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美国经济会二次触底吗? -- 晨枫

共:💬53 🌺633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美国经济会二次触底吗?

    这两天,除了伦敦暴乱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就是标普把美国政府信用等级降级和随后的股市暴跌。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自然集中到美国是否会经济二次触底,新闻里也充斥了各种评论。有意思的是,新闻评论大多坚信不会,经济学家则没有那么确定。那么美国经济会二次触底吗?

    有一种说法,美国经济根本没有走出2008年开始的上一次萧条,所以谈不上二次触底,根本就还没有从“底”走出来,现在的危机只是使美国经济在“底”上多呆一会儿。主流观点当然是美国经济已经在吃力地回升,现在最需要避免的就是二次触底。事实上,是否二次触底并不重要,不管美国经济是根本还没有走出上一次萧条,还是处在勉强回升之中,美国经济还远没有回到健康发展的状态,二次触底只是说法而已,关键在于美国经济何时才能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奥巴马被称作“了不起的交流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但奥巴马屡次讲话,试图安抚躁动的股市和人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收效甚微,关键在于他没有指出美国经济恢复健康的道路。美国两党在国债违约上的角力也围绕着如何才能使美国经济恢复健康的路线斗争,也就是减支和增税之间的斗争,最后一分钟的妥协是战术性的,因为谁也不敢承担美国国债违约的巨大政治和经济责任。也正因为此,两党的路线斗争将继续下去。但两党的路线斗争实际上只触及战术层面的问题,都不涉及美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谁也没有大家都认帐的把美国从经济泥坑拉出来的锦囊妙计。

    在2008年危机过后不久,很多有识之士正确地指出了美国经济结构性缺陷的关键所在:经济空洞化、投机化。药方也很简单:重新工业化。奥巴马曾经把重新工业化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部分,但在经济救场的短期行为中,这一重点逐渐淡出了。更重要的是,美国公众在2008年危机的痛楚中清楚意识到的事情,正在被时间所淡化。美国公众热衷的不是重新工业化,而是恢复2008年之前的老路。老马熟路,easy money,何乐而不为?于是,美国欢快地重新走向又一轮经济危机。都说美国国债即使违约,也只是技术问题,不反映美国经济的基本面。美国经济如果不做结构性的改革的话,更大的危机只是时间问题,眼下的二次触底才真是技术问题。

    既然药方很简单,为什么做起来那么难呢?这牵涉到美国经济的空洞化、投机化和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金字塔的顶尖,美国经济享有独特的强势地位,“用钱来赚钱”比用力气赚钱省力,而且来钱更快更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回到用力气赚钱的工业化自然不容易。更大的问题在于全球化。当工业化基地向劳动力和原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后,美国再工业化就面临将劳动力和原料成本向发展中国家看齐的压力,进而导致生活水平的下调,否则很难保持竞争力。在理论上,美国的再工业化可以集中在高科技、高收益领域,避免和发展中国家的正面竞争。但是在实际上,技术不是巫术,很多是一点就穿的一层纸,依靠技术领先保持竞争力是一件很吃力也很不可靠的事情。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屡屡向中国发难,正是因为离开了这样的保护,美国在很多工业技术的领先地位将岌岌可危。再工业化必然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劳动相对密集的中低端产业,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劳动力,重建美国的中产阶级。

    说到中产阶级,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概念。事实上,中产阶级没有明确的定义,在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都是中产阶级。具体来说,中产阶级在经济上独立(由此带来政治上的独立,既不必从属于雇主或者部族利益),不愁温饱行宿,具有一定的非生活必需的选择性消费能力(discretionary spending power)。长期以来,产业工人而不是专业人士才是中产阶级的主体,福特的流水线革命对此功不可没。具有高度教育、高度技能的人总是少数,依靠他们支撑起知识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这是知识经济的误区,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使最大量的受过基本教育、拥有一般技能的公众进入中产阶级,这才是美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也是死结所在。重新工业化不仅需要决心,还需要投资。政府投资不是解决办法。政府投资重建工业的话,政府就直接进入经济竞争,这不符合美国的经济理念。但私人投资的话,首先要关注的是投资回报,没有多少投资者有救国救民的觉悟,去投资低回报、高风险的中低端劳动密集产业。

