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 天煞穆珏

共:💬349 🌺18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怎么说呢,我觉得韩信也不是不在乎,而是一种

          觉得自己必定会出人头地,所以根本不屑与那些地痞流氓较劲的劲儿,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虽然他那时候很穷,但真的有一股精神贵族的劲儿。或许正因为这种态度,可能才惹得那个小地痞看他不顺眼,想治他。

    • 家园 【原创】《佞幸列传》及《韩信卢绾列传》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民间谚语说“努力种田,不如遇到丰年;努力作官,不如碰到赏识自己的人。”这话真不是虚言,这世间并不止女子以色相取媚他人,士宦之人也有这样做的。

      昔以色幸者多矣。至汉兴,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时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

      以前以色相得到宠幸的人就很多。到了汉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个叫籍孺的男子受到佞幸。刘邦的儿子刘盈喜欢一个叫闳孺的男子,二人都没有什么材能,就是性情委婉受到喜爱,由于两人深受皇帝的宠爱,以致于朝廷公卿们皆要找他们走后门,说人情。

      老刘家的同性恋行为可以看成是有先天遗传基因,这也印证了现代社会对同性恋的一种看法。但是高祖刘邦真正喜爱的男子只怕并不是这个叫籍孺的男子,而是 长安侯、燕王卢绾。在《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当中,太史公记录了刘邦跟卢绾的关系,看后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

      卢绾的父亲跟刘邦的父亲就是同性相恋的关系,而卢绾居然还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又青梅竹马的一起长大,学书,若是生了一男一女,两家肯定立马结为亲家,那就没有吕雉什么事了。 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太史公在这里就点破了刘邦那‘头上有王气’的破事儿,想来就是他东躲西藏的时候,卢绾常伴左右上下,所以吕后才能找得到他的。I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刘邦装傻问:“你们怎么会找到我?”

      吕后则扮懞:“我看到你头顶上的王气就跟来了。”

      只有卢绾站在一旁微微笑。

      然后刘邦起兵,入汉中,楚汉相争之时,卢绾都在刘邦身边,他与刘邦之间的亲密关系,就算萧何,曹参这些开国大臣也比不上他。后来卢绾被封为长安候,太史公还特意点明长安是咸阳,可见即使是封候,卢绾的地位也比其他封候的人重要。卢绾除了与刘邦青梅竹马之外,也是刘邦早年的战友,在萧何与曹参还没有加入刘邦阵营的时候,就与刘邦共患难的。不过他在后期的征战过程中,也不是没有功劳的:

      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

      因为在公在私都有非常好的关系,所以刘邦就特别想为卢绾封一个好官职:

      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虏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此时对于燕王卢绾来说,他与刘邦的感情正在蜜月期,最为真挚深情。但很可惜在后来的岁月当中,两人的感情在权利富贵的取舍中出现了背叛,而先背叛的人,却是卢绾:

      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郸击豨兵,燕王绾亦击其东北。当是时,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於匈奴,言豨等军破。张胜至胡,故燕王臧茶子衍出亡在胡,见张胜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燕王绾疑张胜与胡反,上书请族张胜。胜还,具道所以为者。燕王寤,乃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卢绾太过糊涂,就算再怎么想保存自己的王国,也不能做与胡人勾结的事情,更加不能唆使张胜做匈奴的间谍。手下无贤人,累及人主啊。这世间的事是相辅相乘的,有好的领导者,还要有好的部下,才能真正赢得天下。

      汉十二年,东击黥布,豨常将兵居代,汉使樊哙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於豨所。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上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燕王,因验问左右。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称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於是上曰:“卢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燕。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馀,死胡中。

      到死,对不起这份感情的,不是高祖刘邦,而是燕王卢绾。

      孝景中六年,卢绾孙他之,以东胡王降,封为亚谷侯。

      刘家子孙,对这个哎呀亲人的后代也算不错。

      《佞幸列传》所记,老刘家是代代有男宠,这还真是遗传因子强大呢。孝文帝宠幸的男宠当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邓通了。其实看太史公所记,这个邓通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是个很谨慎小心的人,也没有什么专权弄权的心思和才能,他所思所想的不过如此:

      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

      但可惜他爱的这个人,是当朝皇帝,随便所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就能为身边的爱人埋下祸根:

      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文帝不乐,从容问通曰:“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问病,文帝使唶痈,唶痈而色难之。已而闻邓通常为帝唶吮之,心惭,由此怨通矣。

