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0、医理概念商榷 -- 李俚

共:💬98 🌺280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2、五行、六气与脏腑

      上篇建立了气化模型,并将其与人体关联,可以解释很多概念。试举几例: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是万物之一,也沉浮于死生之门,合于四时阴阳,此处阴阳,已涵括阴阳的气化特性,无气化则就无阴阳,四时沉浮,为阴阳气化之循环往复变化。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句争议极大,大多数人都是含混的一笔带过,说什么阴者起亟以应乎外;那么阳者卫外而为固就失去对仗排比的韵味。更有些牛人,如李阳波等的解释,我就理解不了。由我们的模型可知,阴者气交过程是地气(被六腑处理过的精气)进来,所以藏精,散精为气,才能供给人的神明活动。内经云:"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阴出了问题,就会脉大数,人会发狂谵语。脉为人体气血流通的经隧,发狂谵语属于人的“神用”概念,相当于思维等高等神经活动。如此对比,对起亟的概念大概可以认为是人体内部的运作机理。阴符经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起亟的意思是否就是“动其机、万化安”?我认为就是“化机”两字。亟本意为“极”,亦有“急需”之意,如《左传》之定公五年:“夏,归粟於蔡,以周亟,矜无资。”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陛下思周曲成,未忍捐弃微臣,困至於亟,转不堪胜。”其意就与藏精化气以供人体需要的说法相通了。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这句在上篇介绍天地气交模型的时候已经提过。这里要强调的是,内经对阴阳的定义,是相对的概念。正如我在模型里提到“细线上下随便移动”,反正在哪里都有气化。那么内经对这样的阴阳关系划分之后,就便于定位和分析病症。所以,这些概念必须和人体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确定到底指什么。譬如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可是背又是阳腹为阴,那么腰脊处是阴还是阳?不明白需要考虑的人体特定目标,阴阳就陷入混乱之中。将阴阳抽走气化概念,静态考虑,是陷入这个混乱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人太多了。

      人为万物之长,为天地气交之结果,这个结果是啥呢?相似性类比关系大概基于如下的思考: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岛岛岛,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云气,人有卫气;地有草蔖,人有毫毛;天有昼晦,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时不生草,人有毋子。此人所以与天地相应者。”

      与此相似性思考中,从逻辑上抽象出地有五行,天有六气。五行即五脏,为何还需要添加五行的概念?两者在概念上为包含关系,即五行为大概念,五藏为五行在人体上的体现。凡是秉地气所生,就可以按类相推,则可以知万物。言天者验之于人,言人者推及万物,逻辑上说的过去。五行的引进,就将药物、养生等都建立起关联。对于五行药物的说法,唐容川有本草的书,不妨一读。

      五行既定,自然的引出五脏的概念,五脏秉地气而生,既然有生,就有气化,所以有脏必然有对应的腑,腑的生成,天气所生,也为气化所成。那么为何要用“五”而天用“六”,我对此并没有很确定的理解。难道因为天有六合,地有四方的缘故?因为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六十四卦方圆图可参考。总之,既然内经这么定义了,那就这么用。如果自己有一套更好的分法,也无妨。不过如果要把这千年来的中医古籍以及治病法则都用上自己独创的玩法,显然有不小难度;不参考这些古籍嘛,又无法吸取他人的经验以提高自己。

      内经至此,开始给五脏加以各种属性。详细可以阅读内经原文。我只摘取部分列于下面:

      灵枢-本神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此处定义五脏所藏,五脏所藏为精气,精气供给血脉营气精神所用,五脏所用为心意志思智虑。内经明言: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谷而行津液者也。

      关于脏腑,内经也有令人迷惑的东西,如“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者,亦有长短、小大、厚薄、结直、缓急者。”似乎说来五脏六腑是有形体的,那就是生理性五脏,人说你不是反复强调五脏非实体为概念性的么?这问题应该纠结了很多人,好像还有人专门搞这个藏象理论研究,在我看来是骗经费的。这应该怎么理解?这属于先有概念然后重构实体。从四时阴阳天地气化推论出人体的五脏六腑,首先知道有这个功能,然后面对大活人思索人体内部何者与天地之气对应从而实现这些功能?逐渐的发现了部分组织和器官可以用来对应。

      以某个作战班为例子,有机枪手,有狙击的,有冲锋的,作为指挥者,并不关心每个人长的啥样,形态结构有啥问题,只知道这组人有这些功能角色,并且根据这些功能对外界的应变能力,组合合适的进攻模式。如果对这个班的人并不熟悉,我们自己也会根据别的经验,譬如杀猪、杀羊等看到的脏腑构造,脑海里会形成机枪手、狙击手等的形象。很显然,这种经验偏差会很大,因为脱离了具体的真正的人员的形象。同一个人员,可以兼任不同的功能,譬如可以是狙击手担任指挥的角色。而且,在战斗过程中,有人员伤亡等,那么每个人的功能也会根据场合更换。