    在中国崛起之前,世界经济的圈子基本上就在西方或准西方国家中打转转,东边日出西边雨,东方不亮西方亮。金融资本在欧洲玩不转了,可以去美国;在美国手气潮了,可以去日本;日本蔫了,可以找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或者其他人的晦气。可这次不一样了,整个西方和准西方世界的经济都触底,上哪里都一样晦气。说上哪里都晦气也不对,中国就一直独秀。或者说,中国也有问题,但中国的问题不是增长乏力,而是经济过热。对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过热是坏事;但对于寻求短期利益的资本来说,经济没有过热,只有更热,即时收割才是正道,可持续发展是别人的事。不过中国扎紧篱笆,不让国际游资随便进出,任意收割,金融大鳄们只有在门外干着急,还是只有回头在西方和准西方寻找已经消失的机会。这种困局加深了西方世界正在走入死胡同的印象,正是整体萧条导致信心丧失,引发了当前的股市危机。

    美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启动困难重重,美国经济复苏遥遥无期,标普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而不是两党为国债违约问题的狗咬狗,才作出了对美国主权债务降级的惊人决定。事实上,这只是皇帝新衣的游戏,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事实,只是出于收割最后一茬羊毛,或者不愿做“坏孩子”,才没人愿意出头挑明,标普只是皇帝新衣故事里的那个愣头青孩子,挑明了这个事实。至于美国债券在降级后反而走热的奇怪现象,这其实很好理解:美国信用等级是从AAA降低到AA+,不是一路降低到垃圾债券。美国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大幅度下降,但降级对世界金融的影响不仅是实在的,还是眼下的。在股市大幅度缩水的时候,美国债券依然具有相对稳定的回报率,自然成为走投无路的游资的避风港,但这不等于人们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信心和认可。与此相似的例子是美元的汇率。当汇率市场发生动荡的时候,游资通常流向美元,短暂地推高美元,但美元汇率的长期走势还是持续走低,回升乏力。

    西方不乏质疑标普降级决定的人,但美联储在8月9日例会后惊人地宣布,两年内不上调利益,这间接地宣告了美联储对未来至少两年内经济的预测:继续走低。这是美联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给出利息调整的时间表。美联储在现在这样脆弱的时机公布这样负面消息,只能说明一个事实:美国经济是否二次触底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美国经济将长期低迷,而美联储已经用完了宏观调整的筹码。

    美联储用完了货币政策的筹码,那美国财政部呢?筹码也不多。谈论已久的QE3终于没有成真,有QE1和QE2的前车之鉴,QE3即使实施,也于事无补。QE3将极大地增加美国的债负,而对再工业化没有实际用处。即使QE3的重点从拯救银行和增加流动性转向基础建设,现在和罗斯福或者战后时代有本质的不同。在罗斯福时代,美国还在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大兴土木修建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电力、水利)对进一步发展经济社会建设有明显的作用。但作为发达国家,美国的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就位,没有太多的增建余地。现在要做的不是新建,而是修整,对人们的生活方便有很大用处,但对于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率没有太大的作用。投资教育也是一样。战后时代的GI Bill使大批退伍军人得到教育机会,延伸的教育改革使高等教育平民化,今天美国已经很少有有才有志青少年因为家境贫穷而得不到教育机会的事情,美国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教育资源不足,而在于学生乃至社会缺乏对于教育价值的认同。学生不愿努力学习的问题不是增加投资就能解决的,所以QE3对此无能为力。

    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对未来几年的美国十分关键。这不仅是谁当总统的问题,还是未来美国的路线斗争问题。标普降级把美国脓包挑破了,人们不再能自欺欺人了,必须正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层问题,但美国还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行而且为公众所接受的改革路线图,或者出现一个可以使公众信任到可以仅靠“相信我”就跟着走的领袖人物。

    美国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中国呢?中国的问题不是增长乏力,而是经济过热,通胀正在成为迅速膨胀的威胁,不仅威胁经济增长,还威胁社会安定。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国和世界上主要经济大国一样,推出了一台巨额刺激经济增长计划,但这4万亿投资对眼下的通胀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眼下西方媒体又在鼓吹中国应该再次推出巨额刺激计划,以确保经济继续增长,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中国经济正在过热,通胀成为头号问题,这不是秘密。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推出巨额刺激计划只有一个理由:维持出口强势。问题是中国经济如今还是出口主导吗?房价高涨是经济过热和通胀的重要推手,而房市和出口经济没有什么关系,实在要算上间接关系,那也是隔上好几层了。三座大山里的另外两座是医疗和教育,这和出口经济就更不沾边了。另一个重量级因素是汽车。中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的汽车出口和汽车总产量不成比例,内销占决定多数。中国的出口依然强劲,但内需至少同样强劲。在经济整体过热和通胀压力下,选择性的基建投资依然必要,比如完成高铁组网的其余部分,形成规模和效益,继续电力建设,缓解电荒,但全面铺开的一揽子刺激没有必要,更可能是有害的。

    关键词(Tags): #班门弄斧#指点江山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卷心菜,海外俗人,老广,爱自由,heraclus,ljsqt,忧心,篷舟,pipilu,cnburns,大高个子,狄格瑞兹,子玉,种植园土,
    • 家园 这个问题,10年里已经被讨论了N次了……

      如果说IT泡沫破裂让我们见识了美国经济的地板,那么911就让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地板下还有地下室,次贷危机则让我们认识到美国经济的地下室下还有地基,量化宽松则让我们知道地基下面还有地狱,而第二轮量化宽松则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地狱有十八层……

    • 家园 神作共赏:哈耶克大战凯因斯

      土豆链接

      <embed src="http://www.tudou.com/v/lbY8IMR0X5k/v.swf"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wmode="opaque" width="480" height="400">哈耶克大战凯因斯</embed>

    • 家园 什么是“底”?

