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园外看花说印刷 -- 河蚌

共:💬114 🌺109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俺自吹一下

        练练就可以。俺写汉字,能正着写,倒着写,镜像写,还能写一笔下来的“胖”字,就是一笔把字的内外廓线写下来。外人一看,往往一惊。实际上练练大家都可以,比较难的是人得无聊到一定程度才会干这个事。

        • 家园 呵呵,就象那个真把《道德经》倒过来背的小孩

          你说是赞叹他的能力,还是鄙视他父母对成语的理解。

      • 家园 有些事情是非常人做的

        拣字的方法,铅字排列,先是按字号,然后用部首查字法,所以理论上,确实可以根据字型来找出相应的字,不需要排字工人识字。但是,汉字有形似字,区分起来比较困难,若版面字多时,拣字排版如果不识字,工作质量会很差。

        当年我母亲在印刷厂里,就是以拣字快著称的。现在想起来,也没啥,就是识字多,高中学历。因为不单要拣字,最后还要回架,文化低的人(当时印刷厂里普遍是小学毕业)做这两个工作都做的不太好。拣字和排版是两个工种,排版的人,要求更高。

        伍修权的记录,不能作为常态的。外文出版社是一个特殊单位,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意思而硬排版是常态,但那种技能恐怕也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应该说,干这事的人所拥有的能力是长期工作培养出来的。我们知道古代有很多不识字的人(特别是工匠),干着我们觉得只有识字才能干的事情,让人惊叹,但有时更让人叹息,他们为此花费的精力太大了,如果能让他们识字,他们绝对会比常人强很多,也能做出比现在大的多的成就。但一个行业要大规模推开,就需要保证常人(指那些能力一般甚至责任心也一般的人)也能胜任工作。

        实际上,即使我们周围,也有一些让人惊叹的人和事。我有个同事,八十年代职高毕业,英语一点不会,但是UNIX系统用的很熟,在90年竟然自己编了一个财务软件,在单位里使用。问他怎么记住那些命令的,他说,就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硬记下来的。

        • 家园 深挖河泥

          农村老太太大字不识一个,打麻将打扑克样样精通。我曾尝试把东南西北中,12345 写在纸上让老太太认,老太太们就是不认得,但到了麻将纸牌扑克上又毫无障碍

        • 家园 同意你关于劳动简单化的观点,古腾堡印刷术意义正在于此

          实际上中国一直到鸦片战争时,还停留在古腾堡之前的水平上,当然相对于自己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从雕版向活字,从木活字向金属活字的转变是非常清晰的。清朝官方印刷品都采用活字印刷,康熙到雍正期间,用25万个铜活字排印了1亿6千万字的《古今图书集成》,至今是国图的镇馆之宝。古腾堡集成解决了如下问题:

          1、铸字工艺(钢錾-铜字模-低温熔融铅合金活字),既可以大批量回收,也可以迅速铸造单字,这样极大地降低了造字成本。中国一直没有走出陶土刻字-翻砂铸字的旧工艺,严重依赖于刻字工,与雕版相比,省不了人工,还要消化重金属的成本。这也是金属活字主要用于政府,而民间倾向于雕版的原因。

          2、双面印刷工艺。中国古书,不管是雕版还是活字版,始终是单面印刷,折叠成页,未能实现双面印刷。这样纸张成本实际上很高。

          3、油墨上版工艺。中国始终是人工刷墨拍纸,效率低下,古腾堡实现了辊筒压纸,大大提高了效率。这也是PRESS(压)与出版挂钩的起源。

          这三个工艺的实现,不是古腾堡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技经济大发展的结果。在材料(各类金属、纸张)、机械设备、社会需求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近代印刷术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也是古腾堡技术能在一百年内扩散到全球的原因(日本500年前就引入了一把,到明治维新又引入了一把)。相对来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未能在这三个工艺上达成突破,成本居高不下,也就无法全面取代雕版。