      对于人体的脏腑,也是如此,所以上述这些形容词,只是古人思维逻辑加工过的实体。几乎每个实体脏腑都和某个概念脏腑有关。这点,和西医的解剖脏腑区别就出来了。一个重功能,一个重结构,优缺点自己可以比较的。重功能,可以通过了解结构,更好把功能发挥出来。指挥员对参与战斗的每个人性格脾气能力了解的透彻,那么可以扬长补短根据现场情况更好的组合队伍。如果重结构,并且把结构当作功能的先决条件,那么就缺乏应变性。所以,一个班打散了,中医的可以战到最后一个人,送信的、做饭的、警卫员啥的,也会组织和指挥实现一些目的和功能。西医的一旦减员结构被破坏,就要退撤。

      清朝有个叫王清任的人,他有几个方子很有名。他解剖了不少尸体,得出结论动脉管流的是气,静脉管是血。这个错误的概念从哪里来的呢?人死了之后,心脏停止跳动,血液都聚集到了静脉管,动脉是没有血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创的几个方子。道理就在于此:脏腑是功能性的,并非实体。即使将此与部分相关实体对应,也不过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已知实体对功能的作用有多大,有助于我们调整功能的改变,并非针对结构实体来做改变。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悲为肺志,金胜木也;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脏概念的定义,是为了理解人体的生理特点,所以我说内经是人体生理病理书。到目前为之,我们对六气描述并不多,只知其为天气,属阳,并通过气化作用于万物。因为六气的概念,贯穿整本内经,病有内因外因,内因有七情,正是五脏所主;外因有六气为淫。至于不内不外因,什么蛇咬、雷劈之类的,属于天地视民如草芥的因素了。内因全书讲述的并不多,主要就是六气为病。现在了解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并不妨碍对脏腑的理解,留到后面探讨也无不可。

      (本篇完,下一篇为气血营卫)

      通宝推:金书,
      • 家园 一些中医医生正在努力

        看到这里不少关心中医的河友,这里推荐一个地方,让大家了解一下国内的一些年轻中医医生正在努力:

        http://user.qzone.qq.com/450496181/blog/1269504470#!app=2&via=QZ.HashRefresh&pos=catalog_list

        • 家园 在这里不欢迎推荐这一类东西

          油麻菜我听说过他写了不少关于民间中医的文章。

          但是现在的中医良莠不齐,为名、为利私心重者居多。在自己会识别之前,还是少对中医个体做过多的了解为好。这个QQ空间里提及的那么几个人,正安是赚钱的,徐文兵赚钱更狠,孙曼子到还可以。一旦和钱结合,这些人的言行就失常了。什么说文解字、什么CCTV养生课堂,不可避免都会胡说八道带点玄虚色彩。真要论水平,也不过如此。

          • 家园 那位记者自己牙疼没办法,找他的中医朋友也没办法,最后

            还是找西医了事,被我笑他叶公好龙。他还搞错一件事情,就是用胡椒治牙疼,他以为是把胡椒吞下去,结果搞得牙疼没好,胃也火烧火燎起来。那个胡椒是咬在牙疼的地方,把口水咽下去就行了。

            中医里面真的是鱼龙混杂,好些事情都不单纯,不好随便下什么定论,这其实是中医的弱点。

    • 家园 1、太极、阴阳与天地

      想着写点什么,才发现实在有难度。大概自己对这些话题,本身也是零碎的,还未成系统。但话已出口,只好多费点时间整理一下了,基于这个原因,更新只怕就没之前那系列快了。

      内经是本磅礴大气的书,谈天谈地,世上万物,一以括之。有时我怀疑,这是懒人所为,不爱回答问题,就晃一下手指,万物归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概这就是哲学家们爱干的事,喜欢归纳。但内经却反其道而行,搞的是演绎。全文先从“一”出发,逐步细化到具体的病、症。这个“一”就是太极。但亦无须非要知易方为医,只须了解内经所牵涉到的概念即可,如所附的图所示,其实就是一个太极图,但为了方便说明,特意画了这么个图形,作为最原始的模型来描述一些概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链出处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内经对阴阳的定义,主要体现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善言天者,必验之于人”,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的描述,来理解万物之一的人的功能和结构。阴阳在中医里面,在内经或者后世的医书当中,概念并非单一,大概都是“应象”的一种。这里的阴阳,把“应象”所具备的共性描述出来了:这是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变化生杀的原因。阴阳之间具备生长收藏的特征。阳有化气易动的特点,阴有静凝成形的倾向。天属于阳,地属于阴。互相之间的变化,就如云和雨的过程。