      要真有“底”就好了,大家哈皮了,至少有个盼头。现在是没人知道“底”在哪,不管是美国经济,欧洲经济,还是世界经济;不管您是不是打算去“触”。

      真正的“底”多半是回到非实体经济泡沫被吹起来之前(包括所谓房地产经济,高科技经济,地皮经济,股票/期货经济,等等,等等)。

      呵呵,到那时,这个世界上吊,切腹,喝毒鼠强的没一千万也得有几百万。然后,大国核弹对捶,小国跟鼻屎一样被弹来抹去。大千世界,好一派壮观景象。。。

      啊!

    • 家园 空心化投机化是政策选择的结果

      空心化投机化是政策选择的结果. 美国花的比挣的多也是一样, 也是政策选择的结果.

      长期以来美国的经济政策要服务于美国的政治目标. 为了对付苏联及维持霸权, 美国必需扩张, 占地盘.

      为了让美国帝国联盟的经济运营效率高过苏联帝国联盟的经济运营效率, 在美国帝国联盟内部要全面的实业化. 结果就是美国自身的空洞化, 美国帝国联盟内部其它经济体的实业发展. 德, 日, 东亚小龙, 都是美国帝国联盟内部的经济体. 中国内地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美国帝国联盟内部的经济体.全美国纽约化, 华尔街化. 日本是底特律化, 德国是新泽西化.....

      结果美国帝国联盟扩张了. 1955年左右, 美国就业白领人数超过蓝领人数.

      美国的政策很成功, 搞垮了苏联, 天下平定.

      接下来就应该在美国帝国联盟内部削藩, 或者找个新的敌人, 比如中国. 1989年, 8平方了. 之后, 中国是被打了左脸,送上右脸去亲冷PG.

      接下来, 类似英国的日不落帝国, 美国搞全球化. 这既是继承了冷战时的政策,也是人类本性的驱使. 美国是全球经济的中央政权, 各国就是正在坐大的藩属国, 不能削藩就是春秋战国的局面.

    • 家园 QE势在必行

      现在看起来当然,都是问题。

      但是根本问题还在于就业率

      现在去谈让美国人再做中低端,这个话说的太不现实了。

      就算美国人肯做,哪家公司肯雇呢

    • 家园 国内远不是过热,而是滞涨导致的货币政策刚性化

      国内的问题,核心是两点,一是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后,社会简单再生产成本上升,全社会各种生产要素重新定价以构建均衡;二是石油所代表的大宗商品以及背后更深层的美元泛滥,对中国以美元外汇为抵押发行人民币的货币体系产生冲击。在这种状况下,货币政策几乎被挤压得没有了腾挪空间。如果地产价格继续挺着,并且美元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从紧,国内经济进入滞涨几乎难以避免。按照当前局面,当前中小企业的窘困是难以短期改变的,如果欧美经济形势出现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也必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与过热相反的情况。

      就当前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大体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而失业周数居然达到了创纪录状态。而从过去的历史看,如此高的失业率和失业周数,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假设美国和过去几次危机一样如愿调整出来,那两年内也不可能摆脱宽松货币政策。由此推断,2013年以前,只要中国还维持现有的货币发行体系,外部美元泛滥的冲击几乎是不可能缓解的。由此也可以说,美国本身就在萧条中,无所谓二次。

      而国内房价一定程度的下跌,反而可能是国内经济的唯一生路,也是让货币政策从刚性转向柔性的唯一可能。但房价下跌,又有谁可以说,这是一个可控的过程?

