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俺自豪俺是郯城人:郯城简史 -- 东海后学

共:💬16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俺自豪俺是郯城人:郯城简史

    【东海参与了完颜陈和尚大人关于山东饮食的讨论,有感而发,根据网上和生活中查询、积累的资料,整理了一篇郯城简史,宣传一下俺的家乡,同时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出各位河友的家乡传记,哈,这是一个全民写史的时代。此文大段粘贴,不敢厚颜称原创,可否作为整理?】

    郯城地处鲁南,属于郯临苍平原,有沭河、沂河等众多河流经过,是有名的旱涝保收的宝地。

    话说郯城县,历史悠久。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解放后郯城考古发现,出土了一些史前文物,如黑陶等,属于大汶口文化圈里的。据证郯城古当为"东夷"之地,"唐虞时为徐州之域",徐夷在这里发祥,史有徐国。今郯城县豹公墩,据说是中华徐氏始祖墓所在。唐虞之后,少昊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封炎族首领于此,为子爵,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国君称郯子(周初分封时,一般将商的诸侯国封为子爵,俺怀疑,郯国在商代已经立国,为商之诸侯)。春秋时期,郯国附鲁,曾经郯子进朝贡,鲁公问少昊官制于郯子。后孔子闻之,赴郯求教,留下“孔子师郯子”的佳话。传说孔子赴郯子时,于今郯城县新村乡一棵银杏树下遇到当时有名的学者程子,两人一见如故,留下“倾盖而谈”的成语典故。此银杏树至今依然存在,被称为老神树,俺去年夏天还去观光了一次。郯国的古城墙据说还有一截留下(省级文物),即郯城一中的后山,俺曾在一中就读六载,常于此流连。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郯城有一马陵山,为沂蒙山余脉,或称马陵古道,传为孙膑战庞涓之处,出土过一些古兵器、箭头类的东西,但是此说存在争议。

    近代中国疑古思潮盛行,代表人物之一钱穆先生曾力主质疑孙子的存在,认为孙武与孙膑是同一人,孙子兵法即孙膑兵法。此说当时几乎成公论。但是,1972年山东临沂市银雀山汉墓(西汉早期)出土了大批竹简,包括:《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五篇;《孙膑兵法》十六篇;《尉缭子》五篇;《六韬》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论政治兵文章五十篇及阴阳、时令、占卦之类十二篇;《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这批竹简的出土对于我国军事史、文字学、古音训、古简册制度及古代历法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都是在一号墓发掘。两部兵书同墓出土,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现于世,从而澄清了千余年来关于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争论未决的问题。

    1992年9月21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的,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上,一个被历史风云湮没两千多年的悬案,有了确切的解释,来自海内 马陵古战场外的100多名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学术讨论形成共识:【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应在山东郯城县马陵山。 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是军事家孙膑指挥齐国军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庞涓所率魏国十万大军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突出地体现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创造了山地伏击战的典范,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受到史学界、军事界的瞩目。然而,由于史籍记载的疏略以及后人诠释的失误,致使几乎家喻户晓的孙膑智斗庞涓的这场战役究竟发生在何地,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这次学术讲座会上,专家信从文献资料、出土文物、军事地理学和附近村庄得名由来四个方面进行论证,认定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在郯城马陵山。 2001年5月,由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创立的全国首家“中国古战场教研基地”在郯城马陵山挂牌面世,2003年马陵古战场被列为山东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马陵山为沂蒙山余脉,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间,地形条件与史料上关于马陵之战的描写相吻合。清乾隆年间修的《沂州志》就曾记载:“齐伐魏,孙子胜庞涓于此。”从《战国策》和《史记 魏世家》中明示魏国进军路线的记载,以及《孙膑兵法》中也可找到同样证据。马陵山一带还出土了大量铜箭头和青铜兵器。此外,沿马陵山一带还有很多地名、村名都与齐魏马陵之战有关。如:孙膑养马的马场,齐军射庞涓的社子,庞涓中伏地之独龙涧,也称庞涓沟,庞涓一次上马石、二次上马石,魏军卸甲之卸甲营,庞涓自杀的恨谷崖等。这些地名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源。 马陵古道悠悠【马陵古道】南起红花乡的孙家塘,北至泉源乡的九道湾,在郯城县境内约40公里 。

