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风为百病之长”到“虚生百病”---中医学的异变 -- 弦音醉舸

共:💬14 🌺4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风为百病之长”到“虚生百病”---中医学的异变

    如题,中医学在东汉之后发生了裂变:由经脉医学为主导转变为动植物药材为主导的“新医学”,这个转变完成得出乎意想的迅速,以至后人茫然无知,以为中国之医学一贯如此。从《褚氏遗书》(公元5世纪)谓:“由汉而上有说无方,由汉而下有方无说,说不乖理,方不违义,虽出后学,亦是良师。”,可知在方书泉涌的魏晋时期,理论的衔接还处于一个真空期,是时,张仲景《伤寒论》尚未流行于世,仅靠着《小品方》等方书传播一些良方,后世的孙思邈如是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虽然传统经脉医学在东汉后逐渐失传,但文字实录的《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只是学者们面对着新的技术(中药),对传统理论莫所是从罢了,张仲景在这个背景下天才的整合了传统理论与新技术,实在是中国医学之大幸。

    仲景之学被私藏(流传出来只是方药),即便载有仲景著作的《脉经》也被私藏(《脉经》直到《隋书·经籍志》方才著录,距离著成有200年之久),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方书盛行,但相应的理论体系,却未完备,于是,传统的“风为百病之长”(弦音醉舸:什么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弦音醉舸:虚风和痹症)的理论依然多少被医家们奉行,从《小品方》、《深师方》等治风首选大小续命汤、候氏黑散等方可以看出这个观念的存在,直到北齐徐之才提出“虚生百病”,后世以方药为技术核心的医学,才找到了理论立足根基。

    徐之才《药对》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也,虚生百病..."。这句话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可从《证类本草》的介绍看出端倪:“《药对》,北齐尚书令、西阳王徐之才撰,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而记之,凡二卷。旧本草多引以为据,其言治病、用药最详。”

    除此之外,从徐之才的地位,也可以看出他对后世的影响力之广:“徐熙之子徐秋天,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医名。后徐謇因故为北朝所俘,终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称徐六,也为北朝所俘。而仕北魏,官至西阳王,故又有徐王之称,徐之才字士茂,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十三被召为太学生。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大,所撰有《药对》及《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及方剂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世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徐氏还著有《徐王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药对》,惜均已佚。徐氏一家由南仕北,对于南北地区医药之交流,也有积极的意义。”(文言阅读不方便,遂百度之),要知北齐建国在五胡乱华之后,北方地区文化极度凋敝,故极优待南来学术(徐之才就是被抓来的,还官至西阳王),徐之才当仁不让是北方医学界的“学术领袖”,故可想而知其对后世北方医学的影响力。

    “虚生百病”,这个理论从北齐之后,一直滥觞于中医学术之中,一直到现在,几近160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各代医家对待张仲景所立的“大小续命汤”的态度有原有的支持,到开始批评,到“中风一症,气血虚者多得之, 经谓治风先治血....”等创见的推崇及一系列相应方剂的横空出世,甚至现代中医学更是扯虎皮拉大旗,借用《黄帝内经》“虚风”一词,却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敢情“虚风贼邪”是因虚生风,而不是其本义的“时令所当见的反向之风”。

    在这1600多年里,除了金.张子和,清.王清任,几乎所有医家都滥竽于徐之才所定的“虚生百病”旗下,民众们更是喜闻乐道,民俗也因之发生变异,只是可惜了医圣张仲景的一番颖悟,可惜了大小续命汤等对应的优秀技术。

    通宝推:紧箍奏,
    • 家园 有没有中医用中医自己的理论来解读中医目前的现状

      要说中医是病入膏肓只怕会有人不认可,但要说已经是

      “阴阳皆虚,气血两亏”想必也没大错!

      其实特想知道:

      有没有中医用中医自己的理论来解读中医目前的现状。

      ---

      与中医,小楼知之甚少,当然,既然生在国内,偶有接触,那也是免不了的。

      1、小楼刚刚会爬的时候,一个远房的伯伯,告知小楼娘,你这个娃娃脾虚。

      到现在也不明白脾虚是个啥概念;当然小楼一直肠胃不好,不知与脾虚有无关系!