          通宝推:废话多多,
    • 家园 赞楼主,能如此详尽阐述印刷术的变迁。

      更难得的是,视角还挺独到。和其他行业一样,印刷也充满了劳动的美。当然这一行业最近二三十年发展太快了。快到已经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几乎是在一瞬间从工艺美术变成了低附加值的普通加工业。

      当然,楼主还遗漏了一点,就是在“铅与火”和“光与电”中间,还经历了一个“光与影”的阶段,也就是照相排版的阶段,那时候,大厂里都有像距长达7m甚至以上的大型照相机用以将原稿(以图像为主)复制为胶片。维基百科把这一阶段并入了“光与电”的激光照排阶段,显然是犯了一个错误。

    • 家园 长见识!多谢。原来是这样的。
    • 家园 参观过现代印刷厂的走过。。。

      确实现在很方便,以前在报社做好的版面直接传到印厂。

      《解放日报》现在还津津乐道,当初为毛泽东印了一份彩色的报纸。可见当初是多么难的事。

      还有他们大堂里,第一份报纸的铜刻模板还当作文物一样放在那里。

    • 家园 花,想起民国时期废除汉字、改换拼音文字的争论

      有一条理由就是汉字制约了人的思想,使中国没能向西方似的由活字印刷术走向思想解放……

      • 家园 汉字拼音化的思潮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的

        至于推到制约思想以及思想解放那倒是有点激进,不过当年的文化人在中国积弱积贫的背景下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恶痛绝,希望以西方文化来代替,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而咱国家也确实以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获得新生的,如果指望传统文化,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还真只能等死。

        汉字拼音化如果将政治因素分离出去,而只在技术层面分析的话,要客观的多。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汉字拼音化说不准就已经实行了。在机械时代,汉字的缺陷实在是太明显了,下面有河友发的汉字打字机的图,从那儿你就知道汉字文档处理在日常办公中是多么的麻烦。一直到八十年代,汉字拼音化还是大家的共同心声,只是在技术层面上涉及的太广太复杂,所以才没有实行。

        我以前写过一篇讲繁体字、简体字、拼音化的文,倒是可以和这篇讲印刷术的成为姊妹篇。不过这篇比较敏感,涉及到简繁之争,但愿别在科技探索篇弄了个政治话题来。

        ------------------

        简体繁体拼音化

        一年一度的两会大戏又开演了,这么大的戏自然有角有龙套,虽然主线都是角的,但龙套也要有龙套的精彩,比如潘议员,大概就是希望做一个龙套中的安全套,提出了一个注定会被很多人鄙视但却令某些人兴致勃发的提案——“繁体字”。

        其实繁体字真的不算什么,尤其是繁体字码在一起时,俺还是读的明白。记得俺看的第一本繁体是《杨家府演义》,那时俺刚上四年级,而且一直在TG的关怀教育下,虽然费劲点还是照样读下来。当然以后咱繁体的书就读的很少了,因为除了柳残阳的武侠或者《金瓶梅》外,也确实没有什么书还找不到简体字版的了。不过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再拿自己的智商和大多数人做了一个比对,写简识繁确实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但是潘议员的提案显然还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他显然比去年的戏子们进了一步,戏子们只是说要加强繁体字教育,而潘议员更上层楼,要求恢复繁体字,理由当然有好几个,比如“两岸统一“之类,这些早已经有很多人驳了,俺也就不凑热闹了。然而有一条”电脑输入使得繁体字输入很方便”似乎却没几个人反驳,难道这个真是条占理的东西吗?

        湾湾怎么输入他们的“正体字”,俺不太清楚,也不敢冒言(当然对于潘议员的提案来说,这也不重要,因为这个提案影响的只是大陆)。在大陆,最流行的输入法就是两种,拼音和五笔。如果潘议员说的是拼音的话,我无话可说,那些繁体字确实是同一个读音,但是俺真的没什么文化,俺说过咱识繁体就如同韦小宝认识他的名字,搁一块来还能将就,分开来咱就不知道用哪个了。

        不说拼音,毕竟这个本身就不专业。大陆专业的输入法还是五笔(这个又称王码,但是发明者绝对不是某位繁体字倡导者多次声称的什么”王选“,而是另有其人),这个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本篇文章就是用五笔输入的。作为形码的代表,五笔显然是基于简体字的,不说别的,那些字根表的口诀,如果是繁体字的话,肯定就得改为另外一个。当然如果你按简体输入然后显示出繁体(其实很多的所谓繁体爱好者本来就是这么做的),那也是可以的,但是那些繁体字爱好者们最痛恨简体字的理由之一,不就是简体字将好几个繁体字归并成一个,以至于无法区分“皇后”和“皇後“嘛,一对多呀,如何显示?

