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笨狼对长平决战末期的战役进程猜想 -- 迷途笨狼

共:💬107 🌺203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笨狼对长平决战末期的战役进程猜想

    笨狼对长平决战末期的战役进程猜想

    作者博客笨狼出山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作者西西河文集—— http://www.talkcc.com/user/迷途笨狼

    先说一下赵括战术能力

    赵括理论不错,实际也不会差,之前肯定从军多年,在父亲军中屡建战功,少年得志而且相对磨难少所以敢于冒大险。几十万人调度对战术能力还有心机手腕要求比遵守所谓不离开坚固阵地、不仰攻难度高千倍不止。后勤保障能力欠缺的前提下,刚接手不久,能让白起的优势兵力“死者过半”,战术水平怎么贬低也是优秀。战后秦赵和谈(赵国价码没兑现)也是因为秦军损失惨重,“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大部分损失应该是长平决战产生,打邯郸老弱病残(人口不可能太多),不是不断强攻,伤亡不会太大。

    所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廉颇,面对白起副手进攻吃败仗,防守丢阵地,长平战役初期某种意义上是廉颇主动挑衅,结果打不过对手,第一道预设阵地守不住才变得保守。从更少的兵力(还是刚接手,白起毕竟以前指挥过多次)能让白起统帅的“秦卒死者过半”看,赵括战术能力比习惯自吹自擂的名将廉颇强多了。不用说刚接手的几十万人调度,熟悉的几百人指挥不乱套,那就有相当经验了,古代科技没现在发达,战术协同要求更高。

    笨狼对长平决战末期的战役进程猜想

    笨狼看法,赵括出兵目的就是决战,所谓“包围圈”里46天,赵军实际携行量肯定远远超过正常基数。所谓秦军一开战就诈败瞒不了高级将领,几百平方公里地盘,彼此知根知底,几十万人根本没有被包围的可能。所谓截断粮道很可能是故意露出破绽,决战前赵国已经没有多少余粮了,撤退就是惨败。趁着还有几十天粮食寻求决战,粮道断了就断了,丢个空仓库给敌人抢有利于减少主战场兵力差距,白起好像也用过这招,修空仓库迷惑赵军(分兵强攻?),留下了“空仓岭”这个地名。

    古往今来,集中优势兵力都是胜利的重要手段,如果兵力优势至多两倍,还想包抄对方(不是伏击),主战场的兵力优势就不存在了。哪怕是几万精锐骑兵包抄,兵力也更加捉襟见肘,况且还有战术补给难题。笨狼看法,几万秦军骑兵走战场以南出太行山攻击河北平原可以,要是按一般标注的路线,就是步兵也很难走,还是在敌军不干扰的前提下,另外水粮难以解决。再说一下防守,长城很长,实际防守兵力都在九边重镇,除了主要山口,多数山头哪怕把弩拉上去也没什么作用,白白消耗粮食,长平周围高山驻军多数也就是观察哨,除非是犯傻才派大军去抢。

    大军决战,补给最重要,分兵包抄,抢不到粮食,不能迅速战胜对手,秦军侧翼突击的部队生存也是大问题,主战场失败就是白送。赵括冒险,白起何尝不是?有心算无心,集中优势兵力突击一点,利用时间差冒死决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赵括出发点。

    那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百万大军拥挤在几十公里长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主动出击打得就是时间差和情报延后,集中兵力截断丹河河谷南边一处,逼秦军拼死决战,否则后者一样可能挨饿。所谓“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个人猜想是初战告捷,继续进攻秦军主阵地不利,“因筑壁坚守”依托的大概是“西垒”南段,堵住秦军前线最重要的补给线(靠山走跟河谷走难度差别太大了,就按50里算),阴历八月,遥远的秦国新粮运输过去的不会太充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个人理解是赵军精锐持续攻击秦军补给线,逼迫秦军决战,如果缩回去或强攻坚固阵地,“秦卒死者过半”就是笑话了,赵军被分割为两块可能是正兵奇兵划分导致。秦昭王紧急动员16-60岁的老百姓上战场,说明了形势的危急,一点不像胜利在望的样子。