      那么,这个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

      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提出四时阴阳,为万物根本。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个生长之门,也就是说春夏秋冬的起伏变化。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四时阴阳自身就在不断的变化,圣人养生,作为万物的一员,也要遵循这个起伏变化的规律,而不是静止的。就这么个简单的概念,我在微薄上看到很多中医以及中医爱好者,对此争论很大,普遍理解为人体静止的阴阳相等。这是因为内经在调阴阳的时候提及“阴平阳秘”这个目标,这四字在内经太素(杨上善)里没有,换上的是“凡阴阳之要,阴密阳固,而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实意思都一样,没多大区别。这里我认为,正确的认识就是这个阴平阳秘,是动态的过程,是与春夏秋冬一起沉浮所体现出来的特性。如果将其认为是相等的,就和天地的变化不能相似,怎么也算不上万物之一员吧?

      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也就是阴阳的规律,我认为必须要从“动态”和“互相作用”这两个特征来理解。而内经也的确是这么描述的,阳生阴长,阳收阴藏,就体现了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特征。这个相互作用,是阴阳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的呢?这就是“气”。天气下而为雨,地气上而为云,其实都是同一物,看我做的简图模型,这是天地气交的过程。天气下降,逐渐减少,地气上升,也是逐渐减少,只有在中间,天地之气大致相等,气交最为活跃。万物因为天地气交的纯度不同,所以各自表现出偏性。人为万物之长,实因天地之气最为中和,不偏不亢。这个不偏不亢也是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人和人之间,这气也有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使归类,也不过遵循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规则。中医治病,个性化的根由也在于此,内经有二十五种人的特征描述,也有东南西北中民之偏好和身体特征的说法,粗略的看来还是有些道理的。

      前面说过,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有说是生死之门),意思都一样,体现出来的就是春夏秋冬气交的强烈程度。天地处处有气交,非独地面人体这一高度,只不过人得天地独厚罢了。阴之极,如图方块下端与阳的下端对比,阴重阳轻,同理,阳之极也有气交。阴阳相互依存,无阴或者无阳,则阴阳俱不存。阴阳不存之后的状况如何?我们不得而已,也许是复归太极,也许只是精神转化。精者,过去存在而现在不在,转化成新形态;神者,现在存在而会消失为人所未知的东西。易经有还魂卦的说法,魂者,神之先,精者,魄之后。精神的概念,黄元御的四圣论述还算中的。公道而言,黄氏对内经相当精通。阳化气,阴化形,以天地为例子,就是阳中活跃分子即天气由阳所化,这个阳就是神,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阳为何物,只知气由阳而来。同理,我们并不知道阴之极为何物,只知其崩塌之后复归太宇,由可见的变为不可见,则为魄为精。

      那么我这个天地气交模型,到底是阴阳化为地气、天气,还是地气、天气聚成阴阳?就没个结论了。中医有很多说法,都是针对特定的条件下说的话,譬如气聚为形,这个气聚本身就是一个“气化”的过程,是个动态的,单独一个“气”没法聚成形,只不过考虑这个“气化”异常,到底是天气所为还是地气所为,从而有了癥瘕积聚的治病法则。

      人体的阴阳至此也顺理成章的推论出来,上为阳,下为阴,人体处处有气化,此处气化概念就是天地之气交,中为气交最中和之处,一般为人体之中焦,中焦为脾土,土枢四象,也可以理解。背为阳,腹为阴,仍人法爬行动物,背覆阳,腹接阴,背和腹交接之处为肋,为少阳经所过。温病派治病,最讲人体的升降出入,升降散为其经典名方,赵绍琴用之轻巧治重病。从方子的结构来看,大概都是以中焦为主吧。那么出入就得找少阳经了,四逆散算不散呢?小柴胡算不算呢?不妨是个思考的思路。

      四季轮回,是单向的过程,从气交(气化)的角度来说,是天气、地气各自的变化所为。人法天地,所以人也有四季,中医引入了五脏对四季。天有六气,应以六腑。五脏六腑这里都是概念性的定义。但是,如要说不懂这五脏六腑的解剖,那也不尽然,内经后续不少章节,对经络骨节等俱有实体的描述,以其他动物相似性推论,也应该了解不少。但既然治病着重于气交(气化)上,五脏六腑的内在解剖特征,的确可以放一边。我将基于气交之上的理论体系,人为定义为功能体系,将血肉骨筋脉等定义为结构体。这样,我就形成了功能结构合一的外治法和内治法的统一。