        也许俺真的是没什么文化,因为俺只掌握了两种输入法(虽然中国有10亿人大概连一种都不会,他们只会用笔写),但是俺真的没有从这两种输入法中看出电脑输入能够让繁体字怎么就比过去方便了。当然你要说给每一个汉字编上一个码,然后输入代码之后就能显示汉字,这样简体和繁体肯定一样方便,这种想法,我肯定无话可说(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主意,汉字区位码就是这样的)。不过这个技术含量,显然也不是我们这样没文化的人所能承受的。

        提起简体字,不能不说钱玄同,此人是字韵专家,也是现代简体字历程中最重要的人物,简体字支持者会象大师一样提到他,而繁体字支持者提起者,总是会加一句,他还说过“汉字最终将走向拼音化”呢。在繁体字支持者眼里,提”汉字拼音化“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罪过,倡导这个不但比“汉奸”更可恶,简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但是“汉字拼音化”真的就那么可恶吗?

        其实汉字在能电脑输入之前,大家谈论最多的根本不是什么“恢复繁体字”,而是“汉字拼音化”,那个时代并不遥远,也就是在二十年前。现在的罪大恶极在当时却是大多数人的理想,这不能不说造化之神奇。是电脑救了汉字,是四通打字机给了汉字一条生路,是王永民五年研究王年推广让汉字焕发青春,最后归结一句,是信息时代让汉字重又站了起来。

        而在信息时代之前的整个机械时代,汉字都被人认为是一种没落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因为汉字实在太多太复杂,无法抽象,无法流水线作业,在简约就是美的”机械时代“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英文打字机已经问世上百年了,中文打字机呢,也有,但是却无法普及,因为汉字有好几千个,键盘就需要好几千个键,这个大键盘实在是不怎么好用。对于机械时代的人们,还有什么比简约更令人神往的东西,所以愤世嫉俗的鲁迅曾经发出”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呼喊。

        ----中学课本里有篇鲁迅的文章,里面提到一个人名叫“金心异”,文后注释,此人即“钱玄同”,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呀---。

        信息时代比之机械时代的区别,就是将机械变成了软件,从而能够实现更复杂的东西。是电脑里面的集成电路,让输入的机械装置变成了软件驱动,而人可以通过输入代码组合让电脑显示出汉字(这个代码组合其实和拼音的思路是一样的),是针式打印机,将汉字和字母变成了无差别点阵,可以说,正是因为信息时代的精细化让汉字这种复杂的形式可以被抽象成一些固定的模式,这如同无数的分子形态分解到原子之后就只剩下一百多个,而再分就只有中子、质子、电子一样。

        其实不单是在机械时代,在此之前的时代,汉字的不方便就已经显而已见的。大家都知道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知道有个叫毕升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却没多少人知道,这个活字印刷绝对是个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东西。一直到近代,中国仍然是雕版印刷占主流,而活字印刷到了西方却一下子普及开了,甚至成为文艺复兴突破黑暗时代的原动力之一。但这其中的原因却绝不是某些人说的“中国人不懂得用新技术,造出指南针看风水,造出火药放烟花”,而是因为汉字的活字印刷,其优点与雕版比,实在有限的很。