    可以搜索一下长平之战简略地图和google地形图,狭长河谷对峙,如果赵军全面出击,截断南部河谷,北边秦军补给一样受不了(河谷不能走,截断一处,存储物资能支撑多久)。赵军出击胜利并筑垒,秦昭王动员新领土16-60男子,不走河谷走“太行道”(支援骑兵补给还是运粮+守山口?),估计秦军最重要后勤线(沿丹河)已经被赵括掐断了,另一条从端氏-长平,更远水路+百里山路(地图直线距离70多里),供应60万大军,每天人马最低消耗150-200万斤,500斤/车,三天一个来回,不考虑天气、维修等,就得上万辆车和几万人马,消耗占运到的百分之十几,也就秦国紧急动员能补缺。从关中到长平运输距离和难度比邯郸到长平多三倍,从邯郸南部产粮区到前线也就三百多里,大部分可以走漳河运输,最难走的是长治往南一点(可以找找地形图),路上损耗有限,个人估计路上消耗也得20-30%。前送不算,1/3路途车运,2/3拉纤水运,水陆中转等也得有人,水路肯定慢得多,百里山路,每车来回大约3-4天,2个车夫和2匹牛马(500-800斤/车)。

    双方各几十万大军基本物资需求算不好,考证越多错误越多,过去很穷的时候,和平时期解放军每人每天最低消耗,主食0.75公斤,副食(蔬菜油肉鸡蛋豆腐等)0.76公斤,燃料0.45公斤(煤炭?),自己养的猪种的菜不在内。还有水,最低也得2升(不超过三天),一般10升(缺水5升也可)以上。马的需求更大,居然有说赵军骑兵为主力的,一匹马消耗至少抵3-5个步兵,长平及周边山地多,双方骑兵都只能占极小比例,马镫普及前正面突击也不行。

    冷兵器时代,战时每人每天需求只会更多,仅40万赵军(说少点,30万),每天得需要多少物资?就算水和柴就地解决,蔬菜基本不管,主食节约点,每天每人至少1公斤,每天就是40万公斤(400吨),40天16000吨最起码(还没算马),路上损耗不算,运这么多过去,壮劳力绝大多数在前线,国内还剩什么? 秦军补给更困难,但秦国国力能撑更久。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所谓反间计换将,跟为猿某翻案的弘历一样,就是后人杜撰,骂廉颇无能用不着反间计,换哪个司令能调动赵王,还用等到那时候?还有列女转中的赵将括母,说儿子不行无非保身(全家族)手段罢了,赵奢可以演戏,老婆孩子也可以演戏。

    只看《六韬》、《孙子兵法》等指挥作战是纸上谈兵,熟悉部队的训练、协同、后勤、装备(实际应用,不是纸面数字,譬如坦克速度、行程、保养等)等又有多年从军经验不是。赵括战死的时候应该年过不惑了,他老爹在上一次大战(离长平之战9年)4年后去世,大约60岁左右。像长平这个规模的战役,当年只有白起有经验,没有演习的可能。冷兵器时代,没有体力基本就完了,一直到最后(少说30天),赵括还领兵突击,骂他纸上谈兵容易,谁有更好的方案?前提——粮食还剩几十天(上千万斤),死守静待变化或撤退都不可行。

    关于长平之战的讨论很多,不过发言者基本是纯军盲,要是按部分爱好者的考证,赵军投降的有40万,才5万阵亡就消灭半数秦军(怎么也得30万以上),那赵括简直是神仙了。廉颇屡战屡败,赵括刚接手用5万阵亡换对手半数死亡,哪怕主帅阵亡,几十万大军居然会投降?能战胜有兵力和物资优势的秦军,不管统帅是不是战神白起,赵括就是新战神。尽人力回天,打输了,他也是殉职。

    赵国最大错误是四战之国(中国就是四战之地)还四面树敌,魏齐秦都得罪了,而不是有明确的战略方向,等打起来再抱佛脚就晚了。国与国讲究的是利益,秦赵两败俱伤是其他诸侯国巴不得的,后来所谓长安君当人质无非齐国给粮的由头,不是所谓利益让步就能解决的,秦赵两败俱伤是最大的利益!长平决战前,赵国已经粮食不足了,向齐国借粮未果,主动决战是不得已的必然选择,当初(赵王&平原君下令)赵军倾巢出动,目的就是迅速打赢而不是坚守。廉颇防守思路看似正确,相对国力却是战略错误,对方补给难度大三倍前提下,长期对峙还是耗不过秦国。按廉颇思路,拖下去赵国问题更严重。赵括接手的时候,赵国已经把粮食潜力挖到极致了,从进攻战役角度,前线物资并不少,以拖待变战略似乎没错,但在家门口居然没秦军物资充足,这就是制度(商鞅变法)和国力还有情报问题了。