      上面提及五脏六腑,这也是后续要探讨的概念,这里就把五脏六腑和天气、地气的关系说的清楚一些。天气、地气实质为一气,只不过其作用有向上和向下之别。但是那部分算天气,那部分算地气呢?我曾见过好几个讲四圣心原的,把这里搞的出神入化,无限演绎。不但令人难以理解,也是无法和人法天地对应的。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以地气为例,其实并不是单一的静态的东西,而是整个概念就包含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地气向上运动,同时天气下来参与地气气交部分,也已经属于地气;天气也如此。说的更通俗一些,我画的箭头附近两条细线,细线之上都属于天气,细线之下属于地气。而这个细线是不固定的,你可以上移,也可以下移。反正上面就是天气、下面就是地气。这个细线是参照线,就看你针对那个气化对象来说。人体得天地之气最为中和,所以细线就比较当中。

      那么五脏六腑的法天地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了:五脏法地,为阴。阴者,天气出去,地气进来。六腑法天,为阳,地气出去,天气进来。六腑为阳,在腑中阴阳作用,吸取的营养物质为阴,所谓中焦取汁,就是这个道理,取汁以供五脏享用,五脏为阴,将其蒸腾为天气,以供人体功能层面的应用。五脏六腑实而不满,满而不实,由其法天地的概念也可以推论得到。

      -------------

      上面我们讨论的是:阴阳、气交 和 人体的对应关系。细节还有很多,但我所介绍的概念,大致上都可以推论出来。作为理论,必须具备逻辑上演绎的能力,内经是满足此条件的。

      通宝推:陆合,金书,鹰蓝,
      • 家园 【讨论】提几个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是学预防的,但一直对中医感兴趣又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一直有几个问题,正好看见河里有明白人,因此想请教一下:

        1、中医应用是否存在人种的差异,针对中国人的医法对白种人、黑人是否同样试用。

        2、中医应用是否存在地域上差异。赤道、南极、北极地区是否可以使用同样的中医疗法。具体举个例子:中医讲四季养生,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每年立春为例,这一天是2月4日,从传统文化上讲,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然而这一概念明显是以中原为中心提出的。在这一天里,东北甚至更北在气象学上仍然属于冬天,而海南早就是春天了,到了赤道,这时是夏天!仅就养生来讲,春夏养阳这个概念,在这一天是否全球通用,如果不通用,又应该如何去具体化,差异化?是否存在我们养阳的时候,南半球对应的部分应该养阴?

        3、基于以上,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医里四季(加长夏)与五行的匹配,比如长夏五行应脾、气候特点是湿热。但假如我生在新疆,这个季节的特点肯定是干热。那么中医的医理对我来讲是否仍然适用。如果不适用,是否意味着中医的基本医理有问题?

        • 家园 差异是存在的

          内经里有二十五种体质的说法。

          搞经方的譬如黄煌,也非常重视人体的体质区别。

          地域区别也是有的,譬如内经讲东方人鱼食而多咸,肤黑等说法。

          体质特征和地域差异,对治疗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当然,有些搞运气学的,对此极其关注。从国外的朋友治疗西方人的情况来看,该有啥症还是用啥药,该扎那个穴位,也不见和我们有什么原则上的不同。只有生活习惯的不同,引发的症状等不相同。而中医是一门人体对自身、外界等刺激响应的学问,只要这个响应模式不变,治疗原则和手段就不变。甚至以此来治疗动物(兽医),也是同样的开药,只要动物对健康和外界的刺激响应和人类相似,而我也的确看到有人这么治疗猪,效果非常好。

          南北半球您提及的阴阳养生问题,事实上春夏秋冬都要养阳养阴,只不过用比喻的手法,提示春夏、秋冬这样的类似的环境下,着重要关注的要点,最终都是要落实在人体上。

          四季和五行的匹配,见我上面这段话,道理也是一样。中医的医理,尤其是五行学说,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我们通过五行学说,来了解各个要素对身体的影响,而不是死板的把人千遍一律的定义,这就失去了治病的意义,都是一个模子的,谁都是中医。新疆有新疆的四季,不管这个四季有何古怪,干热对人体引发的刺激响应有什么症状,就以症状对应的特性来调理。

          事实上,内经里的五行也未必就是正确,脾未必就对应着土~~脾土的确定性对应,是受易经的坤为土,土载万物的说法。而汉前,甚至西汉后期之前,脾可能都是对应着春天,而心可能为五行的土...古人论官职说,春为司田,对于农耕民族,春天的耕种更重要,国语里记载春天要去察看田地,要看地里是否“膏动脉发”...所以你不要死扣着内经的字眼,关键是要抓住环境(六气)和自身情绪(七情)对人健康的影响以及与此对应的处理手段和方法。我说的那个天气地气相交模型,就是六气、七情与中医生理病理对应起来的东西。

      • 家园 学习了

        一分为二,二这个层面理解了;但一的层面怎么理解呢?