      2、小楼年少时,舅父肝腹水,病况甚重。

      用家乡话讲就是“医院打了开除的”。

      后来偶得一偏方,具体怎么弄不知道,只知主材是陈年腊肉骨头。

      而且越陈的越好。

      也不知吃了多少,反正的确吃了很多。

      后来舅舅奇迹的康复了。

      健健康康地过了十七八年,终于把一双儿女拉扯到各自成家之后,与前年因肝癌病逝。

      (我在老光叔的帖子里也提到过这事,并由答应将该偏方的详情搞清楚整理出来,因目前隔得太远,各相关人的说法又不一,准备过年回家时把这个弄清楚来。)

      因此,我对中医、验方、偏方什么的并无不信。

      一句话:不看广告看疗效!

      3、小楼爸的一老师,民国时期留过洋,会武功,擅书画、懂医术、尤其擅长推拿与针灸。

      小楼也曾有跟随师爷学点的念头,但未成行他即过世了。

      惜乎子愚孙劣,除了某些关于他的掌故之外,并无任何传下来了。

      4、某医师给一亲戚配元药,闲聊之间他说了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旁旁听的小楼当时莫名其妙的来了句“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老医师微微侧目,然后继续聊他们自己的。

      后来取药店取药,等待的时候努力地去记过墙壁上的不知是十八反还是十九畏的口诀,现在只记得一句了“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其他的忘光光了。呵呵

      5、某次看电视,一中年医师漏一诀:无寒不生火,无火不生毒。

      还记得这个是因为,小楼偷偷狗尾续貂了一句——无毒不丈夫!

      • 家园 我自己的观察

        一部分中医专科和现代医学的融合还是相对成功的,比如中医外科,比如脊柱推拿等。但是不乐观的是,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有对传统蔑视的倾向,仅仅是技术的融合,理论基本上已一边倒了(在话语权缺失的生存环境中,这应该也是必然的。)

    • 家园 “虚生百病”,虚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是自然衰老还是因“风”而长?

      “虚生百病”的理论中有没有解释?

      • 家园 没都明白你这个问题的指向,

        其实虚仅仅是任何系统都存在的一种局部状态,在人体,当体表气血充足时,则体内供血必然不足,是谓虚;反之,当体内气血充足时,体表供血相对不足,亦为虚,如果人体系统不存在虚的状态,那么同时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所以,将“虚”作为理论的核心来阐发,试图从根本上来消灭“虚”的状态,是反智的。因此以这个理论为基石的相应技术手段(中药),必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这1600年里,中医学派林立,谁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来反证自己的理论正确(当然是选择性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其理论基石的反智。

        • 家园 我的问题就是问:

          如果说“虚生百病”的话,虚的定义是什么,怎么来的?是不是消除了“虚”,就会没有病了?

          是我对“虚生百病”这个理论的提问。

          看了你的回答,虚是与人体共存的状态,是不是说人时时刻刻都是虚的。虽然很好的支持了你的观点,不过真的很难理解啊。不过我不懂中医的,理解不了也正常,不要和我较真噢。

          • 家园 “虚”就是不足

            ,怎么来的我回答不上,往深里探讨估计是个哲学命题,哈。在上面的回复中已经表达清晰了,从整体上消除了虚,生命也就终止了,就像血液循环的盈灌,如果没有静脉系统的回流,是不是动脉系统也会崩溃!这是一个道理。

            比如说中医讲的肾虚,内经时代经脉理论是讲卫气至夜入腹,经由肾经入肾,后灌注其余脏腑,也就是说只有当卫气正常入腹的时候,肾气才不虚,其余时间,都是肾虚状态(所以后世有“肾有补无泻”的说法),如果你打破这个规律,让肾脏处于充盈状态,那卫气就没有正常渠道进入腹腔,只能徘徊在体表。这种状态,是一种病态,至少会造成失眠。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来学好中医不容易,还要先学好哲学。

              不足是症,足也是症。要该不足的时候不足,而不是足;要改足的时候足,而不是不足。这样才能平衡,果然与中华中庸之道一脉相承。

          • 家园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更容易理解,是临床实践总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 家园 大致看了一下,应该就是一个名词,不必深究。

            基本上虚可以等同于病。主要被中医用来分类的,具体意思实际可以无视。

    • 家园

      难得有人出来指出中医学发展史这个异化

    • 家园 好文,送花!

      看了阁下的系列文章,对中医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才知道原来这中医不是从黄帝开始就这样的,“废医存药”,只存药的话,中医就不是中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