    全军能否后撤只有赵王(平原君)有权决定,肯定讨论了许久,当时李牧还小,名将乐毅、田单都在赵国。撤退或逃跑也不现实,已经顶牛了,一方撑不住劲主动退让损失最大,拖下去都难受,不过赵国耗不过秦国,也不知道对手还能熬多久,赵国熬不到下一个播种季节是肯定的,枯水期不好利用漳河运输,能运的差不多了。笨狼认为在严酷的战国年代子楚之所以能继位,吕不韦之所以为相,绝不仅仅是会走夫人路线这么简单。笨狼猜测,吕不韦通过粮食贸易等信息提炼出大量有价值情报,为长平之战立下了赫赫功勋。

    求和?秦国拖几周很容易,邯郸、咸阳来往扯皮时间也少不了。除非无条件投降,几乎没有实现可能——所谓完璧归赵笨狼看法是赵国耍秦国,已经有了先例,即使对方假意答应,赵国就敢相信吗?几十万人在几十万大军压力下后撤,很容易溃退被屠杀。另外除了城池,邯郸附近无险可守,要是兵败如山倒回去,断后者损失(小不了)不算,自己核心区域当战区,会严重破坏经济。秦军不时从上党出击制造麻烦,不投降还得再打,上党盆地(长平只是一部分)如果在其他强国手里,邯郸睡觉也不踏实,不投降,冒险决战是唯一的选择。

    尾声

    赵国兵败后来坚守,是假妥协赢得备战时间结果,而且万众一心报仇结果,人少粮食压力也小,齐楚魏抑强扶弱提供支援。

    注明作者和出处,本文全文网络转载一律免费,作者西西河文集—— http://www.talkcc.com/user/迷途笨狼 博客笨狼出山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壮志豪发,海天阔,鹿鼎明灭。翻坤乾,明分日月,扬善惩恶。天下兴亡百姓苦,古今治乱英雄业。厌逐流,浸凉满腔血,禄蠹孽。

    庚子耻,明日雪。裂土恨,回归克。运妙笔、划补中华图缺。卧薪尝胆上下责,纵横捭阖寻常策。砺倚天、锋刃利屠龙,万邦贺。

    • 家园 想替赵括翻案也不是这么翻法的

      兵者,死生地也,而括易言之。

      • 家园 好机会稍纵即逝,患得患失就好了?
        • 家园 呵呵,成王败寇嘛

          兵者,死生地也,而括易言之。

          可以改为“兵者,死生地也,而去病易言之。”

          但是,霍去病成功了,其“易言之”就是不拘一格,敢打敢拼,年少有为;赵括失败了,其“易言之”就是自大自傲,盲动冒进,自取灭亡。

          战场上的事儿嘛,还真的应该以成败论英雄。当然,失败者要是有幸碰上太史公那样的巨笔,也可以成为英雄,如项羽,如李广。赵括在太史公的笔下都成不了英雄,你老兄给他说好话,这不是翻案是啥?

          • 家园 还真是死无对证,只能以成败论英雄了

            大家都知道,事物发展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战场上瞬息万变,想一切条件都尽善尽美,战机恐怕早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强悍如日不落海军,也不过是强调“有算计的冒险”罢了。

            撇开赵括身死军灭,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合力出结果,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视角,以下认识大概是比较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

            1、长平之战是典型的综合国力的对抗,是总体战、消耗战,是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积六世之奋烈,严格执行耕战国策和远交近攻战略的结果。

            2、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秦国的军功爵位制、郡县制较之六国的贵族分封制更能适应长期大规模兼并战争的需要。

            3、六国的国力之和简单相加还是大于秦国的,如果有效统合还是足以压制秦国,但各有盘算,无法形成合力,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外交战略和赵国、齐国、楚国、魏国联合谁、打击谁的外交战略失败加速了长平之战的悲惨结局。

            4、就战局而言,长平之战给我们的印象是赵括完全被白起牵着鼻子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评诸葛亮),“天下英雄皆入吾綔”(李世民)。