      • 家园 幼习此经,现时重温

        别有滋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个是黄帝内经通篇的核心.依对阴阳概念理解和悟性之贤愚,会有不同水平的解读.事实上,能彻通阴阳规律者寥寥,大医罕矣,尤其当下。

    • 家园 慢慢听你到来

      我觉得中医的理念就是一个“扶正”

      • 家园 很多概念都有道理

        就看具体怎么做。

        譬如火神论和丹溪的补阴论,各有自己的道理,就看理论的着眼点在哪里。

        又譬如,我帖子里的天地气交模型,到底是阴阳化为地气、天气,还是地气、天气聚成阴阳?就没个结论了。中医有很多说法,都是针对特定的条件下说的话,譬如气聚为形,这个气聚本身就是一个“气化”的过程,是个动态的,单独一个“气”没法聚成形,只不过考虑这个“气化”异常,到底是天气所为还是地气所为,从而有了癥瘕积聚的治病法则。

        补正和祛邪,也是阴阳互动的过程。

    • 家园 传统的哲学理论

      包括阴阳五行以及气的概念,总体上而言是客观唯心的,但是并不妨碍中医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是唯物的。

      气这个概念虽然并不明确,有很多混杂的东西,但是在中医诊病的时候,是以症状为主的,这些症状是气的具体变化,比如气滞血瘀之类的。就中医的应用而言,仍然是唯物的,而且五行在中医的应用中,更多的体现为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五行理论本质上是辩证法,只是在对本体的认识过程中,采取的是具有相互作用的五分法,而非大家所熟悉的西方的二分法。

      人体做为复杂系统,必须考虑其动态变化,因为只有死人才是静止的。生命活动中的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于人体而言,呈现出一种宏观上的整体性的变化,比如中医所讲的上火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是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消除这一症状的时候,核心在于调节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之恢复到正常的动态联系。

      西医在治疗的时候,基本的假定是局部的病变,而其他的子系统是正常运行的,尽管目前西医的治疗越来越细,进入到分子水平,甚至是基因层面,但是在治疗的时候,仍然是以局部的考虑为主,而并没有真正的从整体入手,这是跟形而上学理论在西方学术中的统治地位有关系的。实际上,研究分析的越细,往往会离整体越来越远。

      而在中医中,其子系统实际仍然是整体性的,比如经络的运行等等,虽然对于人体这一复杂系统而言是属于子系统,但是该子系统仍然是涉及到全身的,而非象西医那样的某一个具体的器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的子系统是按照现象和本质方法来划分的,这种划分并不关注某一具体的器官,而是关注其在生命活动中的相互联系以及外在表现。

      这正是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的根本区别。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也在于此,即是否承认联系,而这导致了中西医在医疗上的区别不同。比如中医对于全身性的病变,尤其是各种子系统的协调有先天的长处,最明显的就是现在的各种亚健康,比如空调病等等。

      就我个人而言,长期的高强度、高压力的脑力劳动的结果,就是严重的脾肾虚,气虚湿滞,浑身无力,最严重的时候站着腿都哆嗦,大概连续吃了近两年的汤药才调理过来。可是我身体的毛病如果按照西医来看,是什么也检查不出来的,最多就是说一句多活动。可是看中医的时候,中医已经不允许我过多的活动了,只能少量散步且不能出汗。

      但是话说回来,西医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简单的局部性的病变,西医个疗效更加迅速有效,比如各种外科损伤等等。

      通宝推:金书,bruceadw,
      • 家园 说的很好

        不过中医的医理,阴阳五行等,是有具体实质的。

        事实上,内经讲的色脉论治,也需要和人体的具体实质结合才有意义。同样一个沉脉,脱离开具体的人体,就是错的。

        大致上,内经是有个哲学基调,然后从这个调调出发,和人体、和临床结合,那么哲学的形而上的味道就被冲淡了。

        五行应该是有很多痹病,它其实讲的是动态的变化,而不是固定的某个物质或者状态。就如春夏秋冬,大致上春向夏转变的能力,就是木,其他类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