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联产承包的记忆 -- wanghexinnian

共:💬178 🌺704 🌵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个失败的政策?

            自己树靶子自己打吗?

            联产承包对生产力的最重要的作用是解放生产力!不知你是否理解?

            • 家园 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抢劫的,如土改

              包产到户是自己打劫自己

            • 家园 对这些伟大的纸面上幻想政治+经济+农业+水利+。。专家,

              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下放当知青,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且不明确回城的日子,这时他们就知道用眼睛看事实而不是用嘴巴忽悠(这种人我认为是没有脑子的,只有高谈阔论,没有思维),就明白现在的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了。

          • 家园 我不是你的同学。

            我也看不出你的时空观到底是什么。不希望做空对空的辩论。

            你的论证方式和内容和到处可见的东西一样。希望你不要到处拷贝这些东西,我愿意看到你自己经历的东西。

            最后,不需要你提醒我什么。 

            • 家园 你经历了啥,去写出来就是了。俺又没拦着你。。。。

              想展示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结果,自己开帖子去写贴出来。写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出来,大伙儿都看着呢。在我这表达独立思考,毫无意义。因为俺帖子写在这里很久了,藏的很深,在这跟帖不能很好展示你的与众不同的思考。只需要再去单独开帖子就行,也就没必要俺这种立场不同的人费口舌了。

      • 家园 尤其对农场来说,真是一种倒退

        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背景是中国从农业化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关键时期,本质上是一个权益之计,实际上是一个逆时代而行的反动行为。

        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爸爸是常常上夜班的。干什么呢?开着拖拉机耕地。可以想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那个时代是不一定的。可以想到,更多象我爸爸一样的人在日夜耕作。于是:农场从盐碱地的荒滩,成了一望无际的良田。

        楼主说包产激起了农民的种地热情。我是很难想象,包产后的我的乡亲们,面对着,真的是一眼望不到头,除了防风林,只能看得到天边的,光是走,怕也要走二三个小时才能到头的耕地,凭着他们那宽宽的铁铲,种地?

        包产这东西,怕是只能在山地、丘陵那些没法改造的土地上实行才合适。

      • 家园 “包产到户,改革开放”,想起这个词还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我出生在“破旧立新”的时代,赶上了文革末期,父亲是小学老师,母亲是农民。我记得为了挣工分,我在初中的时候还参加过生产队的劳动。家里只有爷爷和母亲能挣工分,每年生产队算账的时候,我家都会冒钱(我们这儿的话,叫工分挣的不够,要贴钱给生产队),托集体的福,我家在包产到户之前没有饿着,靠着老爸的工资,生活还比其他人显得宽松。我家兄妹5人,趁着学费和物价还没有上天的时机,有四个顺利的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出路。

        我家最困难的阶段就是包产到户以后,家里劳动力不足,需要靠亲戚邻居帮手,才能完成农业生产。但是我还是觉得,包产到户是那个时期正确的选择。

        两个方面:一是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这个河里大拿分析的比我透彻,数据有说服力。二是打破了农村吃大锅饭的传统,此后,通过破产改制打破了城里工人吃大锅饭的传统,现在骂的比较凶,就不说了。可以说,吃大锅饭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国家都有,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绝对是最严重。虽然现在很多人非常痛恨就业、教育、住房三座大山,但是和上个世纪6、7十年代相比,就业机会、教育机会、住房条件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现在包产到户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在那个年代无疑是突破制度的最好方向。

        和前苏联相比,中国改革之路可以说是运气好的不得了,如果有人还怀念过去,看看东北那个邻居就知道了。

        • 家园 问题是,象其它的宣传一样,吃大锅饭的说法,和非常苦的劳动

          好象是同步在宣传的,可这两者是完全相反的,如果普遍吃大锅饭,那也就没有坚苦的劳动,如果坚苦劳动,也就谈不上吃大锅饭了。

          苏联的例子好象正相反,他们现在才真真正正是,靠吃大锅饭在混日子,经济完全靠买资源和越来越不灵的军火,眼看就奔中东式国家去了。

          苏联时代,不管是生产效率还是生活质量,相应的倒是变天初,和眼下的情况的中合。

          变天初大部分百姓比苏时苦,生产能力也废了一多半,这些年改吃油发点福利,日子倒是好些了,但生产能力是一天不如一天,标准的大锅饭。

          • 家园 艰苦的劳动指的是时间长

            事实上,就那几亩地完全不必要花费大量的劳动时间,但是由于集体化挣工分的做法,任何人都不敢少出一天工,少出工就要少工分,而由于基本上杜绝了从其他渠道得到合法且足够的收入机会,不出工就根本不可能。