            这反映了赵括没有达到以下要求: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

            (2)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3)以正合,以奇胜

            5、就临战指挥而言,赵军主力的唯一生路应该是进攻秦军大营不克,及时侦知秦军奇兵动向,趁秦军合围还未成形之时,会同留守部队全力相向攻击,突破包围圈,逃出升天。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赵括要么无法及时侦知秦军奇兵动向,要么无法当机立断,要么无法定下战役决心,要么突围方向、兵力部署、命令传达等有问题,总之,丧失了机会,最终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6、至于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乃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 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这虽与长平之战无直接联系,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同构结构”传统说明了长平之战的结局与赵军主帅赵括本人(这一巨大分量)的内在缺陷有着必然的某种联系。

            本人非专业人士,仅以军迷票友的身份,粗陋地谈一点浅见,部分内容参考了天涯论坛大牛“鄙视抢沙发的”的大作《地缘看世界》外链出处

            最后,还是以中华兵学鼻祖《孙子方法》的开篇语作结,来纪念纸上谈兵的败军之将赵括和书写了长平之战这一得意之笔的军神白起。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家园 王翦是怎么做的,赵括他妈替他做了

              1、“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 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翦是怎么做的,赵括他妈替他做了

              2、“就临战指挥而言,赵军主力的唯一生路应该是进攻秦军大营不克,及时侦知秦军奇兵动向,趁秦军合围还未成形之时,会同留守部队全力相向攻击,突破包围圈,逃出升天。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赵括要么无法及时侦知秦军奇兵动向,要么无法当机立断,要么无法定下战役决心,要么突围方向、兵力部署、命令传达等有问题,总之,丧失了机会,最终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几十万人交错纠结,不管秦赵,第一没法撤,第二撤了就是惨败,赵军撤回去一样没粮食,上党丢给秦军就是等死

              至于“合围”?google地形图很清晰,哪有伏击几十万大军的所在?

              “部分内容参考了天涯论坛大牛“鄙视抢沙发的”的大作《地缘看世界》链接出处”

              按照他所标注秦军行军路线,穿插秦军有可能大批饿死

              3、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这家伙见便宜就占,外交一塌糊涂,要是齐国肯支援粮食,何止于冒死决战

              4、诸葛亮“好兵而无权”?

              • 家园 这句话是老兄自树标靶啊

                这家伙见便宜就占,外交一塌糊涂

                主楼里为赵括说好话,这儿又指责蔺相如,要不是这个版块是冷门版块,俺恶意的揣测一下:兄台收到的草,得能建一个足球场。

                不过,俺还是谨慎的表示对这句话支持,蔺相如在事功方面,实在是没啥拿得出手的

          • 家园 太史公祖上是赵括死对头,未能秉持公心
    • 家园 平时兵力战时兵力、常备军和可动员总兵力区别等是军事常识

      平时兵力战时兵力、常备军和可动员总兵力区别等是军事常识

      这点搞不清楚怎么咬文嚼字也是哗众取宠

      美国一战二战前夕常备军数量都非常少,几年内扩展十几倍

      即使日德,大战前夕常备军也非常少

      日本30年代初陆军常备军才38万,德军36年才扩充到60万

      沙俄一战前230万常备军,到二月革命时总动员兵力超过1400万

      古代同样道理,不是为扩张和必要防御,军队就是糟钱的

      仗打完复员很快,打仗时扩军也很快

      王翦灭楚国,60万军队压迫了项燕率领的楚军很久才决战——其实是对方后勤撑不下去了被迫转进

      这仗后勤要求比长平高多了,距离更远,人数更多……长平决战时一季收获(阴历8月,小米)刚刚完成运到前线,因此赵军能加倍,秦军运输距离远得多,能比赵国拖更久,紧急动员还能补缺,和六国比国力简直是恐怖

      秦国妇女也是军事机器一部分,哪怕只负责部分生产和运输。二战时最发达的英美,妇女是兵工厂的重要骨干,倭寇妇女下煤井的也很多,还有不少主动当慰安妇

      年年打仗的时代,全民义务兵役制,别说什么战兵多少,都是战兵,不过分工或者年龄差别导致的精锐与否划分

    • 家园 【原创】长平之战其实就是双方各出十万左右战兵

      长平之战,史书对赵军兵力记载为总数45万左右(战死5万加阬杀40万。)但是对秦军的兵力记载不详,明确记载的只有“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加起来就是三万人。由于是包抄部队,所以正前方的堵截部队也应当有这个数。这样估计六万左右。

