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共:💬1516 🌺8640 🌵1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第一个是大贵族,第二个不是

                                                    第二个应该是个中产阶级,每顿2.1 pounds,比大贵族(每顿2.4-3.8 pounds)少,但是少的不多,俺觉得基本是按照胃口来。另外,城市商人虽然不是贵族,可能过得也不错。lay nobility,我的理解应该是城市的各种服务人员,他们至少有30-35%的热量来自于鱼肉,也算可以了。

                                                    • 家园 你不是很善于阅读材料

                                                      可能你看到的资料不少,但是似乎你不太注意一些关键性的、带有强烈限制性的细节。

                                                      一份讲贵族吃很多肉的材料,也许原本只是控诉朱门酒肉臭,并非是说当时社会的人们都可以吃得很肥。不过你却错误理解成每个人。

                                                      其实反过来想一想就知道了,一百公斤肉,那是两百斤,平均每天半斤多。想想看,每人每天半斤多,这是什么概念。我做饭也就是买上六两肉,炒两个菜。一般菜谱上讲青椒肉丝之类的菜,也就是四两肉。按照菜谱上说,俩菜也不过就是八两肉。这基本上就是俩人的菜了。所以一个人每天就是三四两肉。多算一点,半斤好了,一年下来也不过就是365/2=182.5斤,大约90公斤而已。你居然说中世纪平均每个人吃一百公斤,简直就是在为中世纪洗地啊!

                                                      显然你不是为中世纪洗地的,唯一的解释就是你看材料不够细致。关键性的条件没注意。

                                                      印象中某些圈子的人就喜欢弄一堆材料,然后用正确的资料得出错误的结论。一直觉得很神奇,现在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误读了资料。

                                                      • 家园 一定注意

                                                        至于德国人均100公斤肉的问题,请看《Agricultural Fluctuations in Europe: From the Thirteenth to twentieth centuries》。

                                                        “Unfortunately it is not possible to gauge meat consumption during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It can only be established that by the late Middle Ages it was very high. Certainly in Germany it amounted to more than 100 kilograms per head per year. To justify this statement it is not even necessary to quote the meat consumption of the wealthier classes, a quantity that passes is imagination, to say nothing of the physical capacity , of twentieth-century people. The less-well-endowed sections of the population ate an enormous amount as well. From another source we learn that in Berlin, at that time a town of some 8,000 in habitats, the consumption of meat in 1397 came to a daily 3 pounds a head.”

                                                        另外,这100公斤肉是否包括骨头,是个问题。

                                                    • 家园 Henry Stafford, 是个相当大的贵族了。

                                                      2nd Duke of Buckingham。

                                                      • 家园 您说的对

                                                        这个不是中产,也是大贵族。

                                                        我查了一下德国这个数字的源头,根据《Agricultural Fluctuations in Europe: From the Thirteenth to twentieth centuries》

                                                        "Unfortunately it is not possible to gauge meat consumption during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It can only be established that by the late Middle Ages it was very high. Certainly in Germany it amounted to more than 100 kilograms per head per year. To justify this statement it is not even necessary to quote the meat consumption of the wealthier classes, a quantity that passes is imagination, to say nothing of the physical capacity , of twentieth-century people. The less-well-endowed sections of the population ate an enormous amount as well. From another source we learn that in Berlin, at that time a town of some 8,000 in habitats, the consumption of meat in 1397 came to a daily 3 pounds a head. ......According to a bill of fare drown up by Erasmus zu Erback of Odenwald in 1483, even the villeins got 'meat, bread and half a jug of wine twice daily, except on fast-days, when they may have fish or some other nourishing food."

                                        • 家园 欧洲没有你说的那么差

                                          先说一句, 本人不是做农业的, 全凭个人经历说说话。

                                          欧洲确实维度高,可是没有那么冷。 5月初和11月份去过德国,感觉气温和上海差不多,冬天暖和一些,夏天凉爽一些。 只不过日照时间完全不同, 夏天巨长,晚上10点还没有黑, 冬天早上8点还黑乎乎的。 这种气温,日照, 对于农业应该不是坏事。

                                          至于所谓雨热不同季,不知道这算什么说法,至少夏天完全是谈不上干旱的, 前几年德国夏天不是还发洪水么?

                                          再说过去的秸秆应用,我不知道“古代”是什么样的。 70年代末80年代初淮河一带的平原地区,燃料比较少, 所以稻草,高大上的说法即秸秆, 有一部分是做燃料的,但是做饲料的也很多, 牛羊之类的饲料里面秸秆很多。不能吃的秸秆, 比如芝麻之类的, 才优先拿来烧的。 另外70年代末人口已经非常多了, 我父母小的时候周围的荒野仍然很多, 所以打柴草基本是家里小孩的事情。 包括我小时候都做过。 再远一些的乡村,小孩打柴草被狼叼走的事情, 直到我记事的时候还听说过。 秸秆统统烧掉, 是十分晚近的事情。

                                        • 家园 我觉得这才是符合逻辑的

                                          欧洲人本来就不是庸手。应该本来就是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高端文明,而不是到了中世纪末尾得了奇遇才忽然开窍。否则征服世界的就是别人了。如果古代欧洲没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没有相比别的大陆、别的文明独树一帜的地方,那么到了近代欧洲也不可能那样大规模地崛起超越和领先,并且直到今天还也有如此巨大的活力和优势。

                                          所以,越是到了可以与西方并驾齐驱的时代,我们越是应该平心静气地审视和欣赏欧洲文明的先进和独到,并且化为自己的营养,而不必再敬而远之。或者刻意否定。

                                        • 家园 中国的农书里头对如何改进生产有相当心得的

                                          从战国时的《吕氏春秋》就已经有关于如何整理利用改良土壤等农业基本的精耕细作的经验了:

                                            ○任地

                                            四曰:后稷曰:子能以窐为突乎。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子能使吾士靖而甽浴士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子能使酄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子能使藁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无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上田弃亩,下田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间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泽,使苗坚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草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狶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

                                            有年瘗土,无年瘗土。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民既郄,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种稑禾不为稑,种重禾不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辩土

                                            五曰:凡耕之道,必始於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饱者{艹纴}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除之则虚,则草窃之也。故去此三盗者,而后粟可多也。

                                            所谓今之耕也营而无获者,其蚤者先时,晚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菑。实其为亩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见风则亻厥,高培则拔,寒则雕,热则脩,一时而五六死,故不能为来。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众盗乃窃,望之似有馀,就之则虚。农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适也。知其田之际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此事之伤也。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

                                            稼欲生於尘而殖於坚者。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於其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馀。熟有耰也,必务其培,其耰也植,植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坚。是以亩广以平则不丧本。茎生於地者,五分之以地。茎生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遫大。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刔中央,帅为泠风。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

                                            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树肥无使扶疏,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则多秕,墝而专居则多死。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则禾多死。厚土则孽不通,薄土则蕃轓而不发。垆埴冥色,刚土柔种,免耕杀匿,使农事得。

                                            ○审时

                                            六曰: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据之容手。此之谓耕道。

                                            是以得时之禾,长秱长穗,大本而茎杀,疏穖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强。如此者不风。先时者,茎叶带芒以短衡,穗钜而芳夺,秮米而不香。后时者,茎叶带芒而末衡,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满。

                                            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饴。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叶藁短穗。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钳而不香。

                                            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长秱疏穖。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时者,本大而茎叶格对,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后时者,纤茎而不滋,厚糠多秕,<广走>辟米,不得恃定熟,卬天而死。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小本而茎坚,厚枲以均,后熟多荣,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

                                            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

                                            得时之麦,秱长而颈黑,二七以为行,而服薄羔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泽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先时者,暑雨未至,胕动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节。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薄色而美芒。

                                            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茎相若,称之,得时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饑。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凶气不入,身无苛殃。黄帝曰“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矣”

                                        • 家园 欧洲人看起来比中国古人过得更好的原因是欧洲人少

                                          轮耕制度在中国周朝的时候就有。后来轮耕被废弃了。中国发明了使用粪便和河泥等农家肥,还有各种精耕细作的手段,保证了农田不采用轮耕,也可以保持肥力。

                                          至于把土地用于畜牧,中国古人舍得么?有那么多土地么?

                                          中国古人的亩产量一直远高于欧洲中世纪。

                                          从轮耕改为精耕细作,这个过程在罗马时代也演化过一次。到了欧洲中世纪,土地多了,人野蛮了,又回到轮耕。

                                          • 家园 到了欧洲中世纪,土地多了,人野蛮了,又回到轮耕。

                                            地还是那些地,但是地却多了。。。

                                            人还是在那块活动,但是人却野蛮了……

                                            文明啊文明,宗教是你的死敌啊。。。

                                          • 家园 按大分流里提供的数据

                                            从各个方面看,迟至18世纪早期,欧洲特别是欧洲大陆的平均生活水平并不显著高于中国和印度。

                                            • 家园 应该是事实。因为逻辑上成立。

                                              搞牧业的生活水平超过搞农业的不太可能,因为农业用地可以放牧,牧业用地不一定可以耕种。除非人口差异,否则农业不可能比牧业生活水平低。如果人口也算是福利的一个因素(因为前工业社会很依靠总人口数来保证社会的生存),则可以肯定能选择农业不会选择牧业。

                                          • 家园 中国古人的亩产量一直远高于欧洲中世纪

                                            中国古人的亩产量一直远高于欧洲中世纪。

                                            真要比产量,就应该同纬度相比。用亚热带两季三季的水稻和寒带的小麦比产量是很没意思的事。

                                            欧洲是寒温带和寒带气候,而且雨热不同季,光照不足,积温不足。对应中国的是三北地区。那个地方,古代中国,别说比产量了,能够种出些什么就谢天谢地了。但是欧洲中世纪就是在这样的维度,而且是雨热不同季的条件下,大家每周有肉吃,有奶喝。靠的就是先进的农牧结合的制度。

                                            轮耕制度在中国周朝的时候就有。后来轮耕被废弃了。

                                            不只是轮耕,中国古代也出现过马耕,但是后来都被废弃了。很多中国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精耕细作”更先进。我觉得是中了中文的毒。中文里“进化论”从字面看,就意味着事务发展的方向总是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好。但是达尔文的本意是自然选择,这个选择可以是如何方向的,所以被淘汰的未必落后。

                                            另外,三圃制的精髓不是轮耕,而是农牧结合。比如,农牧结合才能把秸秆利用起来,否则只能烧掉。从能量的角度看,就是巨大的浪费。

                                            至于把土地用于畜牧,中国古人舍得么?有那么多土地么?

                                            中国的单一种植农业,一切靠土地。1/5-1/3的耕地要用来种植桑麻棉。农牧结合的西方,不需要种桑麻棉,羊毛和兽皮可以用来做衣服和鞋帽,更耐用。而且这些家畜还可以用来吃肉喝奶。

                                            到了欧洲中世纪,土地多了,人野蛮了,又回到轮耕。

                                            中世纪欧洲人口上亿,与宋朝差不多。当时正是三圃制的高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