    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汉承秦治,东汉时期,徐州的州治应该也设在郯城,估计经过东汉末年的摧残才改在今天的徐州城。俺怀疑曹操屠的徐州,其实就是今天的郯城,大耳贼刘备救的也是郯城,诸葛亮家在琅琊,就是今天的临沂,据郯城很近的,才有避曹南迁的可能,否则今天的徐州离临沂还远的很,没必要躲的。注:今天公路畅通,郯城在临沂南1小时车程,徐州在郯城南3小时车程。

    秦时为秦始皇采寻仙药的徐福,即出自东海郡。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南北朝时的天师道也发源于东海郡,王羲之家族为琅琊王氏,琅琊即今天的临沂,与东海郡紧邻,其家与天师道渊源颇深。南朝刘裕建宋时,很多元勋都出身自东海郡。

    东汉时的东海孝妇墓即在郯城,现仍有墓在,元关汉卿据其事迹写成《窦娥冤》。南北朝时名诗《孔雀东南飞》后世首见于《玉台新咏》一书。此书作者东海徐陵,为其在南朝梁中叶时所编,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徐陵应该是南迁的东海士人。

    唐贞观六年撤县入下邳,元和中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末复置郯城县,明清之后县域有变,县名未易。建国后隶属临沂地区。

    刘之言(1906-1933) 郯城县马头镇人,鲁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1933年在"苍山暴动"中牺牲。

    郯城大捷:1943年初,为粉碎日军"蚕食",八路军115师奔袭郯城,于1月19日晚10时发动强攻,次日晓全歼日伪军530人, 首创八路军山东敌后攻城范例。

    郯城地处郯城-营口地震带,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清乾隆年间(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震级最大的地震。据说当年李四光先生亲赴郯城考察,他曾预测过几个地震点,像唐山(京津唐地区)、西北、西南的都已经发生了,唯独郯城的这个还没有震。所以很多国家大型基建项目都避开郯城,郯城作为临沂地区工商业发达、经济上仅次于临沂市的县,一直不能通铁路(最近才通了到青岛的临海线)。在80、90年代的时候,郯城非常流行防震床等家具,这几年大家有点淡化了,才开始搞房地产,以前很少有6层以上的高楼。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还是专业的写的好,俺写的太简陋了

      百度百科郯城县

    • 家园 诸葛一族发源于诸城

      原为葛氏,后迁临沂,为与当地葛氏区分,遂以诸葛为姓

      • 家园 你说的对。诸葛是诸城葛氏

        应该说诸葛亮是诸城葛氏,郡望在琅琊。这样妥否?

        俺搜了一下诸葛氏的郡望:

        《郡望百家姓》云:诸葛氏望出琅邪郡(今山东省诸城、临沂、胶南县一带)

        百度百科琅琊郡

        琅琊郡

          秦朝统一全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 琅琊郡为三十六郡之一,治琅琊县(治所在山东胶南市琅琊镇夏河城),辖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诚市城关镇东古城子村),领51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属徐州。

          东汉建武十七年(41),光武帝封子刘京为琅琊王,琅琊郡改为琅琊国,建都于莒(今山东莒县城阳镇莒国古城)。建初五年(80)琅琊国移都开阳(临沂市区)。领13县。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杀琅琊王刘熙,国除为郡。

          三国魏仍治开阳,领开阳、临沂、阳都、缯、郎丘 、华、费、安丘、剧9县。辖地开始缩小。晋因之。

          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村),领即丘、武阳、费、新泰四县,属北徐州。北齐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583)废。属县直属沂州。

          隋大业三年(607),改沂州为琅琊郡。治所在临沂(今临沂市区)。共辖7县:临沂、费、颛臾、沂水、东安、莒、新泰。唐武德四年(621)复为沂州。

          唐天宝元年(742)又改沂州为琅琊郡。辖5县:临沂、费、沂水、承。758年(乾元元年),又改称沂州。

        建初五年(公元80)琅琊国移都开阳(临沂市区)。领13县。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曹操杀琅琊王刘熙,国除为郡。

        诸葛亮是生活在曹操时代的人物,据建初五年(公元80)琅琊国移都开阳(临沂市区)已经过去100多年了。所以诸葛亮应该是生活在琅琊(今临沂市)的。

    • 家园 现在的徐州好像是以前的彭城吧
      • 家园 多谢铁骑兄指点

        俺百度百科查询彭城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曾是尧帝时代之前的华夏古都。

          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建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因府治彭城县境内有铜山岛,彭城县始更名铜山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

          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划归江苏省直辖,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6区(云龙区、鼓楼区、九里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和5县市(邳州市、新沂市、睢宁县、沛县、丰县)。