      问题是秦军怎么能包围45万赵军。这主要是利用了地形的缘故。秦军用诈败法把赵军引出来然后包围在谷地中。所以不需要遵守“十则围之”的平原作战法。

      另外,就算是平地包围战也往往不需要十倍兵力。例如坎尼会战汉尼拔就用比对手少的兵力打了包围战。主要就是利用包围圈内的敌军优势兵力为自己人阻挡无法发挥战力的因素。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赵军的45万水分很大。这45万不可能都是战兵。赵国当时人口估算为300到400万。除去老人、孩子、妇女,能作战的最多一百多万。而这一百万其实并不能都当兵,否则就没人种地了。而且后勤保障也要从这里出。按一个战兵配三个民夫算,赵国最多出25万到30万战兵。所以如果这45万人也是这个比例,那么赵国的战兵人数也就10来万。

      秦国虽然比赵国大,但在长平前线也并不能部署太多的兵力。盖长平离赵国腹地近,赵军补给方便。而秦国的补给线长,补给消耗更大。所以后来秦王要亲自去河内动员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但这也没有倾国动员,不过一郡之地而已。这样秦赵两军在决战前夕的总兵力也就大家各出十来万战兵再加补给的民夫而已。秦军可能更少一些。以当时双方的动员能力来说,的确可以说是把能压上去的主力部队都压上去了。

      赵括主动出击不能算错。秦赵在长平兵力相差不多,甚至赵军可能在初期还占有很大优势。所以他想以优势兵力迅速击垮当面的秦军也是对的。

      问题在于对面的秦军兵力并非之前的状态。白起任秦军主帅不可能空手前去,必然是带来了生力军的。所以秦国要隐瞒白起的任命。这倒不仅仅是因为白起是名将(王龁也是名将),而是因为白起带来了增援。如果泄漏了,那么赵括就可能取消出击。秦军的引蛇出洞之计就无法奏效了。

      秦军制胜的关键是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然后在最后的决战中歼灭了赵军五万人。这五万应当是一半的战兵了。那么剩下的人在主将战死,战兵灭一半,断粮四十多天的情况下,当然只能投降了。不投降,饿也饿死了。

      而后头秦军能阬杀40万人,主要原因是这40万都已经饿的半死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反抗能力呢。

      而楼主的文中有个误解:

      廉颇屡战屡败,赵括刚接手用5万阵亡换对手半数死亡,哪怕主帅阵亡,几十万大军居然会投降??能战胜有兵力和物资优势的秦军,不管统帅是不是战神白起,赵括就是新战神。尽人力回天,打输了,他也是殉职。

      在长平,秦军并没有死伤半数。《史记》里的原始记载是这样的: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白起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指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围攻邯郸不利的情况。当时王陵围攻邯郸损兵折将,损失了五校的兵力。一说一校为8千到一万人。这样就是四、五万人。差不多是可以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了。这样情况下,即使是白起也打不赢这种攻坚战的。所以他拒绝去给王陵擦屁股。

      长平之战给赵国带来的最大损失就是人口损失。如果赵国只是在长平损失了十万战兵,那么以赵国的可战人口基数,不过损失百分之十。但一下损失近五十万人(决战加前面拉锯时的损失),那就是一下打掉了赵国一半的战争潜力。赵国从此无力与秦国再争天下。

      关键词(Tags): #长平之战通宝推:SleepingBeauty,
      • 家园 四十多万斩首不是假的

        四十多万斩首不是假的,另外应该是青壮男子才算。当然精锐没这么多,估计3成左右吧,精锐以外守备是没有问题的,还有突破后向纵深发展,那年月各国年年打仗,民兵素质很高

        有资料说战国-秦中国大约2000万人,楚、秦地广人多,魏齐人口稠密,那么赵国人口上限也就300来万,短期动员45万可以的,后来廉颇防卫燕国,靠的就是老弱。长平之战廉颇开始带的兵少,赵括去了兵力加倍,根据阴历8月推断,收获后赵军立即全军上阵,利用路程和补给优势打时间差

