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难有香如故。。。 -- 酒杯里的忧郁

共:💬119 🌺33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本帖引起老铁关注:)

            铁手 接纳。

            证据保全:)

            • 家园 这接纳是什么意思

              变天账?

              • 家园 老铁的新瓶装旧酒。

                  旧酒是还在新兵营的新人,发帖要由版主放行,如果版主都认为不适合的帖子就发不出来。

                  以前是谁放行的帖子是不公开的,现在是署名放行,这是新瓶。接纳就是放行。

                  奇怪的是,你注册了满两年了,还是新兵,莫非是特级资深潜水员?

              • 家园 那倒不是

                是老铁为西西河和谐设计的一种技术手段,但一两句话说不清,“公告建议”板块应该对此有解释。

          • 家园 那时茶叶也相当便宜,

            记得俺买过一两西湖龙井,装在铁罐里送给后在的老丈人,花了两块钱。

              插队时有同学带了三块多钱一斤的茶叶,喝起来真香,后来再也没喝到过那么香的茶。

              一般人多买菜叶末,很便宜。

            • 家园 看过一个“知青忆当年”的文章

              说有温州知青去东北七台河插队,苦寒之余却发现了商机。从温州倒卖茶叶到东北,再从东北倒卖干蘑到温州,结果回城的时候一个个都跟小财主似的。呵呵。

              • 家园 他们运气好。

                  我们插队的地方,需要外地产品较多的就是砖茶,牧民只喝砖茶熬的茶不喝茶叶。这砖茶江苏不产,好象是湖南、江西一带产,估计也不会在当地卖。

                  当地可倒回南京的就是牛羊肉和酥油等奶制品,但牧民做的奶制品拿到南京没人吃。牛羊肉又是“准统购统销”,牧民自己吃不限,但卖只能卖给国家供销社。还有羊皮袄,牧区土法硝的皮,上火车城里人都躲着走。

                  到工程队时倒有倒小生意的机会,工人们都喜欢南京产的小棉袄,就是象志愿军棉衣那样扎成一道道的。我每年探亲都要帮他们带十几件(内蒙布票拿回南京,到一个部门说是知青带回来的,盖个章就能用),也有要托买的卡外套的,但连托运费都是我出。

                • 家园 文中说是这样的

                  南方人爱喝茶,但到了东北没茶喝,知青们难受坏了,到商店去买人家说俺们这疙瘩不产茶叶,每年调配来的茶叶就那么一点还得保证领导们喝,所以没茶叶。温州人一转眼珠说你们这不是供销社吗?不是收购土特产品吗?那么收不收茶叶呢?人家说:收!再两边一打听行情觉得很合算,就开始倒腾茶叶,当然是打着知青自己要喝而且要大量喝茶的名义,让家里给寄茶叶来,反正茶叶轻运费也不贵。而供销社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收了茶叶卖总比一年到头没茶叶喝强吧。

                  • 家园 估计他把真事隐了,

                    为不让人说他那时就会“投机倒把”。

                      那时全国物价相差不大,长途寄过来放供销社卖肯定是不划算的,只有利用物资短缺“卖黑市”才能赚钱。

                      再说,不产茶叶的地方供销社的人肯定不识茶,而茶叶不同等级不同品种价格相差很大,寄到东北按什么价收?不产茶的地方可能连收购价目表都没有。

                      这只是猜测而已。

      • 家园 原来蔫苹果这么来的

        家里有个小弟,小时候就吃蔫苹果,流光水滑的不肯吃,非要等着放蔫了起皱了才肯吃。早知道专门给他去马连道买去

    • 家园 【原创】糖:苦日子里的甜蜜记忆

      酒兄出了个作业,要回忆一下糖,来也。呵呵。

      小时候供应匮乏,糖可是好东西,那时的糖大概有以下几种:

      水果糖。这种糖最便宜,一分钱一块吧,硬、甜,有股水果的香味,我现在仍然坚信那个时代已经上了工业香精,汗。后来,有个鲜族的老街坊去金太阳国当专家,经过一番申请和周折,参加了他侄子的婚礼。主人拿出了压箱底的水果糖当喜糖招待来宾,他说那叫一个难吃啊,都变质了,而且一股子香精味直冲脑门,呵呵。

      牛奶糖,这个么,好像也分档次,便宜的2元钱一斤?大概吧。贵的记得是5分钱一块,那个奶味就很足了。

      杂拌糖。顾名思义,水果糖与牛奶糖的混掺,兼顾好吃与价格。这个高低搭配的创意后来被美国人学去了,七十年代后美国研制的战斗机都高低搭配了。跟中国的四大发明一样,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了贡献:)

      关东糖。也就是麦芽糖,与瓜子、花生、香油一样,是逢年过节凭副食本买的。此糖的特点是粘,超级的粘,嘎巴一口(得用后槽牙哈,若用门牙咬,当心成豁子,呵呵)咬下去,牙关能被粘住扯不开。关东糖外面带着一层白霜,防止互相粘连的。但不幸大多情况还是会发生粘连,买来的关东糖成为一簇,吃的时候得掰开。

