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0)引子 -- PBS

共:💬174 🌺709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YY从崇祯刚死就开始流传了

                                      流传最广的是计六奇的《明季北略》:

                                      贼拘银匠数百人,凡所掠金银,俱倾成大砖,以骡马骆驼驮往陕西。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谈迁曰: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予谓果有如此多金,……则知斯言未可信也。”这一句经常被吃回扣这是网友一针见血的评价

                                      很多人非要用这个不可靠的数据,经常抹去单位,改为3700万两,实在可恨(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折合6亿公斤,欧洲殖民者占领拉丁美洲250年,不过掠去白银1亿公斤)

                              • 家园 如果你站在大明皇帝角度来看,白银就没有那么大吸引力

                                “那么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和葡萄牙人在日本套购的白银都到哪里去了呢?”——老百姓、商人、当官的从个人出发肯定是喜欢重金属的,这是人性。

                                但是如果你是大明皇帝的话,白银意义就不大了。货币这东西,得对应实物才有价值。举个极端的比喻,以前一文钱就买一斗米,现在市场上钱多了,但是米并没有增加,变成一两银子买一斗米。这两个有什么区别么?

                                对中国来讲,周边国家没有能够提供给中国“足够”的大宗货物能力,比如日本,比如菲律宾。而保持国家稳定最重要的是“大宗货物”,而不是珍珠玛瑙这类的奢侈品。

                                也就是说,大明拿再多的白银,如果一旦发生灾荒,该死人的时候,还是得死人,该造反的时候,还是得造反。

                                儒家不仅仅是瞧不起郑和,而是瞧不起所有商人,认为他们不事生产。难道儒家不知道商人能带来钱财,能给中央带来财政收入么?非也,他们是完全清楚这一点的。但是再多的钱财,赶上灾荒年一样地会出现系统崩溃。“少存钱,多存粮”是儒家认为的正道,他们正是基于大宗货物不能国际贸易的这个根本道理建立起来的。

                                而且儒家认为,因为海外贸易带来巨大收益,使得百姓不事生产,而从事贸易行业,必然带来更大的危机。这正是他们烧毁郑和航海记录的原因。

                                实际上,他们担心是完全正确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国小,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大宗货物。但是却染上了“不事生产”这个毛病,两牙后来通货膨胀,民生凋敝,给英国和法国的崛起带来巨大的契机。

                                通宝推:tesst,
                                • 家园 恐怕只有一个大明皇帝象你想的那么聪明

                                  就是朱元璋。朱棣都达不到这个层次

                                  后期的皇帝,如万历帝,贪财是出了名的。为什么呢?你可以看看本贴前面的讨论,就如同红楼梦里探春理家那一段提到的,贾府的采购系统在运行较长时间后,就出了问题了,大部分小姐少爷得不到合用的东西、吃不到喜爱的饭菜,只能用自己的月钱去另买

                                  明代的财政系统也是如此,到中后期,耗费巨大而效率低下,逼得皇帝另觅财路解决问题,而这就需要大量的白银。事实上,除了不在其位的儒生发发议论之外,很少人故意不要金银,升到宰相、尚书这个级别的大臣,对财计其实是很重视的。

                                  • 家园 两种思想是相互交锋的

                                    以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石,这个思想是一直贯穿整个中国1000多年的历史的。尤其是经历过灾荒年的皇帝,尤其重视农业,比如朱元璋,呵呵。

                                    当然后代皇帝和大臣们也许会有意或无意忽略这一点,但是这个观念是根植于他们脑子里的,一旦有人跳出来用这个来指责他们,他们就会退缩。

                                    以农为本就是中国朝代的道德准绳,你可以忽略它,但是它时时刻刻都在你身边。

                                    古代人的战略眼光是很高的,这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积累下来的。只不过“大航海——工业革命的连锁反应”超出了中国古代人的认知程度而已。

                                    -----------------------------

                                    “重本抑末”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奉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朱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洪武十四年(1381年)还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重本抑末”,主题在于“重本”,“抑末”是为了“重本”。

