生活的欲望,这也是我相信中国人什么都会缺,就是不会缺干劲的原因。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文明冲突,民族前景,自然令他们寝食难安,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住好房子,结婚生子,涨薪水,养老人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

                  当然,你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没有意义,比如羞耻型人格会导致的生活方向迷失和思考无序状态,这确实存在,不过拿你做例子,你又不高兴了我觉得这个问题,作为个体来说找到解决方案并不难,作为整体则尚需时日。无论如何,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必然出现,而且值得期待

                  • 家园 好吧好吧,一个贴里有杠子才热闹么

                    不过你要承认的是,中国自己的文化,自唐宋以后几乎进入平台期,目前中国实际上是被裹挟进入了西方体系,中文几成这一过程的障碍。中国当然可以按这条路走向它的辉煌,比如成为一个超大号的新加坡,成为发达华人社会的代表,不过就连这个愿望都不是只有干劲才能做到的,我们并不比我们的祖先更勤劳更有动力,强调主动性解释不了历史事实。

                    20世纪文化界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就没有停止过,不是没有原因的,二十一世纪,看来这个反思只会继续下去,甚至随着大多数人解决温饱问题,大规模的反思刚刚开始。

                    还是要提醒你,你的回帖的性质属于和谈政策的谈党性,实在没什么意思,如果你的意思是给出实例,那不要太多,我个人也可以谈,不过,你的原意似乎不是如此。

                    • 家园 插句嘴,会飞的鸭妹子还是比较年轻

                      是属于90后吧?

                      对于50后,60后,70后,80后所感知到的中国文化的变迁,没有直接感觉。而这些在河里都是有样本的。

                      比如说:老光,柳叶刀,潘涌所代表的50后60后,他们的文化印记是一种范式,对于生活以及8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冲撞的体验,都颇为典型。从老光的草根型扎根本土,到潘涌的红2代彻底普西化,又颇具多样性。他们基本成型于文革,大发展于普世的80年代。忙总大致也属于这个群体,他大约是高考恢复后头两届的。

                      而60后晚期70后就非常的多了,80年代的普西时代成型,经过八平方的冲撞,跌到绝望的谷底再一步一步的爬回来。。。

                      所以我觉得飞鸭妹子的文化危机感,嘿嘿嘿,跟前面两拨人比起来没得比,轻松太多了。吾读来多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你现在可以有中西文化系统,价值观挑挑拣拣的自由度,我们第二拨的心路历程里,曾经有根本没得挑的阶段,我们看那部大话滥片<<河殇>>那是大点其头赞同百分百的。

                      从这三拨人的历程看去,中华文明复兴的轨迹,还有疑问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