        印刷里面最有技术的活就是排版,在信息时代电脑照排技术出现之前(这个才和王选有关系),印1000张和印1张的价格是一样的,这个底价就是排版的价钱。汉字活字要上万个(相同的汉字有不同的字形区别,比如四号字、五号字),有人说了,你想搞黄一个印刷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字架给掀了。所以找汉字活字绝对是件智力、体力和记忆力相结合的活,而排版员也曾经是印刷厂非常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种。拼音文字的活字自然就完全不一样了,只要有点智力的人都会知道3000与26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

        对于汉字印刷而言,活字不方便还是次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雕版印刷的过程是不需要人识字的,只要有人画好样稿,雕版工人就可以“照猫画虎”地雕出版来,而活字印刷则要求排版的工人必须识字。对于识字率始终在10%左右徘徊的古代来说,让识字的人去做排版这样低级的工作,实在是太奢侈了。

        机械时代虽然最终差点使汉字灭亡,在开始时却促进了汉字活字的发展。原因吗?无它,就象英帝国能够战胜清帝国一样,实在是因为效率上高的太多了。工业化生产可以迅速生产出天量的汉字活字,而铅字的耐用性也比之雕版强的太多了。机械时代的新生物之一就是报纸,这个每天要出一期的东东,要想通过雕版这样的慢工细活那是肯定不行的。

        农业时代曾经是中国最美好的时代,中国的经济总量即使到了鸦片战争时代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机械时代的至胜者不再是一个无法聚集力量的庞然大物,就象一块板砖永远无法比得上一颗子弹一样。汉字就是这样一块板砖,而繁体字则象是一块更大更厚的城墙砖,虽然信息时代的加速器可以将一块板砖加速到子弹的速度,但是却不能忘记,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这块砖沉重得让人甚至无法发射。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当然不是反对简化字

          在我看来,繁体字到简化字再到拼音化,与其说是机械时代对汉字缺陷的认识,不如说是

          机械时代,中国的精英阶层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对自身器物制度文化的由浅到深的反思与应变,当中的一段急忙忙选定的一条岔路。

          这不是说谁优谁劣,因为很多东西一旦选定了,就无法回头了。而我自己是相当喜欢简化字的。没有人教过我繁体字,但是小时候读第一本繁体字的读物,金庸的伊天屠龙,还是没有什么困难,也因为这样,渐渐就认识了,虽然写还是不大会,很多的繁体字。

          白话文运动,拼音化运动,简化字运动,是有机而不可分的。

          简要而言,就是当器物上工业化追赶(洋务运动)没用,制度上民主化(民国建立)也没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就不得不寻求文化上的改变。下面的话虽然是讲的普通话的由来,但是简体字不正是同样的一批人做出来的选择么,而简体字的定位,也正是汉字拼音化中的第一步:

          链接出处

          如果说宋明之间切韵广韵的被摒弃,是因为个人生存而不得已的集体被动选择的话,那么,清末以降的官话用韵的再度被摒弃,则是因为民族生存而做出的集体主动地选择。

          至于1840年以来的中国,被列强以舰炮相恫吓,勒索,使得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一夕间荡然无存。从华夏西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东洋留学,再到。。。

          短短五六十年,中国的精英们,无一不受到巨大的冲击,感受到深刻地震撼。而这个冲击与震撼,还一直持续到今天。

          很多的人想不通,为什么,难道真的是我们不行了么?

          很多的原因被提了出来,仿佛,只要我们那么做了,就会在一个晚上之后,超过那些西洋的也好,东洋的也好,的鬼子们。

          凡是与列强不一样的,都被惶惶然的中国精英们认为是不好的。

          观诸列强,都用的是拼音文字。。。哦,文字的发展最终方向是拼音化。。。一个结论出来了。

          观诸列强,都用他们的文字记录口语。。。哦,文言文与生活脱节,要白话文,要新文化。。。又一个结论出来了。

          观诸列强,都用他们的首都的口音规范口语发音,法国是巴黎音,英国是伦敦腔,日本是东京口音。。。哦,中文,也要规范口音,也应该以规范的,优美的首善之都的北京口音。。。