      邓通的回答没有问题,而且他也只能这样回答。最变态的反而是文帝,居然真的让太子为他吸病痈。说实在话,这事放眼天下间,真有几个孩子能做到?河里的河友只怕就无一人能做到。结果因为这个事儿,景帝就把帐算到邓通头上了,这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很多人说邓通后来是饿死的,其实看太史公所记,也并不是这样子的。邓通平时为人谨慎,对身边的人应该还是不错的,所以在他失势之后,景帝追讨财钱,没收他所有家产后,邓通还负债数巨万,这个时候,景帝的姐姐便出手相助了,可惜:

      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於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景帝看来是真恨邓通呢。邓通应该是在后来的岁月里,寄人篱下而身死。从太史公的记述中,从头到尾,后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沉默的、谨慎的、爱着皇帝的普通男人因皇权而富贵,又因皇权而落魄,而他自己,不出一声。

      景帝比较有意思,他也有一个宠臣,还是个郎中令,但可能邓通一事对他有负面影响,所以他这种同性恋的行为就比较收敛。

      到了汉武一朝,武帝最早喜欢的,是韩嫣。而这个韩嫣,就是太史公在《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所记的韩王信的后代。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

      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古

      这个韩王信还是有些功劳的,但是他在后来的楚汉相争当中,在刘邦兵败之时,也曾经投降过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汉六年春,韩王信被冒顿围困:

      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在乱世当中,一方诸候为了活命,左投右降几乎是常态。所以韩王信在受到刘邦责怪之后,没有多少犹疑,就选择了投降匈奴保全自己。不过这个家伙还算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汉朝,便铁了心跟着匈奴,后来结局则是 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

      汉十年,信令王黄等说误陈豨。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曰:“陛下宽仁,诸侯虽有畔亡,而复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以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韩王信报曰:“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於项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为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今仆有三罪於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偾於吴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贷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势不可耳。”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主

      这段记录当中,有提到陈豨之所以造反,也是有韩王信派人鼓动的因素。而他给柴将军的信,数列了他不可能回归汉室的三大罪,在有自知之明的同时,也可算是一个有些性格的人。由此也可见太史公选择为什么人列传,有相当一个原因的考量是这个人的性格如何?有没有吸引人的某个特点。因为从整个汉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个韩王信都不算是功劳大的人。

      信之入匈奴,与太子俱;及至穨当城,生子,因名曰穨当。韩太子亦生子,命曰婴。至孝文十四年,穨当及婴率其众降汉。汉封穨当为弓高侯,婴为襄城侯。吴楚军时,弓高侯功冠诸将。传子至孙,孙无子,失侯。婴孙以不敬失侯。穨当孽孙韩嫣,贵幸,名富显於当世。其弟说,再封,数称将军,卒为案道侯。子代,岁馀坐法死。後岁馀,说孙曾拜为龙嵒侯,续说後。

      韩王信的儿子与韩太子的儿子一起从匈奴归国,韩王信的儿子被封为弓高侯,这个家伙还是很厉害的,在汉初八王乱中,他是功冠诸将。但是他的孙子无子,太史公这里所记的孙子,应该是指谪孙。因为他还有二个孽孙韩嫣和韩说。这两个人,都先后做了汉武帝的佞宠之臣。

      嫣者,弓高侯孽孙也。今上为胶东王时,嫣与上学书相爱。及上为太子,愈益亲嫣。嫣善骑射,善佞。上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习胡兵,以故益尊贵,官至上大夫,赏赐拟於邓通。时嫣常与上卧起。江都王入朝,有诏得从入猎上林中。天子车驾跸道未行,而先使嫣乘副车,从数十百骑,骛驰视兽。江都王望见,以为天子,辟从者,伏谒道傍。嫣驱不见。既过,江都王怒,为皇太后泣曰:“请得归国入宿卫,比韩嫣。”太后由此嗛嫣。嫣侍上,出入永巷不禁,以奸闻皇太后。皇太后怒,使使赐嫣死。上为谢,终不能得,嫣遂死。而案道侯韩说,其弟也,亦佞幸。知

      韩嫣与汉武帝也是青梅竹马,为人看来是有些倨傲自负,目中无人。我对这里面所记的江都王很感兴趣。度娘了一下,这个江都王,应该是景帝的爱子江都王刘非,从他对太后所说的话,这人是相当有智慧。韩嫣得罪他,只能说倒霉。 

       