      后来,上海货大举北进,一时成了高档、好吃、甚至是时尚的标志性食品。市场上有了沪产糖果:酸三色、牛轧奶糖、黄油球(大概是这个名字),声名赫赫的大白兔应该是7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的。

      其实,那时的广州糖果也很好吃,只不过京穗两地太远,物流不畅,不如上海糖果普及。大人单位叔叔、阿姨中有老广,或去广州出差(广交会之类,呵呵)带回来。广州糖果多水果糖,包装也很有特色,比如菠萝水果糖的包装就包成菠萝状,糖纸印成菠萝皮的花纹,封口那一揪揪是绿色的,好看又好吃。此外还有椰子糖,有油性、香,也很好吃。

      那时的巧克力可是高档食品,北京么,自然是義利牌的,椭圆形半球状,上面有花纹,散装的。印象是5要么10元(也可能没这么贵,年代久远,实在记不准了)一斤。跟上海的光明散装巧克力一比,不得不承认,还是上海巧克力味道柔和好吃:)

      那时超爱吃软糖,省牙口。一个是饴糖,其中高粱饴是大路货,上面有些砂糖粒,高粱饴以产地是青岛的最为著名。还有的饴糖不带砂糖粒,表面有层白霜,还有米纸包着,米纸可以吃。此外,还有一种叫水晶糖的,方方正正半透明的,用玻璃纸包装,味道柔和,口感也好。就是一个字:贵。好货不便宜真是不假:)

      可能还有其它糖品,先这些,想起来再补充。

      通宝推:老引北京,
      • 家园 最爱酒心巧克力糖

        那时觉得真是好吃啊。

        农村里面以前麦芽糖是卖货郎挑担子到村里来卖的,一个圆盘,然后用刀片给敲下一小块来,也可以用废铁来换的

        • 家园 感觉酒心巧克力糖太齁:)

          有的无良(很大可能是工艺技术不过关,那时无良的倒是少)厂家做的白糖芯太厚,巧克力太薄,故此:)

      • 家园 椰子糖,天山话梅糖,酥糖,泡泡糖,白玉兰巧克力

        嗯,还记得有弹性巧克力,好像是上海来的,巧克力里面是类似棉花糖的东西,弹牙,而且有椰子香味

        水晶软糖(果味),几种颜色一层一层的,好看得让人舍不得吃

        桂花松子糖,好像形状是跟粽子似的,苏州的亲戚送过来,后来看鹿鼎记才发现是韦爵爷泡妞的法宝之一啊

        橘子瓣糖(不记得牌子了),硬糖,酸甜,做成橘子瓣的样子

        花生芝麻浇切片,从江南老家来的,过年才吃得到

        米花糖算不算呢?老大一块儿,轻飘飘的,很便宜,能啃半天

        老爸来京的老战友总会拎两样东西回去:茯苓饼,蜜饯。茯苓饼香甜微涩,蜜饯里面么,最怕的是金桔,最爱的是藕片

        酒心巧克力,据说里面是竹叶青,这是限量供应,只有拿双百来换,等成年后喝竹叶青,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有些恼:怎么不甜涅?!

        回头看看,这才是现在不爱吃甜食的根源啊……

        • 家园 看到茯苓饼颇有感慨,这次回国LD点名要带传统口味的茯苓饼

          回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北京市面上的茯苓饼大多经过加工改良,上次回国俺不知情,带回来被LD鄙视:北京人买茯苓饼也能买错,那可是北京的传统小吃,小时候每次去北京俺爹都会带回来给俺吃blablabla。。。。。。俺狂汗,貌似多是外地朋友来北京最喜欢带这个和果脯回去送亲戚朋友,可俺因为不喜欢吃甜的,在北京这么多年就吃过一次。

          百度百科上说:

          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且此饼当推稻香村最佳。制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

          现在的茯苓饼,外面一层薄饼如纸是见不到了,倒是有点像蛋筒冰激凌的外皮;里面的馅像是水果软糖;有些牌子的形状也不再是圆的,而是椭圆;只留了一个名字未曾改动。

          北京大小超市商场有各种各样的茯苓饼,大多是红螺,御食园等牌子,问他里面的馅是不是传统口味,如果是北京的售货员就会直接告诉你,不是;如果是促销的外地小女孩,会告诉你这是传统老北京小吃,至于是不是传统口味,她也没吃过。

          有一天去前门取灯胡同吃小肠陈,路过大栅栏步行街的红螺食品专卖店。俺贼心不死,又进去问,受否有传统口味的茯苓饼。卖货的几个小女孩,指着一个筐说,就这一种是原味的。

          总算是找到了,虽然外皮依旧不再是薄如纸,可里面的馅却还是传统的。回来后,LD边吃边说,味道差不多,就是觉着不如以前的好吃了。。。。。。

          俺无奈的看看行李箱里剩下驴打滚儿,艾窝窝,豌豆黄,都是精美的独立包装,可是味道。。。就一个甜味而已。如今想吃地道的北京小吃,恐怕只有亲自回到北京,钻进小胡同儿自个去找了。对俺这样在海外的北京人,带回来的这些所谓的传统小吃,只是一个想家时的念想,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记忆中熟悉而遥远的味道,家的味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