          国语/普通话的结论就这么样的出来了。

          换句话说,我不认同的是兄台所讲的机械时代汉字因为其自身缺陷而不能适应。

          我认为汉字的简化拼音化只能说是前人在急急忙忙中胡乱抓的一根救命稻草,虽然没什么用,却也能给人一点心理的希望。

          • 家园 写拼音化那篇主要是有感于

            有些人将主张拼音化的人视为中华民族的罪人、卖国贼,并以为借口进而推出简化字的实施就是割断中华文化。我是十分讨厌简繁之争的,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咱老百姓都已经用熟了的东西,就没必要那么折腾了。

            当然,能够让拼音化这一技术问题上升为一种文化思潮(或者说是政治化),这个必须承认,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百战百败确实是关键原因。但是,千万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当时的思潮,在大家看不到出路时,自然会将整个体制都作为祸因。

            但汉字输入书写实质上的困难肯定还是根本动因。要知道,在七十年代,TG宣传中国还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勤劳勇敢善良“,那是中国老百姓自信心最强的年代(当然你可以将其归于无知者无畏),可没人说咱的国家和文化落后什么的。然而,当时拼音化仍然是大家的共识,确实是汉字难识难记难写,让人觉得太麻烦,所以才有那种论调。当时老师们就说,幸亏你们用的是简体,要是过去的繁体字就更难写难认,不过没关系,再过几年,我们就要实行拼音化了,那时候就好写了。

            而拼音化方案的消声匿迹也可证明这一主因。否则你就不可能解释,为什么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拼音化的主张就听不到了。那同样是一个认为“全盘西化(或者民主自由化)才能救中国”最盛行的年代。说到底,还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这种观点的基础条件的丧失。

            当然,现在人都知道,汉字实际上是汉族能够成为第一大民族的最根本因素,正是这种脱离于语音独立存在的文字,将不同语言的民族融合在一起,而且是单向不可逆的。中华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当然有各种因素,但先祖们发明的汉字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

            • 家园 我认为汉字现在在一些方面还是有问题,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在科技领域,由于欧美仍是科技前沿的主导,那些科技方面的新词汇常常是他们把一组短语的首字母抽出组成,或者用词根结合既有单词组成。

              而若要用汉字表示这些词,往往需要很长字数。比如DNA,三个字母的词,我们就要用脱氧核糖核酸这么6个拗口的字来表述,而且还找不到简化的方式(指2-3个字),同时也不能随便造新字。所以现在都是直接使用外文,汉字在这方面先天缺陷明显。

              目前这些词是外部产生后再流入,到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日后我国科技力量增长了,轮到我们造新词时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还是无法回避。很大的可能是,我们也是新造外文词。自家的东西,反而起一个外国名,一时间还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象形字在文字的发展上,还是有很大问题的。我觉得拼音化目前只是暂时蛰伏。

              • 家园 这逻辑太无语了

                不能造新字算是汉字的毛病?几万个汉字还不够你用的,那区区26个字母岂不是要直接撞墙?

                西方科技领先几百年了,科技上的词汇都是他们原创的,原创者当然会按自己的语言习惯创造,转成其他民族的语言当然会显得有些别扭,这方面中文还算是好的。

                真到中国领先世界的那天,西人一样会觉得中文造的词包括中文的缩写都那么自然,喜大普奔,细思恐极,不明觉厉,用英文不知道要用多少个字母才能翻出来?

              • 家园 你这个说法完全不对

                DNA没有简单的汉字是因为普通人没有多少用处。普通人有广泛用处的,肯定会造出适当的汉语词。比如电脑,两个音节,比computer三个音节还简单。

                即使在纯粹科技领域,汉语也比英语方便学习得多。甲醇乙醇丙醇,这任何高中生都可以知道是什么关系。你写英语名称,看看有几个人能理解?甲醇甲酸甲醛,也是任何高中生都可以知道是什么关系,英语的话,有几个不是学化学专业的大学生能搞清楚?而以上好处的实质原因,就在于汉语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如果是表音的,即使一开始用“甲醇”和“乙醇”,其音上的联系经过较长时间的方言演化很快就会脱离,造成事实上无关的两个单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