      江都王刘非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非是景帝的爱子,吴楚之乱以后,所置王国皆一郡之地,唯江都国例外。江都王刘非在位27年。武帝即位后,因刘非是帝兄,素骄好勇,因此武帝派遣文学士董仲舒做江都相,辅助江都王刘非,时加匡正。由于董仲舒常以礼义来规劝刘非,所以刘非也很敬重他。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江都王刘非薨,死后赐谥号“易王”。

      武帝在韩嫣死后,又宠幸过很多人,这其中卫青与霍去病皆在列。随后在李夫人受宠期间,他又宠幸了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

      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给事狗中。而平阳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见,心说之,及入永巷,而召贵延年。延年善歌,为变新声,而上方兴天地祠,欲造乐诗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诗。其女弟亦幸,有子男。延年佩二千石印,号协声律。与上卧起,甚贵幸,埒如韩嫣也。久之,浸与中人乱,出入骄恣。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後,爱弛,则禽诛延年昆弟也。

      李延年除了因李夫人而留名后世之外,也因为他自己的音乐能力而留芳后世。但他为人浸与中人乱,出入骄恣,最后的下场也是被诛。

      太史公在《佞幸列传》里,重点写了三个不同的人物,邓通是个黄头郎,身份普通,为人又谨慎;韩嫣出身候家,为人自负;李延年出身倡家,原处最底层,后来因妹妹而成为最尊贵的皇亲国戚,可却是个骄恣之人。韩嫣在野史中,有金弹子的传说故事。这三个人,严格来说都不是坏人,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世,什么样的性格,若只是把一身的幸福系于皇权,下场都不好。所以太史公才会感叹:

      甚哉爱憎之时!弥子瑕之行,足以观後人佞幸矣。虽百世可知也。

      太史公写这个列传的良苦用心,其实是在这里:

      自是之後,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太史公真正的用意其实是说,不管你是不是被皇帝宠爱,自己有才能,能努力才是最好的。

      天子好男色,大汉王朝的大臣百姓自然是上行下效,不会觉得此事有何不堪不妥。此风延续近代,国人对同性恋的行为都算宽容。只可惜西风东渐之后,对同性恋的态度反而变得诡异。

    • 家园 【原创】霸王项羽

      北宋著名词人李清照所写《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项羽成为广大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其实功不可没。现在来看看太史公《史记》当中,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项羽本名籍,字羽,最初起兵的时候是二十四岁。他的爷爷是楚将项燕,项家是世代为楚将,原来应该不姓项,因为封于项地,就姓了项氏这个姓了。至于项羽的父亲是谁,不知。我一直对于中国人取了本名又取字还要取号,甚至别称这个行为感觉有点奇怪。不明白为何一个人要为自己起三四个,甚至五六个名字,这似乎也造成了日后的中国人,都不喜欢被叫本名,叫本名显得异常陌生,只有达到叫小名或混名,甚至外号的境界才能称之为关系亲密。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太史公这句话,已经指出项羽最终失败的根源之一。项羽是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自恃他人无而自己有的绝技,过于自信之人,从小时轻视物,到大时轻视人,已埋下失败的祸根。这世间最不能轻视的,便是人,尤其是像刘邦这样的流氓,流氓会武术,神仙也挡不住啊。何况项郎只是凡人。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这里说明项梁交游甚是广阔,应该也是个能容人的人,可是偏偏项羽没有学到叔父半点。以致于只有一个亚父范增在旁也不能尽用。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这句话和刘邦的那句话放在一起看,可以看出二者的细微差别: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心中对祖龙是充满羡慕。但项羽心中对祖龙,却是另一种心思,不管怎么说,这话听着,就让人觉得他对祖龙至少是瞧不上的。《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是说:

      刘尹道江道群" 不能言而能不言".

      意思是清谈名家刘惔他见江灌不常说话非常欣赏,江灌因为不会说话,而能够不说话,这就是所谓的,不能言而能不言。刘邦虽然后来得了天下,但在当时,谁也无法说他确实想取祖龙而代之,至少,他所说的那番话,做到了不能言而能不言。项羽则过于霸气外露,不把他人放在眼中,对祖龙尚且如此,对其他人,他又能敬之用之吗? 刘邦和项羽的细微差别,孰优孰劣,历史已经给了答案。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梁于此也是老糊涂了。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自己的孩子总是好底,别人的孩子总是不好底。虽然是侄子,从小养在身边,也只当是自己的孩子了。太史公虽然说项羽才气过人,但他却只是让吴中子弟‘惮’,而不是敬或爱,这恐怕是因为他力能扛鼎的缘故。放在现代社会,就是黑社会混混,会打架,把对手打怕了,人家才服他的。这和刘邦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真是不一样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太史公之笔不可谓不狠。这项梁也不是个东西,初初起兵,对信任他的会稽守就背信弃义,以不义之举,血腥杀伐而起。对比刘邦,确实是云泥之别。同样是起兵,刘邦这边是: 沛令後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导致后来沛令被杀,在选新的沛令之时,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后人可以腹诽说刘邦心计深重,但这捅破天也只能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人看法。但项梁和项羽两叔侄做的却是可以让敌人实实在在握着把柄的血腥事实。随后自然是一系列的起兵征战,直到遇到范增。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知