                                    ----------------------------

                          • 家园 我觉得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规模

                            那时候航海技术成本非常高,值得运的只能是单位价值极高的硬通货如金银财宝,对欧洲再加上香料。

                            具体到欧洲,像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可以从海外一船一船的运来黄金和香料,所以能够向整个欧洲购买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消费品和战略物资。也就是说,只靠钱就可以买到欧洲霸主的地位。

                            但是中国,特别是明朝,体格庞大到周围压根没有够量级的贸易对象。对于中国来说,某种角度看金银财宝可能是最没用的东西。因为所有的资源都只有靠自己生产,想买是没有谁供得起的。所以在那个时代,统一的中国中央政府对海外贸易本身不可能有特别大的兴趣。

                            其实我觉得大航海也就那么一回事。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正好触发了工业革命,大航海也就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而已。

                            • 家园 正确,大航海就是那么回事

                              关键是工业革命呀。

                            • 家园 另外中国明代、清代也缺金银

                              尤其是白银,明中叶以后近300年,中国是世界白银的最大吸收国,完成了货币的白银化。所以金银是有用的,因为巨大的经济体需要足够的金属货币,当时的政府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不能全纸币经济的(英法最早的非兑现纸币的尝试都以惨重的经济泡沫和灾难而告终,那都是十八世纪了)

                              • 家园 我想更缺的是锡

                                锡是制造青铜的原料,青铜最适合做钱币的金属,中国被缺锡问题困扰的时间比缺金银还长,中国长时间重农抑商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缺少金属货币造成的通货紧缩,商人总是会助长通胀和通缩。

                                • 家园 好像有商人的囤积居奇造成农产品跌荡厉害引起政治危机的假说

                                  重农抑商的主因应该不是缺乏贵金属。缺了贵金属还有别的等价物。阿拉伯国家普遍不产金,通过贸易,苏丹们从不缺钱花。抑商的主因很可能是商人控制的城邦对中央集权来说属于吸金的黑洞。不但商人本身逃税漏税,周边的土地也会因为商人的收购变成收不了租,招不到兵的灰色地区。商人本身为了保持自己的财富,肯定会选择和当地官僚勾结的方法抵抗中央。官僚本身并不需要粮食工具之类的租收地赋,他们需要的是奢侈品和往上爬必需的奉献,这要商人在这方面满足他们。工业化之前,这个官商勾结的互利交换就是牺牲国家根本来换取的。

                                  • 家园 商人的囤积居奇是世界性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因此引起政治危机

                                    阿拉伯国家(或者说伊斯兰世界)产金不多,但当时(中世纪)世界各地产金都比之前的古典时代下降了。而且中世纪主要产金地区——西非的马里帝国、东南非洲的大津巴布韦,他们的金子都只通过阿拉伯人控制的商道外传,这才保证了苏丹们手里有足够的金子铸币,即使如此,也只有埃及和北非等最接近产金地区的国家一直铸金币,波斯及以东地区,连银币都多次掺假贬值,到元代,中亚商人通过欺骗蒙古汗王,从中国吸走大量的白银,导致明初中国所有的贵金属都稀缺。

                                    如果国家的领导层都像蒙古汗王那样,商人和官僚勾结当然不利于政府稳定,可是商人为啥就不能进入领导层?当商人以更合适的方式控制中央的时候,就产生了英国式的商业殖民和征服了呀。拿破仑不就慨叹自己败在“小店主的国家”手里了么

                                    • 家园 这个问题应该还是生产力和原始积累规律的原因

                                      对于古代的大帝国来说,即便由商人阶层执政,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也只能走重农道路。因为总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难以在大帝国内支撑一个中间消费层,也就是在口粮、基本生活用品与奢侈品之间,类似快速消费品这样的市场。而只有存在这样一个市场,才有建立规模手工业的必要。这个就类似只是时不时在职务之便有点外快业务,即便这个外快非常丰厚,也是难以让人辞职下海创业的。必须得预期有一个稳定明确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才容易让人出来单干。

                                      所以在大帝国里的古代商人阶层的出路只能是商贸和囤积居奇。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就其所在地西欧来说是有不少偶然,但对于大航海时代来说还是必然性为主。