        赫然发现一句【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哈哈,果然是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原来的徐州刺史部在哪里?郯城!为什么迁?应该是曹操为报父仇屠了徐州的结果。

        • 家园 您客气了,花谢
        • 家园 补充一下资料

          对维基百科徐州历史的分析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徐州地区出现了大汶口文化氏族公社的居住村落,这个时候,人流已经定局,生产以农业为主,人们普遍是用打制或磨制石器进行生产活动,如使用石铲、石镐、石锛深翻土地;用石镰刀等收割庄稼等。人们生产的粮食主要是粟。多余的粮食还用来酿酒或饲养牲畜。饲养的牲畜有猪、狗、牛、羊等。其中,狗驯化后,还能用于看守门户。这一时期,人们生活中已普遍使用陶器,主要有鼎、盆、罐、壶、豆、钵等。除炊器外,要骑上大都会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彩绘。同时琢玉业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琢玉的类型有璧、环、琮等等。

          徐州历史渊源流长,据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徐州花厅文化遗址、刘林文化遗址、大墩子文化遗址考古成果测定,约距今6300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徐州附近的云龙山东麓、高皇庙、丘湾、台上等处,分布着与传说中尧封大彭氏国年代相近的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存,这些龙山文化遗存距今也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11片关于“彭”的记载,其中一片卜辞为“辛丑卜亘贞乎取彭”,这与《竹书纪年》记载的商武丁43年“王师灭大彭”相吻合。据此,徐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3100年前。

          据传说彭祖姓篯名铿,又名彭铿,是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玄孙,因善于烹饪野味,奉献帝尧,得到赞赏,被封于彭地,为大彭氏国,并赐其“长寿”。他经历夏、商两个朝代,到商代后期已经767岁,仍不衰老,而且是商王朝的大夫,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官员)。战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问题,“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据后人考证,大彭实际上是以鼓为图腾的部族,这个部族的辉煌历史大约有800余年。

          [编辑]大彭国和邳国

          徐州相传为尧所封大彭氏国地,彭氏部落首领彭祖在今徐州中部地区建立了大彭国,是东方重要的方国,在夏朝与商朝前期都是很强大的国家。后为商王武丁所灭,存在了约800年。大彭氏国创建时,正值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变革的阶段,在当时的大彭氏国范围内,群山延绵,水源充足,具有供先民采集、渔猎的优裕自然、生存条件。 商武丁时(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武丁于前1250~前1192年在位),王师灭大彭国,成为商的一个城邑。春秋时为宋国彭城邑,战国时宋国弃睢阳而迁都彭城。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宋灭,彭城属楚,谓之西楚。夏商时期,徐州睢宁地区一代曾存在一个邳国。曾是商王朝的敌对国家,反叛和抗拒商王朝的统治,后被大彭国打败,先后存在约1500年。

          战国中期,先后为宋、楚、彭城国都。

          这段历史,应该说的是今徐州古彭城的历史,辅以现代考古发现。

          徐州得名,一般认为源于徐国。远古时,东夷族的一支——徐夷族,生息繁衍于泗水流域。约在商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名为徐国,一称徐方,又叫徐夷、徐戎。公元前512年冬十二月,吴灭徐。徐州作为自然地理区域名称,古九州之一,最早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正义曰:禹分别九州之界,随其所至之山,刊除其木,深大其川,使得注海,水害既除,地复本性,任其土地所在,定其贡赋之差,史录其事以为禹贡之篇),海、岱(泰山)及淮(淮水)惟(为)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战国末年成书的《吕氏春秋·有始览》,汉初成书的《尔雅·释地》,也都有相应的记载。

          一说徐州之名,源于地势舒缓。据《晋书·地理志》记载,“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立名”。

          这段历史应该是说古徐州今郯城。

          东汉末年,曹操、吕布、刘备、袁术都曾逐鹿于徐州。在三国时,曹操军队在此决战陶谦军队,亦因刘备军队的帮助,曹操军大败徐州。

          三国时,曹魏占据中原,划分12州,徐州为12州之一,治下邳。建安三年(198)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这是彭城称为徐州的开始。徐州刺史部领郡国六。魏文帝黄初三年(222),文帝曹丕封其弟琚为彭城王。

          这段文字对曹操改徐州刺史部的事情说的比较详细。

          评:三国以前的徐州治所在郯城,三国时被曹操改在彭城今天徐州的地方。这点应该比较明了了。发现大家普遍把古代徐州和今天的徐州混为一个地方,俺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今天受汉家铁骑兄的指点,终于发现了解开了这个秘密。哈

          俺姓徐,一直认为徐州就是起源自古代徐国,但是老家郯城又存在中华徐氏始祖墓,感觉比较奇怪,毕竟郯城到徐州还是比较远的。今天总算搞通了,古徐州就是在郯城,古徐国与古郯国都在今郯城县境内。

    • 家园 我对王羲之是临沂人一直觉得很恍惚。实在想不来如此飘逸

      的书法大家,操一口临沂方言(假定那时候的临沂方言和今天差别不大)是啥感觉。呵呵。

      临沂的古称着实风雅——琅琊,啧啧,多么洋气的一个名字啊!