      范增的话,其实也说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秦灭六国,六国之后代反扑复仇是必然之势。而刘邦那句‘天下苦秦久矣’应该不只是指秦始皇灭六国这段时间。秦国自商君变法,一直图谋一统中原,年年武力用兵,岁岁与国征战,到秦始皇时已历百年,祖龙统一六国,使秦国的功业达到顶峰。但世事向来轮回,攀顶必落,刚极易折,由盛而衰。这范增也真是的,七十岁的人啦,乱世当中不好好在家修仙,还要出来装神弄鬼,名利心如此之重,怎么能把项羽引入正途?

      项梁起东阿,西,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於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项羽的性格看来还真是得了项梁的真传。而项梁的死,也导致了项羽以后的意气用事,最终输尽天下。随后的征战当中,项羽因与宋义在‘救赵’一事当中政见不同,就杀掉了宋义,而且还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虽然赢得了钜鹿之战的胜利,留下了‘破釜沉舟’的千古传奇: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但是出现下面这样的局面,却足以令喜爱项羽的人为他胆颤心惊: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羽的王霸之气太重。如果你是诸候,此时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心里只怕恨不得有一个人立马飞过去,一剑杀了霸王吧?此时的项羽何止是霸王,简直就是魔王。

      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秦朝之所以灭亡,当然少不了赵高胡作非为的原因,逼反章邯便是自断利刃。章邯被一个阉人逼到绝境没得选择,为了活命只好投降项羽,但是项羽身为掌握主动权的人,用什么方法做事却是可以选择的。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心冷齿寒。这样的人,与残暴的始皇何异?天下苦秦久矣,天下人又怎么可能会选择这样的人去追随?如果说项梁起兵手段不义还可以原谅,但在此时此刻 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项羽已经注定不会有机会成为胜利者。是他的行为令到天下人抛弃他,可叹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何失败,直到死还自恃其勇。此后的重头戏,便是鸿门宴,但其实只是一出显示项羽是多么愚蠢的闹剧。先有项伯泄密在先,后有项羽违备范增计策在后。项羽当初的志向就是取祖龙而代之,而刘邦就是他踏向这条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可是他居然莫名其妙的生出仁义之心,屡有机会却不下手。到此时,站在同等的位置上看他,根本是一个分不清形势,敌我不明的蠢货,范增居然还说他君王为人不忍,他杀宋义父子的时候可一点也不手软。至于刘邦此时,命在他人手,想方设法脱身是任何人都会做的事,何况他只不过做了两件事: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然后刘邦回霸上之后,也只不过做了一件事: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鸿门宴上,我是看不出刘邦怎么不堪。一个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而可以借上厕所的机会逃出生路,难道不值得赞叹吗?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太史公与刘邦有仇,把刘邦在鸿门宴上写得很不堪?刘邦借尿遁是很不堪的吗?那难道要雄纠纠气昂昂的走出去,然后被项羽用箭射成刺猬就叫做有形有款?在鸿门宴上真正不堪的人是项羽,人格越来越猥琐。一个万人敌,气壮山河的大王,将军,居然被一双白璧就收买。难怪范增要气得骂他是竖子。范增自己也是自作自受,七十岁了还跑出来混江湖,结果只是越来越生气。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的人王格局随着他的武功越来越高而越来越小,人家一句话不中他意,就又杀又烹,你当自己是虎王啊,你是人王啊。刘邦就不一样,刘邦的人格是随着他的战功越来越高而越来越大气,一如范增在鸿门宴前所说:

      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看不起刘邦的人可以继续腹诽,但可惜腹诽依然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而不是历史事实。但项羽因与人一言不和就烹人则是铁板定钉的残酷事实。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

