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说说我对“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的看法(1) -- 达雅

共:💬165 🌺847 🌵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那个有人闹事的学校是科大吧

          2000年很有名的事情,烟草干部管理学校被科大合并后的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证上一开始是中国科大(烟草..学校)。学生不服,在校本部游行。

        • 家园 哈哈,达雅难道不知道ZZB的那点本事?

          除了划线他们还会干什么?

        • 家园 不同意

          本人的学校就是牛校,在本人就学期间兼并了3所烂校。

          那3所学校的原学生全部是在原校学习,由原校发放文凭。

          只是。。。里面因为学习不好留级的,因为原校没有下面的班,就进入牛校的低年级班,然后能读到毕业的都有证。

          但是这里面有个轮回,你在烂校读到留级,再到牛校毕业,能做到的,我那一届只有1个,且没有学士学位(成绩太差)。

        • 家园 是金子总会闪光

          恢复高考之后,工农兵大学生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尤其是78-83年之间。

          1)考研。这段时间应届高中毕业生还在为读本科而奋斗呢,而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年纪太大。恢复高考后第一届的77级要82年才毕业。而当时的政策是非应届毕业生,必须工作2年才能考研。所以这个时间段的竞争是最少的。我认识几个牛人都是这段时间考上硕士研究生,然后出国的。

          2)转行政。俺79年读大学,当时的辅导员都是工农兵学生,只要能熬到现在的,都是院校级别的行政领导,混的并不比别人差。

          俺认为文革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外语教学。

          学习外语要趁早,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学习外语,除了接受正规教育之外,听、读、写都很重要。文革期间,听外语广播、看英文书书籍,那还不给你戴上里通外国的帽子?

          文革后,很多搞技术的人都在这方面吃了大亏。评职称、继续深造,外语是必考的。

          • 家园 也不是那么简单

            你讲的事情是实话,是有一些机会的。能抓住的,就是牛人了。

            但问题是,能抓住的是少数。大多数工农兵学员,上有老下有小,在被中央文件宣判为学术贱民以后,是很难有心气,客观上也很难有条件去考研“转正”的。而且当时考研究生也不象现在这么容易,单位很多时候卡得很紧的。转行政倒是比较普遍的。

            另外,“文革”期间听外国广播好像也不是都被抓的。王选就说,他当时学外语,天天听美国之音。然后有人企图攻击他“偷听敌台”,他说我不是“偷听”是“收听”,因为他专门向组织汇报被批准了的。

            “文革”期间,凡是不随大流搞学术的,后来都牛。除了王选,白天敲耐火砖晚上研究物理,在监狱里利用管理图书馆之便定约PRL的,放羊的时候啃《非线性控制》的,后来好像都成了院士一级牛人。

            • 家园 90年代初之前,各地的外文书店里是有外文期刊的。

              可能是翻印的。80年代的《少年科学画报》上有个军医的事迹。说这个军医是因为说了彭德怀的好话,在运动中被送去劳改,在劳改处还是当医生。业余时间从事一项有意义的医学研究。一有外出的机会,就到外文书店购买国外医学期刊,终于修成了正果。

            • 家园 监狱里利用管理图书馆之便定约PRL的

              哪里的监狱这么好

              • 家园 改开前监狱管理很松很松的

                TG传统意识形态认为:刑事犯罪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犯罪分子不过是走了歪路的群众,对这些人要强调挽救教育改造拯救,不能把他们往绝路上逼,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将来重返社会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我家乡在沙洋农场附近,小时候常常看见农场的犯人集体在狱外劳动——一般是帮附近的搬运站搬运棉花(当地是产棉区),或者帮生产队采摘棉花。有时候是管教干部带队,有时候连管教干部都没有,就是一个老犯人带着一队新犯人,排着队在马路上走。

                按照当时的制度,服刑的犯人,在劳改农场从事劳动改造,刑满释放后一般安排在这个农场当职工。所以,有些非恶性犯罪的罪犯(特别是过失犯),或者刑期即将届满的犯人,干脆就提前按照农场职工对待了,买菜做饭之类的工作,全部交给他们去干。

                反正那个时候全民皆兵,你跑也白跑

              • 家园 这事拍成电影比《肖申克的救赎》赞

                这事真是个电影的好题材。

                第一段,《运动了》,场面宏大。

                第二段,《蒙难记》,催泪弹。科学家倒霉了,被判刑,送往大西北服刑。

                第三段,《孩子王》,轻喜剧。监狱的学校“停课闹革命”了,监狱领导们觉得这么搞不是个事,但是又不敢公开抵制,就偷偷地让该科学家给自己的孩子们补课。

                第四部,《图书馆》,励志片。科学家得到监狱领导的高度信任,成为监狱图书馆管理员,拥有决定订阅什么杂志的权力。科学教小小地以权谋私了一把,订阅了美国顶级学术杂志PRL,工作之余努力跟踪国际物理研究前沿。

                第五部,《新时代》,大团圆。“文革”结束了,科学家被平反了,离开监狱,回到科学岗位。科学的春天来了,科学家工作突出,学术成果丰硕,逐步成为院士。监狱领导的孩子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仅这一句不保证真实)。

                这个故事排成电影,肯定比《肖申克的救赎》赞。

        • 家园 您说的有道理,确实划线很生硬,不愧是我心中雄辩的达雅

          但是工厂干活要的是质量,废品率越少越好,车间承包后干活也要讲究成本,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吃香也是干出来的,这代人沐浴在新中国诞生的年代,有朝气有理想讲究奉献,耿直无私,那是新中国诞生时刻最朝气蓬勃成长的一代大学生,他们中间多数没有那么多斗私批修的整人的心眼,这就是老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性,这个也是我见过的大型国企多数工人师傅和企业领导公认的。

          至于您说的一律划线问题,确实有歧视,您说的有道理

    • 家园 当年评价工农兵大学生的顺口溜:

      大学的牌子,

      中学的教材,

      小学的水平,

      幼儿园的脾气。

      就是说工农兵大学生挂的是大学生的牌子,但是使用的教材也就是中学水平的,难度高了更教不会了,而他们的实际水平也就是小学水平,但是他们的脾气可是造反派的脾气,一不满意就要造学校和老师的反,所以只能像对幼儿园孩子一样哄着。

      • 家园 经历过社会,尤其是文革时期社会运动洗礼的学生

        总不能和读书一直升到大学的学生比,运动洗礼对人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有的人会更珍惜学习的机会,也有人会把社会上不好的风气带到学校里。现在的问题是公开的宣传,只强调坏的方面,而不敢公开说好的方面。

        路甬祥

        张局长

        还有间接造成了通钢事件的王珉

        都是工农兵大学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