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过去的龙年看未来的中国(连载) -- diamond

共:💬1615 🌺32110 🌵17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看看杨振宁是怎么看的

            外链出处

            [编者按]这是杨振宁先生2004年9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杨振宁先生是华人科学家的骄傲,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这次报告中对《易经》的批评非常尖锐,报告在海内外的华人圈中引起巨大反响,尽管杨振宁声明自己并无攻击中国传统文化之心,但还是引起了来自广泛途径的持久的激烈批评,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今日将报告全文转摘在此,供各位网友欣赏。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附图二)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

            似至繁,实至简,

            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附图三)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2004年9月23日 定稿

        • 家园 花!

          据我所见,并不是汉字的每一个单位“字”,甚至偏旁部首,都是有意义的。很多汉字的有些部分,单独独立出来可以是偏旁或字,可以有意义,但在用于特定汉字时,就只是声符而已,固然有些汉字的声旁有意义,但也有很多汉字的声旁并无意义。

          • 花!
            家园 汉字的声旁其实也有意义

            纯声旁是很少的,之所以我们说声旁没有意义,是因为我们的知识线索被割断了。

            例如,论,伦,轮,伦,纶,沦,都说右边是声旁,其实都是有意义的,本意是车轮的辐条,引申义就是条理和秩序。

            再例如,俞,愈,喻,渝,逾,榆,右边都说是声旁,其实意思是通的意思,因为榆树叶作为一种中药,有通利的作用。

            其实很难说,它们现在是同音字,是不是先有了这些字义。

            无论如何,汉字的同音字很多在意义上都是有联系的。音同则意近,是研究汉字的一条规律。

            通宝推:匆匆过,铁手,桥上,
            • 家园 确实有很多是有意义的,

              但也有很多是无意义的。那些有意义的,在古代字典里往往会说“某亦声”,其实这类字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孳乳字。既如此,也说明还有一些是没有意义的。另外还有一类字,是假借的,在使用中的意义与原来那张画完全不相干,例如白,例如不。

              您如感兴趣,还可移步http://www.talkcc.com/article/3888184

              我排列了一些形声字。

              通宝推:慧诚,
              • 家园 形声字肯定是存在的

                但是不像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那么多。

                我不是文字学家,所知有限。一位叫做白双法的文字学教授(不知名的普通学校),试图编一部以汉字的右边(非部首)为线索的文字学字典,工程浩大,希望能成功。

        • 家园 说一点看法

          首先,“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这个问题本身就先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科学”。一般大家说“科学”,指的是“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也就是实验及归纳、演绎与推理、假设和理论、验证或推翻这一套东西。如果使用这个定义的话,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即便是西方,这种科学也是从近代开始才出现的,古代西方同样没有,我们也可以问“古代西方为什么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这根本算不上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等只能说是科学的雏形,类似的雏形中国也有。

          其次,如果我们把科学的定义加以扩大,同时包括“古代科学”、“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那么这个问题仍然也无法成立。因为古代中国也有古代科学,算术、历法一应俱全,圆周率能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并且公式、符号和抽象都有,不能说“没有发明代数”。古代中国是有代数的,《九章算术》里的方程组就不提了,说个大家都耳熟能详--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勾”、“股”、“弦”这三个字分别代表直角三角形的短直角边、长直角边和斜边。这不正是代数么,三个汉字分别代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这和用A、B、C代表三条边没有任何分别。并且这种用法一直沿袭到今天,成为现代科技中文的词汇,例如“正弦”就是正对着“弦”的直角边和“弦”的比例。怎么能说中文就不能产生抽象呢,明明就摆在那里嘛。

          再次,倒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发明代数”“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这些假问题四处泛滥,成为了某种常识、某种共识,让国人反思不已。这件事情本身才是最值得反思的。和西方相比,我们现在的确是落后了,但似乎不应该落后到了忘记自己曾经先进的地步。否则那才是真正的落后,而且是没有任何赶超希望的那种。

          最后,回到“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的问题上,这个问题不如改成“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或者“古代中国的科学雏形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从这个角度重新提出李约瑟问题,或者才更“科学”些。当然,这个问题仍然很大,任何回答都会引出更多的“为什么”,这里先回避一下,只说说中文和科学的关系。中文绝对不是拖累中国发展科学的因素,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会不是。在古代世界,古代中国人用古代中文,发展出了不逊于西方的古代科学,《九章算术》、祖冲之、郭守敬......;在现代世界,中国科学家正在使用现代中文,做出一项又一项的科学发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超级稻、体细胞转化干细胞、量子通讯、可控核聚变......;从历史看到现在,从现在看往未来,没有任何理由中国不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科学成就。

          近代百十年来中国的落后,对于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来说,无非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短瞬间,不必以此为依据往上倒推,说我们祖先的东西如何不堪,也不必把这个短暂的一瞬当成持续的永恒,说我们将来就不能翻身。绝非如此。我们中国人,我们华夏文明,并不需要把自己变成不是自己才能成为自己,更不需要自己放弃自己去成为别人,包括我们自己的历史、语言和文字,也包括我们自己的价值、制度和利益,我们原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正在成为我们自己,我们还将成为更加伟大的自己,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也正是这个系列所要表达的。