      鸿门宴后,项羽战功更盛,但为人也越来越不可思议,挟义帝以令诸候, 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他这样做,那里是一个苦秦久矣的百姓希望的人主?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楚汉相争正式拉开纬幕。前期汉军不可谓不惨,项羽杀人也不可谓不手软,在前面汉之二年冬,项羽击败齐将田荣,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而现在则是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他春风得意,刘邦却是跌落谷地,还出现了最狼狈,最招人口水的一幕:

      围汉王三匝。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於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刘邦为了活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女儿推下车,三次都是滕公夏候婴救回来的。孝惠、鲁元碰到这样的父亲,只怕一生一世都会有心理阴影吧,这事刘邦才真是做得不堪。孝惠后来还做了皇帝,又碰上更年期,变了态的母亲,真正是生不如死,所以早早死去,免得活在这世间伤心失望。

      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

      楚汉相争的相持阶段,项羽有好几次杀人的记录。烧杀纪信,烹周苛,井杀枞公,败走彭越,逼得刘邦直闯韩信军营夺军,却偏偏被汉军断了楚军粮食,被汉军掐中命脉,而他的对应之策居然是想要烹杀对手的父亲。这么弱智的对策都想得出来,真是令人无语。而刘邦的回复完全是一种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境界。项羽杀别人不手软,可是面对自己最大的敌人刘邦却数次不下手,一下手又是这么弱智,这人不知是不是脑子有病,要不就真是如现在的腐女子所言,他还真是爱刘邦呢。但刘邦就完全不一样了,楚汉划界,各归东西。但刘邦并没有遵守约定,却趁着楚军粮绝,步步紧逼,以致有乌江之难。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刘邦最终还是听从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选择了背信弃义,追击霸王。此其时,一个君王已经真正炼成,懂得面对时机当断立断,绝不再给敌人半分喘息的机会。太史公在《项羽本纪》当中写高祖刘邦,还真是越到后面越令人难过。在《高祖本纪》中的伟光正形象,一步步在此处击碎。当然在现实中,刘邦的选择绝对正确,霸王也并不是一个信守信义之人,在此之前,他曾主动与刘邦约誓: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於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斋

      项羽自己说与汉决雌雄,不苦天下百姓,然后又自己派壮士挑战,结果却败在汉将楼烦手下。自己手下败了,项羽居然亲自挑战,虽然勇气过人,吓得楼烦不敢复出,但以大欺小,不遵约定,何以为君王?最后还欺负刘邦,没有一件事做得让人心服口服。刘邦至少有自知之明,知道与霸王不能力敌, 笑谢:“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兵少食尽,对于一只军队来说真是无回天之力。霸王至此,已无力回头。但这段话,俺主要是分析太史公所记‘虞’这个人。此中并无说明虞是在霸王面前自尽而死的,想来‘霸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之意,只是后人在戏曲舞台上的演绎而已。而且不负责任的推想一下,这个‘虞’很有可能并不是女人,中国的军队自古有不带女人出战的传统,女人出现军中,是为不吉,太史公在此篇中记载了项氏的旁枝后来都赐刘姓而封候,却无说明项羽有妻,有子,所以令人怀疑这个‘虞’,不过是李二哇的前世而已。

      项羽兵败逃亡,田间老汉都欺负他,故意骗他进大泽。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将在身边。八千子弟兵,或死或匿,项羽到底是性情中人,这个时刻如果还想着坐船离开,东山再起,他就是刘邦而不是霸王了。其实乌江之难可以和鸿门宴对比着看,委曲求全的那个人最后得到天下,慷慨赴死的那个人,则因个人鲜明的个性获得了民间的承认和景仰。当然,这个景仰并不在当时,而在后世。因为他的失败兼早逝而原谅了他的凶残无义,只剩下烈勇慷慨的鬼雄形象。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到死还要玩酷,玩个性,也是一种活法。但身为掌握天下苍生命运的王者,至死不知自己到底如何失败,则真是失败。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这话算是说得真性真情,一个有缺点的战士,终究还是战士。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决不再苟且偷生。行文至此,明知他杀人如麻,狂暴酷烈,却仍然忍不住爱这样的人。个性太过鲜明的人,在更高层次的人生面前,最后往往是悲剧。但这个悲剧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高不可企及的壮烈,普通人若为之叹息,就好事多为了。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在历史上,真正自刎而死的,不是虞,而是项羽。死后还被人分尸。其中赤泉候杨喜的后人,因为成为太史公的女婿,是以在史记中得到两次出场的机会,此时争抢尸体是第二回,第一回是在前面: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这事放在普通人身上,明明就是丑事。但是如果对手是个神一样的存在,这便是无上的荣耀了。想来杨喜是完全不会以此为耻,反而常常拿出来夸耀的。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 “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肯定他的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他的错误。项羽最大的错误,还是在于他不懂得‘天下苦秦久矣’希望寻求改变的道理。但他之所以不懂这个道理,却是因为他出身贵族,虽然楚国已亡,他却并没有真正受过苦,所以无法真正体会到天下百姓所受的苦,这样的局限所致。阶级决定思想,居然在项羽身上非常契合。