            事实上那时也有大量的公社在尝试建立一些工业或者种植蓄牧业,但由于大锅饭的原因,效果并不好。

            包产到户增产的原因并不是指劳动时间的增多或者说责任性的加强,而是由于农民多余的时间能够获取一定的收入从而能购买化肥农药良种。

            • 家园 干公活和干私活,责任心很重要

              这个看看以前的电影就能够知道。

              同样是播种、施肥、田间劳作,干生产队的活和干自留地的活完全是两个状态,为什么包产之后全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地还是那些地,化肥、种子一样没有变,但是播种的时候,露在外面的种子少了,浪费的化肥少了,田间管理上心了,产量自然增长。

            • 家园 是条件变化了

              1、种子好了,这个就不说了,大伙知道种子研发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开始出成果的。

              2、有化肥了,反正大化肥没上之前,农村肯定是用农家肥的,城里,乡下的粪便是掏得干干净净的,河里的河泥也是揽得干干净净的,所有的杂草基本是用来沤肥的;现在河里草长得船都快开不动了。

              3、有机械了,这里说一件事,石景山钢铁厂好像是72年后从西欧国家买回来的,这是我国钢铁工业再发力的起点吧。

            • 家园 你没干过相应的基层的活。

              如果是很多人干一个人作的事,应时不应工,那应该很闲啊,实际是这样么。

              至于工业,别逗了,四三完成前,化肥化纤还有用来造大量轻工品所需的塑料,从哪来?

              你没化肥怎么增产粮食和绵花,既缺绵花又缺化纤怎么搞服装之类的,连塑料都不足,怎么作那些简单的轻工产品?

              改开后乡镇企业以什么为主?不就是食品粗加工,服装,简单日用品加工么。

              食品都不足你加工什么?布料都不足你拿什么作服装,塑料都没有,那些简单的日用品拿什么作?

              说大锅饭,我太有发言权了,我在工厂时,同岗最多时有五个人,但真正干活的就我一人,其它人能不干就不干。我忙时一天干的活,比那几个人一周加起来干的都多。

              后来人减到两个,工作也基本平衡,但这个效果是怎么来的哪?

              这个工厂由于技术改造,工作量小了(当然了,要说明的是,不是这厂技术进步了工作少了,而是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了,大量工作通过新技术完成,需要这个工厂技术水平完成的工作就少了。)

              人事斗争,我就是那会儿学会怎么整人的。你现在去问我那些早年的工友,不会有什么好评,而其实我只是把工作,控制在了,正常情况下,同岗两个人,均分工作,仅此而以。

              这不是两个人的事,直接涉及从班组人事,到涉及的其它岗位人员,事非常小,但关系非常复杂。

              为什么我们的思路完全不一样,没有无源无故的爱与恨,大事上我看物质基础,具体事上从复杂的细化人事问题入手。

              叫我象你们那样,大事情绪化,然后以简单化来判定情绪,不可能的。

              不是谁聪明谁傻的问题,经历不一样。

              而且这也不仅是个人经历问题,有大量的周边其它人的经验参与证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种社会的经验交错。

              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先要过客观大方向的关,然后是非常复杂的人事关系。

              所以不讲客观只讲主观,还把主观简单化的那套,这种人不是傻瓜就奸贼。

              • 家园 四三完成前中国一样有化肥化纤塑料,只是不足而己。

                  六十年代初,光我知道的就建成了上海的吴泾、浙江的衢州两个大型化肥厂,前者主要生产硫酸氨和硝酸氨,后者主要生产氨水。

                  六十年代后期各地还搞了不少小化肥厂,用煤做原料。

                • 家园 实际上是大大不足

                  20世纪70年代初的整个上海市,包括吴泾化工厂这个“大型”化肥厂和十来个县级小化肥厂在内,化肥生产能力有多少呢——1万吨合成氨

                  而且小化肥的生产成本太高,1961年上海的这些小化肥厂每吨成本5808元,同期吴泾化工厂的成本是每吨200多元左右。

                  以上数据来自《上海通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node4579/node79335/node79339/userobject1ai104253.html

                  相比之下,四三方案引进的大化肥项目一共13个,其中8个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5个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一个项目就抵得上之前几十个上海市的产能,更何况是十几个项目。

                • 家园 不足是为什么?一个是生产率,一个是生产规模。

                  如果苏式技术比西方技术好,那么只要安心复制就可以了,但是苏式技术比西方技术好么?

                  生产技术又是怎么体现的?同样的料和人工,在同比时间内,你用西方技术生产的多,质量好,用苏式的生产的少。

                  那引进西方技术,就可以早日达到足够,简单复制苏式技术就作不到,就要用更长的时间。

                  你要靠这个,那得先证明,苏式技术,比四三引的西式技术,更高或其码差不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