          通宝推:mezhan,乘波而来,老财迷,人在旅途,德里克,浣花岛主,未知如之何,铁手,咪铛,夜郎国主,mingong,忧心,掉毛的天使,文化体制,唵啊吽,老调重弹,流云天下,忘情,米爹,早起的虫子,三笑,温雅颂,此情可待成追忆,云中飞,terron,
          • 家园 中国是太轻视还原论了

            中国古代的学术是以整体论为主的,这确实很高明,但需要以对世间万物的具体了解做基础,这就需要还原论方法,而中国的古人对还原论太过轻视,没有打好基础,整体论再高明也是空中楼阁。不过最难的还是工业,工业需要巨量的投资,这是中国做不到的,财政税收、经济稳定、控制投机等对中国都是很大的难题,没有工业,即使有了现代科学也是为人作嫁。

        • 家园 中国有天干地支
        • 家园 都是胡扯

          “古代西方”也没有科学。

          直到现在,“科学”在西方的地位还远不如在中国。任何一所美国综合大学的研究生院里,Science都和Arts放在同一个学院GSAS底下,而工程技术自成一School of Engineering。西方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领先在于Engineering,到了中国就全是“科学”了,不知到底怎么洗脑的。

          西方数学和哲学是从神学院里出来的,起源于自然哲学和经院哲学的辩论。数学从哲学脱离大约是1700年,经典力学虽然同时出现但在1700-1800之间一直没有发展,直到工业革命中资本家愿意向工程力学投资才开始有起色,而热力学和能量的概念要到1840年左右才开始出现,那时候都已经近代了。化学的真正发展也是拜拿破仑发动战争所赐才在军火研发中获得投资开始有大批职业化学家出现,那是1800年以后。

          “古代”数学的巅峰在中亚,以阿拉伯为中心,这一点所有喜欢大谈科学的外行民科都视而不见。而西方现代科学的爆发期其实也就1840开始一百多年而已,就被连baidu都懒得用、一篇论文都没看过的外行当成古代了。

          我希望喜欢大谈西方的人好歹花100小时去了解一下西方到底怎么回事、科学到底怎么回事。有些人连圣殿骑士团、银行业、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都搞不清楚就把“古代西方”当成信仰来崇拜,还上升到语言文化体系的高度,真不知是读书太少还是读书太多读傻了。

          通宝推:远航,庄汀,匆匆过,浣花岛主,西电鲁丁,夜郎国主,gaojiyuedu,掉毛的天使,云中飞,唵啊吽,流云天下,忘情,dongdream,阎辉,
          • 家园 百度了提到的关键字。获益良多

            flux再给些关键字吧。偶们好有个方向。

            麻烦了。

          • 家园 谢谢你的指教

            但是阿拉伯也同样是拼音文字。

            文艺复兴是来自阿拉伯文明,也许我把欧洲当作拼音文字文明的代表了,确实是不够准确的。

            不过,就代数而已,希腊(或者说古代欧洲)就已经有初等的代数,虽然是阿拉伯才把它发展到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

          • 家园 老哥你应该单独开一个贴科普一下.
            • 家园 其实事实都在网上,随便一搜都能搜到。然而

              对事实的解读却跟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关。

              比如,很多人认为科学史就是一群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疯子科学家或者是目光呆滞的老学究们持续几百年在书斋里写写算算做实验的历史。但在我的眼中,整部现代科学史是科学依附于技术、技术依附于工程、工程依附于投资、投资依附于海洋贸易、贸易摆脱教会控制的欧洲社会发迹史,跟宗教、商业、地缘都息息相关,根本不是科学家这个小群体所能操纵的。这个话题太大,要说出来需要跟diamond这个系列一样的大手笔。我既没能力也没时间去handle这个无底洞。

              我上网就是玩玩,放松,其他时候操心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都来不及呢。什么时候有这个能力了,什么时候再认真写吧,否则写出一坨自己看了会吐的东西晚上会睡不着的。

              • 家园 说到我心坎里了

                整部现代科学史是科学依附于技术、技术依附于工程、工程依附于投资、投资依附于海洋贸易、贸易摆脱教会控制的欧洲社会发迹史,跟宗教、商业、地缘都息息相关,根本不是科学家这个小群体所能操纵的————————————————————确实如此

                能为研究的人和投资研究的人带来真金白银,钱才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 家园 不错

            我认为真正难的是工业,没有工业工程学也就不可能发展。西方的教会曾经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力量,对欧洲的发展进步还是有一些贡献的。还有文艺复兴,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正是文艺复兴的成果,教会曾经因为坚持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被指为妨碍进步,如果文艺复兴真的那么重要,这样的指责就太不公平了。西方为什么会发展进步恐怕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