      我很欣赏太史公写《史记》时把正文和他自己的评论分开的形式。如果想了解史实,后人看正文就可以,如果还想了解太史公的思想,再看他的点评就好。最讨厌那种在正文里夹杂私货的行为,像吃着吃着美味就看到里面粘着一只苍蝇,还没有办法甩开。

      太史公在每篇的最后写下个人的评论和感想,除了发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之外,应该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表明《史记》是一部有个人印记的私书,而不是一部由官家出品的官书。这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负责,也是对史官的职业道德的一种负责。潜台词应该是:如果有什么写得不对,不好的,请骂我司马迁就够了,与官家无关。

      最后,附送一张霸王项羽的画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霸王的这幅画像太过。。。脂粉气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首先,乌骓马毫无生气,虽然画的肌腱分明怒目圆睁,其实与以前豪门的石头狮子无异~

        霸王的身材倒是画的挺匀称的,无奈姿势错了:腰背僵硬,腿无弹性,哪里象是一个常年征战、手刃无数敌人、活力四射的躯体?分明就是一个被女朋友甩了的小正太~ 而且是不怎么爱好运动最多跑到自家阳台上望星星的那种。。。宅男?

        这个画家,还是个不会观察的雏儿~ 基本功不够。

      • 家园 这个确实太不负责任了。

        而且不负责任的推想一下,这个‘虞’很有可能并不是女人,中国的军队自古有不带女人出战的传统,女人出现军中,是为不吉,太史公在此篇中记载了项氏的旁枝后来都赐刘姓而封候,却无说明项羽有妻,有子,所以令人怀疑这个‘虞’,不过是李二哇的前世而已。

        下面这一段是你自己在《留侯世家》一篇中写的

        在《 吕太后本纪》当中,有这样的记录: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戚夫人在刘邦为汉王之后就一直追随刘邦,而且是常从上之关东,吕后则只能留守在后方。按道理说,她常从刘邦上前线,

        也就是说,刘邦是带了小老婆上前线的。与他平级敌对的项羽,当然有资格带小老婆上前线。

        至于项羽没大老婆,也不算特别。一是他少年时基本上是跟着项梁东躲西藏的过日子,二是后来打仗就没安定过,加上还年轻地位又太高,只有小老婆混混没正经娶门当户对的大老婆,情有可原。祖龙也没立皇后的。

        • 家园 戚姬是常追随刘邦,但并不代表刘邦在军队里打仗

          但项羽不一样,项羽是身先士卒的。刘邦自己都说过他是宁斗智,不斗力的。

          吕后守大本营,刘邦确实是转战四方的,但是在‘四方’这个范围里,他多数也是在后方的吧。

          上前线的多是韩信,樊哙等人。

          ‘虞’可是在乌江之难时都一直在项羽身边的。

          • 家园 刘邦不在军中在哪里?或者说哪里是后方?

            军广武、军荥阳时,刘邦不在军中么?被人一箭射中上身还假装射中脚趾头时,他在哪个后方?白登之围时,他不在军中么?

            古代可没有电报网络,不在军中就没法指挥。

            不冲锋陷阵,和在军中不矛盾吧。刘邦说他“斗智不斗力”时,是在军前临阵还是后方?《史记》上也没写韩信象项羽一样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

      • 家园 这个说虞姬是男宠的说法八了点

        原文已经很明确地说了嘛: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歌数阕,美人和之。

        美人这个词的意义是很明确的,比如“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

        至于不带女人出战的传统我严重怀疑是明清以后理学大行后才有说道的,往前花木兰梁红玉虽然有很重的戏说成分却也可以反映点东西出来。另外,刘邦是否带吕后出战不得而知,不过吕后要是管个后勤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再往前的话还有妇好呢~

        而且不负责任的推想一下,这个‘虞’很有可能并不是女人,中国的军队自古有不带女人出战的传统,女人出现军中,是为不吉,太史公在此篇中记载了项氏的旁枝后来都赐刘姓而封候,却无说明项羽有妻,有子,所以令人怀疑这个‘虞’,不过是李二哇的前世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