        “问题在于对面的秦军兵力并非之前的状态。白起任秦军主帅不可能空手前去,必然是带来了生力军的。所以秦国要隐瞒白起的任命。这倒不仅仅是因为白起是名将(王龁也是名将),而是因为白起带来了增援。如果泄漏了,那么赵括就可能取消出击。秦军的引蛇出洞之计就无法奏效了。”

        几十万大军迅速调动,谁也瞒不住,特别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问题是秦军怎么能包围45万赵军。这主要是利用了地形的缘故。秦军用诈败法把赵军引出来然后包围在谷地中。所以不需要遵守“十则围之”的平原作战法。”

        建议先找一下google地形图,对照一下两军大致阵地,然后说说怎么利用地形包围赵军

        “秦军制胜的关键是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然后在最后的决战中歼灭了赵军五万人。这五万应当是一半的战兵了。那么剩下的人在主将战死,战兵灭一半,断粮四十多天的情况下,当然只能投降了。不投降,饿也饿死了。”

        谈不上切断,刚刚收获,赵国能运的粮食都运去了,再晚漳河水运难以利用。40多万人一个多月(那时候赵括还领军突击)补给,够可观了

        “在长平,秦军并没有死伤半数。《史记》里的原始记载是这样的:

        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白起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指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围攻邯郸不利的情况。当时王陵围攻邯郸损兵折将,损失了五校的兵力。一说一校为8千到一万人。这样就是四、五万人。差不多是可以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了。这样情况下,即使是白起也打不赢这种攻坚战的。所以他拒绝去给王陵擦屁股。”

        白起原话——“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个人理解就是长平损失。不是强攻,围攻邯郸老弱病残损失不了多少兵力,另,五校应该是5个中级将领,客场作战很正常

        长平损失了赵国半数以上青壮年,还不说后续的邯郸战役和防卫燕国

        • 家园 问题是这四十万大军是进攻敌人时中计被围的

          很难想象当初赵括带着伙夫,民工,文工团出门打秦军,所以被困在山沟里的军队应该主要都是战斗人员,那么这之前双方对持时,赵国为维护这四十万人的生计,得投入多少人力?光运粮就得百万人吧?这场战役,对秦国好赖有巩固扩展成果的意义,拼一把还说得过去,对赵国纯粹是捡皮夹子,这个本来就相对发展落后的国家,就为了这点小事在这个巴掌大的地方投入了相当于淮海战役参展方一半的战斗人员,穷疯了?

          而且,古往今来,在一片战场,对阵时出动超过十万士兵的战役很少,原因很简单,很难找到足够大的场地布阵,布出来,也很难指挥。

        • 家园 没说45万斩首是假的吧?

          几十万大军迅速调动,谁也瞒不住,特别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呵呵,第一没有几十万大军。前面分析过,秦国的机动兵力最多十万。白起的援军也就几万而已。而大军调动固然动静很大。但要说瞒不住也是不对的。当时没有间谍卫星,没有电报电话,甚至连专业的间谍都没有。白起如果迅速出兵,赵国那边未必就得到准确的消息。古代作战的情报能力其实是相当低下的。要不然,像“减灶”、“增灶”、“多设旗帜”、“马尾扬尘”这类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的计策就不会被反复使用了。如果说秦军在自己的国土内快速行军都瞒不住的话,那后面那两支共计三万五千的奇兵又怎么瞒得住呢?

          建议先找一下google地形图,对照一下两军大致阵地,然后说说怎么利用地形包围赵军

          这个还是您自己先看看卫星图片吧。至于秦军如何利用地形,貌似网上的帖子多如牛毛,河里沉底的帖子也不少。您自个搜一下就行了。

          白起原话——“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个人理解就是长平损失。不是强攻,围攻邯郸老弱病残损失不了多少兵力,另,五校应该是5个中级将领,客场作战很正常

          您的个人理解恐怕是个误解。如果在长平真的“秦卒死者过半”,那长平就是个皮洛士胜利,秦和赵两败俱伤,后面那还有力量灭六国。而且白起说这段话的时候已经是长平之战之后一年多。提一年多前的死伤情况和后勤状况有意思吗?

          另外,原文说的是“陵亡五校。”而不是“陵亡五校尉”。所以结合上下文可知白起指的是邯郸之战损兵折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