      • 家园 祖籍并不代表出生地

         王羲之之父“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江南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年-307年)。

        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迁居山阴(绍兴),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的夫人在江南洛社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王旷的弟弟王廙当了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王廙文武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

        从这个介绍来看,王羲之的出生地在江苏洛社,也就是现在的无锡洛社(该地相传有开利寺,是王羲之的老宅:“洛社镇是具有1600余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名镇,建于梁代初年的开利寺,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别墅原址,“池边涤砚”和“亭上观鹅”,千百年来成为墨林佳话。”),上面引用资料没有错误的话,他出生在无锡乡下,而这个区域不在淮扬语系势力范围,从这个角度看,王羲之应该持的是吴语,并非山东话。

        • 家园 靴的还是山东话吧

          300年的时候,北方移民的文化优越感可是很强的,跟当地土著泾渭分明。移民第二代不太可能改操当地话,薛山东话的可能更大。

          • 家园 这个你要读一下相关语言研究的书籍

            ,现在江南语言中还保留着你描述的这个状况,典型的是淮扬语系对吴语区的“占领”,以及杭州城中语言与城外语言的差异。这都是你描述的这个状况带来的。但是在这个话题里,北方官话对吴语区的侵占,基本上是以常州为界限的,常州往西是淮扬官话语系,以东是保存完好的吴语系,而洛社显然在吴语系中。当时过江的北方士族,聚居区在南京镇江一带,人口数量众多,所以改变了当地百姓的语言习惯。而聚居人少的无锡一带,则很显然向当地语言融合。当时没有如今的普通话,只有向土著语言的融合,才能带来交流,何况是洛社乡下。

            • 家园 这点儿事还动用语言学?

              语言学书上说:千年以后,他们最终融合于吴语了。但这和做为移民第二代的王羲之就改讲吴语,如何画上等号?

              由于门阀制度,王羲之的岳家和交游的朋友都是过江士族,当地土著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没有什么地位,王羲之为嘛要讲吴语?

              我看老王写《兰亭序》的时候,就是一边晃着脑袋哼着沂蒙山小调,一边写的。王夫人郗氏是美女,磨墨的姿势也很美,那手法跟她做早餐摊煎饼的手法差不多的。。。

              • 家园 有点意思

                “千年之后,他们最终融合于吴语了”中的“他们”是何所指啊?假如是指“过江士族”,显然不符合客观情况啊,融合需要千年么,第二代足够了。譬如汉语人士定居美国,你固然可以在限定的圈子里讲汉语,但第二代恐怕两种语言都得掌握,或者索性放弃汉语,对吧。当然不能以今测古,但道理应该还是相通的。

                王羲之7岁拜卫铄为师,学习书法,卫夫人晋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士,假如小王同学固守祖辈语言,一口临沂话,恐怕是不能和卫夫人正常沟通吧,至少应该是说官话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卫夫人所嫁之人,是湖北江夏人士(武汉九头鸟),山西话肯定没法正常交流,更不用说临沂话了。“过江士族”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与王家同属临沂语系的无从查证,至少有记录可查的名人没有,所以王羲之即便懂得临沂方言,恐怕使用范围有限。

                再说了,东晋之前的临沂方言与现在临沂方言不大可能是一回事,五胡乱华那会儿,整个北方地区只剩400多万汉人,临沂地区能有多少留下来无据可考,想来也不会多,正如你所讲的,“当地土著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没有什么地位”,临沂话会发生多大变异啊?更不用说之后历朝历代,北方人口大量流失的情况了,看看客家话就知道了,当时的中原方言,现如今估计没有一个中原土著能听懂,哈。

                所以啊,这事还真得动用语言学,而不能凭空想象。当然,我也不能证明王羲之童鞋一定讲吴语,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王羲之基本上没有可能讲现在的临沂方言,除非是穿越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