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教育探索】解意“学识” -- 夕曦

共:💬4 🌺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教育探索】解意“学识”

    前几天将唐德刚写的《晚清七十年》下载到手机上,以供上下班路上消磨时间。这本书是唐的“历史三峡论”的代表作,主要讨论了中国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视角独特新颖,很有意思。

    唐自称是胡适的关门弟子,师从胡先生的风格,行文格调是“半文半古”的白话文,读起来略微费点儿劲,一时半会儿还读不完。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偶尔谈到了对“学识”一词的解意,原文大致的意思是“学所可学的,识所不可学的”。用更通俗地方法来说,是这个词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时学习可以教授的东西,二是认识不能教授的东西。

    印象深刻的原因是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对教育思考的体会。我在《孩子犯错误怎么办》中讨论过夕曦:【教育探索】孩子“犯错误”怎么办?-2,人脑最基本、最普遍使用的学习方式只有两种,就是模仿(modeling)和试探(trial and error)。模仿需要有榜样、有示范,属于有意识或无意识教授的,和“学所可学的”对应。试探与模仿不同,可以在缺少现成榜样、或者缺少帮助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认识、了解一个全新的未知事物的方式,是一种较长的、复杂的、通过归纳、总结和递进等方法来实现的学习过程,与“识所不可学的”对应。

    由于记不住唐德刚的原话,在手机上下载的电子版中查找也很麻烦,就试着在网上检索。没想到找一篇华罗庚对“学与识”的见解,也谈到了“学识”两层不同的内涵:

    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学识”、“见识”这几个概念,其实都包含了两面的意思,反映了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知识”是先知而后识,“学识”是先学而后识,“见识”是先见而后识。

    华罗庚还进一步讨论了两者的关系:

    知了,学了,见了,这还不够,还要有个提高过程,即识的过程。因为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灵活运用,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知而识之,学而识之,见而识之,不断提高。

    华的原文见外链出处

    从关心孩子教育角度看“学识”的解意,不应太关注前一层“学所可学的”,这是可以从书本、学校中学会的。更应关注的是如何给孩子培养、建立“识所不可学的”的能力,而这部分是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常常被忽略的。同时,“识所不可学的”也无法直接教授给孩子,只能给孩子提供、创造“识”的机会和环境。另外,更不要将孩子“识”的行为当做“犯错误”来处理。

    通宝推:野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学所可学的要引导【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习就是实践【例如习武】,自己走完PDCA循环。

      识是经历过实践的认识,学和识是渐变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学识分开讲不是什么有新意的提法。知行合一吗!

      • 家园 你说的不错,我在这里关注的是从孩子教育的角度看

        如何根据学和识不同与渐变的关系,有所侧重,有所调整。

        • 家园 关键是目标

          目标定的低些,风险小,可以多往学上引导;目标高些,风险大,可以多往识上引导。

          按部就班的小孩通常成就大业的几率小,惹祸概率也低;专门惹祸捣乱的顽皮孩子成大业的几率高,毁掉的概率也高。

          成功事业都是试错试出来的,闯过祸的才真正懂得是非的边界,把握能力就会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