      这个刚性的货币政策再持续半年一年,中小企业倒闭以及三角债是必然大量出现的。

    • 家园 看到晨大这几句

      “但作为发达国家,美国的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就位,没有太多的增建余地。现在要做的不是新建,而是修整,对人们的生活方便有很大用处,但对于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率没有太大的作用。”

      想到以前在河里看到有帖子说美国的基础设施严重老化,我在想:现在对这些基建的维护和完善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作用已经不是很大,那基建在美国的位置就不会太重要,于是就变成了一种不太赚钱甚至可能是赔钱的生意,以获利为终极目的的资本也就不会进入基建领域。当然了,维护基建可以让美国政府来承担,但是国会控制预算,最有获利能力的资本在国会中拥有最强大的代言人,于是预算进入基建领域的也就变得有限,所以美国基建就会维持在一个不生不死的境地。

      以上纯属个人臆测。

    • 家园 中产关键在产字,美国的药方也不是工业化

      有恒产才能有恒心,但在金融杠杆时代所谓的产都是房奴,车奴,实际上是锁在金融锁链上的奴隶,哪来的中产阶级。因此这个世界上有的是自由的有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被奴役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萎缩是好事,代表着更多的人走向了自由身,这个世界才能向前迈进,而失去了奴隶的奴隶主们必然不事生产,因为没有奴隶可用,只能用产来产了,就是所谓的钱生钱。

      美国冷战后的扩张在冷战红利外,因为冷战而大规模长期集中资源带来的科技进步功不可没,其效果与战争带来军事科技突飞猛进是一样的。这不是一张纸那样轻易捅破,相反只有财富的集中才能带来,例如曼哈顿工程,互联网等。一张纸能桶破的都是在此基础上开花结果的企业,比如苹果手机,股沟搜索那样的。

      美国的问题是奥巴马仍然在指望再来一次登月,新能源等国家级的科技大跃进给美国带来下一次的国运,但是今非夕比,一是没那个财力,二是就算美国犹太人有那个财力也没有原因拿来集中干这个。别忘了现在是钱生钱的时代,有钱不去忙自己的谁还顾得上奥巴马。

      美国重新工业化就更是笑话了,现在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黎明了,不去抓紧赶搭下班车,谁还会去走老路。工业制造的亷价化不只是因为中国在当这个工业制造国,这里面有其必然的宿命。就如同农业人口很少就可以养活全球人一样,世界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一国制造供全球所需也有其必然性,当时没有中国也会有其他地区充当这个地位。

      中国的优势仍然是能够集中资源与财力,因此可以效率很高的进入卡位,并在今后的世界上稳居这个地位。这个的确是中国独特体制的优势,但其刚而脆的特点也很明显。与中国可谓处处相反的例子是印度,而且紧随中国之后进入高速发展期,后面如何书写中印两国的世界史将会很有看头。

      中印将成为世界热点还因为两国都是人口大国,而且都是历史上从不通过战争而靠人口大量移民而向全球扩张的国家,这种类似的文化决定了两国的定向冲突。每次看到中国的帝国论就不禁莞尔,中国文化的原因,即使“帝国”也是拎着钱去的帝国,而不可能是俄罗斯,西班牙那种的强盗。但是当吃苦耐劳的中国人遇到了不怕脏不怕病的印度人,事实上这样的碰撞已经在全球各地上演了。但是发展到有组织有纲领的碰撞时,将会改写世界历史。

      而现在的美国就像一个人的大脑中枢被犹太虫占满,一举一动都不由自己。而寄生虫的目的永远不是要杀死对手或破坏环境,它只是要保证别人与环境让它源源不断吸取养分,而世界上一切排犹或对犹太人紧闭大门的国家只能做个供血者,这就是世界近代史向世人展示的。

    • 家园 谢晨大宝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中国就是大号的2007年的爱尔兰

      美国的问题,乃是钱都被买办们借给TG了,至于要不要收回来,什么时候被讨债,那就等着看吧。

      明白2008年通用要破产,上海通用却盈利众多不是中国有多好,而是跨国公司把利润存在低税收地区就明白了。

    • 家园 看来是要对欧洲下手了

      能打的都打完了,能轮的都轮遍了,接下来只能乱伦了

      • 家园 乱伦了欧州也是吃不饱的,还是要搞中国。

        觉得搞欧洲就是个笑话,除非刺刀插心脏,要不然美国也只是缓解下,美国这样是在搞奴隶制,除非永远能收割不能反抗,要不还得垮,这要控制粮食。搞了欧洲吃不饱。

    • 家园 我脚着

      一方面是发达国家骄奢淫逸(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社会保障、福利完善),吃不了苦,没有艰苦奋斗的劲儿了。

      另一方面,关键是近二十年来,人类没找到能继续迅速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技术要素的潜力似乎挖尽了,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又没有大的发现。蛋糕无法做大的情况下,分蛋糕容易出纠纷,这种纠纷体现在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不同部门、阶层之间。

      大胆设想一下,如果非洲是个统一体,穷点儿无所谓,大家现在去开发非洲会不会好点儿,就像几十年前的中国一样,统一、多人口、待开发。。。。这么要求非洲是不是太痴心妄想了,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