                                      可以注意到不管是古希腊、迦太基还是后来的古罗马以及最终的意大利北部甚至是苏杭、大阪的界港,凡是产生发达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方,政治经济体的大小都是城邦体量或最多是城邦联盟。这就符合前面的逻辑,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整个地缘区块的产出,也最多只能为这些小微型经济体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去走专业化和规模化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路线。

                                      而大航海时代算是让人类文明第一次可以走出传统地缘经济区域的限制,西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同时打通了与整个美洲、整个非洲以及小半个亚洲的地理阻隔,可以让当时几乎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生产力为小小的西欧数国提供市场和原始积累,让他们不但可以后来居上,还能突破手工业与工业之间的那层天花板,完成人类文明的质变。

                                      但对于大帝国来说,不管他是重商的古罗马、游牧的蒙古或者重农的中国,即便他们可以在技术上完成地理大发现,由于其自身体量过大,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空间至少是不可能让他们以西欧那样的速度完成原始积累,走入工业和资本时代。而同时也是生产力水平让他们不得不以农为本,否则连生存都成问题。

                                      对明朝来说,除非苏杭一带的新兴商业手工业城市,可以获得强而有力的外援,获得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比如雇佣倭寇浪人甚至勾结幕府,倾整个东亚东南亚区域的生产力来为他们提供市场和原始积累,不然他们最终不过是西欧资本和原始积累溢出带动下的涟漪。

                                  • 家园 别的等价物不是那么好找

                                    要稳定,不容易变质、磨损,容易分辨,有足够的价值和数量,不容易仿冒、伪造或者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你还是先想一下能有些什么再来说吧,中国古代历史中有“钱法大坏”的记载,而且这样的时代持续过几百年,你可以去看一下。商人的囤积居奇显然会造成物价上涨,对大多数商品都囤积居奇就会造成通胀,商人会这么做是因为那些商品本来就有涨价的趋势,这样他们囤积居奇才有利可图,所以这是助长了通胀;反过了,商人吸金会造成通缩,这么做是因为本来就有通缩是趋势,这样他们吸金才会有利可图,所以这是助长了通缩。你说的都只是部分原因,不能因为有这些问题就认为通胀和通缩不存在。

                              • 家园 我觉得缺少金银是个伪问题

                                贵金属当货币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任意分割。通货不足的时候价格下跌,本来一两银子值一斗米,现在值两斗,一两银子就可以起到过去二两银子的流通作用。所以通货的数量在很大范围内可以由市场自动调节的。单纯缺少金银其实是个伪问题,流通金银数量的波动才可能对经济产生影响。

                                • 家园 不然,在美洲的金银未发现之前

                                  全世界都有贵金属短缺的问题。当贵金属量不足的时候,通货紧缩的趋势使得经济发展受阻。而且贵金属因为易于储存,所以在流通中有自动沉降的趋势,就更加剧了短缺。近代化的经济还是需要适量的货币润滑,如果政府在财政制度上对人民负责(现代政府大部分必须也确实持此态度,除了老蒋等少数人-老蒋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则合理调节的纸币制度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但是近代早期的政府多半把发纸币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方式,所以早期的纸币必须是依托贵金属的。

                                  中国对纸币最负责的古代政府是宋,宋孝宗曾经说过,物价平抑不下来都睡不好觉

                                  • 家园 通货紧缩可能会有,但影响似乎没有那么大

                                    假设我们要在市场上完成10把锄头对100斤米的交易。农夫100斤米卖了2两银子,然后用这2两银子买了10把锄头。交易过程中需要的通货银子就是2两。如果银子短缺,物价下跌,100斤米只能卖一两银子了。但是锄头的价格也下跌了。结果一两银子还是买到了10把锄头。交易过程中只需要一两银子做通货了。

                                    当然硬通货逐渐沉淀下去,导致贵金属生产跟不上供应就造成缓慢的通货紧缩,会抑制生产的发展。但是这种缓慢的通货紧缩究竟能够对生产造成多大影响很值得怀疑。特别是在中国,富不过三代,富人也时不时的遇上不测风云甚至倾家荡产。储存起来的金银还是有机会重新进入流通。

                                    从这个角度看,外界金银流入对中国来说产生不了太大的正面作用。相反,大量而且不稳定的金银流入市场会造成物价紊乱,对社会生产反倒是个扰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